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战略】
一、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1.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近年来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极端天气、气象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水资源的区域不平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大、海平面持续上升,许多地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峻威胁。在2010年的金融、环境与发展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效率副主任白泉给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全球气候上升2~3?C,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产量将减少五分之一,部分河流平均径流量将下降2%~10%,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将出现经济衰退。”因此,环境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制约
根据现实和长期国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以“高碳经济”发展为主,主要原因有五点。
首先,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目前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也快速增长。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还需要依赖经济增长,财富增加和人均收入的提升将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所以从中国自身来看,只有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社会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才可能实现碳排放量增速变缓,所以目前中国不能完全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而发展低碳经济。
其次,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能源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环境约束,能源结构转变任务艰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同全球能源消费结构相比,煤炭占到将近70%的比例,而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单位热量燃煤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比石油和天然气分别高出36%和61%。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使得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将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第三,产业结构矛盾突出,重工业比重持续增加。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重工业仍然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低能耗的服务业和农业所占比重偏低。而在重工业中,污染密集产业又占有绝对地位,这就意味着我国能源消耗大,利用效率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由于能源结构的刚性,“以煤为主”不可再生能源结构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我国在相当一个长时期里,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压力还是在生产领域。
第四,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到近二分之一,这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品也使得中国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的增加。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出口高碳高能耗的加工产品,承担了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的全部排放,成为了帮助发达国家降低排放的牺牲者。
第五,我国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低碳投资缺口大。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科技的支持。然而,我国从事低碳产业的时间较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又由于能源技术涉及内在的战略利益,发达国家往往用技术控制市场、资源以保持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这些都使技术转让极具政治敏感性。
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的交融时期,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也使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在资金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与欧美等国相比,拥有高储蓄和巨额外汇储备可用于新产业的发展。其次,中国的经济模式正在发生变化,高能耗产业对低碳发展的需求强烈,如果能找到低碳增长的道路,减少对低成本制造业的依赖,中国经济会变得更加强大。最后,我国林业生物能源发展潜力巨大,森林具有吸收固定温室气体的能力。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1.制度约束
信息时代让经济全球化成为可能,低碳经济时代更将使各国关系得到全方位加深。气候变暖的危害波及全球,由于当今世界缺少一个跨越主权界限的有效的世界性政府的存在,使得在防范气候变暖时避免不了“公有地悲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不愿采取行动,因为温室气体减排会影响现有的经济增速,从而降低生活水平和就业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正处于摆脱贫苦和发展经济的关键历史时期,更无法以停滞经济发展为代价来参与保护环境。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发达国家应首先承担起减排温室气体的责任,首先因为发达国家历史排放值高,因此对今天环境的恶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他们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发达,承担责任的能力更强,减排的可能性也更大,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发达国家理应首先迈出第一步。
2.技术转让
目前在金融危机尚未完全平息的条件下,每个国家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经济的低碳化,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各种生产要素存在着巨大的优势互补,未来发展中国家和欧美等发达国家联合发展是必然选择。在全球产业分工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为满足其他国家的消费承受着大量的转移排放,所以发达国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陈南西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新方案。本文针对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深入探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实现低碳经济,从而探寻适合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合作;政策;激励
陈南西: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8
··
第08期2011年4月
企业研究
Business research
No.08
APR.2011
家理应帮助中国减排。
由于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其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发展中国家高,单位排放比发展中国家低,在此基础上进行等量减排肯定比技术水平相对低,单位排放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减排的成本高,因此,发达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减排技术的转移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发展中国家采取减排措施后,实际上是帮助发达国家减排了。
3.CDM机制
《京都议定书》给发达国家制定了绝对量上的减排任务,按其规定,签署协议的发达国家从2005年到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但由于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京都议定书》引入“清洁机制”(CDM),即允许掌握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以CDM项目合作的方式从发展中国家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履行他们的部分减排义务。一方面,对发达国家而言,可以以较低成本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获得额外的资金和技术,促进减排项目的开展。更重要的是,对世界而言,可以使全球在实现共同减排的目标下减少减排的总成本。因此,CDM机制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1.国际层面: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在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中国要坚持“共同但有差别责任”原则不动摇,要积极参与国际低碳规则制定,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赢得更多时间。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经济发展状况,自觉履行承诺的减排目标,为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做出贡献,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坚持要求发达国家继续率先做出大幅度减排的承诺,并建立巴厘岛行动计划所倡导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技术和资金转让机制。此外,作为全球第二大排放国,中国碳排放市场发展前景广阔,预示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商机。因此,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碳市场,争取碳交易的定价权,促进碳金融、碳交易机制在中国的发展,使碳金融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市场工具。
2.国家层面:运用政策工具,发展低碳经济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来配置资源,在理想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但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和正外部性,人人都可从中受益而又不能排除其他人受益的可能,因此必然会造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市场失灵,所以有必要进行政府的干预。政府的干预可采取以下措施:
A.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在有关低碳经济领域已经制定了《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其中《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与实施对于从节能减排、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突出的作用。但是我国在促进低碳经济领域的法律体系建设上还处于薄弱状态,虽然有法律法规涉及以税收优惠、补贴等奖励手段来激励企业实行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但是在规定细化的奖惩等问题上还欠缺许多,导致在现实中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为更好的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加快相应的立法工作。通过采取落实这些法
律,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可靠保障。
B.大力开展低碳经济的宣传
在低碳经济的思潮中,很多市民并不知道如何去开展实践活动,在腾讯网站的调查中,有三分之二的被访市民对如何具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了解不多;而能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的人更占少数。所以我们不仅要宣传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要告诉人们怎么去做,要善于利用媒体传播节能减排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意识。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的社会监督机制,使公民能参与其中,提高减排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C.政府行政支持。
在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尚不成熟,政府应对此给予政策倾斜,加大科研投资,鼓励企业积极投入开展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对采取低碳措施的企业予以补贴或税收优惠,引导建立低碳的服务业。同时,对“高碳”型重工业,可借鉴英国的“气候变化税”,即重工业企业所交税额与他们通过投资实现的减排额成反比。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还提高了工业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使低碳行业的发展和低碳技术的应用更有动力。
3.产业层面:调整产业结构,鼓励技术创新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减轻经济增长对工业的过度依赖,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逐渐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改善贸易结构。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出台的出口退税规定中,全部涉及“两高一资”,即高耗能、高污染排放、资源型的产品,已经被取消出口退税,有些重点产品还要加征关税。加强对出口贸易产品结构的调整,降低出口贸易中所含和隐含的碳排放量。进一步细化外贸出口产品政策,在对内对外投资政策法规中体现碳排放特征,防止我国成为世界的能源消耗基地和排污牺牲品。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79-8.
[2]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8.
[3]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N].光明日报,2009-04-21.
[4]金乐琴等.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5]UK Government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2003.
[6]庄贵阳.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J].环境经济,2007(1).
[7]鲍健强,苗阳,陈峰.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8]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