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史料价值与整理

合集下载

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

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

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贵阳马士英家谱是中国历史上的名门家族之一,其家谱记载了丰富的家族史料和人物信息,对于研究贵阳地区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最近,一份珍贵的贵阳马士英家谱被意外发现,引起了历史学界的极大关注。

下面将详细介绍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以及其史料价值。

一、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这份家谱的发现过程并不顺利,因为在长期的保存过程中,家谱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损坏,许多页面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有些甚至已经不完整。

对于这份家谱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历史学家和专家的共同努力,这份家谱终于得以保护和修复,并最终面世,为研究贵阳地区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1. 家族史料丰富这份贵阳马士英家谱保存了丰富的家族史料,记录了家族的源流、世系、官衔、爵位、家产等信息。

这些史料不仅可以帮助后人了解家族的兴衰荣辱,还可以帮助历史学家研究贵阳地区的社会结构、政治风云和经济状况,从而对贵阳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 人物信息详实在这份家谱中,记录了许多家族成员的详细信息,包括姓名、生辰、身份、成就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历史学家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风采,从而全面地了解贵阳地区的历史。

3. 反映历史发展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为研究贵阳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家谱中的史料和信息可以帮助历史学家了解贵阳地区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从而揭示历史的真相,为后人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

1. 探索贵阳地区的历史文化2. 了解家族兴衰这份家谱可以帮助后人了解贵阳马士英家族的兴衰荣辱,通过研究家族的历史和命运,可以揭示家族的兴盛和衰落的原因和规律,对于研究中国传统社会和家族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弘扬家族传统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将有助于弘扬家族的传统文化和家族精神,激发后人对于家族传统的重视和研究,促进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为研究贵阳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

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

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马士英(Ma Shiying)是明代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将领,他在明朝末期的政治动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出身寒微,靠着自己的才干和机遇,最终成为了一个备受尊崇的大臣。

马士英的家族世代居于贵阳,并且家族中有不少重要的历史人物。

而关于马士英家族的详细资料一直以来都十分匮乏,很多相关的历史资料也都成为了历史学家们研究的难题。

最近一次的考古发现给历史学家们带来了一线希望。

一批马士英家族的传世文物在贵阳一处古墓中被发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部完整的家谱。

这部家谱的发现无疑是历史学家们的一大喜讯,它不仅填补了相关历史信息的空白,也为我们了解明朝末期的政治家族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这份家谱的发现,将对相关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必将成为历史学界研究的宝贵资源。

在贵阳市的一个古墓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批保存完好的传世文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部名为《马氏世系谱》的家谱,上面记载了马士英家族的世系和重要成员的生平事迹。

这部家谱采用古风古韵的书法,文字清晰,记录完整,对于研究马士英家族的历史和相关史料的价值非常巨大。

二、史料价值分析1. 帮助了解马士英家族的世系和历史《马氏世系谱》详细记载了马士英家族的世系和重要成员的生平事迹,这对于我们了解这一历史家族的起源、发展以及重要成员的个人经历和政治活动具有极大的帮助。

历史学家们可以通过这份家谱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士英家族的世代传承和家族成员的贡献,从而更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2. 为相关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提供重要依据马士英作为明朝末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他的政治活动和历史地位一直备受关注。

而这份家谱的发现对于相关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将提供重要依据。

家谱中记载了一些与马士英有关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活动,这将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历史事件产生深远的影响。

3. 提供了独特的研究对象4. 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源。

重视族谱档案的研究价值与收集工作(徐登科整理)

重视族谱档案的研究价值与收集工作(徐登科整理)

重视族谱档案的研究价值与收集工作一、族谱档案的主要内容。

1·族谱档案的历史演变。

族谱是宗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文献汇编。

族谱的内容随宗族组织的发展而变化。

原始社会,宗族组织表现为氏族,若干血缘关系密切的氏族组成部落,再由若干部落组成部落联盟。

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由推举产生。

组织内部用不成文习惯法管理。

西周为典型的宗法社会。

整个国家被视为一个大家族,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子。

大宗之下分为若干等次的小宗,诸侯、卿大夫为相应层次的执政者。

宗子政权与族权高度统一,宗族组织为基本的关系和施政的着眼点。

宗族组织内部以宗谱维系。

西汉时,宗法制崩溃,宗族组织瓦解。

从西汉中、后期始,出现宗法性豪强。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即以宗法豪强作为统治中坚。

魏、晋、南、北朝,宗法豪强势力继续扩张,形成门阀世族。

这种宗族以谱牒、婚姻阀阅作维系。

隋、唐两代,随着科举制的实行,部曲、佃客被租佃制代替,宗法性豪强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原有的宗族组织基本溃散。

北宋初年,范仲淹在苏州创义田,“乃设义田,计族人口数而月给之”,主要目的在“收族”。

①欧阳修、苏洵修订族谱:“凡诸房子孙,各纪其当纪者,斯谱牒互风,亲疏有伦。

”则其目的在建立亲疏伦理秩序,以达到“敬宗”的目的。

②范、欧为当时重臣,苏洵为文坛硕星,他们的实践对当世乃至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定下了封建社会晚期宗族组织的基本宗旨:尊祖、收族、敬宗。

宋儒则从理论上论证宗族组织的原则性,并和封建统治结合起来。

张载、程颐定宗子法:“立宗子法,以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

”“若宗子法立,则知尊祖重本,收宗族,厚风俗。

”③南宋的朱熹集其大成,系统提出宗族组织的原则,如“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祖。

”“初立祠堂,则计见田亩,每龛取其二十分之一。

以为祭田,亲尽则以为墓田,宗子主之,以为祭用,如上世未置田,则合墓下子孙,计数而割之,皆立约闻官,不得典卖。

”④从此普遍出现影响到近代社会的新型宗族组织———以祠堂、族谱、族产为支柱,以“联宗收族”、“尊祖敬宗”为目的的宗族。

(8)【家谱】家谱之历史及其价值

(8)【家谱】家谱之历史及其价值

(8)【家谱】家谱之历史及其价值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等,是记载本族世系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

其内容涉及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族规礼仪、人物传记、艺文图志、风土人情等,家谱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及民俗史、地方史的资料。

正如史学家章学诚所说:“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

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统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

”"家谱和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国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家谱之历史顺着历史的脉搏,追踪家谱的起源,我们可以把中国家谱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家小史,定系世,辨昭穆,则亦史之职也。

”“定系世,辨昭穆”是家谱最基本的作用。

这句话说明,早在周代,政府就设立“小史之官”,其职责是专管“定系世,辨昭穆”。

秦统一天下,王侯将相失去原有的势力,社会格局重新划分,即“秦兼天下,划除旧迹,公侯子孙,失其本系。

”汉初问世的《世本》:“叙黄帝祖世所出”,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迁居、名号等,被认为是中国家谱的首创之作。

谱牒之名真正出现可以说是在汉朝,存世的有刘向撰《世本·王侯大夫谱》二卷等多部谱牒专著。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F谱牒为官方垄断。

“魏立九品,置中正。

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

各有簿状,以备选举。

晋宋齐梁因之。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

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谱事。

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藏于祕阁,副在左右。

若私书有滥。

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

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

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

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谱牒得到充分的重视,国家专设“图谱局”(相当于现在的方志办),任用M郎令史M之官专门负责M谱事M。

梁氏宗谱的史料价值 -回复

梁氏宗谱的史料价值 -回复

梁氏宗谱的史料价值
梁氏宗谱是梁氏家族的家谱,涵盖了梁氏家族数百年的历史和家族成员的血脉关系。

它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家族历史。

梁氏宗谱中描述了梁氏家族的历史变迁、分支传承、文化积淀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梁氏家族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承。

2. 研究社会制度。

梁氏宗谱记录了很多家族成员的官职、官爵、任免、衣钵传承、宗族管理等内容,可以为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族谱制度、士族规模、田地分配制度等提供实证材料。

3. 了解民俗风情。

梁氏宗谱中也包含了很多有关家族成员婚嫁、性格特点、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研究中国民间信仰、家族文化、婚姻家庭制度等提供实证资料。

4. 具有文化价值。

梁氏宗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丰富的家族文化、地方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

总的来说,梁氏宗谱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不仅具有重要的家族史料价值,还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宗教、家族等多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和民间价值。

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

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

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家谱是一种记录家族成员世系血统和重要事件的史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近年来,贵州省档案馆在开展家谱整理工作时,发现了一份珍贵的马士英家谱,这份家谱记录了明清时期贵阳马家族的世系和宗族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据家谱记载,马士英是明朝洪武年间封授“贵州宣慰使”一职的马云德的后代,明朝末年马士英为保卫南明政权,屡立战功,获得“虎贲”和“富顺侯”封号。

清朝成立后,马士英继续为官,曾任亲王府、兵部、工部、户部等重要职务。

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成就,在文化和教育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马士英是当时贵州地区有名的文化名臣,他在家中设“书院”,培养了大批学子,为贵州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份家谱记录了马士英及其家族的世系,始于明朝洪武年间马云德,终于清朝光绪年间马士英,共十五世。

家谱内容十分详实,包括家族成员的姓名、字号、出生年月、籍贯、职务、生平事迹等,以及家族衍生的其他文化和名胜地等。

家谱对研究贵州地区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首先,家谱中记录了马家族在地方政治、经济及文化事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反映了当时贵州地区各种社会力量的结构和变动,对贵州地区近现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线索。

其次,家谱中记载的马家族成员的事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可以为研究明清时期的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另外,家谱中还提供了贵州地区其他名胜地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等历史信息,对研究贵州地区的人文地理、旅游文化等方面也有极高价值。

总之,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为研究贵州地区近现代历史和人文地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和线索,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希望相关研究人员能够对家谱进行认真整理和研究,挖掘其中的潜在价值,为贵州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试论谱牒的史料价值

试论谱牒的史料价值

试论谱牒的史料价值中国历代留下的丰富的谱牒,包括家谱、族谱、年谱等等,在古代主要起着强化族人间的血缘观念,维护宗族和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等作用。

在今天,除了具有寻根问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等作用外,最突出的是它的史料价值。

对于谱牒的史料价值,历代的学者都是很重视的。

南北朝时期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魏收著《魏书》、宋代欧阳修撰《新唐书》,都曾大量地使用家谱资料。

近代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对谱牒的史料价值给予高度评价,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族姓之谱,……实重要史料之一,例如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我国乡乡家家冀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

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析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他还专列一章论述了“年谱及其做法”。

近代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也说,家谱是很有价值的资料,“材料至丰富,且甚翔实”,并说“我国历史资料浩如烟海,但尚有二个金矿未曾开发,一为方志,一为族谱”。

当代的很多学者,对于谱牒的史料价值也是充分肯定的。

例如武新立在《中国的家谱及其学术价值》一文中说,收藏宏富的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遗传学诸学科的研究者,都可以从中寻找依据。

它为研究广泛的社会、历史问题展示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可靠的数据,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例如对于宗法思想、家族制度、经济史、人口问题、人物传记、科举与教育史、地方史志、少数民族史、重大历史事件等九个方面的研究,家谱都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可靠的数据。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家谱,为我们研究多个学科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献资源;是“传统文化的综合教科书”。

迄今为止,还未发现有哪种档案资料比谱牒的历史更悠久,影响面更广。

李氏族谱的文化价值与保护探讨李氏族谱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出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李氏族谱的文化价值与保护探讨李氏族谱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出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李氏族谱的文化价值与保护探讨李氏族谱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出保护与传承的策略李氏族谱的文化价值与保护探讨李氏族谱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了解李氏家族的渊源、发展历程以及传统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李氏族谱在散失和遗失的风险面前,亟需保护与传承。

本文将探讨李氏族谱的历史文化价值,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李氏族谱的历史文化价值李氏族谱记录了李氏家族的血亲关系、世系传承等重要信息,不仅仅是一份家族的家谱,更是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宝贵文献。

首先,李氏族谱是研究李氏家族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族谱中记载了李氏家族的祖先、迁徙史、名人事迹等,为研究李氏家族起源、发展、兴衰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

通过族谱的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真相,探索相关历史事件对李氏家族及其所处社会的影响。

其次,李氏族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族谱中所载的许多历史人物均是文化名人,他们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族谱不仅记录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更传承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家族价值观等,凝聚了李氏家族的文化精神和家风家训。

另外,李氏族谱是宣传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

李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家族之一,族谱记录的李氏家族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特点,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

通过研究李氏族谱,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李氏族谱的保护与传承策略由于受到年代久远、灾害、社会动荡等因素的影响,李氏族谱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下面提出一些保护和传承李氏族谱的策略,以期更好地保存和宣扬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加强李氏族谱的数字化保护和存档工作。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族谱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录入、存储和备份,确保族谱的信息不因物质因素而遗失。

同时,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库或网站,供研究人员和家族成员进行查询和交流。

数字化保护和存档不仅能够更好地保存族谱,还可以方便研究和传播。

家谱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家谱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家谱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家谱是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成员关系的一种文献资料,它既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家谱不仅是家族的文化延续,更是家祠和家门的标志,承载了历代先贤的荣耀和智慧,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家谱作为家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家谱是家族历史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它是家族传承的证明,也是家族文化的体现。

家谱中的历史资料丰富,可以了解家族的起源、发展、兴衰等历史进程,也可以了解家族先贤的业绩和贡献,从而加深家族成员对家族历史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家谱作为家族成员关系的记录,具有重要的家族意义。

家谱中记录了家族成员的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血缘关系等信息,可以了解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辈分,也可以了解家族成员的发展和变化。

在家族组织中,家谱可以起到传世之用、世系之统的作用,是家族团结的象征,也是家族维系的纽带。

此外,家谱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家谱不仅是家族财富的体现,也是文化遗产的传承。

家谱中记录了家族成员的经历、见解、思想和文化传承,是家族文化的载体。

通过家谱的传承和挖掘,可以了解家族文化背景和内涵,也可以发现其中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家谱在家族中的传承和制作需要重视,这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家谱意识。

家谱意识是指家族成员认识家谱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自觉维护家谱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只有加强家谱意识,才能保证家谱的传承和挖掘。

二是要注意家谱的制作和维护。

家谱的制作需要科学、准确、有序,尽量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记录和补充。

同时,家谱的维护也需要家族成员共同参与,加强家谱的保管和整理,防止丢失和损坏。

三是要进行家谱的挖掘和传承。

通过深入挖掘家谱的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家族文化,激发家族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进而促进家族的发展和繁荣。

综上所述,家谱作为家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家族和文化价值。

加强家谱意识、注意家谱制作和维护、进行家谱挖掘和传承,有助于提高家族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有助于促进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家谱和墓志铭的价值与文化内涵

家谱和墓志铭的价值与文化内涵

家谱和墓志铭的价值与文化内涵家谱和墓志铭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血统、地位等信息的文献资料,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家族组织形式之一。

而墓志铭则是刻在墓碑上的铭文,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与悼念,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价值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家谱和墓志铭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1. 家谱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家谱是家族的宝贵资料,记录着家族历史和文化信息。

家谱的编纂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最早的家谱是出现在唐代,当时官府规定官员要提交家谱,以确认其“清正”身份。

家谱编纂的目的是弘扬家族文化,传承家族责任。

从家谱中,可以看出家族的祖训、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家族成员的职业和教育、家族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等丰富内容。

因此,家谱是人们了解祖先及其生活、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工具。

家谱不但传承家族文化,也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队伍之一。

许多家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互相合作,共同发展,形成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家谱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些特点,如家族制度、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等。

家谱里还有很多关于家族的故事和神话传说,这反映了古代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

2. 墓志铭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墓志铭是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常说:“一刻钟的人生和一句墓志铭同样重要”。

墓志铭通常在墓碑上刻写,反映了逝者生前经历、品格、业绩等信息,同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

墓志铭中记载着逝者的人格、品德和功绩,是人们缅怀先人、纪念逝者的重要物证。

墓志铭既有虔诚、肺腑之言,也有诗词、寓言,反映了古代文学艺术以及哲理思想,也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墓志铭还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男女观、家庭观以及生死观,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如何传承家谱和墓志铭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承家谱和墓志铭文化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首先,加强家谱和墓志铭文化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

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

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
贵阳马士英家谱是贵州省贵阳市博物馆于1979年在一次考古发掘中意外发现的古代家谱。

这份家谱的发现对于研究贵阳地区的文化史、家族史以及中国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家谱记录了马士英家族自14世纪开始,一直到19世纪的三百多年家族史,包括了几十位家族成员的姓名、生卒年月、职务等信息。

贵阳马士英家谱为研究贵阳地区的文化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家谱中记录了家族成员的官职、功绩等信息,揭示了当时贵阳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

通过对家族成员的职位任命、疾病和死亡的记录,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官员层级以及生活状态,对于了解贵阳地区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马士英家谱还对于研究家族史具有重要意义。

家谱详细地记载了家族成员的姓名、排行、亲属关系以及个人的生卒年月等信息,为后人了解家族的兴衰、祖训、传承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家谱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家族成员,了解家族世袭、家族文化和家族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为研究中国的家族文化与家族传承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通过分析马士英家谱中的官职信息,可以研究历史人物的政治生命轨迹。

家谱中有很多马士英家族成员担任过重要的官职,包括明代的乡试进士、郎中、郡丞等,清代的乡试及第、乡试贡士、举人等。

通过对家谱中官职任命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马士英家族在明清时期的政治地位和家族成员的个人才能,为研究历史人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不容忽视。

它不仅为贵阳地区的文化史和家族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还为研究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这份家谱的发现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

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

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贵阳马士英家谱是一份历史价值极高的家谱,描述了一个中华民族杰出家族的成长历程。

家谱记录了马士英家族从明朝至清朝两百余年的家族历史与变迁,不仅涵盖了家族的家庭结构、家族成员的事迹以及家族与社会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明清时期世族与政局的关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风貌等历史问题,对于研究明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首先,家谱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家族历史记录。

家谱记载了马士英家族的先世、始祖、家族的分支和家族成员,记录了家族的兴衰沉浮,展示了家族企业、家庭结构、文化传承的变化,使得现代人们了解不能撼动的家族固有传承的重要性。

其次,家谱也是政治史的重要文献。

作为大族家谱的典型之一,马士英家谱通过对家族成员的事迹和曾任官职的记录,反映了明清时期世族与政局的关系。

特别是明朝晚期和清初这个政治特殊时期,科举制度大力推广,世族的形势也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家谱印证了世族对政治资源的渐失,以及他们努力维护或扩大其领地和经济利益的努力。

再次,家谱还是经济史和社会史的重要文献。

家族繁荣发展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财产和人才两方面。

马士英家族的企业包括经商、开采矿产、经营农田等,家谱详实地记载了各种财产的来源,数量和分配;家族生活方式包括居所、祭祀、宗亲活动等,这些记录丰富了明清时期社会风貌的描述,更是丰富了我们对于明清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理解。

总之,贵阳马士英家谱对于研究中国世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家谱使得我们认识到不论是家族、社会还是国家,都有其不可动摇的基础,传承和发展成为支撑其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应该珍视这份传承千年、千丝万缕的家族遗产,从中汲取生命的根源和力量,为构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家谱的价值

家谱的价值

家谱的历史价值中国家谱,于今人又什么价值?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存留至今的家谱疑信相渗、精华与糟粕同在现状来看,家谱对今人具有以下两方面价值:1、家谱的历史价值。

作为家族繁衍、活动档案材料的家谱,保存了历代不同地区与世系活动相关的丰富资料,它对于相关学科,诸如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史料价值,这已为众多的有识之士所论证。

几十年前,史学大师顾颉刚识为:“我国史籍之富,举世无比。

然列入公认的官修正史,由于种种原因,自今论之,尚难允称‘信史'。

今青年治史学,当于二十五名外博求史料,取精用宏、成就当非前代所可比。

而今我国史学领域有尚待开发的二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族谱。

它一向为治史者所忽视,实则其中蕴藏无尽有价值的史料,为‘正史'所难于悉纪而不为人所知者”。

当然,顾颉刚所说的“忽视”状况现在已有改变,重视家谱史料价值的学者已日渐增多,见诸文字者不少,勿庸赘述。

作为史料价值,要在求真求实。

尽管家谱修撰早有“信以傅信,疑以傅疑”、“循实记载”、“置诸阙疑”等主张,但是,出于种种家族利益的考虑和显耀门庭的诱惑,谱学界的伪俗之风在每一朝代都存在,因此,用家谱史料,必须严格甄别真伪,不可全信全疑。

2、家谱的文化价值。

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过:“中国人民说王道是顺乎自然,换一句话自然力便是王道,用王道造成的团体便是民族”。

中华民族就是在自己独特的环境中,经过几千年的蕴酿由众多族源融合、自然形成的以汉族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

相对独立共同生活的地理生态系统,漫漫历史长河的共同创造,彼此密切交往不断分化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也产生了千枝一本,万水同源的民族凝聚力。

今天炎黄子孙已经走向世界,遍布五大洲168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人已经超过5500万。

家谱的起源、价值、作用和内容(四)

家谱的起源、价值、作用和内容(四)

家谱的起源、价值、作用和内容(四)二、家谱的价值和作用1.家谱的基本作用和价值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家谱,也不管是何时修的家谱,都具有也必须具有一个基本的原生的特征:记录一家或一姓或一族的血缘世系。

这个固有的基本特征,就决定家谱必然具有“明血统,辨昭穆”的原生的基本的功能。

这个基本功能,就是家谱最基本的价值和功用所在。

由此,就派生出家谱的三大基本价值和作用:第一,家谱是防止近亲通婚,实现并保证优生优育的唯一的最可靠的原始依据;第二,家谱是私人财产继承中排列继承人顺序、确定最合适继承人的最权威的依据;第三,家谱是家庭或家族祭祀、服丧、守孝时掌握分寸,不失礼数的指导和依据。

今天,虽然一般不讲祭祀、服丧、守孝的规制,但在一定场合,比如统战需要,家谱仍具有保持礼节周全又不落人笑柄的最好指导和依据作用。

2.家谱的引申作用由于家谱具有“明血统,辨昭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因此,它在奴隶社会就被奴隶主贵族所利用,使其成为奴隶主贵族推行大宗法制,以实现“家天下”政治统治的工具,维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和对广大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此后,封建地主阶级更长期利用家谱来实行封建宗法制度,成为封建地主阶级巩固神权、政权、族权、夫权的工具,以维护封建家长式统治。

考察中国历史上几次修纂家谱的高潮,无不与封建统治阶级对家谱的巧妙利用相关:汉代的“举孝廉”就是宗法制的变种;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门阀制度互为表里,都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

从此,家谱被彻底政治化,作为推行、维护门阀制度和践行九品中正制的工具、手段和途径,从而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纂修家谱的高潮,并以官方编修家谱为主导。

唐代士庶矛盾尖锐,对唐王朝的统治不利,唐朝最高统治者就组织官方大修家谱,通过修家谱来打击士族的傲气,抬高庶族的“士气”,引导士庶合流,共同维护唐王朝的统治,从而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编修家谱的高潮,这同样是家谱的政治化,同样以官修家谱为主导。

宋元明时期,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与族权分离,政府除经营好皇家的家谱——玉牒——以外,不再过问私人家谱的兴修。

家谱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家谱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家谱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家谱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传承家族文化与历史:家谱是一种传承家族文化与历史的重要方式,记录了家族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以及家族成员的姓名、职业、婚姻、子女等信息。

这帮助后代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族背景,增强对家族传统的认同感,传承和发扬家族的文化与价值观。

2. 了解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家谱可以清晰地展示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帮助家族成员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互相帮助的机制。

它不仅记录了直系亲属的关系,还可以包括辈分、排行、婚姻等信息,进一步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3. 溯源寻根与亲缘认同:通过家谱的记载,人们可以追溯家族的历史渊源和迁徙轨迹,了解自己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认识自己的亲缘关系,从而增强对家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如寻根祭祖等活动中,家谱也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4. 保护家族财产与权益:家谱中记录了家族成员的资产、财产以及权益的分配情况,可以帮助家族成员合理安排家族财产,保护家族的财产和权益,避免因财产纠纷造成的家族矛盾和破裂。

5. 健康遗传与疾病预防:家谱可以提供家族成员的遗传信息,
帮助后代了解自己的遗传疾病风险,及早做好预防和治疗。

对于一些遗传性疾病较为普遍的家族来说,及时了解家族病史,有助于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减少患病风险。

总之,家谱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实用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记录了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也为家族成员提供了联系、认同、传承和保护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家谱的史料价值与整理

家谱的史料价值与整理

家谱的史料价值与整理家谱或称为族谐或谱牒,它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家谱在我国起源很早,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为了婚丧嫁娶和财产权利的继承和分配而出现。

《史记·夏本纪》载,自禹至桀十四世,共十七帝。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帝王家谱。

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至于商代,不仅(史记·殷本纪》中,记述了商王的世系,而且从地下发掘的甲骨材料证明,商代已有干支表,祀谱和家谱。

可见,我国家谱起源很早。

为了加强家谱的管理,西汉时,封建王朝还设立了专门管理家谱的机构——“宗正”。

随着门阀制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成为选官、联姻等的依据。

因而,造成“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家之婚姻,必出于谱牒”。

晋人贾弼之的《姓氏谱状》,就是研究谱学的代表作。

例如,太原王氏是西晋以来的显贵。

东晋末,王慧龙从江南出走,来到北方。

崔浩的弟弟羡慕王家的门第,想把女儿嫁给王慧龙,但有人说,王慧龙不一定是王家人。

可是,崔浩见到王慧龙以后,发现王慧龙的鼻子很大,赞叹地说:“是真正的王家人,是个贵种”。

因为,王家人世代都出齇鼻,即酒糟鼻,人们戏呼为“齇王”。

由于崔浩熟悉王氏家谱。

所以认定他是真正的王家人,于是王慧龙和崔家女结亲。

历代官僚和学者都十分重视家谱,欧阳修在编写《新唐书》时,即依据皇族家谱和裴氏、肖氏等宰相的家谱,撰修《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

所以,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夫比人斯有家,比家斯有国,比国斯有天下,家牒不修,则国国掌故何资而为之徵信耶”(《和州志·氏族表》)。

一、家谱的史料价值家谱可以补充国史或方志之不足,国史或方志对于一个人的生平事迹,只能择要叙列,对于世系往往缺略,甚至由于记载传闻的歧异,而出现舛误,有的人够不上列入国史或方志的资格。

因此,要了解有关事迹,必须找查家谱。

蒋介石的生母王采玉,生于1864年,嵊县葛竹村(后划属奉化县)人。

青年丧夫,时蒋介石生父在溪口街上开盐铺的蒋肇聪丧妻。

伙计王贤东是王采玉的堂兄。

试谈家谱的价值与利用

试谈家谱的价值与利用
2 0 1 4 年第4 期
图 书 馆 论 丛
试谈家谱的价值与利用
王美英 白玉芝 . . 一
摘 要
关键词
家 谱 源远流长, 数量众多,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 值
家谱 价值 利用
得人 们关注与利 用。
家谱又称族谱 、 宗谱 、 家乘 、 谱牒等 , 是 记载家族世系、 仕宦文书、 家训家规 的综合
帝时. 时间 虽然 已长达 约 3 5 0年 . 但世 系 排
王的谱系。司马迁的《 史记》 中的“ 世家” “ 列 传” 其实都是为帝王将北朝门第 观念 大盛 . 有 司选举 必 稽 谱牒 . 所 谓 平 流进
取。 坐致公 卿 。晋代贾弼撰《 姓 氏簿状》 , 梁朝
年龄 、 任职 、 配偶 、 葬地 , 如 同人物 的简单传 记。欧苏谱例由谱序 、 谱例、 世系图、 世系录、 先世考辨五项内容构成 . 元代家谱在此基础 上增加 了告身 、 家训 、 字辈谱 、 科举 、 传记 、 墓 图 明清之 际家谱普 及 到百姓 之家 。 民间修
谱 之风 日盛 .其形式 和 内容亦更 为 繁复 , 清 代 纂修 家谱则 多仿效 欧 阳修 的做 法 , 世 系表
认祖提供了文字根据和参考线索 相对于正
服 拜于丹墀 帝宣 上殿 , 问 曰: ‘ 卿祖 何人? ’ 玄 德奏 日 : ‘ 臣乃 中 山靖 王之后 , 孝景 皇帝 阁下
玄孙 , 刘雄之孙 , 刘弘之子也 。 ’ 帝教 取宗族 世
史、 方志 。 家谱的纂修属于个人行为 , 刊印数 量较少 . 流传范围有限 . 存世古籍家谱的孤 本 比例高于其他古籍文献 与现存 的数万种
1 8一
图 书 馆 论 丛
家法 . 务 以门族 相高 ” 为了避唐太宗李世 民 讳。 世谱 被称 作家谱 或族谱 。唐 宋宗 正寺 主 管 皇族 事务 并记 载皇 族帝 系宗 支 .有 所 谓 《 皇唐玉牒》 、 《 皇宋玉牒 》 。 宋元时期修谱 之风

族谱的意义和价值

族谱的意义和价值

族谱的意义和价值
族谱是记录一个家族血脉和历史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1.传承家族文化:族谱记录了家族的起源、发展和传承,包括家族成员的姓名、称谓、出生、婚姻、职业等信息。

通过族谱,后代能够了解家族的历史、血脉和文化传统,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2.弘扬家族精神:族谱反映了家族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强调亲情、互助和合作。

通过研究族谱,可以激励后代秉承家族精神,继承先祖的优良品质和家族传统,促进家族成员间的团结和互助。

3.了解家族历史:族谱是家族历史的重要记录,可以了解家族的起源、迁徙、兴衰等历史变迁。

通过研究族谱,可以深入了解家族的历史背景、社会地位和家族成员的重要贡献,拓展个人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

4.研究社会历史:族谱不仅仅是家族内部的记载,也是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通过研究族谱,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经济变迁、文化交流等,对于研究社会历史、人口迁徙和族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5.促进家族联系:族谱是家族成员间联系的纽带,可以帮助家族成员建立联系和沟通,促进家族的团结和交流。

通过族谱,家族成员可以找到同宗同源的亲戚,加强家族间的
合作与交流,维系家族的联系和亲情。

总之,族谱具有传承家族文化、弘扬家族精神、了解家族历史、研究社会历史和促进家族联系等多重意义和价值,对于家族的发展和后代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原家谱的主要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管窥_以新乡家谱为中心的考察_(精)

中原家谱的主要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管窥_以新乡家谱为中心的考察_(精)

中原家谱的主要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管窥——以新乡家谱为中心的考察王仁磊(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事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河南新乡 453007)摘要:中原地区姓氏文化发达,有着丰富的家谱文献资源,这些家谱的主要内容包括谱序、世系、派字、姓氏源流与家族播迁情况等,具有宗族史、家族史、家庭史、人口史、婚姻史、移民史、社会史、风俗史、区域史、经济史、灾害史、思想史和文学史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是中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中原文化,新乡,姓氏文化,家谱,史料价值中图分类号:K82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060(2015)Ol-0099-04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等,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文献。

家谱与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

近年来,家谱研究引起了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及民族学等方面学者的关注,比如安徽的徽州家谱研究、东北的满族家谱研究、宁夏的回族家谱研究等都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就。

而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的中原地区,家谱文献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对中原家谱的研究也还比较薄弱。

”本文试对中原家谱的主要内 - 1 -容及其史料价值进行粗浅的探讨,旨在引起学界对中原家谱研究的重视,不当之处还望专家指正。

一、中原家谱的主要内容家谱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被称为家族的百科全书。

那么,一部家谱都包括哪些内容呢?据冯尔康先生研究,清代的家谱由谱序、恩纶录、像赞、宗规家训、世系、世系录、派语、宦迹考、传记、祠堂、坟墓、祠产、先世考辨、著述、余庆录、五服图和领谱字号等17个方面组成。

王鹤鸣先生总结出了更多的家谱内容,包括谱名、祖先像赞、目录、修谱名目、谱序、凡例、恩荣录、谱论、姓氏源流、世系、传记、家法、风俗礼仪、祠堂、坟茔、族产、契约、艺文、字辈排行和领谱字号等!O个方面。

徐建华先生认为,明清以来的家谱包括谱序、题辞、凡例、谱论、恩荣、图、节孝、像赞、考、宗规家训、祠堂祠产坊墓、派语、世系、世系录、传记、仕宦录、志、杂记、文献、修谱姓氏、五服图、余庆录、领谱字号等13个方面的内容“。

家谱之历史及其价值

家谱之历史及其价值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卷第%期’()*+,-(./),01203(,-4+5)67*892,:;2*63(--2<2=(->%&?(>%%@@A 年&月#B;0-(6(C;8,+5D(:0,-D:02+:26$EC*>F %@@A家谱之历史及其价值朱开忠#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合肥%A@@@"$摘要:文章回顾了家谱的历史,分析了家谱的价值,指出家谱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数量多,价值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家谱;家谱之历史;家谱之价值;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G!%@>H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A —%"A&(%@@A )@%—@@!"—@%————————————————收稿日期:%@@%—@H —@%作者简介:朱开忠("HI@—),男,安徽六安人,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等,是记载本族世系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

其内容涉及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族规礼仪、人物传记、艺文图志、风土人情等,家谱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及民俗史、地方史的资料。

正如史学家章学诚所说:“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

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统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

”J "K家谱和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国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家谱之历史顺着历史的脉搏,追踪家谱的起源,我们可以把中国家谱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家小史,定系世,辨昭穆,则亦史之职也。

”J %K“定系世,辨昭穆”是家谱最基本的作用。

这句话说明,早在周代,政府就设立“小史之官”,其职责是专管“定系世,辨昭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谱的史料价值与整理
家谱或称为族谐或谱牒,它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家谱在我国起源很早,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为了婚丧嫁娶和财产权利的继承和分配而出现。

《史记·夏本纪》载,自禹至桀十四世,共十七帝。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帝王家谱。

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至于商代,不仅(史记·殷本纪》中,记述了商王的世系,而且从地下发掘的甲骨材料证明,商代已有干支表,祀谱和家谱。

可见,我国家谱起源很早。

为了加强家谱的管理,西汉时,封建王朝还设立了专门管理家谱的机构——“宗正”。

随着门阀制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成为选官、联姻等的依据。

因而,造成“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家之婚姻,必出于谱牒”。

晋人贾弼之的《姓氏谱状》,就是研究谱学的代表作。

例如,太原王氏是西晋以来的显贵。

东晋末,王慧龙从江南出走,来到北方。

崔浩的弟弟羡慕王家的门第,想把女儿嫁给王慧龙,但有人说,王慧龙不一定是王家人。

可是,崔浩见到王慧龙以后,发现王慧龙的鼻子很大,赞叹地说:“是真正的王家人,是个贵种”。

因为,王家人世代都出齇鼻,即酒糟鼻,人们戏呼为“齇王”。

由于崔浩熟悉王氏家谱。

所以认定他是真正的王家人,于是王慧龙和崔家女结亲。

历代官僚和学者都十分重视家谱,欧阳修在编写《新唐书》时,即依据皇族家谱和裴氏、肖氏等宰相的家谱,撰修《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

所以,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夫比人斯有家,比家斯有国,比国斯有天下,家牒不修,则国国掌故何资而为之徵信耶”(《和州志·氏族表》)。

一、家谱的史料价值
家谱可以补充国史或方志之不足,国史或方志对于一个人的生平事迹,只能择要叙列,对于世系往往缺略,甚至由于记载传闻的歧异,而出现舛误,有的人够不上列入国史或方志的资格。

因此,要了解有关事迹,必须找查家谱。

蒋介石的生母王采玉,生于1864年,嵊县葛竹村(后划属奉化县)人。

青年丧夫,时蒋介石生父在溪口街上开盐铺的蒋肇聪丧妻。

伙计王贤东是王采玉的堂兄。

遂介绍给蒋肇聪填房,时年二十三岁。

笫二年(1887年),生下蒋瑞元,即蒋介石。

1897年,蒋肇聪染时疫去世,王采玉又寡居,直到1921年去世。

抗战期间曾传说蒋介石是河南人,名叫郑三发子,其兄曾到重庆认亲等等。

与蒋母和蒋介石的身世根本不相符;其一,蒋介石的父亲,生前未到过河南;其二,不久前发现王氏家谱,证明王采凤不论早嫁与曹家田竺其为妻,还是丧夫后再嫁蒋肇聪,都未出奉化县境。

多年来,关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岩有无其人问题颇有争论。

有人认为,关于李岩的记载都不是第一手材料,李岩混入史籍,是康熙初年计六奇将清初以明末农民战争为题材的虚构小说中某些情节进行史学加工而编入《明季北略》其后又被抄入《明史》。

因而李岩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但是,近来人们到河南杞县李岩的家乡进行调查,不仅发现了李岩的画像,而且发现了李岩的家谱。

如果此家谱不是伪作,当然就解决了李岩有无其人的问题。

特别是家谱中的世系、传记,都详于国史和方志。

如岳飞后人献出的《岳氏宗谱》,对于研究岳飞及其后人的事迹,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江南的《宋氏宗谱》,对研究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的生平事迹,提供了可贵的史料。

又如,王禀为宋王珪之孙,王光租之子,从童贯镇压方腊起义有功,曾迁武泰军承宣使等职。

金人攻宋时,禀守太原,城陷赴汾水死。

但《宋史》却无传。

近人王国维根据王氏家谱世系,明确自己系王禀之裔孙,于是据《宋史》徽宗、钦宗二纪、童贯、王珪、王光袒诸传,撰写了《补家谱忠壮公传》,即《宋史忠义传王禀传补》。

补《宋史·忠义传》之阙。

家谱的作用很广。

例如,家谱中有关坟墓的记载,对于研究古代墓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家谱中的人物著录,可以考证地方艺文及名人学者的著作。

家谱也可以帮助搞清居民的
历史来源,甚至有助于探讨方言的起源。

如贵阳方言的语音系统和北京话比较接近,但据贵阳人传说,他们的祖先基本上都是几百年前从江西、湖南等地迁到贵阳的,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家谱来解决贵阳居民的来源。

可见,家谱对于研究人口学、民俗、语音学等都提供了资料。

至于族规、族产、祠祭等,这些对于研究封建社会中的族权、阶级关系以及经济结构中的特点,都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特别是对今天寄居国外的侨胞和住在其他地区的人对他们落叶寻根或找其宗族关系,就更为重要。

根据开封图书馆所藏《包氏家谱》查出世界船工包玉刚是宋代包拯的后代。

二、家谱的整理和运用
历史上名族大姓对于修谱不仅十分重视,而且制定了规章和程式。

例如,曲阜孔府辑修家谱,规定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

还明确修谱时,要先祭祀祖先,颁发格册,并严防诡名冒认。

如有“干名犯义”或“异端”者,“除正家法外,仍不许滥入谱牒”。

对于入谱之人,除严加考查世系外,述要查其职业,如“流入僧道”或“下贱”者,皆不准入谱。

此外,还以衍圣公府的名义颁布《修谱榜示》和《修谱凡例》(《衍圣公府档案》)用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族权。

解放后,家谱作为历史文献被收藏在各图书馆。

但由于家谱在历史上被作为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

所以,在“文革”期间多被销毁,目前幸存下来的,散存于民间也只是一些孤本或残本家谱,如不再及时抢救整理,有完全散失的可能。

因此,建议科研、教学和图书档案部门,组织人力收集整理。

首先要收集名家的家谱和侨乡的家谱。

整理编目,并把家谱的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课题,定期进行学术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