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一、引言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都是哲学领域中重要的学科,它们都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定义、内涵、相互关系等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对两者关系的个人见解。
二、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定义和内涵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方面。
它强调了对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的认识,强调了客观存在的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自然辩证法关注的是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是一种关于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
2.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是研究科学技术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哲学学科。
它强调了对科学和技术活动的哲学思考,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影响,涉及到对人类活动中科学技术领域的哲学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三、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1.内在联系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都是探讨事物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哲学学科,二者在内涵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它们都强调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都致力于揭示客观存在的事物发展规律。
2.相互促进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对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深刻的阐述,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哲学思考的理论基础。
相应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自然辩证法的认识实践提供了新的发展和验证。
3. 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意义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都关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途径,二者都是为了促进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改造和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社会。
四、个人见解在我看来,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是紧密相关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类对世界认识和改造的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哲学思考的理论基础,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的认识实践。
我们需要在实际科学技术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借鉴自然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
自然界的演化
总结词
自然界的演化是指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 象在时间上经历着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VS
详细描述
自然界的演化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 一。它揭示了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和现象都 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变化 和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表现为从低级到 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演化是 自然界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 自然界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概论
contents
目录
• 自然观 • 科学观 • 技术观 •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01 自然观
自然界的物质性
总结词
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指自然界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具有客观实在性。
详细描述
自然界的物质性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它强调自然界的存在和变化是不 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具有客观实在性。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不 同表现形态,它们按照客观规律发展变化,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
科技与文化融合
科技的发展能够推动文化创新,丰富文化表现形 式和传播方式。
科技与教育融合
科技的应用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培养更多 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科技与艺术融合
科技的应用能够拓展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丰富 人们的审美体验和ING
科学知识的革命式发展
在某些情况下,科学知识的发展会出 现革命性的变化,新的理论或观念会 彻底颠覆原有的理论体系,推动科学 知识向前发展。
03 技术观
技术的发展
技术的起源
技术发展的动力
技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 造,是人们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 而创造的方法和工具。
技术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人类对生 产效率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同时科技 进步和社会需求也是推动技术发展的 重要因素。
自然辩证法第三讲科学观
近代科学技术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它强调实验和观察,推动了物 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 为主导,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科学技术的价值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01
02
03
推动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 经济增长。
改变工作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工作 岗位被自动化和智能化取代,人们 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丰富娱乐生活
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 乐方式,如电子游戏、网络社交等。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清洁能源、环 保技术等领域的创新。
提高人类生存能力
技术鸿沟与不平等
科技发展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 ,需要关注技术普及和公平分 配的问题。
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性问题, 需要加强跨界合作与协同创新
,共同应对挑战。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与展望
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科技发展将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和生活 品质的改善,如智能制造、远程医疗 等。
拓展人类认知与探索能力
科技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应对各种挑战,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 等,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
探索宇宙和生命奥秘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探索宇宙和生命本身的奥秘,推动 人类文明的进步。
03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概述
1 2 3
伦理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伦理问题逐渐凸显,涉及 到人类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
科学技术观的时代意义 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观的时代意义自然辩证法如下:
•科学技术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自然辩证法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自然辩证法通过辩证逻辑的方法指导科学研究,帮助科学家们认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自然辩证法提供了科技创新的思想基础。
科技创新需要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将事物看作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这时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就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重温《自然辩证法》,回顾和梳理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开拓历程与演进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人类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认识史上所具有的永恒性历史进场意义。
自然辩证法—— 名词解释
科学研究方法论
25. 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研究目的,完成特定研究任务而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实行的各种主观手段的组合。
26. 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34. 科学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35. 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3. 线性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简单,是一种单值单向对应性关系。
14. 非线形系统:把存在着自催化、正反馈的非线形相互作用的系统成为非线形系统。
15. 环境:对一个系统产生影响,又不是系统构成部分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16. 功能: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上表现出来的能力。
17. 涨落: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随机因素的影响下,系统的总量很难维持稳定,呈起伏状态。
36. 科研中的机遇:科研中,特别是观察和实验中,由于某些意外和偶然发现,导致科学认识上重大突破的过程。
37.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
38. 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39. 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53. 科学革命: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上出现全新的理论、观念或研究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涵盖了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观点:
1.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自然辩证法强调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包括观察、实验、理论构建和验证等方面。
科学研究需要遵循严格的科学方法,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科学知识的社会性: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知识是社会性的,是科学
家之间互动和协商的结果。
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科学知识也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自然辩证法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
动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也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4.科学的伦理和价值:自然辩证法强调科学的伦理和价值问题,科学
的发展应该服务于人类的福祉和可持续发展。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需要关注伦理和价值问题,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5.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研究是跨学科的,不同
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有助于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在跨学科的研究中,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6.科学的局限性: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并不是万能的,科学有其自身
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在科学研究中,需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不断反思和修正科学理论的缺陷和不足。
总之,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关注科学研究的本质、方法、价值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旨在促进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强调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和科学的局限性。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目录
CONTENTS
• 科学技术观概述 • 科学技术的本质 •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 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
01
CHAPTER
科学技术观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科学技术观是对科学技术本质、结构、 功能、发展规律的看法和观点,是人 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认知和评价。
可持续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考虑环境、经济和 社会的可持续性,避免对环境造成不 可逆的损害。
责任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预防和应 对措施。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分析
安全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问 题越来越突出,如人工智能、 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潜在风险。
隐私问题
科技发展也带来了隐私问题, 如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可能 侵犯个人隐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01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生产力的
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02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改善生产方式
03
科技的应生产效率。
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
科技推动文化传播
科技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更加迅速、广泛,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
量子计算的挑战
量子计算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技术难度大、稳 定性差、可扩展性不足等问题。同时,量子计算的算法和应 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系进行生产和研究的科学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酶工程等领域。未来生物技术有望在医疗、农业、环保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科学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 一种重要的社会事业,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反映了科学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的 结构特性。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种集体的事业。科学 成为社会建制,作为社会职业和社会部门被越来越细致的分类,越 来越结构化在社会中,形成与社会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4. 科学的分类
5.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6.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 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5. 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6.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 ○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 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
以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为开端,西方马克 思主义者承接了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在对 西方发达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展开激烈批判的过 程中阐述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他们认为,理 性的分化导致了现代社会对技术理性的过分弘 扬,造成价值理性的失落,科学技术成为意识 形态,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从而社会成 了单向度的社会,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1. 技术本质特征的理解
○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 各种
2. 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3.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 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反思主体是人文哲学家, 如芒福德,海德格尔,埃吕尔等。他们表现出 “致力于捍卫非技术优先性的基本观点” , 其反思路向是从非技术的角度对技术的本质 及其意义进行探索,力求洞察技术的意义,澄 清技术与超技术事物的关系,如技术与艺术, 技术与伦理学,技术与政治,技术与宗教,技术 与社会等,强调人文价值对技术的先在性。
自然辩证法科技观
自然辩证法科技观
自然辩证法科技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2.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3.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互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引导和调控,人文精神也需要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得到体现和落实。
4.科学技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协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与社会发展相协同,促进社会的公平与进步。
总的来说,自然辩证法科技观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同时注重科技与社会、人文、自然的协调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技术观)
• 索卡尔是受到美国生物学家格罗斯与数学家莱维特的《高级 迷信》(1994)一书的激励决定写这篇“诈文”的。这本书 对以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和科学研究名义而出现的科学元 勘(Science studies)思潮进行了猛烈抨击。这本书获得了 其支持者(其中有很多科学家)的一致喝彩,认为它勇敢地 揭露了后现代知识分子的“皇帝的新装”。 •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索卡尔为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的泛滥而感 到震惊和不安,于是决定撰写这篇文章。 • 他计划要在文章中充满科学元勘和文化研究中的最荒唐的 错误,如它求助于权威而不是论证的逻辑、证据,胡乱套用 科学理论,肆意攻击科学方法等等。也就是要让它“坏”到 极点,变成一篇纯粹是胡说或错误的文章;另一方面,又要 让文章“好”得不能让杂志的编辑们察觉出作者的真正意图。
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社会功能
一、STE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STE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STE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 四、STE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 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 科学技术与政治文明 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
• 两种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问题,是由英 国学者C .P.斯诺第一次明确提出。1959年5月7日 在剑桥大学的里德演讲《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 中指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存 在分歧与冲突。两种文化的分裂存在于整个西方 社会。文学 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在教育背景上,学 科训练、研究对象和方法等存在诸多差异,它们 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相互对 立的位置;两个阵营中的人彼此鄙视,不愿理解 对方。
等等。
• 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
苏联科学史家凯德洛夫1971年提出带头学科更替 理论。
带头学科:在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 他学科前头,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 科。带头学科可以是单一学科或一组学科。力学——化学、 物理学和生物学——微观物理学——控制论、原子能科学 和宇航学。预言新的带头学科是分子生物学——心理学为 主的一组学科。带头周期:T=200/2N-1 。
自然辩证法之科技观
4、学科的继承与创新
(1)科学继承 (2)科学创新
二、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1、技术目的 在技术上为实现社会需求而对技术发展的方向和 技术系统的功能所作的设定,规定了人们技术活 动的方向。
2、技术手段 为实现技术目的而采取的技术工艺、技术措施、 技术方法,是通向技术现实性的桥梁。
(3)教育的质量水平,规模和发展速度如何, 影响着科学技术的 发展进程。
4、哲学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 1、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 (2)为社会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3)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 (4)为生产管理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手段
科学与伪科学的斗争及其界限
一、科学与伪科学的特征 1、科学: 2、伪科学:
二、伪科学的表现形式 1、常以最新发现、最新发明、最新创造 的面貌出现 2、到科学活动之外寻求支持 3、以表演代替严密的科学实验 4、随心所欲地套用现代最新的科学名词 5、你信则灵,心诚则灵,不信则不灵。
三、伪科学的类别
1、按制造伪科学的手段可分为: (1)魔术型 (2)假冒型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结构
一、科学的基本含义
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 2、科学是创造新知的社会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4、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5、自然科学具有“一般社会生产力”的属性。
二、技术概念的内涵
1、技术概念的发展 2、技术的特点 (1)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 (3)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4)技术的商品属性
(4)让综合就是创造的思想在企业生 根。
科学技术观(自然辩证法)
技术由5个要点构成: (1)技术有目的性; (2)技术的实现要通过广泛的协作来完成; (3)技术的首要表现是生产“工具”,是设 备,是硬件;
(4)技术的最重要表现形式是“规则”,是 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制度等,也就是软件;
(5)技术与科学一样,也是成套的知识系统。
四、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
概论
科学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具有认识、文化、教 育和哲学等多方面的价值,但科学一般并不具有明确 的、直接的社会目的;技术则不同,具有明确的、具 体的社会目的,如技术是直接追求经济的、军事的和 社会的利益。 因此,对科学进行评价,追求的是正确性和深刻 性;对技术进行评价,追求的是先进性、经济性和可 行性。
二、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标准
※非科学
在科学领域之外的,都属于非科学.比如文学、 音乐、爱情、宗教„„
※伪科学
非科学在没有被套上科学的伪装之前,不是 伪科学.但是当一个非科学的东西被套上科学的 伪装之后,就成为伪科学。就像甲醇,它不是假酒, 但是当装进酒瓶当酒来卖的时候,就成为假酒。
1.若干划分标准
1.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与技术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 渗透。科学的成就推动技术的进步,技术的需要促进 科学的发展。 科学与技术都是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实践性活动,都 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 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 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 的产生。新技术常常需要新见解,新研究也常常需要 新技术,人们运用技术,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仪器和 新技艺,进而推动了各方面的科学研究。
喷雾流场示意图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科学是采用一套严密的实证 观察与实验、严格的逻辑推理等方法,所得到的关于 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的知识。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区别与联系-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区别与联系-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一种,与它同属于一个范畴的还有历史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等。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具有最高意义的普遍性,它对应的是整个世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普遍联系。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讲,它是自然界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自然界中的具体化;从狭义上来讲,它是科学技术的辩证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
另外,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为媒介,还包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问关系的辩证法以及其发展规律学说的研究,它对于促进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自然辩证法向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的基础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关于科学技术和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研究科学,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关系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和自然观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应用。
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历史条件卜,时代任务也在发生着变化,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视角和使命也会有所不同,现在的自然辩证法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界,而是成为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包括科学技术)的总称,它的研究对象也开始涉及到自然界、科学、技术、人类、社会等一系列领域。
1990年,委员会正式发文,将自然辩证法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从形式上对范式转换予以肯定,进而使科学技术哲学等相关学科获得了繁荣的发展。
1. 1 自然辩证法向科学技术哲学转化的哲学基础在哲学从最早的自然哲学,发展到苏格拉底时期才开始向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转变,随后,哲学研究就开始以人与人之问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问的关系为主题。
科学技术哲学从自然哲学演化而来,从哲学理论上来说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实证主义、经验批判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科学哲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一门关于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哲学和方法论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观:研究自然界的本质、结构、演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探讨自然界的客观性、普遍性和规律性。
2. 科学技术观:探讨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和价值。
3. 科学方法论:研究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包括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强调科学方法的逻辑性和实证性。
4. 技术方法论:探讨技术发明和创新的方法和过程,包括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实验验证等,强调技术方法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5.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责任、科技伦理等问题,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6.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介绍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以及自然辩证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学生可以提高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引言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旨在探究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技术则是基于这种思想而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释自然现象,并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人类生活。
本文将深入探讨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自然辩证法1.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它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2. 原理自然辩证法有三个基本原理:否定性、转化性和统一性。
否定性指的是事物内部矛盾存在的必然性。
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因素,这些因素在不断地斗争和转化中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
转化性指的是矛盾因素在斗争中不断地转化为新形式。
这种转化促进了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
统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在斗争中达到了新的统一状态。
这种统一状态又会成为新的矛盾因素,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3. 应用自然辩证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科学技术领域,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验和观察中,以解释自然现象并推动科技发展。
二、科学技术1. 定义科学技术是指应用自然辩证法的知识和方法来解释自然现象,并将这些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以改善人类生活水平。
2. 发展历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文明时期。
从最初的石器制造到现代高科技产业,人类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验,逐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3. 应用领域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医疗、交通、通讯、环保、农业等。
它们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1. 相互关系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
科学技术是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2. 互相促进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互相促进。
自然辩证法提供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而科学技术则不断地验证和完善自然辩证法的理论。
3.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科学观以及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会干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 第五讲 科学技术观
几种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它还是一种认知活动,一种解 题活动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 科学是一种文化,即科学文化
(3)体制化的肇始(文艺复兴)
“要充分了解现代 科学怎样开始,就必须 考虑在文艺复兴时代中 开始的实践和知识两方 面的转变。” ——J.贝尔纳
(4)体制化的初步确立
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 它是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科学 家组织,其意义表明:科学活动在 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 事科学活动的不再是一些孤立的个 人,而是属于一个有共同目的和宗 旨并恪守一定规范的科学共同体, 从而在组织上把进行科学活动的人 联系在了一起。
(5)体制化的完成(现代)
“约从19世纪中期开始, 某些德国大学的实验室变成 了研究中心,有时实际上是 国际科学共同体的各个领域 的活动中心。” ——本.戴维
(6)体制化的发展(现代)
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主要是大学中系 级组织的建立和研究生院的设臵。 工业实验的建立。 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
“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
——马克思
科学的本质属性(p.94)
客观真理性 可检验性 系统性 主体际性
科学划界的标准(p.95)
逻辑经验主义 批判理性主义 历史主义学派 多元划界标准
科学、非学与伪科学
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标准:
分析命题是指‘‘关于观念间关系”的命题,单单依靠形式逻 辑或"单纯的思维运算”就能判断其正确与否;综合命题是指关于 “事实”的命题,其真假由经验来检验。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的时代意义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的时代意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一种理论体系。
它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对于指导现代社会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强调了科学技术必须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伦理、道德和安全等挑战。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强调科技发展必须符合人的需要,注重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将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
它提倡环境友好型、人性化的科技创新,追求科技与人类的和谐发展。
其次,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着力强调了可持续发展。
科技进步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也带来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要求科技发展应当致力于建设可持续的社会,追求长期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相统一。
它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提倡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行为,并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到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中。
第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注重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量。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强调科技创新必须贴近产业需求,并且注重科技实施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它鼓励产学研深度合作,强调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相互促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它不仅对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还强调了科技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我们应当深入理解和运用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加强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推动科技进步与人类福祉的有机统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对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
自然辩证法概论(科技观和科技与社会论讲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社会论部分)主讲:马佰莲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E-mail:mabl1209@第二讲科学技术观一、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二、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一、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1、科学的本质及特征(1)科学的本义“科学”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学”、“知”。
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science”,指自然科学。
由于科学及其活动的多样性,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
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科学不是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
也许一个严格的定义反而会使“科学”的内涵丧失许多。
尽管科学难以定义,我们仍然可以从不同维度考量科学及其特性。
科学的本质(2)科学的多种界说1)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形成的一种方法系统和知识体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活动科学活动的主体是科学家,有竞争,也有协作或合作,结成科学共同体。
3)科学是一种生产力马克思:科学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生产;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4)科学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5)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作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小科学,大科学;学院科学,后学院科学6)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部分。
(4)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1)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具有经验的可证实性,原则上不能为经验证实的东西是非科学的。
证伪主义(波普、拉卡托斯)提出,证实与证伪在逻辑上是不对等的,凡是可证伪、并能及时纠错的理论体系才是科学的。
历史主义以库恩为代表范式的选择评价无客观标准,只是心理学上的“格式塔转换”。
2)非科学与伪科学非科学非科学是指那些停留在经验层次,或不能覆盖全部经验现象却又以科学面目出现的理论或事实陈述。
如,勾股定理是科学,但勾三股四玄五是经验陈述,没有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因而是非科学。
非科学本身也是知识。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答: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以上三部分构成了一个体系,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一致,体现了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的统一。
2、自组织形成的根据和条件有哪些?答: 自组织形成的根据:无序和有序相互转化的机制和条件问题。
条件有:(1)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
(2)远离平衡态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外部源泉。
(3)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根据。
(4)正反馈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机制。
(5)内部涨落是导致系统有序演化的直接诱因。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以自组织形式来实现的进化过程是在具备了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正反馈机制和涨落等诸多条件的前提下进行的,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系统都难以产生新的有序结构。
3、科学观察应遵守哪些原则?答:运用观察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包含着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和逻辑的成分。
为了提高观察效率,保证观察材料的准确可靠性,必须遵循一下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
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要求观察者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的反映观察对象,绝不能搞主观虚构。
(2)全面性原则。
所谓全面性原则,就是尽可能从多方面观察自然现象,把握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关系。
(3)典型性原则。
所谓典型性原则,就是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一类食物的共性和本质,特征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观察,使观察易于进行,使结果具有普遍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知识经 济。
人文学院李丽
返回次目录
12
作为一种方法的科学
方法,ετσοδοѕ,沿着(正确的)道路行 进。 黑格尔把方法表述为“人能动地把握客体的手 段的工具”。在《逻辑学》(下,532)中写道: “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 方面的某种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 体发生关系”。 培根《新工具》,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 理感性材料。
丹皮尔“科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 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 关系的理性研究。”(《科学史》,9)
梅森:“科学就是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有关自然 界的相互联系着的技术、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不断发 展活动。”
返回次目录
人文学院李丽
9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
所谓科学的社会建制,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 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 一种社会现象。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 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 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1953)中指出, 科学建制是一个社会事实,一个国家科学建制 的状况,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 等实力的重要标志。
人文学院李丽
返回次目录
11
作为生产力的科学
马克思“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 邓小平1988“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也是 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在我看来这 样说可能还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1919年M·韦伯首先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职业, 把从事科学活动的人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来加以 研究。指出科学已发展到这样的专门化程度, 以致于需要长期严格的专业化训练的科学家才 能胜任,以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和科学活动。
人文学院李丽
10
1942年默顿《科学的规范结构》提出“科学共 同体”的概念,认为一定数量的科学共同体成 员是科学社会组织的重要成分,以区别于其他 社会共同体。
人文学院李丽
14
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
1871年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首先提 出文化的定义,“文化……是包括全部知识、 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 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 惯的复合体”
18世纪中,卢梭《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是否有 助于敦化风俗》中,把科学置于社会文化中加 以批判
第二篇
科学技术观
人文学院技术的本质 科学技术方法 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
思考题及参考书
人文学院李丽
2
第一章 科学的本质
人文学院李丽
3
科学的构成-直观面貌
由四个部分构成:
1、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获得和记忆(经验)-科 学的基础
2、对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测-科学的核心 3、经过逻辑推理,演绎出结论或预言-科学的
黑格尔:“一堆知识的聚集,并不能构成科学”。 (《哲学史讲演录》卷1,35)
实际上中世纪经院哲学把神学也称为科学,就是 取有体系的知识这个含义。
人文学院李丽
返回次目录
8
作为一种活动的科学
科学还应该被理解为是形成和产生科学知识、 运用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在1844年(卷25,120、97)中指出,任何 个人活动属于社会活动,明确提出科学活动是一种 社会劳动。“一般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 一切发明”。科学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主要部分
4、对结论进行检验-科学的必要途径
人文学院李丽
4
关于科学本质的探讨:
作为人类精神成果的科学:知识体系 作为人类创造知识的活动:科学活动 作为社会组织形式的科学:社会建制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科学生产力 作为一种方法的科学:科学方法论 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科学文化 作为人与自然对话:科学对话
1957年斯诺《两种文化》中谈到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之间的隔膜与对立。
1885年康有为首先把“科学”一词介绍给 国人。1894—1897间严复译《天演论》时, 把science译为“科学”。
人文学院李丽
7
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任 何一种学说,如果它可以成为一个系统,即成为 一个按原则整体组成的知识整体,就叫做科学” (商务,第2页)。科学包含:(1)感官材料, (2)普遍必然性的形式,即通过概念、范畴 (因果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整理的知识。
1918年德国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中把科学 看作为一种文化,主要把科学放在特定的文化 背景中加以考察
人文学院李丽
15
萨顿把科学史规定为文明史的一部分,“从最高意义来 说,它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历史”。
贝尔纳认为“把科学当作整个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对 待”才能正确认识科学,促进科学的健康发展。
1940年代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科学是人的智力 发展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 特的成就”,“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 相匹敌”。
人文学院李丽
5
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
古希腊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Επιοτήμη (知识),拉丁文scientia 或scire,就广泛 意 义 来 讲 , 指 学 问 或 知 识 。 英 文 science 德 文 wissenschaft法语 scientia 皆由此衍生转变 而来。
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知识的性质是一种“获得 关于可以论证的事物的知识”,以区别于“意 见”。
人文学院李丽
13
所谓科学方法,是在实现科学认识 活动中所遵循的途径和运用各种方式和 手段的总和。M·玻恩在1954年诺贝尔物 理学奖致谢辞中谈到,“我荣获1954年 的诺贝尔奖,与其说是因为我所发表的 工作包括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 如说是因为那里面包括一个关于自然现 象的新思想方法基础的发现”。(《我 这一代的物理学家》,213)
希波克拉底:“我将尽力治好您的病,但我是 学者,追求的是知识(而不是财富和权势)”。
人文学院李丽
6
16世纪西学东渐时,中国学者将science对 应于“格物致知”,简称“格致”。《礼 记·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 至”。朱熹注云:“所谓致知在格物者, 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理也。”即, 接近;穷,推究、穷究也。日本19世纪下 半叶还沿用“格致学”,到产业革命兴起 时才改称“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