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答案第一章习题解答

合集下载

(完整版)离散数学答案(尹宝林版)第一章习题解答

(完整版)离散数学答案(尹宝林版)第一章习题解答

(完整版)离散数学答案(尹宝林版)第一章习题解答第一章命题逻辑习题与解答⒈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并讨论命题的真值。

⑴ 2x - 3 = 0。

⑵ 前进!⑶ 如果8 + 7 > 20,则三角形有四条边。

⑷ 请勿吸烟!⑸ 你喜欢鲁迅的作品吗?⑹ 如果太阳从西方升起,你就可以长生不老。

⑺ 如果太阳从东方升起,你就可以长生不老。

解⑶,⑹,⑺表达命题,其中⑶,⑹表达真命题,⑺表达假命题。

⒉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⑴ 逻辑不是枯燥无味的。

⑵ 我看见的既不是小张也不是老李。

⑶ 他生于1963年或1964年。

⑷ 只有不怕困难,才能战胜困难。

⑸ 只要上街,我就去书店。

⑹ 如果晚上做完了作业并且没有其它事情,小杨就看电视或听音乐。

⑺ 如果林芳在家里,那么他不是在做作业就是在看电视。

⑻ 三角形三条边相等是三个角相等的充分条件。

⑼ 我进城的必要条件是我有时间。

⑽ 他唱歌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心情愉快。

⑾ 小王总是在图书馆看书,除非他病了或者图书馆不开门。

解⑴ p :逻辑是枯燥无味的。

“逻辑不是枯燥无味的”符号化为 ?p 。

⑵ p :我看见的是小张。

q :我看见的是老李。

“我看见的既不是小张也不是老李”符号化为q p ?∧?。

⑶ p :他生于1963年。

q :他生于1964年。

“他生于1963年或1964年”符号化为p ⊕ q 。

⑷ p :害怕困难。

q :战胜困难。

“只有不怕困难,才能战胜困难”符号化为q → ? p 。

⑸ p :我上街。

q :我去书店。

“只要上街,我就去书店”符号化为p → q 。

⑹ p :小杨晚上做完了作业。

q :小杨晚上没有其它事情。

r :小杨晚上看电视。

s :小杨晚上听音乐。

“如果晚上做完了作业并且没有其它事情,小杨就看电视或听音乐”符号化为s r q p ∨→∧。

⑺ p :林芳在家里。

q :林芳做作业。

r :林芳看电视。

“如果林芳在家里,那么他不是在做作业就是在看电视”符号化为r q p ∨→。

⑻ p :三角形三条边相等。

《离散的数学结构》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的数学结构》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辅助教材概念分析结构思想与推理证明第一部分集合论刘国荣交大电信学院计算机系离散数学习题解答习题一(第一章集合)1. 列出下述集合的全部元素:1)A={x | x ∈N∧x是偶数∧x<15}2)B={x|x∈N∧4+x=3}3)C={x|x是十进制的数字}[解] 1)A={2,4,6,8,10,12,14}2)B=∅3)C={0,1,2,3,4,5,6,7,8,9}2. 用谓词法表示下列集合:1){奇整数集合}2){小于7的非负整数集合}3){3,5,7,11,13,17,19,23,29}[解] 1){n n∈I∧(∃m∈I)(n=2m+1)};2){n n∈I∧n≥0∧n<7};3){p p∈N∧p>2∧p<30∧⌝(∃d∈N)(d≠1∧d≠p∧(∃k∈N)(p=k⋅d))}。

3. 确定下列各命题的真假性:1)∅⊆∅2)∅∈∅3)∅⊆{∅}4)∅∈{∅}5){a,b}⊆{a,b,c,{a,b,c}}6){a,b}∈(a,b,c,{a,b,c})7){a,b}⊆{a,b,{{a,b,}}}8){a,b}∈{a,b,{{a,b,}}}[解]1)真。

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2)假。

因为空集不含任何元素;3)真。

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4)真。

因为∅是集合{∅}的元素;5)真。

因为{a,b}是集合{a,b,c,{a,b,c}}的子集;6)假。

因为{a,b}不是集合{a,b,c,{a,b,c}}的元素;7)真。

因为{a,b}是集合{a,b,{{a,b}}}的子集;8)假。

因为{a,b}不是集合{a,b,{{a,b}}}的元素。

4. 对任意集合A,B,C,确定下列命题的真假性:1)如果A∈B∧B∈C,则A∈C。

2)如果A∈B∧B∈C,则A∈C。

3)如果A⊂B∧B∈C,则A∈C。

[解] 1)假。

例如A={a},B={a,b},C={{a},{b}},从而A∈B∧B∈C但A∈C。

离散数学第3版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3版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3版习题答案离散数学是一门重要的数学学科,它研究的是离散对象和离散结构的数学理论。

离散数学的应用广泛,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通信工程等领域。

在学习离散数学的过程中,习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解答习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离散数学第3版》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第一章:命题逻辑1.1 习题答案:1. (a) 真值表如下:p | q | p ∧ qT | T | TT | F | FF | T | FF | F | F(b) 命题“p ∧ q”的真值表如下:p | q | p ∧ qT | T | TT | F | FF | T | FF | F | F(c) 命题“p ∨ q”的真值表如下:p | q | p ∨ qT | T | TT | F | TF | T | TF | F | F(d) 命题“p → q”的真值表如下:p | q | p → qT | T | TT | F | FF | T | TF | F | T1.2 习题答案:1. (a) 命题“¬(p ∧ q)”等价于“¬p ∨ ¬q”。

(b) 命题“¬(p ∨ q)”等价于“¬p ∧ ¬q”。

(c) 命题“¬(p → q)”等价于“p ∧ ¬q”。

(d) 命题“¬(p ↔ q)”等价于“(p ∧ ¬q) ∨ (¬p ∧ q)”。

1.3 习题答案:1. (a) 命题“p → q”的否定是“p ∧ ¬q”。

(b) 命题“p ∧ q”的否定是“¬p ∨ ¬q”。

(c) 命题“p ↔ q”的否定是“(p ∧ ¬q) ∨ (¬p ∧ q)”。

(d) 命题“p ∨ q”的否定是“¬p ∧ ¬q”。

1.4 习题答案:1. (a) 命题“p → q”与命题“¬p ∨ q”等价。

离散数学第1,2章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1,2章习题答案

第一章习题1.下列哪些语句是命题?(1) 黄山是在安徽省。

(2) 你会做这道题目吗?(3) 月球比地球大。

(4) 请关上窗户!(5) 如果1+2=5,我就去游泳。

(6) 只有6是偶数,3才能被2整除。

解:(1),(3) ,(5) ,(6) 是命题,(2),(4)分别是疑问句和命令句,它们不是命题。

2.给出下面命题的否定命题。

(1) 上海是一座城市。

解:该句的否定命题为:上海不是一座城市。

(2) 1+2=5并且2×3=6。

解:该句的否定命题为:1+2≠5或2×3≠6。

(3) 2是素数或3是偶数。

解:该句的否定命题为:2不是素数并且3不是偶数。

3.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灯泡有故障或开关有故障。

解:P表示:灯泡有故障,Q表示:开关有故障,命题符号化为:P∨Q(2) 今天下大雨和3+3=6。

解:P表示:今天下大雨,Q表示:3+3=6,命题符号化为:P∧Q(3) 虽然天气炎热,老师坚持给我们上课。

解:P表示:天气炎热,Q表示:老师坚持给我们上课,命题符号化为:P∧Q(4) 他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解:P表示:他走路,Q表示:他看书,命题符号化为:P∧Q(5) 如果天下大雨,他就乘公共汽车上班。

解:P表示:天下大雨,Q表示:他乘公共汽车上班,命题符号化为:P→Q(6) 只有天下大雨,他才乘公共汽车上班。

解:P表示:天下大雨,Q表示:他乘公共汽车上班,命题符号化为:Q→P(7) 2+2=4当且仅当雪是白色的。

解:P表示:2+2=4,Q表示:雪是白色的,命题符号化为:P↔Q4.判断下列各蕴涵式是真是假。

(1) 若一周有八天,则3+2=5。

解:P表示:一周有八天,Q表示:3+2=5,命题符号化为:P→Q由于P为假,Q为真,P→Q为真,故该命题为真命题。

(2) 若一周有七天,则3+2≠5。

解:P表示:一周有七天,Q表示:3+2≠5,命题符号化为:P→Q由于P为真,Q为假,P→Q为假,故该命题为假命题。

2023学堂在线网课《离散数学》课后作业单元考核答案

2023学堂在线网课《离散数学》课后作业单元考核答案

2023学堂在线网课《离散数学》课后作业单元考核答案第一单元答案1.1题目:在集合 {1, 2, 3, 4} 上定义一个二元关系 R,其中 R = {(1,1), (2,2), (3,3), (4,4), (1,4), (4,1)}。

给出 R 的自反、对称、反对称和传递性特点。

•自反特性:对于任意元素x ∈ {1, 2, 3, 4},都存在 (x, x) ∈ R。

所以,R 是自反的。

•对称特性:对于任意的(x, y) ∈ R,都存在(y, x) ∈ R。

所以,R 是对称的。

•反对称特性:对于任意的(x, y) ∈ R,如果存在 (y, x) ∈ R,那么 x = y。

所以,R 是反对称的。

•传递性特性:对于任意的(x, y) ∈ R 和(y, z) ∈ R,都存在(x, z) ∈ R。

所以,R 是传递的。

1.2题目:在集合 {1, 2, 3, 4} 上定义一个二元关系 R,其中 R = {(1,1), (1,2), (2,1), (2,2), (3,3), (3,4), (4,3), (4,4)}。

给出 R 的自反、对称、反对称和传递性特点。

•自反特性:对于任意元素x ∈ {1, 2, 3, 4},都存在 (x, x) ∈ R。

所以,R 是自反的。

•对称特性:对于任意的(x, y) ∈ R,都存在(y, x) ∈ R。

所以,R 是对称的。

•反对称特性:对于任意的(x, y) ∈ R,如果存在 (y, x) ∈ R,那么 x = y。

所以,R 是反对称的。

•传递性特性:对于任意的(x, y) ∈ R 和(y, z) ∈ R,都存在(x, z) ∈ R。

所以,R 是传递的。

第二单元答案2.1题目:证明或给出一个反例:若 R 是集合 A 上的一个等价关系,且对于任意 a, b ∈ A,有 (a, b) ∈ R 或 (b, a) ∈ R,那么 A 必然可以划分为若干等价类。

假设 R 是集合 A 上的一个等价关系,且对于任意a, b ∈ A,有(a, b) ∈ R 或(b, a) ∈ R。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祝清顺版)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祝清顺版)
2
(1) 错误; (2) 正确; (3) 正确; (4) 错误; (5) 错误; (6) 错误; (7) 正确; (8) 正确; (9) 错误; (10) 错误. 10. (1) {d}; (2) {a, c, e}; (3) {a, b, c, e}; (4) {b, d, e}. 11. 各集合的文氏图如图所示(阴影部分).
5
195 = 1 ∙ 154 + 41 154 = 3 ∙ 41 + 31 41 = 1 ∙ 31 +10 31 = 3 ∙ 10 +1 10=10 ∙ 1 +0 所以, gcd(934, 195) = 1. 代回去, 有 gcd(540, 168) = 1 = 31 3 ∙ 10 = 31 3 ∙ (41 1∙31) = 4 ∙ 31 3 ∙ 41 = 4 ∙ (154 3 ∙ 41) 3 ∙ 41 = 4 ∙ 154 15 ∙ 41 = 4 ∙ 154 15 ∙ (1951 ∙ 154) = 19 ∙ 154 15 ∙ 195 = 19 ∙ (934 4 ∙ 195) 15 ∙ 195 = 19 ∙ 934 91 ∙ 195 故 gcd(540, 168) = 19 ∙ 934 91 ∙ 195, 其中 m=19, n = 91. (2) 方法同(1). 计算可得: gcd(369, 25) = 1, gcd(369, 25)= 4 ∙ 369 59 ∙ 25, 其中 m=4, n = 59. (3) 方法同(1). 计算可得: gcd(369, 25) = 33, gcd(369, 25)= 8 ∙ 165 1 ∙ 1287, 其中 n=8, m = 1. (4) 方法同(1). 计算可得: gcd(369, 25) = 2, gcd(369, 25)= 17 ∙ 42 2 ∙ 256, 其中 n=8, m = 1. 32. 由定理 1.3.8, 可得 ab=lcm(a, b)gcd(a, b)=24 ∙ 144. 由已知条件 a+b=120, 根据根与 系数的关系可构造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x2120x+24 ∙ 144=0 解之得, x1=72, x2=48. 由此可得 a=72, b=48 或 a=48, b=72. 33. (1) 运用辗转相除法可得 10920 = 1 ∙ 8316 + 2604 8316 = 3 ∙ 2604 + 504 2604 = 5 ∙ 504 + 84 504 = 6 ∙ 84 +0 所以, gcd(934, 195) = 84. (2) 对于(1)中各式回代过去, 有 gcd(10920, 8316) = 84 = 2604 5 ∙ 504 = 2604 5 ∙ (8316 3 ∙ 2604) = 16 ∙ 2604 5 ∙ 8316 = 16 ∙ (10920 1 ∙ 8316) 5 ∙ 8316 = 16 ∙ 10920 21 ∙ 8316 故 gcd(10920, 8316) = 21 ∙ 8316+16 ∙ 10920, 其中 m = 21, n=16. (3) 由最大公因子与最小公倍数的关系, 有 ab 8316 10920 =1081080. lcm(a, b) gcd(a, b) 84

离散数学习题一,二参考答案

离散数学习题一,二参考答案

《离散数学》习题一参考答案第一节 集合的基数1.证明两个可数集的并是可数集。

证明:设A ,B 是两可数集,},,,,,{321 n a a a a A =,},,,,,{321 n b b b b B = ⎪⎩⎪⎨⎧-→j b i a N B A f j i 212: ,f 是一一对应关系,所以|A ∪B|=|N|=0ℵ。

2.证明有限可数集的并是可数集证:设k A A A A 321,,是有限个可数集,k i a a a a A in i i i i ,,3,2,1),,,,,(321 ==⎪⎩⎪⎨⎧+-→==i k j a N A A f ij k i i )1(:1,f 是一一对应关系,所以|A|=| k i i A 1=|=|N|=0ℵ。

3.证明可数个可数集的并是可数集。

证:设 k A A A A 321,,是无限个可数集, ,3,2,1),,,,,(321==i a a a a A in i i i i⎪⎪⎩⎪⎪⎨⎧+-+-+→=∞=i j i j i a N A A f ij i i )2)(1(21:1 , 所以f 是一一对应关系,所以|A|=| ∞=1i i A |=|N|=0ℵ。

4.证明整系数多项式所构成的集合是可数集。

证明:设整系数n 次多项式的全体记为}|{1110Z a a x a x a x a A i n n n n n ∈++++=--则整系数多项式所构成的集合 ∞==1N n A A ;由于k x 的系数k a 是整数,那么所有k x 的系数的全体所构成的集合是可数集,由习题2“有限个可数集的并是可数集”可得n A 是可数集,再又习题4“可数个可数集的并是可数集”得出整系数多项式所构成的集合 ∞==1N n A A 也是可数集。

5.证明不存在与自己的真子集等势的有限集合.证明:设集合A 是有限集,则|A|=n ,若B 是A 的真子集,则|B|≤|A|=n ,A-B ≠φ,即|A-B|=|A|-|AB|>0;又A=(A-B )∪B ,(A-B )B=φ,所以,,就是|A|>|B|,即得结论。

离散数学第一章命题逻辑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一章命题逻辑习题答案

习题一 5.证明下列各等价式
(4)(P Q) (Q R) (R P) (P Q) (Q R) (R P) 证明 : (P Q) (Q R) (R P) (Q (P R) ) (R P) (分配律) (Q (R P) ) (P R (R P) ) (Q R) (P Q) (R P) (分配律、吸 收律、交换律)
P1 P4 ~ P1
~P4
~P4 ~P3
~P3
P2
P2 P3 P2 J
J
习题一 23(3) 利用消解法证明蕴含式:
P (Q R), Q (R S) P (Q S) 证明: 首先把结论否定加入前提得公式集: P (Q R), Q (R S), ~(P (Q S)) 构造子句集:{~P ~Q R, ~Q ~R S, P, Q, ~S} 消解过程如下: (1) P 引入子句 (2) ~P ~Q R 引入子句 (3) ~Q R 由(1)(2)消解 (4) Q 引入子句 (5) R 由(3)(4)消解 (6) ~Q ~R S 引入子句 (7) ~Q S 由(5)(6)消解 (8) ~S 引入子句 (9) ~Q 由(7)(8)消解 (10) 由(9)(4)消解
P (R (Q P)) 1 1 1 1 0 1
1 1 0
0
0
1
1 1 1 1 解法一 (真值表法) 由对应于公式取值为0的全部解释得主合取范式: (~P Q R) (~P ~ Q R) 由对应于公式取值为1的全部解释得主析取范式:
(~P ~ Q ~ R) (~P ~ Q R) (~P Q ~ R) (~P Q R) (P ~ Q R) (P Q R)

离散数学第1-4章习题答案new

离散数学第1-4章习题答案new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第一章命题逻辑习题1.1(P2)1 、a. 是命题b. 是命题c.是命题d .是命题e .是命题f .不是命题疑问句2 、a. A: 我是大学生。

b. B: 你是我的玫瑰花。

c. P: 明天是个艳阳天。

d. Q: 3+2>8。

e.R: 我喜欢离散数学这门课。

f.不是命题。

3、解:三个真命题如:8是偶数;2+8>5;太阳从东边升起;三个假命题如:3+2>8;雪是黑色的;太阳从西边升起;三个非命题如:请勿抽烟!; 春天多美好; 我正在说慌;习题 1.2(P5)1、 a. 复合命题设P :李子是酸的。

Q:李子是甜的。

则命题可表示为P∧Q。

b 简单命题设P: 张一和陈一是好朋友。

2、设P: 天下雨。

Q: 我不去游泳。

R: 我有时间。

a. P→Q。

b. P∧⌝R。

c.⌝Q↔R。

3、 a. 设P: 6是偶数。

Q: 8是奇数。

否定命题表示为:⌝P∨⌝Q。

b. 设P:北京的春天会刮沙尘暴。

否定命题表示为:⌝P 。

4、 a. 设P:王燕学过英语。

Q:王燕学过法语。

命题表示为: (⌝P∧Q)∨(P∧⌝Q) QP⊕。

b. 设P:王成在教室看书。

Q:王成在图书馆看书。

命题表示为: (⌝P∧Q)∨(P∧⌝Q)。

5、(⌝P∧Q)∨(P∧⌝Q)。

习题 1.3(P9)1、 a. 不是命题公式。

b.是命题公式。

c. 不是命题公式。

d. 是命题公式。

2、 a.b.c.3、 a.由表可知命题公式P∨P的真值均为真,所以此公式为重言式。

b.由表可知命题公式P∧c.由表可知命题公式P→(P∨Q)的真值均为真,所以此公式为重言式。

d.由表可知命题公式P→P)的真值均为真,所以此公式为重言式。

e.4 、5、从上述真值表可看出合取和析取是可结合的,条件和双条件不是可结合的。

习题1.4 (P13)⌝(⌝P)⇔P→P1、 a. P→⇔⌝P∨P⇔1 因为公式与1等价,所以此公式是重言式。

b.⌝(P∧Q)↔(⌝P∨⌝Q)⇔(⌝(P∧Q)→(⌝P∨⌝Q))∧((⌝P∨⌝Q)→⌝(P∧Q))⇔((P∧Q)∨⌝(P∧Q))∧((P∧Q)∨⌝(P∧Q))⇔1∧1⇔1 因为公式与1等价,所以此公式是重言式。

第一章离散数学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章离散数学练习参考答案..

4.求与公式((x1x2)x3)x4等价的主析取范式 或主合取范式。
((x1x2)x3)x4 (( x1 x2) x3) x4 ( ( x1 x2) x3) x4 ( x1 x2 x4) ( x3 x4) (x1 x2 x3 x4) (x1 x2 x3 x4) (x1 x2 x3 x4) (x1 x2 x3 x4) (x1 x2 x3 x4) (x1 x2 x3 x4)
P P T(1)(2);I P T(3)(4);I
T(9)(10);I T(11);E
6. 将前提和结论符号化,并证明相应的结论是有效的。
前提:若我学习,则考试不会失败; 若我不踢球,那我将学习; 我考试失败了。
结论:我踢了球。
设:P: 我学习 Q:我考试失败 R:我踢球 则:PQ , RP, Q R
(1) PQ (2) Q (3) P (4) RP (5) R
P T(1);E P T(2)(3);I T(4);E P T(5)(6);I T(7);E
(PQ)R,RS,S PQ
(1) S (2) RS (3) R (4) (PQ)R (5) (PQ) (6) PQ
P P T(1)(2);I P T(3)(4);I T(5);E
P(QR),QS,(LM) S,Q P QL
(x1 x2 x3 x4) (x1 x2 x3 x4) (x1 x2 x3 x4) (x1 x2 x3 x4) (x1 x2 x3 x4)
5. 证明结论是前提的有效结论 (课后练习P46 T27)
PQ,PR,QS SR
(1) PQ (2) PQ (3) QS (4) PS (5) S P (6) PR (7) S R (8) SR
第一章离散数学练习参考答案离散数学第一章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离散数学答案离散数学左孝凌答案离散数学及其应用答案离散数学第五版答案离散数学答案屈婉玲离散数学课后答案离散数学贾振华答案

离散数学第1章答案

离散数学第1章答案

习题1.11、(1)否(2)否(3)是,真值为0(4)否(5)是,真值为12、(1)P:天下雨 Q:我去教室┐P → Q(2)P:你去教室 Q:我去图书馆 P → Q(3)P,Q同(2) Q → P(4)P:2是质数 Q:2是偶数 P∧Q3、(1)0(2)0(3)14、(1)如果明天是晴天,那么我去教室或图书馆。

(2)如果我去教室,那么明天不是晴天,我也不去图书馆。

(3)明天是晴天,并且我不去教室,当且仅当我去图书馆。

习题1.21、(1)是(2)是(3)否(4)是(5)是(6)否2、(1)(P → Q) →R,P → Q,R,P,Q(2)(┐P∨Q) ∨(R∧P),┐P ∨ Q,R∧P,┐P,Q,R,P(3)((P → Q) ∧ (Q → P)) ∨┐(P → Q)),(P → Q) ∧(Q → P),┐(P → Q),P → Q,(Q → P),P → Q,P,Q,Q,P,P,Q3、(1)((P → Q) → (Q → P)) → (P → Q)(2)((P → Q) ∨ ((P → Q) → R))→ ((P → Q) ∧ ((P → Q) → R)) (3)(Q → P∧┐P) → (P∧┐P → Q)4、(P → Q) ∨ ((P∧Q) ∨ (┐P∧┐Q)) ∧ (┐P∨Q)习题1.31、(1)I(P∨(Q∧R)) = I(P)∨(I(Q)∧I(R)) = 1∨(1∧0) = 1(2)I((P∧Q∧R)∨(┐(P∨Q)∧┐(R∨S))) = (1∧1∧0)∨(┐(1∨1)∧┐(0∨1)) = 0∨(0∧0) = 0(3)I((P←→R)∧(┐Q→S)) = (1←→0)∧(┐1→1) = 0∧1 = 0(4)I((P∨(Q→R∧┐P))←→(Q∨┐S)) = (1∨(1→(0∧┐1)))←→(1∨┐1) = 1←→1 = 1(5)I(┐(P∧Q)∨┐R∨((Q←→┐P)→R∨┐S)) = ┐(1∧1)∨┐0∨((1←→┐1)→(0∨┐1)) = 0∨1∨1 = 13、(1)原式 <=> F→Q <=> T 原式为永真式(2)原式 <=> ┐T∨(┐(┐P∨Q)∨(┐┐Q∨┐P)) <=> (P∧┐Q)∨(Q∨┐P)<=> (P∧┐Q)∨┐(P∧┐Q) <=> T 原式为永真式(3)原式 <=> ┐(P∧Q) ←→┐(P∧Q) <=> T 原式为永真式(4)原式 <=> P∧(Q∨R) ←→ P∧(Q∨R) <=> T 原式为永真式(5)原式 <=> ┐(P∨┐Q)∨Q <=> (┐P∧Q)∨Q <=> Q 原式为可满足式(6)原式 <=> ┐(P∧Q)∨P <=> ┐P∨┐Q∨P <=> T∨┐Q <=> T 原式为永真式(7)原式 <=> (┐P∨P∨Q)∧┐P <=> (T∨Q)∧┐P<=> T∧┐P <=> ┐P 原式为可满足式(8)原式 <=> ┐((P∨Q) ∧(┐Q∨R))∨(┐P∨R) <=> (P∧┐Q)∨(Q∧┐R)∨(┐P∨R)<=> ((P∧┐Q)∨┐P)∨((Q∧┐R)∨R)<=>(( P∨┐P)∧(┐Q∨┐P))∨(( Q∨R)∧(┐R∨R))<=> (┐Q∧┐P)∨( Q∨R) <=> T 原式为永真式4、(1)左 <=> ┐P∨┐Q∨P <=> ┐┐P∨(┐P∨┐Q) <=> 右(2)左 <=> ┐(┐P∨Q) <=> 右(3)左 <=> ┐(P∧Q)∨P <=> ┐P∨┐Q∨P <=> T∨┐Q <=> 右(4)左 <=> ┐(P→Q)∨┐(Q→P) <=> (P∧┐Q)∨(Q∧┐P) <=> 中<=> ((P∧┐Q)∨Q)∧((P∧┐Q)∨┐P)<=> (P∨Q)∧(┐Q∨Q)∧(P∨┐P)∧(┐Q∨┐P)<=> (P∨Q)∧┐(P∧Q) <=> 右(5)左⇔(⌝P∨Q)∧(⌝R∨Q)⇔⌝(P∨Q)∨Q⇔右5.(1)左⇒Q⇒⌝P∨Q⇒右(2)(P→(Q→R))→((P→Q)→(P→R))⇔⌝(⌝P∨⌝Q∨R)∨⌝(⌝P∨Q) ∨(⌝P∨R)⇔(P∧Q∧⌝R)∨(P∧⌝Q)∨⌝P∨R⇔(P∧Q∧⌝R)∨((P∨⌝P)∧(⌝Q∨⌝P))∨R⇔(P∧Q∧⌝R)∨(⌝Q∨⌝P∨R)⇔(P∧Q∧⌝R) ∨⌝(P∧Q∧⌝R)⇔T故P→(Q→R)⇒(P→Q)→(P→R)(3).(P→Q)→(P→P∧Q)⇔⌝(⌝P∨Q)∨⌝P∨(P∧Q)⇔⌝(⌝P∨Q)∨(⌝P∨P)∧(⌝P∨Q)⇔⌝(⌝P∨Q)∨(⌝P∨Q)⇔T故P→Q⇒P→P∧Q(4).((P→Q) →Q) →P∨Q⇔⌝(⌝(⌝P∨Q) ∨Q) ∨P∨Q⇔((⌝P∨Q)∧⌝Q)∨P∨Q⇔(⌝P∧⌝Q)∨(Q∧⌝Q) ∨P∨Q⇔⌝(P∨Q)∨(P∨Q)⇔T故(P→Q) →Q⇒P∨Q(5).((P∨⌝P)→Q)∧((P∨⌝P)→R)→(Q→R)⇔⌝((⌝T∨Q)∧(⌝T∨R)) ∨⌝Q∨R⇔⌝(Q∧R)∨⌝Q∨R⇔⌝Q∨⌝R∨⌝Q∨R⇔⌝Q∨T⇔T故((P∨⌝P) →Q)∧((P∨⌝P)→R)⇒Q→R(6)左⇔(Q→F)∧(R→F)⇔(⌝Q∨F)∧(⌝R∨F)⇔⌝Q∧⌝R⇒⌝R⇒⌝R∨Q⇔右6.(1)原式⇔(⌝P∧⌝Q∧R)(2)原式⇔⌝P∨⌝Q∨P⇔⌝(P∧Q∧⌝P)(3)原式⇔P∨(Q∨⌝R∨P)⇔P∨Q∨⌝R⇔⌝(⌝P∧⌝Q∧R)7.(1)原式⇔⌝(⌝P∨⌝Q∨P)(2)原式⇔(⌝P∨Q∨⌝R) ∧⌝P∧Q⇔⌝(⌝(⌝P∨Q∨⌝R)∨P∨⌝Q)(3)原式⇔⌝P∧⌝Q∧ (R∨P) ⇔⌝(P∨Q∨⌝(R∨P))8. (1) (P∨Q)∧((⌝P∧ (⌝P∧Q))∨R)∧⌝P(2)(P∨Q∨R)∧(⌝P∧R)(3)(P∨F)∧(Q∨T)习题1.41.(1)原式⇔⌝(⌝P∨⌝Q)∨((⌝P∨⌝Q)∧(Q∨P))⇔⌝(⌝P∨⌝Q)∨(Q∨P)⇔(P∧Q) ∨Q∨P⇔Q∨P,既是析取范式又是合取范式(2)原式⇔((⌝P∨Q)∨(⌝P∨⌝Q))∧(⌝(⌝P∨Q) ∨⌝(⌝P∨⌝Q)) ⇔(P∧Q)∨(P∧⌝Q) 析取范式⇔P∧(Q∨⌝Q)合取范式(3)原式⇔⌝P∨Q∨⌝S∨ (⌝P∧Q)析取范式⇔(⌝P∨(⌝P∧Q))∨Q∨⌝S⇔⌝P∨Q∨⌝S合取范式(4)原式⇔P∨P∨Q∨Q∨R既是析取范式又是合取范式2.(1)原式⇔P∨⌝Q∨R为真的解释是:000,001,011,100,101,110,111故原式的主析取范式为:(⌝P∧⌝Q∧⌝R)∨(⌝P∧⌝Q∧R)∨(⌝P∧Q∧R)∨(P∧⌝Q∧⌝R)∨(P∧⌝∧QR)∨(P∧Q∧⌝R)∨(P∧Q∧R)(2)原式⇔(P∧⌝Q) ∨R⇔(P∧⌝Q∧(R∨⌝R))∨((P∨⌝P)∧R)⇔(P∧⌝Q∧R)∨(P∧⌝Q∧⌝R)∨(P∧Q)∨( ⌝P∧R)⇔(P∧⌝Q∧R)∨(P∧⌝Q∧⌝R)∨(P∧(Q∨⌝Q)∧R)∨(⌝P∧(Q∨⌝Q)∧R) ⇔(P∧⌝Q∧R)∨(P∧⌝Q∧⌝R)∨(P∧Q∧R)∨(P∧⌝Q∧R)∨(⌝P∧Q∧R)∨(⌝P∧⌝Q∧R)⇔(P∧⌝Q∧R)∨(P∧⌝Q∧⌝R)∨(P∧Q∧R) ∨(⌝P∧Q∧R)∨(⌝P∧⌝Q∧R)为真的解释是101,100,111,011,001(3)原式⇔(⌝P∨(Q∧R))∧(P∨(⌝Q∧⌝R))⇔((⌝P∨ (Q∧R)) ∧P)∨(( ⌝P∨ (Q∧R))∧( ⌝Q∧⌝R))⇔(⌝P∧P)∨(Q∧P∧R)∨( ⌝P∧⌝Q∧⌝R)∨(Q∧R∧⌝Q∧⌝R)⇔(P∧Q∧R)∨(⌝P∧⌝Q∧⌝R)为真的解释是:000,111(4)原式⇔P∨P∨Q∨Q∨R⇔P∨Q∨R为真的解释是:001,010,011,100,101,110,111故原式的主析取范式为:(⌝P∧⌝Q∧R)∨(⌝P∧Q∧⌝R)∨(⌝P∧Q∧R)∨(P∧⌝Q∧⌝R)∨(P∧⌝Q∧R)∨(P∧Q∧⌝R)∨(P∧Q∧R)3.(1)原式⇔⌝P∨Q∨⌝P∨⌝Q⇔T主合取范式,无为假的解释。

(完整版)哈工大《离散数学》教科书习题答案

(完整版)哈工大《离散数学》教科书习题答案

教材习题解答第一章 集合及其运算8P 习题3. 写出方程2210x x ++=的根所构成的集合。

解:2210x x ++=的根为1x =-,故所求集合为{1}- 4.下列命题中哪些是真的,哪些为假a)对每个集A ,A φ∈;b)对每个集A ,A φ⊆; c)对每个集A ,{}A A ∈;d)对每个集A ,A A ∈; e)对每个集A ,A A ⊆;f)对每个集A ,{}A A ⊆; g)对每个集A ,2A A ∈;h)对每个集A ,2A A ⊆; i)对每个集A ,{}2A A ⊆;j)对每个集A ,{}2A A ∈; k)对每个集A ,2A φ∈;l)对每个集A ,2A φ⊆; m)对每个集A ,{}A A =;n){}φφ=;o){}φ中没有任何元素;p)若A B ⊆,则22A B ⊆q)对任何集A ,{|}A x x A =∈;r)对任何集A ,{|}{|}x x A y y A ∈=∈; s)对任何集A ,{|}y A y x x A ∈⇔∈∈;t)对任何集A ,{|}{|}x x A A A A ∈≠∈; 答案:假真真假真假真假真假真真假假假真真真真真 5.设有n 个集合12,,,n A A A 且121n A A A A ⊆⊆⊆⊆,试证: 12n A A A ===证明:由1241n A A A A A ⊆⊆⊆⊆⊆,可得12A A ⊆且21A A ⊆,故12A A =。

同理可得:134n A A A A ====因此123n A A A A ====6.设{,{}}S φφ=,试求2S ?解:2{,{},{{}},{,{}}}S φφφφφ=7.设S 恰有n 个元素,证明2S 有2n 个元素。

证明:(1)当n =0时,0,2{},212S S S φφ====,命题成立。

(2)假设当(0,)n k k k N =≥∈时命题成立,即22S k =(S k =时)。

那么对于1S ∀(11S k =+),12S 中的元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不包含1S 中某一元素x 的集合,另一类为包含x 的集合。

离散数学答案_1-5章

离散数学答案_1-5章

第一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6 设p、q的真值为0;r、s的真值为1,求下列各命题公式的真值。

(1)p∨(q∧r)⇔ 0∨(0∧1) ⇔0(2)(p?r)∧(﹁q∨s) ⇔(0?1)∧(1∨1) ⇔0∧1⇔0.(3)(⌝p∧⌝q∧r)?(p∧q∧﹁r) ⇔(1∧1∧1) ? (0∧0∧0)⇔0(4)(⌝r∧s)→(p∧⌝q) ⇔(0∧1)→(1∧0) ⇔0→0⇔117.判断下面一段论述是否为真:“π是无理数。

并且,如果3是无理数,则2也是无理数。

另外6能被2整除,6才能被4整除。

”答:p: π是无理数 1q: 3是无理数 0r: 2是无理数 1s: 6能被2整除 1t: 6能被4整除 0命题符号化为: p∧(q→r)∧(t→s)的真值为1,所以这一段的论述为真。

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4)(p→q) →(⌝q→⌝p)(5)(p∧r) ↔(⌝p∧⌝q)(6)((p→q) ∧(q→r)) →(p→r)答:(4)p q p→q ⌝q ⌝p ⌝q→⌝p (p→q)→(⌝q→⌝p)0 0 1 1 1 1 10 1 1 0 1 1 11 0 0 1 0 0 11 1 1 0 0 1 1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等值演算法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对不是重言式的可满足式,再用真值表法求出成真赋值.(1) ⌝(p∧q→q)(2)(p→(p∨q))∨(p→r)(3)(p∨q)→(p∧r)答:(2)(p→(p∨q))∨(p→r)⇔(⌝p∨(p∨q))∨(⌝p∨r)⇔⌝p∨p∨q∨r⇔1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3)P q r p∨q p∧r (p∨q)→(p∧r)0 0 0 0 0 10 0 1 0 0 10 1 0 1 0 00 1 1 1 0 01 0 0 1 0 01 0 1 1 1 11 1 0 1 0 01 1 1 1 1 1所以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4.用等值演算法证明下面等值式:(2)(p→q)∧(p→r)⇔(p→(q∧r))(4)(p∧⌝q)∨(⌝p∧q)⇔(p∨q) ∧⌝(p∧q)证明(2)(p→q)∧(p→r)⇔ (⌝p∨q)∧(⌝p∨r)⇔⌝p∨(q∧r))⇔p→(q∧r)(4)(p∧⌝q)∨(⌝p∧q)⇔(p∨(⌝p∧q)) ∧(⌝q∨(⌝p∧q)⇔(p∨⌝p)∧(p∨q)∧(⌝q∨⌝p) ∧(⌝q∨q)⇔1∧(p∨q)∧⌝(p∧q)∧1⇔(p∨q)∧⌝(p∧q)5.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并求成真赋值(1)(⌝p→q)→(⌝q∨p)(2)⌝(p→q)∧q∧r(3)(p∨(q∧r))→(p∨q∨r)解:(1)主析取范式(⌝p→q)→(⌝q∨p)⇔⌝(p∨q)∨(⌝q∨p)⇔(⌝p∧⌝q)∨(⌝q∨p)⇔ (⌝p∧⌝q)∨(⌝q∧p)∨(⌝q∧⌝p)∨(p∧q)∨(p∧⌝q)⇔(⌝p∧⌝q)∨(p∧⌝q)∨(p∧q)⇔320m m m ∨∨⇔∑(0,2,3)主合取范式:(⌝p →q)→(⌝q ∨p)⇔⌝(p ∨q)∨(⌝q ∨p)⇔(⌝p ∧⌝q)∨(⌝q ∨p)⇔(⌝p ∨(⌝q ∨p))∧(⌝q ∨(⌝q ∨p))⇔1∧(p ∨⌝q)⇔(p ∨⌝q) ⇔ M 1⇔∏(1)(2) 主合取范式为:⌝(p →q)∧q ∧r ⇔⌝(⌝p ∨q)∧q ∧r⇔(p ∧⌝q)∧q ∧r ⇔0所以该式为矛盾式.主合取范式为∏(0,1,2,3,4,5,6,7)矛盾式的主析取范式为 0(3)主合取范式为:(p ∨(q ∧r))→(p ∨q ∨r)⇔⌝(p ∨(q ∧r))→(p ∨q ∨r)⇔(⌝p ∧(⌝q ∨⌝r))∨(p ∨q ∨r)⇔(⌝p ∨(p ∨q ∨r))∧((⌝q ∨⌝r))∨(p ∨q ∨r))⇔1∧1⇔1所以该式为永真式.永真式的主合取范式为 1主析取范式为∑(0,1,2,3,4,5,6,7)第三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4. 在自然推理系统P 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2)前提:p →q,⌝(q ∧r),r结论:⌝p(4)前提:q→p,q↔s,s↔t,t∧r结论:p∧q证明:(2)①⌝(q∧r) 前提引入②⌝q∨⌝r ①置换③q→⌝r ②蕴含等值式④r 前提引入⑤⌝q ③④拒取式⑥p→q 前提引入⑦¬p ⑤⑥拒取式证明(4):①t∧r 前提引入②t ①化简律③q↔s 前提引入④s↔t 前提引入⑤q↔t ③④等价三段论⑥(q→t)∧(t→q)? ⑤置换⑦(q→t)⑥化简⑧q ②⑥假言推理⑨q→p 前提引入⑩p ⑧⑨假言推理(11)p∧q ⑧⑩合取15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用附加前提法证明下面各推理:(1)前提:p→(q→r),s→p,q结论:s→r证明①s 附加前提引入②s→p 前提引入③p ①②假言推理④p→(q→r) 前提引入⑤q→r ③④假言推理⑥q 前提引入⑦r ⑤⑥假言推理16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用归谬法证明下面各推理:(1)前提:p→⌝q,⌝r∨q,r∧⌝s结论:⌝p证明:①p 结论的否定引入②p→﹁q 前提引入③﹁q ①②假言推理④¬r∨q 前提引入⑤¬r ④化简律⑥r∧¬s 前提引入⑦r ⑥化简律⑧r∧﹁r ⑤⑦合取由于最后一步r∧﹁r 是矛盾式,所以推理正确.第四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3. 在一阶逻辑中将下面将下面命题符号化,并分别讨论个体域限制为(a),(b)条件时命题的真值:(1) 对于任意x,均有2=(x+)(x).(2) 存在x,使得x+5=9.其中(a)个体域为自然数集合.(b)个体域为实数集合.解:F(x): 2=(x+)(x).G(x): x+5=9.(1)在两个个体域中都解释为)xF∀,在(a)中为假命题,在(b)中为真命题。

离散数学习题与解答

离散数学习题与解答

离散数学习题与解答第一章集合、关系与函数习题答案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x|x是小于20的正偶数}={2,4,6,8,10,12,14,16,18}2(2){x|x是整数,x<80}={0,±1,±2,±3,±4,±5,±6,±7,±8} (3){x|x=3k,k是小于10的素数}={6,9,15,21}(4){x|x是能整除30的正整数}={1,2,3,5,6,10,15,30}(5){x|x是小于30的素数}={2,3,5,7,11,13,17,19,23,29}2、用特征法表示下列集合。

(1){1,3,5,…,99}={x|x是正奇数,x≤99}2(2){1,4,9,16,25}={x|x=k,k是正整数,k≤5}(3){5,10,15,…,100}={x|x=5k,k是正整数,k≤20}?1(4){1,3,2,5,3,7,4}={x|x=k2,k是正整数,k≤7} 2223、设A,B,C是集合,确定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如果A∈B,B?C,则A?C。

? 。

解:不正确。

例如,A={a},B={{a},b},C={{a},b }。

易见A∈B,B?C但A C (2)如果A∈B,B?C,则A∈C。

解:正确。

因为B?C,所以B中元素都属于C,而A∈B,所以A∈C。

(3)如果A?B,B∈C,则A∈C。

解:不正确。

例如,A={a},B={a,b},C={{a,b}}。

易见A?B,B∈C但A?C。

(4)如果A?B,B∈C,则A?C。

? 。

解:不正确。

例如,A={a},B={a,b},C={{a,b}}。

易见A?B,B∈C但A C4、确定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 正确。

(2)?∈? 错误。

(3)??{?} 正确。

(4)?∈{?} 正确。

5、设A,B,C是集合。

(1)如果A?B,B?C,是否必有A?C?解:不一定。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标准答案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标准答案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标准答案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答案第1章习题解答1.1 除(3),(4),(5),(11)外全是命题,其中,(1),(2),(8),(9),(10),(14),(15)是简单命题,(6),(7),(12),(13)是复合命题。

分析⾸先应注意到,命题是陈述句,因⽽不是陈述句的句⼦都不是命题。

本题中,(3)为疑问句,(5)为感叹句,(11)为祈使句,它们都不是陈述句,所以它们都不是命题。

其次,4)这个句⼦是陈述句,但它表⽰的判断结果是不确定。

⼜因为(1),(2),(8),(9),(10),(14),(15)都是简单的陈述句,因⽽作为命题,它们都是简单命题。

(6)和(7)各为由联结词“当且仅当”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12)是由联结词“或”联结的复合命题,⽽(13)是由联结词“且”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

这⾥的“且”为“合取”联结词。

在⽇常⽣活中,合取联结词有许多表述法,例如,“虽然……,但是……”、“不仅……,⽽且……”、“⼀⾯……,⼀⾯……”、“……和……”、“……与……”等。

但要注意,有时“和”或“与”联结的是主语,构成简单命题。

例如,(14)、(15)中的“与”与“和”是联结的主语,这两个命题均为简单命题,⽽不是复合命题,希望读者在遇到“和”或“与”出现的命题时,要根据命题所陈述的含义加以区分。

1.2 (1)p: 2是⽆理数,p为真命题。

(2)p:5能被2整除,p为假命题。

(6)p→q。

其中,p:2是素数,q:三⾓形有三条边。

由于p与q都是真命题,因⽽p→q为假命题。

(7)p→q,其中,p:雪是⿊⾊的,q:太阳从东⽅升起。

由于p为假命题,q为真命题,因⽽p→q为假命题。

(8)p:2000年10⽉1⽇天⽓晴好,今⽇(1999年2⽉13⽇)我们还不知道p的真假,但p的真值是确定的(客观存在的),只是现在不知道⽽已。

(9)p:太阳系外的星球上的⽣物。

它的真值情况⽽定,是确定的。

1(10)p:⼩李在宿舍⾥. p的真值则具体情况⽽定,是确定的。

离散数学_屈婉玲_耿素云_张立昂_主编_高等教育出版社_课后最全答案

离散数学_屈婉玲_耿素云_张立昂_主编_高等教育出版社_课后最全答案

第一章命题逻辑基本概念课后练习题答案1.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指出真值:(1)p∧q,其中,p:2是素数,q:5是素数,真值为1;(2)p∧q,其中,p:是无理数,q:自然对数的底e是无理数,真值为1;(3)p∧┐q,其中,p:2是最小的素数,q:2是最小的自然数,真值为1;(4)p∧q,其中,p:3是素数,q:3是偶数,真值为0;(5)┐p∧┐q,其中,p:4是素数,q:4是偶数,真值为0.2.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指出真值:(1)p∨q,其中,p:2是偶数,q:3是偶数,真值为1;(2)p∨q,其中,p:2是偶数,q:4是偶数,真值为1;(3)p∨┐q,其中,p:3是偶数,q:4是偶数,真值为0;(4)p∨q,其中,p:3是偶数,q:4是偶数,真值为1;(5)┐p∨┐q,其中,p:3是偶数,q:4是偶数,真值为0;3.(1)(┐p∧q)∨(p∧┐q),其中,小丽从筐里拿一个苹果,q:小丽从筐里拿一个梨;(2)(p∧┐q)∨(┐p∧q),其中,p:刘晓月选学英语,q:刘晓月选学日语;.4.因为p与q不能同时为真.5.设p:今天是星期一,q:明天是星期二,r:明天是星期三:(1)p→q,真值为1(不会出现前件为真,后件为假的情况);(2)q→p,真值为1(也不会出现前件为真,后件为假的情况);(3)p q,真值为1;(4)p→r,若p为真,则p→r真值为0,否则,p→r真值为1.返回第二章命题逻辑等值演算本章自测答案5.(1):∨∨,成真赋值为00、10、11;(2):0,矛盾式,无成真赋值;(3):∨∨∨∨∨∨∨,重言式,000、001、010、011、100、101、110、111全部为成真赋值;7.(1):∨∨∨∨⇔∧∧;(2):∨∨∨⇔∧∧∧;8.(1):1⇔∨∨∨,重言式;(2):∨⇔∨∨∨∨∨∨;(3):∧∧∧∧∧∧∧⇔0,矛盾式.11.(1):∨∨⇔∧∧∧∧;(2):∨∨∨∨∨∨∨⇔1;(3):0⇔∧∧∧.12.A⇔∧∧∧∧⇔∨∨.第三章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本章自测答案6.在解本题时,应首先将简单陈述语句符号化,然后写出推理的形式结构*,其次就是判断*是否为重言式,若*是重言式,推理就正确,否则推理就不正确,这里不考虑简单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1)、(3)、(6)推理正确,其余的均不正确,下面以(1)、(2)为例,证明(1)推理正确,(2)推理不正确(1)设p:今天是星期一,q:明天是星期三,推理的形式结构为(p→q)∧p→q(记作*1)在本推理中,从p与q的内在联系可以知道,p与q的内在联系可以知道,p与q不可能同时为真,但在证明时,不考虑这一点,而只考虑*1是否为重言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如真值法、等值演算法、主析取式)证明*1为重言式,特别是,不难看出,当取A为p,B为q时,*1为假言推理定律,即(p→q)∧p→q ⇒ q(2)设p:今天是星期一,q:明天是星期三,推理的形式结构为(p→q)∧p→q(记作*2)可以用多种方法证明*2不是重言式,比如,等值演算法、主析取范式(主和取范式法也可以)等(p→q)∧q→p⇔(┐p∨q) ∧q →p⇔q →p⇔┐p∨┐q⇔⇔∨∨从而可知,*2不是重言式,故推理不正确,注意,虽然这里的p与q同时为真或同时为假,但不考虑内在联系时,*2不是重言式,就认为推理不正确.9.设p:a是奇数,q:a能被2整除,r:a:是偶数推理的形式结构为(p→q┐)∧(r→q)→(r→┐p) (记为*)可以用多种方法证明*为重言式,下面用等值演算法证明:(p→┐q)∧(r→q)→(r→┐p)⇔(┐p∨┐q) ∨(q∨┐r)→(┐q∨┐r) (使用了交换律)⇔(p∨q)∨(┐p∧r)∨┐q∨┐r⇔(┐p∨q)∨(┐q∧┐r)⇔┐p∨(q∨┐q)∧┐r⇔110.设p:a,b两数之积为负数,q:a,b两数种恰有一个负数,r:a,b都是负数.推理的形式结构为(p→q)∧┐p→(┐q∧┐r)⇔(┐p∨q) ∧┐p→(┐q∧┐r)⇔┐p→(┐q∧┐r) (使用了吸收律)⇔p∨(┐q∧┐r)⇔∨∨∨由于主析取范式中只含有5个W极小项,故推理不正确.11.略14.证明的命题序列可不惟一,下面对每一小题各给出一个证明① p→(q→r)前提引入② P前提引入③ q→r①②假言推理④ q 前提引入⑤ r③④假言推理⑥ r∨s前提引入(2)证明:① ┐(p∧r)前提引入② ┐q∨┐r①置换③ r前提引入④ ┐q ②③析取三段论⑤ p→q前提引入⑥ ┐p④⑤拒取式(3)证明:① p→q前提引入② ┐q∨q①置换③ (┐p∨q)∧(┐p∨p) ②置换④ ┐p∨(q∧p③置换⑤ p→(p∨q) ④置换15.(1)证明:① S结论否定引入② S→P前提引入③ P①②假言推理④ P→(q→r)前提引入⑤ q→r③④假言推论⑥ q前提引入⑦ r⑤⑥假言推理(2)证明:① p附加前提引入② p∨q①附加③ (p∨q)→(r∧s)前提引入④ r∧s②③假言推理⑤ s④化简⑥ s∨t⑤附加⑦ (s∨t)→u前提引入⑧ u⑥⑦拒取式16.(1)证明:① p结论否定引入② p→ ┐q前提引入③ ┐q ①②假言推理④ ┐r∨q前提引入⑤ ┐r③④析取三段论⑥ r∧┐s前提引入⑦ r⑥化简⑧ ┐r∧r⑤⑦合取(2)证明:① ┐(r∨s)结论否定引入② ┐r∨┐s①置换③ ┐r②化简④ ┐s②化简⑤ p→r前提引入⑥ ┐p③⑤拒取式⑦ q→s前提引入⑧ ┐q④⑦拒取式⑨ ┐p∧┐q⑥⑧合取⑩ ┐(p∨q)⑨置换口p∨q前提引入⑾①口┐(p∨q) ∧(p∨q) ⑩口合取17.设p:A到过受害者房间,q: A在11点以前离开,r:A犯谋杀罪,s:看门人看见过A。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1-1,1-2 (1) 指出下列哪些语句是命题,那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它的真值。 a)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系的一门必修课。 是命题,真值为 T。 b) 计算机有空吗? 不是命题。 c) 明天我去看电影。 是命题,真值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d) 请勿随地吐痰。 不是命题。 e) 不存在最大的质数。 是命题,真值为 T。 f) 如果我掌握了英语,法语,那么学习其他欧洲语言就容易多了。 是命题,真值为 T。 g) 9+5 ≤ 12. 是命题,真值为 F。 h) X=3. 不是命题。 i) 我们要努力学习。 不是命题。 (2) 举例说明原子命题和复合命题。 原子命题:我爱北京天安门。 复合命题:如果不是练健美操,我就出外旅游拉。 (3) 设 P 表示命题“天下雪。 ”
习题 1-5 (1) 试证下列各式为重言式。 a) (P∧(P→Q))→Q 证明:(P∧(P→Q))→Q ⇔(P∧(┐P∨Q))→Q ⇔(P∧┐P)∨(P∧Q)→Q ⇔(P∧Q)→Q ⇔┐(P∧Q)∨Q ⇔┐P∨┐Q∨Q ⇔┐P∨T ⇔T b) ┐P→(P→Q) 证明:┐P→(P→Q) ⇔P∨(┐P∨Q) ⇔ (P∨┐P)∨Q ⇔T∨Q ⇔T
c) ((P→Q)∧(Q→R))→(P→R) 证明:((P→Q)∧(Q→R))→(P→R) 因为(P→Q)∧(Q→R)⇒(P→R) 所以(P→Q)∧(Q→R)为重言式。 d) ((a∧b)∨(b∧c) ∨(c∧a))↔(a∨b)∧(b∨c)∧(c∨a) 证明:((a∧b)∨(b∧c) ∨(c∧a))↔(a∨b)∧(b∨c)∧(c∨a) 因为((a∧b)∨(b∧c)∨(c∧a)) ⇔((a∨c)∧b)∨(c∧a) ⇔((a∨c)∨(c∧a))∧(b∨(c∧a)) ⇔(a∨c)∧(b∨c)∧(b∨a) 所以((a∧b)∨(b∧c) ∨(c∧a))↔(a∨b)∧(b∨c)∧(c∨a) 为重言式。 (2) 不构造真值表证明下列蕴含式。 a)(P→Q)⇒P→(P∧Q) 解法 1: 设 P→Q 为 T (1)若 P 为 T,则 Q 为 T,所以 P∧Q 为 T,故 P→(P∧Q)为 T (2)若 P 为 F,则 Q 为 F,所以 P∧Q 为 F,P→(P∧Q)为 T 命题得证 解法 2: 设 P→(P∧Q)为 F ,则 P 为 T,(P∧Q)为 F ,故必有 P 为 T,Q 为 F ,所以 P→Q 为 F。 解法 3: (P→Q) →(P→(P∧Q)) ⇔┐(┐P∨Q)∨(┐P∨(P∧Q)) ⇔┐(┐P∨Q)∨((┐P∨P)∧(┐P∨Q)) ⇔T 所以(P→Q)⇒P→(P∧Q) b)(P→Q)→Q⇒P∨Q 设 P∨Q 为 F,则 P 为 F,且 Q 为 F, 故 P→Q 为 T,(P→Q)→Q 为 F,所以(P→Q)→Q⇒P∨Q。

【免费下载】离散数学第1章习题答案

【免费下载】离散数学第1章习题答案
2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离散数学第1章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1章习题答案

<><><>100;{[];;} ;( *S){>1;}( * x){(>1){("\n !"); 0;}>;>[>];1;}( *S){(>1);}( * *x){((S)){("\n !");0;}*>[>];>;1;}( N){e;*(*)(());(S); (N){(2);2;}((S)){();(" ");}}(){ n;("请输入待转换的值n:\n");("");(n);}习题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是命题,为什么?若是命题,判断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1)离散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2)李梅能歌善舞。

(3)这朵花真美丽!(4)3+2>6。

(5)只要我有时间,我就来看你。

(6)x=5。

(7)尽管他有病,但他仍坚持工作。

(8)太阳系外有宇宙人。

(9)小王和小张是同桌。

(10)不存在最大的素数。

解在上述10个句子中,(3)是感叹句,因此它不是命题。

(6)虽然是陈述句,但它没有确定的值,因此它也不是命题。

其余语句都是可判断真假的陈述句,所以都是命题。

其中:(1)、(4) 、(8) 、(9) 、是简单命题,、(2) 、(5) 、(7)、(10) 是复合命题。

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是命题公式,为什么?(1)(P(P∨Q))。

(2)(P Q)(Q P)))。

(3)((P Q)(Q P))。

(4)(Q R∧S)。

(5)(P∨)S。

(6)((R(Q R)(P Q))。

解 (1)是命题公式。

(2)不是命题公式,因为括号不配对。

(3)是命题公式。

(4)是命题公式。

(5)不是命题公式,因为没有意义。

(6)不是命题公式,因为R(Q R)(P Q) 没有意义。

3.将下列命题符号化:(1)我们不能既划船又跑步。

(2)我去新华书店,仅当我有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命题逻辑习题与解答⒈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并讨论命题的真值。

⑴ 2x 3 = 0。

⑵ 前进!⑶ 如果8 + 7 > 20,则三角形有四条边。

⑷ 请勿吸烟!⑸ 你喜欢鲁迅的作品吗?⑹ 如果太阳从西方升起,你就可以长生不老。

⑺ 如果太阳从东方升起,你就可以长生不老。

解 ⑶,⑹,⑺表达命题,其中⑶,⑹表达真命题,⑺表达假命题。

⒉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⑴ 逻辑不是枯燥无味的。

⑵ 我看见的既不是小张也不是老李。

⑶ 他生于1963年或1964年。

⑷ 只有不怕困难,才能战胜困难。

⑸ 只要上街,我就去书店。

⑹ 如果晚上做完了作业并且没有其它事情,小杨就看电视或听音乐。

⑺ 如果林芳在家里,那么他不是在做作业就是在看电视。

⑻ 三角形三条边相等是三个角相等的充分条件。

⑼ 我进城的必要条件是我有时间。

⑽ 他唱歌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心情愉快。

⑾ 小王总是在图书馆看书,除非他病了或者图书馆不开门。

解 ⑴ p :逻辑是枯燥无味的。

“逻辑不是枯燥无味的”符号化为 p 。

⑵ p :我看见的是小张。

q :我看见的是老李。

“我看见的既不是小张也不是老李”符号化为q p ⌝∧⌝。

⑶ p :他生于1963年。

q :他生于1964年。

“他生于1963年或1964年”符号化为p q 。

⑷ p :害怕困难。

q :战胜困难。

“只有不怕困难,才能战胜困难”符号化为q p 。

⑸ p :我上街。

q :我去书店。

“只要上街,我就去书店”符号化为p q 。

⑹ p :小杨晚上做完了作业。

q :小杨晚上没有其它事情。

r :小杨晚上看电视。

s :小杨晚上听音乐。

“如果晚上做完了作业并且没有其它事情,小杨就看电视或听音乐”符号化为s r q p ∨→∧。

⑺ p :林芳在家里。

q :林芳做作业。

r :林芳看电视。

“如果林芳在家里,那么他不是在做作业就是在看电视”符号化为r q p ∨→。

⑻ p :三角形三条边相等。

q :三角形三个角相等。

“三角形三条边相等是三个角相等的充分条件”符号化为q p →。

⑼ p :我进城。

q :我有时间。

“我进城的必要条件是我有时间”符号化为p q 。

⑽ p :他唱歌。

q :他心情愉快。

“他唱歌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心情愉快” 符号化为q p ↔。

⑾ p :小王在图书馆看书。

q :小王病了。

r :图书馆开门。

“小王总是在图书馆看书,除非他病了或者图书馆不开门”符号化为(q r ) p ,或者 (q r ) p 。

也可符号化为 (q r ) p ,或者 (q r ) p 。

⒊ 列出除∧,∨,⊕,→,↔之外的所有二元联结词的真值表。

解 共有16个二元联结词,记除∧,∨,⊕,→,↔之外的二元联结词为1121,,,∆∆∆ 。

p q q p 1∆ q p 2∆ q p 3∆ q p 4∆ q p 5∆ q p 6∆0 0 0 0 0 0 1 0 1 0 0 0 1 1 0 1 0 0 1 1 0 0 0 110 011p q q p 7∆q p 8∆q p 9∆q p 10∆q p 11∆0 0 1 1 1 1 1 0 1 0 0 1 1 1 1 0 1 1 0 1 1 110 1 0 0 1⒋ 求下列公式在真值赋值( p 1 / 1, p 2 / 1, p 3 / 0, p 4 / 0)下的值: ⑴ )(321p p p ∧∨⑵ ))()(()(4321321p p p p p p p ∨∧∨⌝∨∧∧ ⑶ )))((()(4321321p p p p p p p ⌝∧⌝∨∧⌝∨⌝∨∧⌝ (4) (p 2p 1) (p 3 p 4)⑸ )()(4231p p p p →⌝∧↔⑹ 421321)(p p p p p p ⌝∨↔⌝∧→∨(7) (p 1 p 3) (p 2 p 4)解 记真值赋值( p 1 / 1, p 2 / 1, p 3 / 0, p 4 / 0)为v 。

⑴ 1)01(1))((321=∧∨=∧∨p p p v 。

⑵ 1))00()11(()011()))()(()((4321321=∨∧∨⌝∨∧∧=∨∧∨⌝∨∧∧p p p p p p p v ⑶1)0)0)11(((0)11(=⌝∧⌝∨∧⌝∨⌝∨∧⌝=。

(4) v ((p 2 p 1) ( p 3 p 4)) = (1 1) ( 0 0) = 01 = 1。

⑸ 0)01()01())()((4231=→⌝∧↔=→⌝∧↔p p p p v 。

⑹ 101)101(1))((421321=⌝∨↔⌝∧→∨=⌝∨↔⌝∧→∨p p p p p p v 。

(7) v ((p 1 p 3) (p 2 p 4)) = (1 0) ( 1 0) = 0 0 = 0。

5. 用真值表判断以下公式是不是永真式、永假式、可满足式。

(1) (pr ) ((q r ) (p q r ))(2) p p p ⌝→⌝→)( (3) (pq ) ((p q ) p )(4) ))()(())((r p q p r q p →→→→→→ (5) r r q r p q p →→∧→∧∧)()()( (6)p (p q )(7) ))(()(p q p q p ⌝→⌝→→→ 解 (1) 将 (pr ) ((q r ) (p qr )) 记为A 。

p q r p r q r p q p q r (q r ) (p qr ) A0 0 0 1 1 0 1 1 1 0 0 1 1 1 0 1 1 1 0 1 0 1 0 1 0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1 1 0 0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1 0 1 1 111 1 1 1 1 1 1(pr )((qr )(pqr )) 是永真式。

(3) 将 (p q ) ((pq ) p ) 记为A 。

p q p q q p q (p q ) p A 0 0 1 1 1 0 0 0 1 1 0 1 0 0 1 0 0 1 1 1 1 11 1 0 011(pq )((pq ) p ) 是非永真的可满足式。

(6)p q p p q (p q ) p (p q )0 0 1 1 0 0 0 1 1 1 0 0 1 0 0 0 1 0 111是永假式。

解 (1), (2), (4), (5), (7)是永真式,(6)是永假式,(3)是非永真的可满足式。

6. 指出满足下列公式的所有真值赋值。

(1) )()(r p q p ∨⌝∨∧ (2) ))((q p r q p ∨∧⌝∧∨ (3) )()(r q r p r p ∨∧∨⌝→∨ (4) p(q r )解 (1) )0/,0/,0/(r q p ,)1/,0/,0/(r q p ,)0/,1/,0/(r q p ,)1/,1/,0/(r q p ,)1/,0/,1/(r q p ,)0/,1/,1/(r q p ,)1/,1/,1/(r q p 。

(2) )0/,1/,0/(r q p ,)0/,0/,1/(r q p ,)1/,0/,1/(r q p ,)0/,1/,1/(r q p ,)1/,1/,1/(r q p 。

(3) )0/,0/,0/(r q p ,)0/,1/,0/(r q p 。

(4) 任取满足p (q r ) 的真值赋值 v 。

若 v (p ) = 0,则v (q r ) = 1,v (q ) = v (r )。

若 v (p ) = 1,则v (q r ) = 0,v (q ) v (r )。

所以,满足p (q r ) 的真值赋值有以下四个:( p / 0, q / 0, r / 0),( p / 0, q / 1, r / 1),( p / 1, q / 0, r / 1),( p / 0, q / 1, r / 0)。

7. 若公式A 既不是永真式,也不是永假式,则A 的每个替换实例一定既不是永真式,也不是永假式。

对吗?解 不对。

若A 是非永真的可满足式,则它的替换实例中既有永真式,也有永假式,也有非永真的可满足式。

设A 中出现的命题变元是p 1,…, p n ,v 1和v 2分别是使得A 为真的真值赋值和使得A 为假的真值赋值。

取公式B 1,…, B n , C 1,…, C n 如下:⎩⎨⎧=⌝∧=⌝∨=0)(1)(11i i i p v p p p v p p B 若若 ⎩⎨⎧=⌝∧=⌝∨=0)(1)(22i i i p v p p p v p p C 若若 任取真值赋值v ,1)())]((/,),(/[)(111,,,,11===A v A B v p B v p v A v n n p p B B nn, 0)())]((/,),(/[)(211,,,,11===A v A C v p C v p v A v n n p p C C n n, 所以,A 的替换实例n n p p B B A ,,,,11 是永真式,A 的替换实例n n pp C C A ,,,,11 是永假式。

A 本身也是A 的替换实例,它是非永真的可满足式。

8. 用真值表证明以下等值式。

(1) p(q r ) (p q ) ( p r )p q r q r p (q r ) p q p r (p q ) ( p r )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0 1 1 1 0 1 1 1 1 0 1 1 1 0 1 11111(2) (3) (4)9.用等值演算证明以下等值式。

(1) )()(r p q r q p →→⇔→→(2) r q p r p q p ∧→⇔→∧→)()( (3) (pq ) (r q ) p r q(4) )()(q p p p q p →→⌝⇔→→ (5) q r p q r q p →∨⇔→∧→)()( (6)(p q ) p q解 (1) )()()()(r p q r p q r q p r q p →→⇔∨⌝∨⌝⇔∨⌝∨⌝⇔→→ (2) r q p r q p r p q p r p q p ∧→⇔∧∨⌝⇔∨⌝∧∨⌝⇔→∧→)()()()()( (3) (pq ) (r q ) ( p q ) ( r q )( pr ) (q q )( p r ) q ( p r ) q p rq(4) )(1)(q p p q p p p q p p q p →→⌝⇔∨⌝∨⌝⌝⇔⇔∨⌝∨⌝⇔→→ (5) q r p q r q p q r q p ∨⌝∧⌝⇔∨⌝∧∨⌝⇔→∧→)()()()()(q r p q r p →∨⇔∨∨⌝⇔)((6)(p q ) p qp q (p q ) (p (q 1)) 1(p q ) (1 1) (p q ) 0 p q10.用等值演算证明以下公式是永真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