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意象浅议

基于课堂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朱建省

综观现行语文教材,古诗篇目较以往大大增加,这既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个回应,更是为了能全面而深入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古诗阅读作为高考阅读的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但是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普遍较低,甚至说很差,究其原因,在于学生读不懂诗,而学生读不懂诗的根本的、主要的原因又在于教学中诗歌意象分析的缺失。诗歌教学,贵在分析意象,而不是通过翻译直接告诉学生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为什么诗歌教学贵在意向分析呢?因为诗的本体就是意象。就诗歌创作而言,往往会遇到“文不逮意”,故而选择“立象以尽意”;就诗歌欣赏而言,“象”是寻“意”基础和依托。可见,“意”与“象”密不可分,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意象简述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哲学典籍中的“意”和“象”,经后世学者的完善与发展,才成为我国古代诗论和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顾名思义,指意与象的融合体。最先由汉哲学家王充提出;作为审美范畴,魏晋时刘勰最先运用。刘氏认为“意象”就是心意与物象的契合体。后来唐代王昌龄、司空图都对此有所发挥。但无论是刘勰还是王昌龄、司空图,他们所谓的“意象”仅属于正在艺术构思中的形象。自宋代之后的文论,所谓的“意象”大多则是指已经创造出来的艺术想象,明清两代最为明显。清初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可谓“意象”之集大成者。他认为“意象”乃是诗的本体,是“情”与“景”的内在统一。“景”不能脱离“情”,脱离了“情”,“景”就成了“虚景”,就不能构成审美意象;同样,“情”不能脱离“景”,脱离了“景”,“情”就成了“虚情”,也不能构成审美意象。据此,王夫之指出意象的两大基本形态:一为“情中景”,一为“景中情”。此后,关于“意象”的论说仍持续不断,比如晚清的王国维,近现代的宗白华、朱光潜等都有独到的见解,这里就不再述说了。

意象浅见

“意象”的发展与完善是艰苦而卓越的;同样,诗歌“意象”的分析也是艰苦而难懂的。既如此,就高中生而言,怎样教会其理解诗歌意象呢?我认为没必要进行学理上的深究,然可通过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地使学生明白其个中意思即可。“意象”之“意”与“象”犹如“盐水”之“盐”与“水”。这样比喻的根据在于“意象”是“意”与“象”、“情”与“景”

的交融和统一。缘其交融统一,缘其有机融合,所以在不懂意象之象征意义的人来看,他们只见“象”而见不出“意”;犹如在不知一瓶水是盐水的人来看,只见“水”而见不出“盐”。因为诗中之意象要通过品读才能见出“意”,亦如那瓶水只有去品尝方知是盐水。这“意”、这“盐”深渗于“象”、“盐”之周身,看不见,却能细心体会到。这就是意象的妙处。

当对“意象”有这样一个形象的理解后,我们再在诗中看到“沙鸥”、“大雁”时,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只普通的沙鸥、大雁,而是一只被主体情感观照了的沙鸥、大雁,或者说是打上主体情感色彩的沙鸥、大雁。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高考题: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题干要求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问题要求回答作用,而要回答作用,首先必须理解意象沙鸥。上面我们已说过,“沙鸥”绝不是一只普通的沙鸥,更不是诗人胡乱选取的物象,它是诗人的意中之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所以要指出诗人的主观情意,就必须从融入了诗人情思的沙鸥入手,沙鸥的举动特征即诗人内心情感的特征。诗人做客他乡,朋友散落,在船上只能面对飞来飞去的沙鸥,触景生情,自然而然地由此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生怆然之情。这里诗人不直言自己孤单漂泊,却借写沙鸥到处飞翔而顿生伤感,其实就是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即通过写到处飞翔的沙鸥来衬托诗人的孤单漂泊。这就是写沙鸥意象的作用。

沙鸥的情形即诗人的情形,这种分析法得益于“同构相似”理论,然这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显然不够现实。因此对诗中意象的理解,我们还可以通过多读诗、多学诗来积累一些常见的意象。人类的情感不外乎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爱憎情仇,诗人们为表达这些情感,对眼前之景、物所进行的意向性选择具有普遍的一致性。正因为此,人们才能读懂诗,才能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也正因为此,我们学诗者就有必要总结、归纳、梳理、识记一些常见的意象,这对中学生大有助益。

意象梳理

上面通过对“意象”概念的通俗理解,似乎很简单,然要学会分析一首诗,光靠理解“意象”的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这得大量地去读诗,特别是要学会积累一些常见的“意象”。因为诗中的意象是人类共同情感的表征,这些意象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已约定俗成。人们若要表达某种情思,就会不约而同地借助同一某物;或人们若见到某景某物便生发、引起某一

特定的情思,这就是所谓的触景生情。如漂泊在外的游子,看见大雁南归便勾起思归之情;再如漂泊在外的游子若见到秋叶飘零便触景伤怀,漂泊无依之感油然而生。这里的“大雁”、“秋叶”本是寻常事物,怎么它们偏偏就成了象征游子思归、漂泊之感的“意象”了呢?因为“大雁南归”、“秋叶飘零”与“游子”的有家难归、漂泊无依有某种相似之处。正因为此,诗人才会假托这一特定的自然物以更委婉、曲折而又形象地表达其情思。因此积累些意象并熟悉其象征意义不失为鉴赏诗歌的一条有效途径。

下面罗列一些诗中常见的意象以供学生读诗之用。白云象征恬淡闲适、西风象征落寞衰败、冰雪象征纯洁忠贞、明月象征思乡怀人、流水象征时光易逝、关山象征征戍离别、柳枝象征离愁别绪、竹子象征气节刚正、梧桐象征孤独忧愁、丁香象征愁思情结、梅花象征孤傲纯洁、莲花象征爱情思念、芭蕉象征孤独忧愁、草木象征兴衰之叹、菊花象征清高孤傲、红豆象征相思眷念、松柏象征孤直坚贞、鹧鸪象征离愁别绪、杜鹃象征凄凉哀伤、沙鸥象征漂泊无依、鸿雁象征思乡怀亲、乌鸦象征衰败荒凉、栏杆象征寂寞离愁、长亭象征依依惜别、长城象征忠诚将领、长缨象征杀敌报国,如此等等。然这种归类整理,并不等于说某某必须象征某某,或某某必须由某某来象征,我们不能作机械而死板的理解。从上面的罗列来看,思乡思亲之情不光可由鸿雁引起,亦可由明月触发,这就说明人类的某种情思与客观自然物不是一一对应,而往往是一对多。至于同样的思乡思亲,为什么只能用鸿雁而不用明月,抑或只能用明月而不用鸿雁,这主要取决于主体所处的特定环境。

总之,“意象”作为诗之本体,这就决定了“意象”是诗歌教学、诗歌鉴赏的关键。因此,帮助学生理解“意象”概念,梳理一些常见意象,并以此去分析诗就成为诗歌教学的重点。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