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现状
动物保护:大熊猫保护现状及措施
![动物保护:大熊猫保护现状及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fa03ca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e.png)
动物保护:大熊猫保护现状及措施引言你是否曾经对大熊猫这种稀有而又可爱的动物有所了解?在这个人类活动对自然界造成巨大冲击的时代里,对动物保护的需求日益增长。
而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一直是全球关注和关怀的焦点。
然而,大熊猫的保护任务仍然艰巨,必须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来确保其生存和繁殖的稳定。
现状稀有的品种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熊种之一。
在野外,它们只在中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的山区生存。
由于破坏森林的人类活动,大熊猫的栖息地不断缩小,使得这一稀有的物种面临严重威胁。
濒临灭绝的威胁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大熊猫被列为濒危物种。
目前估计全球野生大熊猫的数量约为1800只左右。
这个数字令人担忧,因为它表明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仍然非常脆弱。
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之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的目标是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并确保它们能够自由地繁衍生息。
保护栖息地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是另一个重要的措施。
这涉及到限制人类活动和破坏性开发,以确保大熊猫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中生存。
科学研究与监测为了更好地了解大熊猫的生态习性和保护需求,科学研究和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研究可以提供有关大熊猫种群数量、分布范围、行为习性以及面临的威胁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指导保护工作。
提供保护和保育教育保护和保育教育在大熊猫保护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宣传教育,人们可以增加对大熊猫保护的认识和意识,从而更好地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挑战与展望尽管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大熊猫,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之一是大熊猫的栖息地被破坏和侵占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导致的。
此外,由于大熊猫的繁殖能力相对较弱,种群数量的增长也是一个难题。
然而,未来仍然充满了希望。
随着大熊猫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和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摘录大熊猫的资料
![摘录大熊猫的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2d0184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1.png)
摘录大熊猫的资料一、大熊猫的基本概况大熊猫可是超级可爱的动物呢!它们的毛色主要是黑白两色,看起来特别有辨识度。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圆滚滚的,耳朵、眼睛周围、前肢、后肢和肩部都是黑色的,其他地方是白色的,就像穿了一件黑白相间的外套。
它们有着大大的脑袋,短短的尾巴,真的是憨态可掬。
二、大熊猫的栖息地大熊猫主要栖息在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的山区里。
那里有茂密的竹林,这可是大熊猫生活的重要环境呢。
竹林为大熊猫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的场所,它们特别依赖这种环境。
而且这些地方的气候比较湿润,很适合大熊猫生存。
不过呢,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大熊猫的栖息地也受到了一些威胁,现在人们也在努力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三、大熊猫的食物大熊猫基本上是以竹子为主食的。
它们最爱吃的竹子种类有很多,像巴山木竹、拐棍竹、冷箭竹等等。
别看大熊猫长得胖胖的,但是它们吃竹子的动作可灵巧啦。
它们会用爪子把竹子掰断,然后把竹子皮剥掉,再吃里面嫩嫩的竹茎和竹叶。
不过呢,大熊猫其实是杂食性动物,它们偶尔也会吃一些小动物或者鸟蛋之类的东西,但竹子占了它们食物的绝大部分。
四、大熊猫的繁殖大熊猫的繁殖可不容易呢。
雌性大熊猫每年只有一次发情期,而且时间还很短,一般只有2 - 3天。
在繁殖的时候,雄性大熊猫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雌性大熊猫的注意。
雌性大熊猫怀孕的时间也比较长,大概是83 - 200天左右,而且它们通常每胎只产一仔,很少有产两仔的情况。
小熊猫出生的时候特别小,体重只有100多克,就像一只小老鼠一样,需要妈妈精心的照顾才能慢慢长大。
五、大熊猫的保护现状大熊猫是世界上非常珍稀的动物,现在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保护。
中国建立了很多大熊猫保护区,像四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等。
这些保护区为大熊猫提供了安全的生活环境,让它们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而且,全世界的动物园也都很重视大熊猫的保护和繁殖工作,会开展很多大熊猫的繁育研究项目。
很多国家还会从中国租借大熊猫,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大熊猫,也能为大熊猫的保护筹集资金。
野生大熊猫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野生大熊猫的现状与保护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1e7d16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07.png)
野生大熊猫的现状与保护措施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
然而,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非法狩猎,野生大熊猫的数量急剧减少。
为了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至关重要。
大熊猫主要生活在中国西南部的竹林中,这些竹林提供了它们的食物和栖息地。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和开垦,导致大熊猫的栖息地减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禁止砍伐和开垦,以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
此外,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森林植树造林行动,以恢复大熊猫的栖息地。
除了保护栖息地,野生大熊猫的繁殖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由于大熊猫的繁殖能力较低,为了增加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繁育计划。
在保护区内建立了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对大熊猫进行人工繁育。
通过人工授精和保育措施,成功地繁育了许多大熊猫幼崽,并将它们逐渐放归自然保护区。
除了栖息地保护和繁育计划,野生大熊猫还面临非法狩猎的威胁。
大熊猫的皮毛和其他身体部位在黑市上有很高的价值,这导致了非法狩猎的增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加强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律的执行,并且与其他国家合作,打击野生动物走私活动。
此外,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大熊猫保护的意识,减少对大熊猫的需求,从而降低了非法狩猎的压力。
然而,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野生大熊猫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疾病等因素都对大熊猫的生存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强保护工作,确保大熊猫能够在其自然栖息地中生存和繁衍。
野生大熊猫的现状仍然堪忧,但通过保护栖息地、繁育计划和打击非法狩猎等措施,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保护工作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野生大熊猫的生存,并让它们继续在我们的星球上繁衍生息。
地理教案:大熊猫的栖息地与保护
![地理教案:大熊猫的栖息地与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3fa09c1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6.png)
地理教案:大熊猫的栖息地与保护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的动物之一,因其独特的外貌和温和可爱的性格而广受欢迎。
然而,大熊猫的栖息地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大熊猫的栖息地和保护措施,并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一濒危物种。
一、大熊猫的栖息地情况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主要栖息在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和青海等地区的山脉地带。
这些地区地形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这些地貌提供了大熊猫理想的生存环境。
大熊猫的栖息地通常是由竹子组成的茂密森林,这些地区的气候温暖潮湿,降雨量充足。
这些条件对于大熊猫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大熊猫是一种以竹子为主食的动物。
据统计,竹子约占大熊猫日常饮食的99%。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大熊猫的栖息地出现了严重的威胁。
森林砍伐、土地开垦和城市扩张都导致了大熊猫生存空间的减少。
目前,大熊猫的栖息地已经严重破碎化,这导致大熊猫之间的通行受阻,遗传多样性减少。
二、大熊猫保护的现状和挑战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也是全球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中国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划定了大熊猫核心保护区和生态廊道。
这些保护区提供了大熊猫栖息生存的基本保障。
然而,大熊猫的保护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
首先,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仍在增加,破坏性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依然存在。
其次,生境破碎化仍然是大熊猫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最后,大熊猫的繁殖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大熊猫繁殖周期长,繁殖率低,种群数量增长缓慢。
这使得大熊猫的种群规模难以恢复。
三、大熊猫保护的策略和措施为了有效保护大熊猫,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大熊猫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得到了加强。
建立大熊猫核心保护区和生态廊道,可以保护大熊猫的生境完整性,提供繁殖和生存的机会。
其次,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打击非法狩猎和交易大熊猫及其制品的行为。
这是保护大熊猫的关键举措,可以有效遏制走私和非法贸易。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与保护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与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e22ba4c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9.png)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与保护大熊猫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它们生活在森林中,主要以竹子为食。
大熊猫的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我们保护好它们的栖息地,才能让它们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一、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在野外,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森林中。
它们以竹子为主食,每天需要吃20多公斤的竹子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因为竹子的营养比较差,所以大熊猫每天需要进食10个小时以上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
大熊猫在野外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泛,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栖息地来生活。
它们喜欢在竹林中玩耍和休息,但同时也需要草地、草原等生态环境来满足其活动和进食的需求。
大熊猫是夜行性动物,通常在晚上出来觅食,白天则会在树洞或其它地方休息补充能量。
由于其食量较大,需要大量的休息和睡眠,所以它们每天的活动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只有4-5个小时。
二、大熊猫的保护与挑战目前,大熊猫的野生数量非常有限。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野生大熊猫数量仅有约1800只,而所有大熊猫中,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就有大约1600只。
这说明大熊猫是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在大熊猫的保护方面,我们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大熊猫的栖息地面积不断减少,这给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其次,大熊猫的食量较大,它们需要大量的竹子才能维持生存,而竹子的生长周期较长,给大熊猫野生生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再次,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设立农田、公路等,大熊猫的栖息地在某些地区遭受了严重破坏,这也对大熊猫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大熊猫的保护现状为了保护大熊猫,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建立了大熊猫保护基地,提供了保护大熊猫的必要条件。
基地为大熊猫提供了食物、住所和医疗服务,并且提供了线上、线下的科普教育和观察游学活动等服务,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大众对大熊猫的认知度。
另外,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大熊猫。
例如,中国政府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这是全球首个以一个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公园。
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现状
![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3feb860ac281e53a5802ffd7.png)
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现状如今,据调查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着。
在全球的各个角落,许多的生物群落都遭到了严重的人为破坏。
在这里,我对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
因为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所以大熊猫被誉为中国的国宝。
自然,大熊猫的保护是受到很大的重视的。
中外的保护学家们都投身于大熊猫的保护研究中。
现存的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
2004年全世界野生大熊猫数量约为1590只。
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
那么,现存的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是怎么样的呢?现今,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野外调查近日完成今年的调查,进入冬季调休期,预计明年3月开始新一轮调查。
和前三次不同,此次调查首次采用DNA识别技术,要求大量收集15天以内的新鲜粪便。
待2013年调查完毕后,将公布我国现存野生大熊猫的数量。
据专家估计,国内野生大熊猫的数量接近3000只,远远超过了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统计的1500多只。
目前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将远远超过人们先前的估计。
野生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在濒危食肉动物中居于中上等水平,具有复壮乃至长期续存的进化潜力,“如果给大熊猫更多的栖息地,大熊猫将有摆脱‘濒危’的可能。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
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之一,1980年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合作在卧龙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保护区主要以保护和研究大熊猫为主,是大熊猫的人工繁育中心。
1978年,保护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中外科学家采用无线电跟踪等手段,对大熊猫个体生态、种群以及大熊猫主食竹类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而另一个和大熊猫有关的地方则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大熊猫的进化与保护现状
![大熊猫的进化与保护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1b0b306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1.png)
大熊猫的进化与保护现状大熊猫,是人们熟知且爱戴的珍稀动物之一。
它们生活在中国西南部的亚高山区,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的一员。
本文将从大熊猫的进化历程和保护现状两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大熊猫的进化历程大熊猫的进化历程可以追溯到约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
研究表明,它们是从肉食性熊科动物演化而来的。
在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中,大熊猫逐渐由肉食性变成以竹子为主食的植食性动物,适应了高海拔环境的特殊生态需求。
大熊猫的形态特征也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它们拥有圆胖的身体和灰白色的毛皮,黑色的眼圈和肥厚的黑白皮肤,这使得它们在竹林中具有良好的保护色。
二、大熊猫的保护现状目前,大熊猫是中国和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濒危物种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和栖息地的丧失,大熊猫的生存面临严峻考验。
为了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中国政府积极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中国成立了一批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野外观测站,用于保护和监测大熊猫的生境和数量。
这些保护区和观测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控制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对于非法狩猎和盗猎的打击力度,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了对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
此外,大熊猫保护自然界基金会、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也积极投入到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中。
他们通过开展科研和宣传教育,提高了公众对于大熊猫保护的意识,增强了社会的参与度。
尽管保护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大熊猫的生存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给大熊猫的存活和繁殖造成了困难。
其次,大熊猫的种群过于单一,缺乏基因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这使得大熊猫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
因此,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应该更加注重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同时加强大熊猫的种群保护和管理,确保其能够持续繁衍和生存。
总结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和世界自然保护的重要对象,其进化历程和保护现状备受关注。
大熊猫的介绍资料说明方法
![大熊猫的介绍资料说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226b16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ec.png)
大熊猫的介绍资料说明方法大熊猫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动物,它们是我国的国宝。
它们属于熊科,是一种以竹子为主要食物的植食性动物。
大熊猫在世界范围内非常有名,它们的形象可爱,被誉为“活化石”。
下面将详细介绍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分布区域和保护现状。
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的秦岭山脉和云南的大雪山等地。
其中,四川是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地,约占总数80%以上。
在大熊猫的分布区域,有着适宜生存的温暖湿润的气候,这对大熊猫的生存非常有利。
大熊猫的体形较大,体重可达80至125公斤,体长可达1.2至1.8米。
它们的体型圆胖,有着黑白相间的独特外貌,黑色的眼圈和黑色的耳朵使它们看起来更加可爱。
大熊猫的前肢比后肢短,步态较为缓慢,通常以四肢行走。
它们的尾巴较短,约有10至15厘米长,与体型不成比例。
大熊猫的牙齿非常锋利,适合咀嚼竹子。
大熊猫的食物主要是竹子,约占其食物的99%以上。
大熊猫的消化系统非常特殊,它们只能消化竹子中的少量营养物质,导致它们需要大量进食。
大熊猫每天需要食用10到20公斤的竹子来满足需求。
此外,大熊猫还会食用其他一些植物的茎、叶和果实来补充营养。
大熊猫是独居动物,它们喜欢独自生活在密林中。
它们通常在树洞、岩洞或竹子丛中建立巢穴,以避开天敌的侵扰。
大熊猫是夜行性动物,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而夜晚则活动更加频繁。
它们以闻觉和听觉为主要感知方式,具有良好的听力和嗅觉。
大熊猫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雌性大熊猫每年只有一次发情期,通常持续2至4天。
在交配过后,雄性大熊猫离开,雌性大熊猫独自孕育后代。
大熊猫的妊娠期约为5个月,每胎通常产1至2只幼仔。
新生的大熊猫非常小,只有100克左右,全身被白色绒毛覆盖。
幼仔出生后,它们会依靠母亲的照料,约在2岁左右独立生活。
大熊猫是濒危物种,目前的保护现状并不理想。
由于人类的活动和栖息地的破坏,大熊猫的数量不断减少。
为了保护大熊猫,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巡逻和监测、推行竹子种植等。
国内大龄熊猫现状分析报告
![国内大龄熊猫现状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d83c5b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c.png)
国内大龄熊猫现状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国内大龄熊猫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其数量、生存环境、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目前情况的分析,旨在加强人们对熊猫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并提出相关保护建议。
1. 引言熊猫作为中国珍稀动物的代表,具有世界性的知名度。
然而,随着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国内大龄熊猫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报告将对其现状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2. 数量分析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大龄熊猫的数量已经显著减少。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2019年国内大龄熊猫种群数量为1864只,相较于10年前的2744只,减少了32%。
这一数据凸显了国内大龄熊猫的数量下降趋势。
3. 生存环境分析大龄熊猫的生存环境也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发,熊猫的自然栖息地被迫不断缩小。
同时,气候变化也对熊猫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资源匮乏和灾害频发。
4. 健康状况分析国内大龄熊猫的健康状况也值得关注。
由于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恶化,熊猫常常面临食物不足、疾病传播等问题。
研究表明,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熊猫的食物链受损,从而影响它们的生育能力和体质健康。
5. 保护建议面对国内大龄熊猫现状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以确保熊猫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建议:- 加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力度,限制开发和砍伐活动;- 积极开展栖息地恢复工作,增加熊猫的生存空间;- 强化监测和保护研究工作,及时掌握熊猫数量和生态状况的变化;- 提高公众对熊猫保护的认识,加强教育宣传的力度;- 推动国际合作,共同保护熊猫种群。
6. 结论国内大龄熊猫的现状令人担忧,数量减少、生存环境恶化、健康状况受到威胁。
为了保护熊猫种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行动,加强栖息地保护、加强研究和监测、加强教育宣传。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确保国内大龄熊猫能够在未来长期生存和繁衍。
野生大熊猫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野生大熊猫的现状与保护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b4c08d9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4.png)
野生大熊猫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野生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动物之一,它们生活在中国中西部
地区的山区和森林中。
目前,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大约只有1864只左右,分布在四川、甘肃和陕西等地。
它们主要面临以下几种威胁:
1. 栖息地的破坏: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开垦、建设、公路和能源开发项目正在破坏大熊猫的栖息地。
2. 疾病:大熊猫容易感染多种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犬瘟热和疟疾。
3. 竞争和中毒:野生大熊猫和人类之间的竞争,以及毒素和污染
物的影响也会危害大熊猫的健康和生存。
为了保护野生大熊猫,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 成立保护区:中国政府根据大熊猫的分布,划定了一系列保护区,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
2. 知识普及: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普及大熊猫保护的
知识,加强人们对大熊猫的保护意识。
3. 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了解大熊猫的习性和生态,进一步
指导大熊猫的保护工作。
4. 繁育和放归:中国政府通过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努力,成功
地实现了大熊猫的人工繁育和放归,大幅增加了野生大熊猫的数量。
5. 限制人类活动:针对保护区内的各种活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
总之,野生大熊猫是中国的珍稀物种之一,受到了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保护它们的生态环境,让它们能够继续繁衍生息。
大熊猫的保护状况
![大熊猫的保护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1cd9bda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1.png)
竹子种类
大熊猫主食的竹子种类多 达70余种,其中冷箭竹、 缺苞箭竹等是它们的主要 食物来源。
繁殖与生存状况
繁殖特点
大熊猫繁殖能力较低,雌性大熊 猫每年发情一次,多在春季,孕 期约80-180天,每胎通常产1-2
仔。
生存威胁
大熊猫面临着多种生存威胁,包括 森林砍伐、竹子开花、气候变化、 疾病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等。
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威胁大熊猫安全。需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及时疏散和救助 受灾大熊猫。
竹林生长变化
气候变化影响竹林生长速度和品质,进而影响大熊猫食物 来源。应研究选育抗逆性强的竹种,提高竹林适应气候变 化的能力。
人类活动干扰防范与缓解
森林砍伐与土地开发
人类活动导致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严格限制保护区内的开 发行为,并积极推动生态补偿机制。
开展大熊猫保护主题的夏令营、研学旅行等校外教育活动,让学 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保护工作的理解。
05
未来挑战与应对策略
气候变化对大熊猫影响及应对
温度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熊猫栖息地温度波动增加,对其繁殖 和食物来源造成影响。应对策略包括建立生态廊道,连接 不同海拔和气候的竹林,以适应气候变化。
降水变化
种群遗传结构优化
通过人工繁殖和野化放归 等手段,增加大熊猫种群 的遗传多样性,优化种群 遗传结构。
繁殖技术研究
开展大熊猫繁殖生物学研 究,提高繁殖成功率和幼 崽成活率,促进种群数量 的增长。
疾病防控与治疗技术
疾病监测与预防
建立大熊猫疾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控制疾病 传播,降低疾病对大熊猫种群的影响。
企业合作与社会筹款
03
大熊猫的知识介绍
![大熊猫的知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bfabb51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cd.png)
➢ 随后向亚热带扩展,广泛分布在华北、西北、 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
➢ 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 鼎盛时期
大熊猫的进化史
➢ 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 积纪早期。
大
熊
猫
的 分
大小凉 山
布 范 围
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 数量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 有甘洛、峨边和雷波等
大熊猫的分布范围
秦岭山 系
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 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 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 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留 坝。
邱峡山系
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 和天全等般分布的县有大邑
岷山山 系
3
大熊猫的迁地保护是对大熊猫就 地保护的有利辅助,就是以野外 大熊猫个体为建群者,在人工条 件下发展圈养种群数量,达到能 够自我维持的最小规模。
4
已基本形成了以四川川卧龙“中 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为龙头四 川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陕西楼 观台大熊猫救护中心和北京动物 园为重点的全国圈养大熊猫繁育 发展体系。
关爱 大熊猫,人
人有责!
感谢观看
➢ 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己久,早在文字产生 初期就有记载
➢ 1869年3月,法国博物学家·戴维德,在中国四 川发现了当地人称为白熊、花熊的踪迹从此, 匿居荒野的猫熊进入人类文明的视野
三、大熊猫的分布范围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 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
大小相 岭
除洪雅和冕宁般分布县外, 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苏经石 棉、汉源、九龙等
保护动物知识普及之
大熊猫生存现状
![大熊猫生存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9e6b7705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8.png)
大熊猫生存现状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全球受人喜爱的国宝级动物之一。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栖息地的破坏,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备受关注。
生态环境大熊猫是一种典型的竹食性动物,主要栖息于中国中西部的高山森林地带。
它们对生境的要求非常苛刻,需要大量的竹子作为食物,同时也需要茂密的森林作为栖息地。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大熊猫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威胁,栖息地的破坏成为大熊猫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种群数量据统计,目前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仅剩下约1800只左右,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
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森林分割,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一直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
为了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栖息地恢复和保护以及开展科学研究等。
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
其中,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是最重要的一项措施。
目前,中国建立了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为34000平方公里,涵盖了大熊猫的核心栖息地。
此外,政府还对大熊猫的栖息地进行恢复和保护,禁止砍伐、破坏和开发大熊猫的栖息地,以保护大熊猫的生存环境。
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对于保护大熊猫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对大熊猫的行为、生活习性和繁殖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为大熊猫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科学家们还通过人工繁殖、放归和监测等技术手段,帮助提高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促进大熊猫的繁育和保护工作。
展望未来尽管大熊猫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随着中国政府的积极保护和全社会的关注参与,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正在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一定能够得到有效保护,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大熊猫的生态保护研究报告
![大熊猫的生态保护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d903f5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1.png)
大熊猫的生态保护研究报告摘要: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濒危物种之一,也是中国的国宝。
为了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许多保护措施被采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研究报告将综述大熊猫的生态特点、栖息地状况、保护现状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加强大熊猫的生态保护。
1. 引言大熊猫是中国珍稀的国宝,被列为濒危物种,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和青海等省份。
大熊猫以竹子为主要食物,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栖息地破坏、非法狩猎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仍然岌岌可危。
2. 大熊猫的生态特点大熊猫是一种具有特殊生态习性的物种。
它们喜欢栖息在海拔较高、温度适中的竹林地区,是典型的食草动物。
大熊猫以竹子为食,每天需要摄食大量竹叶和竹笋。
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白天选择在竹林中休息。
3. 大熊猫的栖息地状况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森林开发、旅游开发和农业扩张等活动导致大熊猫的栖息地不断减少,栖息地的破碎化也对大熊猫的繁殖和迁徙带来了困难。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大熊猫的栖息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和降水减少对于竹子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了负面影响。
4. 大熊猫的保护现状为了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中国政府和各方面力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森林保护、加强监测和研究等。
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熊猫的数量有所增加,栖息地的保护状况也有所改善。
例如,中国目前已建立了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2.7万平方公里。
5. 大熊猫保护面临的挑战尽管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栖息地的破坏和破碎化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森林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其次,非法狩猎和盗伐等违法行为仍然存在,需要加强执法力度。
同时,气候变化对大熊猫的影响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6. 加强大熊猫的生态保护为了进一步加强大熊猫的生态保护工作,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6.1 扩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增加栖息地的保护面积;6.2 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监测,确保大熊猫的安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6.3 推进森林保护和生态修复项目,恢复和扩大大熊猫的栖息地;6.4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大熊猫保护活动;6.5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大熊猫的保护工作。
【熊猫知识】大熊猫分布和现状
![【熊猫知识】大熊猫分布和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8ed8d82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6.png)
【熊猫知识】大熊猫分布和现状【熊猫知识】大熊猫分布和现状
大熊猫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国的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包括从北京附近的周口店到广东和广西以及附近的东南亚。
现在只能在秦岭系、岷山系、邛崃系、凉山系、大相岭系找到它们。
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结果,野生大熊猫仅有1864只,其中大约75%分布于四川境内。
栖息地横跨川、陕、甘3省的49个县,栖息地面积258万公顷。
截止2014年,全国已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7个,比三调时增加27个。
但仍有46.2%的栖息地、33.2%的种群仍然在自然保护区体系外。
栖息地的破碎化、小种群的生存危险,大熊猫保护任重而道远。
大熊猫属于高度濒危的物种,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的保护,在不久的将来世界上就再也没有野生大熊猫了。
到2020年,世界上有633只圈养大熊猫,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有215只。
目前能维持10只以上繁殖种群的单位只有4家,分别是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陕西珍爱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研究中心和北京动物园。
此外,还有生活在日本和歌山野生动物园、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等40多个圈养保护机构的大熊猫。
大熊猫现状研究报告
![大熊猫现状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74fab6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3.png)
大熊猫现状研究报告大熊猫是我国珍稀的国宝级动物,因其憨态可掬、稀有珍贵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大熊猫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
为了保护大熊猫,相关部门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下面是一份关于大熊猫现状的研究报告。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野外存活的大熊猫总数约为1864只,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的山区。
与上一次统计相比,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这主要归功于保护工作的积极推进和人们对大熊猫的重视。
然而,大熊猫的栖息地正日渐受到侵蚀和破坏。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需要大量土地开发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等需求。
这导致了大熊猫原有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
同时,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大熊猫的食物链也发生了改变,很多竹子的生长受到威胁。
这些因素使得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此外,大熊猫的人工繁育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大熊猫繁育的周期长,生殖能力较弱,繁殖率低。
研究人员通过科学的人工繁育技术,努力提高大熊猫的繁殖成功率。
但是,由于人工繁育条件的限制以及熊猫种群内的基因匮乏,仍然存在着很多挑战。
为了保护大熊猫,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设立大熊猫保护区,划定保护区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熊猫栖息地的干扰。
其次,加强对大熊猫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和繁殖情况,为更好地保护和繁育大熊猫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总而言之,大熊猫作为我国的珍稀动物,面临的生存压力依然存在,但在保护工作的努力下,它们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
然而,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仍然是它们面临的主要挑战。
为了保护大熊猫,我们需要持续加强保护措施的落实,加强科学研究,保护其栖息地,促进繁育,与国际社会展开合作。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熊猫这一珍贵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我国对大熊猫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doc
![我国对大熊猫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doc](https://img.taocdn.com/s3/m/ba08b37a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10.png)
我国对大熊猫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doc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森林砍伐、气候变化等问题不断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存。
大熊猫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保护动物之一,因为其数量稀少、保护困难,备受人们关注。
目前,我国对大熊猫的保护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还存在着各种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现状1、保护成果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大熊猫进行保护,采取了多种措施。
目前,大熊猫数量持续增长,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
在国家的完善政策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下,大熊猫受到了有效的保护。
例如,2019年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全球野生熊猫数量已达到1864只,其中增加了389只,增长了26.8%,其主要原因是野生熊猫栖息地生态保护取得了明显进展,大熊猫各年龄段群体均有扩大趋势。
2、存在问题尽管大熊猫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栖息地严重缺乏。
大熊猫主要生活在神秘的“竹海”中,对其生存的栖息环境要求极高,但是由于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大熊猫的栖息地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2)繁殖能力较差。
大熊猫的自然受孕率极低,雌性大熊猫只有每年2-3天的发情期,人工繁育也比较困难。
(3)病虫害威胁。
由于生活在山区,大熊猫经常会受到一些传染病和害虫的威胁。
二、对策1、加强环境保护大熊猫栖息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制约其生存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加大对其栖息地的保护力度,对重点区域、核心区域进行强化管理,加强环境监测和保护,防止大熊猫栖息环境的消失或破坏。
保障大熊猫的食物资源非常关键,因此要加强竹子的保护,不断扩大其生长范围,从而满足大熊猫的食物需求。
除了保护野生竹子,还可以种植竹林,主动扩大竹林面积。
3、加强养殖和繁育管理有必要尽最大努力保护野生大熊猫,但是由于野生大熊猫数量非常有限,养殖和人工繁育也是大熊猫保护的重要手段。
针对熊猫的繁育能力较差这个问题,要对大熊猫进行人工授精,提高其繁育率。
养殖场也要配备专门的兽医,定期对大熊猫进行健康检查,避免疾病影响熊猫养殖的正常发展。
熊猫调查总结报告范文(3篇)
![熊猫调查总结报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a3e6d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ba.png)
第1篇一、前言大熊猫,被誉为“中国国宝”,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动物,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国大熊猫调查工作的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调查背景1. 大熊猫的濒危现状: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大熊猫的野生种群数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00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1600余只,但仍处于濒危状态。
2. 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因此,开展大熊猫调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调查工作的必要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状况,科学制定保护策略,有必要开展大熊猫调查工作。
三、调查方法1. 野外调查:通过设置监测站点,对大熊猫的栖息地、活动范围、食物来源等进行实地调查。
2. 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大熊猫栖息地进行监测,获取大熊猫分布、活动等信息。
3. 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DNA检测、遗传多样性分析等方法,了解大熊猫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
4. 公众参与:通过科普宣传、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大熊猫保护的意识,鼓励公众参与调查工作。
四、调查结果1. 栖息地状况:大熊猫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四川、陕西、甘肃等省份的山区,其中四川的岷山、邛崃、大相岭等地区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
2. 种群数量:根据野外调查和遥感监测数据,我国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00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1600余只。
3. 遗传多样性: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发现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较高,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隔离。
4. 栖息地威胁:栖息地破碎化、非法狩猎、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大熊猫的生存构成威胁。
五、存在问题1. 栖息地破碎化:人类活动导致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降低了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能力。
2. 非法狩猎:部分地区的非法狩猎活动仍然存在,对大熊猫的种群数量造成威胁。
大熊猫保护关注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呼吁保护濒危物种
![大熊猫保护关注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呼吁保护濒危物种](https://img.taocdn.com/s3/m/d102386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05.png)
大熊猫保护关注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呼吁保护濒危物种大熊猫保护:关注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呼吁保护濒危物种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
然而,由于栖息地丧失、人类活动以及非法狩猎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本文旨在强调大熊猫保护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保护这些濒危物种。
一、大熊猫生存状况的现状大熊猫是地球上最稀有的动物之一,主要栖息在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然而,由于过度砍伐森林、城市扩张以及农业活动的增加,大熊猫的栖息地不断缩小。
栖息地的丧失导致大熊猫的食物来源减少,对它们的生存构成了巨大挑战。
另外,由于大熊猫的繁殖能力较弱,每年只能产下一到两只幼崽。
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大熊猫濒危的情况。
虽然一些保护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熊猫的生存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大熊猫保护的意义保护大熊猫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一种动物,更是为了维护地球生态平衡。
大熊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选择性摄食稀有的竹子品种,有助于维持竹林的繁荣和稳定。
竹子也是其他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如被称为“竹子熊”的红腹锦蛇、竹节熊等。
大熊猫的存在对整个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大熊猫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它们以其可爱的外表和和平的形象深受全球人民的喜爱。
保护大熊猫可以增加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人们对保护濒危物种的责任感。
三、保护大熊猫的措施为了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首先,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至关重要。
政府部门应加强森林保护,严禁非法砍伐。
同时,要加强对开发商和农民的监管,减少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侵占。
其次,加强对非法狩猎和盗猎行为的打击力度。
严厉打击非法狩猎者,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于非法狩猎行为的警惕性。
另外,加强大熊猫繁育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通过人工繁育和保护措施,提高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增强其生存能力。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保护大熊猫的重要方式。
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共同举办大熊猫展览和交流活动,并通过研究合作,分享保护经验和技术。
熊猫的生态特点和保护现状
![熊猫的生态特点和保护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f478427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0.png)
熊猫的生态特点和保护现状熊猫这个国宝级的动物,是中国特有的珍惜物种之一,其美丽的外表和招人喜爱的性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作为一种动物,熊猫的生态特点十分独特,它的繁殖能力弱、嫉妒心强、对食物的选择性极高、习性保守。
这些特点同时也成为了熊猫生存和繁衍的困难所在,因此,保护熊猫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一、熊猫的生态特点(一)熊猫的繁殖能力弱熊猫是世界上最为慢速繁殖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它的成熟期要到4-5岁,雌性熊猫每年只有一次发情期,发情期也只有2-3天,繁殖季节也只有春天。
母熊猫妊娠期长达4-8个月,产仔一般为1-2只,幼仔需约2年才能离开母亲。
(二)熊猫对食物的选择性极高熊猫是一种典型的草食性动物,但它对于各种竹子的选择性极高,而这对于熊猫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在人类活动频繁、竹子生长速度缓慢、林地扩张难度大的情况下,这种食物的选择性使得熊猫的生存、繁衍和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三)熊猫的习性保守熊猫是一种十分习惯安定生活的动物,它生活在严格的繁殖区内,一旦其居住区发生变化,或者繁殖习惯受到了干扰,熊猫就会变得十分敏感,并且表现出异常的压力反应。
而此时,它的健康状况和生存状态也会受到影响,严重危及熊猫的生态繁衍。
(四)熊猫的嫉妒心强熊猫是一种孤独的动物,它们之间的嫉妒心较强,与其他同类接触较少,很少结成理事群体,之前繁殖出现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但是,熊猫作为一种极易受到干扰的物种,如何减弱其嫉妒心,增加其健康繁衍,也是当前人们所探讨的重点。
二、熊猫的保护现状为保护熊猫这种珍稀的物种,我国已采取了多项措施,但是,它的保护现状仍然是脆弱的。
(一)熊猫保护区的划分熊猫属于中国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类,保护它的首要任务是为其保护区提供生态环境和栖息地。
目前熊猫的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和云南省四个省份,在四川省的“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更是建立了专门研究它的机构,重点研究熊猫的生态、繁衍、物种等方面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现状
如今,据调查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着。
在全球的各个角落,许多的生物群落都遭到了严重的人为破坏。
在这里,我对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
因为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所以大熊猫被誉为中国的国宝。
自然,大熊猫的保护是受到很大的重视的。
中外的保护学家们都投身于大熊猫的保护研究中。
现存的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
2004年全世界野生大熊猫数量约为1590只。
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
那么,现存的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是怎么样的呢?现今,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野外调查近日完成今年的调查,进入冬季调休期,预计明年3月开始新一轮调查。
和前三次不同,此次调查首次采用DNA识别技术,要求大量收集15天以内的新鲜粪便。
待2013年调查完毕后,将公布我国现存野生大熊猫的数量。
据专家估计,国内野生大熊猫的数量接近3000只,远远超过了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统计的1500多只。
目前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将远远超过人们先前的估计。
野生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在濒危食肉动物中居于中上等水平,具有复壮乃至长期续存的进化潜力,“如果给大熊猫更多的栖息地,大熊猫将有摆脱‘濒危’的可能。
”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
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之一,1980年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合作在卧龙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保护区主要以保护和研究大熊猫为主,是大熊猫的人工繁育中心。
1978年,保护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中外科学家采用无线电跟踪等手段,对大熊猫个体生态、种群以及大熊猫主食竹类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而另一个和大熊猫有关的地方则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成都市北郊斧头山侧的浅丘上,距市中心区15公里,占地面积1000亩,是中国大熊猫迁地保护的重要场所。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为拯救濒危野生动物大熊猫而兴建的具有世界水平的非盈利性大熊猫繁育科研机构。
自1980年成都动物园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冷冻精液繁殖成活大熊猫以来,在仅有的原6只大熊猫基础上,在24年没有新增一只野外大熊猫种源的情况下,共繁育大熊猫109胎161仔,建立了现存108只的全球最大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
特别是从2006年至2011年度,基地创下了自建立以来历史最好繁殖成绩。
其中,上世纪80年代的“美美”以繁殖7胎11仔成活8只成为超级“英雄母亲”; 90年代后的大熊猫“庆庆”和现在的“娅娅”均以繁殖9胎13仔全部成活的佳绩再创新的繁育记录。
更可喜的是,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第三代大熊猫目前也已在基地繁育成活。
据报道,今年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成功抢救一只野生大熊猫,5月7日,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4月17日被救回的野生大熊猫“龙龙”经过多日治疗,生命体征渐趋稳定,已解除了对人的戒备,津津有味地吃着饲养员拿来的
新鲜竹笋。
在救护站,经初步检查,这只雄性大熊猫年龄在20岁左右,极度营养不良,严重脱水,呼吸很弱,时有时无。
救护专家立即对其进行强心补液,其间一度出现呼吸停止的状况。
考虑到当地条件有限,救护小组决定将其运回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在随后的六天六夜里,龙龙未进食过水和任何食物。
目前,经过治疗和调养,龙龙生命体征已趋稳定,身体仍在恢复中,还在基地接受24小时监护。
人们考虑到不能一直将人工饲养的大熊猫圈养起来,这样大熊猫会逐渐失去野性。
应当将繁育的大熊猫放归到野外,但是大熊猫的放归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如今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人工饲养的大熊猫在野外能否独自生存下来。
所以,卧龙自然保护区现在正在对人工饲养的大熊猫进行野化训练。
当野化训练进行到一定程度,大熊猫已经能适应野外环境时,就将人工饲养的大熊猫放归到大自然。
2006年,首只圈养的大熊猫“祥祥”被放归,不到一年,工作人员发现“祥祥”从高处坠落摔死。
之后该项目一度搁浅,2010年7月,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项目,为大熊猫放归探索新的出路。
而四川大熊猫放归野外计划将于2012年10月11日启动。
穿着“熊猫服”的工作人员抱着大熊猫的幼仔送到24万平方米的野化培训场。
大熊猫“淘淘”在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出生两年多后,将被正式放归大自然。
继“淘淘”之后,目前还有6只大熊猫正在进行野化培训,合格后也将沿着“淘淘”的足迹回归自然家园。
“不论结局如何,圈养大熊猫的最高目标就是放归自然,扩大野外种群,只有野外的大熊猫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大熊猫才能真正摆脱濒危境地。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表示,这次的放归,也是全球首只野化训练大熊猫的第一次放归。
最后是否成功,还有5年才能知道。
“淘淘”能否在食物不能确保、恶劣气候、天敌情况下生存并成功找到另一半生仔,还是未知数。
动物园,相关的政府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和基地等等也是一种迁地保护的措施,是珍稀物种保护和公众教育的重要策略。
相信不久后,这些迁地保护措施一定会更加的完善、成功。
但是,最重要的是要从根本问题下手,减少人为对环境破坏,避免更多的物种包括珍贵的野生大熊猫在人为破坏下消失灭绝。
如果我们不马上行动起来,挽救这一人为造成物种灭绝的趋势,那么世界上大量的物种将会永远从地球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