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科举考试的唐诗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考试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1300多年,它的许多重要特征都在诗歌中有所反映。
参加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正统的道貌岸然的儒士们说,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在一般读书人看来,这似乎太高尚、太严肃也太遥远了,他们现实的追求就是改变自己“寒士”的生存状态,进而一步步走上升官发财、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道路。
对于寒士们的这一追求,封建社会的统
治者是予以认可并给予引导鼓励的。
宋真宗有一首劝诱士子读书应举的《劝学诗》,其中有诗句“书中自有千斤粟”、“书
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些诗句在读书人中流传了1000多年。
作为一个皇帝,写出这样的诗句或许太“俗”了,但他毕竟没有故作高雅。
也许正是因为这诗句道出了读书人的真实追求,所以由此又演变出了一句民谚:“少年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
参加科举考试,有一举得中而洋洋得意的,也有久考不中而失魂落魄的。
这在诗歌中都有所反映。
唐朝诗人孟郊在科举考试中一再受挫,终于憋不住心中的郁闷写下了《再下第》诗:“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连败连战,终于在年已50岁时于贞元12年(公元796年)金榜题名。
他兴高采烈地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今天,人们常用“春风得意马蹄疾”来形容一个人在顺境中志得意满的神态。
科举考试既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手段,也是统治者收获笼络文人的牢笼和圈套。
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见新进士于榜下辍行,喜不自禁地对侍臣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确,大批文人都想通过铁砚磨穿、青灯熬干式的努力于科考中金榜题名,他们甚至老死科场也无怨恨,哪里还能有新鲜活泼的思想产生呢?哪里还会怀疑甚至反对当权者的统治呢?无疑,科举制度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这一点即使在当时,也曾被一些人彻底看透,因此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
原文地址:描写科举考试的唐诗赏析作者:泥融沙暖
唐代读书人的主要出路,是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后就有可能做官。
唐朝科举设立的科目
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明经与进士两科。
明经科主要考贴经,考题是将儒家经典上的文字用纸贴掉几个,叫应考的人添上。
这主要靠死记硬背,考不出水平。
进士科则主要考诗赋,形式比较自由,使应考的人能显示自己的才学。
同时,明经科录取名额多,约占十分之一、二,进士科就难多了,应考的上千人,录取不过二、三十人。
因此,唐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谚语。
唐诗中就有不少描写当时科举考试的诗,这里撷取几首赏析,既可了解科举考试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又能体会参加进士考试人的心情。
画眉深浅入时无——考前问路
唐朝的进士考试,并不是密封卷。
主考官除了看考生的卷子外,还要考虑此人在社会上的名气、品行。
更重要的,还要看有无达官贵人的推荐。
因此,参加考试的人,总要想尽办法使自己的诗文在社会上出名,或者走各种后门,找有势力或有名望的人向主考官举荐。
这里就有一首向主考官自荐的诗:
闺意上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的意思是:昨天晚上举行婚礼夫妇入洞房,第二天一早要到堂上拜见公婆。
新娘梳妆完后羞答答地低声问她丈夫:我画的眉毛颜色身件合乎现在的流行式样吗?
如果不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谁都以为这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妇闺房乐趣的诗歌。
它的确写得很传神,尤其是第三句的“低声”二字和第四句的问话,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新嫁娘的娇羞形象。
可再一细看诗的题名,就可以知道更有其深意。
此诗还有另有一个题名,叫做“近试上张水部”。
意思是:最近要考试,作此诗呈给水部员外郎张籍。
张籍是唐代著名诗人,同时又是朝廷的现任官员。
因此朱庆馀写这首诗呈送给他,希望得到他的赏识后,在社会上代为宣扬,使考试容易被录取。
在上面这首七绝中,作者自比为新娘,将张籍比喻为新郎,将主考官比作舅姑(公婆)。
因此从作者写这首诗的本意看,应该结实成:最近即将参加进士科考试,考完后卷子就要由主考官评阅了。
我虽然有信心考好这次试,但是还要向您请教,不知我写的诗文是否适合主考官的口味。
张籍读了这首诗后,立即写了一首七绝,作为自己的回答。
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这首答诗可以看出,张籍对朱庆馀的诗文是多么的欣赏。
诗的意思是:你象刚妆扮好的越
地美女一样出现在镜湖湖心,自己知道非常明媚艳丽可还有点犹豫不定。
其实你何必不放心,即使是穿着齐纨(山东所产的细绢,以质佳著名)的浓妆美人,也并不值得珍贵,最可贵的是越女的风韵天然,歌喉宛转。
她唱的一曲菱歌(指朱的诗文)才真是万金不换啊!
越地为春秋时越国故址,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唐时为越州。
越国因出过西施这样的著名美人,因此在民歌、诗文中,经常用越地姑娘作为美女的代称。
朱庆馀是唐越州人,故诗中用越女比喻他。
镜湖即鉴湖,在绍兴县南,因湖水澄清如镜而得名。
自此以后,张籍向朱庆馀要来他的新旧诗文二十余篇,经常向人推荐赞扬。
当时张籍诗名很大,人们很重视,纷纷传抄诵吟。
于是朱庆馀的诗名广泛传播,果然在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考取了进士。
广陌万人生喜色——放榜看榜
靠考进士在唐朝是很重要大的事情,有关这方面的诗歌很多,例如每年正月、二月考试发榜,无数人赶来看榜,关于这个紧张的时刻,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两首诗:
放榜日徐夤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万里随便金鸑鷟,三台仍借玉连钱。
话浮酒影彤霞灿,日照衫光瑞色鲜。
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
看榜日刘沧
禁漏初停兰省开,列仙名目上清来。
飞鸣晓日莺声远,变化春风鹤影回。
广陌万人生喜色,曲江千树发寒梅。
青云已是酬恩处,莫惜芳时醉酒杯。
第一首诗的意思是:喧闹的车马声中人们准备上朝,听说考进士已发榜了。
皇亲贵族们坐着饰有金凤凰的车子,大官们骑着快马(鸑鷟为凤凰别名;三台指位至三公的大官;玉连钱为骏马名),老远赶来看榜。
新科进士们在花下欢宴,酒中映出灿烂如红霞的花影,那照在新进士衣衫上的太阳,也闪着吉祥如意的光辉。
长安十二条大街的高落上,家家都卷起帘子来看这些神仙似的新科进士们。
第二首诗的意思是:天刚破晓,皇宫中更漏声听了(更漏为记时工具),秘书省的门大开。
宫中颁布了新考中进士的名单。
莺儿在旭日的柔光中飞鸣,轻拂的春风带来了回归的仙
鹤。
城内成千上万的人个个喜气洋洋,曲江池茂密的梅花正在盛开。
进士们青云直上就在眼前,赶快酬谢朝廷的恩典。
切莫辜负这美好的时光快喝一杯吧!
由这两首诗可以看出唐代对进士的重视,连皇亲贵戚,最高品级的大官们,都纷纷赶来看榜。
人们把新进士看得象神仙一样。
他们衣服上的阳光也象是吉祥如意,喜气洋洋的。
全长安的人都伸长脖子,想看看新进士们究竟长的是什么样子。
金榜高悬姓字真——登科及第
看榜的场面都这般热闹,那么,新考中的进士们自己呢?他们得意欢乐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例如,中唐时诗人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到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
中进士后他写了一首诗《登科后》,心情是大不一样了。
登科后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这首诗中,诗人兴高采烈地说:过去的穷愁潦倒不值得一谈了,今日多么欢畅前途无量。
在春风中我洋洋得意地骑着快马,一天内和同榜的进士们游遍了长安著名的花园。
诗人袁皓在唐懿宗咸通年间中进士,当时他写了一首七律《及第后作》,描写了自己从看见榜上有名而惊喜交集,然后感慨多年辛苦,如今跳过这一关的轻松愉快。
及第后作袁皓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
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津。
诗的意思是:高挂的进士榜上真有了我的名字,多么的幸运啊!分得了这样一枝美好的春色。
在这象蓬莱一样的长安会见了神仙般的同榜进士,不禁回想起在江上田间耕钓的友人。
现在我象大鹏展翅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可这是在风尘中辛苦了十年的结果啊!在这太平的时节又遇着主考官员公允,我不感到龙门是难于通过的险要关口了。
耻作明时失路人——落第长安
考进士录取的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落第的人们心情怎样呢?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诗篇:
落第长安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豆卢复
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叹柳条新。
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前一首诗的意思是:家园是那样美好可我还留在长安,在这圣明的时代考不上进士真感到羞耻。
回去恐怕故乡的花木鸟儿都会嘲笑我,还是在长安再暂住一年吧。
第二首诗的意思是:我这个在长安的旅客忧愁太多竟忘记了春天,偶然听见黄莺啼叫才知道柳条又发绿了。
一连几年都没考上,又要回东边的故乡去,真不好意思向长安旅店主人这个老熟人告辞啊!
唐诗人钱起,是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他于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考着进士。
根据他也写有《长安落第》这样的诗表明,他同样落过第。
长安落第钱起
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
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
此诗的意思是:重门深闭的宫殿中鲜花盛开柳丝低垂,对酒唱着悲歌泪水落满衣襟。
不久后春光过去花谢了莺儿也换了羽毛,每一回春天来到,不幸的落第使人免不了又一次伤心。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科举制创立于:()
A、东晋
B、南北朝
C、隋朝
D、唐
朝
2、在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含义是()
A、不管年纪大小都参加科举考试
B、明经和进士是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
C、人们都看不起明经科
D、人们普遍推崇进士科
4、下列对唐朝科举考试不正确的说法是:()
A、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B、它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C、它对参考者有严格的家庭出身和年龄的限制
D、它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5、(2008年·泉州市)唐朝时期,士人取得雁塔题名资格的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从事商业活动
C.建立战功
D.修炼德行
6、下列各项制度中,为隋朝创立的有:①郡县制②均田制③三省六部④科举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2008年·淮安市)现今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下列皇帝最早对考生采用面试方式的是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高宗
8、“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形象刻画出的科考情况是()
A、秀才科
B、明经科
C、进士科
D、明算科
9、自隋唐以后,读书人实现“朝为天舍郎,幕登天子堂”梦想的主要途径是()
A、九品中正制
B、推荐制
C、科举制
D、自荐制
10、进士科中,主要测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能力的项目是()
A、策问
B、杂文
C、经史
D、诗词
11、(2010年山西省)魏晋时期,官员大多数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了三分之二。
这种变化说明
A..唐政府不任用权贵子弟B.唐政府力求以才学选官
C.唐朝社会文学艺术繁荣D.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12、(09?揭阳)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1300多年初期在选拔人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最早诞生于
A.南北朝B.隋朝C.唐朝D.宋朝
13、(08?玉林)隋朝在历史上的作用,不能因其时间短促而忽视。
下列属于隋朝在制度方面革新的是
A.科举制度
B.行省制
C.厂卫制度
D.军机处
14、(08?威海)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该皇帝是
A.秦始皇
B.孝文帝
C.隋文帝
D.隋炀帝
15、(07?日照)有的西方学者称科举制度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一发明始于
A.汉朝B.隋朝C.宋朝D.明朝
16、(06?潍坊)观察“举子看榜”图。
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
A.汉代
B.隋代
C.唐代
D.宋代
17、(07?连云区)历史小话剧《赶考途中》是这样设计的:“时间:××地点:去京城赶考的路上人物:张公子、李公子、书童旁白:张公子,世家大族子弟,带着书童张二,去京城赶考。
……”该剧所反映的这一现象最早开始于
A.秦朝B.西汉C.隋朝D.唐朝
18、(09?连云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与下列哪项制度的推行直接有关
A.禅让制B.郡县制C.分封制 D.科举制
19、(2008·徐州市)徐州市的户部山有条状元街,“状元”一词和下列哪种制度有关
A.分封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三省六部制
20、(2008年·湛江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武则天对科举考试的创新有
①使科举考试成为固定的制度②开创殿试③开创武举④实行诗赋取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2008年·聊城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该诗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禅让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22、(2008年·莆田市)1、科举制度对中国产生重大的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科举制度?他创立于什么时候?
(2)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请问哪一科相对容易些?
(3)有了科举考试,就有了考试作弊。
请你就如何杜绝当今考试中存在的舞弊现象,提一点合理的建议。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材料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材料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
请回答:(1)上述三则史料都与唐朝的什么政治制度有关系?(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
(3)材料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4、读句子,找答案
下列句子中,有些与科举制有关,请把它们找出来。
①“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②“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④“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
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
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
⑦“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
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⑨“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
25、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唐人赵嘏
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
阅读后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1分)
②这种制度开始于什么朝代?(1分)什么朝代逐渐完善?(1分)
③对这种制度起着发展和完善作用的关键人物有哪些?(3分)
④唐朝最重要的科目是什么?(2分)
③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1分)
⑥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4分)
26、(2010 湖北十堰,22)我国由隋代开创直至清末才被废除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科举制
D.推举制
27、(2010湖北黄冈,9)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至此,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科举制逐渐完善于
A.隋朝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8、(2010山西省,2)魏晋时期,官员大多数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了三分之二。
这种变化说明
A.唐政府不任用权贵子弟
B. 唐政府力求以才学选官
C.唐朝社会文学艺术繁荣
D. 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29、(2010湖南邵阳,3)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开创于唐初,废除于清末
B.通过分科考试选拨官员的制度
C.毫无公平公正性可言
D.看重门第,不利于选拔人才
30、(2010 江苏南京,5)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31、(2010山东聊城,5)“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分封制 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32、(2010四川重庆,2)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
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朝B.康朝C.明朝D.清朝
33、(2010年重庆江津区,2)唐朝读书人要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是
A.辛勤耕作
B.作战立功
C.经商致富
D.参加科举考试
34、(2010 福建莆田,2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ān fú)望之继世。
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zhí)
言》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材料三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1)材料一中“科第之设”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何时创立?(4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
(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分)
(1)科举制度;隋唐时期。
(4分)
(2)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
事效率;给社会带来了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
(4分,
答出其中2点即可)
(3)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愚天下之心”。
(2分。
答出
其中一条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37、(2010江苏苏州,30)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
阅读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1 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 一一《墨子》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茏,圈套)矣。
"……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唐摭言》
材料三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
古者世卿,《春秋》讥之。
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
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
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
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
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
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1分)
(2)材料二、三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1分) 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简述其影响。
(2分)
(3)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1分)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
(1分)
(1)不论贵贱,选贤用能(或尚贤)。
(2)科举制度。
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
文学艺术的繁荣;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
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的合理性。
(3)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