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排列问题 (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2 简单的排列问题丨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2 简单的排列问题丨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2 简单的排列问题丨苏教版1. 教学目标•学习理解排列的概念•能够通过实例理解排列的计算方法•掌握简单排列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运用排列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排列问题2. 教学重点•排列的概念•简单排列的计算方法3. 教学难点•掌握排列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过程4. 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观察一张图片展示苹果、梨子、香蕉、西瓜和葡萄五种水果,让学生思考这五种水果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式。

2.引导学生想到用排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进一步介绍排列的概念。

4.2. 讲解1.介绍排列的定义,即从若干不同对象中取出一定个数的对象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称为一个排列。

2.根据上面提到的五种水果,使用数学符号“P”表示排列,例如5个不同的数的排列数为:P5 = 5 × 4 × 3 × 2 × 1 = 120。

3.提供更多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排列的计算方法。

4.3. 练习1.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排列练习,例如6个球中任选3个球排列的总数是多少?2.引导学生应用排列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

4.4. 合作探究1.分别在小组内进行排列讨论,通过互相问答来提高对排列的理解。

2.根据提供的问题进行排列讨论,例如从1-8这些数字中选取4个数字进行排列的总数是多少?4.5. 讲评1.结合之前的练习,展示学生电子白板上的答案,让学生进行讲解,加深对排列计算的理解。

2.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和讲解,并纠正错误。

4.6. 练习和拓展1.让学生进行更复杂的排列计算,例如10个球取出4个并排列的总数是多少?2.让学生思考什么条件下会导致排列计算结果出现“0”的情况。

5. 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排列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通过实例熟练运用排列方法解决简单的排列问题。

在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后学习建议1.利用互联网或教参学习更多的排列例题,并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简单的排列》教案设计

《简单的排列》教案设计

《简单的排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排列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排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排列的定义及意义。

2. 简单的排列方法。

3. 排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排列的定义,简单的排列方法。

2. 教学难点:排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排列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排列水果、排列座位等,引导学生思考排列的意义。

2. 新课导入:介绍排列的定义及简单的排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排列应用,如电话号码排列、商品陈列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排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排列的奥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排列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创新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数学教材,提供有关排列的基础知识。

2. 案例资料:收集生活中的排列实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3.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4.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排列的定义及简单的排列方法。

2. 第二课时: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排列应用,进行小组讨论。

3. 第三课时:总结排列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排列的基本概念,总结简单的排列方法。

2.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排列,举例说明。

《简单的排列》(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简单的排列》(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简单的排列》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简单的排列》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2. 排列的表示:用排列符号表示排列,例如,从3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排列可以表示为3P2或"3×2"。
3. 简单排列的计算:让学生掌握简单排列的计算方法,例如,从3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排列有3种,即3P2=3。
4. 排列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排列的性质,例如,排列的顺序重要,相同元素的不同排列算作不同的排列等。
5. 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以便教师能够清晰地展示和解释排列的知识点,同时能够播放多媒体资源和实验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排列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的排列问题,以便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复习时能够巩固和加深对排列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数学运算和组合概念,对本节课的排列组合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基础。此外,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逻辑思维和分类能力,能够理解和应用排列的性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具体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 数学逻辑思维:通过学习排列的定义和性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排列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排列问题》教案(公开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排列问题》教案(公开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排列问题》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排列问题》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排列现象,体会排列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排列方法,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探讨排列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数、识数能力,对生活中的排列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排列的规律和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活动,进一步感受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排列的过程,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简单的排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排列的过程,掌握简单的排列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排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通过实际操作、交流讨论,感受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小动物图片、排成一排的桌椅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小动物图片、排成一排的桌椅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小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动物的排列顺序,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排列就是将这些小动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排。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排列问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小动物们排队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排列的规律。

教师提问:“你们发现这些小动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排队的吗?他们是怎样排队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排列的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用自带的小动物图片进行排列。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尝试不同的排列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排列现象,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方法进行排列。

二年级上简单的排列问题优秀教案

二年级上简单的排列问题优秀教案

二年级上简单的排列问题优秀教案年级:二年级上教学目标:理解排列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出给定元素的所有可能排列。

能够应用排列的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排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排列。

难点:理解排列中元素的有序性,并能够准确应用排列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排列的基本概念、例题和练习题。

实物模型或图片,用于辅助学生理解排列问题。

评价表格,用于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张排列组合的图片,如“ABCD”和“CDAB”两个不同的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区别。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排列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它们是不同的排列?”引导学生回答并引出排列的基本概念。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明确排列的定义:排列是指从给定个数的元素中取出指定个数的元素进行排序,其中元素的顺序不同就算作不同的排列。

二、探究新知(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个简单的排列问题,如“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并尝试找出所有可能的排列。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互相交流。

各组代表汇报探究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强调排列中元素的有序性,即元素的顺序不同算作不同的排列。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排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固定一个元素,对其他元素进行排列;或者采用分步计数原理,将问题拆分成几个子问题逐一解决。

三、巩固练习(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排列问题的练习题,如“用2、3、5、7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等。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师点评学生的练习情况,总结常见的错误类型和解决方法。

四、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排列的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密码设置、课程表安排等。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案)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案)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案章节:一、排列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排列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掌握排列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排列的定义:排列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的过程。

2. 排列的计算方法:排列的个数用符号A(n,m)表示,计算公式为A(n,m) = n ×(n-1) ×(n-2) ××(n-m+1)。

教学步骤:1. 引入排列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排列的含义。

2. 讲解排列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排列的计算公式。

3. 举例说明排列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加深对排列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练习:1. 计算从5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排列数。

2. 计算从7个不同元素中取出4个元素的排列数。

教案章节:二、排列数的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排列数的性质。

2. 能够运用排列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排列数的性质:(1)排列数的计算公式中,n和m的位置可以互换,即A(n,m) = A(m,n)。

(2)排列数的计算公式中,如果m大于n,则排列数为0,即A(n,m) = 0(m>n)。

(3)排列数的计算公式中,如果m等于n,则排列数为1,即A(n,n) = 1。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排列的计算公式。

2. 讲解排列数的性质,让学生掌握排列数的性质。

3. 通过举例让学生运用排列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练习:2. 计算A(5,5)和A(6,6)。

教案章节:三、排列数的应用教学目标:1. 学会运用排列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排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安排活动座位:假设有一个班级有n个学生,需要安排m个座位,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坐下,求排列数A(n,m)。

(2)分配任务:假设有一个任务需要n个人完成,可以将任务分为m个部分,每个人负责一部分,求排列数A(n,m)。

教学步骤:1. 讲解排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排列数的作用。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设计设计(公开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设计设计(公开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设计设计(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排列问题》是本册教材中关于排列知识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感受和理解简单的排列问题,学会用排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多样的练习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排列的方法和规律。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字和简单的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排列问题,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引导,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各有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排列的概念,学会用排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排列的方法和规律。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排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排列问题。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排列的规律和方法。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例题、练习题和相关的教学素材。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物品,用于实际的操作和演示。

3.练习题:准备一些关于排列问题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排列现象,如水果店里的水果排列、花坛里的花朵排列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排列的规律和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解释排列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案)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案)
2. 实例材料: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排列问题实例,用于教学讲解和练习巩固环节。
3. 练习题库:准备一些排列问题的练习题,供学生课后练习使用。
十、教学计划:
下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如下:
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排列知识,通过提问和练习进行巩固。
2. 介绍排列的另一种形式——组合,并讲解组合的定义和组合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排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排列的知识。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理解排列的概念。
3.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举办运动会时的入场顺序,引出排列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排列的定义,介绍排列数的计算方法,如排列公式:A(n,m) = n! / (n-m)!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组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布置相关的组合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5.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排列和组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十一、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排列问题,如扑克牌的排列、水果的排列等,让学生运用排列知识解决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排列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排列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排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排列问题》教案设计(公开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排列问题》教案设计(公开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排列问题》教案设计(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排列问题》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排列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语言和方式表示排列,并能运用排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数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排列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排列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排列的概念,知道排列的两种形式:顺序排列和无序排列。

2.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和方式表示排列。

3.培养学生运用排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排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排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排列的知识。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采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排列的图片、实例等。

2.教学道具:小卡片、玩具等。

3.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如水果、动物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排列方式。

引导学生发现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实例,让学生了解排列的概念,学会用语言和符号表示排列。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排列的两种形式:顺序排列和无序排列。

3. 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小卡片或玩具,让学生实际操作,尝试不同排列方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学生进行分享,让大家互相评价和借鉴。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案)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案)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案)章节一:排列的定义与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排列的定义及基本概念。

2. 能够运用排列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排列的定义2. 排列数的计算方法3. 排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活动:1. 引入排列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排列问题。

2. 通过举例解释排列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排列的含义。

3. 讲解排列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排列的计算技巧。

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排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章节二:排列的性质与计算公式教学目标:1. 掌握排列的性质及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排列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排列的性质2. 排列的计算公式3. 排列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活动: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排列的概念。

2. 讲解排列的性质,让学生掌握排列的基本特性。

3. 推导排列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学会计算排列数的方法。

4. 举例说明排列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排列的知识解决问题。

章节三:排列的应用举例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排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排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举例2. 排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排列问题。

2. 举例说明排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排列的知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3. 讲解排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学会运用排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排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章节四:排列的综合练习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排列知识的掌握。

2. 提高学生运用排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排列的综合练习题2. 排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教学活动:1. 讲解排列的综合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排列的知识。

2. 引导学生运用排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指导学生掌握排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等方式,探索简单事件的排列方法,找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2. 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方法,理解排列的意义。

难点:找出所有可能的排列结果,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两件不同的小物品,如铅笔和橡皮,让学生说出这两件物品的排列方法。

(2)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顺序排列这两件物品,引导学生发现:两件物品的排列方法有2种。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三件不同的小物品,如铅笔、橡皮和尺子,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顺序排列这三件物品。

(2)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所有可能的排列结果。

(3)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件物品的排列方法有6种。

3. 活动实践(1)教师出示四个数字(1、2、3、4),让学生用这四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

(2)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所有可能的三位数。

(3)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用四个数字组成三位数的方法有24种。

4.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排列的意义:找出所有可能的顺序,叫做排列。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两个数字(3、5),让学生用这两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两位数。

(2)学生独立完成,并找出所有可能的两位数。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用三个数字(2、4、6)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并找出所有可能的排列结果。

2. 让学生用四个字母(A、B、C、D)组成不同的三位字母,并找出所有可能的排列结果。

六、板书设计简单的排列两件物品的排列方法:2种三件物品的排列方法:6种四个数字组成三位数的方法:24种排列的意义:找出所有可能的顺序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验证等方式,让学生探究简单事件的排列方法,找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第1课时《简单的排列》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第1课时《简单的排列》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第1课时《简单的排列》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单的排列》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的第1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排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排列的规律,进而总结出排列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排列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无序的状态,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观察、发现、总结排列的规律。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也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排列方法,能够运用排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总结,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排列方法,能够运用排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发现并总结排列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猜谜语,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的概念。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排列是有序的,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排列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总结排列的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排列知识进行解决。

《简单的排列》数学教案设计

《简单的排列》数学教案设计

《简单的排列》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简单的排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排列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排列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排列的定义2. 排列的基本公式3. 简单的排列实例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排列的概念,例如:如果一个篮球队有5名队员,那么可以组成多少种不同的首发阵容?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个问题。

第二步:讲解新课1. 定义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2. 公式讲解:P(n,m) = n! / (n-m)!这里的“!”表示阶乘,比如5!=5×4×3×2×1=120。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进行排列,总的排列数就是n的阶乘除以(m-n)的阶乘。

第三步:实例解析给出一些简单的排列实例,如从1,2,3三个数字中取出两个数字进行排列,或者从ABCDEF六个字母中取出三个字母进行排列等,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计算,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答案和解题思路。

第四步: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排列题目让学生进行独立或小组练习,老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和答疑。

第五步:总结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排列的定义、公式以及如何进行排列计算,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第六步: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排列相关的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

四、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排列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以上就是关于《简单的排列》数学教案的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简单排列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简单排列问题》人教新课标

标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简单排列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简单排列问题的概念,知道排列数的基本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运用排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简单排列问题的概念2. 排列数的计算方法3. 排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简单排列问题的概念,排列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排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排列特点。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排列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简单排列问题。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简单排列问题的概念。

(2)学生汇报探究成果,教师总结并给出简单排列问题的定义。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排列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讲解。

(4)学生练习排列数的计算,教师给予指导。

3.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排列数解决。

(2)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总结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排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简单的排列问题》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简单的排列问题》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简单的排列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了解排列的概念,能够简单的进行排列问题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1.排列的基本概念2.简单的排列问题的解决方法三、教学难点1.排列问题的灵活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小组合作游戏来引入排列的概念,让学生体会排列的乐趣。

2. 概念讲解1)排列的定义:排列是将若干不同的事物按规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结果。

2)排列的表示方法:n个不同的事物按一定顺序排成一排的方法数用n!表示,读作n的阶乘。

3. 案例分析讲解一个简单的排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通过案例演示如何计算排列数。

4. 练习与训练让学生进行几个简单的排列问题练习,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师生互动,巩固所学内容。

5. 拓展应用提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排列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尝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回顾排列的概念,巩固知识点。

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排列问题中的策略和方法。

五、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排列问题的练习题作为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认真核对答案。

六、板书设计•排列:概念、表示方法•案例分析:简单的排列问题•练习与训练:巩固所学内容•拓展应用:更具挑战性的排列问题•总结反思:排列的策略与方法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认识排列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深度。

《简单的排列》(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简单的排列》(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简单的排列》(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我今天要上的课程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数学,课题是《简单的排列》。

一、教学内容我打算用大约40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学习第73页例1和第74页的练习。

我们将一起探讨如何用数字1、2、3进行排列,并理解排列的顺序。

二、教学目标我希望通过这节课,学生们能够理解排列的概念,并能够用数字1、2、3进行简单的排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我知道学生们可能会对排列的概念感到困惑,所以我会特别强调排列的顺序。

同时,我会让他们亲自操作,以加深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数字卡片和练习题,以便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操作和实践。

五、教学过程我会用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比如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家餐厅的服务生,需要为客人安排座位。

这样,他们就能够理解排列的意义。

然后,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用数字卡片进行实践,尝试不同的排列方式。

我会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方法和发现。

在学生们掌握了基本的排列方法后,我会给他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

我会个别指导他们,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并正确完成。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会写上“简单的排列”这几个字,并在旁边列出一些典型的排列,如123、132、213等,让学生们清晰地看到排列的形式。

七、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道作业题:用数字1、2、3写五组不同的排列,并说明排列的顺序。

我相信这能够让学生们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这就是我对于《简单的排列》的教学计划,我相信通过实践和操作,学生们一定能够理解和掌握排列的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计划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特别关注。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排列的概念至关重要。

一、实践情景引入我选择了用餐厅座位安排的实践情景来引入排列的概念。

这是因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通过这个实践情景,学生们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排列的意义。

二、例1讲解在讲解例1时,我会让学生们一起说出排列的顺序。

《简单的排列》数学教案设计

《简单的排列》数学教案设计

《简单的排列》數學教案設計教案名称:《简单的排列》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简单排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排列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简单排列的含义,掌握排列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排列问题,如“小明有3件上衣和2条裤子,他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引入新课。

2. 讲授新课(20分钟)(1)讲解简单排列的定义: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就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2)讲解排列的计算方法:P(n,m)=n×(n-1)×(n-2)×...×(n-m+1)。

(3)通过例题演示如何用排列公式求解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排列的计算方法。

3. 练习巩固(20分钟)设计一些与简单排列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此来检查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小结与作业(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以便学生能够在课后进一步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以及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简单排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记忆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书写思想和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书写思想和方法。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

一、学前准备1、十位上是“2“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2、个位上是“0“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3、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7、3、9.二、探究新知1、用0、1、3、5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怎样摆能保证不重不漏?(2)你们一共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是怎样摆的?(3)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1)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摆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2)按数位摆:十位如果是1,可以摆出10、13、15;十位如果是3,可以摆出30、31、35;十位如果是5,可以摆出50、51、53。

(3)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就能保证不重不漏,清楚明了。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1、教材练习二十二第1题。

(1)小组活动:找四个人扮演四位师徒,一个人记录。

(2)怎样交换位置更清楚明了?(3)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2、教材练习二十二第2题。

独立排一排,并记录。

注意排的顺序,体会方法。

3、教材练习二十二第3题。

四、思维训练从写有1、2、3、4的四张卡片中任意选出2张,做一位数的乘法计算。

共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共有多少个不同的积?写出这些算式。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尝试。

本课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高年级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次接触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如:衣服的搭配、路线选择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习中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感知排列组合的知识。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发现法、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

为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主动的建构知识。

我采用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感知排列组合。

旨在凸显“三模小组化”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以下三种转变:创境引题——变“说出”为“引入”;先学后教——变“被动”为“主动”;展示反馈——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境引题——变“说出”为“引入” “蓝猫”是学生喜欢的形象,本课我设计了“蓝猫”带大家去数学广角游玩的情境并贯穿全课。

谈话导入:“小朋友,今天蓝猫要带我们一起到“数学广角”参观,你们高兴吗?哎,快看,数学广角的大门是有密码锁的,要进去必须得到密码才行。

”这时有学生可能会发出疑问或者提出问题:“密码是几位数啊?”“密码符合什么条件啊?”。

蓝猫告诉大家: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位数,学生很快就找出了答案:12或21,但不能确定是哪个,“同学们,密码是10-20之间”,学生判断出是12。

我对判断出是“12”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让他们一开始上课就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这样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在破译密码的过程中,渗透了简单的排列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先学后教——变“被动”为“主动” 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用1、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感知排列知识。

首先出示导学案简洁明了,为学生合作学习指明了方向,让学生结合导学案先学。

这时学生小组合作拿出数字卡片,在小组内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并记录下结果。

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面的交流展示做好准备。

而我则重点指导学生要边摆边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有机结合。

接着鼓励学生小组一起上台展示,在展示时,有的学生讲,有的学生写,其他成员补充,这样体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故意选择了三个不同方法的小组展示,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板书三种情况:(1)固定排头的方法12、13、21、23、31、32;(2)固定排尾的方法21、31、12、32、13、23;(3)个位十位交换位置的方法12、21、13、31、23、32。

通过对比交流,发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应该是6个,我接着追问:“怎样才能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的写出这6个数呢?”这时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好办法,我对学生的方法加以肯定并表扬:“你们的方法真好,我们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就不会重复和遗漏了,并将其概括为:“有序列举”,这是一次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为了突破出这个教学重点并让学生充分感受有序列举的好处,我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三种方法,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通过学生的叙述加深了学生对有序列举的感受。

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思维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发散学生思维,效果不同凡响。

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方法,把不同的排列进行对比,克服学生思维定式,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排列知识,从而深刻理解排列的内涵,揭示排列的本质,使学生对数字的排列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展示交流,既可以锻炼这部分学生的胆量,又借学生之口来讲解老师要讲的内容,台下学生听得更认真,同时能让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观察思考,进而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惑,重点讲解,难点辨析,这样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扎实。

而且因为学生自已整理出来的知识结构,往往是最贴切学生的认知能力的,从中也最能暴露学生知识的盲点,有助于教师的矫正。

这样的教学利于学生主体性地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平等交流中体验互助合作的神奇,完善健康的人格个性。

在这一环节领袖儿童脱颖而出。

2、小组合作握手游戏,感知组合知识。

承上一活动,门终于开了同学互相握手表示祝贺,从而引出:三个人之间可以握几次手呢?先让学生猜猜看?经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可能会猜是6次,也有的可能猜是3次,到底是几次呢?学生亲自握手试一试!此时我也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并重点指导有顺序的握手。

小组活动结束后,请一小组上台展示握手情况,在巩固了有序思考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图示来表示握手的方法。

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在握手的游戏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可以作为课中活动,使学生在此放松,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另外,用图示来抽象形象的表示握手的方法,这又是一次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对比发现,区分排列组合。

在上一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握手游戏,对组合的规律进行了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已经感受到了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我以一个问题引入“同样是3,为什么3个数字可以摆6个两位数,而3个人却只能握3次手?”这个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采取的是在操作活动中对比感知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在同伴的交流和启发中发现,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变成了两个数,而握手时两个人即使换位置还是这两个人,所以就是一次。

由于数学知识很多时候都显得枯燥无味,在这儿我利用儿歌朗朗上口的特点,学生更容易记住,编了一个温馨提示。

那么我也及时的做出小结并揭题:前面摆卡片的情况是与顺序有关的叫排列,而握手的情况是与顺序没有关系的叫组合。

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展示反馈变——“学会”为“会学”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在练习设计时注重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形式多样、有趣味性、联系生活,从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仍然围绕蓝猫问题为情境,以搭配、起名、走路、号码为载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领袖儿童各种能力为目的,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反馈的平台,让所学的排列组合知识在这里得到应用,让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这里得到高涨,让整节课在这里得到升华。

1、搭配问题蓝猫想请大家为它搭配一套漂亮的衣服,用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能搭配几套呢?将衣服图片贴在黑板上,学生感觉很新鲜,积极参与,学生说的同时师连线其实也在渗透一种作图方法,并且用两种颜色的笔区分开来,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感受固定上衣的方法,老师并不满足现状,而是趁热打铁追问到:“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进而启发得出还有固定下装的方法。

这种发散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

2、起名问题蓝猫请大家用孙、行、者这三个字给孙悟空取名字,看能给它取多少个名字?我让三个学生戴生字头饰排队,学生顿时兴趣高涨,在排队游戏中巩固排列知识。

3、走路问题蓝猫从学校出发经过数学广角回到家有几种不同的走法?你会选哪条?这也是一个组合问题,但是培养了学生的一种生活经验——直路最近。

4、号码问题蓝猫的电话号码后三位是1、8、9组成的,可能是什么?这是一个贴近生活的排列问题,也是一个/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比较有趣味性,所以,每次上这部分内容都想把它当做游戏来让孩子们一起参与,这周讲课大比评,我特意选了简单的排列,希望孩子们能轻松愉快的接受本课重难点。

首先,我出示视频数学广角,并告诉孩子们,今天想带孩子们去数学广角参观一下,那里不仅有有趣的数学问题,还有精彩的表演,但是,要想进去必须要先破解门上的密码才行,激趣,设疑,让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猜密码。

为了培养孩子们做事要有条理,我先让孩子们了解破解密码的必须条件,第一,这个密码是由1、2、3这三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

第二,个位十位不能一样。

并且,在这个环节我做了提问,要想破解密码必须注意什么?让他们在了解必要条件的基础上再认真思考,这样,孩子就不至于盲目的乱猜和瞎猜。

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简单的排列,所以,这个密码在孩子那里不是难点,但是,在这个环节估计会出现两种密码顺序,一种会按照交换位置的方法猜出密码,另一种会按照固定十位的方法猜出密码,也许还会出现一种忘记二年级所学乱猜的孩子。

所兴在众多举手的孩子里我提起一个孩子后,她按照的固定十位的方法依次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出了可能是六个密码。

这样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就顺利了许多。

我把这个孩子叫到讲台上,让她把她的想法用数字卡片一边摆一边说出来。

这样形象生动地演示,会给下面的学生很好的做一个示范,学生在无形当中会学习和记忆。

然后在这里,我提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回答,这样做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