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299578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79.png)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高原湿地的特点及其生态价值;2.了解三江源地区及其生态环境;3.能够了解长江、黄河、黑龙江三大江源;4.能够写出湿地生态保护的措施。
二、教学重点1.高原湿地特点及其生态价值;2.三江源地区及其生态环境。
三、教学难点湿地生态保护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1.课件演示法;2.课堂讨论法;3.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内容1. 高原湿地特点及其生态价值高原湿地是指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湿地,由于位于高海拔,气温低,水汽饱和,水量充沛,形成了以水为中心、植被茂密的湿地。
高原湿地具有以下几点特点:•面积广阔:高原湿地面积约为中国湿地面积的一半;•植被丰富:高地蓝堇、藏北紫花、珍稀白头鹤等众多特有植物和动物;•水源丰富:是长江、黄河、黑龙江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生态价值高:高原湿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碳汇储存、保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2. 三江源地区及其生态环境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是长江、黄河、黑龙江的发源地。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包括高山冰川、高山草甸、高山森林、高原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
其中,高原湿地是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景观之一。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丰富多样,有利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
3. 湿地生态保护的措施湿地生态保护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严格管理和监管湿地的开发和利用,禁止违法开发和破坏行为;•增加湿地保护支出,加大湿地修复和生态修复的投入;•加强科学研究以提高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效益;•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法律保障。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高原湿地的特点及其生态价值、三江源地区及其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了解了湿地生态保护的措施。
对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同时,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学生的实地考察和体验,加深学生对高原湿地的理解和对生态环境的感受。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b32a3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5.png)
《高原湿地——三江地区》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查阅地图,说出三江的位置特点;结合景观图,描述三江的自然环境特征。
2.说出三江是哪三条大河的发地,理解“中华水塔”的涵义。
3.了解三江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知道三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描绘,确定三江的位置;通过判读地形图,归纳三江的地形特征;通过景观图,感受三江独特的自然环境。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三江地区成为大河头的自然原因,通过资料判断河流头。
3.列举实例,说明三江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通过讨论了解其对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建设良好人地关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
2.三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二)教学难点三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引导法、活动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讲授新课播放三江地区的纪录片进行导入。
第一封信:赏三江之景很快,他收到了一封来自青海省,名叫卓玛的藏族女孩的信。
来信的内容如下:你好!我是来自于三江地区的小朋友卓玛,很高兴认识你。
我的家乡位于青海省的南部地区,它是个很美的地方,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这里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这里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我还特地拍了几张家乡的风景照送给你,留作纪念。
呵呵,最后考你一个问题,你知道我的家乡为什么叫三江吗?回信:品三江之名师:欣赏完照片之后,小明赶紧找来了一幅中国地图,查找三江地区的地理位置。
同学们,你们可以帮小明找到原因吗?多媒体展示“三江地区的地形图”。
生:从图中,可以知道三江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区、黄河区、澜沧江区的总称。
展示阅读材料:中华水塔三江地区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蓄水塔一样,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不断地向中下游地区输水。
9.2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9.2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ca3d1c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a.png)
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设计说明本课先讲授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中华水塔得名的由来以及对中国河流水源补给的特点,最后说明高寒环境形成的脆弱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学习内容层层递进,最后水到渠成,达成建设和谐家园的共识。
教学目标1.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确定三江源的位置,说出三江源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理解“中华水塔”的含义。
2.了解三江源面临的生态问题,知道保护三江源的重要措施。
3.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人地协调观。
重点难点1.“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2. 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影视作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一、学习情境2023年9月21日,由青海省水利厅主办的“守护三江源”河湖长制媒体行活动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启动。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雪山连绵、冰川高悬的江河之源。
二、预习检查三江源的位置、范围和美称。
三、学习任务一四、学习任务二续表五、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三江源地区,了解了“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保护环境。
我们可以自己做一份保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倡议书,环境就在身边,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七、作业布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两部分,有余力的同学同时完成素养达标。
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90397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a.png)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一. 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高原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较为淡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高原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地理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突破策略:通过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三江源地区为例,分析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三江源地区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关于三江源地区的课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地图:准备三江源地区的地图,以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3.文献资料:收集关于三江源地区的文献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9.2高原湿地__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9.2高原湿地__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b7264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f2.png)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9.2高原湿地__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高原湿地的特点和生态环境,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理特点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三江源地区的认识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特点,掌握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特点及其重要性。
2.难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三江源地区为例,分析其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4.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地图等教学素材。
2.资料:准备相关资料,以便于学生查阅和讨论。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三江源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我国高原湿地的美丽与独特。
2.呈现(10分钟)介绍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https://img.taocdn.com/s3/m/aa344a9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43.png)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知识目标1.了解高原湿地的概念和分类;2.了解三江源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特点;3.理解三江源地区高原湿地的生态保护和利用方式。
教学重难点1.高原湿地的类型与分类方法;2.三江源地区高原湿地生态保护和利用的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让学生回忆并概括地球的主要陆地形态;2.出示一张三江源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定位该地区、了解其基本情况。
讲解(20分钟)高原湿地的类型与分类方法1.1个PPT页2.讲解PPT内容三江源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特点1.1个PPT页2.讲解PPT内容三江源地区高原湿地保护和利用方式1.1个PPT页2.讲解PPT内容练习(25分钟)1.学生自习课本,并完成下列问题:•什么是高原湿地?有哪些类型?分类方法是什么?•三江源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特点是什么?•三江源地区高原湿地保护和利用方式有哪些?其意义和效果分别是什么?2.学生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创作一篇科普文章,介绍高原湿地的特点、保护和利用方式等。
总结(10分钟)1.邀请学生汇报小组成果,让其他学生听取、评价。
2.结合学生创作的文章,引导学生概括高原湿地有哪些生态保护措施和利用方式,以及其对环境和当地经济的影响。
作业(5分钟)1.练习册P32教学反思通过该课教学,学生更好地领会了高原湿地的特征和分类方法,并了解了三江源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特点。
学生结合小组合作,能够主动创作科普文章,更好地表现了其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整个教学过程深入浅出、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听课效果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9.2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9.2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dd39bbe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0a.png)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9.2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三江源地区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三江源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关注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针对重难点,采取直观教具、实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三江源地区的特点。
2.运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特征。
3.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
2.设计问题探究题目,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3.准备实例分析的相关材料,让学生深入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三江源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理区域。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三江源地区在哪里吗?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视频,呈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优质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fd7809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ac.png)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九章青藏地区。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了解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于青藏地区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三江源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难点: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三江源地区为例,分析其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交流的问题和活动。
3.准备好教案和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三江源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引导学生关注该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让学生了解该地区的基本情况。
《高原湿地——三江源》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八年级地理下册】
![《高原湿地——三江源》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八年级地理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72ae901998fcc22bcd10df6.png)
《高原湿地——三江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上一节认识青藏地区的总体区域地理特征的基础上,本节深入学习一个具有典型地理特征的区域-三江源地区。
选择三江源地区作为学生学习的区域,有如下两点考虑。
第一,三江源地区成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是该区域高海拔地势、高寒气候与多雪山冰川、多湖泊和沼泽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是非常典型的学习和认识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素材,因此选择三江源地区有利于落实课标中“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条课程标准。
第二,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有独特性的地理区域:它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
因此,学习和认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典型意义。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其自身的生态环境质量,而且影响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中下游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选择该区域,有利于落实“根据材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这一条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说出三江源的位置特点;结合景观图,描述三江源的自然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说出三江源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理解“中华水塔”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三江源面临的生态问题,知道保护三江源的重要措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2.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及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
【新知讲解】教师:三江源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这里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细草如毯……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是江河之源。
八年级地理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4fb943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16.png)
- 水源涵养
-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
- 保护措施
- 退牧还草
- 湿地恢复
- 保护意义
- 保障下游地区水资源安全
- 维护高原生态系统平衡
【板书设计说明】
1. 整体结构清晰,分为三大部分,便于学生把握学习内容。
2. 突出重点,以关键词和短语概括各部分核心内容。
3. 使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增强板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例题4:介绍我国在三江源地区实施的生态保护措施。
解答:我国在三江源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包括退牧还草、湿地恢复、生态移民等。这些措施旨在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恢复湿地功能,维护高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例题5:阐述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解答: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障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安全,维护高原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提升地理空间观念:通过学习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湿地特点,使学生能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认识不同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和相互关系。
2. 培养综合思维:引导学生分析三江源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提高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f72b554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e.png)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我国青海省的三江源地区,通过讲述该地区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等方面,使学生了解我国高原湿地的特点和保护意义。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地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高原湿地这一特殊地貌的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节教学加以补充。
此外,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本节教学可以借此机会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高原湿地保护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2.难点:三江源地区在我国地理和生态方面的特殊地位和保护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造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三江源地区为例,分析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三江源地区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好三江源地区的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我国哪个地区被称为‘高原湿地’吗?”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呈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
讲解该地区的河流、湖泊、草原等景观,以及特有的动物种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措施。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7bc7915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8.png)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形、气候、植被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三江源地区的具体特点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三江源地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2.难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的三江源地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三江源地区相关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三江源地区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呈现(10分钟)呈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生态环境等知识内容,结合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个地区。
地理三江源教案
![地理三江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8fbfe008a1284ac850437a.png)
地理三江源教案【篇一:《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兵团第十二师三坪农场学校吴金燕《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位置与分布: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2.联系与差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环境与发展: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三江源地区所在省区及三江名称;知道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与方法;认识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华水塔”的原因及重要作用;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图片、多媒体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组织课堂合作交流、讨论探究、鼓励质疑提问等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意义;在合作、交流、探讨中发现三江源地区生态恶化的原因,分析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的措施和方法,逐步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与环保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家园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教学策略本课采用模拟“漂流瓶网络交友”的方式导入新课,通过上海王刚和青海卓玛的网络联系展开学习,学习内容层层递进,最后水到渠成地达成建设和谐家园的共识。
通过读图、析图培养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创设:希腊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如果将自己的心愿写在纸上,装进透明的玻璃瓶,放入大海。
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25463cf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2.png)
第二节《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查阅地图,说出三江源的位置特点;结合景观图,描述三江源的自然特征。
2.说出三江源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理解“中华水塔”的含义;3.了解三江源面临的生态问题,知道保护三江源的重要措施。
(二)综合思维目标通过地图描绘,确定三江源的位置;通过判读地形图,归纳三江源的地形特征;通过景观图,感受三江源独特的自然环境。
(三)地理实践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成为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通过资料判断河流源头;2.列举实例,说明三江源面临的生态危机,通过讨论了解其对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3.知道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和方法。
4.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
(四)人地观念目标认识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与环保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家园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重点和难点1.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2.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材设计思路“青藏地区”这一部分内容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侧重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是上课时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是“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学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将为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课时教学内容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三江源纪念币图片。
问题引领:同学们都知道长江、黄河是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哪一地区吗?教师小结和承转: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地区。
【讲授新课】图片欣赏:读我国河流分布图。
问题引领:三江源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归纳和承转:三江指的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湄公河);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说一说:三江源地区对于我国水源的重要性。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c24707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00.png)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三江源地区的独特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三江源地区的具体情况和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三江源地区的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2.使学生掌握三江源地区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三江源地区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江源地区的特点和问题。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了解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3.利用图片、图表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图表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三江源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该地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让学生了解该地区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分析人类活动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危害。
4.巩固(5分钟)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提出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二高原湿地_三江源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二高原湿地_三江源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7743d56cf84b9d528ea7a8f.png)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各种地图简要评价三江源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特点,并能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
2.运用资料分析三江源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3.运用材料归纳三江源生态恶化的原因。
4.针对问题提出三江源保护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空间推理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三江源的美2.通过了解保护高原湿地的意义,加深区域间的联系,贯彻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3.通过了解三江源面临的问题及建立自然保护区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三江源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三.教学难点:三江源地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四.教学方法:互助学习法,分析、比较法、归纳法,图文结合法、图像导学法等。
五.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我国四大区域之一:青藏地区的代表区域。
三江源的自然地理特点及生态环境状况,充分反应了我国青藏地区的特点,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六.教具:多媒体、地图等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3分钟播放视频《走进三江源》这首歌描述的地区漂亮吧?你们还记的这首格的名字吗?《走进三江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江源,了解这个独特和美丽的地区!衔接:走进三江源,同学们肯定会迫切的想知道它是哪三江的源,快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
1.三江源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
衔接:江河的源头有很多条小河汇流而成,那条再是河流的正源呢?本着什么原则去确定?以长江为例,沿长江溯源而上,找出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是什么?2.河流源头确定的原则:河流唯远;流量唯大衔接:源头的确定原则,我们知道了,我们急切的想去找到这三江的源头,我们该去哪找呢?它的位置在哪?3.位置:纬度位置:310 N -360 N, 890 E-1020 E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西藏高原腹地。
衔接:原则和位置我们都知道了,我们快点去找找很容易不就知道了嘛!可人类对三江源的探索从战国就开始了,一直到1978年才确定。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ddcc55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0f.png)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我国这个重要的生态源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三江源地区作为生态源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字,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字,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突破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字,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教师进行解答。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
2.阅读理解法: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理解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
3.讨论法:分组讨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提问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图片: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图片。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特点。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三江源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美丽的地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
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a48107d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b1.png)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青藏高原上的三江源地区,包括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独特之处,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础知识。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探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同时,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等内容。
2.难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三江源地区为例,分析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三江源地区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江源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3.准备案例分析材料,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4.准备课堂提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三江源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引导学生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
9.2高原湿地三江源教学设计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9.2高原湿地三江源教学设计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570504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9.png)
- 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
2. 三江源地区地形地貌
- 高原山地地形,以高原草甸、沼泽为主
- 地势高耸,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3. 三江源地区气候特点
- 高原山地气候,寒冷干燥
- 长冬短夏,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4.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状况
- 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多种珍稀动物和植物
9.2高原湿地三江源 教学设计 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1日第2课时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生态环境状况,掌握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的原因。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高原湿地三江源”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 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管,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7. 学生思考题
-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 如何提高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八、板书设计
1. 三江源地区地理位置
- 位于青海省西南部,西藏自治区东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一、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二、教学目标1.能够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够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2.能够根据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的图文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2.教学难点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四、教学策略本课采用模拟“漂流瓶网络交友”的方式导入新课,通过上海王刚和青海卓玛的网络联系展开学习,学习内容层层递进,最后水到渠成地达成建设和谐家园的共识。
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创设:希腊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如果将自己的心愿写在纸上,装进透明的玻璃瓶,放入大海。
瓶子载着心愿飘向远方,看到的人越多,你心愿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后来,人们称这样的瓶子叫“漂流瓶”。
你见到过这样的漂流瓶吗?上海的中学生王刚在家乡长江口岸边就发现了这样的一只漂流瓶,瓶中还有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我住长江头,亲住长江尾,愿与亲相识,互赏家乡景。
──青海:卓玛QQ:……”好奇的王刚按照上面的QQ号码和青海的卓玛取得了联系,两人成了QQ好友。
我们和王刚一起去卓玛的家乡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漂流瓶的故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环节一:赏三江源之景师:为了让上海的王刚对家乡有更直观地认识,卓玛给王刚发来了一段手机视频。
卓玛介绍说:“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这里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这里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是江河之源。
”【设计意图】以观看视频的方式,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三江源地区有较为形象的直观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兴趣。
环节二:析三江源之名承转:你知道卓玛的家乡三江源在哪里吗?活动1:定位置师:展示“青海省地图”,并在地图中描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
生: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
活动2:析命名多媒体展示发源于三江源的三条重要河流。
生:读图说出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
出示三江源地的模拟景观图,学生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
黄河源:黄河源是指龙羊峡水库以上,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流域范围。
涉及青海、四川、甘肃3省的6个州、18个县,总面积约13.2万平方千米。
黄河源头的面积虽然微不足道,然而它的影响却不容小觑,牵动着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发展。
长江源:长江源,即长江的源头,孕育了华夏的文明。
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环抱于号称“亚洲脊梁”的昆仑山脉和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脉两大山脉之间。
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少有人触及,是科学家、探险者和环保爱好者神往的地方。
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长江源头被国家列为自然保护区。
澜沧江源:澜沧江,在中南半岛又称湄公河,是著名的国际河流,东南亚第一巨川,亚洲第六大河。
源于青海,经西藏、云南出国境,向南流经柬埔寨,于越南的南部注入南海,全程长4 500千米,中国境内河长1 612千米。
源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西北,吉富山麓扎阿曲的谷涌曲。
澜沧江源头区,地形独特,自然景观也非同一般。
活动3:说地位师:为什么这儿被誉为“中华水塔”呢?生: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这里。
三江源地区如同一个巨大蓄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输水。
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活动4:探原因师: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三江源地区降水不丰富,为什么很多河流发源于这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结果。
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
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
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另外还有大气降水,它们和雪山、冰川一起,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源不断,最终流入大海。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的能力,并通过小组展示搜集的资料和探究成果,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环节三:探三江之源师:“不到长城非好汉”,来到三江源地区如果不探三江之源,那就太遗憾了。
下面我们就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
师:寻找黄河源头,首先要了解黄河源头的地区状况。
找出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
生:黄河源头区有这么多源流,哪一条是黄河的正源呢?师: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河流唯远;流量唯大;多因素综合考虑。
师追问:科学考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追溯河源的过程中,我们的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生甲:因为支流众多,寻找长度最长、流量最大的河流比较困难。
生乙:在源头区,沼泽广布,水域较大,确定源头究竟在哪里也很困难。
生丙:不同季节冰川融化的地点会有变动,确定河流源头比较困难。
生丁:该区高山峡谷众多、高寒缺氧、灾害频繁……师:根据考察的结果,综合分析,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生:黄河源头为卡日曲。
根据河流唯远的原则,卡日曲长于约古宗列曲;根据河流流量唯大的原则,卡日曲流量大于约古宗列曲;并且卡日曲流域面积大于约古宗列曲。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更多大河的源头在等着我们去探寻。
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探寻其他大河的源地,如长江、澜沧江等……【设计意图】开展模拟考察,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也能感受科学家科学考察的艰辛,培养积极探索、永不言弃的科学精神。
课堂留白,给学生更多创新的空间。
环节四:护三江源之地活动1:明特点生: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尤为关键的地区。
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活动2:看变化师:看图片,说一说三江源地区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
生:冰川逐年萎缩,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草地沙化严重,野生动物锐减……使得“中华水塔”──三江源告急。
活动3:说影响师追问:这样的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小组合作探究一:三江源地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生: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
如果源区水源枯竭,黄河中下游会出现断流,长江中游湖泊会萎缩,河流的含沙量将增大,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师: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活动4:明问题、析原因、找措施小组合作探究二: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生甲: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同时,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其中,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生乙: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师归纳整理:师:由于国家的大力保护,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这也启示我们,在发展经济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共建和谐美好家园,青海的卓玛和上海的王刚共同起草了一份倡议书: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中华水塔”,义不容辞。
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共饮一江水,就是一家人。
爱护环境,共建我们的和谐家园。
【设计意图】通过四个活动展开学习,对事物的分析由表及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以倡议书的形式,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观和人地和谐观。
总结新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三江源地区。
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探究,我们认识了“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保护环境。
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卓玛和王刚起草的这份倡议书,环境就在身边,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板书设计【设计意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再现本节所学内容,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并能突出学习重点。
七、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赏三江源之景”“析三江源之名”“探三江源之源”“护三江源之地”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能自然流畅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导入环节的设计较为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能在课堂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制作视频资源,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影像信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合作探究,化难为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能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及时小结,学生能够形成整体的认识。
课件的设计仍有诸多的不足,例如,课程内容做得还不够精细,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的合作探究时间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探究内容也还应进一步细化,力争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课程任务,在这方面的处理上,没有很好地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设计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较为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