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后管理失控:案件防控的致命软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贷后管理失控:案件防控的致命软肋
贷后管理作为信贷管理的最终环节,对于确保银行贷款安全和案件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据笔者对地区近两年来发生的相关金融案件分析发现,由于受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及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贷后管理弱化问题已成为基层银行业机构信贷风险防控的致命软肋,亟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贷后管理失控的六大表现
(一)贷后管理过分注重“第二还款来源”考查而轻“第一还款来源”管理。
一是在信贷投放时,单纯以抵押物是否足值来判断该笔贷款的风险状况,对用什么标准去判断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风险问题较为模糊。二是贷款放出去就对其用途不闻不问,致使在第一还款来源已明显变坏、贷款如期受偿明显受到制约的情况下,仍然认为“贷款较
为安全”。三是风险意识淡漠。贷款抵押物是在第一还款来源受到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而不能实现时才不得已而为之的还款来源。况且抵债资产在接收和处臵中还存在价格虚高、交易税费较多、处臵成本较大、面临较大缩水损失等问题。
(二)贷后检查不规范,检查整体质量不高,甚至流于形式。
贷款发放以后,银行应对所有可能影响还款的因素进行持续监测。从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贷后检查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一是以业务繁忙为借口,不按时进行贷款后的跟踪检查管理,尤其是对上级干预或点贷的大额贷款的管理。二是贷后检查使用的固定的文本格式,
其调查内容过于简单,流于形式,没有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和偿还能力进行有效分析。三是检查频率无法保证。不及时对借款人进行首次跟踪检查和按规定频率进行日常检查。四是检查方式单一,缺乏第一手的现场实地检查。五是检查范围狭窄,不能涵盖所有的贷款。六是对于上级统一发放的大额贷款和一些时间久远的已形成风险的大额贷款,主观上放弃检查。七是检查的真实性不足,检查结果可参考价值不大。部分基层银行存在着为应付检查而进行贷后检查的现象。
(三)动态监测和识别贷后风险能力较弱,风险预警信号不能被及时发现。
一是贷后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风险识别水平和技能普遍不高。尤其是财务分析技能明显不足,不会进行现金流量和中短期偿债能力等技术性分析。二是部分贷后管理人员对借款人的贷后风险识别存在认识误区。比如认为“大客户都是好客户”、“资产负债率低,贷款保障就高”等等。三是风险识别方法粗略。贷后管理人员往往习惯于凭个人直觉和借款人的表面现象来判断风险的大小,对于贷款的风险程度缺乏数量化的描述。四是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传导不畅,无法及时从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相关部门及时获得有关借款人的各种信息。五是风险识别的时效性较差。大多数基层银行机构只有等到贷款出现逾期、欠息,承兑汇票出现垫付款等事实风险后,才发布预警信号。
(四)风险预警机制运行不畅,风险信号传导阻滞,风险得不到及时的处置。
一是缺乏规范的风险预警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大多数基层银行机构贷款管理工作都是由信贷科一个部门完成,贷款从贷前调查到贷后管理都由同一名信贷员完成。这种方式由于受信贷员素质、制度约束和控制机制等因素影响,信贷人员自行风险预警提示的主动性明显
不够。二是岗位职责不明确或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风险得不到及时的处臵。三是贷款到期前不按时催收,催收通知多以口头通知为主,造成风险积聚。四是对已经确认形成风险的贷款缺乏有效的清收措施,也不能及时、足额地提取损失准备金。
(五)内部控制的监督与纠正体系薄弱,奖惩机制落实不到位。
一是内部监督检查不力,检查的频次、内容无法保证,突击式、运动式检查多,常规性、规范性检查少。二是检查人员责任心不强,大部分内部检查人员碍于情面在检查时对贷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视
而不见。三是处罚措施落实不到位。目前基层银行管理层往往存在迁就思想,对发现的问题和相关责任人多采取口头批评和督促纠正。四是信贷人员岗位调整时,移交手续简单,移交内容不全面,导致难以划清和落实贷后管理责任。五是激励不足,贷后管理人员承担的责任与获得的报酬不对等,工作缺乏足够的积极性。
(六)过分看重和相信企业财务报告等硬件信息,忽视对法人代表道德、品质等方面软信息的考查。
从地区银行近两年的贷款案件发生情况分析看,贷后管理中及时关注、分析和考查企业法人代表的道德品质、信用状况对于银行贷款安全也很重要。如果银行贷款后不对这些人的信用变化状况和道德品质进行必要的考查,必然要埋下贷款损失和案件的风险隐患。
健全贷后管理的四项建议
健全的贷后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能有效防范针对银行业机构的信贷资金诈骗案件,及时避免和减少因信贷投放过程中操作不当和未有效尽职给银行信贷资金带来的损失。
(一)明确职责,构建分层次的贷后管理责任体系。
首先,实行部门分工负责制。设立独立的贷后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指导和管理各分支机构开展贷后管理和问题贷款的处臵工作,从而在原有的审贷分离的基础上,实现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相分离。同时要明确划分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两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以避免部门间相互推卸责任。
其次,实行人员分工负责制,建立分层次的管理制度。应该按照借款人借款额度的不同分别由经办行(社)的行长、信贷科长或信贷员承担贷后管理责任。必要时可由上级行(社)的贷后管理部门对某些贷款直接进行贷后管理。
再次,加强对贷后管理人员的日常培训。要重点培训宏观政策、产业知识和财务分析技术,培养贷后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理能力。
第四,建立并使用《贷后管理手册》。《贷后管理手册》应一户一册、一年一册,主要用来系统记录贷后管理的各项工作,年终作为贷款档案的一部分统一装入贷款档案。
(二)规范行为,构建全方位的贷后管理检查体系。
一是应明确检查时限。应对首次检查时间和日常检查频率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于大额或者潜在风险较大的贷款,要适当增加检查的次数。贷后检查应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以便随时了解借款人的动态情况。
二是应规范检查程序和方式。贷后检查要实行规范化、格式化作业,应根据贷款种类设计并使用不同的检查底稿。同时,还应实行双人检查制,对所有的贷款都进行实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