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考试命题的导向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彰显考试命题的导向作用

李文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标准倡导的,就是语文教研所倡导的,语文教研所倡导的,就尽量地通过试卷呈现出来,以尽可能达成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一致。一张好的语文试卷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台,答好这张试卷需要知识、能力,更需要智慧,考试命题对教学有导向作用,命题应当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

一、试卷的导向表现在语文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四年级试卷中的“我们发现有些广告乱改成语,如蚊香广告,把成语()改成了“默默无蚊”;摩托车广告,把成语()改成了“骑乐无穷”。这样乱改成语很不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经典的广告语,我要把它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学生必须认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把学语文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完成试题。完成上述试题,学生既要理解,还需评价的能力。(这里的评价,就是对自己积累的广告是否是积极进取的。)又如:古诗词考查中,有很多古诗表达了人间真情,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道题也是在考查学生的积累与运用,它体现了这样的理念:(1)注重创设运用的情境。创设运用的情境和简单地指定默写某个内容相比,好处在于避免死记硬背,使背诵必须跟理解相结合。(2)注重引导形成记忆的储块,检测是否能对语言精品进行检索提取。(3)赋予积累的内容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积累古诗、名言、谚语,并让他们准确地运用,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去积累。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荷花》时,学生朗读理解课文后,我会让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诗或是一段话(可以是课文中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春天到来,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红的、绿的、紫的……我会问:谁能用上“花”说说自己积累的词语?或者,看到这情景,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朱熹的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如此充满生机,可要珍惜这美好的春光,人们不是常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这样的语句常说,常练,学生就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遇到一定的情景就会脱口而出的。

语文园地中有很多积累题,教师不能只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要过多地讲解意思,要引导学生把这些词句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去读去记,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有滋有味。如三年级下册三单元的“读读背背”,我会这样

引导学生理解:如果你学习时,总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妈妈要教育你可用哪句话来表达?(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如果你想为妈妈做些事,如烧开水等,可妈妈就是不让干,你应用哪句谚语说服他?(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又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中,有以下名言: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诚所加,金石为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的,对于《中彩那天》中的父亲,你想用这里面的哪句话来称赞他?(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万年牢》中的父亲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严》的哈黙呢?(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将心比心》你对明白了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然后又让学生讲述了自己知道的和这些谚语相关的小故事,加强了对这些句子及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积累的重要性。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运用并加以内化的积累。

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无论是词语,还是句子的理解一定会很到位的。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试题中会经常出现这样的题型,例如:

A.每逢佳节,身在他乡的人们格外思念家乡的亲人,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思念家乡的人们最好的写照。

B.在小草纤弱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那么强大的生命力!难怪诗人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小学即将毕业了,老师请每个同学用一诗句来表达你与同学的离别之情,你用的是:__________

D.母亲是伟大的,每当想起母亲为我操劳,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首赞颂

母亲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

E.设计两句环境保护的警示语,要有人性化的表达。如:在村边的小河中常见各种漂浮物。为了保持河水干净,学校准备制作一块告示牌,请你代写一句容易使人接受的话语。(请勿使用“禁止”之类词语,字数不超过20个。) 上述试题设置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要求学生填写适合于这一语境的句子,这是活的语文。实际上也在暗示教师和学生,无论是什么经典的语言,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只是孤立地死记硬背,所学的东西就僵化了,再鲜活的东西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平时教学中的训练就着眼于综合运用,使学生能正确遣词造句、准确表情达意,努力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的沟通,培养学生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

二、试卷的导向性表现在注重课本,培养理解能力。

1、以课本为依托,培养词语的理解能力。

《课标》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考查中,无论是课外阅读还是基础题中,都相应地出现了词语理解题。

例:07—08年度四年级试卷的第四题是:选择带点字的正确意思,把序号写在()里。试题要求对“清、沉”的字义进行理解,有些句子就是出自课本。如,溪中有数不清.的搭石。清.波漾漾。卡罗纳的妈妈不在了,我们的心情很沉.痛。这些题,让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以课本为例子,联系上下文以及生活实践加以理解,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再以此为依托加以拓展,注重知识的广泛性。

又如,去年综合素质抽测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用“—”画出与“四海为家”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年级的试题中,也有类似的题型。要想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就要在课堂上下功夫。

去年五月份,我到勘四去送课,讲的是《月球之谜》,在阅读中,一学生提出“荒漠”是什么意思?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在第一次见到一位新老师,而且是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敢于提出问题,很了不起。我非常欣赏地看着他,说:“你真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相信你再读读课文的第二段,就一定能找到答案。”这时,我又面对全班同学说:“来,我们一起读读这段,然后用笔把这个词语的意思在书中画出来。”这段读完后,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月球表面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

记得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时,我反复地阅读教材后,发现文中有生字“振”组成的两个词语,一个是“为之一振”,一个是“振兴中华”。我把这两个词作为本课字词教学的重点,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引导:这篇课文中最让你受感动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清晰而坚定的声音。”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处,可反复引读,直至学生读出清晰而坚定的语气)之后,让学生从书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来代替这句话。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很快找出词语“振兴中华”。听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都很感动,很激动,很受教育,因为这句话出自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口中,别的孩子只是为了明理、做官、挣钱、吃饭,而他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

当周恩来说这句话时,魏校长有什么反应?学生们齐声说:“为之一振”为之一振会是什么样子?(学生们纷纷坐直了身子,瞪大了眼睛看着我。)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白,不仅仅要会给字组词,更重要地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地运用这些汉字及其组成的词语。

我们知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例子”作用,充分发挥考试的引领作用。07年四年级第二学期中的一题是:班里要选一名劳动委员,我对老师说:“我想当,而且一定能干好!”老师微笑着用了一个成语夸奖我。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毛遂自荐)这是课本中的一个成语故事,这道题创设了我选我的一个情境,只有学生在真正读懂毛遂自荐的意思,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