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诊断规范程序

合集下载

临床检查病畜的程序

临床检查病畜的程序

临床检查病畜的程序
临床检查病畜的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病畜登记:登记内容包括畜主的姓名、住址,畜禽种类、品种、用途、性别、年龄、毛色等。

通过登记,可了解畜禽的个体特征,为疾病的诊治提供帮助。

- 病史调查:又称问诊。

包括病史和生活史调查。

- 现症检查:
- 一般检查:包括整体状态、被毛、皮肤、可视黏膜、体表淋巴结及淋巴管、体温、呼吸和脉搏数的检查。

- 系统检查: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的检查等。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粪便和尿液等常规化验,瘤胃内容物、肝功能、毒物、寄生虫、细菌和病毒及生化检查等。

- 特殊检查:包括X光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探查、同位素检查、数素检查、直肠检查、组织器官穿刺液检查等。

- 群体检查:采取调查了解,查阅病历资料,现场巡检,畜禽群与个体的观察和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饲料、饮水、空气与个体病理材料检查)和一些特殊检查法。

通常按照畜禽群普查与抽样调查、定期检测与随时检查相结合等方式进行。

一般先调查了解,再进行检查;先巡视环境,后检查畜禽群;先群体后个体;先一般检查,后特殊检查;先检查健康畜禽,后检查病畜禽。

- 病历记录:对病畜登记、病史调查和现症检查等全部资料的客观书面记载,既是病畜诊疗部门的法定文件,也是宝贵的原始技术材料。

2020年主要动物疫病的检测方法及判定标准

2020年主要动物疫病的检测方法及判定标准

采集扁桃体或颌下淋巴结,采 用猪瘟病毒 RT-NPCR、猪瘟病 毒荧光 RT-PCR 或猪瘟荧光抗 体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猪瘟防治技术规 范
6 新城疫 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方法,抗体效价≥25 的判为免疫合格
采集禽蛋咽喉/泄殖腔拭子,采 新城疫防治技术
用 RT-PCR 或荧光 RT-PCR 方 规范
法进行检测。
8
-
菌病
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或采用 OIE 推荐的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cELISA 试验)进行确诊。
按照国家标准(GB/T 18645-2002),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PPD 皮内
变态反应试验或用外周血-干扰素体外释放检测法进行检测。对皮内
9 奶 牛 结 变态反应检测阳性结果疑似的动物,45 天后用牛型和禽型结核分枝
采集鼻腔/眼拭子或淋巴结、脾 4 小 反 刍 采用竞争 ELISA、阻断 ELISA 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判定参照试剂盒 脏等组织样品,采用 RT-PCR 小 反 刍 兽 疫 防 治
兽疫
说明书
或者荧光 RT-PCR 方法进行检 技术规范
测。
5 猪瘟
采用阻断 ELISA、间接 ELISA 或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猪瘟抗体阻断 ELISA 和猪瘟抗体间接 ELISA 检测,抗体阳性即判定为合格,正向 间接血凝试验抗体效价≥25 为免疫合格
高致病性禽流感
2 性 禽 流 集血清样品,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I)方法,H5 亚型(Re-11 株、 采用 RT-PCR 或荧光 RT-PCR
防治技术规范

Re-12 株)抗体效价≥24 为免疫合格,H7N9 流感抗体≥24 为阳性。 方法进行检测。
3 口蹄疫
O 型口蹄疫抗体检测采用液相阻断 ELISA 方法或正向间接血凝试 验,合成肽疫苗采用 VP1 结构蛋白 ELISA 进行检测,其中液相阻 断 ELISA 抗体效价≥26,正向间接血凝抗体效价≥25, VP1 结构蛋 白抗体效价≥25 为免疫合格;亚洲 I 型和 A 型口蹄疫抗体检测采用 液相阻断 ELISA 方法,抗体效价≥26 为免疫合格。

动物检疫技术操作规范

动物检疫技术操作规范
细菌学 血清学
理化学 寄生虫学 病理组织学
整理课件
65
五、如何进行猪的宰后检疫?
④具有公共卫生意义。
整理课件
11
(三)动物疫病分类 一类疫病,是指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
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 等措施的;
二类疫病,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 的;
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 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
整理课件
12
整理课件
13
出售或者运输的动物,经检疫符合下列条件,
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一)来自非封锁区或者未发生相免疫,并在有效保护期内;
(三)临床检查健康;
(四)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 符合要求;
(五)养殖档案相关记录和畜禽标识符合农业部规定。
疫病也要认真检查。
整理课件
26
4、实验室检测
对怀疑患有本规定疫病及临床检查发现其他异常情 况的,应按相应疫病防治技术规范进行实验室检测。 ❖ 实验室检测须由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定的具有资质 的实验室承担,并出具检测报告。 ❖ 省内调运的种猪可参照《跨省调运种用、乳用动物产地 检疫规程》进行实验室检测,并提供相应检测报告。
整理课件
59
⑵能及时发现和剔出患病动物和伤残动
物,有利于做到病、健分宰,减轻肉
品污染,提高肉品卫生质量,减少经
济损失。
⑶通过查证验物,发现和纠正违反动物
防疫法律法规的行为,维护动物防疫
法的尊严,促进动物免疫接种和动物
产地检疫工作的实施。
整理课件
60
整理课件
61
一、什么是宰后检疫?

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指南

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指南

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指南一、编写目的为了规范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保障动物健康和人类卫生安全,本指南编写而成。

二、适用范围三、工作原则(一)法律原则本指南所涉及的所有工作都应符合国家有关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法律法规的规定。

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的工作应遵循科学原则,借助科学手段,确保监测结果及调查结论客观准确。

从事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的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论何时都应为保障公共卫生和人民健康安全而努力。

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涉及到多方面的信息,必须按照保密原则进行处理,严密保密。

在不泄露涉及公民个人隐私信息的前提下,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的工作应当尽可能向社会公开。

四、工作程序(一)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程序1.组织协调。

制定监测计划,明确职责分工,明确监测实施时间、对象范围等。

2.采样。

按照监测计划,对被监测动物进行采样,并尽可能采集多个样本以满足监测需要。

3.实验检测。

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保检测结果准确。

4.结果分析。

针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全面分析研判,得出科学结论。

5.结果发布。

将监测结果通过公开或专政发布方式进行全面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动物疫病风险的认识。

1.调查计划。

明确调查目标、调查范围、调查方式、调查时间等。

2.调查对象。

将被调查对象纳入调查范围,对被调查对象进行组织、分类、编码等。

3.调查设计。

根据调查计划开展调查设计,明确调查方法、数据采集方式、数据记录等。

4.调查采集。

按照调查计划和调查设计,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

5.数据分析和结论。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判,得出合理的结论和建议。

6.整理报告。

根据调查结果和结论,撰写调查整理报告。

7.结果发布。

将报告公开发布,提高公众对动物疫病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五、工作意义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及时发现和预警动物疫情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能及时发现和预警动物疫情,为防控和应对动物疫情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和保障。

鸡检疫工作的程序与措施

鸡检疫工作的程序与措施

鸡检疫工作的程序与措施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人们逐渐提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因此,需要重点落实食品不同流通环节的检查工作,增强养殖场、屠宰场的检疫意识,建立科学完善的检疫机制,形成健全的检疫工作体系。

有关部门需要调整与优化检疫工作程序,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鸡检疫水平。

1 鸡疫病传播特点及检疫的必要性1.1 鸡疫病传播特点目前国内鸡病的种类呈多元化复杂性特点,容易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大面积传播,在缺少有效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容易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对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一旦发生鸡瘟,避免不了会给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常见的鸡疫病包含传染性法氏囊病、禽流感、新城疫等,这类疾病的传染范围广,发病急,不同疫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甚至部分鸡会表现出神经症状,这类疾病还具备相应的潜伏期,多数持续在3~5 d,不利于养殖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2 开展检疫工作的必要性目前人们对鸡肉制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多,很多地区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虽然鸡的数量增加缓解了市场运行压力,但在养殖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疾病的发生概率,尤其是鸡疫病的发生,会造成很大安全威胁及经济损失。

为此,有关部门需要提高对鸡检疫工作的重视,避免鸡群大面积暴发疫病,防止不健康的鸡肉制品流入市场,通过检疫工作的有序落实,有助于降低疫病的发生概率,为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提供基础保障。

2 鸡常见的疫病2.1 鸡伤寒的症状及危害鸡伤寒的发病概率较高,该病主要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属于败血性传染病,成年鸡群较为多发。

根据该病发病时间、发病程度,可分成急性鸡伤寒及慢性鸡伤寒。

(1)急性鸡伤寒的临床症状为体重明显下降、精神不振、行动缓慢等,甚至部分病鸡会出现绝食,一些病鸡会排出黄绿色稀便。

对感染急性鸡伤寒的鸡屠宰后,鸡肉没有弹性。

该型的死亡率较高;(2)慢性鸡伤寒主要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发现与诊断,与急性鸡伤寒相比,不容易引发鸡死亡,病鸡会逐渐消瘦,出现极度贫血等症状。

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规范化流程

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规范化流程

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规范化流程英文回答:Animal Disease Laboratory Testing Standardization.Standardization of laboratory testing procedures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the accuracy, reliability, and consistency of diagnostic results in animal disease laboratories. A standardized testing protocol provides a set of guidelines that outlines the specific steps and techniques to be followed during the testing process. This helps to minimize varia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operators and laboratories, resulting in more reliable and comparable results.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andardized testing protocol involves the following steps:Validation: The testing protocol should be validated to ensure its accuracy,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Thisinvolves testing a known sample with the protocol and comparing the results to a reference standard.Documentation: The standardized testing protocol should be documented in detail. This includes describing the equipment, reagents, and procedures used, as well as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Training: Laboratory personnel should be trained on the standardized testing protocol to ensure that they are following the procedures correctly.Quality control: A system for quality control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monit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tandardized testing protocol and ensure that it is consistently producing reliable results.The benefits of using a standardized testing protocol in animal disease laboratories include:Improved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results: By following a standardized protocol, laboratories canminimize varia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operators and laboratories, resulting in more accurate and reliable diagnostic results.Enhanced comparability of results: When different laboratories use the same standardized protocol, they can be confident that their results are comparable, allowingfor more effective disease surveillance and outbreak investigations.Increased efficiency and cost-effectiveness: Standardized testing protocols can help to increase efficiency and cost-effectiveness in the laboratory by reducing the need for duplicate testing and by streamlining the testing process.Improved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Standardized testing protocols provide a common language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laboratories, facilitating the sharing of information and collaboration on disease investigations.In addition to the steps outlined above, the following considerations are important fo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ized testing protocols in animal disease laboratories:Collaboration: Standardization efforts should involve collabo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laboratories, regulatory agencies, and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Flexibility: Standardized protocols should be flexible enough to accommodate minor variations in equipment and reagents, as well as to allow for the incorpor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advances in diagnostic methods.Continuous improvement: Standardized testing protocols should be reviewed and updated regularly to ensure that they remain current and effective.中文回答: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规范化流程。

重大动物疫病的诊断和疫病处理

重大动物疫病的诊断和疫病处理

* 1.流行病学调査的内容 *流行病学调査之前,应根据调査内容详细拟订调査计划。调査过程 中应通
过询问、座谈等方式向畜主、饲养管理人员和当地居民收集有 关疫病的 信息,力求査明传染源和传播媒介,井深入现场进行直接 察看,了解疫 区内的兽医卫生状况、气候特点和饲养管理情况,获 取有关的一手资料, 必要时需要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査,然后应 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对调査 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
6.2
• 6.2.1 流行病学诊断
•流行病学诊断通常是在流行病学调査的基础之上,根据疫病的流行 规律 和分布特征,综合分析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因素进行的,是 针对患疫 病的动物群体,经常与临床诊断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诊断方 法_某些疫病 的临床症状虽然相似,但其流行特点和规律却很不一 致。例如口蹄疫和 传染性水疱病,在临床症状上几乎是完全一样的 ,无法区别,但从流行 病学方面却不难区分。
甲壳类病(2种):河蟹颤抖病、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 ___
贝类病(6种》:鲍脓疱病、鲍立克次体病、鲍病毒性死亡病、包纳米 虫
病、折光马尔太虫病、奥尔森派琴虫病;
两栖与爬行类病(2种):鳖腮腺炎病、蛙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病。
-(2)措施 •、动物防疫法。第三十四条:发生三类动物疫病时,当地县级、乡级 人民 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组织防治和净化。 *第三十五条: 二、三类动物疫病呈暴发性流行时,按照一类动物疫病 处理。
•多种动物共患病(9种}: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炭疽、伪狂犬病、魏 氏梭
菌病、副结核病、弓形虫病、棘球拗病、钩端螺旋体病;
•牛病<8种):牛结核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恶性卡他热、牛白血 病、 牛出血性败血病、牛梨形虫病(牛焦虫病)、牛锥虫病、日本血吸 虫病;

第三篇__动物检疫程序

第三篇__动物检疫程序

第三章动物检疫程序一动物检疫分类依照动物及其产品在交易流通中的动态形式,动物检疫在整体上分为国内动物检疫出入境动物检疫二动物检疫程序依据国际及本国的相关法规,动物和动物产品等必需通过官方的一系列检疫程序,被证明平安后才能够进、出境。

(一)检疫许可(检疫审批)1)检疫许可的含义在输入某些检疫物时,输入单位向检疫机关提早提出申请,检疫机关审查并决定是不是批准输入的法定程序。

2)检疫许可的作用(图)(1)幸免盲目进境,减少经济损失(2)提出检疫要求,增强预防传入(3)依据贸易合同,进行合理索赔3)检疫许可的大体手续(二)检疫申报(报检)1)检疫申报的含义检疫物输入或输出时由货主或代理人向检疫机关及时申明并申请检疫的法律程序。

2)检疫申报的大体手续(三)现场查验和实验室检测1)现场查验在现场对输入或输出的应检物进行检查和抽样,初步确认是不是符合相关检疫要求的法定程序。

2)现场查验的要紧方式(1)货单与货物是不是相符?(2)病症、死亡?(3)外包装完整?产品的变质?(4)据有关规定采样,送实验室检测1)实验室检测含义借助实验仪器设备对检疫样品进行动物疫病检查、鉴定。

2)实验室检测的要紧方式(1)病原检测:病原分离、培育、鉴定(2)血清学检测:依据动物免疫学应答反映机制,利用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现象研制的各类血清学实验试剂和方式,诊断病原?相应抗体?(3)病理学查验:剖检、切片?(四)检疫处置1)检疫处置的含义检疫机关依照检疫、检疫的结果和相关规定,采纳必然的方式对检疫物实施处置的法定程序。

2)检疫处置的要紧方式(五)出证放行1)检疫出证放行的含义检疫机关依照检疫或除害处置的结果,判定合格后签发相关单证并决定准予输出、输入的法定程序。

2)放行条件(1)进境:检疫合格或经除害处置合格→通关单(2)出境:检疫合格或经除害处置合格→检疫证书1、产地检疫畜禽及其产品在离开饲养、生产地之前所进行的检疫,即到场到户到指定地址的产地检疫。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动物疫病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的影响
动物疫病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重要性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是控制疫病发生和传播的关键措施之一,可以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减少经济损失。
技术规范主要内容和结构
本规范主要包括动物疫病的监测、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
防止疫病的进一步传播。
动物疫病的扑灭措施
疫情监测与报告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动物疫病,并按规定上 报疫情,为采取有效扑灭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封锁与扑杀
对疫源地实施封锁,禁止疫病动物的移动和交易 ,同时对疫病动物进行扑杀,以消除疫情。
消毒与无害化处理
对扑杀的动物及其产品、相关物品进行无害化处 理,彻底消除病原菌的传播隐患。
展望
加强技术研究和应用
进一步深入研究动物疫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发现更加有效的防治手段和措施,提高 防治效果。
完善技术规范体系
随着动物疫病形势的变化,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技术规范体系,以适应新的防治需求和挑 战。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 提高我国动物疫病防治的整体水平。
疫病监测与检测
定期进行动物疫病的监测与检测,及时发现疫 病症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动物疫病的控制措施
隔离与封锁
01
一旦发现动物疫病,应立即对疫源地进行隔离和封锁,限制疫
病的传播和扩散。
紧急免疫接种
02
针对疫情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提高动物群体的免疫力,有效控
制疫病的扩散。
消毒与灭菌
03
对动物圈舍、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与灭菌,杀灭病原菌,

动物疫病控制-动物疫病监测管理- 疫病监测的程序、方法和方式.

动物疫病控制-动物疫病监测管理- 疫病监测的程序、方法和方式.

疫病监测的程序、方法和方式一、监测程序动物疫病的监测程序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疫情信息的表达、解释和发送等。

1.资料收集疫病监测资料收集时应注意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资料来源的渠道应广泛。

收集的资料通常包括疫病流行或暴发及发病和死亡等资料;血清学、病原学检测或分离鉴定等实验室检验资料;现场调查或其他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的资料;药物和疫苗使用资料;动物群体及其环境方面的资料等。

上述资料可通过基层监测点按常规疫情进行上报,或按照周密的设计方案要求基层单位严格按规定方法调查并收集样品和资料信息。

2.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是指将原始资料加工成有价值信息的过程。

收集资料通常包括以下步骤:①将收集的原始资料认真核对、整理,同时了解其来源和收集方法,选择符合质量要求的资料录入疫病信息管理系统供分析用;②利用统计学方法将各种数据转换为有关的指标;③解释不同指标说明的问题。

3.资料的表达、解释和发送将资料转化为不同指标后,要经统计学方法检验,并考虑影响监测结果的因素,最后对所获得的信息作出准确合理的解释。

运转正常的动物疫病监测系统能够将整理和分析的疫病监测资料以及对监测问题的解释和评价,迅速发送给有关的机构或个人。

这些机构或个人主要包括:提供基本资料的机构或个人、需要知道有关信息或参与疾病防治行动的机构或个人以及一定范围内的公众。

监测信息的发送应采取定期发送和紧急情况下及时发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监测方法监测方法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病理学检查、病原分离或免疫学检测等,已有国家技术规范的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没有技术规范的由农业部统一确定。

三、监测方式监测方式通常包括被动疫病监测和主动疫病监测2种。

1.被动疫病监测被动疫病监测是疫病相关资料收集的常规方法,主要通过需要帮助的养殖业主、现场兽医、诊断实验室和疫病监测员以及屠宰场、动物交易市场等以常规疫病报告的形式获得资料。

被动监测必须有主动疫病监测系统作为补充,尤其对紧急疫病时更应强调主动监测。

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规范化流程(最新)

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规范化流程(最新)
◆ 样品出入库清楚,帐物相符。
欢迎下载 可修改
8
7.检测后样品的处理
◆ 检测室完成检测工作后,将已检样品放回 样品保管室保存。
◆ 检完样品的保存期为三个月。 ◆ 超过保存期的样品,由实验室负责人批准
后作无害化处理。
欢迎下载 可修改
9
8.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供尽可能祥实的信息:
◆ 样品名称、数量;
◆ 样品惟一性标识;
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规范化流程
欢迎下载 可修改
1
1.样品的接收
◆ 按送检方出具的“抽样登记
表”或“检测委托书”等送 检凭证检查样品状态,清点 数量,核实无误后,办理接 收手续,填写“送检样品登记 表”
欢迎下载 可修改
2
2.样品的编号、登记
◆ 样品包装外贴XX-XXX编号,并注明样品类 别、样品数、要求检测项目的总标签;该 样品编号作为唯一性标识,直至检测工作 结束。
欢迎下载 可修改
3
3.样品的发放
◆ 按程序要求填写检测任务书,送相应检测室检测。
◆ 主检人员领取样品,进行样品交接签字,再次对样品进行核实。
◆ 凡委托检测或仲裁检测样品应欢有迎备下载份。可修改
4
4.样品的检测 检测方法选择: ◆ 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的技术方法; ◆ 行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方法; ◆ 国际通用的技术方法; ◆ 经确认可靠并经用户认可的新研究方法; ◆ 有标准或合格证书的诊断试剂。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0年10月29日星期 四上午11时49分18秒11:49:1820.10.29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0年10月上午11时49分20.10.2911:49October 29, 2020

动物疫情管理办法

动物疫情管理办法

动物疫情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动物疫情的管理,规范动物疫情的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诊断、认定、通报、公布等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动物疫情,是指国家规定应当报告的动物疫病或疑似动物疫病的分布及发生、发展情况,包括检测到病原或感染性抗体等情况。

第三条农业部主管全国动物疫情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疫情管理工作。

第四条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承担全国动物疫情监测,以及全国动物疫情信息收集、统计、分析与报告工作;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具体承担全国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的收集、评估和报告。

地方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具体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动物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病诊断,以及动物疫情信息收集、统计、分析与报告工作。

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和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以及农业部认定的相关实验室按照农业部和省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相关要求,开展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建立动物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和疫病诊断系统,配备相应专业人员和设施设备,建立健全疫情监测、报告和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的各项制度,明确动物疫情和流行病学调查信息报告责任人。

第六条对从事动物疫情监测工作中接触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或有毒有害物质的人员,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

第二章动物疫情监测第七条农业部根据全国动物疫病防控状况,制定年度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省级人民政府兽医和渔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年度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年度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监测计划中应当明确承担具体监测任务的监测机构。

第八条疫情监测分为日常监测和应急监测。

日常监测按年度监测计划实施;应急监测根据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情况和防控工作需要实施。

第九条地方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按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疫病监测年度计划和应急监测方案,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动物疫情监测工作。

动物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管理办法

动物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管理办法

动物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动物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管理工作,规范动物疫情管理,切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动物疫情的报告、认定、通报和公布等动物疫情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动物疫情,是指动物感染或疑似感染国家规定应当报告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

本办法所称重大动物疫病,是指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发病率或者死亡率高的,对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以及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动物疫病。

本办法所称新发动物疫病,是指由已知病原体演变或变异而引起的动物疫病,或者由未知病原体引发的动物疫病,或者国家已经宣布消灭的动物疫病。

本办法所称外来动物疫病,是指境外存在但境内尚未发现的动物疫病。

重大动物疫病名录由农业部制定并公布,各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根据行政区内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增加重大动物疫病病种,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报农业部备案。

第四条农业部主管全国动物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工作。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实施全国动物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预警和报告工作,协调各级兽医实验室动物疫病诊断工作。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负责境外动物疫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预警、评估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实施本辖区动物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预警和报告工作。

第五条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和农业部指定的其他实验室按照本办法和农业部其他相关规定,开展相关动物疫病确诊、分析和报告等工作。

国家设立的动物疫情测报站和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按照本办法和所在省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动物疫情收集、分析和报告工作。

第二章疫情报告第六条从事动物疫情监测、检验检疫、疫病研究、诊疗以及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动物检疫操作规程

动物检疫操作规程
本规程规定了反刍动物含人工饲养的同种野生动物产地检疫的检疫范围、检疫对象、检疫合格标准、检疫程序、检疫结果处理和检疫记录。本规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反刍动物的产地检疫及省内调运种用、乳用反刍动物的产地检疫。合法捕获的同种野生动物的产地检疫参照本规程。2.检疫范围及对象2.1检疫范围牛、羊、鹿、骆驼。2.2检疫对象2.2.1牛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炭疽、传染性胸膜肺炎。2.2.2羊口蹄疫、布鲁氏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炭疽、传染性胸膜肺炎。
动物检疫操作规程
动物检疫操作规程
生猪产地检疫规程1.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生猪含人工饲养的野猪产地检疫的检疫对象、检疫合格标准、检疫程序、检疫结果处理和检疫记录。本规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猪的产地检疫及省内调运种猪的产地检疫。合法捕获的野猪的产地检疫参照本规程执行。2.检疫对象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炭疽、猪丹毒、猪肺疫。3.检疫合格标准3.1来自非封锁区或未发生相关动物疫情的饲养场养殖小区、养殖户。3.2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了强制免疫并在有效保护期内。3.3养殖档案相关记录和畜禽标识符合规定。3.4临床检查健康。3.5本规程规定需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合格。3.6省内调运的种猪须符合种用动物健康标准省内调运精液、胚胎的其供体动物须符合种用动物健康标准。4.检疫程序4.1申报受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接到检疫申报后根据当地相关动物疫情情况决定是否予以受理。受理的应当及时派出官方兽医到现场或到指定地点实施检疫不予受理的应说明理由。4.2查验资料及畜禽标识4.2.1官方兽医应查验饲养场养殖小区《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和养殖档案了解生产、免疫、监测、诊疗、消毒、无害化处理等情况确认饲养场养殖小区6个月内未发生相关动物疫病确认生猪已按国家规定进行强制免疫并在有效保护期内。省内调运种猪的还应查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4.2.2官方兽医应查验散养户防疫档案确认生猪已按国家规定进行强制免疫并在有效保护期内。

动物疫病早期诊断与防治技术

动物疫病早期诊断与防治技术

动物疫病早期诊断与防治技术动物疫病是给动物生命和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威胁的一种疾病,对于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早期诊断和防治至关重要。

早期诊断可以让兽医及时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地控制疫情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动物疫病早期诊断和防治的技术和方法。

1.病原体检测技术病原体检测技术是最常用的动物疫病早期诊断方法之一。

病原体检测技术包括病原体分离、PCR技术及其变异(例如实时荧光PCR技术)、免疫学方法、生化方法等。

其中,PCR 技术因其快速且高效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PCR技术通过扩增病原体的特定DNA序列,可以在样本中检测出非常低浓度的病原体DNA,在很短的时间内高度特异性地检测病原体。

2.血清学诊断技术血清学诊断技术是用于检测血清中抗体的方法,通常用于检测病原体感染比较成熟后的状况。

该技术通常使用 ELISA 或微量凝集试验(MAT)等方法检查抗体水平。

病理学诊断技术是通过对死亡或有症状的动物进行解剖、组织切片并染色观察来确定病因的方法。

通过病理学检查,医生可以确定病菌或病毒的类型和数量,并评估疾病的影响程度。

4.显微镜检查技术显微镜检查技术是用显微镜观察样本,检测动物的病理变化的方法。

显微镜检查可以用于病原体的直接检测,也可以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

1.疫苗预防技术疫苗是预防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疫苗可以通过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来防止病毒感染,也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免疫来保护动物免受感染。

在推广使用疫苗前,需要对病原体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测试确保其有效性并且没有副作用。

2.环境控制技术环境控制技术是通过合理控制生产环境,减少动物与病原体接触的方法。

例如,通过对生产场所进行清洗和消毒,以保持卫生和健康的动物生产环境。

同样,饲料和水源的质量使用也是环境控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3.集约养殖管理技术集约养殖管理技术是一种管理动物生产的方法,旨在制定合理的养殖条件,改进养殖设备和管理方式,并建立标准化的操作程序。

其目的是保障动物健康,并避免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动物疫病诊断规范化程序
一、规范化诊断程序建立的意义
动物疫病诊断工作是一个的系统工程,在诊断过程中需要考虑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疫病流行规律、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多种因素。诊断结果要与疫病流行规律、病理变化、临床症状、实验室监测结果相符合。病例的接诊、病理解剖、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样品的采集、实验室检测是疫病诊断的重要工作内容,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诊断结果产生影响。建立规范化的流程可以减少诊断工作中的遗漏和失误,可以保证诊断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结果无疑义
样品无害化处理资料保存
二、"动物疫病诊断的一般流程图
疫情受理
疫病初步分析,建立并检验假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病理剖检流行病学调临床检查检测样品管理发现病理变化找出疫病特特征、规律下发检测任务
实验室检测结果接收
临床诊断结果
(为检测研究提供方向)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定
结果间不符
结果相符
确诊
(出据检验、诊断报告)
医控机构重大疫情结果反馈
质量投诉
委托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