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温里药[1]

合集下载

第十四章 温里药

第十四章   温里药

散寒止痛 降逆止呕 助阳止泻
小茴香
一、药用来源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小茴香
【药用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实。
小茴香
【性能特点】
辛、温。入肝、肾、脾、胃经。 入肝、 胃经。
散寒止痛 功效 理气和胃
退出
高良姜
一、药用来源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四、相似药物对比
高良姜
【药用来源】
肉 桂
【药用来源】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树的树皮。
肉桂
【性能特点】
辛、甘、大热。入肾、脾、心、肝经。 大热。入肾、 肝经。
补火助阳 功效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引火归原
退出
肉桂
【临床应用】
1. 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等证。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引火归原
1)命门火衰、畏寒肢冷、阳痿、尿频等症,~熟地、枸 杞、山茱萸等;(肾气丸) 2)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面赤,虚喘,心悸,脉数:~ 山茱萸、五味子;(肾气丸)

【临床应用】
2. 用于阳虚诸证 。
附子
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 肉等;(右归丸) 2)脾肾阳虚水泛:~茯苓、白术、桂枝等;(真武汤) 3)脾肾阳虚脘腹冷痛:~党参、白术、干姜等;(附子 理中丸) 4)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桂枝、人参等; 5)阳虚外感风寒:~麻黄、细辛。(麻黄附子细辛汤)
高良姜
辛热 脾胃
温中散寒止痛止呕,为治胃寒疼痛、 温中散寒止痛止呕,为治胃寒疼痛、呕吐 专药。 专药。
温里药学习结束
退出
【相似药物比较】
小茴香
辛温 肝肾脾胃 温中止痛 暖肝肾散寒止痛,治疗寒疝腹痛, 暖肝肾散寒止痛,治疗寒疝腹痛,睾丸偏 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 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 又理气和胃,治疗中焦虚寒气滞证。 又理气和胃,治疗中焦虚寒气滞证。

中药学---第十四章 温里药

中药学---第十四章 温里药

第十四章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

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之意。

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寒证,亡阳证。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的不同而有多种效用。

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外寒入侵,直中脾胃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主入肺经者,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主入肝经者,能暖肝散寒止痛,用治寒侵肝经的少腹痛、寒疝腹痛或厥阴头痛等;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证,症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脉,用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回阳救逆,用治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使用温里药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

若外寒已入里,表寒仍未解者,当与辛温解表药同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以行气活血药;寒湿内阻,宜配芳香化湿或温燥祛湿药;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天气炎热时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禁用;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温里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健胃、驱风、抗血栓形成、抗溃疡、抗腹泻、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缺氧、扩张血管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强心、抗休克、抗惊厥、调节胃肠运动、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

本类药物主要用治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支气管炎、疝气、休克等。

附子Fuzi《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6 月下旬至8 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

14. 温里药

14. 温里药

第十四章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本类药物多味辛而性温热,以其辛散温通、偏走脏腑而能温里散寒、温经止痛,个别药物还能助阳、回阳,故可以用治里寒证。

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本经》所谓“疗寒以热药。

之意。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之不同而奏多种效用。

其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其主入肺经者,能温肺化饮而治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其主入肝经者,能温肝散寒止痛而治肝经受寒少腹痛、寒疝作痛或厥阴头痛等:其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而治肾阳不足证,症见阳萎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其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脉而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仲、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能回阳救逆而治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蜷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使用本类药物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

若外寒内侵,表寒未解者,须配辛温解表药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须配行气活血药用,寒湿内阻者,宜配芳香化湿或温燥去湿药用,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用;气虚欲脱者,宜配大补元气药用。

本类药物性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助火,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附子《本经》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收,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性味归经] 辛、甘,热。

有毒。

归心、肾、脾经。

[功效] 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应用]1.用于亡阳证。

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治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多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回阳救逆,如四逆汤。

治久病气虚欲脱,或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每配人参用,如参附汤。

2.用于虚寒性的阳萎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证。

温里药

温里药

温里药第十四章温里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药物中,善于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的药物是:A. 附子B. 干姜C. 丁香D. 吴茱萸E. 小茴香答案:A答案分析:尽管本题五个备选答案均能温里散寒,但只有附子善于补心、脾、肾三脏之阳气。

B、C、D、E均非正确选择。

2.下列药物中,哪组药物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A. 附子、干姜B. 干姜、肉桂C. 附子、肉桂D. 吴茱萸、附子E. 肉桂、吴茱萸答案:A答案分析:备选答案五组药物均能温里散寒,但只有附子、干姜有回阳救逆之功,用治亡阳厥逆证,并常相须为用。

B、C、D、E均非正确选题。

3.下列药物中何药具有疏肝下气的功效?A. 附子B. 干姜C. 肉桂D. 吴茱萸E. 丁香答案:D答案分析:上述药物中仅有吴茱萸具有疏肝下气之功,用治肝寒气滞诸痛证。

A、B、C、E均非正确选择。

4.下列药物中,何药善治厥阴头痛?A. 白芷B. 藁本C. 细辛D. 吴茱萸E. 葛根答案:D答案分析:上述五药中,白芷善治阳明头痛,藁本善治巅顶头痛,细辛善治少阴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头痛,葛根善治项背强痛,故答案选D。

5.临床上以治疗寒疝腹痛为主要用途的药物是:A. 肉桂B. 吴茱萸C. 小茴香D. 荜登茄E. 川乌答案:C答案分析:尽管上述五药均可有治寒疝腹痛,但从功效应用上讲仅有小茴香的主要用途是治疗寒疝腹痛,故A、B、D、E均非正确选择。

6.药用部位是花蕾的药物是:A. 天花粉B. 青黛C. 丁香D. 小茴香E. 荜茇答案:C答案分析:上述五药的药用部位分别是:天花粉为根,青黛为加工后粉末或团块,丁香为花蕾,小茴香为果实,荜茇为果穗,故答案选择C。

7.高良姜主要用治下列哪组脏腑的病证?A. 心、小肠B. 肺、大肠C. 肝、胆D. 脾、胃E. 肾、膀胱答案:D答案分析:高良姜入脾、胃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的功效,主治胃寒冷痛、胃寒呕吐等病证,故答案选择D。

温里药课件

温里药课件
②本品有毒,经炮制后方可入药,故一般不用“附
子”作为处方用名,当用“附片”、“熟(制)附 子”等。
③先煎久煎30~60分钟,或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④孕妇忌用。
⑤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⑥本品附乌头而生,故名。
Ⅰ 干 姜


来源:姜科姜的干燥根茎。别名:均姜(湖南均州产 者)、淡干姜、犍干姜(四川犍为产者)、干生姜、白 姜。 炮制:生用。
或回阳通脉。
概 述
四、适应症:
里寒证(寒邪直中脏腑,或阳气虚弱之证)。
寒实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里寒证 虚寒证 亡阳证: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阳虚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脉沉而细
概 述
五、配伍: 兼表证者——+解表药; 兼湿者——+化湿药; 气滞血瘀者——+行气活血药; 肾阳虚——+补肾阳药; 亡阳气脱者——+大补元气药。
2、亡阳证—+附子等。 3、寒饮伏肺—+细辛、五味子等。 【用量用法】3—10克。
附子与干姜功用的异同
相同点:回阳:亡阳厥逆;温中散寒:脾胃虚寒。 不同点: 附子——回阳救逆力强;又能补火助阳:心、 脾、肾阳虚;散寒止痛:寒湿痹痛。
干姜——温中散寒力强;兼能温肺化饮:寒饮 咳喘。
生姜与干姜功用的异同
其他:①为末调敷脚心可治口疮、高血压;②炒热熨腹部可治寒 性腹胀、消化不良。③敷脚心法尚可用于哮喘、咽炎等。


①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
用、久服。大剂量使用可引起视力障碍 (湿热之呕吐;生姜温中,主 治胃寒之呕吐;吴茱萸下气,主治肝胃不 和之呕酸。
5.鼓舞气血生长——气血亏虚的病证(①本品无补气补 血作用;②能温化阳气,助气血生化之源;③在补气血 方中作佐使药用)。

医学 温里药

医学  温里药
4.肾虚治作寒喘疝,腹虚痛阳,上配吴浮茱,萸眩、晕小目茴赤香等。。本品大热入肝 肾,能使下元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回归故里,故
曰引火归元。
【用法用量】 煎服,1~5g,宜后下或焗服; 研末冲服,每次1~2g。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里有实热,有出血倾向及孕 妇慎用。 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十九畏
• 昔诊一男,约廿余岁,系一孀妇之独子,体质素弱。始因 腹痛便秘而发热,医者诊为瘀热内滞,误以桃仁承气汤下 之,便未通而病情反重,出现发狂奔走,言语错乱。延余 诊视,脉沉迟无力,舌红津枯但不渴,微喜热饮而不多, 气息喘促而短,有欲脱之势。据此断为阴证误下,逼阳暴 脱之证,遂拟大剂圈阳饮(即四逆汤加肉桂)与服。
• 附片130g 干姜50g 上肉桂13g(研末,泡水兑入) 甘草10g
• 服后,当天夜晚则鼻孔流血,大便亦下黑血。次日复诊则 见脉微神衰,嗜卧懒言,神识已转清。其所以鼻衄及下黑 血者,非服温热药所致,实由于桃仁承气汤误下后,致血 脱成瘀,今得上方温运气血,既己离经败坏之血,不能再 行归经,遂上行而下注。嘱照原方再服一剂。服后,衄血 便血均未再出,口微燥,此系阳气已回,营阴尚虚,继以 四逆汤加人参连进四剂而愈。
虚,•川治辛芎冲热、任散小常虚茴寒配寒香以附,。子止寒、凝痛熟血,地滞善、的去山闭痼茱经萸冷、等痛沉。经寒,。配当归、 3.痛经治闭寒经治邪元,内阳寒侵亏湿或虚痹脾,胃痛虚虚,阳寒上阴的浮疽脘之流腹证注冷,痛。配,辛山可茱散单萸温用、通研五,末味,能
行气血酒煎、子服运、,人经或参脉配、、干牡散姜蛎、寒。高止良痛姜。、荜茇等;
【应用】
1.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本品辛热燥烈,主入 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 焦之主药。
2.亡阳证治治术,寒脾、饮肢胃甘喘虚草冷咳寒;脉,,形微脘寒腹。背冷辛冷痛,热,痰腹,多泻入清便稀心溏之,、证配脾,党配、参细、肾辛白,、 温阳守五治中味上子,热、回下麻寒阳黄,等通寒。脉热格。拒,食入即吐者,配黄芩、

第十四章-温里药

第十四章-温里药
➢ 了解胡椒、荜澄茄、荜茇的功效、特殊的用法 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含义
以温里祛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 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 寒药。
功效与主治
温里药具有温里祛寒的功效。 所谓温里祛寒,就是通过药物辛热之性, 温暖脏腑,祛散在里的寒邪,以治疗各种里 寒证的作用。 因其归经不同,分别有温脾、温胃、温 肾、暖肝、温心、温肺、温通经脉等多种功 效方面。
应用
1.亡阳证 回阳救逆要药,常与干姜配伍。 2.阳虚证 肾脾心等多种阳虚证皆可用。 3.寒凝疼痛 散寒止痛作用较强,常用药。尤
善于治疗寒痹痛剧者。
用法用量
煎服,3~15g。内服须炮制,宜先煎 0.5~1小时,至口尝无麻感为度。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燥烈,易伤阴助火,故热证、 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
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 及同用。(十八反)
干姜
性能: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干姜原植物及其药材
应用
1.脾胃寒证 外寒内侵、阳气不足的寒证均宜
选用。
2.亡阳证 常与附子相须为用,增强作用,并
降低附子毒性。
3.寒饮咳喘 小青龙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 行者忌用。
等温中止痛药同用。
2.脾胃受寒之呕吐,呃逆,泄泻 温暖脾胃
以止呕止泻。 此外,本品配胡椒研末,填塞龋齿,可止痛。
用法用量
煎服,1.5~3g。外用适量。
止痒。
花椒原植物及其药材
应用
1.中寒腹痛,吐泻 善于止痛,且能燥湿止泻。 2.虫积腹痛 3.湿疹瘙痒,阴痒 外用。
用法用量

温里药(中药学)

温里药(中药学)

2.药理作用
附子煎剂、水溶性部分等,对蛙、蟾嫉及温血动物心脏均有明显的强 心作用;附子水溶性部分能增加股动脉血流量,降低血管压力,对冠 状血管有轻度扩大作用,其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对氯 仿所致小鼠室颤有预防作用;乌头属类生物碱能扩张四肢血管,因此 对血压有双向影响;附子煎剂可减弱动物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心收 缩力减弱等变化,而显著延长休克动物生存时间;附子煎剂有抑制凝 血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附子有抗炎、镇痛作用。附子能增强免疫与 机体抗氧化能力,并具有抗衰老作用。
第十四章 温里药
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寒证 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 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 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即《内经》所谓 “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 之意。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 寒证,亡阳证。
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证, 症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 尿等;
主入心肾二经者,能温阳通脉,用治心肾阳虚 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 体浮肿等;或回阳救逆,用治亡阳厥逆,症见 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使用温里药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 若外寒已入里,表寒扔未解者,当与辛温 解表药同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 以行气活血药;寒湿内阻,宜配芳香化湿 或温燥祛湿药;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 肾药;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致脱腹冷痛,呕吐,大便澹泻,常与人 参、白术、干姜等同用,如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治脾 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常与茯苓、白术 等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若治心阳衰弱,心悸气短, 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治阳虚外感风寒者,常与 麻黄、细辛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案模板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案模板

教案授课题目第十四章温里药课程名称中药学授课课时1课时(40 min)授课专业中药学授课年级大三一、教材分析《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第4版)是十三五规划教材,符合中医学、中药学等重点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求。

教学内容根据对温里药的概念,临床适应症及现代研究进行介绍,为今后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认知情况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中医学基础理论》这门课程,基本了解一些常见的中医术语,学习温里药的时候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二)学生能力情况学生思维活跃,自学能力强,具备一定的中药学分析思维,但缺乏理论实践,尚未培养自己多学科融合的思维体系,对温里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药物功效上。

因此,课上需要通过具体的药物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况学生接触专业学习不久,需要培养基本的药学素养,在课堂上应利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思考,培养严谨的用药习惯。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温里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

2.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 4种常见中药的性味、功效及主治。

3.熟悉: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的性味、功效及主治。

4.了解:胡椒、荜茇、荜澄茄的功效及主治。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的三维一体的思维模式,提升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临床具体病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客观看待中药的功效、适应症及不良反应等,培养学生在临床上准确用药习惯。

2.通过了解本节中药前沿的研究,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

2.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

教学难点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

2.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

中药学-十四章-温里药

中药学-十四章-温里药

第十四章温里药【配伍】外寒已入里,表寒仍未解者,当与辛温解表药同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以行气活血药;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凡热证、阴虚证忌用;孕妇慎用。

【使用注意】1.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天气炎热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2.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禁用;3.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4.孕妇慎用。

三种附子饮片【采制】多于秋季剥取,刮去栓皮、阴干。

因剥取部位及品质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种规格,常见的有企边桂、板桂、油板桂等。

生用。

【处方名】肉桂、玉桂、上玉桂、油肉桂、紫油桂、赤油桂、上肉桂、上油桂、广肉桂、黄瑶肉桂、安南肉桂、安南桂、清化肉桂、官桂、肉桂心、肉桂末。

肉桂【食疗】1.羊肉肉桂汤:将6克桂皮放在1斤左右的炖肉中,炖熟之后,无论吃肉还是喝汤,都可以起到温中健胃、暖腰膝、治腹冷、气胀的作用。

2.肉桂红糖茶:桂皮3~6克,红糖12克,水煎去渣,分2次温服。

可治妇女产后腹痛;在月经前用3克桂皮、9克山楂肉、30克红糖,适量水煎煮三五分钟,分2次服下,可治月经来潮时腹胀痛。

肉桂、附子和干姜功用的鉴别相同点:三者性味均辛热,能温中散寒止痛,用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等。

不同点:干姜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而止呕;肉桂、附子味甘而大热,散寒止痛力强,善治脘腹冷痛甚者及寒湿痹痛证,二者又能补火助阳,用治肾阳虚证及脾肾阳虚证。

肉桂还能引火归原、温经通脉、用治虚阳上浮及胸痹、阴疽、闭经、痛经等。

附子、干姜能回阳救逆,用治亡阳证。

此功附子力强,干姜力弱,常相须为用。

干姜尚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咳喘。

肉桂和桂枝功用的鉴别相同点:二者性味均辛甘温,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用治寒凝血滞之胸痹、闭经、痛经、风寒湿痹证。

不同点:肉桂长于温里寒,用治里寒证;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源,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等。

第十四章 中药 温里药

第十四章 中药 温里药

干姜《神农本草经》
为姜科植物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s 的干燥根茎。主 产于四川、广东、 广西、湖南、湖 北等地。均系栽 培。冬季采收, 纯净后切片晒干 或低温烘干。生 用。
干姜《神农本草经》
【药性】辛,热。 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 回阳通脉, 温肺化饮。
肉桂
《本经》
【药性】辛、甘、大热。 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 引火归源,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肉桂
《本经》
【应用】 1.阳痿,宫冷。辛甘大热,能补火助阳, 益阳消阴,作用温和持久,为治命门火衰之 要药。 2.腹痛,寒疝。 3.腰痛、胸痹、阴疽、闭经、痛经。 4.虚阳上浮。本品大热入肝肾,能使下元虚 衰,上浮之虚阳引回故里,故曰引火归源。
荜澄茄
《雷公炮炙论》
为樟科植物山鸡椒Litsea cubeba (Lour) Pers的 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广西、广东、湖南、湖北、 四川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 【药性】辛,温。归脾、胃、肾、膀胱经。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应用】 1.胃寒腹痛,呕吐,呃逆。 2.寒疝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1.5~3g。
小茴香
《新修本草 》
小茴香
《新修本草 》
[来源]为伞形科 植物茴香 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 干燥成熟果实。
小茴香

《新修本草 》
【药性】辛,温,为肝、肾、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 理气和胃。 【应用】 1.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 本品辛温,能温肾暖肝,散寒止痛。 2.中焦虚寒气滞证。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定温里药

定温里药
[处方用名]制附片、生附子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 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风寒:麻黄附子细辛汤。
咳逆邪气:真武汤,方后加味:干姜细辛五味子。
温中:四逆汤。
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三黄汤加附子,手足拘急,百节 疼痛。
尿系统)水肿—配肉桂; (2)脾阳虚,(消化系统)泄泻——配干姜; (3)心阳虚,(循环系统)心悸怔忡—配桂
枝、甘草;
(4)卫阳虚,多汗,身寒—配细辛。
3、寒痹,多配桂枝、白术等。桂枝附子汤。
[用法用量]3-15克,先煎半小时,无麻辣。
[中毒与处理]
1、症状:口唇发麻、恶心、手足发麻,继 而运动不灵,呕吐、心慌面白、肢冷胸 闷烦躁痛觉减退心跳慢弱,血压下降, 言语障碍,呼吸中枢受抑制,间有抽搐, 脑缺血,突然死亡。
Hale Waihona Puke [应用]1、脾胃寒证:①脾阳虚—配人参、白术等, 如理中丸。②胃寒证—配高良姜等。
2、亡阳证—配附子等。
3、寒饮伏肺—配细辛、五味子等。姜辛味组 合。。
[对比]走而不守,守而不走。
附子与干姜,二者均为辛热之品, 同为祛寒要药,有温里、祛寒、回 阳的作用。但附子回阳救逆力强, 专主下焦兼能温中;干姜温中暖胃 力强,专主中焦而又能温肺。总之 附子主中下二焦,干姜主中上二焦。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 肾、脾经。
本品辛甘热归心肾脾经,为纯阳燥烈 之品,可以散除阴寒,辅助脏腑阳气。 能上助心阳以通心脉,中温脾阳以化 饮,下补肾阳以益火,外固卫阳以祛 寒,又可回阳救逆,通治一身之阳气 为温里、扶阳、祛寒之要药。
[功效]回阳救逆、助火补阳、散寒止痛

第十四章 温里药--中药学

第十四章 温里药--中药学

第十四章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

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之意。

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寒证,亡阳证。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的不同而有多种效用。

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外寒入侵,直中脾胃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主入肺经者,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主入肝经者,能暖肝散寒止痛,用治寒侵肝经的少腹痛、寒疝腹痛或厥阴头痛等;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证,症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脉,用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回阳救逆,用治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使用温里药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

若外寒已入里,表寒仍未解者,当与辛温解表药同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以行气活血药;寒湿内阻,宜配芳香化湿或温燥祛湿药;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天气炎热时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禁用;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温里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健胃、驱风、抗血栓形成、抗溃疡、抗腹泻、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缺氧、扩张血管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强心、抗休克、抗惊厥、调节胃肠运动、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

本类药物主要用治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支气管炎、疝气、休克等。

附子Fuzi《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6 月下旬至8 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主治病证
•功
•散寒止 痛

•理气和中
•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 少腹冷痛,痛经
•中焦虚寒气滞证
•小茴香
•歌括:•小茴香辛,疏肝疗疝,和胃温肾,止痛散寒。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三、临床应用:
•⒈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
•小茴香
•温肾暖肝、散寒止痛
•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
•主入肺经者
•温肺化饮
•肺寒痰饮证 •(痰鸣咳喘、痰白清 稀,舌淡苔白滑等)
•主入肝经者
•温肝散寒止痛
•肝经受寒少腹痛、寒疝作 痛或厥阴头痛等
•主入肾经者
•温肾助阳
•肾阳不足证 •(阳萎宫冷、腰膝冷痛、 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
•主入心肾两经者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三、临床应用:
•⒈脘腹冷痛,寒呕,冷泻
•温中散寒

•干姜
•配高良姜
•胃寒呕吐,脘腹冷痛
•与党参、白术等同用
•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⒉亡阳证
•回阳通脉
•与附子相须为用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 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⒊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 •温肺化饮
•肉桂
•⒈肾阳衰弱的阳痿宫冷,虚喘心悸等 •(治命门火衰之要药)
•补火助阳
•与附子、熟地、 山萸肉等同用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宫冷, 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
•与山茱萸、五味子、 人参、牡蛎等同用
•引火归源
•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 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等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辛,热;归脾、胃、肾经
•主治病证
•温中止 痛 •功 •杀虫 效
•止痒
•中寒腹痛,寒湿吐泻 •虫积腹痛 •湿疹瘙痒,妇人阴痒
•花椒
•歌括:•花椒温中,辛热杀虫,蛔虫痒疹,脘腹冷痛。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三、临床应用:
•⒈中寒腹痛,寒湿吐泻
•花椒 •温中燥湿、散寒止痛、止呕止泻
•与生姜、白豆蔻等同用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四、用法用量:
•煎服,2-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肉桂
•五、使用注意:
•畏赤石脂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吴茱萸 •(掌握)
•一、药用来源:
•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
•接近成熟的果实
PPT文档演模板
•附子
•三药都取材于毛茛科植物乌头,
•川乌、草乌为乌头的主根,制后用, •附子为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均能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治疗风寒湿痹痛(寒痹证为主) •但是,
•附子又可回阳救逆、助阳补火,用于亡阳证及诸脏阳虚之证;
•川乌、草乌则仅具有散寒行痹之力,多用于寒凝冷痛之证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⒉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等
•散寒止痛
•肉桂
•单用研末,酒煎服 •与干姜、高良姜、荜茇等同用
•与附子、人参、干姜等同用
•寒邪内侵或脾胃虚寒 的脘腹冷痛
•脾肾阳虚的腹痛呕吐、 四肢厥冷、大便溏泄
•与吴茱萸、小茴香等同用
•寒疝腹痛
•⒊寒痹腰痛,胸痹,阴疽
•散寒止痛
•与独活、桑寄生、杜仲等同用
•寒痹腰痛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二、性味归经、功效 :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散寒止 痛
•功 效
•温中止呕
•助阳止泻
•主治病证 •寒滞肝脉诸痛证 •胃寒呕吐证 •虚寒泄泻证
•吴茱萸
•歌括:•茱萸疏肝,燥湿散寒,温中止痛,下气制酸。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三、临床应用:
•吴茱萸
•小儿蛲虫病
•⒊湿疹瘙痒,妇人阴痒 •单用煎水外洗
•止痒
•四、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适量
•花椒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一、药用来源:
•丁香•(熟悉)
•为桃金娘科常绿乔木植物丁香的
•花蕾
•别名:公丁香、雄丁香
PPT文档演模板
•附:母丁香为丁香的成熟果实,又 名鸡舌香;性味功效与公丁香相似, 但气味较淡,功力稍逊
•⒈寒滞肝脉诸痛证
•散寒止 痛
•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
•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
•寒疝腹痛
•与人参、生姜等同用
•厥阴头痛
•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
•与木瓜、苏叶、槟榔等同用
•寒湿脚气,或上冲入腹
•⒉胃寒呕吐证
PPT文档演模板
•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胃寒呕吐
第十四章温里药[1]
•与党参、茯苓、白术等同用 •虚寒呕吐
•四、用法用量:
•煎服,3~10g; •研末服,每次3g
•高良姜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花椒•(熟悉)
•一、药用来源:
•为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花椒或青椒的
•成熟果皮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二、性味归经、功效 :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附子
•二、性味归经、功效 :
•辛、甘,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主治病证
•回阳救逆
•亡阳证
•功 效
•助阳补火
•散寒止痛
•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 泄泻,水肿等证
•寒痹证
•歌括:•附子辛热,回阳救逆,补火散寒,止痛疗痹。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三、临床应用:
第十四章温里药[1]
•与人参、生姜等同用 •与半夏、生姜等同用
•吴茱萸 •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泛酸
•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
•⒊虚寒泄泻证
•助阳止泻
•与补骨脂、肉豆寇、五味子等同用 •温脾益肾、助阳止泻
•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此外,米醋调敷足心(涌泉穴),可洽口疮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二、性味归经、功效 :
•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
•肉桂
•补火助阳
•功 效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主治病证
•肾阳衰弱的阳痿宫冷,虚喘心悸等 •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等 •寒痹腰痛,胸痹,阴疽 •闭经,痛经
•歌括:•肉桂性热,补命门火,温脾散寒,冷痛功卓。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三、临床应用:
•与乌药、青皮、高良姜等同用
•寒疝腹痛
•与橘核、山楂等同用
•肝气郁滞,睾丸偏坠胀痛
•与当归、川芎、肉桂等同用
•肝经受寒之少腹冷痛, 或冲任虚寒之痛经
•⒉中焦虚寒气滞证
PPT文档演模板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第十四章温里药[1]
•配高良姜、香附、乌药等
•胃寒气滞的脘腹胀痛
•小茴香
•与白术、陈皮、生姜等同用 •脾胃虚寒的脘腹胀痛、呕吐食少
•干姜 •(掌握)
•一、药用来源: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
•干燥根茎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干姜
•二、性味归经、功效 :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主治病证
•温中散 寒
•功 效
•回阳通脉
•温肺化饮
•脘腹冷痛,寒呕,冷泻 •亡阳证 •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
•歌括:•干姜温中,腹痛泄利,肺胃寒饮,干呕痰稀。
•生姜又可发汗解表,温肺止咳; •生姜汁又可化痰; •煨姜兼可温中止痛、止泻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生姜、干姜、炮姜:
•均有温中之功 •但是:
•生姜辛味最重,辛散力强,长于发散表寒、降逆止呕,又 可温肺化痰;
•干姜长于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炮姜味苦而涩,长于温经止血,主治虚寒出血,如吐血、衄 血、崩漏等,亦可用于脾胃虚之腹痛泻痢
•四、用法用量:
•煎服,3-6g。外用适量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高良姜•(熟悉)
•一、药用来源: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的
•根茎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二、性味归经、功效 :
•辛,热;归脾、胃经 •主治病证
•功
•散寒止 痛

•温中止呕
•胃寒冷痛 •胃寒呕吐证
•高良姜
第十四章温里药[1]
•四、用法用量:
•煎服,3~15g, •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附子
•五、使用注意:
•辛热燥烈,凡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
•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因有毒,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 可引起中毒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附子 川乌 草乌
第十四章温里药[1]
•与附子、干姜、 川椒等同用
•胸阳不振,寒邪内侵 的胸痹心痛
•肉桂
•与鹿角胶、炮姜、麻黄等同用
•通行气血经脉、散寒止痛
•⒋闭经,痛经
•温经通脉
•阳虚寒凝之阴疽
•与当归、川芎、小茴香等同用
•冲任虚寒,寒凝血滞的 闭经、痛经等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