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京味文学

合集下载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京味”语言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京味”语言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京味”语言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本文仅就《四世同堂》这部20世纪40年代完成于美国的长篇巨著,浅析老舍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京味”语言的运用及其文化内涵。

标签:《四世同堂》老舍“京味”语言文化内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伟大的作家都是语言的巨匠。

老舍先生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巨人,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

凭着深厚的生活积累、坚实的语言功底和不懈的艺术追求,老舍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把中国的文学语言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使其成为继曹雪芹之后最有成就的“完全凭借纯北京语创造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独一无二的作家”。

作为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作品的语言一直是研究者瞩目的焦点之一,研究成果也颇丰。

本文仅就《四世同堂》,浅析老舍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京味”语言的运用及其文化内涵。

一、通俗易懂的京味口语的运用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用通俗的、地道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北京口语来写北京人和北京事,这些经过他提炼加工的北京口语在《四世同堂》中担负起了叙述、描写和对话的任务,使作品具有了朴素的音乐美和绘画美。

(一)北京口语词汇的使用《四世同堂》中的北京口语词汇相当丰富。

除了形容词兼用口语及书面语的词汇以外,动词(包括助动词)、名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副词和连词等都尽量用口语词汇。

此外,作品中还大量使用了极富北京特色的俗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这些都使《四世同堂》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京味”。

1.北京口语中的词汇特殊用法A.口语动词。

从常用词的范围看,北京口语中动词的词汇总量要比书面语多,用法也相对灵活。

口语里动词词义的区分更为细致、具体。

例如:(1)顺儿,不准和爷爷讪脸!“讪脸”,指小孩子在大人面前嬉皮笑脸。

(2)再说,赶明儿一调查户口,我们有人在外边抗战,还不是磨菇?“磨菇”,指磨蹭,浪费时间。

老舍小说京味风格探析_老舍小说对京味的表现

老舍小说京味风格探析_老舍小说对京味的表现

老舍小说京味风格探析_老舍小说对京味的表现老舍是一位生活积累厚实、创作激情旺盛的作家,他的创作跨越了两个时代——现代和当代,成就卓著。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他们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是写他最熟悉的生活。

他的作品主要以他对市民阶层的深刻了解,塑造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市民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开辟了现代文学创作题材的新领域。

从作者伦敦早期三部小说看,老舍的创作兴趣与写作水平都在渐渐提升之中。

刚开始创作时,有“幽默冲淡了正义感”的倾向,但自幼濡染京城满族文化,使用俗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北京方言,描绘北京风土人情,以喜剧方式演绎悲剧的风格特点,为现代文坛吹来了全新的风,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风格是“京味”。

它是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土人情、特殊的文化趣味的精妙展示所形成的一种独特审美趣味。

“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画卷。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的画卷长廊里有寿棚寿席、巫婆的请神画符、坐花轿的婚礼、热闹的赶集庙会等,古都底层社会的众生相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细节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古老、颓败的皇城根下的四合院与胡同市民的生活情趣、文化取向被演绎得生动无比。

老北京人要面子、讲排场、喜气派,向往精致的生活艺术,讲究老礼与老规矩,追求散漫、苟且偷安、温良敦厚的生活态度,老舍在北京市民的庸常百态中揭示了其文化心理构成,也形成了“京味”的风格。

这样的“京味”气息弥漫于老舍作品气氛的营造之中、人物形象塑造、风俗的刻画之中。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有大量的对其精致、高贵、雍容的赞叹与欣赏,也有对美的不可避免的衰败与凋谢的惋惜与伤感。

老舍的市民世界有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三类。

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

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太太等,善良、驯顺而又保守、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

老舍在刻绘人物病态精神时使用夸张手法,达到漫画式对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颓废心态的鞭挞。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丽,富有朝气,所以老舍不惜笔墨地再三咏叹,以显示古老北京的魅力。

由老舍作品特色看京味文学发展

由老舍作品特色看京味文学发展

由老舍作品特色看京味文学发展内容提要:老舍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开“京味文学”一代先河,他作品中独特的“京味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众多京味文学作家致力于京味文学的创作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但当今经济全球化社会日新月异,京味文学创作所依存的古老的北京文化渐渐被繁华的大都市文化所代替,在这种环境下研究老舍语言、艺术等方面的文艺观将会对京味文学的生存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作用。

关键词:京味文学京味儿新京味文学开放意识文艺观近年来带有浓郁北京味儿的电影、电视剧、小说等形式的文艺作品风极一时,如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根据刘恒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还有刘一达的小说《北京爷》等深得观众和读者的喜爱。

独特的北京味儿语言、北京的风俗人情、北京人的心理特征。

京味儿文学在创作实践上的可喜成就,不仅由于其发祥地首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地位的特殊而独树一帜,而且因为首都作家群的阵容强大而不同凡响。

他们当中不少作家深受老舍影响,有意无意师承老舍,写出了多姿多彩、风情别具的京味儿作品。

这些作品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广阔的社会视野,特别是醇厚潇洒的京味儿语言和现代审美意识,再现了京华风物,古都神采。

老一辈的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是第一个使“京味儿”成为有价值的风格现象,把独特的“京味儿”引入文学使“俗”、“白”雅化进入文坛,开“京味文学”一代先河。

他是站在人民大众中间用特殊视角关爱劳苦大众的伟大作家。

今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05周年,当我们在对新时期京味儿文学的复苏进行历史的探究时,不能不对老舍在这个艺术群体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他独特性的创作进行再认识和再评价。

对他的文学研究将会增强京味文学的生命力并促进京味文学的发展。

一、老舍京味文学及后代对老舍的继承和发展读过老舍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写的大多数都是北京的人、北京的风俗人情和北京人的心理特征。

北京是老舍的出生地也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从《济南的冬天》看老舍的京味散文魅力

从《济南的冬天》看老舍的京味散文魅力

从《济南的冬天》看老舍的京味散文魅力《从〈济南的冬天〉看老舍的京味散文魅力》老舍先生的散文作品,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着生活的千姿百态。

而《济南的冬天》更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透过这篇散文,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老舍先生独特的京味散文魅力。

京味,首先体现在语言上。

老舍先生的语言质朴平实,却又韵味无穷。

在《济南的冬天》中,他没有使用那些华丽的词藻和复杂的句式,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象。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一句简单的话,仿佛是作者在与读者面对面地聊天,让人倍感亲切。

这种亲切的语言风格,一下子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能够毫无障碍地走进他所描绘的世界。

老舍先生还善于运用北京方言,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比如“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这里的“着落”“干啥”等词语,都是地道的北京方言,使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能让读者听到老北京街头巷尾的声音。

除了语言,京味还体现在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写上。

老舍先生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济南冬天的独特之处。

他写济南的山,“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将小山比作摇篮,形象地写出了山的温暖和慈爱,让人感受到济南冬天的宁静与温馨。

他写济南的水,“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通过对水的描写,展现出济南冬天的生机勃勃。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的文字丰富多彩,情感细腻,充满着京味。

那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语言老舍小说的语言特点是京味十足,他将北京方言融入到小说中,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形象力。

他常常使用北京话的特别说法,比如“也好意思,他头一次撞上这样儿的事儿”、“你吓我一跳儿!”、“离奇得很!”等等。

通过这种委婉、生动的语言,他成功塑造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北京人物形象。

二、题材老舍小说的题材很多都是以北京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京城的生活、人物、风俗为主要素材。

他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把表面琐碎的生活细节转变成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

三、人物形象老舍小说的人物形象也十分具有京味特征,他们往往是普通百姓,通过他们的生活、言谈行为,展现出京城人民的风貌和生活状态。

比如,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小福子,以及《茶馆》中的老板娘、看门大爷等,他们都是背负着社会压力的艰苦生活者,他们的经历、生活状态以及话语口音等都清晰地展现了他们的京味。

四、风景描写老舍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其中京城的街巷、胡同、楼房、街头巷尾、老旧派出所、茶馆等等,都是传统的北京风景。

他的描写技巧非常细致入微,不仅刻画了建筑的外在特点,还把人文特色融入到其中。

如《茶馆》中的茶馆(也是小吃店)、派出所里的走廊、见义勇为铜像和荒年负责人像等等这些细节,都让这些场景鲜活起来。

综上所述,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表现在语言、题材、人物形象和风景描写上,他将京味深深地融入到小说中,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舍的京味十足

老舍的京味十足

老舍的京味十足先生对于“京味”有三大功劳:第一,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有开创之功。

在他之前,中国虽有写京都生活、北京风情之作,但却没有显示多少京味特色,比较突出的倒是京派的“官气”。

三十年代,沈从文等人曾提倡“京派小说”,但那与“京味”也完全不相干。

老舍是第一个真正写出“京味”的作家,无论就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看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第二,老舍的京味小说有典范之格,在挖掘北京人的深层心态、传达北京人的神韵、气味上,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

人们不能不承认,老舍笔下的北京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

这固然得力于老舍对于北京的深刻了解,有深厚的生活根底,同时,也与他的取材对象有密切关系。

老舍笔下的人物主要是生活在城区大杂院内的下层市民。

在这些人物身上,“京味”所包含的“市井味”、“乡土味”,乃至“传统味”表现得最为集中、鲜明。

老舍刻画小人物成功的原因,还在于他那深切的情感倾向和客观的.审美视角。

老舍是用一种宽厚仁爱的胸怀和公允和善的眼光来看待北京发生的一切。

他既痛恨小市民的庸俗自私,也赞扬下层市民身上体现的善良、豁达和淳朴。

这使他笔下的人物往往闪烁出人性善恶的各种光彩,既有可怜、可卑、可悲,也有可敬、可爱、可贵,完整地、真实地反映灵魂的各个侧面。

在驾驭北京语言的技巧上,老舍所达到的那种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众所公认的。

他写的北京话,既保持了民间口语的朴素、生动,又筛选掉那些粗陋的杂质,确实烧出了京韵的香气,精妙传神。

这使他的京味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老舍的“京味小说”有正宗之美。

老舍作品的京味一不靠描写新异的民风民俗取胜;二不靠传奇性的情节引人;更不靠猎奇搜异的野趣去逗人。

老舍笔下的北京是普普通通的平民大院或四合院。

老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平凡常见的中下层市民。

老舍所写的故事也往往是日常生活,家长里短。

总之,他是完全以写普通人、普通事,写大众心理来显示出北京最普通存在的“京味”。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

孙若钿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从小读了许多课文,也看了许多文章,见惯了平铺直叙的陈述,看多了文辞繁缛的描写,一直很喜欢中学课本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觉得在一众中规中矩的课文中显得很特别。

等到看完此文的全集《城南旧事》后,我发现这种特别缘于林海音笔下展现的老北京风情,这让此书有了一股别样的“精气神”。

此后看了老舍的作品,无疑更让人眼前一亮。

老舍作品中也有这么一种精气神,使得他笔下的寻常琐事、市井风情如信手拈来,却又不似市井嘈杂的声音,高亢絮叨让人听而生厌。

老舍的作品,是处处透着一股爽利的气息的,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北京腔,明明喜欢处处带个儿化音却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让人听着格外舒服。

其比之《城南旧事》,则更多了作为旁观者对文中各种人物现象的调侃与客观思索,和更接近市井的民俗气息。

他的作品是这样的:即便你不知道作者是谁,但略略一看文章就能知道这是一个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人写的。

他的作品充满了北京气息,按他的故事脉络氛围我们几乎可以勾勒出一个我们不曾见过的老北京。

那么这种“精气神”,便就是“京味”无疑。

关于“京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世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分别体现在他叙述的语言文字、描绘的环境以及展现的文化风情上。

一、语言文化上洋溢出的京味其实说北京话的人很多,写文章的人也很多。

但是把京腔融入文字记叙成长篇,老舍先生是第一个。

老舍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他语言中的北京调调几乎每个作品都有且十分突出,却不会显得很刻意使读者感觉审美疲劳,也并不故作高深对某些事情讳莫如深。

这关乎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语言是先入为主的直观印象。

一篇文章的语言文笔首先决定了整篇文章的风格基调以及它对读者的吸引力。

我对老舍作品的喜爱,很大原因就是在于他的语言,几乎是原汁原味的京腔,干净利索,有股韵味,还十分幽默。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位代表作家张恨水在反映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巴山夜雨》中,有个“许先生”始终未露面,主人公李南泉的介绍:“人家是小说家,又是剧作家,文艺界第一流红人......许先生那分流利的国语,再加上几分幽默感,不用说他用小说的笔法去布局,就单凭对话,也会是好戏。

老舍笔下的“京味儿”

老舍笔下的“京味儿”

不同于西方审美文化对于视觉与听觉的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味”情有独钟,这自然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发达密不可分。

在漫长的文化递嬗中,“味”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味觉,成为一种涵括“五感”的综合体验,进而成为对特定地域文化生态的一种综合性的体验感。

“京味”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着老北京市民世俗生活风貌和文化情趣。

外乡人来北京,常说的哪里“京味”浓,不单指北京小吃,更是指北京传统世俗文化的体验感,如老北京的茶馆、胡同、门神、斗蛐蛐等。

这种体验感,落在文学创作中,便有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极具影响力的“京味文学”,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老舍。

老舍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之一。

他原名舒庆春,生于1899年的北京,是满族人。

虽然当时的中国由满族人所统治,但他出生后第二年,便遭遇八国联军攻打北京。

老舍的父亲作为当时北京城的守城士兵,在保卫紫禁城的战斗中牺牲,因此作为满族人的老舍童年家境依旧贫寒,仅靠母亲为他人做些修修补补的针线活勉强度日。

1912年清帝逊位,满族统治落下帷幕,此时的老舍靠着僧人的救济在北京的一所私塾里念书。

政治的动荡和变革并未改变老舍的遭际,直到1913年,凭借优异的学业,老舍考入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并在19岁毕业时成为一所小学的校长。

至此,老舍开始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基本摆脱了贫困,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开始活动。

与大多数的北京作家不同,老舍自幼便扎根于北京的城市贫民、个体劳动者、小知识分子圈层,体味过贫寒疾苦;经济宽松之后,老舍在工作之余又沉迷于北京闲散阶级的市井生活,爱上看戏、逛公园、喝酒、抽烟,接触市民圈层中的三教九流,亲历北京世俗文化的根根触须;身为满族人,老舍又熟悉满清没落贵族、遗老遗少们的复古作态,深谙传统文化。

这一丰富传奇的经历,为日后老舍“京味文学”中百科全书式的展现老北京世俗生活风貌和文化情趣,再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北京底层社会的风俗史储备了经验和素材。

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相比,老舍更痴迷于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其视野不仅于此。

关于浅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

关于浅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

关于浅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前言自古以来,文学就是表达人们生活,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独特的作家,他们将自己的风格和想法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在这里,京味文化风靡全城,成为了文学的一股势力。

今天我们来谈论一下,京味文学的发展和老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什么是京味文学京味文学是指运用北京方言和民俗文化元素,以及使用有北京特色的文化词汇,反映社会生活、人物形象、情感气氛等,以北京为背景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流派。

它伴随着北京的发展,继承了千百年的京文化,反映了老北京不同层次、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描绘了一个老北京独特的生活面貌。

京味文学的发展京味文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早期的京味文学作品多写北京城里贫苦人民的生活,表现多悲壮、激愤、凄厉。

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种文学形式又开始转向写住在胡同里的小市民,如《小二黑结婚》等。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京味文学开始体现出高度的思想性和人道主义精神,如《茶馆》。

50年代以来,京味文学逐渐开始走向成熟。

既有对改革建设的直接反映,如《闲话中国历史》,也有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如《人生》。

不同的作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老舍、杨绛、孙犁等。

老舍的代表作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1901年出生于北京。

他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和剧作家,作品主要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是京味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老舍的小说、戏剧风格独特,内容丰富,观念前卫,充分地把北京特有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老舍的代表作包括小说《骆驼祥子》、《茶馆》和戏剧《雷雨》、《龙须沟》等。

这些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京味文化,真实地反映了老北京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貌,赢得了读者的赞誉。

在这些作品中,老舍洞察了社会现实中人性的微妙变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形象、情节、语言还是思想,都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老舍的文学特色老舍的文学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点[精华]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点[精华]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摘要: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

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

关键词: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

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

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

老舍文学创作中的“北京味”

老舍文学创作中的“北京味”

现当代文学老舍文学创作中的“北京味”盛雨笛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摘要:老舍是“京味文学”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京味”也是老舍文学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创作特征。

本文将从老舍先生作为老北京市井人民生活出色的刻画者,擅长对自己因异乡的寂寞、回忆的情调、理想的图景三方面入手,对老舍文学创作中的“北京味”进行分析阐释。

关键词:老舍;京味儿;异乡;回忆;理想老舍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大家,提到老舍就会想起他用尽一生心力和笔墨勾勒的五朝古都——北京。

金碧辉煌的宫廷城墙、悠长的胡同巷道、极具北京特色的民风民俗、四季风景生动地还原了老北京城的旧时风貌。

他把北京城当作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生活素材,自始至终将个人经历融入每一个故事中创作中,作品中所描写的各色人等、语言腔调、风俗景致处处凝结着浓郁的“京味儿”,无不流露老舍出对于北京城的痴情。

一、什么是“京味儿”京味儿简而言之就是指具有北京味道的环境,它主要由人文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组成,并且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北京当时的精神文化和社会风貌。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北京的地方特色,包括了当地的饮食特色和民风民俗,例如豆汁儿、驴打滚、卤煮火烧,还有遛鸟、喝茶等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具有北京特色的事物。

其二,老北京气息,这是京味儿中最有具特色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它传承着千百年来的文化习俗和精神内涵,这些都深深印刻北京人的性格品质之中。

其三,市井气氛,主要反映的是北京中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

其身上有着诸多特点,比如简朴节约、勤劳善良,小肚鸡肠等等。

这些都真实的体现了京味儿文化的多面性,同时这些人才是京味儿文化真正的缩影。

二、老舍文学创作中的“北京味”(一)异乡的寂寞1664年,以满族贵族为主的政权问鼎中原,从此满人进京,开始了清王朝的统治。

而老舍作为一个满族人,更是与北京这座城市有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

北京城从而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老舍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元素。

老舍在直到他出国留学之时,才从真正意义上的离开了北京。

文学:老舍笔下的“京味”儿

文学:老舍笔下的“京味”儿

»Pekinger Lokalkolorit« in Lao Shes W erkT ext / 文: Wang Yun 王赟Aus dem Chinesischen / 德文翻译: Maja Linnemann 马雅文学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6Literatur老舍笔下的 “ 京味儿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同于西方审美文化对于视觉与听觉的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味”情有独钟,这自然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发达密不可分。

在漫长的文化递嬗中,“味”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味觉,成为一种涵括“五感”的综合体验,进而成为对特定地域文化生态的一种综合性的体验感。

“京味”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着老北京市民世俗生活风貌和文化情趣。

外乡人来北京,常说的哪里“京味”浓,不单指北京小吃,更是指北京传统世俗文化的体验感,如老北京的茶馆、胡同、门神、nders als in der westlichen Ästhetik, die die visuelle und auditive Wahrnehmung betont, spielt in der traditionellen chi-nesischen Kultur vor allem der Geschmackssinneine wichtige Rolle. Das hat sicher mit der Raffi-nesse der chinesischen Küche zu tun. Über einen langen Zeitraum hinweg hat sich der »Geschmack« zu einem Begriff entwickelt, der alle »fünf Sinne« umfasst und zur Beschreibung des kulturellen Mi-lieus einer bestimmten Region, dem sogenannten »Lokalkolorit« dient. Ganz besonders typisch ist der »Geschmack Pekings«, der den Alltag und Le-bensstil sowie die kulturellen Vorlieben der altein-gesessenen Bewohner der Hauptstadt verkörpert. Auswärtige Besucher sprachen oft vom »Pe-king-Geschmack« und meinten damit nicht nur die lokalen kulinarischen Spezialitäten, sondern auch Elemente der traditionellen Pekinger Kultur, wie Teehäuser, Hutongs, Türgötter und Grillen-kämpfe. Diese sinnlichen Erfahrungen hieltenEinzug in das literarische Schaffen und führten zum Entstehen des einflussreichen Genres der »Peking-Literatur« innerhalb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 des 20. Jahrhunderts. Ihr wichtigster Ver-treter ist Lao She.Der unter seinem Künstlernamen Lao She be-kannte Shu Qingchun ist einer der größten chine-sischen Schriftsteller des 20. Jahrhunderts. Er wurde 1899 in Peking geboren und gehörte der herrschenden Gruppe der Mandschuren an. Shu Qingchun war noch keine zwei Jahre alt, als die al-liierten Streitkräfte der Acht Mächte in die chine-sische Hauptstadt eindrangen. Lao Shes Vater war Soldat und kam bei der Verteidigung der Verbote-nen Stadt ums Leben. So war die Kindheit des spä-teren Lao She von Armut geprägt. Um über die Runden zu kommen, erledigte seine Mutter Näh-arbeiten für andere. Als der letzte Qing-Kaiser im Jahr 1912 abdankte und die Mandschu-Herrschaft zu Ende ging, besuchte Lao She mit Unterstützung von Mönchen eine Privatschule in Peking. 1913 wurde er dank seiner hervorragenden akademi-schen Leistungen an der öffentlichen Pekinger Pä-dagogischen Hochschule angenommen, nach dem Abschluss fünf Jahre später wurde er im Alter von nur 19 Jahren Direktor einer Grundschule. Nun ver f ügte Lao She als Pädagoge über ein substanti-elles Einkommen und konnte die kargen Zeiten hinter sich lassen.Im Gegensatz zu den meisten anderen Pekin-ger Schriftstellern war Lao She seit seiner Kind-heit mit der Pekinger Unterschicht, den Tagelöh-斗蛐蛐等。

最新 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精品

最新 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精品

引导语:老舍的小说语言通俗易懂、京味十足,朴实、自然、不造作,被誉为"人民家"和文艺界的劳动模范、杰出的语言大师、幽默大师,是当之无愧的,其作品便成了人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以下是lw54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一】[摘要]记得我们在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曾经节选过《茶馆》的一部分片段。

我开始喜欢老舍文章中发自内心的幽默感。

老舍小说所描写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其中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京味”。

老舍小说的“京味”风格,不仅包括小说的取材地域特色所描写的世态人情,习俗,也包括老舍对北京心理的揭示以及方言的纯熟运用。

这些“京味”风范,在老舍的小说中散发出来,构成了他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也为中国现代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本人希望通过文本中老舍作品的“京味”风格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何为“京味”?构成的因素是什么?作品是如何体现“京味”特色的?把这类问题渗透在作品中,用自己的阅读感受清晰地呈现出来。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幽默艺术成就老舍1988年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使小说熟悉挣扎在底层社会的城市贫民。

老舍从小就喜爱市井巷内的传统艺术,这些都是他后来写作平民生活的创作基础。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

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

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小说”以老舍最具有代表性。

我们将描写北京地域文化生活的文学作品,称为“京味文学”。

老舍用京味的语言风格写尽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

一、京味的构成因素京味的构成因素是由乡土味,传统味,市井味三股因素互相融会的。

这主要是指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及独特的乡土气息。

其中乡土味主要指地域特色,例如北京胡同,四合院,大杂院,古城楼,包括马路边的戏班子等。

传统味是指其历史文化遗留的传统。

北京市文明古国的故都,是名族历史的印记所体现出的,如礼节,幽默感,文化素养。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作者:肖敏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一,“京味”小说与老舍说起京味小说就离不开老舍的作品。

老舍对“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握,是“京味”的灵魂所在。

老舍的小说正是从独具内涵底蕴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中使京味小说获得了超越一般市井民俗小说的强大文化魅力,而这文化魅力给京味带来的则是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感。

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

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

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

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二,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一)何为“京味”儿“京味”儿,现代学者认为通常指一种风格现象,是由人与城市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

“京味儿”文学内容上一般是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事态。

“京味儿”浓郁的小说以老舍和当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

孙若钿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从小读了许多课文,也看了许多文章,见惯了平铺直叙的陈述,看多了文辞繁缛的描写,一直很喜欢中学课本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觉得在一众中规中矩的课文中显得很特别。

等到看完此文的全集《城南旧事》后,我发现这种特别缘于林海音笔下展现的老北京风情,这让此书有了一股别样的“精气神”。

此后看了老舍的作品,无疑更让人眼前一亮。

老舍作品中也有这么一种精气神,使得他笔下的寻常琐事、市井风情如信手拈来,却又不似市井嘈杂的声音,高亢絮叨让人听而生厌。

老舍的作品,是处处透着一股爽利的气息的,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北京腔,明明喜欢处处带个儿化音却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让人听着格外舒服。

其比之《城南旧事》,则更多了作为旁观者对文中各种人物现象的调侃与客观思索,和更接近市井的民俗气息。

他的作品是这样的:即便你不知道作者是谁,但略略一看文章就能知道这是一个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人写的。

他的作品充满了北京气息,按他的故事脉络氛围我们几乎可以勾勒出一个我们不曾见过的老北京。

那么这种“精气神”,便就是“京味”无疑。

关于“京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世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分别体现在他叙述的语言文字、描绘的环境以及展现的文化风情上。

一、语言文化上洋溢出的京味其实说北京话的人很多,写文章的人也很多。

但是把京腔融入文字记叙成长篇,老舍先生是第一个。

老舍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他语言中的北京调调几乎每个作品都有且十分突出,却不会显得很刻意使读者感觉审美疲劳,也并不故作高深对某些事情讳莫如深。

这关乎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语言是先入为主的直观印象。

一篇文章的语言文笔首先决定了整篇文章的风格基调以及它对读者的吸引力。

我对老舍作品的喜爱,很大原因就是在于他的语言,几乎是原汁原味的京腔,干净利索,有股韵味,还十分幽默。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位代表作家张恨水在反映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巴山夜雨》中,有个“许先生”始终未露面,主人公李南泉的介绍:“人家是小说家,又是剧作家,文艺界第一流红人......许先生那分流利的国语,再加上几分幽默感,不用说他用小说的笔法去布局,就单凭对话,也会是好戏。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风格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风格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风格作者:徐静摘要:老舍是“京味儿”小说的先导,其小说的一个极其鲜明的特色就是“京味儿”。

老舍小说的“京味儿”风格,不仅包括老舍小说的取材地域特色中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也包括老舍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以及老舍北京方言的纯熟运用,这些都折射出了老舍的“京味儿”文学风范,并在老舍的小说中散发出来。

关键词:老舍;“京味儿”;风格老舍是“京味儿”小说的奠基人,是第一个真正写出“京味儿”的作家。

老舍文学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京味儿”,所谓“‘京味儿’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1](p14)。

老舍的小说大都以北京城作为取材的原地,颇具特色的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再由北京城联系到北京人,揭示出北京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且运用独具魅力的北京方言口语,使读者感受到城的“京味儿”文化意味。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风俗习惯、环境氛围、语言艺术,彰显了这种独特的“京味儿”。

老舍以自己独具个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和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描画北京的人和事,北京的环境和风尚,流露了老舍小说取材的地域特色。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关于老舍“京味儿”小说取材的地域特色,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写北京的人和事。

老舍的小说创作和北京是融为一体的。

他的小说描写的都是北京中下层市民的生活,记载着北京小人物以及小市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老舍笔下从车夫、棚匠、老妈子,到教书先生、巡警、店铺老板等等,几乎是北京市民能够从事的行业,老舍笔下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有多少行业老舍就刻画了多少种人物身份。

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

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

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老舍生长在北京,他不但熟悉北京的“胡同文化”,而且还有一个“北京情结”――爱北京。

他用北京平民语言,写北京平民的生活情趣,写北京的自然景观,写北京的历史风俗,写北京的“官样”文化,形成了老舍作品的“京味”。

一、对北京城和北京人的熟悉与热爱1.洞达北京蕴“京味”老舍的生长经历,是他的文学作品“京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的“贫民区”,对北京城和北京“胡同市民”的人和事了如指掌,在他的大脑里储存了无数个含有“京味”素材的文学语言细胞,为他日后的“京味”作品创作打下了独具特色的、丰厚坚实的思想基础。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寒的旗人家庭。

父亲是清皇城一名护军,牺牲于抵抗八国联军的战斗中。

生活全靠母亲缝洗和当佣工的收入来维持。

老舍“刚一懂点事,便知道了愁吃愁喝”,“自幼过惯了缺吃少穿的生活,一向是守着‘命该如此’的看法”。

母亲的含辛茹苦,经济上的羞涩拮据,生活上的巨大压力,给老舍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这些艰难的生活经历使他身不由己地处在北京底层市民的行列里,与贫穷阶层的市民朝夕相处,使得大杂院、小杂院、车行、小巷里居民的琐碎事充满于耳,灌满于心。

这种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埋下了老舍对“胡同市民”同情和对封建传统文化愤懑的种子。

老舍在北京生活近三十年所“吮吸”的素材“营养”,加上他思想成熟后对“北京城”的琢磨、消化,欣赏、品味,成为老舍用北京口语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京味”源泉,也是老舍成功创作的绿色源泉。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受教育在北京,处女作和压卷之作写北京,北京融在了他的生命之中。

老舍对北京环境的熟悉,对北京“胡同居民”的熟悉,对北京传统文化的熟悉,对北京语言的熟悉,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好似在“北京城”里发酵的美酒一样,“京味”浓浓飘香。

正像老舍说的:“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声音,我都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的京味文学
杜艳红
2010414862 新闻学
摘要:
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一部出色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从来就不仅是一种“语言”那么简单,任何的文字都是为了更深的思想内涵服务的。

由此可见一种语言文字身上所承载的分量,语言的重要作用就可见一斑了。

语言往往为文章增色添彩,老舍先生多写北京城中的人事,“京味儿”语言在此便发挥了极大作用。

关键词:
老舍京味作品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人生活中掀起的“京味文化热”的背景下,“京味小说”以其朴拙大雅的风貌登上北京文坛,引起了京城内外、乃至海内外人土的关注和厚爱。

京味小说”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独特审美内涵与审美外观的文学品类,并非始于今日,那些“旧京小说”,如林语堂《京华烟云》不能说没有一点北京味,然而,真正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京味小说”却是在老舍手中创立的。

具体说到“京味儿”,我认为应该是以北京普遍的传统市民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为背景,且将北京特有的历史、环境、文物、民俗、风情、世态、习惯、语言融合成一个整体。

但是从其它表现北京的作品中,虽然也有许多地道北京方言的运用,也有提笼架鸟,却不能被
称为“北京味儿”。

老舍一生的67年中,有42年在北京度过,其它时间“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重庆,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

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老舍正是靠着这得天独厚的主客观条件,匠心独运地开创了“京味小说”这一文学品类,并不断地从其题材范围、人物形象、语言韵味、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文化意识与美学意蕴等多方面深入开掘,精心淘沥,使得这独具北京风味的艺术佳酿品味更正、更浓、更醇,从而日臻完美,获得了独具特有的美学风格和跨代传世、超越国界的艺术生命。

老舍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味儿",语言十分幽默,又擅于运用俗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北京地方语言写作,敏于描绘北京的风光、习俗及人物个性,敢于以喜剧风格来演示悲剧故事,成为了把"乡土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心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

老舍先生笔下的民俗风情不仅是“京味儿”的大的文化背景,也构成了细腻传神、色彩斑斓的老北京传统习俗风味的工笔画。

如在《茶馆》中提到的旗人装束的打扮。

再有就是“礼”,老北京人不仅礼多,而且做事要脸面,所谓“外场人不做老娘们事”。

松二爷、常四爷一出场就是让茶、请安。

第二幕时常四爷卖了菜,松二爷衣着寒酸吃不上饭,一见面仍然是请安。

这种形象、礼节、打扮除了那个时代的北京在没有第二个地方可以找到,只有北京独一“味儿”。

下面从语言,风俗环境,精神性格来探讨老舍笔下的京味文学。

(一)北京话的运用
老舍发现了中国话、北京话所具有的简劲,特别是戏剧对话。

老舍举过一个绝妙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媳妇哭婆婆,或许用点修辞,当她哭自己的儿女时,她只叫一两声‘我的肉’,而昏倒了!一个哲学家与一个工友在他痛苦的时节,是同样的只会叫‘妈’的。

”老舍充分调动了北京话口语对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北京地域化了的艺术对象的强大表现力,让北京人说北京话,用北京话叙述北京的故事,描绘北京的风物,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摆脱了两张皮的状态而完全融为了一体。

“呕!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你个贱骨头!我给你炒下的菜,你不回来吃,绕世界胡塞去舒服?你别把我招翻了,我爸爸是光棍出身,我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明天你再敢出去,我就上吊给你看看,我说得出来,就行得出来!”(《骆驼祥子》)这是多么典型的旧北京刁悍的泼妇的声口!正符合着虎妞的身份与性格。

从以上实例可以清楚地看出,老舍使用的北京白话口语对北京地域化了的艺术对象具有强大的表现力,正是通过这样的京味语言传达出了作品特有的亲热、鲜活、明快、圆熟、与幽默风韵的。

老舍在京味小说文学语言体系的建构上确实是功不可没、泽被后世的。

那么,把他授予为人民的语言大师正实在是合适不过了,他的确当只无愧。

(二)对北京风俗环境的描写
老舍采用了真实的北京地理环境。

赵子曰》中的"钟鼓楼的钟声咚咚",《正红旗下》中的同仁堂老药铺、便宜坊、柳泉居的气派,白云观、西庙庙会的热闹……都渲染了北京独有的醇厚的古都之风。

这些真实的地理环境,使老舍笔下的北京成为可以触摸到的真实所在,仿佛连
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都能听到。

从这个角度看,他的作品确实包含着某些"地方志"的特点。

其次,就是对于民俗的表现。

老舍卓越的艺术画笔下的民俗风情给我们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到二十世纪中叶中国从戊戌变法失败,到清朝灭亡,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十多年的历史。

自元代以来的近八百年中各种文化形式在京城盛行,作为正代政治文化的中心,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建都北京,给它带来的影响最大,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形形色色在这里体现得最突出。

老舍先生是满族人,他笔下的民情习俗也有着浓厚的时代特点和满族生活特点。

从想娶老婆的庞太监,想作皇后的庞四奶奶,再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兴办实业的秦二爷,囊括了北京的各个阶层。

五行八作各色人等都在老舍的文章中留下声影,同时也为末代王朝敲响了挽钟。

(三)老北京精神气质的表现
老舍笔下的北京人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是生活在城区大杂院内的下层市民,这些人物往往闪烁出人性善恶的各种光彩,既有可怜、可悲、可厌的一面,也有可敬、可爱、可贵的一面。

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老舍笔下一共写出了四种市民形象(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和"城市贫民"形象),每一种人都体现了各自的内涵:“老派市民”,主要有老马、张大哥、牛老四、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等。

主要通过揭示其精神病态,批判传统文化的落后性。

“新派市民”,主要有张天真、兰小山、丁约翰、祁瑞丰、冠招娣等。

主要写其虚荣、浅薄、堕落,蕴涵有对西方文明包括“五
四”后引进的“新潮”所进行的反思与批评。

“正派”或“理想”的市民,主要有赵四、,赵景纯、李子荣、丁二爷、钱默吟、韵梅、等。

常常体现老舍倾向传统的道德观。

而贫民形象主要有洋车夫祥子、老马、妓女小福子、老巡警、拳师沙子龙、洋车夫小崔、剃头匠孙七、艺人方宝庆等。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老舍本身就是北京人,他本身就具备北京人的精神、气质、性格。

因此,在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京味儿,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必是经过长期积累,才对北京生活、文化等一切有透彻理解,心中有丘壑下笔自然有神。

老舍先生对于“京味小说”有三大功劳:
第一,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有开创之功。

第二,老舍的京味小说有典范之格,在挖掘北京人的深层心态、传达北京人的神韵、气味上,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

第三,老舍的“京味小说”有正宗之美。

他是完全以写普通人、普通事,写大众心理来显示出北京最普通存在的“京味”。

任何作家的作品都与他生活和赖以取得创作素材的那个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因北京是一座文化古城,才会有老舍及后来那么多的京味小说家。

京味小说、京味作品正以比我们想象还快的速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以后的更多作品也许代表的就不仅是北京的文化,而是中国文化的浓缩,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参考资料:
《老舍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
中华论文咨询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