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问题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人教版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人教版

中国现代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工业化起步→一五计划1.时间:1953——1957年2.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4.成就:工业: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1953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956年)、第一个飞机制造厂和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交通: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7年);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工业基地: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二.民主法制建设→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制定: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2.内容: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3.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基本形成。

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底2.概况:农业→建农业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道路(行业) 手工业→建手工业合作社,走手工业合作化道路(途径)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企业的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3.意义 (1)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的任务(2)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问题:存在过急、过快、过粗的缺点四.社会主义探索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2.内容:(1)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指出当前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3.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五.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1.表现:(1)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发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其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3)发动文化大革命(1966—1976)①原因:毛泽东错误估计国内形势②开始: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③最大冤案:迫害刘少奇(1980年平反)④抗争:“二月逆流”、“四五运动”⑤结束:1971年9月,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文革结束。

重难点专题02 近代化的探索-2023年中考历史 专练(上海专用)

重难点专题02  近代化的探索-2023年中考历史 专练(上海专用)

2023年中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重难点专题02 近代化的探索【例题】(2020上海节选)题目三【中国近现代史——探索与发展】 [步骤一]析史料,明事件材料一: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虛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材料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

世人闻此疆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1)“练兵”“海军”是哪场运动?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面是哪场革命? [步骤二]论主题,谈认识(3)对近代以来中国曲折前行的探索历程的认识。

【答案】(1)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3)认识(节选部分):近代中国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中国近代化探索之路艰难曲折,中国近代化探索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体现了对西方学习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特点。

虽然也取得一系列成果,但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没能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考点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经济近代化洋务运动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起步 (1)口号:“自强”“求富”。

(2)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创办新式学堂。

(3)影响:为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政治近代化戊戌变法一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起步(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对社会各阶层触动极大。

中国人由向欧美学习转移到向日本学习。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3)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技文化,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开创了我国政治改革的先河辛亥革命一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1)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界人士对清政府不再抱有太多的幻想,投身革命的仁人志士越来越多。

中考历史复习第3课时 两次工业革命及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中考历史复习第3课时 两次工业革命及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三课时两次工业革命及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选择题1.18世纪末,随着英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人士对中国的态度多以侮辱和谩骂取代以前的尊重和颂扬,这是因为英国在这一时期(D)A.与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B.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D.正在进行工业革命2.1776—1780年间,英国棉纺织品出口每年为670万英镑,1797—1800年则增加到4 143万英镑;煤产量1770年为260万吨,1790年增至760万吨,1836年又增至3 000万吨。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B) 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的开展C.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市场D.电力的广泛应用3.某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你认为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A)A.汤姆乘坐火车去旅行B.珍妮坐飞机俯瞰伦敦美景C.约翰驾驶汽车去上班D.查理打电话问候好朋友4.“机器生产”“工厂”“工人阶级”“铁路”……这些流行语集中出现在19世纪上半期的(A)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美国5.“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

”英国取得如此国际地位的主要原因是(C)A.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B.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C.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D.掌握着欧洲和世界霸权6.科技创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新变化,以下成果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是(A)A.火车机车 B.电灯泡C.早期汽车 D.飞行者一号(D)A.它的发明者是哈格里夫斯B.它以内燃机作为动力C.它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D.它反映了工业革命的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领域8.1870—1900年,世界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两倍多;1870—1913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两倍多。

这一现象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B)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B.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C.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D.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9.19世纪70年代以后科技发展的显著特点是(A)A.电力的广泛运用B.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新C.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发展D.新材料的出现10.有人评价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2.新中国成立后,从“一五”计划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此后,中国现代化建设 迅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 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专题概述
知识网络要点整合来自命题规律三、教育近代化
洋务运动
建立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
戊戌变法
废除八股取士;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基本 内容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 制遭到严重践踏
阶段 特点
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 主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建设受到 挫折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 设不断完善
专题概述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五、新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前 农业 土地改革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 所有制;实行农民 土地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 为公有制;实行集体 经营
专题概述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专题(三) 中国近(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考试题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综合探究题等, 试题往往以纵向为主,图文并茂,注重考查近代化的艰难探索 及其特征、近现代化的比较及其启示、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举措和成就等。联系热点有民族复兴、伟人诞辰 ( 逝世 ) 周年 纪念、党的会议周年纪念、“中国梦”等。
合作北伐
探寻道路
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战略转移) 1935.1,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玩久了党和红军,是党和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1936.12.12,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内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初步形成。 1937.7.7,卢沟桥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 族抗战开始。 1946.6,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1947.6,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1948.9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反动派主力) 1949.4,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问题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问题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问题1.近代企业:(1)外商企业;鸦片战后出现;甲午战后发展(《马关条约》把办厂条约化、合法化)。

对中国民族企业起着阻碍和客观促进的双重作用。

(2)洋务企业:六十年代开始;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其破产。

是中国自己最早的近代企业,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工业革命。

其军事企业是封建性企业;民用企业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3)民族企业:①旧中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发展的春天。

②过渡时期(1949~1956年):合理调整工商业;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五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获得新生。

(4)官僚资本:以四大家族为代表,产生发展于蒋介石统治时期;建国初没收。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3.新中国的工业化:(1)七届二中全会:1949,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土地改革:1950,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一五计划: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重点发展重工业)。

1957,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中共八大:1956,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

-2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业化的提出1、1949年3月,在河北省今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共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时期;②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2、1953年,中共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编制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考命题研究河北省中考历史热点专题三中国近现代化之路试题

中考命题研究河北省中考历史热点专题三中国近现代化之路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中国近现代化之路专题概述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消费取代手工劳动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中国的近现代化就是要实现社会转型,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变为近代工业社会,要完成这个任必须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民族HY和社会民主,二是国家繁荣富强和民生的改善。

本专题是中考的热点与重点,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主张,重大理论成果以及成败得失。

特别是HY政治民主法制建立、工业化建立需着重注意。

近代化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而且还包括文化、教育、国防、交通、生活等的近代化。

知识清单阶段表现起步阶段(1840~1895年)经济洋务运动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教育1862年,洋务运动中创立京师同文馆,中国第一所近代社会生活(1)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成立;1893年,唐胥铁路通车;(2)1880年,建立电报局;1872年,创立申报整体开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开展政治,(1)资产阶级维新派进展戊戌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2)革命派进展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HY,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完毕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指导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这与维新思想、民主一共和思想被称为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教育,(1)戊戌变法中建立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京师大学堂;(2)1904年,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创立近代教育体制;(3)1905年,废除科举制社会生活,(1)1897年,创办商务印书馆;(2)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第一部电影定HY山;(3)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4)辛亥革命后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变礼节等曲折开展阶段(1919~1949年),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政治,进展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HY战争(中一共七大)、解放战争(会谈)思想,1945年,确立HY思想为HY的指导思想腾飞阶段(1949至今),经济,(1)三大改造使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新生;(2)第一个五年方案奠定了工业化根底;(3)20世纪50~70年代曲折中开展;(4)HY 开放后获得了辉煌的成就政治,(1)HY民主政治曲折开展:经历了HY过渡时期,建立HY,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全面建立十年由开展到开场遭到破坏;(3)“文革〞时期HY民主法治遭到严重践踏;(4)HY建立新时期,民主法制建立得以健全和完善,向依法治国方向迈进腾飞阶段(1949至今)思想1997年,中一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作为HY拓展延伸1.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困难曲折,民族HY、社会民主是实现国家富强、民生改善的前提;而国家富强、民生改善是民族HY、社会民主的终极目的。

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精选 中国现代史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含解析)

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精选 中国现代史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含解析)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 (·福州)张謇是中国近代的著名实业家、近代儒商的典范。

他以“实业救国”为理想,创办的企业是( )A.轮船招商局B.汉阳铁厂C.湖北织布局D.大生纱厂【答案】D2. (·海南)张謇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

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

”张謇创办的“有用事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B.汉阳铁厂C.轮船招商局D.大生纱厂【答案】D3.(·娄底)1922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了成功人士民意测验,投票选举“最敬仰人物”,晚清状元张骞得票最高。

张骞高票当选的最重要因素应该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对近代民族工业贡献大D.近代报纸非常普及【答案】C4.(·苏州)右图是1820-1840年间,中国一项进口物品的统计图。

请根据这一时段的历史知识作出判断,该物品指的是(C)A.谷物B.棉纱C.鸦片D.茶叶【答案】C5. (·苏州)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如右图所示变化的原因包括(D)①清政府的推动②辛亥革命的鼓舞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6. (·青岛)下表是中国近代前期商办企业统计表:统计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②海外华侨竞相投资③辛亥革命的推动④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激励措施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C7.(·泰安)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C.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D.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答案】D二、非选择题8.(·内江)(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考通关——《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中考通关——《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中考通关——《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内容标准(2011版)】(1)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选择题1.(2020·广东省·18)题I8图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初期,苏联专家正在给中国工人讲解“古斯—150”型气车。

这一场景出现在()题18图A.解放战争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2.(2020·甘肃天水·7)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70年来,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坚持不懈,与时俱进的编制实施计划规划。

“一五计划”实施的重点是()A.发展轻工业、商业 B.发展农业C.培养建设人才 D.发展重工业3.(2020·山东德州·11)新中国高度重视工业体系建设,从一五计划开始就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为此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下列成就属于一五计划期间的有()①鞍山大型轧钢厂②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③第一批解放牌汽车④大庆油田投产A.①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4.(2020·山东潍坊·18)右图是潍坊华成机器厂的老照片。

它反映的是()A.完成土地改革运动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5.(2020·山东泰安·6)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在考察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时说:“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2020·湖南衡阳·11)右下为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工业品和粮食产量变化柱状图。

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 B.抗美援朝的推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一五计划”的实施7.(2020·四川凉山·5)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事件是()A.经济特区的建立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8.(2020·浙江台州·23)新中国成立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中考历史复习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中考历史复习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近代科学与文化
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是谁? 达尔文 1859年,出版了什么著作? 《物种起源》 提出了什么观点? 进化论 打破了什么观点? 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
近代科学与文化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完成了一套名为“人间喜剧”的小 说集,是谁? 巴尔扎克 有哪些代表作? 《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哪位俄国伟大作家?有 哪些代表作? 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
近代科学与文化其它成就(了解)
绘画: 马奈(法国):《草地上的午餐》等 莫奈(法国):《睡莲》《日出*印象》《鲁昂大教堂》等 塞尚(法国):《圣维克多山》《静物苹果篮子》《玩纸牌者》等 高更(法国):《手捧果物的女人》等 毕加索(西班牙):《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梦》《和平鸽》等
A.珍妮机的发明
B.内燃机的发明
C.蒸汽机的改良
D.电动机的发明
2、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人类进入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内燃机时代” D.“信息时代”
3、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 对工业化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加快城市化进程 ②导致人民文化水平下降
近代科学与文化其它成就(了解)
20世纪文学: 罗曼*罗兰(法国):《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泰戈尔(印度):《飞鸟集》《新月集》《吉檀迦利》等 海明威(美国):《太阳照样升起》《老人与海》等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等 高尔基(苏联):《母亲》《海燕》《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卡夫卡(奥地利):《变形记》《审判》《城堡》《判决》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 国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什么组织? 垄断组织 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 段过渡

中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训练三 中国近(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历史试题

中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训练三 中国近(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历史试题

中国近(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一、选择题1.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断向西方学习,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2.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第二次反思”对近代化的推进主要是( )A.器物技术 B.政治制度C.思想文化 D.生活习俗3.杨天石指出:“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

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

”据此判断,这次革命的旗帜是(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4.它首次在中国大地宣告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国会政治、政党政治、舆论监督政府等民权政治,变人治为法治的尝试由此正式开端。

替代文中“它”最恰当的是( )A.同盟会 B.北洋军阀政府C.中华民国 D.南京国民政府5.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中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 “此事”指( )A.废除分封制 B.废除井田制C.废除八股文 D.废除科举制6.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后,绘制了下面表格,此表格的主题是( )“明定国是”诏1898年光绪帝书1915年陈独秀《青年杂志》A.军事工业兴起 B.政治体制变革C.民主思想传播 D.近代化的探索7.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有( )①轮船、火车②电报、电话③照相、电影④三跪九叩礼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8.近代以来,随着先进中国人对近代化的诉求,教育、文化、生活也发生着变化。

关于以下三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a)报纸创办于近代中国的北京B.图(b)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C.图(c)是近代第一所国立高等学府D.三图反映内容都推动了教育近代化9.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真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真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真题练习题汇编一、选择题1.(2021·福建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所示成就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取得这些成就的人物是A.牛顿B.达尔文C.诺贝尔D.爱迪生2.(2022·福建漳州·统考二模)19世纪初。

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系统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大力资助中等学校;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义务教育。

这些国家采取的措施,旨在()A.提高妇女的地位B.推动社会公平C.适应工业化需要D.改善环境质量3.(2022·福建泉州·统考二模)下表所示内容,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工业平衡变化(部分)(1860-1900年)位次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时间1860英国法国美国德国1880美国英国德国法国1900美国德国英国法国A.打破世界工业均势B.促进世界经济发展C.降低欧洲国际地位D.激化欧洲各国矛盾4.(2022·福建泉州·统考模拟预测)19世纪中后期,在英国形成了许多新兴的富人区和大大小小的贫民居住区法巴黎“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

以上现象表明A.民主共和观念在英法形成B.工业革命推进城市化进程C.生产与资本实现高度集中D.西欧社会阶层的分化明显5.(2022·福建·统考模拟预测)“忘却六郡天空上弥漫着的黑烟,忘却蒸汽机的喧嚣和活塞的撞击声,忘却那丑陋城市的延神;我宁愿怀念原野上的驮马,在梦幻中去追忆那个小小的伦敦,那白色而清洁的伦敦”。

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A.城市化进程以及影响B.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C.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D.现代工厂制度的诞生第1页共16页第 2 页 共 16 页 6.(2022·福建福州·统考模拟预测)下表反映了1880~1920年世界石油年产量的变化。

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蒸汽机的改良B .火车的发明C .内燃机的应用D .电灯的发明 7.(2022·福建南平·统考二模)下图所示科技发明体现了A .材料创新B .动力革新C .交通变革D .通讯进步8.(2022·福建漳州·统考一模)恩格斯称赞他是徒个法国最全面的记录者。

2019届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6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试题

2019届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6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试题

第六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课程标准1.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2.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3.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4.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考情分析年中考预测八国内容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考点清单】见《必考知识背记手册》的P10典题聚焦1.(原创)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国’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材料对这一事件的评价是( A )A.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B.它完全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C.它最终维护和巩固了清朝的统治D.它使中国近代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材料“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说明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故选A项.2.(2018·百色中考)120年前,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深重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之路.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A )A.变法裁撤冗官B.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变法开办新式学堂D.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派的主张及影响.A项虽然涉及政治,但无法体现政治近代化.B项是经济方面.C项是教育方面,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均与题意不符.故选D项.巩固提升1.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面空白方框内应该填写的是( A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 D.北伐战争2.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B ) A.李鸿章 B.奕C.张之洞 D.左宗棠3.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 B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新式学堂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D.创办近代海军4.(2018·潍坊中考)某学者说:“它不仅标志着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夭折,而且极大削弱了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指( C )A.《南京条约》签订 B.边疆地区危机扩大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5.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深入,甲午中日战争是一条分界线,之前列强的侵华方式主要是“贸易+特权”,之后则变为了“投资+特权”.对此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D ) A.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6.(原创)“《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巨额的赔款,迫使清政府大借外债,使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财政与经济;……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此……”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C )A.日本控制了中国的财政B.中国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7.(原创)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 1 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请求变法.由此,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当时,维新派的主要政治诉求是( B )A.要求裁撤冗官B.要求政治制度的变革C.要求发展工商业D.要求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8.(2016·百色中考)有学者这样评述:“戊戌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新生的资产阶级的首次登台表演,虽然结局惨烈,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堪称划时代的意义.”这里的“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指( C ) A.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造条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中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9.对于八国联军对华采取的战争行动,英国外交大臣说:“不是为了改变慈禧太后政权.唯一目的,是要恢复秩序及保障生命和财产.”这说明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 B )A.维护慈禧太后的统治B.镇压义和团运动C.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D.得到更多的赔款10.(原创)“中国人口约4亿5千万,列强要求中国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用意是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纳1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该条款签订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 C) A.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额最庞大的B.使中国人民的负担变得更加沉重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中国人民反帝斗争进入低潮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李鸿章材料二一年前(1894年)郑观应还只能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严复就在《救亡决论》中第一次呼唤“救亡”这一口号,要求通过改革改变现状,寻求新的出路.——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等人筹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李鸿章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是什么?答:维护封建统治.引进西方先进技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救亡”口号提出的事件.这一事件使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甲午中日战争(或《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开启的事件分别是什么?答: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日本方面: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陆军、海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补充造船费用.中国方面:在慈禧太后的心目中,颐和园比海军更重要.因此,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30万两”以建造颐和园.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在政治上是具有君主立宪的目标和理想,在经济上呢,它要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材料三如图是20世纪初清政府与列强签订某条约的场景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的贫穷落后;日本侵略中国早有预谋,准备充分;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对抗.(2)根据材料二,说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国方案.这一方案最终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答: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说明了资产阶级改革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3)根据材料三,说出20世纪初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哪一条约?通过这个条约,西方列强在军事上获得了什么侵略权益?它给中国造成的直接危害是什么?答:《辛丑条约》.权益:迫使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西方列强获得了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的驻兵权.直接危害:有利于列强对京津地区的军事控制和随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活动.(4)结合以上的史料,说说你的感悟.答: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3.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三义和团民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1)材料一中两个条约分别签订于哪一次战争后?它们分别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有何影响?答:《南京条约》签订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于甲午中日战争后,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材料二所提到的“自强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晚清政府为寻求“御侮自强”之术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答:洋务运动.创办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3)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感悟?答:落后就要挨打;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历史九年级中考全能冲刺讲练全能冲刺讲练(部编版)专题 07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解析版)

历史九年级中考全能冲刺讲练全能冲刺讲练(部编版)专题 07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解析版)

专题07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知识精讲一.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主要工业国||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开始推广①各工业国人口迅速增长;②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③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创造了条件。

④各工业国推广大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二、城市化及其问题城市化:大量的人口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的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贫富差距大,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落后(基础设施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从19世纪中期开始改善)。

三、工业化国家最大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同步提升一、选择题1.构建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示意图,其中横线处应填写的是A.经济发展B.科技创新C.社会变化D.政治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口增长;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促进了社会发展。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但是也带来环境污染与贫富分化。

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经济发展与大众教育不符,A排除;科技创新、政治制度,材料没有涉及,BD排除。

故选C。

2.《英国社会史》: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

……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排出纯金的潮流。

下列史料不能体现“文明人”变成“野蛮人”的是()A.B.C.D.【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排出纯金的潮流”结合所学可知材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野蛮”行为,即资本主义扩张过程中的野蛮性、血腥性和压迫性。

英国城市人口比例的提高,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提高,属于“文明人”的表现,不能体现变成“野蛮人”,D符合题意,故选D;ABC属于资本主义发展中“文明人”变成“野蛮人”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专题三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部编)

专题三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部编)

影响
人民最终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线索二 教育、外交、社会生活近代化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京师同文馆、
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教育
(2)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
表现
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近代化
(3)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通令兴办学堂,颁布
5. “一些先进中国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
亥革命失败的思考,决心发动的一场新的思想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
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这场运动指的是( D )
A. 二次革命
B. 袁世凯复辟
C. 护国战争
D. 新文化运动
6.清末民初,状元实业家张謇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造福
一方,影响全国。这反映了张謇( B )
A.变法图强的理念
B.“实业救国”的思想
C.民主共和的观念
D.“扶清灭洋”的主张
7.民国初年,文化界掀起了一场论战。一方认为,用“粗俗”的白话文
代替优雅文言文是一种倒退:另一方则认为文言文死气沉沉,白话文更
有活力。这场论战发生在( D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制的正式确立
(4)1915年,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
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5)1945年,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 屈辱、不平等、无自主权→逐步得到提高
外交
带来了全新的外交模式——条约制度(战后通过签订条
近代化 影响 约的方式处理中外关系);建立专职外交官制度,清朝
外交官懂得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专题(世近史----主题2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专题(世近史----主题2 第一次工业革命)

2012届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专题:世界近代史——-主题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专家诠解考点趋势考点1:珍妮机的发明与英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既是生产领域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它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原因:手工业的生产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3.概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1)开始标志: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①发明: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称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

他用自己女儿的名字把这种纺纱机命名为“珍妮机”。

②意义:珍妮机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机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先进的纺织机器。

这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直接参加劳动的“手”被解放出来,完成了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一次巨大飞跃。

(2)主要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①时间: 1785 年(改变工厂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动力和能源)②影响:蒸汽机的效率远远超过畜力和水力,而且不受地区和季节的限制。

蒸汽机的强大动力为机器大生产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步伐,将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

(3)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明: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4.工业革命的完成: 1840 年前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完成标志),后扩展到法、美等国。

5.工业革命的影响(1)使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建立了大工厂制度;(3)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4)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5)工业革命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确立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认识启示篇2.英国工业革命一系列的发明,不是偶然的,而是工匠和技师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探索的结晶;发明创造是社会前进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中考历史常见大题设问(中国近现代史)

中考历史常见大题设问(中国近现代史)

中考历史常见大题设问中国近现代史(八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册1、说出林则徐领导的一次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的意义。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如何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近代“使鸦片贸易合法化”的那场战争对中国造成什么严重影响?(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根据唯物辩证法,你对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有何看法?(评价)虽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施行,但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5、请简要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太战史作用。

(意义)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6、有人说,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的闸门,是成功的;也有人说,洋务运动在甲午战败后变得“哑口无言”,是失败的。

你怎么评价?(评价)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7、如何理解“甲午之役”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

全国通用中考历史专项练习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含答案)

全国通用中考历史专项练习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含答案)

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1. 我国在实施一五计划时借鉴了苏联的做法,苏联在实行工业化的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A. 实行计划经济B. 优先发展重工业C. 用市场调节经济D. 工业部门协调发展2. 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A. 新中国成立之初B. 解放战争期间C. 第-个五年计划时期D. 抗日战争期间‘3. 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一桥”是指()A. 南京长江大桥B. 武汉长江大桥C. 上海浦东大桥D. 钱塘江大桥4. 1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这里驶下装配线(见图).这是一个令亿万人民欢呼雀跃的日子。

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解放”这个由毛泽东命名的中国第一汽车品牌开启了装备中国的历史航程。

而这里就是()A. 鞍山B. 上海 C. 北京 D. 长春5. 下列属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成就的是()A. 长春一汽建成投产B. 大庆油田的建成 C.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D. 浦东开发区的设立6.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国产载重汽车反映的是我国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A. “一五”计划期间B. “大跃进”时期C. “文革”时期D.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7. 有人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两种,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

下列对“一五”建设模式认识正确的是()A. 工业和农业并重B. 优先发展重工业C. 注重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D. 注重各方面协调发展8. 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此,我国()A. 实施“一五”计划B.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 实现工作重心转移D.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9. 近代以来,中国工业化建设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工业企业B.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成为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缩影C. 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一大二公D. 国有企业改革的先进典型是邯郸钢铁总厂535 296A.“一五”计划成就突出B.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C. 大跃进运动已全面展开 D. 已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11. 为改变下表中我国工业落后状况,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A. 重工业B. 轻工业C. 农业D. 商业12. 2007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问题
1.近代企业:
(1)外商企业;鸦片战后出现;甲午战后发展(《马关条约》把办厂条约化、合法化)。

对中国民族企业起着阻碍和客观促进的双重作用。

(2)洋务企业:六十年代开始;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其破产。

是中国自己最早的近代企业,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工业革命。

其军事企业是封建性企业;民用企业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3)民族企业:①旧中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发展的春天。

②过渡时期(1949~1956年):合理调整工商业;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五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获得新生。

(4)官僚资本:以四大家族为代表,产生发展于蒋介石统治时期;建国初没收。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3.新中国的工业化: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土地改革:1950,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一五计划: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重点发展重工业)。

1957,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中共八大:1956,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业化的提出
1、1949年3月,在河北省今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共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
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时期;②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2、1953年,中共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编制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规定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二.我国工业化的主要历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1、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2、工业化方面的特点:主要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东北成为重工业基地
3、主要原因:政权巩固;经济恢复;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中共的正确领导;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苏联援助;抗美援朝的胜利。

4、工业化的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新中国的工业化在曲折中前进
1.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2.特点:能源(石油)建设和国防科技成就突出;主要分布在内陆
3.原因:
取得成就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五基础;八大;
曲折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苏关系恶化。

(三)文革时期和两年徘徊(1966—1978)新中国工业化的重大挫折
1、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2、工业化特点:能源、国防科技、主要分布在内陆
3、原因:有所发展原因:周邓工作努力;广大干群对“左”的抵制。

损失原因:“左”倾错误泛滥
四)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90年代):工业化的调整和迅速发展新时期
1、工业化主要成就:
2、工业化的特点: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沿海——内地
3、主要原因:
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
B.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C.对外开放
D.重视科技教育
E.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
1 下列各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B)
A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
B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20世纪50年代中期,人民政府认为要实现工业化应该(B)
A.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
B.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c.允许农民土地所有制存在
D.壮大私人手工业的规模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D)
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
②对工业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③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④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期间,西藏取得的主要工业成就是D
A.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B.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c.初步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
D.发展了交通运输业
5.“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B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③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④开始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建国后,东北成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其建设成就主要集中于A
①一五计划期间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③文革十年期间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④
7、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里的“一桥”建成于B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
c.“二五”计划期间 D.“文化大革命”时期
8、把建设新中国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中共的重要会议包括A
①中共“七大”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④中共“八大
A.②④ B.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改革开放以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改革农村传统经济结构而开辟的新路是C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进行土地改革
C 发展乡镇企业
D 对农业实行宏观调控
10、下列交通干线对于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是c
①宝成铁路②鹰厦铁路③包兰铁路④兰新铁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这突出体现在C A.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B.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
C.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D.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已经超过第一、二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