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历史热点套话整合

合集下载

2014年高考历史必考点

2014年高考历史必考点

2014高考历史考点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华总结

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华总结

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先秦:(祖国历史的光辉开端)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

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

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具体细节)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

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

*(土地兼并、政治腐败[暴政]、思想专制)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

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

高考历史答题套话

高考历史答题套话

在高考历史答题时,使用一些套话可以帮助你更清晰、准确地表达你的观点。

以下是一些可能对大家有帮助的套话:1、“该历史事件/时期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句话可以用于描述一个历史事件或时期对于后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你可以说:“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事件对于当时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该历史事件/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这句话可以用于描述一个历史事件或时期对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反映。

例如,你可以说:“19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阶级矛盾等方面的特点。

”3、“该历史事件/时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句话可以用于描述一个历史事件或时期对于历史发展趋势的体现。

例如,你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体现了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即重视教育和人才选拔。

”4、“该历史事件/时期具有独特的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句话可以用于描述一个历史事件或时期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的重要意义。

例如,你可以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事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5、“该历史事件/时期对于我们今天的启示是……”这句话可以用于总结一个历史事件或时期对于我们今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例如,你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于我们今天的启示是,要重视教育和人才选拔,推动社会公平和进步。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套话只是答题时的参考,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时期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做到有理有据。

同时,答题时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问题。

2014年高考历史热点套话整合

2014年高考历史热点套话整合

编辑者:热点一、国家统一1在中国古代,统一能成为历史发展主流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②秦汉以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③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④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⑤一批杰出人物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等为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2、民族融合主要途径:①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融合,②社会改革促进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等)③“和亲”促进融合(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同一家”等)④战争促进融合,⑤国家统一促进融合⑥物质文化的交流(农牧业、手工业、先进生产工具、经验技术、土特产的交流等)高考热点之二三农问题4、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②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③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7、关于重农抑商问题①实施的原因a、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b、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c、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d、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②表现:a、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c、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③评价:a、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考热点四、改革开放1、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分类①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③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④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变革:北魏孝文帝改革2、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②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对比③最高统治者的态度④改革的策略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⑤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3、古代改革对我们的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②革除社会弊病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④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将遭到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3、经济建设方面的认识:(1)制定经济建设方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能机械的照搬外国经验。

【考前三个月·福建专用】2014高考历史二轮第二部分高考热点部分热点1

【考前三个月·福建专用】2014高考历史二轮第二部分高考热点部分热点1

专题一学科特色恒热点热点1 高考命题追捧的新史观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

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发展为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近代化)范式等多种史学范式。

史实链接1.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等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

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

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奴隶制文明向封建制文明转变。

明清时期在迈向近代文明的门槛时,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大潮。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

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建立起来。

2.古希腊、罗马文明曾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罗马法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世界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从15、16世纪之交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经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建立起来,同时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文明也逐步建立起来。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成就,使资本主义精神文明辉煌灿烂。

4.社会主义文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随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明建立起来,成为世界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2014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总结

2014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总结

2014年高考备考的周年热点讲解注:相关考试知识点会在高考前两星期左右整理出来,请朋友耐心等待哟。

几乎每年的高考题都会考察与历史事件周年相关的考题,今年是甲午年,知识点非常的多,也非常的复杂,给大家罗列出来复习的纲目,请参考复习,另外,在后期的整理工作中,作者还会再接再砺,将考察的相关知识点总结出来,请耐心等待。

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内容考察希腊民主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1689英国《权利法案》,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方面,清政府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和人物部分康熙一块考察1774年北美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为独立战争做准备1789年法国大革命,1794年法国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结束1864年第一国际建立,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里程碑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兴中会成立120周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95周年;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开始90周年;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1934年工农红军长征80周年;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4年豫湘桂战役,欧洲战场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9年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北平和平解放、政协第一次会议、新中国成立)65周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第一部宪法颁布60周年;民主和法制进程概况(中外对比),日内瓦会议,中国首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55周年;(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民主的形式)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中法建交50周年1979年中美建交和《告台湾同胞书》35周年;最近台湾政局的动荡1984年《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城市体制改革、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30周年;1999年澳门回归,至今十五周年最新热点:马尔萨斯去世,“魔幻现实作家”作品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恶时辰》。

【考前三个月·福建专用】2014高考历史二轮第二部分高考热点部分考点4

【考前三个月·福建专用】2014高考历史二轮第二部分高考热点部分考点4

考点4古代希腊、罗马文明1.2013年7月17日社科网《国家成功学》:“为什么小国寡民的雅典城邦对人类文明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让人最为赞叹的是对权力的自我克制以及为此创设的‘自我净化’的政治体制,从而将雅典政治推向更加民主”。

材料讨论的制度最有可能是()A.组建陪审法庭B.实行陶片放逐法C.废除债务奴隶D.对参政公民发放津贴答案 B解析很明显A、B项均有“对权力自我克制”的特色,但陪审法庭主要受理公民的投诉,而陶片放逐法则针对对雅典民主产生威胁的群体,更能体现“自我净化”的题意要求,故选B。

2.苏格拉底说:“雅典已使‘希腊人’一词不再表示一个种族,而表示一种精神面貌。

”下列能代表雅典人“精神面貌”的是()①漫长的海岸线,风光旖旎②集体管理的民主制度③人文主义精神④泽被后世的法律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答案 C解析①不能体现雅典人的“精神面貌”,排除;④是罗马法的影响,排除;雅典集体管理的民主政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故②正确;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成为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故③正确。

3.伯利克里说:“在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

但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

这是因为这种精神使我们信服。

”这段话表明古希腊()A.保护希腊人合法权利B.尊重希腊公民个人意志C.遵循法律至上原则D.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答案 C解析雅典的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专政,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享有参与政治的权利,而广大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是被排除在外的,A项说法错误;依据材料“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可知,B、D两项说法与材料没有联系,可排除。

4.“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材料反映的雅典民主制特点不包括()A.轮番执政B.人民主权C.民主集中决策D.直接民主答案 A解析“轮番执政”主要指雅典各级权力机关的代表以抽签选举的方式产生,这在材料中并不能体现,故选A。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合一览表(人教版,必修一)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合一览表(人教版,必修一)

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异同巴黎公社经济方面同最后失败革命历史的新纪元性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分别是普法战争和一战都邓小平理论的过程1982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体系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第二单元单元主题概述1871了较为立创造“光荣革建立了君美国在独立战争创了世界,分析人限性而失败分权制衡、公民自由为基本特点第三单元单元主题概述甲午中日战争后19,为半殖民地联军侵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农民阶级翻了中国两千多五四运动后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华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而第四单元框架结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爆发(1)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2)标志: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阶段(1)时间:1914年8月~1916年(2)1914年9月的马恩河战役,标志着德军的“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3)1916年是关键性一年,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协约国掌握了主动权第二阶段(1)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2) 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加速了战争的结束(3)1918年11月,同盟国接受协约国的苛刻条件,一战结束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工人阶级队伍不断但工人的处境仍十分艰难(有保障,月成立主各国工人阶级斗争联合起来,()的经济状况和劳动生活条件而进行的斗争)用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思想力地推动了近代社会的民主化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异同点方式基础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本国国情结合都使人民获得了解放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对象性质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法国大革命革命爆发。

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上台。

②颁布《人权宣言》2吉伦特派统治八月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了君年月初,,各宾派上台。

【恒心】高考历史热点考点聚焦(9)2014年周年大事

【恒心】高考历史热点考点聚焦(9)2014年周年大事

热点九、2014年周年大事1.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200周年)题点瓦特改良蒸气机的使用带来的深刻影响;铁路时代及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的控制。

2.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50周年)题点农民阶级的革命性与局限性;近代主要政治派别的救国实践与结局。

3.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题点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双方的影响;近代两次日本侵华战争比较。

4.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题点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一战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

5.1924年,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90周年)题点从与时俱进的视角考查其变化与国际国内局势之间的关系。

6.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80周年)题点弘扬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7.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在美国举行,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70周年)题点从战后美国经济霸权的确立进一步联系其政治、军事霸权和推行其文化价值观;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到迅速发展;从世行改革到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走高等时政热点。

8.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60周年)题点中国的崛起;法制建设。

9.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赫鲁晓夫下台,其改革随之告终(50周年)题点结合神舟五号和神舟十号的发射、银河系列计算机及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等考查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战后苏联改革的启示。

10.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全国人大通过“一国两制”方针;中央开始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30周年)题点由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到新时期的民族政策和原则;海峡两岸的交流;联系十八大报告对改革开放的新要求考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2014高考热点问题的历史视角

2014高考热点问题的历史视角
精英思想;大众观念;民族意识;政治变革等 (3)甲午中日战争与近代社会之演进 教育;彼此形象认识等 (4)从国际和国内环境看两次中日战争之不同结局
3、主题取向—— 合情(教、学情)合理(术、势) 以日本为中心 (5)近现代日本的崛起、战败、重建并再度崛起 的启示录 (6)近代以来,日本向西方学习的“得”与“失” (7)日本与英美等国现代化道路的共性与个性。 (8)日本与世界秩序的关系。
“跳出热点”看中国与日本
当我们说日本是一个崇拜强者的国家时, 心里也许会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瞧不起。 难道我们就没去崇拜强者?! 如果说,日本崇拜得有些暧昧, 那么,我们则崇拜得很浮躁。
也许,还是因为骨子里的那点“瞧不起”吧?
你可以不喜欢日本, 但千万不要去仇恨, 你也可以喜欢日本, 但千万不要去亲密。 日本始终是一个值得我们尊重, 更需要警惕的国家。
三、“甲午”记忆复习备考的策略 (二)梳理教材,熟悉“甲午”记忆的基本知识

1、古代
2、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
3、1914—1945年
4、1945年至今
三、“甲午”记忆复习备考的策略 (三)阅读专论,了解“甲午”记忆的学术认识 ——以中日甲午战争的研究为例 1、国内当代历史学者的研究 戚其章《建国以来中日甲午战争研究述评》
3、主题取向—— 合情(教、学情)合理(术、势) 以中日关系为中心 (9)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战”与“和” (10)中日百年关系的地区影响和世界影响。 以台湾问题为中心 (11)台湾——地缘决定命运
以史学方法为中心 (12)中日双方对两次战争的研究历程与时代的关系。
3、主题取向—— 合情(教、学情)合理(术、势)
② 国民心态(心态史)
由“精英之思想”向“社会之潮流”的发展。 ③ 经济政策及思想(经济及其思想史)

2014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高考热点6 关注民生问题

2014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高考热点6 关注民生问题

1.古代涉及“民生”的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强调轻徭薄赋、不夺农时。

(3)荀子: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力量的强大。

(4)墨子:代表平民利益,主张“兼爱"“非攻"。

2.中国近现代民生问题(1)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2)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3)中国共产党采取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措施。

①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着手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

具体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实行土地改革,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合理调整工商业等。

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初20年里,政治、经济方面的“左"倾错误泛滥和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生产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生产积极性受挫.解决措施:实行改革开放,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引导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③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全面振兴,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肯定并发展了“农民两项伟大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这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

④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措施有: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促进科技、文艺的繁荣发展;制定教育方针,发展人民教育事业,加强教育立法,改革教育体制;发展广播影视、报业、互联网等事业。

3.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与教育的发展(1)物质生活——衣食住行近代,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

例如,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同时存在。

高考历史答题万能套话

高考历史答题万能套话

高考历史答题万能套话
在回答高考历史题目时,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万能套话,可以根据具体题目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运用:
1."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用于引出历史事件、人物或现象,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长远性。

2."在当时的背景下":用于分析某一事件、决策或变革发生的原因和影响,突出历史背景的重要性。

3."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观点":用于表明历史问题常常存在多种解释和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
行分析和评价。

4."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用于总结观点,给出一个相对客观和综合的结论,尽量避免过于绝对或片面
的表述。

5."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用于强调历史事件和变革的连续性和发展趋势,将问题置于更大的历史背
景下进行思考。

6."这个事件/人物对于后来的影响是深远的":用于强调某一事件、人物或思想对后续历史的重要影响,
体现历史的连续性和渊源。

7."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来分析":用于指出历史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学科知识来
进行全面分析,避免片面化的观点。

8."这一事件/决策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用于描述历史事件、决策或思想在当时引起了不同的反
应和观点,凸显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记住,以上套话仅供参考,要根据具体问题和知识来灵活运用,注重论证的合理性和深度。

在回答高考历史题目时,也要注重提供具体的历史事实、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合理的论证思路,展示对历史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2014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汇总(3)

2014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汇总(3)

2014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汇总(3)1.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成文法和习惯法。

从按结构上分为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2.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会》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3.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万民法指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4.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5.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6.希腊城邦最突出的特征是小国寡民。

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7.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最高司法机关是陪审法庭。

8.希腊文明的源头是爱琴文明9.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和安提丰等人。

10.泰勒斯被西方誉为“哲学之父”11.“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认识你自己”“道德就是知识”分别是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12.《理想国》的作者是柏拉图13.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

14.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三杰”是但丁、比特拉克、薄伽丘。

15.被誉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之父”的是彼特拉克。

16.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二次解放运动。

17.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影响最广泛。

18.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其核心是权力相互的“制约和平衡”。

代表作《论法的精神》19.卢梭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认为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20.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2014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高考热点

2014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高考热点

[键入文字]
2014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高考热点
【摘要】回望高三复习历程,小编不得不说其中的第一轮复习极其重要,它将涵盖所有的知识点,是我们对所学知识查缺补漏的最好机会,也可以说是全面复习的唯一机会,下面是2014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高考热点欢迎大家参考!
历史高考热点(时事):
1.中国共产党诞生90 周年
2.辛亥革命爆发100 周年
3.鸦片战争结束170 周年
4.中美关系正常化40 周年
5.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主权信誉降级。

6.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

7.长效考点三农问题
8.中外交流与全球化问题
9.北约空袭利比亚
能与史地政三科构建联系的热点总结如下,这些热点,学科间能综合起来,因此说,基本上都是以综合题为主的考查。

1.民生问题
2.党建90 周年
3.区域经济建设
4.国际关系
5.科技创新
6.欧洲债务危机
总结:以上就是2014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高考热点的全部内容,请大家认真阅读,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者:热点一、国家统一1在中国古代,统一能成为历史发展主流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②秦汉以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③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④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⑤一批杰出人物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等为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2、民族融合主要途径:①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融合,②社会改革促进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等)③“和亲”促进融合(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同一家”等)④战争促进融合,⑤国家统一促进融合⑥物质文化的交流(农牧业、手工业、先进生产工具、经验技术、土特产的交流等)高考热点之二三农问题4、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②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③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7、关于重农抑商问题①实施的原因a、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b、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c、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d、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②表现:a、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c、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③评价:a、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考热点四、改革开放1、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分类①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③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④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变革:北魏孝文帝改革2、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②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对比③最高统治者的态度④改革的策略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⑤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3、古代改革对我们的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②革除社会弊病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④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将遭到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3、经济建设方面的认识:(1)制定经济建设方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能机械的照搬外国经验。

(2)发展经济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3)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防在首位。

(4)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5)防止“左“倾思想的泛滥。

考点3 中国现代的改革1、改革的前提、内容、目的、实质①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②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③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④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①内容: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②意义: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b、农村改革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b、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②成效:城市经济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1.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2.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4.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5.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高考热点五科教兴国1、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①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

②生产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

生产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③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④教育和科举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⑤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⑥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整体落后于西方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②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压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

④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⑤明清时期,欧洲的科技迅速发展3、我国领先于世界的著名科技成就提醒:特别注意宋元文化(繁荣原因、历史地位、表现等),其次是隋唐文化、秦汉文化高考热点五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盛世二、盛世的一般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繁荣、文化繁荣、民族关系融洽、对外关系发达三、盛世出现的一般原因:①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根本原因)②封建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等。

③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④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国家统一,中外交流频繁。

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直接原因)四、对盛世的正确认识:封建盛世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繁荣,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封建社会的进步。

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变,尤其是广大农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没有变。

统治者采取的了些宽松政策,从本质上讲是为缓和阶级矛盾,从而达到为维护其长久统治的目的五、盛世给我们的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③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④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⑤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

等等高考热点十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1、近代化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

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2、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与西方相比,中国近代化的特点)①中国近代化存在一些先天的不利条件:现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

近代化起步较晚,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

②中国近代化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情况下起步的,不仅受到内部封建势力的压迫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剥削、排斥和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③一开始由地主阶级中洋务派领导,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近代化的领导权④近代工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小,地区分布不平衡,发展严重畸形。

3、中国近代化的启示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健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2)中国近代化的启示①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②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

实践证明,闭关自守导致落后。

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

④知识、人才是关键: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国,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

要摆脱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程。

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近代化要跟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要有中国特色,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2.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①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历史原因。

②传统思想的束缚:中国封建势力强大,自然经济的阻碍;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影响,工商业发展受阻碍,人们思想不解放;闭关锁国政策;这些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③三座大山的压迫: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④决策失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业。

同时,农业也相应变化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

而中国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的后退。

⑤缺乏政治前提: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

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掌握政权,开始大规模工业化。

这就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⑥客观环境的制约:近代史上,战争、革命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高考热点社会风俗变迁二.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变迁的因素近代中国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和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等风俗习惯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原因如下: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明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了中国。

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客观方面的积极影响,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

随着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如马路、自来水、电灯等随之发展起来,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