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资料

合集下载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人教版)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人教版)

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一、环境承载力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

——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6.人口的增长、迁移及合理容量(瑜)

6.人口的增长、迁移及合理容量(瑜)
人口问题 利用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表考查人口问题
老龄65岁以上人口数 4.(2012· 广东高考)老少比= ×100。下表是 少儿0~14岁人口数 2009 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 家是 ( )
国家 波兰 西班牙
0~14岁人口比重(%) 老少比 15 15 87 113
增长下降阶段 (“过渡”/过渡型 人口增长模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低增长阶段 (“三低”/现 代型 人口增长 模式)
出生率:高 死亡率:高 自然增长率:低
出生率:高位停留 死亡率:急剧下降 自然增长率:增大
出生率:较快下降 死亡率:缓慢下降 自然增长率:下降
出生率:低 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低
认真读图后描述各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 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变化情况!
人口死亡率(‰)
(2013· 浙江高考)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 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1)~(2)题。
(1) 有关世 界人口变 化过 程 的 表 述 , 正 确 的 是 ( ) A . 1950 ~ 2010 年人口死 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 . 1950 ~ 1970 年人口死 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 . 1990 ~ 2010 年人口自 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 . 1950 ~ 1970 年人口自 然增长率上升
地区分布 利用人口统计图表考查人口增长状况及影响因素
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 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
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 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根据国家类型判断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高—低—高”传统型;个别发展
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三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 全部属于现代型。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人口容量学法指导(一)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人口容量学法指导(一)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人口容量学法指导(一)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人口容量学法指导(一)一、章节内容概要和章节结构本单元是人文地理学的开篇,从人口问题切入,是因为它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

从课本内容看本章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人口的增长及其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

课标中对本章学习的要求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可以进一步的理解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能够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差异,发现人口流动规律,推断不同地区的现实及未来人口问题,认识地球环境承载能力的规律。

人口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基础,第一节首先学习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的知识,这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

而了解了人口增长地区之间有差异之后,进一步学习不同地区间的这种差异会推动人口的迁移。

最后一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问题实际是一个人口问题的扩展问题。

通过对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概念的认识以及之前的关于人口增长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对于我们国家控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认识。

本章的整体知识结构如下图:二、每节内容重难点知识梳理第一节人口的增长与地区差异1、认识人口的增长相关概念(1)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新出生的人口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年初人口和年末人口的平均)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计算公式为:年内出生人数出生率=───────────── ×1000‰年平均人口数(2)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计算公式为:年内死亡人数死亡率=───────────── ×1000‰年平均人口数(3)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计算公式为: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1000‰年平均人口数(4)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详解

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详解

2、隋唐时期周边民族的内迁,分为前后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隋初至安史之乱爆发,主要是 周边民族自边区向中原沿边地区迁移,主 要有东突厥、铁勒、吐谷浑、党项等。
第二阶段:始于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

一方面,原先迁居中原沿边地区的周边民 族成员,深入到黄河中下游等中原腹心地 区。 另一方面,西北的吐蕃、东北的契丹等族 趁唐朝边备空虚,自边疆进入中原沿边, 吐蕃甚至深入关中盆地。
由此人口数量很快超过了二亿,至 1850年(道光三十年),全国人口达到 4.46亿这一空前的数字。 这是中国封建时代人口达到的最高峰。
1912年内务部统计全国人口为4.058亿, 1936年内政部统计为4.791亿。 1953年公布的数字为583603417人(不含台湾 等岛),这是我国数千年第一次最精确的 人口统计数字。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变化的特 征,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口呈现出波浪式加速增 长的态势。

二、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 第一方面,表现为汉族居住地区和 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差异。
第二个方面,汉族居住区内部南方 和北方的差异。
第一:汉族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差异 汉族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分界线: 今长城——祁连山——青藏高原东 缘——云贵高原边缘
(约有400万北方移民定居在南方)
迁入地

唐后期五代的北方移民遍布南方各地, 其中,今江苏、安徽、上海、浙江、 江西、四川等省市吸收了最大量的移 民,是移民的主要迁入区域,福建则 是唐末移民的重要迁入区。
第三次在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后,持续约一个半世纪。

规模:远远超过前面的两次。 移民数量极多,仅在绍兴和议签订以前的 10余年中,便有约500万左右的北方人口迁 入并定居在南方,大约占北方人口的1/3。

地理《人口》教案范文

地理《人口》教案范文

地理《人口》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增长趋势。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政策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政策影响。

2. 难点: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人口政策调整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我国人口政策的影响。

2. 利用地图、图表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人口分布及增长趋势。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引发学生对人口增长的关注。

2. 新课导入:介绍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政策影响,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口政策调整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人口分布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其分布特点。

2. 结合家庭、学校、社区实际,调查人口增长对当地资源、环境的影响。

3. 思考我国未来人口政策的发展方向,为解决人口问题提出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地图分析、案例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我国人口政策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世界人口的增长与分布1. 人口增长的历程与模式2. 人口增长的原因与影响因素3. 世界人口的分布与迁移七、教学内容第七章:我国人口的增长与分布1. 我国人口增长的历程与特点2. 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与影响因素3. 我国人口问题的挑战与对策八、教学内容第八章:人口政策与人口管理1. 人口政策的含义与作用2. 我国人口政策的历史与发展3. 人口管理的方法与实践九、教学内容第九章:人口增长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1. 人口增长对食物资源的影响2. 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3. 人口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十、教学内容第十章:应对人口挑战的策略与行动1. 人口政策调整与优化2. 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3. 人口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4.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策略5. 人口分布均衡化的发展方向这五章内容主要围绕世界与我国人口的增长、分布、政策、影响以及应对策略展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人口学的相关知识。

高中地理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容量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容量鲁教版必修2

安宜高中地理导学案活页纸读A 、B 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图”(图1-1-4),回答下列问题: (1)儿童占有较高的人口百分比的是________国;如该国人口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20年后,该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及社会等 问题主要有、 __ 、 。

(2)B 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型,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有____ 。

【考点诠解】考点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 段的主要特点。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 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不同,如图1 所示,可分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人口(1)发展中国家:如尼日利亚、印度等国图1-1-4①人口增长的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②人口问题的表现:;青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③人口问题的影响: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人口增长惯性大。

④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2)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西欧各国等。

①人口增长的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②人口问题的表现:人口增长缓慢;等;③人口问题的影响:劳动力不足;青壮年社会负担过重。

④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采取的政策,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

(3)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基本实现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

考点3:结合实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人口迁移的概念: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入或迁出,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图2所示。

现代社会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因素。

(3)人口迁移的案例我国的“民工流”指涌向沿海各大城市的现象考点4: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也就是能够承受的人口数量的极限,是一个警戒值。

①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PPT课件1 中图版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PPT课件1 中图版

近 代 18世纪中叶至 20世纪中叶 25亿 加速增长
现 代 20世纪后 半叶以来 60亿 迅猛增长
缓慢增长 生产力水平 低下,人口 死亡率高
生产力水平 大大提高, 死亡率很低
广大发展中国 家独立,人口 迅速上升
人口增长快慢直接取决: 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0 人口增加 =0 人口持平
美国人口普查局国 际项目中心推算:

2005年3月7日10∶15
2006年2月26日8时 16分:全球人口突 破65亿 2012年10月19日4时 36分:70亿 2050年:90亿


2005年3月7日10∶16
人 口 爆 炸
阶段 历史 时期 人口 数量 人口 增长 人口 变化 原因
古 代 工业革命前 8亿
印度的人口压力
第一、二阶段
第二、三阶段
第四阶段
人口金字塔
经济、教育、就业、医疗、 住房、交通、资源、环境等压 力巨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 人们生活的改善,同时也造成 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 出现人口老龄 化问题:劳动力不 足、社会养老福利 保障开支增加、老 年人生活困难等。
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经济发展慢,环境压 劳动力短缺 力大,社会问题多 社会负担重
直接成本
孩子成本——效益理论
劳动-经济效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从怀孕至 生活自立所 花费的所有 费用。
间接成本
养老-保险效益
消费-享乐效益
继承家业的效益
安全保卫效益 维系家庭地位效益
因怀孕、 生育、抚养 子女花费的 时间损失。
2.过渡模式:
(1)高增长阶段: 1.这种人口增长模 式有什么特点? 2.主要分布在哪些 国家和地区? 3.有哪些有利与不 利之处?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知识总结)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知识总结)

1.3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
自然资源条件
自然资源条件、社会条件
影响因素 最重要的因素是淡水,其次是土 开放程度、自然环境、科技
地。
水平、消费水平、
相对性 不断变动,但在一定历史阶段,是可以相对确定一个取值范围

特别提醒
a 我国最大人口容量 16 亿 人左右
b 发现新大陆至二战前的迁移主流
方向:旧大陆(亚、欧、非)
新大陆(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
原因:为了缓解旧大陆的人口压力,开发新领地,带着发财梦的移民自愿迁移,被贩卖的
奴隶被迫迁移
c. 二战后至今的迁移主流
方向:欠发达地区(亚、非、拉)
发达地区(欧、北美洲、大洋洲)
原因:欠发达地区人口压力大,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机会多。
阿根廷、 印度、 福利事业的发展 中国、韩国、 新加坡)
目前多数发 达国家 (特 别是西欧负增 长, 死亡率略 有上升);
除了增长下降阶段 的社会原因外, 与社 会文化生活日益丰 富,青年人推迟结 婚、减少生育有关
问题 基本生存、生 活得不到保障
人口增长快, 人口压力大, 自然资源和社 会资源供应紧 张
首先是死亡率快 速下降,出生率仍 很高 出生率快速下降, 死亡率下降缓慢
工业化后
分布
原因
原始群落
自然灾害、 战争、 疾
病;生产力水平低 下, 营养不足, 医疗 卫生条件落后
一些发展中国 家(埃塞俄比 亚、坦桑尼亚、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食品供应与营养水 平的提高, 医疗卫生
肯尼亚)
条件的改善
一些发展中国 家庭愿意抚养更少 家(如土尔其、 的孩子, 社会保险和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编必修第二册第九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编必修第二册第九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开采加工与工业生产等,促使人口向资源开采地集聚,而且煤炭等矿产的开
采与加工需要水资源,这会促使人们向河流附近集聚,同时蒸汽机技术也应
用于河流运输,改良了运输工具,促进内河航运发展,因此人口大量向河流
附近集聚,因此①③正确,故选A。
第2题,结合材料美国“1870年后”“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可知,美国用水 总量会大幅增加,可利用水资源的范围扩大,用水类型更加多样,之前由 于技术水平较低不便利用的地下水也能开采使用,因此人口分布不再需要 靠近河流,可就近开采地下水,使用地下水的比例上升,A错误,C正确。 河流水使用比例下降,不代表用水量下降;地下水使用量相对有限,其比 例上升并不代表用量最多,B、D错误。
1.“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 )
A.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C.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D.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2.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B.调整人口合理容量
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答案:1.B 2.C
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及实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宗教信仰 对人口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 文
发展中国家早婚盛行,加快了人口增长;发达国家晚婚晚育甚 化 习俗
至不愿生育,降低了人口出生率
历史因素 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东南沿海地区,因开发时间早,人口稠密
命题点全训
(2023·全国甲卷)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1790— 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870年 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 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1~2 题。

【成才之路】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课件:《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总结

【成才之路】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课件:《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总结
稳定型
图示 收缩型
特点
表示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一种特殊的条形图, 其画法是将各年龄段男性与女性人数或百分比分 别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的条形,按年龄增长 顺序自下而上排列。人口金字塔图能形象、直观 地反映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便于说明和分析人 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
①关注塔型:不同的塔型反映了不同的人口 问题,下宽上窄的塔型反映出人口增长快、 少年儿童所占比重高的问题;上宽下窄的塔 型则反映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②关注 某年龄段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由此可以 判读方法 推知该年龄段人口出生时该地区的人口增长 状况,或推知其人口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因素 的变化;③关注某年龄段男女各自所占比重 的对比状况:由此可判断某时期男女性别比 例状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性别比例失凋的 问题
成才之路·地理
中图版 ·必修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章
章末总结 第一章
知识构建
专题归纳
一、常见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柱状图
图示
说明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适于表示相互独 特点 立的地理事物的静态对比,柱子的长短或高
低表示地理事物的差异 判读 分别判读每一柱子对应的数值,然后进行对 方法 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
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百分比结构
①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 判读 头,如上图中的箭头a、b、c;②过图中标出的
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 方法
致的三条斜线;③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 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
6.人口金字塔图
增长型 图 示
中、西部
原 因
经济发展速度快,收 入高,就业机会多

《人口分布与迁移》课件

《人口分布与迁移》课件

临时性迁移
移民离开原居地,在目的 地国短期居住,后返回原 居地。
跨国迁移
移民跨越国界,在目的地 国短期或长期居住,可能 返回原居地也可能定居目 的地国。
国内人口迁移模式
城市化迁移
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寻求 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机会。
乡村化迁移
城市人口向农村地区迁移,可能 出于回归自然、养老或创业等原
、住房政策等。
环境因素
环境质量、气候变化、自然灾 害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人口迁
移趋势。
04 人口分布与迁移的影响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分布与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人口迁移,劳动力 、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会重新配置,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结构 调整。
人口流入地区可以获得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同时,人口流出地区可能会面临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
《人口分布与迁移》ppt课件
• 人口分布概述 • 人口迁移理论 • 人口迁移模式与趋势 • 人口分布与迁移的影响 • 应对人口分布与迁移的政策建议
01 人口分布概述
人口分布的定义
人口分布
指一定时期内,地球上人口在地 理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人口分布研究
研究人口分布的形成、变化和影 响因素,以及人口分布与地理环 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衡发展。
针对人口流出的地区,城市规划需要关 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资源,避免
城市衰落和资源浪费。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人口分布与迁移对社会文化也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人口的流入和流出,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 交流和融合得以加强。
人口迁移有助于传播和交流不同地区的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创新。同时,人口流动也可 能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消失或同质化,需要引起关注和保护。

世界人口的分布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世界人口的分布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当代中国人口发展
我国人口的增长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目前我国人口的增 长有什么特点?
①.人口增长数量大:1949年5.4亿,1990年11.6亿,1999 年12亿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居世界各国之首。
②.人口增长速度目前有所下降(1971年23.3‰,1994年 11.2‰),但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1400万,每年 净增人口数也居世界第一。 ③.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基本 国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在20多年的时间里少 生了2~3亿人。
57.68
亚洲
34.88
欧洲
7.29
非洲
7.39
拉 美 4.19
21
北美
2.97
大 洋 州 0.29
3
人口密度(人/k㎡)
43
110
32
24
15
7% 13%
5% 1% 亚洲 欧洲 非洲 拉美 北美 大洋州
13%
61%
各洲人口比例圆饼图
各洲人口密度直方图
120 100 80 60 40 20 0 全世界 亚洲 欧洲 非洲 拉美 北美 大洋州 全世界 亚洲 欧洲 非洲 拉美 北美 大洋州
• 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 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 人口对能源的影响; • 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 • 人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 人口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 人口对气候的影响。 Back
世界人口分布图
分析说明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各大洲人口和人口密度(1997)
洲别
人口(亿人)
全世界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目前发展中国家每年增长的 人口,在世界人口增长总数中约占90%,原因是: 政治的独立 民族经济的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第九章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

第九章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
历史时期人口发展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口史的研究一般只研究历史时期(或阶段)的人 口发展过程、特点和规律。不注重人口空间分布的差 异、联系及特点,也不论及对生产布局的影响。与人 口有关的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疾病等)
4.有关概念 “人口” “户”、“口”、“丁”
“人口”。自历史时期记载和统计人口的基本单 位是“户口”,在多数情况下,“人口” 是一种特殊 现象,或指某些特殊的人群,如被掳掠者、奴婢、异 族等。
我国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变化大,移民也频繁发生, 因此,我国历史时期的人口与移民具有极为丰富的研 究内容及重要意义。
方法:历史文献分析、考古学、人口学、历史地 理学、地名学、语言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方法 手段。 葛剑雄《研究中国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2.研究资料 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人口资料。中国是
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的国家之一。现存最早的人 口统计数字,是《汉书·地理志》载西汉平帝元始二 年(2年),以后历代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地方 志大多保留了人口数字(户数或口数)的记录。不过 历代封建王朝编制户籍的目的是为了征收赋税和兵劳 役,所以由于历代赋役制度的不同,以及中央和地方 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的矛盾、社会各阶层的对抗,户口 的隐匿、漏报、逃亡、流徙的情况屡见不鲜,政府所 掌握的户籍与实际数字相差甚远。尽管如此,中国历 史文献上保留下来的历代人口数字,仍然是世界上最 丰富、最完备的人口调查资料。
西汉人口分布图
东汉的人口
汉和帝时,全国人口5300余万,桓帝时达5,600 万。东汉末动乱,造成人口剧减。
疫病也造成人口大量死亡。《续汉书》载:汉灵 帝时有五次大疫流行。张仲景《伤寒论》序:“余宗 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 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建安七子中五人 都死于大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史、政书、地方志、族谱
3.历史人口地理学基本问题
历史时期人口动态:指历史时期人口总量的增减、 人口的迁移等。人口动态反映人口增长的曲线和趋势, 人口流动的方向、规模,地区的差异及影响等。
历史时期人口静态:包括历史时期人口的数量、密 度、构成、劳动力的素质及地区分布的特征。人口静 态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素质和数量,劳动力充裕 程度;反映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类型; 也反映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
黄河流域,尤以中游地区的魏、赵、韩三国人口 密度最高。位于西陲的秦及地处长江流域的楚人口 稀少。
导言1.研究意义及方法 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迁,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结果。在古代,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口的数 量、分布和迁徙,反之,人口条件又积极地影响着自 然环境的变化。因此,历史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地 域分布和迁徙,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历史 人文地理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夏商周时期不但人口稀少,迁徙频繁,且地区分 布很不平衡。北至太原、中山,东至大海,与西方之 关中,以及蜀和广、汉两郡为人口集中区,尤其是三 河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人口 制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是人口猛增期。人口是诸侯 国争夺的重要对象,各国也鼓励人口增加, 同时战 乱对人口也造成很大损耗。商鞅变法要求分户,形成 大量的小家庭,对后世影响深远。《帝王世纪》云: “考苏(秦)、张(仪)之说,计秦及山东六国,戎 卒尚存五百余万,推民口数,尚当千余万。”后人一 般认为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左右。
我国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变化大,移民也频繁发生, 因此,我国历史时期的人口与移民具有极为丰富的研 究内容及重要意义。
方法:历史文献分析、考古学、人口学、历史地 理学、地名学、语言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方法 手段。 葛剑雄《研究中国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2.研究资料 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人口资料。中国是
第九章 人口的增长、分布和和迁移
一、导言
1.研究意义;2.研究资料;3.基本问题;4.有关 概念;5.基本方法。
二、历代的人口概况
1.人口的变迁;2.人口变迁的原因;3.人口政策(思 想);4.当代人口
三、历史时期的移民
1.移民原因;2.移民过程;3.移民类型;4.移民意义; 5.典型移民事件;6.当代移民。
历史时期人口发展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口史的研究一般只研究历史时期(或阶段)的人 口发展过程、特点和规律。不注重人口空间分布的差 异、联系及特点,也不论及对生产布局的影响。与人 口有关的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疾病等)
4.有关概念 “人口” “户”、“口”、“丁”
“人口”。自历史时期记载和统计人口的基本单 位是“户口”,在多数情况下,“人口” 是一种特殊 现象,或指某些特殊的人群,如被掳掠者、奴婢、异 族等。
《周礼》载乡管城市,遂管农村,乡:五家为比,五比为 间,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遂:五家为 邻,五邻为里,五里为赞,五赞为都,五都为县,五县为遂。 乡遂各级官吏掌管其境内男女、老幼、贵贱以及有关出生死亡 登记事宜。
根据西周时期的人口制度可以推断出,夏商时期,也应存 在相应的人口制度。《后汉书·郡国志一》刘昭补注引《帝王 世纪》:“及禹平水土,还为九州,……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 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卜辞中有很多“丧众”,“不丧众”的 记载,并且精确至十位或个位数,且有“登人”主要负责人口 工作,说明当时也存在一定的人口管理制度。
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的国家之一。现存最早的人 口统计数字,是《汉书·地理志》载西汉平帝元始二 年(2年),以后历代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地方 志大多保留了人口数字(户数或口数)的记录。不过 历代封建王朝编制户籍的目的是为了征收赋税和兵劳 役,所以由于历代赋役制度的不同,以及中央和地方 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的矛盾、社会各阶层的对抗,户口 的隐匿、漏报、逃亡、流徙的情况屡见不鲜,政府所 掌握的户籍与实际数字相差甚远。尽管如此,中国历 史文献上保留下来的历代人口数字,仍然是世界上最 丰富、最完备的人口调查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人口思想
《孟子·尽心下》,土地、人民、政事诸侯三宝; “内无怨妇,外无旷夫”。“不孝有三,无后为 大”。《韩非子·五蠹》“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
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
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於乱。” 政府鼓励人 口增加。勾践规定,女子15~17岁,男子20岁不结 婚者,“其父母有罪”。采取国法与家法的双重力 量,推行早婚早育的法令。甚至利用物质利益招引 其他国家人民到本国定居,增加兵员。如秦国引诱 三晋人投奔,并且形成“上计”制度、户籍制度等。
人口史:对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全部或较长 的历史时期中人口的规模、构成、分布和迁徙等方面 的变化过程的记述。(葛剑雄)
“户”家庭单位;“口”个体;“丁”纳税单位, 16—60岁成年男子(各历史时期有差异)
历史时期各个王朝都十分重视户口调查和户籍编 制工作,目的是征兵、征收赋税,维系统治。但国家
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这些数 字一般 都低于 实际人 口数, 有时相 差很大。
二、历代人口的概况
1、历代的人口调查及分布
人口与国家政权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加上中国政治的早 熟,我国很早就进行了人口的调查,历代沿袭。
先秦:
文献记载较为明确的是西周,西周不仅有人口调查的行为, 且形成了制度。西周的村公社对公社及家庭的户口数字、劳动 负担量及牛马等都有记载,并将其送达国君,因而又称“书 社”。《国语·周语》载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 )“料民于 太原”,料就是数,即人口调查。西周末的仲山父说:“古者 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协孤终,司商协民姓,司徒协族,司 寇协奸,牧协职,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是则少多、死生、 出入、往来者皆可知也。(《国语·周语上》)司民管老少死生, 司商管婚配,初步有了因赋税、徭役而实行的行政区域来划定 的人口管理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