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基础知识第五章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1.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到2020 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4.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5. 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一、教育的内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
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1. 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2. 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3. 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4. 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1. 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2. 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思修第五章(法律精神)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宪 法权利)
平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 被选举权;政治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有信教或不 信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或 那种宗教的自由等。
人身自由权。身体不受 非法侵犯,人格尊严、住宅 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 秘密受法律保护等。
规范作用。指引作用、预 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 用和教育作用。
社会作用。
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 的国家制度;
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 济制度;
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 会秩序;
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贯穿于 法律制定和运行的始终。
1.法律制定
国家对权利和义务,即 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的权威 性分配,是法律运行的起始 性和关键性环节。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 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 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 进性。
主要体现在:坚持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借鉴成功经验;与时俱进。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 律保障。
2.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2.宪法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人权保障原则 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的统 治阶级通过宪法、法律规定 的有关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 方面的制度的总称。它体现 国家政权特定的阶级本质, 而且为国家政权的运转、国 家职能的实现提供保障。
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考纲内容】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宋元明清的文教政策【新增】: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学校的制约:“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2)书院的发展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存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论“大学”与“小学”:“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1)宋元明清的文教政策①重视科举,重用士人为了巩固政权,一方面采用政治威慑和物质利诱的手段迫使将帅交出兵权;另一方面重用文人,让他们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
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便利用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②“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了不少人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巩固,但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
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仅仅依靠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③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宋朝统治者尊孔祟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因其积极倡导,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最终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
(2)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学校的制约①科举制度的演变宋朝的科举制度:扩大科举名额;确定了“三年一贡举”;殿试成为定制;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元朝的科举制度:其具有明显的民族歧视特点;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科举制度日趋严密。
明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史上的鼎盛时期。
大学教育学基础第五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教育目的的概念、类型和层次;(2)掌握教育价值的概念、类型和评价标准;(3)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2)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教育目的的概念、类型和层次;2. 教育价值的概念、类型和评价标准;3.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进行讨论;3.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本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学生分享自己对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理解。
(二)新课讲授1. 教育目的的概念、类型和层次:(1)教育目的的定义;(2)教育目的的类型:总体目的、具体目的、阶段目的;(3)教育目的的层次:宏观目的、中观目的、微观目的。
2. 教育价值的概念、类型和评价标准:(1)教育价值的定义;(2)教育价值的类型:社会价值、个体价值、文化价值;(3)教育价值的评价标准:科学性、价值性、实践性。
3.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和现状:(1)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2)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内涵。
(三)案例分析1. 教师提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案例中的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3.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进行讨论;2.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3. 教师总结讨论要点。
(五)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小论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撰写的小论文是否符合要求;3. 考试成绩: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2024版)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事情(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事情(全)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一、简答题:怎么明白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养的活动;2. 教育:经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进展;3. 教育:经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进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要紧任务?(P17-20)1.培养高级特意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进展;3. 服务社会进展需要。
四、挑选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闻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经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
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妨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XXX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进展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挑选题(P24)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三、挑选题(P26)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
教学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挑选题(P27)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性等特点。
五、挑选题或名词解释(P30)1862年国会经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要紧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挑选题(P30)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领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进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我的大学1—10章主要内容

我的大学1—10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序言
本章介绍本书的背景、意义、研究对象和方法,并简要阐述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文学和文学创作的基础知识
本章介绍文学的定义、本质和特点,以及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和基础知识,包括表现形式、创作手法、文学风格等。
第三章:小说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本章介绍小说的定义、特点以及基本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以及小说的结构和发展过程,包括情节编排、人物塑造、描写手法等。
第四章: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
本章介绍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学科体系和相关理论,以及其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包括批评方法、文学派别及其代表作品等。
第五章:文学史、文学流派和文学名著
本章介绍中国文学史、文学流派和文学名著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相关作者及其代表作品,包括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家、明清小说等。
第六章:新时期文学
本章介绍新时期文学的起源、发展和变革,以及相关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包括鲁迅、郁达夫、茅盾、巴金等。
第七章:文化与文学
本章介绍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和互动,以及文学如何反映和承载文化,包括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文化变革和文化传播等。
第八章:文学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技巧与方法
本章介绍文学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包括构思、写作技巧、创作难点攻克、写作中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等。
第九章:文学与社会
本章介绍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和作用,以及文学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包括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的社会批判作用和文学对社会发展的反映和推动等。
第十章:文学与生活
本章介绍文学如何影响和渗透日常生活,以及文学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包括文学的情感表达、文学的伦理与人性探索、文学的启示作用等。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

1.萌芽阶段:机构:雅典大学;稷下学宫(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孔子、老子(世界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思想家)。
2.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最早的学科:医学、文学、法学、神学。
汉代太学、唐宋书院。
书院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
3.成型阶段:高等教育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4.完善阶段:大学三大职能逐步完善;形式与结构发展扩张中的高等教育特征: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多元化。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2、总体上看属于应用性学科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定论,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各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存在不同的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表现)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
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基本的价值)本体价值: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社会价值:1、社会化2、社会选择3、社会流动。
个人本位价值观: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新;3.高等教育实施在于通过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而达到目的。
知识本位价值观:早稻田大学的教育宗旨;1. 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社会本位价值观:1.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2.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一节

8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9
无序的公共生活
10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 、 发展的必要前提。 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有序的公共生活不仅有利于日常生活的和谐, 也会促进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11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 本保证。
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是社会 成员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重 要标志。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
6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 秩序
公共秩序的定义和涉及的范围
• (1)定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 共 • 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 (2)当代公共生活秩序涉及的范围:工作秩序、 教 • 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 • 络秩序等。
14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
• 法 律
两种基本手段
15
如何
? 在原始社会, (一) a在原始社会,原始人主要 在原始社会
以图腾崇拜、禁忌、 以图腾崇拜、禁忌、风俗等形式 作为共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作为共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b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道德和法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 的两种基本手段。 的两种基本手段。
法律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道德是法律的补充作用范围更广17道德道德法律法律重要条件保障维护维护保障保障18秩序秩序从身边的不文明现象看中国人的素质1不爱护公共卫生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国公民旅游不文明行为表现和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建议征集结果显示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建议征集结果显示公众反应最强烈的国内外旅游不文明行为中随地吐痰高居不文明行为榜首
医学文化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云南中医药大学

医学文化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章测试1.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生活的总和。
()参考答案:对2.医学无法跨越社会的形态,有什么样的文化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医学形式。
( )参考答案:对3.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只跟营养和卫生有关。
()参考答案:错4.狭义文化主要指()。
参考答案:精神创造活动5.广义的文化包括()。
参考答案:社会生活;制度文化;礼仪习俗;精神创造活动;物质生活第二章测试1.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和佛家有关。
()参考答案:错2.中医的“中”主要体现了()。
参考答案:中庸思想3.传统文化对中医药学习的重要性体现在()。
参考答案:中医药学的思维模式来自于传统文化;中医药学的哲学基础来自于传统文化;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来自于传统文化;中医药学的治疗素材来自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母体4.大医即大儒体现了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参考答案:对5.中医药文化里最核心的概念和范畴源自于《周易》。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子时就是三更。
()参考答案:对2.结合《乐记·乐本》中关于“声”和“音”的区别,孔子提出“郑声”一词,表示()。
参考答案:含有贬低郑国音乐的意图3.下列哪些人生于河南南阳?()参考答案:谋圣姜子牙;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医圣张仲景4.医学文化学的范畴描述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交叉学科5.医圣是指()。
参考答案:张机第四章测试1.天人合一观念的主要理论基础是()。
参考答案:气一元论2.药中国老指的是哪味药?()参考答案:甘草3.关于“中”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参考答案:从文字演化来看,“中”字引申为里面,一半,正,射中、遭受等;结合文字演化“中”字由射中又可引申为适合、符合;根据文字演化,“中”字本义应指事物的中间部位;“中”的思想在中国有着渊源流长的文化传统;“中”是一种无过无不及的、不偏不倚的中间状态4.中国含蓄之美文化特征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周易》、道家等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密切联系。
第五章 学习动机

四、归因理论
积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 期望
失败 期望
能力和努力 趋向成就任务
自尊、自豪,增强成功
缺少努力 内疚,维持较高的成就 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就任务
消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
运气
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 缺少坚持性,回避成就任务
缺乏趋向成就任务的倾向
失败 缺乏能力 对成功的期望
六、自我效能感理论
它来自班杜拉对结果期待与效能期待的区分:
结果期待: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 推测;
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 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人
行为
结果
效能期待
结果期待
六、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高的人 期望值高
自我效能低的人 畏缩不前
五、成就目标理论
能力增长观
德韦克
能力是可改变的,是随着学 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
掌握目标
能力实体观
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 习而改变的。 表现目标
五、成就目标理论
掌握目标者 任务选择 评价标准 情感反应 归因 学习策略 挑战性的任务,坚持性好 是否取得进步 对付出努力的任务满意 努力 促进理解学习材料的策略 (有意义学习、精细加工等) 表现目标者 过易或过难的任务,坚持性差 与他人的比较 只对成功的结果满意 能力或运气 机械学习策略
过度努力者
避免失败 高
成功定向者
低
避免失败者
低
失败接受者
八、自我决定理论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
主要内容
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 人类机能品质 组成内在的动机
05第五章教育制度(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五章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注意:教育制度不是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教育制度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广义的教育制度。
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二)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被称作正规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和核心(或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一般来说,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它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制是国家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了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
二、影响学制确立的因素(学制建立的依据)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
制定任何一种学制都要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改革的趋势)20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掀起了社会生产的改革浪潮,给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各国都进行了有关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并呈觋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1、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4、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5、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第二节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一、旧中国的学制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如最早设立的“庠、序、校”等,形成于西汉,到唐宋时期才比较完备。
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 个人品德
第三节 家庭美德
第三节 家庭美德
一、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二、大学生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三、弘扬家庭美德
一、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 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爱情的含义
勤俭持家既要勤劳致富,也要量入为出。
●邻里团结
搞好邻里团结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尊重对方的 人格、民族习惯、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做到互 谅互让,互帮互助,宽以待人,团结友爱。要本着 互谅互让的原则,无理者主动认错,得理者宽以让 人,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增进邻里感情。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1.爱岗敬业 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
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对待自己职业的一 种态度,也是一种内在的道德需要。它体现的是从 业者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工作极端负责、敬重 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道德操守,是从业者对工作勤 奋努力、恪尽职守的行为表现。爱岗敬业就是要干 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
2.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 德要求。它不仅是从业者步入职业殿堂的通行证, 体现着从业者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力量,也是在行业 中扎根立足的基础。职业道德中的诚实守信,要求 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 诺、讲求信誉。
3.办事公道
以公道之心办事,是职业活动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要 求。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做到公平、公正,不 损公肥私,不以权谋私,不假公济私。在社会主义制度 下,从业者之间以及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都是平等的。 他们的职业差别只是所从事的工作不同,而不是个人地 位高低贵贱的象征。在职业生活中,无论对人对己都要 出于公心,遵循道德和法律规范来处事待人。
中国文化概论(中英文字幕)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侨大学

第一章测试1.“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请问:上述文化定义的作者是()。
A:梁漱溟B:钱穆C:许倬云D: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答案:D2.“文化即人化”,是指()。
A:文化的价值追求,乃在让人成之为人B:文化包含的内容是人类的生活C:文化的历史性D:文化是由人创造的答案:B3.“中国”的最初意义是()。
A:西周B:儒家礼教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C:夏朝D:地理方位居四方之中的城邑,后特指中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答案:D4.学习本课程的方法论有()。
A: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相结合B:真诚的敬意和谨严的理性相结合C:典籍研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D:交融互鉴思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相结合答案:ABCD5.内壁上赫然刻着周武王的训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的,是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鸡贾村出土的、属西周时代的一件青铜礼器——何尊。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是中国传统社会主要的经济形态和物质基础,也从心态、思想上和生活方式上铸就了中国文化农业型物态和心理特征。
A:工商业经济B:游牧经济C:海贸经济D:自然经济答案:D2.与西方社会相比较,中国特色的家族文化,以()的宗法文化思想为指导。
A:道家B:儒家C:农家D:法家答案:B3.“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逐渐形成中华民族——这一多元一体的生机性的文化共同体,而生活在这个共同体中的各民族,对这个文化生命体有心理上的强烈的()。
A:凝聚意识B:排斥感C:认同感D:向心力答案:ACD4.美食博主李子柒的系列视频在网上大受粉丝欢迎,说到底是她的作品兴起了我们每个人骨子里沉淀的农人幽思和遥远的乡愁意识。
()A:对B:错答案:A5.从宗教信仰状况看,中国文化有摆脱神学独断、过人本主义生活的特征。
()A:对B:错答案:A第三章测试1.“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这里所指的“天”是()。
比较教育,讲义 第五章

第五章基础教育——幸福的基石第一节基础教育的历史沿革一、二战之前的基础教育1.16-17世纪,德国是制定强迫教育法的先进国家。
1557-1559年,萨克森公国和威丁堡公国就相继宣布了强迫教育法令。
1619 年,魏玛公国颁布强迫教育法令,明确规定牧师和学校教师应将6-12岁男女儿童的名单造册报送学校,以便地方政府督促或勒令家长履行送子女入学的义务。
2.费里(Jules Francois Camille Ferry 1832 1893)在任教育部长期间,于1881年和1882年颁布的两项初等教育法案,史称人《费里教育法》,也称《费里法案》。
《费里法案》确定了法国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与世俗化三大原则,并具体规定6 -13岁为法定义务教育年龄,儿童可以进入公立小学、中学接受义务教育,也可以在家庭和中学预科班中接受教育,然后升中学、大学。
3.187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
1918 年,通过了彻底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新的《初等教育法》(又称《菲舍法案》,规定对5-14岁的儿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
这一法案,标志着英国正式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4.在日本,明治天皇为了培养忠顺的臣民,造就爱国与守法的国民,于1872年颁布了《学制令》,规定614岁的儿童必须接受8年的义务教育。
1907 年,又颁布了《再改正小学校令》,将私立小学一律改为公立小学,并确立了小学阶段6年义务教育体制。
到20世纪初期,日本完成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
二、20世纪中叶到末期的基础教育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各国普遍强化了义务教育。
1944年,英国通过了《巴特勒法案》,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5-15岁,公立学校免费。
到60年代,基本实现了普及10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1936年法国将义务教育年龄延长到14岁,适龄儿童如果不能入学,家长可能受到刑事和被剥夺家长权力的处分。
1959年颁布《教育改革法》,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6岁。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6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第六节课官方笔记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课件内容第五章——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第三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一、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1.儒家创始人孔子仰慕西周的礼制和文化,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
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2.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他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同时强调后天修养对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无比重要。
孟子又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所谓的“五伦十教”。
3.西汉时期,董仲舒将伦理关系发展为“三纲五常”。
“三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常”是指五种道德规范。
①五伦十教:孟子将具体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
“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②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既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也就必然成为中华民族所共同尊崇的价值原则。
在这种原则的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美好品德。
(1)仁爱孝悌。
(2)重义轻利。
(3)谦和礼让。
(4)真诚有信。
(1)仁爱孝悌。
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极为重要而又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
“仁”的核心是“爱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对人的爱心也就首先应该施加于家庭成员身上,即儒家所倡导的“孝悌”之道。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指令
分 类
操作码
操作数
操作码 要完成的操作类型或性质 操作数 操作的内容或所在的地址
数据传送指令 数据处理指令 •程序控制指令
内存
CPU
+ - ×÷ And Or……
If Goto……
主机 I/O设备
输入输出指令
其它指令
对计算机的硬件进行管理等
25
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
指令的执行过程分为以下4个步骤: ① 取指令 按照指令计数器中的地址,从内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并 送往指令寄存器。 ② 分析指令 对指令寄存器中存放的指令进行分析,由译码器对操 作码进行译码,将指令的操作码转换成相应的控制电位信号;由地 址码确定操作数地址。 ③ 执行指令 由操作控制线路发出完成该操作所需要的一系列控制 信息,去完成该指令所要求的操作。 ④ 一条指令执行完成,指令计数器加1 或将转移地址码送入程序计 数器,然后回到①。
i m
a
n 1
i
r
i
28
2.2.2不同进位计数制间的转换
r 进制转化成十进制
r 进制转化成十进制:数码乘以各自的权的累加
例:
10101(B)=24+22+1=21
2 -1 -2 101.11(B)=2 +1+2 +2 =5.75 2 101(O)=8 +1=65
进制表示符号 B 二进制 O八进制 D十进制 H十六进制
3
1.1.1 近代计算机
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 冯· 诺依曼机:“存储程序”的概
念 五十多年来,计算机系统基本结 构没有变。
英国科学家艾兰.图灵
•建立图灵机(Turing machine)模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故事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故事第一章:校园文化理念的传承与发扬 (2)1.1 文化理念的初步形成 (2)1.2 文化理念的传承与发展 (2)1.3 文化理念的深入人心 (2)第二章:学术氛围的营造与提升 (3)2.1 学术活动的丰富多样 (3)2.2 学术交流的深入展开 (3)2.3 学术成果的显著提升 (3)第三章: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拓展 (3)3.1 艺术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4)3.2 艺术活动的广泛开展 (4)3.3 艺术教育的成果展示 (4)第四章:体育文化的推广与繁荣 (5)4.1 体育设施的完善与利用 (5)4.2 体育活动的丰富多样 (5)4.3 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5)第五章: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 (6)5.1 志愿服务理念的普及 (6)5.2 公益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6)5.3 公益成果的显现与影响 (7)第六章: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与成长 (7)6.1 创新创业政策的引导 (7)6.2 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7)6.3 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 (8)第七章:心理健康与人文关怀 (8)7.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 (8)7.2 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普及 (9)7.3 人文关怀的实践与摸索 (9)第八章:国际化校园文化的构建 (9)8.1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拓展 (9)8.1.1 教育资源共享 (10)8.1.2 国际科研项目合作 (10)8.1.3 教师互访与学生交流 (10)8.2 国际文化活动的举办 (10)8.2.1 学术讲座与研讨会 (10)8.2.2 国际文化艺术节 (10)8.2.3 国际学生社团活动 (10)8.3 国际化校园氛围的形成与完善 (10)8.3.1 语言环境优化 (11)8.3.2 国际化课程设置 (11)8.3.3 国际化人才培养 (11)8.3.4 国际化校园设施建设 (11)第一章:校园文化理念的传承与发扬1.1 文化理念的初步形成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学校园文化理念的初步形成,往往伴学校创立之初的摸索与追求。
基础课题库(第五章)

第五章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
A 一般层次 B最低层次 C 最高层次 D 基础层次2.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是指()。
A 公共规则B 社会公德C 公共秩序D 公序良俗3.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是指法的()。
A 指引作用B 评价作用C 预测作用 D强制作用4.《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自()开始施行。
A 2000年1月1日B 2006年1月1日C 2005年8月28日D 2006年3月1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自()开始实施。
A 2003年10月28日B 2004年5月1日C 2006年7月1日D 2006年10月1日6.违反《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情节严重的可追究()。
A 刑事责任B 民事责任C 行政责任D 经济责任7.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这一规定体现了()。
A 政府依法保障原则B 和平进行原则C 权利义务一致原则D 宪法权利至上原则8.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
A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B明礼诚信、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C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敬业奉献、遵纪守法D文明礼貌、团结互助、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9.()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A 安定有序B 民主法治C 公平正义D 人与自然和谐10.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是()。
A 道德与纪律B 道德与法律C 道德与习俗D 礼仪与戒律二.多项选择题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A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B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C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D 行为规范的群体性2.关于社会公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B 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C 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D 在自我身心关系的层面上,主要体现为乐观向上、心理健康3.关于法的强制作用,以下正确的说法是()A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B法律强制的主体是国家、社会成员与社会组织C法律的强制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法庭、监狱等D法律对于义务者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对于权利者来说则是一种强制保障4.《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有()A 警告B 劳动教养C 罚款D 刑事拘留5.《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了道路通行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开始在其中的工作表中输入表格内容。键入的内容会同时出现 在活动单元格和编辑栏中,每个单元格可容纳长达32000个字符。 • 当一个单元格中的内容键入完毕后,可以使用箭头键→、←、↑、 ↓或回车键来结束输入。如果使用箭头键则会使相邻的单元格成为 活动单元格;如果使用回车键则会使下邻的单元成为活动单元格。
8
研究出版社
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 材
• 5.3.4 使指定的单元格成为活动单元格 • 使指定的单元格成为活动的单元格通常有三种
方式。第一种方法是使用←、→、↑、↓等箭头 键。第二种方法是只要单击指定的单元格,则 被单击的单元格便成为活动单元格。 • 使用第三种方法定位时,每次定位操作,系统 都会把当前活动单元格的坐标记录在“定位” 对话框中的“定位”列表框中,该功能使得用 户可以很方便地返回到定位前的位置。
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命令启 动。
• 如果桌面上有Excel的快捷方式,则直接双击启动Microsoft Excel 2003。
• 2. 退出 • 用鼠标双击Excel主窗口左上角的系统菜单框,如果表格中的内容
已经存盘,则系统立即关闭;或者选择“文件”→“退出”命令 退出。
研究出版社
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 材
第5章 中文Excel 2003的应用
5.1 Excel 5.2 Excel的基本概念 5.3 Excel的基本操作 5.4 表格的格式化 5.5 使用工作表数据绘制图表 5.6 Excel的数据库应用 5.7 Excel的打印操作 5.8 其他应用技巧
1
研究出版社
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 材
5.1 Excel简介
• 5.1.1 电子表格与Excel • 目前,世界上较为流行的电子表格软件有Microsoft公司的Excel和
IBM公司的Lotus 1-2-3等。 • 5.1.2 Excel的启动与退出 • 1. 启动 • 在Windows XP中单击“开始”菜单,选择“所有程
工作表下面都会有一个标签,第一张工作表默认的标 签为Sheet1,第二张工作表默认的标签为Sheet2,依 此类推。在默认的情况下,新建的工作簿文件默认包 含有3张工作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增加或
• 3. 单元格 • 单元格(Cell)是指表格中的一个格子。单元格的引用一般是通
• 公式(Formula)是指由值、单元格引用、名字、函数或运算符 组成的式子。它包含于单元格中并从现有值中产生一个新值。公 式一般由用户自定义产生。当在一个单元格中键入一个公式时, 总是以一个“=”号开始的。
• 在公式中可用的算术运算符有:幂^、乘*、除/、加+、减-五种。 在函数与公式中使用相对坐标引用单元格时,被引用的单元格相 对函数与公式所在的单元格来定位;如果使用绝对坐标引用单元 格,则被引用的单元格相对整个工作表定位。
过指定单元格的坐标来实现的。 • 指定单元格相对坐标的方法是:列号+行号。如:A1、B2、C5等。
指定单元格的绝对坐标只要在列号行号前分别加上符号“$”即可, 如:$A$1、$B2、C$5等。 • 另外也可以先对单元格进行命名,然后用指定的名称来引用该单 元格。 • 4. 活动单元格 • 活动单元格(Active Cell)是指当前正在进行操作的单元格。当 一个单元格是活动单元格时,它的边框线变成粗线,这时可以向 单元格中输入新的内容或对单元格中原有的内容进行编辑、修改 或删除等操作。
5
研究出版社
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 材
• 5. 表格区域 • 表格区域(Range)是指工作表中的若干个矩形块。这些矩形块
可以是不连续的。当定义了这些区域后便可以对它们进行各种各 样的编辑;如剪切、复制和移动等。引用一个区域可以用它的左 上角单元格的坐标和右下角单元格的坐标来表示,中间用一个冒 号作为分隔符。如:A1:D5。 • 6. 函数与公式 • 函数(Function)通常都是用于进行某种目的的计算式子。 • Excel提供了一个函数指南(Function Wizard)的功能用于帮助 用户在使用函数时指定所要的参数。
• 5.2.2 基本概念 • Excel中有一些不同于Word中的概念,包括工作簿、
工作表等。分别介绍如下: • 1. 工作簿 • 一个Excel文件称为一个工作簿(Workbook)。在一
个工作簿中可以包含若干个工作表。 • 2. 工作表 • 工作簿中的每一张表称为工作表(Worksheet)。每个
2
研究出版社
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 材
5.2 Excel的基本概念
• 5.2.1 Excel窗口的基本结构 • 当启动Excel后,其启动界面和各部分的名称
如下图所示。它除了具有普通应用程序应有的 元素:标题栏、系统菜单、最大化和最小化按 钮、菜单栏等之外,还有工具栏和状态栏。
3
研究出版社
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 材
6
研究出版社
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 材
5.3 Excel的基本操作
• 5.3.1 新建一个工作簿文件 • 当刚刚启动Excel时,系统会自动产生一个名
为book1的新工作簿。如果再需要新建工作簿 文件,可以选择“文件”→“新建”命令,界 面右侧显示“新建工作簿”任务窗格,单击 “新建”栏下的“空白工作簿”创建一个新的 工作簿。 • 新建的工作簿文件自动取名为book2、book3 等,当文件第一次存盘的时候系统会让用户为 这些文件指定新的文件名。另外也可以通过单 击工具栏中的新建按钮来创建新文件。工作簿 文件默认的扩展名为.xls。
7
研究出版社
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 材
• 5.3.2 打开已有的工作簿文件 • 启动Excel后,如果要打开原来已经建立了的工作簿文件可以按如
下步骤进行: • 选择“文件”→“打开”命令,显示打开“文件”对话框,从中
选择或键入要打开的文件名,然后单击“打开”按钮打开已有的 工作簿文件。
• 另外一种打开工作簿文件的方法是直接单击工具栏中的“打开”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