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1节 力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第七章力
![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第七章力](https://img.taocdn.com/s3/m/417f7f04cf84b9d528ea7ab2.png)
目录第七章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弹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重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章运动和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二力平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摩擦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章压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压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大气压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章浮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浮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力》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力》教学设计新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a7bdca767f5acfa0c7cd33.png)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课题:第七章《力》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归纳概括表述力的概念,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学会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实验探究的意识。
3.通过动手体验感受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归纳出力的三要素,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领略力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会画力的示意图,体会这种将抽象问题、复杂问题形象化、简单化的方法。
4.利用生活经验,体会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使学生对自然有亲切感。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
难点:体会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探究、启发、讲解相结合。
教学器材:橡皮泥、小钢球、弹簧、小车、磁铁等(上课前将器材分发给各小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探究新知一、力的概念二、力的作用效果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巩固训练小结课外作业同学们能用“力”组一些词吗?(学生自然能组很多与力有关的词)。
物理上力的含义与汉语词组中力的含义有一定的区别,今天我们就研究物理学中“力”的含义。
生:做一做:手推桌子;用力拉弹簧;用力捏橡皮泥;做直线运动的小钢球从磁铁旁边经过。
想一想:(1)以上活动中谁对谁用了力?(学生能容易的回答此问题)(2)要有力的作用,必须得有几个物体?(学生容易发现需两个物体)(3)两个物体中,其中一个物体时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时受力物体,你能找出来吗?让学生回答。
小组讨论:根据我们对上面问题的研究,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出力的概念。
学生回答。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强调:(板书)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前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后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练一练:判断下列说法:(1)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2)只有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利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bea8d48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f.png)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力,感受力的魅力,为后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力是什么?”、“力有哪些类型?”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受力物体,解决实际问题。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及时解答学生问题,给予耐心指导,帮助学生消除疑惑。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力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受力物体的能力,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使学生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力学计算和问题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让学生体验到力的存在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2.运用类比、模型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分类和受力分析。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力的现象,如运动员举重、汽车刹车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
2.设计有趣的实验,如弹簧测力计、纸飞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效果。
3.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拉力、压力等。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本质和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优点。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第七章力教案新部编本(敖云)
![第七章力教案新部编本(敖云)](https://img.taocdn.com/s3/m/157fb1aded630b1c58eeb510.png)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教案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物理)学科八年级(1、2)班任课教师:敖云和静县第四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1、2)班教师授课表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任课教师:敖云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 (物理)教学进度计划表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八 )年级( 物理 )学科学业成绩统计表八年级(一)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八 )年级( 物理 )学科学业成绩统计八年级(二)班(八)年级(下)册(物理)学科单元教学计划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新课引入】教师播放天宫一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天宫一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学生交流、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比如张三推了李四一下,就有了推力;老师经常提醒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抗震救灾过程中需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等等.这些“力”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师力是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又有谁知道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是方的?圆的?还是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相信学完了这节课,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很好的认识它了.【进行新课】力和力的作用效果1.认识力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面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师通过上面的现象,我们知道人推车时,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这是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产生力的作用;而磁铁吸引铁钉时,磁铁对铁钉施加了一个吸引力,这是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力呢?请同学们试着归纳.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板书:(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发生力的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师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如何衡量力的大小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物理学中的单位就用牛顿的名字命名.)板书: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2.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师用图片进一步说明: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 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 用头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 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运动变为静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是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板书:力的作用效果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很小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会发生形变,不过肉眼无法看到.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 ;图b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 .答案: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形状发生改变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 力的三要素师 力的作用效果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大家动手实验: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观察刻度尺(a)(b)弯曲的程度相同吗?学生动手实验后回答:用力越大,形变就越大.教师总结并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演示实验5:请两个同学(一个大个子男生和一个小个子男生),大个子男生在门里离门轴很近处向外推门,小个子男生在门外(远离门轴的拉手处)向里推门,要求两人尽自己最大的力推,看谁取胜了.(如图结果是小个子男生轻松战胜了大个子男生)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所用力的作用点有关.演示实验6:用一个钢球沿不同的方向撞击另一钢球,学生观察钢球运动轨迹的变化.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师这在打台球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应用到,同学们有体会吗?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板书: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注意:力的三要素均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当其中一个要素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就会随之改变,因此表述一个力要把这个力的三个要素都表示出来.两个完全相同的力必须是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例题2(用多媒体展示)仔细观察下图,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正常解析:图中第一次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第二次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显然弹簧的形变与力的方向有关.答案: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2.力的示意图师在物理学中,为了方便研究物体受力的情况,往往要采取力的示意图的方法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4页图7.1-4)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中表示法的特点:①箭头标明了受力的方向;②线段表示了力的大小;③红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然后归纳、总结,得出力的示意图特点.板书:物理学中通常将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表示出来的图形叫做力的示意图.例题3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甲,放在水平地面的木箱受到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10N的拉力作用,作出拉力的示意图.解析:作力的示意图,必须把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本题中拉力用F表示,其作用点在木箱上,可以画在右上角等某个位置,也可以是中心处.方向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作出水平线便于参考画出斜向上30°角,大小标明10N.答案:如图乙所示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如何作力的示意图,同时提醒学生在作图时,要注意:同一图中如果表示多个力时,受力的大小不同,线段的长度也应该不同,即力大的线段长些,力小的线段短些.板书:同一图中,表示多个力时,比例要一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那么作用点的位置如何表示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果力的作用点不在同一位置,则可以通过平行移动力的方向,把它们看作是在同一个作用点上,这对于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有影响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从生活中的经验我们知道,当我们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下面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实验)实验1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同时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力的情况,可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后面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力学知识,这部分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请大家注意观察、思考,加深理解.好,谢谢!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板书设计学生思考、讨论: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压缩弹簧,弹簧缩短.师日常生活中类似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很多,如弓箭、钢尺、撑竿跳高的撑竿等.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弹性形变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进行新课】弹性和弹力1.弹性师请同学们就刚才看到的视频,结合观察教材P6页图7.2—1“撑竿跳高”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生:说明撑竿等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师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质叫做弹性.板书:弹性:直尺、橡皮筋等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2.弹力师请同学们自己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或弹簧)来感受下,体会有什么感觉呢?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弹力(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师刚才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弹簧时,感受到钢尺、橡皮筋、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即钢尺、橡皮筋、弹簧也在拉手,这表明橡皮筋、弹簧等在发生形变时产生了力,我们把这种力叫做弹力.我们用力拉弹簧、橡皮筋时,当超过了弹性范围后,弹簧被损坏(不能恢复原状)、橡皮筋被拉断,这时就不再是弹性形变.因此,我们把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演示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演示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图:师请大家思考,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车受到力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小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由此可见,弹力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同时要发生形变.同时我们还看到,小车是向右运动,表明小车受到的力(弹力)是向右的,而弹簧是缩短的,是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产生的弹力,由此可见,弹力的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演示4:将弹簧压缩得短些、更短些,引导学生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变化,并得出结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弹簧压缩得更短些时,小车运动的距离远些,产生的弹力更大.由此得到结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2)弹力是一种效果力,通常情况下物体的形变往往难以察觉,故判断是否产生弹力可依据两点:①物体间是否接触;②接触处是否存在着相互挤压或拉伸(即是否发生了弹性形变).例题1(多选)(用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B.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C.支持力、压力、拉力都属于弹力D.坐在凳子上的人,受到的支持力是因为人的形变而产生的弹力解析:物体的形变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塑性形变.弹力发生在直接接触并产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故A正确;任何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会对与它相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所以B错;支持力、压力、拉力是从力产生的效果来加以区分的,从力产生的本质上看,它们都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所以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故C正确;人受到的支持力的施力物体不可能是人自己,人坐在凳子上受到的支持力是因为凳子的形变产生的弹力,故D错误.答案:AC弹簧测力计师我们知道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既然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那么就可以根据形变的大小来比较、确定弹力的大小.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通过改变弹簧伸长长度来表示出力的大小的仪器——弹簧测力计(如图,展示弹簧测力计).好,下面我们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1.制作弹簧测力计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弹簧测力计,请一组同学上台来展示制作的过程:(1)将一块光滑平整的硬纸板竖直地固定在铁架上,再将一根带有挂钩的弹簧的上端固定在纸板上,弹簧自然下垂时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在纸板上作好记号“0”.(2)将0.5 N钩码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并在纸板上作上记号.(3)分别将1 N、1.5 N、2 N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上,并在硬纸板上分别记下弹簧最下端对应的位置.(4)在对应的位置上标出所用钩码的重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师现在请大家用刻度尺测量硬纸板上相邻两个记号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可以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动手测量,回答:是相等的.发现规律:弹簧伸长的长度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师为了使测量更精确些,我们把每相邻的两个记号间平均分成了5等份,这样我们自制的弹簧测力计就成功了.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了.由此可见,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并讲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多媒体课件)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大量实验表明,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Δl与弹簧所受拉力F成正比,其关系式为F=kΔl,k为比例系数,其大小与弹簧本身有关,所以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注意:弹簧的弹性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弹簧的伸长与它所受的拉力就不成正比了,因此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板书:弹簧测力计测量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师如果在你们共同制作的测力计上加一个拉环,就变成了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同学们观察一下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结构.板书: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板、指针、外壳.师请大家观察后思考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弹簧测力计,有什么不同?教师拉动挂钩,引导学生观察,同时介绍: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是活动的,使用前,如果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可以方便地调整.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师现在请一位同学上台给我们演示实验“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而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思考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哪些操作要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ffd64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f.png)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
4. 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学生动手练习:画出给定力的示意图,如拉力、压力等。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应用: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
7.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并解答。
8.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拉力:2N,向东(2)压力:5N,向下(3)摩擦力:3N,向北2. 答案:(1)箭头长度为2,箭头方向向东。
(2)箭头长度为5,箭头方向向下。
(3)箭头长度为3,箭头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上还需要加强练习。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https://img.taocdn.com/s3/m/5d1e5cb4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6.png)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第七章第1节力导学案(第1课时)
![第七章第1节力导学案(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3aae626453610661ed9f494.png)
第七章第一节力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内容:1、力的概念和单位;2、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学习方法:一、力是什么?活动一: 体验力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
看哪一组设计的又多又好,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体会】1、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2、我的体验: 力(force)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力(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力产生时两个物体(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触。
4、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_,简称为________,符号是______。
二、力的作用效果。
活动二:展示力作用的效果1、请把你认为最好的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展示给大家。
试一试,你能行的!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2、我的展示:力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加油站: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叫做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学习结果测试: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C.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D.力的作用效果是一定会使物体运动2.下列哪个例子不能说明力使物体发生形变()A.射箭运动员箭上弦后将弓拉升B.一石子在空中加速下落C.茶杯放在桌上也能使桌子发生形娈D.陨石落地,将地面砸开一个大坑3.下列情况中,哪些情况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A.在地面上静止不动的桌子B.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C.从车站驶出的公共汽车D.在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机4.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所给的推力B 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一定不会发生力的作用C 用手捏一个易拉缺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D 排球运动员扣球使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5.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力的三要素不同,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不同B.力的作用效果可表现在使物体发生形变C.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在使物体保持一定的速度运动D.力的作用效果可表现在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教学过程的注意事项: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第1节 《力》学案
![第1节 《力》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413300ba1aa8114431d9a5.png)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学案主备:张延喜副备:邵忠辉审核:备课时间:2013.12.19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组号:_______________一、学习提示探究一、力的概念阅读课本第2页,完成以下内容。
现象:人推门、马拉车、脚踢球、手压弹簧、人推箱子1、思考:这些现象中,有几个物体?哪个物体用了力?哪个物体受了力?归纳以上现象:力不能脱离________而独立存在。
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
得出结论:力就是对的作用。
2、力的符号:_______,单位是:________,单位符号:_________。
3、小组讨论交流:(1)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__________。
(2)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能产生力的作用吗?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力的作用效果阅读课本第3页,完成以下内容。
1、想一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力的作用下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现象呢?即是说力会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呢?2、探究力的作用效果:(1)轻轻用力弯刻度尺,刻度尺会由直变;轻轻用力压充气的气球,气球会由圆变;用力拉弹簧,弹簧会,用力压弹簧,弹簧会。
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2)我们骑自行车时,当脚用力蹬车时,会使自行车会由变。
当道路拥挤时,刹闸的摩擦力,会使自行车会由变,也就是改变了自行车的运动_________;在路口拐弯时,手作用在车把上的力,会使自行车运动发生改变。
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可以使物体发生改变。
探究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阅读课本第4页,完成以下内容。
1、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_________ 或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 。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三个因素叫做力的三要素。
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97bcf1f705cc1755270951.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1节教学设计
新课讲授观看图片,引导学生
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
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
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
谁用力了?
谁受了力?
(其他分析略)
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
体施力……
展示图片,引导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
举、吸引等概括为作用。
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
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
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 F 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找同学来掂一下鸡蛋,感受1N的大小
关于力,老师这有几个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一
下?
学生思考,并回答
有、
人、
车、
磁铁。
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
举出示
例,归纳
分析
练习施
力物体
和受力
物体的
识别。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但有的同学说,我按桌子,就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呀?
演示实验(或播放实验视频)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
归纳
1)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_力_课件上课用1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_力_课件上课用1](https://img.taocdn.com/s3/m/3e076519bed5b9f3f90f1c33.png)
例3:请画出帆船受到风力的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步骤:
一点,二线,三角, 四箭,符号数据箭 头边。 F
例4:一只吊灯挂在天花板,请在图中画出吊
灯受重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步骤: 画力的示意图的步骤:
一点,二线,三角, 四箭,符号数据箭 头边。
G
例5:请画出电灯对电线的拉力的力的示意图,
总结:
常用:控制变量法
研究多个变量中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力的作用效果(形变)与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堂堂清练习:
1.踢球时,球受到的力是由 脚 施加的, 这时 脚 也受到球的作用力。
2、下图中,可以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的是 B C E , 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的 是 AD .
(A)
人教版 八年级 物理 第七章
第一节: 力
庙子中学八年级物理备课组 主备人:赵欣欣
【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单位、所产生的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预习提纲】 1、什么是力?力的单位?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3、力的三要素?如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人施加了力,车受到了力;
压路机施加了力,路面受到 了力;
力的产生最少得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
结论:
(1)、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2)、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扮演 的角色一样不一样?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结论: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人
手
起重机 压路机
施力 物体
接触
顿作为力的单位.
拿起两个鸡蛋所用 的力约就是1N
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04abee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76.png)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
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2:力的三要素3:用示意图表示力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二.先学后教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5分钟)(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由此得出:力可以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体;图(b )主要表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三:阅读课本42页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___。
人教版第七章 第一节 力教学课件(19张ppt)
![人教版第七章 第一节 力教学课件(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f166337a300a6c30c229fac.png)
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问题提出】
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呢
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猜想】: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 方向、作用点这三个因素有关。
【任务】:分小组利用 一把直尺、一辆小推车 分别设计实验验证上述 猜想。
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思考】 1.你将运用什么方法研究?
2.改变力的哪个作用效果进行研究?
作业布置
1、手击排球,施力物体是 ____,受力物体是 ______,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___
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没有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力的作用
C.发生力的作用时,必定可以找到此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D.力作用在物体上,只能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3)挤压气球,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物体的?
(4)接住传回来的气球,说明力可以改
板书设计
1、什么是力? 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符号及单位:一般情况下用F,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 2、力可以产生两种效果: (1)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3、力的作用效果受力哪些因素影响? (1)力的大小 (2)力的方向 (3)力的作用点,物理上把它们称作力的三要素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人举重、马拉车、手压弹簧、推土机推土事例中,人、马、手、推土机只能作施
体,不能作受力物体。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
1、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 不是成功来得慢,而是你努力的不够多。 • 2、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秀, 给来的人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好的交 代。 • 3、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 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 地反击的故事,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 4、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 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 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 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 大悟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49b1b0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9.png)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
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能够说出力的三要素
5、熟练画出力的示意图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
2、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讲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
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
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
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吸引、拉、举等等
1。
第七章第一节力PPT课件(人教版)
![第七章第一节力PPT课件(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31ff1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4.png)
一个成熟的苹果,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落到地面
上,在此过程中,苹果( B )
A、一定不吸引地球 B、一定吸引地球 C、不一定吸引地球 D、不能确定
同的力去推它,使其产生(a)、(b)、(c)、(d)
各图中的形变,如果力的大小F1=F3=F4>F2, 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
的图是(
C)
A.图(a)和(b) C.图(a)和(d)
B.图(a)和(c) D.图(b)和(d)
用脚踢足球,球飞走了是由于_____对____ 施力的结果;脚感到疼是____对____施力的 结果,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做一做]
小车在A点受到大小为200N、与水平方向呈30˚ 角的拉力F的作用。试画出力的示意图。
F=200N
30˚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一个力至少与两 个物体有关,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即:使物体产生形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一个力至 少与两个物体有关,一个物体不能产生 力的作用。 2、施加力的物体——施力物体
受到力的物体——受力物体 二者同时存在
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脚踢球 •书压桌子 •磁铁吸引铁钉
磁悬浮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一个力至 少与两个物体有关,一个物体不能产生 力的作用。 2、施加力的物体——施力物体
7.1《力》教学设计
![7.1《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e8eb504431b90d6d85c731.png)
《力》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二、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新课程提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据此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亲身活动,有意识地感知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力的概念,并通过参与活动来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设计理念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应注重科学、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尽量选择一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上安排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很重。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必须详略得当,做到在内容完整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4、学情分析: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
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
“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而且生活中学生的有些说法也不够科学,他们有时用“力气”或“劲”表示力,有时甚至把力和“功”混为一谈。
所以,从本节课开始就要给学生逐步建立起“力”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③知道力的三要素。
④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观察、实验、图片或视频等,使学生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亲身活动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知力的作用及其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演示、观察和亲身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力及力的作用效果五、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启发法七、教学器具:气球、橡皮筋、钉子、泡沫板、弹簧、铁架台、激光笔、镜子八、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新课引入观看视频,举例生活中力的词语,引出力的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02f09d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1c.png)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辅助教学:
1.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小球等,用于进行力的实验和演示。
2.多媒体资源:PPT、教学视频、动画等,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和实验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理概念。
3.技术工具:互动白板、实物投影仪等,实现课堂上的实时互动和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1.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如踢足球、拉弓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从而引出力的概念。
2.提问式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需要用力的情况?这些力是如何产生的?”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
(1)力的作用点的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
(3)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是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能够理解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实验、游戏等互动性强的学习活动更感兴趣,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能感到枯燥。在学习习惯上,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依赖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直观展示物理现象,便于学生理解;实现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
(1)提问:针对力的概念、作用方式等问题,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演示:进行力的实验演示,邀请学生参与,并解释实验现象。
力学 教学设计
![力学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5daf6285727a5e9856a61ab.png)
1、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力有根大的帮助。同时,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力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有些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3.单位:牛顿(牛) 符号:N
二、力的作用效果
弹性形变
形变
塑性形变
速度大小
运动状态改变
速度方向
三、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说明:1、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2、单独的一个物体是不能产生力的。
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及配套练习册
课后反思
教学难点: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新课引入:
掰手腕游戏
2、图片展示,举例分析
3、介绍力的概念、符号、单位
4、设疑: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老师可以适当的指导学生)
5、设疑: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老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
6、介绍用力的示意图表达力的三要素
7、思考: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巴掌用力拍,什么感觉?为什么?
8、图片展示
9、习题训练
10、课堂小结
自行选择对手进行掰手腕比赛
在熟悉的事例中判断力的存在,并通过观察分析找出力存在的共同点,尝试给力下定义
认真听,并书写相关符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
习
1.手击排球,施力物体是____,受力物体是_____,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力的作用效果分别是什么?守门运动员接住足球____
_________________。
受压弹簧,弹簧变弯__________
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没有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力的作用
C.发生力的作用时,必定可以找到此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D.力作用在物体上,只能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参与练习,完成题目
教学目标达标检测,及时反馈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四、力的示意图
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后反思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
引导
力的作用效果都相同吗?
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
力的大小和方向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将物理课本放在课桌上,使用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力,分别推课本的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效果相同吗?
讲授
力作用的位置称为力的作用点。
总结前面说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叫做力的三要素。
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一节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静止变为运动;
(2)运动快慢变化;
(3)运动方向变化。
称为运动状态变化。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磁铁吸引铁钉时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通过大量事例,概括力的概念。明确有关力的各种概念
让学生有切身体验
对生活中的问题深入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地能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演示实验
演示1
(1)捏一下橡皮泥;
(2)拉伸一下弹簧
板书
二、力的作用效果
但人后退,说明人受到向后的力
学生思考,回答
聆听
学生思考,回答
培养观察能力,总结能力。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将生活经验明确为物理过程和方法。
针对概念进一步深入分析。
找出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
培养观察能力,总结能力。
学习物理要求
形成良好规范
培养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合理猜想的能力。
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还可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板书
四、力的示意图
提问
我现在手中有一块磁铁和一块铁块,分别放在两个相同的小车上,将两个小车离开一定距离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演示实验
观察到什么现象?
这说明什么呢?
我们再做一个实验,请一个同学来帮忙。
演示实验
请一个同学穿上旱冰鞋推墙,观察发生的现象。
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
谁用力了?
谁受了力?
(其他分析略)
学生思考,并回答
有。
工人。
车。
举出示例,归纳分析
练习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识别。
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展示图片,引导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作用。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课
题
播放攀岩的视频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
那什么是力呢?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吧。
板书
第八章力
观看聆听
吸引学生兴趣,引出章题。
新
课
讲
授
观看图片,引导学生
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
对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小
结
这节课我们对力的一些基本知识做了研究。知道了什么是力,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怎么画,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聆听,思考
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反馈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讲授
但有的同学说,我按桌子,就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呀?
演示实验(或播放实验视频)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2.运动快慢变化;
3.运动方向变化;
称为运动状态变化。
板书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跑步
火箭发射
观看实验总结结论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思考、讨论、
桌子形变的比较小,不易观察。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说明了什么?
你还能举出其他类似的事例吗?
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当A物体对B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B物体对A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其中一个力称为作用力,那么同时产生的另一个力就称为反作用力。
板书
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引导小练习,纠正错误
划船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引导、讲授
如何简单方便的描述力呢?物理学中常用力的示意图的方式。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第七章第1节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七章 第1节力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聆听
学生思考、讨论、
不相同。(举例说明)
改变大小;改变方向;
参与实验
学生思考,回答
不相同
与力作用点位置有关
聆听
聆听
适当练习
学生思考,回答:
铁块向前运动,因为力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运动
磁铁运动状态也改变了,说明它也受到了力的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退,说明:人推墙,墙受力
板书
第一节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简单介绍牛顿
找同学来掂一下鸡蛋,感受1N的大小
那1N有多大呢?
关于力,老师这有几个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1.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2.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学生思考,并回答
聆听
聆听
参与活动,体验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