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王瑶【内容摘要】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首先要找准自我,其次要反思自我,然后要超越自我,最后要悦纳自我。
【关键词】渗透基础服务权力反思超越悦纳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根据课标精神,我想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1。
一个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每节课都是师生共度的生命过程,是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生命的碰撞。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在学校实践中,不少教师心目中有教书而无育人,有知识而无生命,不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看待。
这种对个体特殊性以及个体生成方式的忽视,最严重的结果是导致教育和教学成为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变为不需要变革的一次次封闭的循环过程,使课堂“沙漠化”.人的生命是教育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体现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2。
两个基础(1)做人的基础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会学生做人是教师的责任.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好人”。
上海有位中学优秀校长认为他小学的数学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影响.有一天数学课上要考试,他由于踢足球把膀子摔断了,绷着绷带不能写字,这时老师走过来,轻轻的对他说:“不要急,你说我帮你写.”老师就这样帮他答完了卷子。
这件事使他很感动,他想天下什么人最好?老师最好,自己将来一定当她那样的老师。
后来,他数学学得很好,考上了大学的数学专业,参加教育工作后,成了优秀的数学特级教师。
试想,如果教师先将他数落一番,进而将他逐出考场,我敢肯定的说,他绝不会成为一名教师,更别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特级教师了。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建构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建构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建构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彻底转变自己,从旧观念中彻底地解脱出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提升自己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要构建新的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任何变革中,观念的变革总是处于最高层次的,彻底转变和建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当前新课程实施的首要任务。
为此,教师就必须转变自己,从旧观念中彻底地解脱出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提升自己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一、建构教材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手段和素材。
教材不再只是教科书,它由静态走向了动态,由封闭走向了开放,与教材相对应,教师与学生便由被动者变成了主动者,由接受者变成了开发者,教材一改往日的成人化、教条化的枯燥呆板的面孔,成为丰富多彩、有血有肉、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吸引力的教与学的资源。
二、建构教师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相对于以往发生了质的变化,新型的教师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成长的引路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育内容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和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这种换位思考,为的是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
从学生的真实需要出发,给予他们最想要的帮助;这种换位思考,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真正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
三、建构学生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要以全新的眼光看学习的主体——学生1、要有平等的心态。
对学生而言,平等就意味着尊重,有了尊重,才会有感激,有了感激,便有了接纳教导的意愿,只有学生有了这个意愿,才能达成所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环境”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平等为基础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被信任感,使学生愿意和敢于参与,才能形成流动、灵活的动态的教学环境。
【最新精选】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一、教育观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
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
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
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
——黄克剑(华东师大)◆ 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
——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二、学生观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
——叶澜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强调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教师要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真实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要通过小组合作和项目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
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自由和选择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也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变和专业发展。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
教师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需求和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在这样的教学观下,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注重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需求和要求。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价值、特点、角色、责任、素质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观点,教师观在考试中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会考查单选题和主观题。
今天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部分内容。
中小学教师观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师角色转变,二是教师行为转变。
(一)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对待学生;材料切入点:老师关注学习动机、注重人格养成。
2.从教学与课程关系来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处理教材;材料切入点:老师灵活使用教材、补充教材内容、课程资源开发。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是教师怎么处理实际教学问题;材料切入点:老师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材料匹配角度:关键是教师怎么对待校外教育;材料切入点: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社区服务。
(二)教师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材料切入点:老师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依然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材料切入点:老师不断启发学生自觉,引导学生学习。
3.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材料切入点:老师认识到自身或者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探索或及时向他人请教。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材料切入点:老师加强与同事、家长等人之间的合作。
【材料】多年来,徐老师一直坚持还课堂于学生。
他安排的“课前五分钟”深受好评。
其做法是在每堂课的开始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主要程序是:学生讲述—大家评论—师生共同给出成绩。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观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观【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体现师生间平等对话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了一个平等民主合作型的课堂教学体系,保证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沟通。
在语文教学中,务必通过创设对话的教学情景,把教学活动的环节推向高潮。
对话教学就是让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从“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选修课的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应努力学习,不断更新观念,精心钻研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在学习与钻研中,真正实现“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使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有效对话中净化和丰富学生的心灵,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教材观师生观一、语文课堂的对话式课堂教学观现代化的教学观点认为:只有构建一个平等民主合作型的课堂教学体系及模式,才能保证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沟通。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务必通过创设对话的教学情景,把教学活动的环节推向高潮。
教学课文《范进中举》时,我设置话题问学生:“对范进前后的不同的命运和经历,众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反应和前倨后恭的态度,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让学生在自学和探究中,自己创设话题,共同探讨。
在边谈边教中把教学氛围推向高潮,一举打破往昔启而不发,沉默寡言的教学气氛,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二、语文课堂应树立新课程下的教材观所谓教材,从广义上说,它是指教师在教授行为中利用的一切素材,即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
从语文学科方面说,古人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好文章。
”今人则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语文学习提倡“大语文观”,但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材被等同于课本,以为自己教书,就是教课本,课本教好了,自己的工作就算完成。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
以下是一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点:
1. 学生中心:将学生放在学习的核心位置,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2. 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查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4. 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融合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
6. 评价改革: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调查研究、合作学习、创新思维等方式来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下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师德师风新的体会物理组林旭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创新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
那么,广大教师作用实施新课程、深化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实践者,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才能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呢?根据新一轮课改的宗旨和全面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树立以下新的教学观念:一、树立人本的学生观大家知道,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
树立“人本的学生观”,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倾向,真正把他们视为具有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并将教学实施的重心放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情感、激励不断上进、促进和谐发展上。
这是实施新课程、搞好新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树立发展的教学观我国的教学观有一个演变发展过程:解放初期可称为“知识型”教学观;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80年代中期可称为“智能型”教学观;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可称为“育人型”教学观;进入新的世纪,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发展型”教学观(其内涵是“双基”加“智力”与“非智力”再加“学会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孕育而生。
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偏重知识技能传授向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转变,既是当今世界各国教学价值观方面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
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学不再是为学生谋求一纸证书、多少考分(不是追求短期、表面效应),而是为了开发学习者的个体潜能,促进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而是一种贯穿于学习者终身的活动。
新课改背景下的“三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三观”(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新课改背景下的“三观”无论是在在教师资格考试还是教师招聘考试中,材料分析题必然会涉及到的就是新课改相关方面的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对此非常的头痛,现在只需记住四句口诀就能帮我们在考场上快速提取知识点。
新课改背景下我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新课改背景下我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
观
系统地渗透品德教育,评价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我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预定的学科知识内容或教学计划,更是研究者从中获得的一切经验和体验。
因此,课程应以研究者的经验为本位,注重个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研究。
同时,课程应是开放的、运动着的,并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预期的,以过程或活动形态存在。
我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应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研究者为中心的转变,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研究的转变,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的转变,以及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的转变。
我的评价观认为,课堂评价不应只是简单的判断学生的是与否,而应适时、适当、适量的为学生评价,在评价中为学生把关定向、释疑解难,引领学生走出迷茫,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评价应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探究研究与解决问题
的能力评价、师生互动评价和品德教育渗透的评价。
其中,品德教育渗透的评价应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研究,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目的、系统地渗透品德教育,评价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现代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彰显教学个性,展现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特色。
1 体现课改教学理念1.1 新型的教学观为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能力发展的转变;由重教师教授向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思维过程的转变。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兴趣,由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愉快学习。
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营造师生平等、尊重、支持、容纳、和谐的教学环境。
1.2 开放的课程观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执行者,而是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以教材为平台以新课标为依据,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拓展、延伸和重组。
开发校本课程,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与融合。
1.3 全面的发展观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良好身心素质、意志品格形成的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细致观察、主动操作、及时归纳、不断反思等一系列知识探究的过程。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的教学策略。
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多元的评价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进步提供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领悟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差异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1.4 激励的评价观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激励、教育、启发、指导作用,教学评价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昂扬的学习士气。
2 实施现代教学行为2.1 教学目标具有多维性。
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功能。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知识的交流,也是师生教学过程的合作,师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相互影响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的相互交融。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
这当然是件大好事。
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像又很不好把握。
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
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辩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
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
这样一说,好像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
其实则不然。
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
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六个方面的习惯养成十分必要:(1)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2)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3)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4)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5)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6)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摘要:当今,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课程实施的最重要途径,中小学课堂教学也必然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改革承担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使命,在这种背景下,各校都在探寻新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改变观念与方式,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本文主要从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实施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生动课堂四环节有效教学模式”及一线教学尝试的探索,对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进行简要的阐释与反思。
关键词:新课改;四环节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自2001年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后,新课程改革进入实验阶段。
全国现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区(县、市)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这是中国教育在走向世界,走向现代过程中的一次教育创新。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许多学校进行了不同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比如江苏洋思中学创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教育观念;河北邢台威县人才中学提出了“在快乐中学知识,从知识中找兴趣”的课改方向,对教师的课堂提出了“15+30”的新要求,即每节课教师占用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自主活动不少于30分钟,推行“3-3-3-1”新模式;石家庄第四十中学实施“生本教育”。
为了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石家庄外国语学校提出了设置项目——完成项目——交流展示——激励评价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生动课堂四环节有效教学模式”。
使学校的管理理念、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生动课堂四环节有效教学模式”的理念与理论依据(一)教师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是四环节有效教学模式的理念很多专家都说,人的潜能是难以估量的,对于学生来说,亦是如此。
有时学生的能力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升华和超越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主要是指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认识、理念和态度。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包括了多元化、个性化、全面发展等特点。
首先,教师在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应该是多元化的,即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的教学观应该是个性化的,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潜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此外,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还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注重跨学科、前沿性和实践性。
教师应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
同时,教师应该关注前沿知识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科技前沿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注重因材施教、多样化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个性化地指导学生学习。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多样化教学,灵活运用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该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工具,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途径,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观应该是多元化、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注重跨学科、前沿性和实践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倡导因材施教,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教导处范文新课程下的教学观:更新思想,转变理念
教诲处范文之新课程下的教学观:更新思想,转变理念一、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深化地理解和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转变理念。
二、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开展,老师要留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三、新课程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老师在教学中要留意联络本人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历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班教学四、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开展、时代姓较强的新内容,要求老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本人的知识构造五、新教材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老师全面拓展个人的各方面涵养,淡化本人的角色,同时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好的人六、新课程强调展示知识产生、构成、创新和开展的过程,老师要留意结合新教材中有关内容展开阐述七、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才能,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老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适宜的时机,适宜的情境,适宜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八、新教材同意学生对咨询题有本人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老师在实践中要为学生开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开展空间九、新课程强调要求老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即时的发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讲解十、新教材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便于自学方面下了苦功,如学习导语引人入胜,强调以图代文章等,老师要留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十一、新教材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要求老师首先掌握并恰当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并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十二、新课程要求老师制造性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老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十三、新课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这就要求老师照顾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给吃不饱的学生另外提供补充性挑战十四、新课程强调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开展,有利于改革的进展,这就要求老师在教育实践中,改良本人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探究有利于学生的开展、有利于新课程施行的新的评价形式十五、课程改革中,学校和老师要多与家长沟通,多与社区联络,争取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共同携手,让课程改革一路走好十六、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众多创新之处,各地各校老师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最终迈出积极而稳妥坚实的“第一步”十七、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众多创新之处,老师一定不要不记得中小学是“根底教育”,不管课程如何改,打牢根底一直是中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十八、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开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变是永久的不变”,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更新本人的观念和实践,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观念的更新、学生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有:一、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
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
当前中小学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而在应试教育观念尚未获得根本转变的情形下,学校所实施的教学改革也因此变得缺乏成效或事倍功半。
我们一定要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组织学习与培训,开展反思与讨论,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来一次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现出来,此外,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
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
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有:一、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
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
当前中小学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而在应试教育观念尚未获得根本转变的情形下,学校所实施的教学改革也因此变得缺乏成效或事倍功半。
我们一定要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组织学习与培训,开展反思与讨论,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来一次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现出来,此外,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
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
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
从这个角度讲,教学改革是场攻坚战。
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三、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在转变观念和方式的同时,重建制度,这同样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
就学校教育内部而言,观念更新、方式转变的最大阻力来自落后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
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来管理和评价教师,怎么可能让教师生发出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呢?对于本次课程和教学改革,教师反映最强烈的也就是教学管理和评价问题。
他们盼望、呼吁与新课程、新教学相适应的新管理、新评价。
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具有核心性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和行为问题。
当然。
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本身需要在进。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一)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本次教学改革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课程改革的呼应。
所以,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在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
但是,课程究竟是教学的“枷锁”,还是“跳板”?是教学的“控制者”,还是“促进者”?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
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课程和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前接受者和吸收者。
这就是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对立。
二者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
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繁、难、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句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的所谓教学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戴着钦拷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c总之,这种教学改革最多只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
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奖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人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这是从课程层面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一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教第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
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
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教学重结论还是重过程?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
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该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
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
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灵魂”。
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
当然,不同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不同,其探究过程和方祛论也存在区别。
但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
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
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