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弱势群体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对弱势群体的教育
现在所在学校的孩子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在管理以及教学工作上常常让老师觉得难以下手、倍感吃力。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以后,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孩子没有规矩、自我控制力差、自私、缺乏自信、作业完成情况糟糕等等,这些问题常常让我感觉黔驴技穷,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这种种的问题,更加激起我探寻所面对的这样一个教育群体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是相辅相成,无论缺失了哪一方,都无法成就良好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更是对孩子的习惯养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走访了班级学生的家庭,从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父母素质、亲子关系等方面做了一些细心地调查和研究。
孩子自卑心理的行成。外来务工子女在城市就读,常常被另眼相看,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并被经常拿来与城市孩子做对比,让孩子从心理上认为自己不如城市孩子。其次,外来务工家庭父母文化程度都较低,有很多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不会写字。在教育孩子上,更是使用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很少对孩子的行为有鼓励和称赞,这样使得孩子对自身从小缺乏自信心。
孩子自私心理的形成。外来务工家庭的子女很多都是年幼时在老家和老人一起生活,在后期才和父母在一起,父母觉得有所亏欠,希望对孩子有所补偿,这造成了孩子的自私心理严重,觉得都是自己该得的。如班里的高驰同学,从小一直在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五年级才回到父母身边。父亲在家中对他尽力迁就。在班里认为别的同学照顾他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有时候生气不吃饭时让别的孩子为他打来午饭。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因为家里孩子多,得不到父母合理平衡的关注和关爱,因而产生了自私的心理。
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外来务工者常常白天外出打工,工作时间不定,晚上回家身心疲惫,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少许孩子因父母不能及时教育而不务正业,坏行为在他们身上潜滋暗长。其次,外来务工家庭都租住在城乡接合部,周边环境复杂,外来人口较多,社会各流人员混杂,不良习气影响着学生行为素质良好发展。
与父母隔阂严重,缺少适当且正确的沟通。外来务工家庭的家长文化程度偏低,缺少正确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与孩子基本不做沟通交流。甚至很多家庭从小孩子与父母分离,寄养在老人或者亲戚家里,造成亲情缺失,彼此再次生活在一起具有很大隔阂,加之沟通少,彼此相处较为冷漠。
流动频繁带来的孩子成绩不稳定。一些家长工作不稳定,造成子女频繁转学,孩子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的教育,成绩下滑,跟不上。但是外来工并无暇关心、重视孩子的受教育情况。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无人问津,完全处于教育的真空地带。
面对这些问题,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这些孩子的教育更是应当引起教育者以至是全社会的关注。这些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稳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