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词四首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知识点总结
《词四首》知识点总结1【主题思想】《治家做.秋思》,词人借凄凉的秋最来扦发自己成边时思乡的愁苦之情。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也描写了成边将土功业未成、思乡念亲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抗击侵略者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通过描写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对自己早年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满江红》:这首词是秋瑾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的雄心壮志朗中,正向革命道路前的苦闲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2【文章结构】(1)上阕写景(异)-雁去-长烟-落日-边声-边声-渲染荒凉-萧瑟气氛借景抒情-下阕抒情(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抒发思乡报国之情(2) 梦回战场(第1-9句)-抗敌报国、建功立业跌回现实(第10句)-壮志难酬(3) 回顾过往生活-中秋佳节,独自一人,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冲破牢笼,获得自由,豪迈雄健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英雄无路,经受磨难,知音难觅3【文学常识】“渔家做.秋思"中“渔家做”是词牌名,方“秋思”是题目。
“秋思”说明这首词描写的是词人驻守边塞时在秋天触发的思绪。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由此可知这首词描写的是词人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
这是辛弃疾寄给好友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
“满江红”中“满江红”是词牌名。
这首词是秋瑾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渔家傲。
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课《词四首》
衡阳雁去
渔 塞下秋景异
边声连起 渲染荒凉萧
家
(写景) 千嶂孤城 瑟气氛
傲
长烟落日
范
家万里- 归无计
仲
将士秋思 燕然未勒
抒发思乡报
淹
(抒情) 羌管悠-霜满地
国之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词的上阕中,作者围绕塞下秋景 总的特点“异”,描写了一系列的景 物,渲染了一种荒凉萧瑟的氛围。
悠
悠 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浓
霜 白霜,更使人惆怅难眠。
满
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寐?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
1、“不寐”的是功业未成,将士归乡无期 2、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 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下阕表达出守城将士怎样的情感?
壮志难酬的感慨 忧国思家的情怀
整首词在写法及语言上有何特色?
下阕中,作者采用直抒胸臆和借 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他报国 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 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 士的艰苦生活。
❖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 燕脂凝夜紫”
❖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
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
豁达胸怀!
----- 周国. 平
32
耳熟能详的 他,同学们一定了 解不少,请简单介 绍你所了解的苏轼。
.
33
苏轼,即苏东坡,为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 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 礼法,而又有改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 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 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 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 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 木怪石。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情, 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 画却名垂后世。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PPT课件
跟踪检测
3. 请分别写出下列词句中词人借“酒”表达的思想感情。 (1)《渔家傲·秋思》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
_对__远__隔__万__里__的__家__乡__的__思__念__。_____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酒酣胸胆尚开张”:
___壮__心__未__已__的__英__雄__本__色__。_______
译文:西北边境秋天的风景十分奇异,大雁向衡阳展翅飞去,毫 无留恋之意。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 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号角
层峦叠嶂
译文: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各种边塞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一起响起, 层峦叠嶂之间,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12.词四首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 (重点)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 涵。(难点)
新知导入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新知导入
大漠边关凄厉的号角声及战马的嘶鸣、狂风的呼啸令人 心寒。倘若置身此处,怎能不怀念故乡的温馨?
作者醉后为何“挑灯看剑”?由此体现出什么?
因为宝剑伴着他征战杀敌,是词人曾经为国征战沙场的见 证。这一举动隐含了词人念念不忘报国的雄心。
精读课文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 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出兵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地分食酒食,军营里奏响了悲 壮粗犷的军乐。在秋风萧瑟的战场上,词人检阅着各路兵 马,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 队斗志昂扬的战士,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无不彰显着 气氛的肃杀,将士们准备出征。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课件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
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
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 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 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 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
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
未经过过滤的酒,浑 浊、质量不好的酒。
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 然,山名。勒,刻石记功。
yān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
mèi
比喻夜深寒重。 征人夜深不能入 睡。寐,睡。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出征的士兵。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
上阕:描写梦中之景,即在秋季的某一天,
沙场上点兵的盛大场面,展现抗金部队壮盛的
军容。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表现了什么内容?
这一句叙写现实生活,刻画了一位落魄英
雄的典型形象。两物——“灯”与“剑”,两
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 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深入到主人公
的内心世界。
试分析“沙场秋点兵”一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重笔点化,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 征的将军形象,如电影镜头中的一个突然定格,
思念家乡 壮志未酬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色
的生动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
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 的艰苦。
词牌名
江 城 子 密 州 出 猎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词四首》PPT课件(共78张PPT)
解题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连续上书反对 王安石变法,无效果,苏轼乃自请外任。先在杭州任通 判,熙宁七年(1074年),又从杭州来到密州任知州。 他虽在地方任官,却一直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在朝 廷任职,以便大济于世。熙宁八年(1075年)冬,密 州久旱,密州知州苏轼到常山祭祀祈雨。回来的路上, 与同官梅户曹在铁沟会猎,随后写了这首出猎词,抒 发自己的志向。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 是什么?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 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 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 作了铺垫。
3.词的下片运用的两个典故“遣冯唐”、 “射天狼”,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 怀?
“遣冯唐”表达了词人希望朝廷能够重用 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情怀。“射天狼” 表达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豪情 壮志。
合作交流
1.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读出?
哀伤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的矛 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 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3.品析“浊酒 一杯家万里” 一句中“一杯” 和“万里”的 妙处。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
2.写边塞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衡阳雁去无留意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
(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 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 词四首》PPT课件【精美版】
写作背景: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 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宋仁宗即位 后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歌舞升平,实际 上危机四伏。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 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 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写作背景:本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 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苏轼在熙 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 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 任满转任密州知州。熙宁八年(1075),密 州蝗旱灾害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又不
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 侮的苏轼,年近不惑仍雄心勃勃,在贬官 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 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首词是 熙宁八年冬天苏轼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 照,孤城紧闭,描绘出一幅壮阔苍茫的边塞 黄昏景象。这句话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 突出边地戒备森严、战事吃紧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肃杀的边塞战 地风光图。通过环境描写,突出边塞条件的 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 作铺垫。
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 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①“牵黄”“擎苍”的行为。②“锦 帽貂裘”的装束。③“千骑”狂奔的场面。 ④自比孙权的自信。
“千骑卷平冈”的“卷”换成“到” “过”“扫”好不好?
不好。“卷”字描绘出了一种太守出 猎众人跟随的浩浩荡荡的气势,给人以身 临其境之感,而其他三个字则没这种效果。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词四首
知识备查
豪放派:
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 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 涉于狂怪叫嚣。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 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 敦儒、张孝祥、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是成为了创 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四库全书 总目》),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 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知识备查
了解词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 而称长短句,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词, 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 句数和平仄声韵。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 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
精读细研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这里的悲怆情调 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 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合作探究
1.说说词的上片和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上片:写边塞秋景。 下片:抒发爱国与思乡之情。
2.找一找上片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请用以下句式总 结: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________图。
【译文】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 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精读细研
混浊的酒,质 量不好的酒。
部编教材九年级(下)第12课《词四首》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浊酒一杯家万里”写边关与家乡相距遥远,思乡之情 如何来解?只好借酒消愁了。“浊酒”可见生活的艰
苦。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是引用典故来抒发报国之志, 写出了作者为国立功的远大抱负。 “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写实。月光皎洁,满地如霜,远 处不时传来悠扬的羌笛之声,使戍边战士思念故乡,无 法入睡。将士们本来是想像东汉大将窦宪那样报国逐敌, 立功而返的,可是宋朝对外却忍辱求和,抗敌战争常常 失利,不断地割地赔款。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结句以生动形象的描绘 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主题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
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 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 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 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破阵子
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 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 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 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 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 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 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 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 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 “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苏轼在熙宁四 年(1071)因对王 安石变法持不同 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 州通判,三年任 满转任密州太守。 这首词是熙宁七 年(1074)冬与同 僚出城打猎时所
作。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 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苏轼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 云中,何日遣冯唐?会 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典诗词”。
《词四首》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分别是晏殊的《浣溪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些词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情感,通过学习这些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典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然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通过适当的例子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作品。
2.能够理解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
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词知识,创作自己的词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赏析。
2.难点:对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词作品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3.实践法:通过创作自己的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准备好《词四首》的课文,包括原文和注释。
2.多媒体: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材料,用于辅助教学。
3.作业: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然后导入本课的主题《词四首》。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四首词作品,让学生初步感知和朗读,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九年级下册定风波等四首课外古诗词
九年级下册定风波等四首课外古诗词部编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定风波》。
1、《定风波》原文: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译文: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
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2 词四首》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2 词四首》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节课共包括四首词: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辛弃疾的《太常引·人日idge》。
这些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欣赏到词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词这一文学体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一些生僻词的理解,对古代社会风俗的了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相关知识,掌握四首词的作者、背景及词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四首词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四首词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的分析;2.重点:通过分析,理解词的特点,欣赏词的魅力;3.难点:对一些生僻词的理解,对古代社会风俗的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词的图片、音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以一首现代词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四首词,了解词的背景,感受词的魅力;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首词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教师进行指导;4.课堂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5.总结提升:教师对四首词进行总结,强调词的特点,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学;6.课堂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最新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词四首》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写作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重点注释①塞下:边界要塞之地。
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
②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
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③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④千嶂:层峦叠嶂。
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⑤征夫:出征的士兵。
作品主旨这首词描绘了塞下秋景之“异”,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苏轼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重点注释①老夫:作者自称。
②聊:姑且,暂且。
③擎:举着。
④千骑:形容骑马的随从很多。
骑,一人一马的合称。
⑤尚:还。
⑥开张:开阔雄伟。
⑦鬓微霜:鬓角稍白。
⑧会:终将。
⑨雕弓:饰以彩绘的弓。
⑩天狼:星名。
传说天狼星“主侵掠”。
词中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作品主旨这首词描写了太守出猎的盛大场面,表达了词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写作背景辛弃疾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
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不得已在上饶赋闲家居。
陈同甫也是主张抗金的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寄给陈同甫的。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重点注释①梦回:梦中回到。
②连营: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
③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
④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
⑤炙:烤熟的肉食。
⑥五十弦翻塞外声: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词四首-课件
❖ 宋代的杭州: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画栋雕梁,湖光山 色。
❖ 宋代的密州:经济萧条,荒山连绵,连连蝗旱,生活困 苦。
❖ 苏轼因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自请离京, 一心想报效祖国却无法施展才能。
❖ 资料二: ❖ 写作背景: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
的西夏和辽不断扰袭边境。作为一个忧国忧 民的词人,苏轼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 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 燕然勒功:亦称“勒石燕然”。东汉将军窦宪率 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
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 (用典) “燕然勒功”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 们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 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⑧西北望,射天狼
气概
《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 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 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 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 婉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 望。
《渔家傲·秋思》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他在陕西守卫边 疆多年。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 守旧派阻挠,他的词,写边塞生活, 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写羁旅生活, 缠绵深致,脍炙人口。
算无从谈起。听惯了幽怨的羌笛,
浊酒一杯∕家万里, 见惯了秋霜满地,征人夜深不能
燕然未勒∕归无计。 睡,
羌管悠悠∕霜满地, 将军征夫白发长,热泪泣。
人不寐,
(互文)
将军白发∕征夫泪。
情感·典故 诗人情感之“悲” 壮志难酬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家忧国 ❖ 原因: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部编版本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四首》赏析
部编版本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四首》赏析26.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北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二、中心思想:上片描写塞外秋景,下片抒情。
表达了词人思乡忧国、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字词1.渔家傲,词牌名2.塞下:指西北边地。
3.千嶂:崇山峻岭4.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四、重点题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听觉、视觉角度描写了边塞奇异凄凉的景象,表现了战士们的豪迈情怀。
和家乡景象作对比,为下文思乡作铺垫。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了作者思家不能回,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运用互文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
4.《渔家傲》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天气寒冷,边声杂乱,战事吃紧、戒备森严。
5.请分析“霜满地“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时令,借景抒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思乡忧国、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6.想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描绘的画面。
并写出这种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画面:在崇山峻岭之间,坐落着一座孤城,傍晚时分,夕阳残照、烟雾弥漫,城门紧闭。
作用:写出了边塞之地的孤寂荒凉,也表现出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点。
27.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代表人。
二、中心思想这首词上片写出猎盛况,下写报国之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词四首》知识点与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词四首》知识点归纳赏析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关于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死后谥号文正,有《范仲淹全集》。
二、基本内容上阕:写景,展现了一幅荒凉凄清的边塞秋季风光图。
下阕: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情,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情怀。
三、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
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四、诗歌赏析1.上阕的景物紧扣哪一个字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异”。
渲染了战地苍凉萧瑟的气氛。
描绘了衡阳雁去、边声四起、落日中孤城紧闭的画面。
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并谈一谈在词中的作用。
画面:在崇山峻岭之中,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
作用:描写出边塞地区孤寂荒凉之景,也暗示出宋朝军队不利的军事形势。
3. 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此句运用了《后汉书》中窦宪的典故。
正面揭示了将士们矛盾的心理,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4.“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词中有何作用?运用自然环境描写,借景抒情,写出了戍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5.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想起千里之外的家乡,征人无法入睡。
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词四首》-默写、赏析、练习题
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默写语句⑴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⑵①化用王之焕《凉州词》中“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②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的句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⑶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的句子: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⑷①表现守边将士既怀念家乡,又有崇高的责任感的句子:②揭示守边将士的矛盾心理:既思念家乡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句子:③表现守边将士坚持抗敌的英雄气概和浓重的思乡之情的句子:④直接抒写征人忧国思乡的情感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⑸①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的句子: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语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炼字】“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
概括地写出了秋季边塞和中原地区风光的不同,总领下面的写景内容.【衬托】“雁去无留意”衬托了边地的荒凉,暗示了戍边将士的悲凉心境。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景】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透露出严峻的军事形势;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动静结合】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化用“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揭示了作者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翻译、作者、背景
12.词四首赏析【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作者】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 (宋)【原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思考探究答案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思考探究答案一、课文导读《词四首》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第12课。
本课通过四首诗歌,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儿女情长的思考与探究。
通过阅读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了解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情怀。
二、课文内容概述本节课的课文以四首诗歌为主要内容,分别是《卧看层冷庙,浅忆妾容儿》、《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和《杜甫》。
这四首诗歌都描述了作者对爱情的思索和表达。
三、思考探究题目及答案1.第一首诗《卧看层冷庙,浅忆妾容儿》中的“卧看层冷庙”是什么意思?答案:这里的“卧看”指的是作者躺在床上,眺望着层层叠叠的寒冷墓地。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2.第二首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新词酒一杯”是什么意思?答案:这里的“新词”指的是作者所作的新歌,象征着新的思念和希望。
而“酒一杯”则是指用酒来洗涤过往的伤痛,以期望新的一年会有不同的结局。
3.第三首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猿声啼不住”有何寓意?答案:这一句意味着作者即将与恋人分别。
猿声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描写别离的象征,它代表着离别的痛苦和难以忘怀。
因此,“猿声啼不住”暗示了作者情深意切,无法割舍离别的痛苦。
4.最后一首诗《杜甫》中的“杜甫”指的是谁?答案:这里的“杜甫”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到杜甫的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四、思考拓展题目1.这四首诗歌都以描写爱情为主题,请你写一篇文章,分析这四首诗中的爱情表达有何异同。
答案:这四首诗中的爱情表达都带有深情和思念之情。
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例如,《卧看层冷庙,浅忆妾容儿》中的爱情是一种对逝去爱人的痛苦和思念,抒发了作者对故人的感慨和不舍。
而《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则是对过往爱情的憧憬和希望,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是对离别的痛苦和无法割舍的挣扎,表达了作者对恋人的深情厚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背 景
1903年,秋瑾丈夫王廷钧捐 得户部主事,随夫去北京居住。时 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 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 心献身救国事业,而王廷钧无心国 事。中秋节,秋谨与王廷钧发生冲 突,离家出走,寓居于北京阜城外 的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 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 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 词是她在中秋节的抒怀之作。
❖ 燕然勒功:亦称“勒石燕然”。东汉将军窦宪率 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
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 (用典) “燕然勒功”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 们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 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苏轼因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自请离京, 一心想报效祖国却无法施展才能。
❖ 资料二: ❖ 写作背景: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
的西夏和辽不断扰袭边境。作为一个忧国忧 民的词人,苏轼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 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 宋词分两派:婉约派和豪放派 ❖ 词作地位:《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豪放派
创作背景
朗读感知
西北边疆秋来风景与中原不同,
渔家傲·秋思 大雁南飞衡阳,无半点留恋之意。
[宋]范仲淹
四周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号
塞下∕秋来∕风景异,角一同响起,崇山峻岭中,云雾
衡阳雁去∕无留意。 弥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浊酒一杯遥寄万里思乡绪,
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
秋瑾(1875-1907),女,字璇卿,
号竞雄,别名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中国女 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第一批为推翻 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 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 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算无从谈起。听惯了幽怨的羌笛,
浊酒一杯∕家万里, 见惯了秋霜满地,征人夜深不能
燕然未勒∕归无计。 睡,
羌管悠悠∕霜满地, 将军征夫白发长,热泪泣。
人不寐,
(互文)
将军白发∕征夫泪。
情感·典故 诗人情感之“悲” 壮志难酬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家忧国 ❖ 原因: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朗读感知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 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 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 /生!
中心思想
作者追忆自己当年在起 义军中激烈的战斗生活,抒 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 志;表现壮志未酬、报国无 路的悲愤之情。
常引用的,有来源出处又为人们所公认的故 事或词语”。
❖ (1)亲射虎,看孙郎。 发少年狂气,老当益壮,意气风发。
❖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自比魏尚,希望得以重用吗,报效国家。
❖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感受文眼之豪放
❖ 文眼(词眼)——最能揭示主旨,概括内容,奠 定文章情感基调。
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 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长官。他安定民生, 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 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 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 弃疾与陈同甫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 “鹅湖之会”。陈同甫为人才气豪迈,议论 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 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 《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 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 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 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 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 于这一时期。
阵容 场面 气概
信心 忠心 雄心
《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 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 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 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 婉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 望。
《渔家傲·秋思》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他在陕西守卫边 疆多年。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 守旧派阻挠,他的词,写边塞生活, 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写羁旅生活, 缠绵深致,脍炙人口。
《词四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了解背景
❖ 资料一: ❖ 通判: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
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通 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州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 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 ❖ 知州: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 简称知州。一般是六品或者五品。相当于今天地级市代 理市长。 ❖ 宋代的杭州: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画栋雕梁,湖光山 色。 ❖ 宋代的密州:经济萧条,荒山连绵,连连蝗旱,生活困 苦。
❖ 狂:1.癫狂 2.任性放荡,不受拘束 3.轻狂,傲慢
❖
4.迷惑,糊涂 5.急遽
结合全词,谈谈太守的“狂”具体表现在 哪些地方?
①老夫聊发少年狂
②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③千骑卷平冈
狂 ④为报倾城随太守
⑤亲射虎,看孙郎
⑥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⑦会挽雕弓如满月
⑧西北望,射天狼
豪情 英姿
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 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 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 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 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 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 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 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 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 5.作文《回望
》。
谁说我们只能目送光阴流逝,谁说我 们只能目送历史苍茫,谁说我们只能 目送亲人远去?啊!别忘了再回首! 回望光阴,收获的是成长;回望历史, 收获的是智慧;回望亲情,收获的是 感动……
请以“回望
”为题,写一篇文章。
词风的开山之作,也是豪放词中的神品。
感受音律之豪迈
❖ 词牌《江城子》特色: ❖ 上下阕字数同,长短句相对应,讲究押平声韵、
韵脚位置固定(通常在1,2,3,5,8句押韵) ❖狂 黄 苍 冈 郎 ❖张 霜 妨 唐 望 狼 ❖ ——荡气回肠
感受用典之豪气
语言精练 避直就曲
❖ 【典故】《辞海》中释作“典故是诗文中经
这首词是秋瑾在中秋 节的抒怀之作,反映了她 对时局的忧虑,对婚姻的 不满,对自己女性身份的 不平,以及内心涌动的英 雄气概,走向革命前的苦 闷、矛盾复杂的心情。
元旦假期作业
❖ 1.复习九上字词(完成字词卷,认真更正);
❖ 2.古诗文背诵;
❖ 3.复习古文《湖心亭看雪》;
❖ 4.复习《水浒传》《西游记》;
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南 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 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 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 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 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 军事家和政治家。
与苏轼并称“苏辛”,作 品有《稼轩长短句》。
了解背景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