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学设计【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了解地球公转特点1.观看四季变化图片2.交流讨论:四季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吗?教师活动11.播放四季变化图片2.提问:我们前面了解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会绕太阳公转,你认为四季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吗?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图片提供,丰富学生对四季变化的认知,形成对四季变化显著特征的认知,从而在头脑中建立地区公转与四季变化联系的趋势,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了解公转特点的探索活动中。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了解地球公转1、独立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
思考:①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②地球倾斜的方向会改变吗?③地球公转轨道性转是怎样的?2、小组交流分享地球的公转有哪些特点?3、汇报成果小组交流分享成果学生活动3: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思考并讨论:地球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我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模拟地球同时自转和公转呢?2、对照地球运动特点展开模拟实验(1)准备一个塑料小球,在球上画一条“赤道”。
(2)再准备一个圆盘作为公转的轨道。
(3)让小球在圆盘中运动起来,观察小球的运动。
3、交流讨论:通过模拟,你对地球的公转有什么认识或问题?教师活动21、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小组组员交流分享地球的公转有哪些特点。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3、板书总结学生汇报成果,并出示示意图进一步掌握地球公转的特点。
①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1年②地球倾斜的方向不会改变。
③地球公转轨道形状是椭圆形。
教师活动31、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我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模拟地球同时自转和公转呢?2、介绍实验方法,并引导学生利用材料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交流讨论:通过模拟,你对地球的公转有什么认识或问题?学生活动4:研讨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成因1、思考: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在一个公转周期中会发生四季变化,四季交替与地球公转有关。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活动帮助卡4.播放三种制作地球模型的指导视频,指导学生小组商量后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制作。
(采取小组自愿与教师分配原则,保证每种地球模型都有2组及以上小组进行制作,便于后续研讨)活动意图说明:本部分内容有2个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1是学生利用气泡图整理已知的丢球知识,通过整理和分析已知的知识让其结构化,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为模型制作提供正面的引导。
探索活动2是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来表达已知的地球知识。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4:展示交流地球模型1.展示交流制作的模型。
要求:(1)汇报时声音洪亮,描述全面细致(2)认真倾听,思考其他组的地球模型与小组制作的有何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还可以怎样改进。
2.想一想,说一说:不同模型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的模型有什么不同之处?教师活动41.组织学生分组上台展示交流制作的模型,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汇报:①地球模型是怎么制作的②制作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③制作的地球模型可以如何改进?2.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不同的模型,总结不同模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的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是不同的;选择的材料、制作的方法不同,使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不同的模型都有着地球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球体)3.提问: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我们的模型?(①让模型更精确表达地球知识②让模型更美观③从材料方面改进制作方法④增加表达的知识内容以增强模型功能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交流研讨,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制作过程以及模型所表达的地球知识;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模型之间的异同点;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改进地球模型。
环节四:拓展(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5:观察分析地球仪1.看一看,说一说:常用的地球仪和我们制作的模型有哪些不同之处?它又表达了哪些知识?教师活动51.提问:观察常用的地球仪,它和我们制作的模型有哪些不同?它表达了哪些知识?2.小结:我们制作的模型只能展示地球的部分特点,而真正的地球是涵盖了以上所有的特征,因此模型是需要不断完善的。
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和掌握六年级上册科学的核心知识点;b. 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如科学的定义、科学实验等;c. 学习并应用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能力培养:a.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解读能力;b.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c.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 态度培养:a.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b. 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a.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b. 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步骤。
2.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a.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b. 物质的状态变化和化学变化。
3. 动物的生活和繁殖a.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b. 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
4. 植物的结构和生长a. 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b. 植物的生长方式和呼吸作用。
5. 地球和地图a.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b. 地球上的水资源和地图的使用。
三、教学重点1. 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培养;2.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理解;3. 动物的生活和繁殖的了解;4. 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认识;5. 地球和地图的认知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的疑问或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做实验,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探索精神。
3. 讨论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归纳总结法:通过归纳总结,提炼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加深学生对科学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a. 引入科学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b. 导入实验探究法,引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思考。
2. 学习新知(30分钟)a. 手抄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b. 分组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c. 通过展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规律。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通用7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通用7篇)小学六年级篇1第一课时使用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
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4、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16太阳教案公开课
16太阳教案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宇宙探索”中的第16课“太阳”。
具体内容包括:太阳的结构、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的结构特点,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2. 掌握太阳活动的基本类型,认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宇宙奥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的结构、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阳结构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习单、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10分钟)(1)讲解太阳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结构模型,了解太阳的内部和外部结构。
(2)讲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如光照、热量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1)展示太阳活动(如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太阳活动的基本类型。
(2)讲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如磁暴、极光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学习单上的练习题。
(2)引导学生关注宇宙探索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的结构内部:核心、辐射带、对流层外部:光球、色球、日冕2. 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光照、热量、气候、生态系统3. 太阳活动类型: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影响:磁暴、极光、气候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太阳的结构及其对地球的重要性。
(2)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 答案:(1)太阳的结构:内部有核心、辐射带、对流层;外部有光球、色球、日冕。
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光照、热量、气候、生态系统等。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黑子活动影响气候变化;耀斑爆发导致磁暴、极光等现象。
六年级科学课堂教案(优秀4篇)
六年级科学课堂教案(优秀4篇)科学教学的开展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相识科学世界,而相关的课堂教案又应当怎么制定呢?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4篇六年级科学课堂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共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篇一: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通过给小兔子喂食物,视察了解小兔子的食性。
2.学习照看、爱惜小兔子。
活动打算1.在饲养角饲养几只小兔子。
各种食物的卡片,兔子卡片。
小兔子喜爱吃什么的墙饰背景。
活动过程形式:集体/小组1。
创设情境:小兔子饿了,须要小挚友给小兔子打算食物。
2。
猜一猜:小兔子喜爱吃什么?选择相应的实物卡片贴在墙饰上“猜一猜小兔子喜爱吃什么”部分。
3。
带小挚友到食堂为小兔子找食物,喂养兔子,视察小兔子吃吗?并依据视察结果,将相应的食物卡片布置在墙饰上“小兔子喜爱吃”或“小兔子不喜爱吃”部分。
4。
引导幼儿依据自己的猜想每天带食物来喂小兔子,视察小兔子的食性,并做记录和相互沟通。
活动评价1.在老师的支持引导下,能够持续喂养和视察小兔子。
2.能够了解兔子的食性,并乐于与老师、小挚友沟通自己的活动和发觉。
3活动建议:4.请家长留意引导、提示、激励幼儿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5.将礼貌宝宝的图片张贴在图书区中,引导幼儿常常视察和讲解并描述,以丰富幼儿的表达实力,养成礼貌行为。
篇二: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阅历,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需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变更而变更,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相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视察、去发觉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变更而变更;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5、影子的形态和光源照耀物体的侧面有关;6、从不同侧面照耀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3篇
六年级科学教案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2022新课标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pptx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发现动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汇报,进一步提出问题:“动物中有没有刚才我们发现的这样现象呢?”,适时出示资料如同 胎多仔的小动物(小猪图、小狗图),
示思维导航问题
“这些动物的后代与亲代的毛皮颜色,耳朵等外貌特征一样吗?ft
1恐龙是卵生的? 2恐龙形体都是庞大的吗? 3水杉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4通过化石我们能知道生物进化的哪些信息? 小结: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说明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而来的;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 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 的化
2022新课标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 元遗传和变异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022新课标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青岛版(2022新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1、《细胞》 【核心概念】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13.工程设计与物化 【学习内容与要求】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5-6年级③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5-6年级④利用工具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根据实际反馈结果进行改进并展示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认识细胞的分类和内部结构,知道细胞各部分的作用。
.(出示翼龙化石、猛玛象化石、薄氏辽宁枝化石)生物学家发现,不同地层中一些化石有些相似,其实它们是 同一种生物,只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我们研究远古生物的重要线索。关于化石和远古生物,我们还有很 多谜底没有揭开。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断地探索谜底。
推荐精品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优质公开课教案2 (2)
小结,化石就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百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
【板书】
地层岩石、残骸、侵蚀
化石是怎样形成并被发现的
【教师活动】
介绍制作印迹化石模型的方法。
1、启发学生思考,恐龙死后,哪一部分最容易被保存下来。
2、人们是怎样发现恐龙化石的。
3、介绍化石形成和被发现的基本过程。
了解一下<化石告诉我们什么【图片导入】
其他生物的化石图片
化石是什么,化石
1、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骼和贝壳等。
2、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适的地质条件和漫长年代的沉积变化,
而且大多数化石都深埋在底下。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所展示的图片,说出是什么生物的化石,是哪一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化石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科学家面对化石所引发的困惑。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图片导入】
恐龙的图片,恐龙的化石。【】师:恐龙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灭绝了,我们的资料是根据什么制作出来的。
生:它们的骨头架,它们的化石。
师:对,化石。从远古而来的化石,它身上携带了很多的神秘信息,这节课我们就来
【学生活动】
小组内合作完成印迹化石模型的制作。
讨论动物死后,哪些部分最容易被保存。
化石如何被人们发现。
【教师点拨】
1、告诉学生们,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适的地质条件和漫长年代的沉积变化,而且大多数化石都深埋在底下,没有被开采出来,所以每一块化石都是非常珍贵的。
2、自什么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精选8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精选8篇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3、师生共同评出“创意奖”、“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
(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第二课时一、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模拟课堂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
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活动要求: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评价内容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二、小组自评◆模拟课堂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评价内容乐器的外形美观◆◆◆◆◆乐器的设计有创意◆◆◆◆◆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三、改进乐器◆模拟课堂师: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六年级科学教案(优秀5篇)
六年级科学教案(优秀5篇)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重在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即是前两课的延伸与扩展又是后一课的铺垫,地位很重要。
本科内容逐渐递进,从生物间广泛的“伙伴”关系和“竞争”关系入手,深入到具体的食物关系,引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展现生物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再由此启发学生思考食物关系的断裂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人类在其中可能发挥的破坏作用,为下一课学习生态平衡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研究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初步了解食物网。
二是思考破坏自然界食物关系断裂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科学已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探究学习。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接触《科学课》已有3年多的时间了,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学生也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充满着好奇,喜欢多方位的观察与了解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在教学中老师如何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观察探究将受到很大的挑战。
为此,我对本课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地探究思考起到有效地引导。
而自然界中动植物间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对于学生来收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各种食物链的资料。
2、能够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
2、知道食物链的组成。
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并会书写食物链。
3、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
2、知道食物链被破坏的后果,能自觉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二)教学难点:能够完整的找出、写出食物链。
五、教学方法创新:(一)选择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一课:大象是怎样的动物?教学目标:1. 了解大象的外貌特征。
2. 认识大象的生活习性。
3. 能够描述大象的特点。
教学重点:1. 大象的外貌特征。
2. 大象的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大象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大象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2. 引导学生说出大象的特征。
3. 引出本课的主题:大象是怎样的动物?Step 2: 学习大象的外貌特征1. 教师使用PPT展示大象的外貌特征,并逐一讲解。
2. 学生观察图片,积极参与讨论。
3. 教师带领学生合并信息,总结大象的外貌特征。
Step 3: 学习大象的生活习性1. 教师使用PPT展示大象的生活习性,并解释每个习性的意义。
2. 学生观察图片,积极参与讨论。
3. 教师带领学生合并信息,总结大象的生活习性。
Step 4: 操练与巩固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大象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教师引导学生就扮演的角色进行对话交流,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大象的食物和栖息地教学目标:1. 了解大象的食物来源。
2. 掌握大象的栖息地和分布区域。
3. 能够描述大象的饮食习性和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1. 大象的食物来源。
2. 大象的栖息地和分布区域。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大象分布地图。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丰富多样的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
2. 引导学生说出大象可能会吃的食物,并进行分类。
3. 引出本课的主题:大象的食物和栖息地。
Step 2: 学习大象的食物来源1. 教师使用PPT展示大象的食物来源,并逐一讲解。
2. 学生观察图片,积极参与讨论。
3. 教师带领学生合并信息,总结大象的饮食习性。
Step 3: 学习大象的栖息地和分布区域1. 教师使用PPT展示大象的栖息地和分布区域,并解释每个地区的特点。
2. 学生观察地图,积极参与讨论。
3. 教师带领学生合并信息,总结大象的栖息地和分布区域。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1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课《紧密联系的工郸口技术》(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工具与技术》课题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课时1核心概念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12.技术、工程与社会学习内容及要求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5〜6年级②知道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2.3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5〜6年级④初步认识技术与工程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应用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举例说明科学发现可以促进新技术发明(如激光的发明)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通过“取核桃仁”活动,了解生活中的常见工具和技术,知道一种工具可能有不同用法,不同工具使用的技术可能不同。
认识到工具和技术之间存在联系。
科学思维:观察和比较同一任务下不同工具的结构和使用情况,通过分析、交流,初步构建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探究实践:在“取核桃仁”的过程中,合理选择并使用工具,描述使用效果和感受。
态度责任:通过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产生认识工具和技术的兴趣,知道工具和技术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在“取核桃仁”的活动中感受正确使用工具和熟能生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正确评价工具的使用效果,学会经验和技巧的迁移。
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优化件;2.课前需准备较硬的小核桃;3.准备常见工具:核桃夹、羊角锤、擀面棍、轮子、成头、扳手、老虎钳、螺丝刀等。
学生:1.自带部分常见工具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走进工具的学习。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4.说一说:通过两组实验,我发现了。
学生活动3——“地球椅”体验活动(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1.回忆并思考:当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时,树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2.小组合作完成“地球椅”体验活动,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活动4——“地球模型”验证活动(模拟谁先迎来黎明)1.运用材料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归纳并得出结论。
4.交流讨论:通过两组实验,有什么发现?总结板书教师活动31.提问:大家都有坐过汽车的经历,当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时,树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2.组织学生完成“地球椅”体验活动,思考:当我们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周围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3.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41.出示地球模型,引导学生在地球模型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
在地球模型上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
2.总结并板书结论。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明确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是完成本实验和模拟实验3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多次举例强化,帮助其归纳出“相对运动”中“相反”这一规律。
让学生在模拟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保证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论证观点的能力。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5思考并讨论:①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②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教师活动5提问:1.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交流讨论、总结汇报,解决地球自转周期的问题,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
环节四:课末练习(根据教学活动选择使用)(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6一、填空题1.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是由于产生的。
2.北京和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后看到太阳。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教学设计【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回顾学过的一天影子的长短相关知识1.依据生活经验思考日影变化的季节规律2.同桌讨论日影变化的季节规律3、回答日影变化的季节规律教师活动11.引入:四季交替,年年循环,日影变化会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吗?有什么样的规律?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学生已有的一天中影子长短变化这一先验知识的引导将话题聚焦到影子的四季变化中来。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4)学生活动2:查阅资料,了解古人是如何观测日影变化的。
1、阅读资料,认识古人的观测仪器和观测结果。
2、小组交流讨论古人的观测仪器和观测结果。
学生活动3:制作简易圭表1、认识圭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制作简易圭表(1)制作圭面刻度(2)在圭面上立表教师活动21.指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古人是如何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
①说出古人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的仪器。
(圭表)②说一说古人观测日影的四季变化的结果教师活动31.指导学生认识圭表由哪几部分组成,它的功能是什么?2.指导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圭表。
学生活动4:模拟实验1.根据太阳在同一地点正午时分随四季而位置变化的特点,模拟影子长度的变化。
教师活动4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内容并结合生2.记录实验数据。
3.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5:实际观测1、把自制的圭表放在正午时分太阳可以照射到的窗边。
记录影子的实际长度,在其他季节,也进行测量和记录。
2、利用自制圭表,实际观测一年内影子的变化并记录,依据数据处理研讨正午时分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
活实际明确太阳在四季中的位置变化。
2、展示材料和操作示范动态图。
教师活动51、布置课后课后长周期作业:利用自制圭表,实际观测一年内影子的变化并记录,依据数据处理研讨正午时分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
2、把自制的圭表放在正午时分太阳可以照射到的窗边。
记录影子的实际长度,在其他季节,也进行测量和记录。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11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11篇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教学过程】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
板书:白醋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
(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3、实验: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三、验证产生气体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
(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
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四、小结: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 我们的地球模型 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 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1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就是从介绍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开始的。
由于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我们常常通过制作模型与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
而科学家在进行此领域的研究时,也会把已有认知表达在模型上,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得出新知,再通过实践验证新知。
而模拟实验最大的难度在于与实际现象的贴合度,模拟程度越高,实验效果越好,更有助于学生认知的建构,因此,在本课模拟实验过程中,强调实验材料与地球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尤为重要的。
本课也是通过模型制作帮助学生整理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通过收集地球结构的各种数据,来制作模型,并希望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应用在后续的各个主题的研究中,从而获得新知。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三年级《太阳、地球与月球》单元以及五年级《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地球,对地球的形状,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地球的结构等特点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
而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感尚未完全建立,空间感知能力、想象力非常有限,而且孩子们对于地球的认知还属于比较粗浅的,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本节课制作地球模型,不管是制作电子模型还是实物模型,都需要充分运用数学知识,利用好相关数据与比例,受此影响,学生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1.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科学思维:学会利用数据建立模型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探究实践:1.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
2.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
11《宇宙生命之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1《宇宙生命之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六年级上册《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科学探索,能够掌握宇宙生命存在的条件和探索生命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归纳、分析和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宇宙生命的探索历程和科学家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宇宙和生命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提高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重视。
重难点:重点:掌握宇宙生命存在的条件和探索生命的方法,了解科学家对宇宙生命的探索历程和研究成果。
难点:理解课文中涉及的科学概念和术语,如恒星、行星、彗星等,以及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吗?这个问题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探索的宇宙之谜。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个充满神秘和未知的领域,揭开宇宙生命之谜的神秘面纱。
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奇妙的探索之旅吧!二、生字学习谜(mi)笔画顺序:或、虫、弓、折、竖组词:谜语、猜谜、灯谜造句:这个谜语真的很难猜。
尚(shαng)笔画顺序:小、山、羊、口组词:高尚、尚且、尚在造句:他的行为表现出高尚的品德。
氧(y酉ng)笔画顺序:气、羊、横撇/横钩组词:氧气、氧化、缺氧造句:长时间在缺氧的环境下会导致人体不适。
倾(qing)笔画顺序:彳、竖、撇、横钩、撇、捺组词:倾斜、倾倒、倾诉造句:他的房子因为地震而倾斜了。
揭(jie)笔画顺序:才、一、I、一、I.λ组词:揭开、揭示、揭穿造句:他成功地揭穿了那个骗子的谎言。
斑(bαn)笔画顺序:文、I、一、一、一组词:斑点、斑纹、斑马造句:她的皮肤上有一些明显的斑点。
燥(zao)笔画顺序:火、干组词:干燥、燥热、燥气造句:长时间在干燥的环境下会导致皮肤干燥。
漠(mδ)笔画顺序:3、木、又组词:沙漠、冷漠、漠然造句:他在面对困难时总是表现得漠然。
磁(Ci)笔画顺序:石、次组词:磁场、磁铁、磁性造句:这个指南针的指针显示了地磁场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拱形能够向下并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并通过瓜皮拱的受力情况推测拱形受力时各部分相互挤压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并在研究过程中边实验边改进,不断加深研究。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拱形受力时可以将力分散,并向下和向外传递,在拱足处转化成外推力和向下的力。
2.知道抵住外推力,可以使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难点:瓜皮拱的受力情况推测拱形受力时各部分相互挤压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图片:各种拱形结构的建筑物(课件出示)——这些建筑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拱形)
活动2研究拱形
1.人们为何要将建筑物做成拱形?拱形能承受很大的力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拱形的力量,导入及板书
2.要研究拱形的力量,必须先要制作拱,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演示纸拱的制作,同时介绍拱形的拱顶和拱足))
3.猜猜看,平纸和纸拱能承受多大的压力,也就是能承受多少个垫圈?(课件展示)
4.到底怎样,请大家先了解一下:
5.在刚才的实验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拱顶受到的压力到了拱足变成了向外的推力,拱足部分真的有两个外推力吗,我们不妨体验一下:两人合作,一人拱顶处使力,另一人两个手指抵住拱足,体验外推力;
6现在谁来说说看拱形受力有什么特点。
课件:拱形受力时可以将力分散,向下和向外传递,在拱足处转化成外推力和向下的力。
7进一步探究:那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让纸拱不变形?(课件)这样做,承受的压力可能会怎样,真的吗?那我就按照你们的方法来试试看(演示实验)8交流:说说你的发现——抵住拱足的力量越大,拱形承受的压力越大。
课件:结论
活动3【练习】延伸与拓展
1.研究瓜皮拱
课件:(1)梯形的五块瓜皮做成拱瓜皮为什么不垮呢?
(2)受压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课件结论:拱形受压,不单拱顶和拱足处受到力,其实拱形的每一个地方都受到力的作用。
瓜皮拱把受到的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的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紧密。
所以在一定的重物下瓜皮拱不垮。
2.课件运用: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古代的城门大多是拱形?
四、小结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