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江城子 记梦

合集下载

梦话凄凉——苏轼《江城子》赏析

梦话凄凉——苏轼《江城子》赏析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短松冈”,是说种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据《本事诗》:唐开元年间,有一位姓张的幽州衙将,妻死后留下五子,受后妻虐待,亡妻忽从冢中出,题诗告张说:“死生今有隔,相见永无因。……欲知断肠处,明月照松冈。”苏轼在此化用其意,却十分贴切、自然,不露痕迹。“料得”是“料想”、“猜想”,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年年”,是年复一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的无尽的岁月。梦中情景,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便又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梦话凄凉 —— 苏轼《江城子》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苏轼 江城子 记梦

苏轼 江城子  记梦

总结: • 梦后——此爱绵绵无绝期
小结

1、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 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 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 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 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 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2 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 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 “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 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 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 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 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年年伤逝的这个日 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 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凄 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 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 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 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 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 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 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 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 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 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 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 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 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2、 梦中 • “夜来幽梦忽还乡”,
• 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写 梦。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念中的故 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 •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 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 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 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作品原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品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a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棨《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⑽顾:看。

⑾料得:料想,想来。

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⑿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作品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

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

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

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创作背景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苏轼词江城子赏析及教案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词江城子赏析及教案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词江城子赏析及教案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及教案《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正文: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二、题解: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三、背景: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不幸的是王弗在她二十七岁时于汴京(今开封)去世,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于故里四川眉州。

在这首词词中苏轼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

四、内容分析:上片、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从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十年来,阴阳相隔的夫妻,互相摇念,却无半点消息,可想而知作者凄哀至极的心境。

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

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

茫茫”二字,表面写故去的妻子,实际传达出作者无边的凄清和空虚的情怀。

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夫妻日夜思念,却杳无音讯。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作者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夫妻二人生前感情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即便是不思量,亡妻的形象也时时地在脑际闪现,由此可见夫妻感情之深挚。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远隔千里。

千里之外,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孤坟,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无处话凄凉”一句,也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仕途坎坷、潦倒失意之情。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中国文学史上,从《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

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

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

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知州,年已四十。

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翻译与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翻译与赏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翻译与赏析小故事网时间:2016-09-01江城子(苏轼)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年5妹王闰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遗风,由此也足见苏轼对爱妻的深切思念。

死别十年,苏轼夜梦亡妻,凄楚哀惋,久蓄的情感澎湃奔涌,不可遏止,于是写下了这首着名的悼亡词。

【赏析二】本词为悼亡词名作,是苏轼怀念亡妻王弗所作。

苏轼十九岁时,与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的王弗完婚。

王氏贤良聪慧,终日陪伴苏轼读书,二人情深意切,十分恩爱。

宋英宗治平二年,王氏病逝;熙宁八年,苏轼到密州任知州。

下片写梦会亡妻,妻临窗而作,对镜梳妆,再现当年闺房生活情景。

这样幸福的生活场景,反衬出今日无处无人诉说的悲凉。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刻画梦中悲伤相见的场面,此时酸甜苦辣涌上心头,却相对无言默默凝望,只有泪水簌簌流下千行,表现了深挚的夫妻情意。

直到从梦中醒来,词人仍然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之中,清冷的明月之夜,长满小松林的坟冈,都是自己思念妻子而柔肠寸断的地方,表达出对亡妻永不能忘怀的浓郁情思。

全词感情凝重,词人将梦境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构思巧妙,笔法率直,格调高尚、凄清。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江城子》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苏轼《江城子》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苏轼《江城子》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苏轼《江城子》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江城子已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一)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

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在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

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上。

(二)十年漫漫生死隔两茫茫。

不用去细思量,你的形影我难忘。

千里遥远的孤坟,竟无处向你诉满腹凄凉。

纵然是夫妻再相逢你也许认不出我,灰尘满面,两鬓如霜!夜里做了个渺茫的梦忽然返回故乡。

在那小门窗,她正在梳妆。

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淋淳热泪千行。

料想得到,她为惦念我年年痛断柔肠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注释】① 十年:苏轼妻王氏去世十年。

② 千里孤坟:王氏去逝后葬在四川。

【赏析】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江城子》苏轼原文

《江城子》苏轼原文

《江城子》苏轼原文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shēnɡ sǐ)两茫茫》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zhēngyuè)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ɡū fén),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wéiyǒu)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东坡正在密州任知州,时年四十。

距其妻王弗逝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开封到现今为止,前后(qiánhòu)已整整十年之久。

从词前小序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是首“记梦”词,全词本身就罩有一种虚无缥缈之感。

王弗十九岁时与东坡结为连理,夫妻二人琴瑟和弦,感情甚笃,堪比北宋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王弗本人也颇有“擅朋友擅知己擅妻子”之风。

王氏逝去十年时间里,东坡结合自己十年来的官海沉浮以及人世沧桑,写出了这首感情挚深的悼亡词,一为悼亡亡妻,二为悼亡自身在凡尘俗世中摸爬滚打的十年沧桑岁月,表达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与往事不堪言的无奈与沉痛。

全词感情真挚、凡中见情。

上阕写实。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对亡妻的思念,对现世的失望,“十年”一词,是时间之久远,点出作者身受种种磨难历来已长,身体与心理都无比疲惫。

“生死”一词,则更加写出作者的无奈与悲痛。

世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生与死的距离。

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活在世上,另一人却早已长眠于黄泉。

是比凌迟更甚的折磨,况且词人还经受这种天人永隔的苦难整整十年。

“两茫茫”,“两”字写出这种折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词人相信长眠于黄泉的妻子也定在深深地思念着自己。

“茫茫”一词,则写出了这种思念有形却无从寻起的深深的无奈之感。

“不思量,自难忘”,“不思量”,读到此处,我们可能会讶异作者为何如此讲,难道是因为这种无处可寻的思念已经完全磨灭了作者的心智了吗?往后读去,“自难忘”一词,则点出了作者的心情。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及赏析

【导语】苏轼对词的变⾰,基于他诗词⼀体的词学观念和“⾃成⼀家”的创作主张。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凡的成就,就⼀种⽂体⾃⾝的发展⽽⾔,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了苏⽂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了全⾯的改⾰,提⾼了词的⽂学地位,使词从⾳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种独⽴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向。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苏轼《江城⼦·⼄卯正⽉⼆⼗⽇夜记梦》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江城⼦·⼄卯正⽉⼆⼗⽇夜记梦宋代:苏轼⼗年⽣死两茫茫,不思量,⾃难忘。

千⾥孤坟,⽆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轩窗,正梳妆。

相顾⽆⾔,惟有泪千⾏。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夜,短松冈。

译⽂两⼈⼀⽣⼀死,隔绝⼗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法相见。

不想让⾃⼰去思念,⾃⼰却难以忘怀。

妻⼦的孤坟远在千⾥,没有地⽅跟她诉说⼼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正在⼩窗前对镜梳妆。

两⼈互相望着,千⾔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泪落千⾏。

料想那明⽉照耀着、长着⼩松树的坟⼭,就是与妻⼦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

注释⼄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年。

⼗年:指结发妻⼦王弗去世已⼗年。

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千⾥:王弗葬地四川眉⼭与苏轼任所⼭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

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照孤坟。

”其妻王⽒之墓。

“尘满⾯”两句,形容年⽼憔悴。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轩窗:指⼩室的窗前,轩:门窗顾:看。

明⽉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创作背景 苏东坡⼗九岁时,与年⽅⼗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常,王弗⼆⼗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的打击。

公元1075年(熙宁⼋年),东坡来到密州,这⼀年正⽉⼆⼗⽇,他梦见爱妻王⽒,便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悼亡诗:苏轼《江城子

悼亡诗:苏轼《江城子

【导语】悼亡诗,⼀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古代汉族诗歌题材之⼀,始于晋代潘安。

现在⼴义的也指对亡故亲⼈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与西⽅的悼亡诗意思接轨。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悼亡诗:苏轼《江城⼦•⼄卯正⽉⼆⼗⽇夜记梦》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江城⼦•⼄卯正⽉⼆⼗⽇夜记梦宋代:苏轼⼗年⽣死两茫茫,不思量,⾃难忘。

千⾥孤坟,⽆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轩窗,正梳妆。

相顾⽆⾔,惟有泪千⾏。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夜,短松冈。

译⽂两⼈⼀⽣⼀死,隔绝⼗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法相见。

不想让⾃⼰去思念,⾃⼰却难以忘怀。

妻⼦的孤坟远在千⾥,没有地⽅跟她诉说⼼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正在⼩窗前对镜梳妆。

两⼈互相望着,千⾔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泪落千⾏。

料想那明⽉照耀着、长着⼩松树的坟⼭,就是与妻⼦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

注释⼄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年。

⼗年:指结发妻⼦王弗去世已⼗年。

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千⾥:王弗葬地四川眉⼭与苏轼任所⼭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

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照孤坟。

”其妻王⽒之墓。

“尘满⾯”两句,形容年⽼憔悴。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轩窗:指⼩室的窗前,轩:门窗顾:看。

明⽉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创作背景 苏东坡⼗九岁时,与年⽅⼗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常,王弗⼆⼗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的打击。

公元1075年(熙宁⼋年),东坡来到密州,这⼀年正⽉⼆⼗⽇,他梦见爱妻王⽒,便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赏析 苏东坡⼗九岁时,与年⽅⼗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恩爱情深。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鉴赏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鉴赏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鉴赏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代: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肠断一作:断肠)译文及注释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注释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顾:看。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赏析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江城子苏轼原文及翻译

江城子苏轼原文及翻译

江城子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1、原文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2、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3、简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1江神子/江城子苏轼北宋梦中了了醉中醒。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赏析】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他以自己“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晋代诗人陶渊明斜川之游,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

作品平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味。

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说只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

此句表明,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

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

苏轼带着沉痛辛酸的心情,暗示躬耕东坡是受政治迫害所致。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于一番议论后融情入景,通过对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情景的描写,隐隐表达出词人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片后四句以写景为主,极富立体感。

这几句中,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给人以超世遗物之感。

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

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

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渊明当日的境况,是否也会象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呢?那时政治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品读与探讨:
• 1 梦前
•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 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不也同 样吗?
•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 的情景“自难忘”呵!这十年间,诗人颇受 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 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 慧明理的贤内助呢。作者将“不思量”与“自 难忘”并举,看似矛盾的心态,真实而深刻 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思念。
•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 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 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 氏,便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 梦》的悼亡词(以词悼亡是作者首创)。此 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 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 “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 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 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刻画的是外部形 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 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
•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 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 颓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 了。妻子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 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的假 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 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小轩窗,正梳妆。” • 梦中,”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
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
• 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 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写出了一对年 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 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 十年死别,思念至苦,然夫妻相见, 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 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 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 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
• 爱妻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其实 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 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因此 格外感人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这里词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 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 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 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 以用了一个“纵使”。“纵使” 却是使感情的 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 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艺术特色
•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 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 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 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正是因为 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 显得情真意切。
总结:
• 梦后——此爱绵绵无绝期
小结

1、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 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 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 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 亡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 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 “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 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 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 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 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年年伤逝的这个日 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 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凄 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 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第一任妻子王弗(父母安排,青神人, 十分贤德),第二任妻子王闰上(王 弗的堂妹,因佩服苏轼而嫁给他), 第三任妻子应为妾:朝云(原是位名 妓,但苏轼第二任妻子买回来做丫环, 后嫁苏轼),儿子:苏迈、苏适、苏 过、遁儿(朝云生,不到一岁就因病 死了)。苏过在三个儿子中最出色, 以诗词书画出名。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虽题为记梦,实 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 深沉的思念。诗人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 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 不幸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 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 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全词感情深挚,充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 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可以想见她一 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 “无处话凄凉”一句,也可说是诗人自己 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 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 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 在内。
总结: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3、梦后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三句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梦中 情景,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 便又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 悲哀。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 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 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 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 人亦不免肝肠寸断。
• 总结
• 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一剪梅》)
2、 梦中
• “夜来幽梦忽还乡”,
• 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写 梦。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念中的故 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
•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 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 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 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
•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 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 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 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 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 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 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 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 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 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 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 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