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音乐史
1.夏商时期的代表性乐器有哪些?
编磬,编钟,骨笛,埙,角,言; 鼓,磬,钟,铃,缶。
2.简述贾湖骨笛?
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面成的,其中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七孔笛居多,共18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这些骨笛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
3.简述周代的宫廷音乐?
乐舞是礼乐中极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大致可分为五类:
1)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记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它包括:黄帝——《云门》尧——《大咸》舜——《箫韶》夏代——《大夏》商代——《大濩》西周——《大武》
2)小舞3)散乐4)四夷之乐5)宗教性乐舞
4.简述周代的民间音乐
郑卫之音、南音、九歌、成相。
郑卫之音是周代郑、卫、宋、齐、魏、秦、王、陈、豳(bin)等十五国的民谣,尤其是以周人中心地域的郑、卫、齐为代表,这些流行于黄河流域广阔地区的民谣被士大夫简称为“郑卫之音”,代表北方的民歌。这些民窑的歌辞,现保存在《诗经》的“国风”之中。5.何为八音?
“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就是按发音体物质的不同而分成的八类,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什么是“三分损益法”?
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采用五度相生律的求律方法。
7.简述曾侯乙编钟。
湖北随县擂鼓墩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同类出土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整套编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十二律齐备。钟上共有2800多个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周、申、曾等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8.简述汉代乐府。
西汉统治者在继承秦朝的理念和制度上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盛,其规模最大时乐工达1000余人。乐府的任务是大规模、大范围地采集民间歌谣。乐府中的乐工除了对民歌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和填写歌词以外,还研究理论、演唱、演奏。乐府中还拥有优秀的音乐家,如汉代协律都尉李延年,创“新生二十八解”。公元前7世纪汉哀帝罢乐府,使乐府由盛变衰。乐府的产生起到了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促成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其后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9.简述相和歌和相和大曲。
原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既有原始的民间歌曲,又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的艺术歌曲。成熟的相和歌有三种调式为平调、清调、瑟调。相和大曲随着相和歌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歌、舞、乐综合的多段式“大曲”,即所谓“相和大曲”。相和大曲包括艳、曲和解、趋和乱三个部分。
10.简述琴曲《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作者嵇康产生于东汉末年,流传于魏晋,隋唐时期的传谱现保存在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中。全曲共分45段,音乐着力表现了深刻的情感抒发,同时又刻画出聂政复仇的壮烈意志,从而形成跌宕起伏、感情激荡、慷慨激昂的音乐发展,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全曲赋有斗争精神。
11.简述《碣石调.幽兰》
此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现存曲谱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目前所见的最古老的文字谱。该谱抒发了一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心情。该谱中的碣石调是一种曲调形式,略带幽怨的音调深刻的表达了朦胧、伤感的情绪。
12.简述荀勖的“笛律”。
他在笛的制作上,解决了三分损益法在音孔排列距离造成的音准问题,我们称之为“笛律”。
13.唐代有哪些音乐机构?它们的职能如何?
唐代音乐机构的规模是空前的。太常寺是唐代最高的行政机构,大乐署、鼓吹署隶属于太常寺,属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兼管雅乐和俗乐。教坊和梨园则隶属于宫廷管辖。
1.大乐署是对宫廷艺人进行训练和考核的严格管理机构。
2.鼓吹署管理鼓吹音乐。
3.教坊专门为宫廷燕乐的表演培养音乐人才。
4.梨园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丝竹之戏”
唐代音乐机构的建立都是为了适应当时音乐发展的需要,尽管它们的规模、职能各不相同,但却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材,促进了唐代音乐曲发展。
14.何为法曲?
“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但同时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结构:散序—中序(拍序)—破
15.何为大曲?
“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结构:散序、中序、破。与法曲的结构大致一样,比法曲的结构更庞大。
16.变文是怎样一种音乐形式?
“变文”是佛教寺院为宣传教义而设立的一种说唱音乐,它用说与唱的形式,将佛经与教义讲唱出来。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更替出现的表演方式。
17.简述宋元市民音乐的发展?
以娱乐为主的商业集中点“瓦子”和瓦子中民间艺人表演的场子“勾栏”除了瓦子勾栏之外,茶坊、酒肆、歌馆及寺庙中的音乐活动也极为活跃。为各种技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在瓦子勾栏中,民间艺人的表演以艺术形式种类繁多、技艺精熟。主要形式有:小唱、嘌唱、诸宫调、杂剧、舞旋、影戏、说诨话、杂扮、叫果子等。其中宋杂剧在瓦舍勾栏的神会艺术活动中吸收各种技艺而自身发展,成为一门颇具特色、遍布城乡的戏曲艺术。另外,勾栏中也汇聚了很多优秀的艺人。南宋民间还出现了一些艺人行会组织——书会和社会。
18.简述宋元曲艺音乐的发展。
为了适应各个阶层的不同需要,许多大型的长篇说唱以其丰富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是宋元说唱由发展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主要的几种形式是:鼓子词、诸宫调宋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形式,由北宋勾栏艺人孔三传首创,其音乐部分是由多种宫调不同的曲牌构成,诸宫调的体制宏大唱赚是一种由鼓、板、笛伴奏,曲式结构上又较为复杂的唱曲形式。是宋代的瓦子里面产生的一种唱曲形式,分为缠合,缠达。宋代艺术歌曲形式之一,其特点是以“缠令”和“缠达”的曲式结构,将各类曲牌组合成为套曲进行演唱。最后又发展成“复赚”
陶真、货郎儿。
19.简述元杂剧
元杂剧是在宋杂居、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唱赚、诸宫调等曲艺形式发展起来的更为完善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