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力学课设实验报告(3篇)

力学课设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力学基本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

2. 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通过实验,验证力学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一:单质点运动规律实验(1)目的: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研究单质点在受力情况下的运动规律。

(2)步骤:①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滑块、滑轨、小车、计时器等;② 设置实验参数,如小车质量、滑轨倾斜角度等;③ 启动计时器,释放小车,记录小车运动时间和位移;④ 重复实验,取平均值;⑤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

2. 实验二:刚体转动实验(1)目的:验证刚体转动定律,研究刚体在受力情况下的转动规律。

(2)步骤:①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刚体、支架、测力计、转轴等;② 设置实验参数,如刚体质量、转轴半径等;③ 启动测力计,记录刚体受力情况;④ 旋转刚体,记录转动角度和时间;⑤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力矩-角度图和力矩-时间图。

3. 实验三:材料力学拉伸实验(1)目的:研究材料在拉伸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验证胡克定律。

(2)步骤:① 准备实验材料,如低碳钢、铸铁等;②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拉伸试验机、引伸计等;③ 设置实验参数,如拉伸速度、试验温度等;④ 启动拉伸试验机,记录材料受力情况;⑤ 测量材料拉伸过程中的伸长量和应力;⑥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应力-应变图。

4. 实验四:材料力学压缩实验(1)目的:研究材料在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验证压缩时的力学关系。

(2)步骤:① 准备实验材料,如砖、石等;②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压缩试验机、压力传感器等;③ 设置实验参数,如压缩速度、试验温度等;④ 启动压缩试验机,记录材料受力情况;⑤ 测量材料压缩过程中的应变和应力;⑥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应力-应变图。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实验验证了牛顿运动定律,得出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符合理论预期。

2. 实验二:通过实验验证了刚体转动定律,得出力矩-角度图和力矩-时间图,符合理论预期。

物理实验报告基本力学(3篇)

物理实验报告基本力学(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技巧。

2. 学习使用力学实验仪器,如天平、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3. 通过实验验证力学基本定律,如牛顿运动定律、胡克定律等。

4. 培养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和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1. 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ma。

2. 胡克定律: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即 F=kx,其中 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 为弹簧的伸长量。

3.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即F浮 = G排= ρ液体gV排,其中ρ液体为液体的密度,g 为重力加速度,V 排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三、实验仪器1. 天平: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力的大小。

3. 刻度尺:用于测量物体的长度。

4. 金属小球:用于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5. 弹簧:用于验证胡克定律。

6. 烧杯:用于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7. 水和盐:用于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四、实验步骤1.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1)将金属小球放在水平面上,使用天平测量小球的质量。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球所受的重力。

(3)改变小球的质量,重复步骤(2),记录数据。

(4)根据 F=ma,计算小球的加速度。

2. 验证胡克定律(1)将弹簧一端固定在支架上,另一端连接弹簧测力计。

(2)逐渐增加弹簧的伸长量,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 k。

3.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1)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将金属小球浸入水中,使用天平和刻度尺测量小球的质量和体积。

(2)将金属小球浸入盐水中,重复步骤(1),记录数据。

(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小球在水和盐水中所受的浮力。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物体质量:m = 0.2 kg重力:F = 1.96 N加速度:a = F/m = 9.8 m/s²2. 验证胡克定律弹簧伸长量:x = 0.1 m弹簧测力计示数:F = 0.98 N劲度系数:k = F/x = 9.8 N/m3.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水中浮力:F水 = G排= ρ水gV排 = 0.98 N盐中浮力:F盐 = G排= ρ盐水gV排 = 1.02 N1. 实验验证了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加速度成正比。

力学实验及实验报告

力学实验及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目的:1.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原理。

2. 学会使用力学工具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原理: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并为一个等效力的过程,而力的分解则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分力的过程。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力的合成可以表示为它们的矢量和,即以这两个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所表示的力。

同样,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这两个分力分别与原力构成平行四边形的邻边。

实验仪器:1. 弹簧测力计2. 细绳3. 滑轮4. 三角板5. 白纸6. 铅笔7. 直尺实验步骤:1. 将弹簧测力计挂在滑轮上,确保滑轮固定。

2. 用细绳将物体与滑轮相连,使物体保持静止。

3. 在物体上施加两个不同方向的力,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4. 在白纸上画出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矢量图,并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它们的合成力。

5.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

6. 将物体上的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使其中一个分力与已知的其中一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7.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8. 在白纸上画出物体受到的两个分力的矢量图,并验证它们是否满足力的分解条件。

实验数据:1. 第一个力:大小为5N,方向向东。

2. 第二个力:大小为3N,方向向北。

3. 合成力:大小为7N,方向东北方向。

4. 第一个分力:大小为5N,方向向东。

5. 第二个分力:大小为3N,方向向北。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力的合成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即两个力的合成力大小等于它们的矢量和。

2. 力的分解符合条件,即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且这两个分力的矢量和等于原力。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使用力学工具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力学模型实验报告

力学模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加深对力学模型的理解和认识;2. 掌握力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3. 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4. 分析实验数据,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内容1. 物体的重心2. 物体的平衡3. 物体的弹性变形4. 物体的摩擦力5. 物体的振动三、实验原理1. 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是指物体上所有质点在重力作用下的合力作用点,可以用悬挂法、称重法等方法确定物体的重心位置。

2. 物体的平衡: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称为物体的平衡。

根据平衡条件,可以分析物体在受力情况下的平衡状态。

3. 物体的弹性变形:物体在受力作用下产生形变,当外力去除后,物体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称为弹性变形。

弹性模量是衡量物体弹性变形能力的物理量。

4. 物体的摩擦力: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性质、物体间的压力等因素有关。

5. 物体的振动:物体在受到周期性外力作用时,会产生周期性运动,称为振动。

振动系统包括弹簧振子、单摆等。

四、实验仪器与设备1. 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台2. 直尺、积木、磅秤、胶带、白纸等3. 弹簧、砝码、单摆、振动传感器等五、实验步骤1. 物体的重心(1)悬挂法:取一不规则物体,用细线悬挂于实验台上,调整悬挂点,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用白纸描绘物体的轮廓,再描绘出两条与悬线垂直的直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即为物体的重心。

(2)称重法:将物体放在磅秤上,测量物体的重量。

根据物体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物体的重力。

根据重力公式,可以求出物体的重心位置。

2. 物体的平衡(1)水平平衡:将物体放在水平面上,调整物体位置,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根据平衡条件,可以分析物体在受力情况下的平衡状态。

(2)竖直平衡:将物体放在竖直面上,调整物体位置,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根据平衡条件,可以分析物体在受力情况下的平衡状态。

3. 物体的弹性变形(1)弹簧实验:将弹簧悬挂于实验台上,逐渐增加砝码,测量弹簧的伸长量。

力学测试实验报告

力学测试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力学测试,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弹性模量、强度、硬度等,为后续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力学测试是研究材料力学性能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拉伸测试、压缩测试、弯曲测试等。

本实验采用拉伸测试方法,通过测量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计算材料的弹性模量、强度、硬度等参数。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万能试验机、电子天平、游标卡尺、拉伸试验夹具、数据采集系统等。

2. 实验材料:某种金属材料。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实验材料加工成标准试样,测量试样尺寸,记录数据。

2. 设置万能试验机:根据试样尺寸和材料特性,设置拉伸速度、加载力等参数。

3. 安装试样:将试样安装在万能试验机上,确保试样与夹具接触良好。

4. 开始拉伸实验:启动万能试验机,使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受到均匀的拉伸力。

5. 数据采集:在实验过程中,实时采集应力-应变数据,并记录。

6. 实验结束:当试样断裂时,停止拉伸实验。

7. 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应力-应变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弹性模量:根据应力-应变曲线,计算弹性模量E。

实验结果为E =2.1×10^5 MPa。

2. 强度: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确定最大应力值,即为强度。

实验结果为σb = 580 MPa。

3. 硬度:采用布氏硬度法测试材料的硬度。

实验结果为HB = 240。

通过本次力学测试实验,得到了某种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强度和硬度等参数。

实验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可适用于工程应用。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试样断裂造成伤害。

2.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确保试样与夹具接触良好,避免出现夹具滑移现象。

3. 数据采集过程中,注意观察应力-应变曲线,及时记录关键数据。

4.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八、实验总结本次力学测试实验,使我们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力学基本实验报告

力学基本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2. 了解力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培养实验思维。

3. 通过实验,加深对力学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力学实验主要包括力学基本测量实验和力学演示实验。

力学基本测量实验主要包括测量物体的质量、长度、时间和力的大小等。

力学演示实验主要包括验证牛顿运动定律、验证牛顿第三定律、测量物体的重心等。

三、实验内容1. 力学基本测量实验(1)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原理: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步骤:①调节天平至平衡状态;②将物体放在天平左盘,右盘加砝码,直至天平平衡;③记录砝码的质量,即为物体的质量。

(2)测量物体的长度实验原理: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实验步骤:①将刻度尺紧贴物体,确保刻度尺与物体平行;②读取物体两端刻度值,两者之差即为物体的长度。

(3)测量物体运动时间实验原理:利用计时器测量物体运动时间。

实验步骤:①将计时器调至计时状态;②启动计时器,开始计时;③物体运动结束后,停止计时,记录时间。

(4)测量力的大小实验原理: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步骤:①将弹簧测力计调至零位;②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使其处于静止状态;③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力的大小。

2. 力学演示实验(1)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实验原理: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实验步骤:①进行实验一,验证牛顿第一定律;②进行实验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③进行实验三,验证牛顿第三定律。

(2)验证牛顿第三定律实验原理:通过实验验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步骤:①将两个物体分别放在水平面上,确保它们相互接触;②用力推动其中一个物体,观察另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③分析实验结果,验证牛顿第三定律。

(3)测量物体的重心实验原理:利用悬挂法或称重法测量物体的重心。

实验步骤:①悬挂法:将物体悬挂在细绳上,使其处于静止状态;②读取细绳与物体接触点,即为物体的重心;③称重法:将物体放在台秤上,使其处于静止状态;④读取台秤的示数,即为物体的重量;⑤根据物体的形状和重量,计算物体的重心位置。

力学受力分析实验报告

力学受力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力学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如何利用实验设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力学受力分析是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物体所受力的分析,可以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力大小和方向。

本实验采用隔离法和整体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台2. 弹簧测力计3. 滑轮4. 细绳5. 橡皮筋6. 木块7. 砝码8. 直尺9. 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将实验台调整至水平状态,确保实验过程中台面平稳。

2. 将木块放置在实验台上,用细绳将其一端固定在木块上,另一端通过滑轮连接到弹簧测力计。

3. 在木块上放置砝码,使其处于静止状态。

4. 记录砝码的质量和木块的重力。

5. 逐步增加砝码的质量,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

6. 当木块开始运动时,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木块的运动状态。

7. 重复步骤5和6,观察不同质量砝码下木块的运动状态。

8. 利用隔离法和整体法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计算木块所受的合力、摩擦力、弹力等。

9.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 砝码质量:m(单位:kg)2. 木块重力:G(单位:N)3. 弹簧测力计示数:F(单位:N)4. 木块运动状态:静止、匀速运动、加速运动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当砝码质量较小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木块所受合力为零,摩擦力与重力平衡。

2. 随着砝码质量的增加,木块开始运动,此时木块所受合力不为零,摩擦力与弹力平衡。

3. 当砝码质量继续增加,木块加速运动,此时木块所受合力为摩擦力与弹力的合力。

七、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掌握了力学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了解了摩擦力、弹力等力的作用,以及它们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3.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实验台平稳,避免因台面不平导致实验结果误差。

力学计算实验报告

力学计算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力学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通过实验,掌握以下内容:1. 力的合成与分解;2. 物体的受力分析;3. 力矩和力偶的计算;4. 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5. 力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二、实验原理力学计算实验涉及的主要原理包括:1. 力的合成与分解: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将多个力合成一个力,或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2. 物体的受力分析:分析物体所受的力,包括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等,并根据力的作用线、作用点等特征进行计算。

3. 力矩和力偶的计算:力矩是力与力臂的乘积,力偶是两个等大、反向、不共线的力。

通过计算力矩和力偶,可以分析物体的转动状态。

4. 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合力为零,合力矩为零。

5. 力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

三、实验设备与仪器1. 力学实验台;2. 力学测力计;3. 支撑杆;4. 滑轮;5. 测力计;6. 水平仪;7. 计算器;8. 记录纸。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力的合成与分解(1)搭建力学实验台,将测力计固定在实验台上;(2)用测力计分别测量两个力的合力,记录数据;(3)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计算两个力的合力,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2. 实验二:物体的受力分析(1)搭建力学实验台,将物体放置在实验台上;(2)分析物体所受的力,包括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等;(3)根据受力分析,计算物体所受的合力,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实验三:力矩和力偶的计算(1)搭建力学实验台,将物体放置在实验台上;(2)分析物体所受的力,确定力臂;(3)计算力矩和力偶,判断物体的转动状态。

4. 实验四: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1)搭建力学实验台,将物体放置在实验台上;(2)分析物体所受的力,判断物体的平衡状态;(3)验证物体是否满足平衡条件。

5. 实验五:力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1)整理实验数据,进行计算;(2)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理论力学实验报告总结(3篇)

理论力学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规律和平衡条件的学科,是力学的基础学科。

本实验报告旨在通过对理论力学实验的总结,加深对理论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目的1. 掌握理论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2. 理解理论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3. 培养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能力;4. 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三、实验内容本实验报告主要总结了以下三个实验:1. 摩擦实验2. 重心实验3. 合力与分力实验1. 摩擦实验实验目的: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摩擦系数的关系。

实验原理:滑动摩擦力F与正压力N、摩擦系数μ的关系为F=μN。

实验步骤:(1)将实验装置组装好,调整实验台面水平;(2)测量正压力N,并记录;(3)改变摩擦系数μ,重复步骤(2);(4)测量滑动摩擦力F,并记录;(5)绘制F-N、F-μ关系图。

实验结果:滑动摩擦力F与正压力N、摩擦系数μ成正比。

2. 重心实验实验目的:研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实验原理: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吊法和称重法确定。

实验步骤:(1)将不规则物体悬挂在实验装置上,调整悬挂点位置,使物体保持平衡;(2)记录悬挂点位置,即为重心位置;(3)使用称重法测量物体重量,并记录;(4)计算重心位置。

实验结果: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吊法和称重法确定。

3. 合力与分力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力的合成与分解。

实验原理:力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分力,也可以合成一个合力。

实验步骤:(1)将实验装置组装好,调整实验台面水平;(2)测量已知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记录;(3)使用分力实验装置,将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4)测量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记录;(5)使用合力实验装置,将两个分力合成一个合力;(6)测量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记录。

实验结果:力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分力,也可以合成一个合力。

四、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理论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实验装置,掌握了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方法;3. 通过团队合作,我们提高了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力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力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力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力学综合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测量力的方法和技术。

2. 掌握力的合成、分解和平衡条件。

3. 学会测量重心位置、重心高度。

4. 熟练掌握弹簧弹性力的测量方法。

5. 研究摩擦力的特性和测量方法。

实验仪器:1. 弹簧秤2. 细直尺3. 细绳和各种典型器具实验原理:1. 力的合成、分解和平衡条件(1)力的合成: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力的合力作用在物体上。

(2)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力的和,作用在不同的方向上。

(3)力的平衡条件:当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多个力平衡时,它们的合力为零,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 重心和重心高度(1)重心:物体的每个质点都有质量,它们按一定位置分布在物体内部。

重心是指物体内部所有质点所形成的重力中心,也是物体保持平衡的重心位置。

(2)重心高度:以水平面为基准面,物体重心所在点到基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重心高度。

3. 弹簧弹性力的测量方法(1)弹性力:当弹簧变形时,它对物体产生的力叫做弹性力。

根据“胡克定律”可知,弹簧的弹性力与伸长量成正比。

(2)弹簧秤:利用弹性力的大小,可以制作弹簧秤来测量重力,简单易行。

4. 摩擦力的特性和测量方法(1)静摩擦力: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但不动。

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两物体之间最大可能存在的力。

(2)动摩擦力: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其中一个物体运动,而另一个物体不动。

动摩擦力的大小小于静摩擦力的大小。

(3)摩擦力的测量方法:通过改变物体的倾斜度来改变滑动中某一方向的重力作用量,再测出对应的摩擦力,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求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步骤:1. 力的合成和分解实验(1)将一个光滑水平桌子的一侧放斜,在桌子的高侧沿上挂一个小球,使之自由挂着。

(2)在小球上用一粗线垂直挂一水平木板,用一弹簧秤分别测定木板的重量和弹簧秤受到的重力。

(3)将木板沿桌子坡面挪动,分别用一支细绳与快速脱钩的弹簧秤连接砝码,使得木板静止于桌子坡面上,然后记录数据。

全套力学实验报告总结(3篇)

全套力学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力学实验是物理学科中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力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报告将对全套力学实验进行总结,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实验心得体会。

二、实验内容1. 力学基本实验(1)实验目的: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2)实验原理:通过测量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分析物体所受的合外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3)实验方法:利用打点计时器、天平等实验仪器,测量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参数,分析受力情况。

(4)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正确性,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

2. 弹性力学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验证胡克定律。

(2)实验原理:利用弹簧测力计、杠杆等实验仪器,测量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之间的关系,验证胡克定律。

(3)实验方法:通过改变拉力大小,测量弹簧的伸长量,分析伸长量与拉力的关系。

(4)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验证胡克定律的正确性,研究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

3. 材料力学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验证材料的力学性能。

(2)实验原理:利用拉伸试验机、万能试验机等实验仪器,测量材料的应力、应变等参数,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

(3)实验方法:通过拉伸、压缩等试验,测量材料的应力、应变等参数,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

(4)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

4. 振动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振动的基本理论,验证振动方程。

(2)实验原理:利用单摆、弹簧振子等实验仪器,研究振动系统的振动特性,验证振动方程。

(3)实验方法:通过改变振动系统的参数,测量振动频率、振幅等参数,分析振动系统的振动特性。

(4)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振动方程的正确性,研究振动的基本理论。

5. 流体力学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验证流体流动规律。

(2)实验原理:利用风洞、水槽等实验仪器,研究流体流动特性,验证流体流动规律。

力学小实验实验报告

力学小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通过实验,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受力规律的科学。

本实验通过以下三个实验,分别验证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杠杆原理。

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外力与其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 杠杆原理:杠杆在平衡状态下,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三、实验器材1. 小车、斜面、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天平、杠杆、砝码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验证牛顿第一定律(1)将小车放在水平面上,观察小车是否运动。

(2)用弹簧测力计轻轻拉动小车,使小车获得一定的速度,然后松手,观察小车是否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 实验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1)将小车放在斜面上,用滑轮连接小车和钩码,钩码质量已知。

(2)调整斜面角度,使小车在斜面上匀速下滑。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受到的拉力,记录数据。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小车的加速度。

3. 实验三:验证杠杆原理(1)将杠杆水平放置,一端挂上砝码,另一端挂上钩码。

(2)调整砝码和钩码的位置,使杠杆达到平衡。

(3)用刻度尺测量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记录数据。

(4)根据杠杆原理,计算动力和阻力的关系。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1. 实验一:小车在不受外力作用时,静止不动;当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车后,小车获得一定的速度,松手后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 实验二:小车在斜面上匀速下滑,钩码受到的拉力为F,斜面角度为θ,小车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 mg sinθ。

计算小车的加速度a = F / m = g sinθ。

3. 实验三:杠杆平衡时,动力臂长度为L1,阻力臂长度为L2,动力为F1,阻力为F2。

根据杠杆原理,有 F1 L1 = F2 L2。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验证了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力学实验报告

力学实验报告

力学实验报告篇一:工程力学实验报告(全)工程力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南昌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目录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试验实验二金属材料的压缩试验实验三复合材料拉伸实验实验四金属扭转破坏实验、剪切弹性模量测定实验五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技术及测试桥路变换实验实验六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实验七叠(组)合梁弯曲的应力分析实验实验八弯扭组合变形的主应力测定实验九偏心拉伸实验实验十偏心压缩实验实验十二金属轴件的高低周拉、扭疲劳演示实验实验十三冲击实验实验十四压杆稳定实验实验十五组合压杆的稳定性分析实验实验十六光弹性实验实验十七单转子动力学实验实验十八单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和阻尼比实验12 6 9 12 16 19 23 32 37 41 45 47 49 53 59 62 65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试验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和仪器三、实验数据及处理引伸仪标距l =mm 实验前2低碳钢弹性模量测定E?Fl(l)A=实验后屈服载荷和强度极限载荷3载荷―变形曲线(F―Δl曲线)及结果四、问题讨论(1)比较低碳钢与铸铁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2)试从不同的断口特征说明金属的两种基本破坏形式。

4篇二:力学实验报告标准答案力学实验报告标准答案长安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目录一、拉伸实验...............................................................................2 二、压缩实验...............................................................................4 三、拉压弹性模量E 测定实验...................................................6 四、低碳钢剪切弹性模量G测定实验.......................................8 五、扭转破坏实验....................................................................10 六、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12 七、弯扭组合变形时的主应力测定实验..................................15 八、压杆稳定实验. (18)一、拉伸实验报告标准答案实验目的:见教材。

力学试验测试实验报告(3篇)

力学试验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力学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弯曲试验等力学试验的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实验原理力学试验是研究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主要研究材料的拉伸、压缩和弯曲性能。

通过测量材料在受力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等参数,可以了解材料的力学特性。

1. 拉伸试验:测量材料在拉伸过程中断裂时的最大应力,称为抗拉强度。

2. 压缩试验:测量材料在压缩过程中断裂时的最大应力,称为抗压强度。

3. 弯曲试验:测量材料在弯曲过程中断裂时的最大应力,称为抗弯强度。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万能试验机、拉伸试验机、压缩试验机、弯曲试验机、测量仪器等。

2. 实验材料:钢棒、铜棒、铝棒等。

四、实验步骤1. 拉伸试验:(1)将材料固定在拉伸试验机上,调整夹具,使材料与试验机轴线平行。

(2)打开试验机,使材料缓慢拉伸,直到断裂。

(3)记录断裂时的最大应力值。

2. 压缩试验:(1)将材料固定在压缩试验机上,调整夹具,使材料与试验机轴线平行。

(2)打开试验机,使材料缓慢压缩,直到断裂。

(3)记录断裂时的最大应力值。

3. 弯曲试验:(1)将材料固定在弯曲试验机上,调整夹具,使材料与试验机轴线平行。

(2)打开试验机,使材料缓慢弯曲,直到断裂。

(3)记录断裂时的最大应力值。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1. 拉伸试验:(1)材料:钢棒,直径为10mm,长度为100mm。

(2)实验数据:最大应力值为600MPa。

(3)结果分析:钢棒在拉伸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抗拉性能。

2. 压缩试验:(1)材料:铜棒,直径为10mm,长度为100mm。

(2)实验数据:最大应力值为200MPa。

(3)结果分析:铜棒在压缩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抗压性能。

3. 弯曲试验:(1)材料:铝棒,直径为10mm,长度为100mm。

(2)实验数据:最大应力值为150MPa。

(3)结果分析:铝棒在弯曲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抗弯性能。

力学性能测试实验报告

力学性能测试实验报告

力学性能测试实验报告力学性能测试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力学性能测试,评估材料的力学特性。

实验采用了拉伸试验和冲击试验两种方法,通过分析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冲击能量吸收能力,得出材料的强度、韧性和脆性等性能指标。

实验结果表明,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1. 引言力学性能是评估材料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

在工程领域中,对材料的强度、韧性和脆性等性能要求较高。

因此,通过力学性能测试,能够全面了解材料的力学特性,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2. 实验方法2.1 拉伸试验拉伸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用于评估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万能试验机进行拉伸试验。

首先,将材料样品固定在试验机上,然后施加逐渐增大的拉力,记录材料的应力和应变数据。

最终,根据应力-应变曲线,可以得出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断裂强度等性能指标。

2.2 冲击试验冲击试验是评估材料抗冲击能力的重要方法。

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冲击试验机进行测试。

首先,将材料样品固定在冲击试验机上,然后通过释放重物,使其自由落下,冲击样品。

记录样品在冲击过程中的吸能能力,得出材料的冲击韧性和能量吸收能力。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拉伸试验结果通过拉伸试验,我们得到了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

根据曲线的形状和特征,我们可以得出材料的力学性能。

实验结果显示,材料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刚性和强度。

同时,曲线的延展性较好,没有明显的断裂点,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

3.2 冲击试验结果冲击试验结果显示,材料在冲击过程中能够吸收较大的能量,具有较高的冲击韧性。

这意味着材料在受到冲击时,能够有效地减缓冲击力的传递,降低事故和损坏的风险。

4. 结论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实验,我们得出了材料的力学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韧性和冲击能量吸收能力,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这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力学性能测试实验报告

力学性能测试实验报告

力学性能测试实验报告力学性能测试实验报告引言:力学性能测试是工程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实验研究工作,它可以评估材料的力学性能,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依据。

本文将对某种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测试某种材料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包括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断裂强度等指标。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探究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性能特点。

实验方法:1. 样品制备:根据实验要求,制备一定数量和尺寸的材料样品。

确保样品的制备过程符合标准要求,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弹性模量测试:采用拉伸试验方法,通过施加不同的拉伸载荷,测量材料的应力和应变,进而计算得出弹性模量。

3. 屈服强度测试:在拉伸试验中,记录材料开始出现塑性变形的应力值,即为屈服强度。

4. 断裂强度测试:继续增加拉伸载荷,直到材料发生断裂,记录此时的应力值,即为断裂强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果和结论:1. 弹性模量:根据拉伸试验数据计算得出的弹性模量为X GPa。

该数值反映了材料在弹性阶段的应力-应变关系,是材料刚度的重要指标。

2. 屈服强度:实验结果表明,材料的屈服强度为X MPa。

屈服强度是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的应力值,反映了材料的抗拉强度。

3. 断裂强度:实验结果显示,材料的断裂强度为X MPa。

断裂强度是材料在拉伸过程中发生断裂时的应力值,反映了材料的断裂韧性和抗拉强度。

讨论与结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该材料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刚度和弹性回复能力。

这使得该材料在工程设计中可以承受较大的载荷,并保持结构的稳定性。

2. 该材料的屈服强度较高,说明其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能。

这使得该材料在工程领域中可以承受较大的拉伸载荷,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该材料的断裂强度较高,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断裂韧性和抗拉强度。

这使得该材料在工程设计中可以承受较大的拉伸载荷,同时具备一定的韧性,能够在发生断裂时减少结构的破坏程度。

力学实验报告

力学实验报告

力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力学实验,探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仪器和材料,实验台、滑轮组、弹簧测力计、不同质量的物体、计时器等。

实验原理,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的学科,其中包括牛顿三定律、动量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等。

本次实验主要涉及牛顿第二定律和胡克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而胡克定律则描述了弹簧的弹性变形与受力之间的关系,即F=kx,其中F为弹簧的弹力,k为弹簧的弹性系数,x为弹簧的变形量。

实验步骤:1. 将实验台放置水平稳定的桌面上,安装好滑轮组并调整好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2. 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并记录下各物体的质量m和受力F。

3. 通过计时器测量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时间t,并记录下来。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a,并绘制出物体受力与加速度的关系曲线。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不同质量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数据,并绘制了相应的受力与加速度的关系曲线。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牛顿第二定律成立,实验数据表明,物体受力与加速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F=ma。

2. 胡克定律成立,实验数据表明,弹簧受力与变形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验证了胡克定律F=kx。

3. 质量对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影响,通过对不同质量物体的实验数据比较,我们发现物体的质量对受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有一定影响,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结论与思考:本次力学实验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和胡克定律,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质量对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的影响。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力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力学实验是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通过亲身实践,我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力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力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培养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力学主题相关实验报告

力学主题相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加深对合力概念的理解;2. 用悬挂法和称重法测取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3. 了解和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4. 分析实验数据,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设备与仪器1. 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装置;2. 不规则物体(各种型钢组合体);3. 连杆模型;4. 台秤;5. 细绳;6. 白纸;7. 直尺。

三、实验原理物体的重心是指物体各部分质量分布的平均位置,是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平衡点。

根据二力平衡原理和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我们可以用悬挂法和称重法来测定物体的重心位置。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悬挂法(1)从柜子里取出求重心用的组合型钢试件,用直尺将其描绘在一张白纸上。

(2)用细绳将其挂吊在上顶板前面的螺钉上(平面铅垂),使之保持静止状态。

(3)用先前描好的白纸置于该模型后面,使描在白纸上的图形与实物重叠。

(4)再用笔在沿悬线在白纸上画两个点,两点成一线,便可以决定此状态的重力作用线。

(5)变更悬挂点,重复上述步骤2-3,可画出另一条重力作用线。

(6)两条垂线相交点即为重心。

2. 称重法(1)取出实验用连杆。

将连杆一端放在台秤上,一端放在木架上,并使连杆保持水平。

(2)读取台秤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3)将连杆旋转180°,重复步骤(1)和(2),记录读数。

(4)计算物体的重量。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悬挂法根据实验步骤,我们得到了两个重力作用线,两条线的交点即为重心。

将交点坐标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2. 称重法根据实验步骤,我们得到了两次台秤的读数,将两次读数相加,再除以2,得到物体的平均重量。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悬挂法测定的重心位置与称重法测定的重心位置基本一致,说明实验结果可靠。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悬挂法测定的重心位置较为直观,而称重法需要多次测量,但两者都能有效地测定物体的重心位置。

3. 通过实验,我们加深了对合力概念的理解,掌握了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

关于力学创新实验报告(3篇)

关于力学创新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力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在工程、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力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本实验旨在设计并完成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力学实验项目。

二、实验内容与设计本次实验项目为“新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该系统旨在通过创新性的设计,实现以下目标:1. 提高测试精度:采用新型传感器和信号处理技术,提高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精度和可靠性。

2. 拓展测试功能:开发多功能测试模块,实现对不同类型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全面测试。

3. 降低测试成本:优化实验设计,降低实验设备和运行成本。

三、实验原理与设备1. 实验原理:本实验基于材料力学基本理论,采用新型传感器和信号处理技术,对材料进行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力学性能测试。

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为材料选择和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 实验设备:本实验所需设备包括:- 新型传感器:用于采集材料的力学信号。

- 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用于实时采集、处理和存储实验数据。

- 实验台架:用于固定和支撑材料试样。

- 标准材料试样:用于测试材料的力学性能。

四、实验步骤与过程1. 试样准备:根据实验要求,制备标准材料试样,并确保试样尺寸和形状符合要求。

2. 传感器安装:将新型传感器安装在实验台架上,确保传感器与试样接触良好。

3. 信号采集与处理:启动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采集材料的力学信号,并进行实时处理和存储。

4.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力学性能测试。

5. 数据分析与处理:对采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成功开发出一套新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该系统能够实现对不同类型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全面测试,测试精度和可靠性得到显著提高。

2. 结果分析:(1)新型传感器在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灵敏度和稳定性,能够准确采集材料的力学信号。

力学基础实验实验报告

力学基础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力学基本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力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4. 加深对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力学实验是研究物体在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的实验。

本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利用悬吊法和称重法求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2. 测定物体的重量:通过称重法测定物体的重量。

3. 测定物体的弹性模量:通过拉伸实验测定物体的弹性模量。

4. 测定物体的抗弯强度:通过弯曲实验测定物体的抗弯强度。

三、实验设备仪器1. 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台2. 直尺、积木、磅秤、胶带、白纸等3. 万能试验机4. 游标卡尺5. 引伸仪四、实验数据及处理1. 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1)悬吊法求重心:将不规则物体悬挂于任意一点,在纸上画出重力作用线,重复悬挂点,画出另一条重力作用线,两直线交点即为重心。

(2)称重法求重心:将不规则物体放在台秤上,读取重量,根据力学公式计算重心位置。

2. 测定物体的重量将物体放在台秤上,读取重量。

3. 测定物体的弹性模量(1)拉伸实验:将物体固定在万能试验机上,逐渐增加拉伸力,直至物体断裂。

记录断裂时的拉伸力值和原长、拉伸后的长度。

(2)计算弹性模量:根据拉伸实验数据,利用胡克定律计算物体的弹性模量。

4. 测定物体的抗弯强度(1)弯曲实验:将物体固定在万能试验机上,逐渐增加弯曲力,直至物体断裂。

记录断裂时的弯曲力值和原长、弯曲后的长度。

(2)计算抗弯强度:根据弯曲实验数据,利用抗弯强度公式计算物体的抗弯强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通过悬吊法和称重法,成功求得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验证了实验原理。

2. 测定物体的重量:通过称重法,成功测定了物体的重量。

3. 测定物体的弹性模量:通过拉伸实验,成功测定了物体的弹性模量,验证了胡克定律。

4. 测定物体的抗弯强度:通过弯曲实验,成功测定了物体的抗弯强度,验证了抗弯强度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公式: E x
P 1 ,可得拉伸弹性模量: x tb
1 1 3 E x E x2 E x 3 6.04336 1015 9.29347 1015 11 .94234 1015 1 31.28GPa 3 26 2.8 2660 3970 5380 Ex
表 1-1 拉伸试件尺寸(单位 mm) 符号 L L1 L2 b B t 名称 总长 端部加强片间距 端部加强片长度 中间平行段宽度 两端宽度 厚度 尺寸 250 150 50 24 30 2~10
图 1-1 拉伸试件形状示意图
3.试件中心位置用粘结剂粘结电阻应变片用于测量ε1,ε2 ,并将电阻应变片上导线头分 别良好焊接在实验仪器的相对应导线上。用材料试验机加载,由试验机画出载荷-夹头位移 曲线,用引伸计或电阻应变片测量ε1,ε2,并求出破坏时最大载荷。 由下列公式计算强度 E1,Xt,v1。用引伸计或电阻应变片测量ε1,ε2。测定 E1,Xt,v1 的计算公式如下:
t =2.8mm;
从数据表在 150-1250 数据点之中随机取得三组数据,且由已知 b =26mm 纵向应变 一 二 三 横向应变/10-6 -0.000080796 -0.000123032 -0.000175021 载荷/kN
0.00266 0.00397 0.00538
6.04336 9.29347 11.94234
x , y ——x,y 方向的应变,%。
(2)极限强度 X t
'
X t'
P 1n tb
P1n——最后一层失效时 x 方向的载荷,单位为 N。
三、
1.
试验结果
层合板载荷-位移曲线
位移-载荷图
20
15
载荷KN
10
5
0 0.000
0.002
0.004
0.006
0.008
0.010
位移m
应变 -时 间图
P 1 ,可得弹性模量: 1bt
1 1 E1 E1 E12 E13 3 1.46581 1015 4.51877 1015 12.07756 1015 1 74.95GPa 3 26 2.8 780.797 2181 290.632
图 1-2
拉伸试验曲线
一、
试验结果
1.根据载荷、位移数据,通过 Origin 画出“载荷-位移曲线”,如图 1-3 所示:
50
40
载荷(KN)
30
20
10
0 0.000
0.002
0.004
0.006
0.008
0.010
0.012
0.014
0.016
0.018
位移(mm)
图 1-3 2、从数据表中找到极限载荷为 伸强度为: 43.97393kN,由于 t=2.8mm,b=26mm,所以极限拉
试验过程
根据图 2-1 和表 2-1 铺设多层复合材料层合板试件,采用材料试验机加载,由试验机画
出载荷-夹头位移曲线,如图 2-2 所示,用引伸计或电阻应变片测量εx、εy,并求出拉伸弹性 模量 Ex、泊松比 vx、第一层失效强度、极限强度。
表 2-1 拉伸试件尺寸(单位 mm) 符号 L L1 L2 b B t 名称 总长 端部加强片间距 端部加强片长度 中间平行段宽度 两端宽度 厚度 尺寸 250 150 50 24 30 2~10
3.时间为 262.1s 时,纵向应变瞬间变为负值,第一层失效。失效载荷为 P1m=24.63kN 由公式计算第一层失效强度:
0.000 0
0.002
Xt
200
P1m 9.4061 10 9 129 .2 MPa bt 26 2.8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一、
结果分析
试验结果分析,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合理。 1 本次试验结果 X t 604 MPa 、 v1 0.6352 、 E1 74.95GPa
2 由“载荷-位移 曲线”可知,单层板在破坏之前接近塑性材料,其应变与应力多为线 性关系, 通过测定材料发生破坏时相应突变的极限载荷, 求出其极限应力即得到了基本强度。 3 对照载荷位移图可知,单层板受力时,首先产生弹性应变,载荷与位移关系近似线性 关系,随着载荷的增加,发生破坏,载荷瞬间降为零左右,破坏时的载荷为单层板的极限载 荷。 4 复合材料是多相的复合体,它的强度不仅取决于自身材料的性质,还与组分材料的性 能、含量、取向和界面粘结情况有关,因而复合材料的破坏有一个较复杂的变化过程,其破 坏方式主要有基体开裂、纤维断裂、界面脱粘、分层等,实际中往往是多种破坏形式复合发 生,当复合材料承受轴向应力时,在相对较低的应力下,某些薄弱纤维将首先发生断裂。纤 维一旦断裂,断口端部应力、应变都下降到零。在断口附近的界面上,应力会重新分布,在 拉力的作用下继续破坏。 本实验的现象为试样从接近两侧的部位沿纵向开始开裂, 说明单层 板试样开裂以纤维脱黏、界面分离为主,可见界面的结合并不理想。
0.040 0.035 0.030 0.025
泊松比 -时 间图
泊松比
0.020 0.015 0.010 0.005 0.0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时 间
最终得到的泊松比为:
vx
5.计算拉伸弹性模量 Ex
x 0.03047 y
v1
4000s 的数据中随机取得三组数据,且由已知 b=22.62mm, t=1.91mm。 纵向应变/10-6 一 二 三 由公式 E1 0.000242746 0.000780797 0.002181 横向应变/10-6 -0.000166385 -0.000507408 -0.00131 载荷/kN 1.46581 4.51877 12.07756
四、结果分析
1. 实验结果: X t 268.8MPa 、 X t 129.2 MPa 、 ν x 0.03047 、 E x 31.28GPa
'


参考教材第 31 页复合材料基本力学性能表格,且由于铺层方向的含量与排布,可知实验结 果落在合理范围之内,说明实验较为成功。
2.由载荷-位移图可得,在拉伸试验的前半阶段,试样大体呈线弹性拉伸变形;转折点 处由于 90°层发生断裂,强度退化,退化后的层合板载荷重新分布,后半段曲线为退化后 的材料继续发生线性变形,直至材料断裂。即实验数据图符合材料最先一层失效的假设。 3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实测值与理论值还是有较大的差距,这是因为在复合材料力学分 析中总假设界面连接是完善的, 实际上材料中不可避免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 界面处并非理 想的、完善的。因此许多根据未损伤层合板计算出来的应力与实际使用情况相差甚远,可见 这种假设并不可靠。 改进方法: 利用声发射技术在研究复合材料的拉伸破坏机理方面的优势, 配合拉伸实验 对实验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优化建模。
泊松比 -时 间图
14 12 10 8
泊松比
6 4 2 0 -2 -4 0 2000 4000
时 间
图 1-5 先由数据画出时间应变图,由于试样断裂出现应变的反常突变,所以前后舍去。综 上所述,任意一点计算泊松比可得图 1-5,在 500s 之前由于是小变形,应变的测量数据 不能反映真实的结果, 同理 2000s 后泊松比亦不稳定, 在此利用 Origin 计算出每一时刻 的泊松比,并取平均值消除偶然误差。算得泊松比为:
试验二 复合材料层合板拉伸实验
一、
试验原理
目的:掌握复合材料单层板拉伸性能测试方法,测得复合材料单层板纵向拉伸强度、纵 向弹性模量、泊松比。 原理:本试验对等截面矩形试件进行轴向拉伸,从而测得轴向应变ε1,横向应变ε2 及拉伸载荷,由此可求得其基本力学性能,如泊松比,弹性模量,最大拉伸强度等。
二、
时 -间 4 根据时间-位移数据,可通过 Origin 画出“应变 时间图”,如图 2-4 所示:
应变 -时 间图
0.010
0.008
0.006
应变
0.004
0.002
0.0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时 间
图中红色线条为纵向应变,为正,拉长;黑色线条为横向应变,为负,压缩。两端数据 不稳定,舍去。由泊松比-时间图(如图 2-5)可知,前 150 个数据点偏差太大,应舍弃。综 上所述,150-1250 数据点之前的任意一点计算泊松比均是合理的,计算出每一时刻的泊松 比,并在取平均值之后消除误差
二、试验过程
航空航天学院
复合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复合材料 1201 4202120109 陈凤霞
2015 年 6 月 23 日
试验一 复合材料单层板拉伸实验
一、试验原理
目的:掌握复合材料单层板拉伸性能测试方法, 测得复合材料单层板纵向拉伸强度、 纵 向弹性模量、泊松比。 原理:用0o 试件单层板,采用材料试验机加载,由试验机画出载荷-夹头位移曲线,用引 伸计或电阻应变片测量ε1,ε2,并求出破坏时最大载荷,测定 E1,Xt,v1。 由下列公式计算强度 E1,Xt,v1 :
E1
P P 1 , 1 2 , X t L1 1bt 1 bt
b——试件的宽度,单位为 mm; t——试件的厚度,单位为 mm; P1——1 方向的载荷,单位为 N; PL1——1 方向极限载荷,单位为 N;
1 , 2 ——1,2 方向的应变,%。
0o 拉伸试验分别如图 1-2 所示。
E1
P P 1 , 1 2 , X t L1 1bt 1 b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