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八年经验与未来方向
临床医学八年制“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临床医学八年制“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作者:于皓梁京儒谢晓利来源:《大学教育》2021年第10期[摘要]为了解临床医学八年制整合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更好地进行长年制医学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课题组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在校八年制学生,围绕教学改革,展开包括“器官-系统”整合课程(organ-systems-based curriculum,OSBC)、“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早期临床见习、科研课程设置四个方面内容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OSBC结合PBL的教学模式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提高其综合能力,基本达到预期效果;OSBC模式整合了科研理论课程和临床见习方案,可提升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让学生更早地接触临床,对其理论知识的应用起到良性促进作用。
学生对目前整合课程教学模式的反馈和建议,为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临床医学八年制;整合课程;PBL教学;科研课程;临床见习[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0-0072-05根据我国卫生服务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高等医学教育在坚持现行学制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扩大长学制医学教育[1]。
八年制是我国医学教育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自2004年起我国部分高校开始试行八年制教育,但由于当时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培养模式,各院校对于八年制临床和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方案不尽相同[2]。
2015年,南方医科大学对临床医学八年制(2013级起)开展以“器官-系统”整合课程(organ-systems-based curriculum,OSBC)为主体、与“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相结合的课程改革[3]。
此外,还调整了科研理论课程的授课时段和临床见习的时间。
2023年国家教育改革心得体会八篇
2023年国家教育改革心得体会八篇国家教育改革心得体会篇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钟长期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改革目标和前景令人兴奋。
针对“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点,提出本人拙劣的见解:本人认为在现阶段,实现教育公平至少需要10—20年,要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教育思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国教育迫切需要前行,但前行的道路充满荆棘。
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如下: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于城乡之间,在城市内部许多中学也存在教学软、硬件的巨大差异,我觉得先要从城市内部改变和农村改变同时进行比较好。
只有这样,才能从观念上去改变城市群体对择校和考取所谓“重点中学”的陈旧思维,同时消除农村教育所谓“跳出龙门”的误区。
具体做法:(1)学生(包括农民工子女)一律实行就近入学,保证生源的一致性,保证教育的公平性。
每个学校升入重点高中的名额应该针对该校学生人数进行分配(即有最低分数线,成绩合格的学生由高到低录取,若名额多,合格的学生少则让出名额),刺激教师的积极性;但政府部门又要保留一部分进入重点高中的名额,刺激学校之间进行良性竞争。
(2)教师实施城市内部,城乡之间每三年一次的轮岗制,即教师每三年到一个学校进行教学,良性循环,具体安排由个人意见和上级指示的结合。
这种做法可以保证每个学校都能享受到现有的优秀师资力量,并且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实行轮岗制,必须以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为前提,例如甲教师要到乡村执教,那么政府部分或学校应该补贴相应的差旅费和通讯费,同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师资力量的平均化。
如有可能,可以考虑城乡之间的物价差别,教师工资整体部分可以无差异,但可适当地有物价补贴等。
(4)建议义务教育阶段不实行晚修制度,主要原因有: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自理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不能保证睡眠质量,从而影响发育和智力发展;二是住校、晚修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弊端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调控大多数属于空白;三是晚修及住校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筋疲力尽,不能给予教师多余的时间完善教学设计,反思教学的有效性,和个人发展的空间指数等。
师范类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解读——以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为例
胡志昕;李琳;角媛梅;李亚
【摘 要】随着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地理教师专业要求的提升以及我国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推进,师范类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培养势必受此影响而做出改变.因此,构建独具特色的地理专业课程体系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为例,通过对其2010和2013两版培养方案中学分、学时及课程设置状况的对比研究,分析地理科学专业(师范)课程体系构建的学术性与教师职业性特色,为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3)组织科研训练,培养研究能力,提升学术素养.学院十分支持科研训练,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云南师范大学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并且在毕业论文设计完成阶段实行导师制,学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实际参加一项科研项目.在学院专家及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将所学研究技术理论通过科研实践巩固,为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基础,也为今后从事中学教育的学生应对国家课程及教育改革提出的挑战打下基础.
图1 地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关系Fig.1 The correlativity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courses of geography teacher training
(3)以赛促练,多元评价
严格进行教师技能课程考核评价,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练”结合等灵活多样的训练和评价方式,考试内容侧重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加强技术性与操作性;考试形式灵活多样,有应用理论分析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教案、微课等,强调理论的实践应用和教学技术;考试方式不采用单一的笔试,分项多元考试,有小组测试、个人测试、分项测试、综合技能测试、作业测试、口试等,不仅强调理论的应用,而且更加强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技术等.定期组织学院及学校级别的教学技能比赛,在同学竞争和老师指导反馈下,自我完善教学技能.并为学生的教师技能发展提供多种平台,通过考核给学生授予“三笔字”合格证书、教师教育语言合格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等.最终,在第四学年教育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模拟课堂技能训练,并完成教学教育技能综合考核,达到多角度全方位的训练测评.
学校重点课程建设与发展规划
学校重点课程建设与发展规划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重视,学校的重点课程建设和发展规划成为了各个学校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重点课程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问题。
一、课程改革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当前,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也进一步深化,这就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学校应该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构建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重点课程的选取需科学合理所谓重点课程,就是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课程。
在选择重点课程时,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从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出发,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和可发展性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同时,学校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规划要注意全面发展在学校的重点课程建设和发展规划中,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不能只重视某一个学科的发展,而忽视其他学科的发展。
相反,学校应该注重各个学科的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学校在重点课程建设和发展规划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的创新人才。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学校在重点课程建设和发展规划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主体,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学校需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提供更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专题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专题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一)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90年代初,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该著作中,托夫勒把人类的文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次浪潮时期——农业阶段,历时数千年;第二次浪潮时期——工业阶段,不过300多年之久;第三次浪潮时期——指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主要标志,太阳能的利用、空间技术、海洋工程、遗传工程的出现为象征的信息化阶段。
)席卷世界的时候,一个新的名词——知识经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
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的动力。
”显然,因为知识经济的兴起而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新世纪的挑战,正使我们对人的本质属性、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高新技术的应用及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的调整。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与机遇,承担国民素质教育提高的教育正经历一次观念、态度、内容、形式、技术、方法的彻底的变革。
作为教育改革核心的课程自然首当其冲,通过课程改革来培养知识经济所需的创新人才。
走向知识经济的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因此终身教育体系便成为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点。
终身学习的最根本的基石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与有关教育理念的融合。
信息技术本身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但是信息技术却是引发这场教育革命的重要条件。
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学习的手段和方式。
信息化的社会来临,对教育提出又一次挑战。
首先,它改变了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学习过程的观念发生变化,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记忆过程,而是一种信息处理的过程。
教师不在是学习者的主宰者,而成为学习的指导者,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最大限度的创设学生学习的环境。
学生则主动地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来自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信息,进行信息加工和发布。
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成就与经验
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成就与经验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4)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 (5)2.1 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历程 (6)2.1.1 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 (8)2.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8)2.1.3 新一轮改革的高潮 (11)2.2 全面深化改革的启动与推进 (12)2.2.1 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13)2.2.2 改革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 (14)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 (16)3.1 经济领域的成就 (17)3.1.1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8)3.1.2 结构优化的进展 (19)3.1.3 对外经济的拓展 (21)3.2 社会领域的成就 (22)3.2.1 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进步 (23)3.2.2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24)3.2.3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25)3.3 政治领域的成就 (26)3.3.1 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28)3.3.2 法治建设的推进 (29)3.3.3 党风廉政建设的加强 (30)四、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 (32)4.1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33)4.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34)4.3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突破 (36)4.4 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形成改革合力 (37)4.5 坚持依法治国,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 (38)五、结论与展望 (40)5.1 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和成就 (41)5.2 分析当前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43)5.3 提出未来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任务 (44)一、内容概括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中国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巨大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逐渐从局部探索转向整体推进,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2024年学习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3篇)
2024年学习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2023年的学习形势与政策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努力奋斗,积极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政策和新要求。
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我对于未来的学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在这篇心得体会中,我将分享我对于学习形势与政策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学习形势与政策使我对教育改革的方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优秀人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教育模式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社会中能够立足和发展。
其次,学习形势与政策让我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在过去,我一直习惯于被动接受老师的教导,以及应试教育的方式。
然而,学习形势与政策告诉我,自主学习是未来学习的主要方式。
通过自主学习,我能够主动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未来,掌握学习方法、拥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将成为成功的关键。
此外,学习形势与政策提醒我要积极关注社会热点,提高综合素质。
学习形势与政策教会我,只有了解社会热点,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因此,学生应该加强对于新闻、时事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培养宽广的视野和综合素质,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另外,学习形势与政策也让我认识到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过去,我习惯于纸上谈兵,对于实际问题和实际操作缺乏经验。
然而,学习形势与政策告诉我,实践能力是未来成功的重要因素。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要注重实践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学习形势与政策也鼓励我要加强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未来的社会中,团队合作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要积极参与团队项目,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学会与他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范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范文
在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是塑造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而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
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
因此,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课程改革需
要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
个性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认识到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
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符合时代潮流和国家发展需求。
同时,要注重教育的公
平性和包容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实现个人的梦想和价值。
总的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
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使教育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
担当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我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将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课件
国家课程
是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
是基于每一所学校所在的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
是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是课程策略、课程开发过程的主体。又称“学校中心的课 程规划”
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史
八年研究;给予过程模式的校本开发;基于实践理性的校本课程开发。
目录
第一节 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 2.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3.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4.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未来走向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 2.建构主义教学观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
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 "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建构主义教学观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相应的教学模式
情 (1)内涵: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境 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教 (2)基本要素: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学 (3)基本特征: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 2.建构主义教学观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主要精神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过去一年教育工作的成绩,制定了未来一年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
会议主要精神如下: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会议强调,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因此,要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位置,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会议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受到优质教育。
三、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学校管理体制和教育评估机制的改革,打破教育行政化问题,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并重。
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会议认为,教育教学是教育事业的核心,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会议指出,信息化是现代教育事业的必然趋势,要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加强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要建设现代化的教育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水平,推动教育教学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六、加强校园安全工作。
会议强调,校园安全是教育工作的基础,要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加强校园安全教育,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七、推进教育对外开放。
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促进教育全球化发展。
要加强对外留学生管理,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为建设世界一流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八、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会议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公平发展。
中国教育十大事记
中国教育十大事记1.引言1.1 概述中国教育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支撑。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通过回顾中国教育的十大重要事件,探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建设。
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普及教育,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教育的机会,这项政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教育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教育开始注重质量和创新,推行了开放政策,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
这一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教育人才,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教育的第三个重要阶段是21世纪以来的数字化教育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教育借助互联网和智能设备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数字化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灵活的教学工具。
同时,数字化教育还促进了教育资源向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升了教育的公平性。
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力资源。
教育的发展还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重要事件,每个事件都对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回顾中国教育的历史,了解这些事件对教育的贡献,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中国教育的十大重要事件。
下面将对每个事件进行简要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每个事件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总结
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总结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教育教学改革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分十二个小节,从不同的角度来总结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教育部门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了培训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技巧和教育理论知识。
二、推动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教育部门大力推广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加强教师师资培训教师的师资培训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目前,教育部门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同时,建立了完善的评估机制,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绩效考核。
四、推动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课程改革。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教育部门对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改变教育过程中的刻板固化现象,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五、加强教师的职业发展支持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成长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门加强了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支持,制定了完善的职称评审制度和晋升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六、加强师范教育的改革师范教育是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师范教育的改革力度,着力提高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加强师范生的实习环节,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七、注重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是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教育部门建设了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库,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资源,使教师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来提升教学质量。
八、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至关重要。
教育部门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碰撞,提高教师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核心素养: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
核心素养: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摘要: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性,其生成与提炼是在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中完成的,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大单元教学新课程理念的面临问题,来源于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未来社会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如何直面、应对不确定性,需要发现潜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探索。
培养学生永远向前看的乐观精神、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勇敢拥抱未来的态度,越来越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谢冕先生在谈诗歌欣赏时提出:“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就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
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原先的状态中去。
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
”那么,走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呢?一、核心素养:浓缩了的东西经历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2014年国家以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作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追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和细化,是对培养目标的整体性描述,与课程、教材、教学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性,其生成与提炼是在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中完成的,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深度学习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的培育目标,带来了新时代的课堂变革要求,必须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的课堂,如何引起学生的理智兴趣,使学习成为一件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如何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的活动,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应该思索的问题。
核心素养具有面向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特征,使学生获得未来进入社会后能够生存、参与社会活动、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幸福生活的核心素养。
2024年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二篇)
2024年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一、深化师德修养,提升道德素养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本人始终将加强师德修养、提升道德素养作为工作的核心。
系统学习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律法规,严格遵循有事业心、责任心、上进心,热爱学校、岗位和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职业准则,规范自身行为。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实行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原则,严格要求、耐心指导;与同事保持团结协作、互相尊重、友好相处的氛围;与家长主动协调、积极沟通;自我要求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二数学教学工作,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践探索,深入学习、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加速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学改革的方法,有效提升了对课程的整体驾驭能力。
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实施了民主教学,构建了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观点。
三、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勇于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为确保教学质量,采取了以下措施:1.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刻理解“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造条件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 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编写教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3. 关注全体学生,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情感,注重讲练结合,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4. 认真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 教材研究不够深入。
2. 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未能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不足。
3. 对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够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关注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了解不足,导致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
课程改革个人总结8篇
课程改革个人总结8篇篇1一、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领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一名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教育工作者,我在过去的一年中致力于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方法、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方式。
以下是我对参与课程改革的个人总结。
二、明确目标与理念1. 确立目标:我首先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2. 理念更新:我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三、课程设计与实施1. 课程设计: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重新设计了课程结构,整合了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2. 教学方法:我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实践教学:我重视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实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评价与反馈1. 评价方式:我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全面发展。
2. 反馈机制:我建立了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和家长反馈学习进度和表现,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五、遇到的挑战与对策1. 教师角色转变: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我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适应了新的角色定位。
2. 家长沟通: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解释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3. 资源保障:我积极争取学校对课程改革的支持,改善教学条件,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六、成效与反思1. 成效显著: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2. 反思改进:我也意识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资源分配不均、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七、未来展望1. 深化改革:我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结构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 推广经验:我将积极推广课程改革经验,与同行交流学习,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第八次课程改革新课标
第八次课程改革(新课标)第八次课程改革(新课标)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日前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改革对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目标和内容.一,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有人说,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以后,还要不要素质教育呢说明提这个问题的同志是没有完全领会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的.我们不要忘记我国的教育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我们也不要忘记这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们更不要忘记,中国教育的最大任务不是培养只会解题应试的人,也不是瞄准培养少数精英或一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狭窄目标,而是要在造就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同时,努力完成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的贡献.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主裁命运.既然观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教育观念的转变就足以改变一位教师的命运,影响这位教师所教学生的一生.记得在1998年的一次省级高中教学研讨会上,我向与会的数十位一线教师介绍了自己的"一节课只讲授22.5分钟以内"的观点,一位老教师在会上提出这样的质疑:"请问本书林老师,我每节课45分钟拚命地讲,都无法教完高中物理的三本书,不知你是怎样用这么少的时间教完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位老师所提的是如何'教'完它,而我所说的是如何教学生'学'完它."虽然这里的'教'与'学'仅一字之差,却能从中折射出两位老师不同的教育观念.我认为,中国教师是世界上最自信的教师,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相信教材是用来'教'的,而不是教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学会自学教材的.有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在上课时,发现有位学生没有听讲却在看书,老师就问这位学生"你为什么上课不听老师讲呢"该学生答道:"我听不懂,想看看书."老师非常气愤地指责道:"你听都听不懂还想看懂"然后向讲台方向走了几步回过头来补了一句:"简直不可思议."是的,在这位老师的心中,书只有通过老师教学生才会懂,学生自己如果能够看懂,那就是不可思议的事. 所谓转变方式,即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教的方式的转变,其目的也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这次课程改革过程中,我国借鉴了美国自19世纪末就开始的,现正被其大,中,小学大力提倡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的成功经验,引入了"研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其意义就在于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赋予学生以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主决策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对人类,对社会的责任感.不仅如此,本次课程改革还希望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乃至生存环境,把中国中小学生从"课堂上被动地听老师讲,课堂外埋头于书本,专心做大量与实际生活严重脱离的练习"中摆脱出来;从过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还给他们应有的自由时空,让他们快乐健康地度过青少年时期,让他们睁开眼睛看自然界,看社会,看生活.所谓重建制度,即重新建立学校管理制度与教育评价制度.这里所说的教育评价制度,包括政府对教育部门,社会对学校,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对老师,老师对学生,乃至社会对人才的评价等.不过,我认为制度也是一种文化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然是文化是文明,就只能继承与发展,提"重建"有点过于激进,有可能被执行者错误地理解造成严重的后果.比较恰当的提法应当是"改革制度".三,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得先弄明白现代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都有哪些特征.简单地概括起来,现代学习方式有五个最基本的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这与传统学习方式的五个最基本特征――"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有着本质的不同.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有意识地设计能够形成学生现代学习方式的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着力体现这"五性特征",至于具体的体现方法,在本书以后章节中将给予详细介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四,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因此,有人干脆把这句话说成: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口号虽然比较动听,但如果把它理解为"教师可以替代学生的一切","学生的一切行为都要在教师的指示下进行"等,那将是中国学生的最大不幸.如今不少所谓重点中学的校长,总是带着自豪的神情向外界介绍:"我的学校是全封闭管理……."当我听到这类话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难道要把一个自然人转变化社会人的教育,却能够把受教育者最美好的青春封锁在"全封闭"的校园里吗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过:"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因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不能企求培养完人――把每一位普通人都培养成"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雷锋式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应当首先完成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五,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专家一致认为,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一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二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三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五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六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八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第二,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应实现六大转变: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以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有句话说得好:有经验的校长抓课堂,缺乏经验的校长抓门房.我认为,工落实这六大目标,对于基层学校来说,关键是要化为可操作的制度,落实于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之中;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主要是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确定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确定这一培养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6项具体目标.课程功能的改革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尤为重要的是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为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课程结构的改革强调的是课程的综合性,也就是课程设置既要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也要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同时,在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程结构的改革还强调了课程的均衡性和选择性,以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课程内容的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将主要在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方式上有所突破,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而不能仅仅把评价作为筛选与甄别的工具.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强调了课程管理的权限应根据各级不同的责任与需要作科学合理的划分,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随着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提高,学校课程的发展将有更加多样和广阔的前景.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项由课程改革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应该说,这些项目的改革是相辅相成和互为制约的.因此,我们在改革中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为改革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当代课程改革1.课程管理(1)建立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均权化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从1999年开始,正式提出要建立新的基础课程教育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开发体制.基本模式是:——国家课程.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地方课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等.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虽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各不相同,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实际上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权力主体共同完成的.(2)实行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的教材管理制度现在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与改革的目标,并不是走向完全的绝对的多样化,以多样化取代统一性,而是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应这样来理解教材多样化:其一,不同学科的教材,要从本学科性质,特点出发,实现多样化.其二,多样化不等于地方化.其三,多样化不等于数量化.本质在于特点,在于层次,在于质量,在于选择,在于效益.(3)鼓励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编制2.课程结构(1)建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的课程基本结构(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实行学分化管理(3)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丰富完善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3.课程内容(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教育是为每位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其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和有限的,不能任意扩大,拔高.基础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课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促进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2)加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实用化,人本化与本土化(3)注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课程内容的协调整合正规教育指学校教育或者制度化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则指"任何在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为人口中特定类型的成人及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的,有系统的活动.[编辑本段]前七次课程改革简述第一次1949-1952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第二次1953-1957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三次1958-1965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第四次1966-1976"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历了一场灾难.第五次1977-1985"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第六次1986-1991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第七次1992-2000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这一次课程改革,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扩展阅读:。
2024年学校教育工作会议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校教育工作会议心得体会政府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包括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行风建设,以及推行竞聘上岗等制度。
这些措施不仅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更激发了他们前行的动力。
广大教师应将这份压力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思想上统一认识,深刻理解教育事业对于新密百万人民的重要性,它是新密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重大使命:1. 要站在时代前沿,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统一思想,认清当前教育形势,全面领会大会精神,并坚决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
2. 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教师。
3. 要以校为家,扎扎实实做学问,认认真真搞教育。
我们要成为学生领路人,以教为本,爱生如子,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大会为新密教育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
正如古人所言:“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教育工作会议结束后,我满怀激动之情,为新密教育的未来充满期待。
我们广大教师坚决拥护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将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发展优先战略,更新观念,为新密教育的繁荣和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思想的重要性。
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动作等方式表达出来。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作为党员教师,我们更应认真履行职责,敢于解放思想、清醒头脑,保持思想的革命性。
要解放思想,必须走出害怕解放、拒绝解放、乱解放的误区。
害怕解放主要是担心出错、怕受责怪和嘲笑;拒绝解放则是认为解放思想与自己无关;乱解放则是缺乏明确的方向和方法。
因此,我们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打破束缚和偏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我们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转变。
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思考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通过实践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北京初中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官方入口】
北京初中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官方入口】北京初中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官方入口】导语: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办法要求每个活动项目均应开设一定数量的自主选课类型活动。
为保证资源丰富性和多元性,学生每学年参加同一资源单位活动原则上不超过3个,同一活动项目不得重复参加。
为让学生能够和不同班级、学校的同学交流学习,原则上一次活动中来自同学校同班级的学生人数不超过6人。
鼓励资源单位在郊区设立活动场所,开设自主选课类型活动。
点击进入:北京初中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官方入口】关于北京初中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的工作纪要:各初中校: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考试评价改革为突破口,优化课程结构,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推动学科、课程整合和校内外教育一体化,构建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基础教育体系,于10月16日率先启动了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各校的认真组织和辛苦付出下,活动稳步有序开展。
12月18日市教委下发《关于本市中考中招与初中教学改进工作的通知》(京教计【201X】35号),正式公布中考中招和初中教学改革方案,12月23日市教委下发《关于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京教基一【201X】10号,见附件),启动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参与活动情况,在中考时计入学生思想品德、历史和地理学科的原始成绩。
请各校组织干部教师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把初中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统一作为中考改革的配套举措来系统把握,统领本校初中整体工作,现将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要点强调如下:一、活动对象七年级学生,逐年向上滚动至全体初中学生。
二、活动内容与形式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围绕“国家、社会、个性发展”三个层面32项考核要点及62个主题活动开展(见附件)。
学校、学生可结合本校特点和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在62个主题活动中自主选择或自主设计具体活动,既可以由学校集体组织,也可以由学生自由结合为小组或学生个体自主活动。
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的关系
天津大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课程论文试题课程名称:教育原理课程编号:S212G001学院名称:教育学院学号:2013212026 姓名:易佳睿成绩:《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的关系》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3年11月20日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的关系一、对题目名称解读: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教育工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
教育工作者要按照教育目的去计划自己的工作,受教育者要以教育目的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社会各界应按照教育目的的来检查教育部门的工作。
教育目的通过各方面的教育和学校的各项工作来落实。
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教学工作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要通过教学来进行。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而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而课程是人才培养蓝图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基础,它规定了学校教什么和学什么这样一个基本问题。
课程及其顺序构成了学生达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所应学习的基本内容体系。
二、研究背景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职业的变化、技能的发展等愈发加快,“知识技能的获得”这种单一化目标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变革的要求,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形成更显示其对于未来公民的重要发展意义。
越来越多的课程学者开始从培养“整体的人”这一视角深度勾画人才培养的目标框架,并进而从课程结构、课程组织等诸多方面对如何培养完整的人、如何解决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相互割裂的痼疾等进行了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的建议。
课程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与教育目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它更是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整体价值取向与理想诉求。
课程是学校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结合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或者学生自己选择的各种学习经验,是教与学各种活动的总体及其过程。
课程作为教师与学生关系中最重要的媒介,是实现国家教育目的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 华(hzhang@)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主席
一、国际视野
(一)一所偶然碰到的小学
(二)一所新近参观的小学
(三)一所新近参观的高中
(二)让教学变成研究
在每一所学校、每一门课程,倡导教师把教 学变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投入进去;倾 听、理解、研究学生的思想并在对话、讨论 中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深入;与学生共同探究 学科与生活;在自我反思及同伴研讨中不断 提升自己的思想。这样,教学就变成一项实 实在在的研究:研究学生的思想;与学生共 同做研究。
(四)一所向往已久的学校
高中部开设课程
英语、新闻、外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 拉丁语)、数学、计算机科学、科学、历史、 美术、音乐、体育。 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科的特点及要 求制定自己的四年学习计划,在四年内修满21 学分并达到其他方面的要求(如完成社区学习 的要求)即可毕业。为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 要,许多学科都提供大学预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确实有潜力的学生, 还可从芝加哥大学选择总数不超过6门的课程 来学习。
芬兰义务教育课程的特色
安全(safety) 手工制作(craftsmanship)
芬兰高中课程的特色
模块课程:科目被分成学程 学程并不与学年-年级捆绑在一起 短学期制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由活动,小组的大小和构成是变化的 学生在一个科目可以有不同的教师来教 学生选择并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倡导独立研究(independent study) 鼓励学生“学会学习”、独立做决定、学会负责任、发展自 我知识(self-knowledge) 无年级制 有效的学生指导 自由灵活的水平考试(Matriculation Examination)
(四)创造自由、民主和探究的课堂 文化、学校文化
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室,倡导“家园般 的”自由、舒适的环境,“实验室般的”探 究、创造的氛围。教室和学校由此成为“自 由思想的乐园”。
事件3:“叫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准”
关于“数学课程标准叫停”事件
事件回放:2005年“两会”期间,三位中科院院士、 知名数学家提交“新课程数学课程标准的议案” 评议—— (一)数学家不必关注儿童的心灵和思维,但数学 课程却是儿童的 (二)从历史来看,为学科专家所喜闻乐见的课程 大都受到儿童及其教师、家长的抵制,尽管不能由 此得出结论说学科专家所反对的课程就是“好课程” (三)这是权力控制知识的又一典型案例。学者表 达意见的方式是研究观点和证据,而不是权力
事件1:“南京高考之痛”
关于“南京高考”事件
事件回放:2004年,据南京高考失利,舆论一片 哗然,“素质教育”成为最大替罪羊。 评议—— (一)制约中考、高考的因素是复杂的,在极短的 时间内武断地把失利原因归于“素质教育课程改 革”,有失慎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二)果真如假设的那样,该问责的是高考,而不 是“素质教育”。试问:搞“素质教育”的人成为 失败者,那高考在考什么,以什么为选拔标准? (三)这集中反映出教育内外两种教育价值观的尖 锐冲突。
教育部去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少 年体质在过去20年内持续下降。学生肥胖 率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 男生是“胖墩”。北京市的情况更为严重, 中学生血压偏高的比例超过一半,高中生超 过了60%。学生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5 0%,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为52%,其中 初三生接近70%。 《教育导向偏差是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 因——访钟南山教授》,《中国教育新闻网》
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 是野蛮的社会; 一个不能保护其后代身心健康的社会, 是没有将来的社会。 当前,我国学生的生存危机已到了无以复加 的程度。
三、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历史
从李岚清会见北师大部分教授谈起
第八次课程改革简史
2000.1—2001.8: 制定课程政策; 研制课程 标准和教科书 2001.9—2003.9: 实验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 2004.9: 所有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儿童均采用 “新课程” 2004.9: 高中新课程在四个省全省范围展开 实验 2007.9: 全国15个省在全省范围采用高中新 课程
学校 河南LY一高 天津SZ中学 云南QJ一中 内蒙古WH一 中 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二附中 北京十一中
起床时间 5:00 5:30 5:30 5:30 6:30 7:00
要求到校时间 晚上睡觉时间 5:30 7:20 6:30 6:30 7:10 7:25 22:50 24:00 24:00 23:00 22:00 22:00
资料来源:赵洪涛:《谁是素质教育的绊脚石》,《教育参考》2006年4月
据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曾振宇教授对1100 份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 大约3%的中学生睡眠时间达到8小时 77.5%的学生睡眠时间只有6-7小时 19.5%的学生睡眠时间只有4-5小时
资料来源:赵洪涛:《谁是素质教育的绊脚石》,《教育参 考》2006年4月
当课程改革取得成绩、一帆风顺的 时候,改革者也要保持平常心,不 必过早弹冠相庆。要认识到教育中 越是速成的东西,就越容易成为昙 花一现。教育中的革命从来都是静 悄悄的,需要持久的努力和耐心。
课程改革的成功并不依赖于某种政策或某项措施,而 是依靠每一个教师、每一所学校形成自己的先进教育 理念和行为、发展自己的独立专业判断。唯有如此, 教师才不会随某种政策的出台、某种气氛的变化而随 风摇摆,或绞尽脑汁揣摩上级领导的意图和态度并据 此轻率改变自己的行为。教师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 从事道德的课程改革,因为教师和一个个具体的儿童 生活在一起,最有条件倾听儿童的心声、研究儿童的 特点、满足儿童的需要。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一次 课程改革,只要教师做到以儿童为目的、基于对儿童 的研究而为儿童提供恰当的帮助,那他就是在从事道 德的课程改革。当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自觉进行道德的 课程改革的时候,中国的教育就有了希望。
(一)让课程具有探究性
在每一所学校、每一门学科,倡导教师“重写”课 程标准、“重写”教科书,以真正实现“创造性备 课”。“重写”的方向或目标是:怎样让这个学科 内容对学生具有探究性?怎样让学生忘我地投入到 探究和体验学科内容之中?怎样让学生忘我地投入 到探究和体验生活之中? 具体包括三项内容:1. 每一个教师从每一门学科都 创生出适合不同学生需求的“单学科探究活动”;2. 不同学科教师合作创生出“跨学科探究活动”;3. 每一个教师都能指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中从事“生活探究活动”。三类探究活动相互照应、 呵成一气。
八年经验
(一)为了儿童:从事“道德的课程改革” (二)为了教师:从事“民主的课程领导” (三)为了学校:从事“学校本位的课程改 革”
六、未来方向
个人经验之一
“浦东新区学校改进与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2004--2007)
个人经验之二
威海二中:以探究为本位构建高中课程与教 学新体系(2004--2007)
事件2:“钟王之争”
关于学术界“钟王对话”事件
事件回放:2004年9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发表王策 三教授《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的长文, 钟启泉教授率先撰文回应,由此引发课程与教学领域广 泛学术讨论。 评析—— (一)这场争论的核心是以“凯洛夫教育学”及相应的 “教学认识论”为代表的前苏联教育意识形态究竟是否 应当继续主宰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课程的本质是现成知识;讲授教学最具决定意 义;一切学习都是接受学习”,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 保守的课程与教学观之一。尽管如此,争论的目的不是 用一种“声音”压倒或替代另一种“声音”,而是寻求 对课程与教学的多元理解。
为什么?
“市场伦理”正在变成一种全民信仰。 所谓“市场伦理”,就是这样一种伦理:“少数人 为谋求最大利益,以牺牲大多数人的生活为代价。 换言之,那些不能竞争的人,只有死亡。”[保 罗·弗莱雷(Paulo Freire)]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不仅被卷入无情的社会竞 争和市场竞争中,而且被强行变成了商品。这本质 上是成人对儿童的压迫。是短视的成人愚昧地透支 社会的未来。
“五月设计” ——超越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基本目标: 1.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这样一种经验,它鼓励学生将实 验学校所受的教育统一为一个整体的观点; 2.让学生有机会在各门学科(academic disciplines) 之间建立联系和关系; 3.让学生有机会研究新的智力领域; 4.让学生有机会探讨感兴趣的职业途径; 5.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新的文化和(或)新的社区; 6.让学生有机会发展新的技能/技术,或扩展现存的 技能/技术。
“独立研究” ——渗透于学科中得研究性学习
“独立研究”(Independent Study)是 学生在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从自己的 学习需要和兴趣出发,选取超出学校所 提供的课程范围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 下进行自主研究的过程。
“独立研究”政策
1.每一项独立研究需要一名自愿指导教师。 2.每一课题必须在书面计划中描述要完成的研究工作 的具体细节。该书面计划必须在要展开研究的那个学 期开始前2周交给指导教师。一项课题通常在一个学期 完成。课题的最后评定和(或)报告必须有相应系科 的其他教师参加。 3.一名教师最多可指导两项独立研究课题,尽管一项 课题可包含不止一名学生。 4.每一项课题在开始前必须征得相应系科的同意。 5.独立研究用以补充常规提供的课程。课题计划必须 围绕超出这些课程范围的主题来组织。 6.在那些能够赋予学分的课程中,一项独立研究在一 学期内成功完成可获得1/3个选修学分。学生在独立研 究中最多可获得满足毕业要求的1个选修学分。
(五)一个创造了教育奇迹的国家
芬兰创造的教育奇迹
芬兰的课程与教学管理把两个看似矛 盾的东西统一起来了
一方面,学校校长和教师有极大的专业自主权,学 生有充分的自由;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业成绩世界 领先 “到90年代初期,为了实践改善的目的,所有传统 的控制教师的形式都消失了。学校督导、详尽的国 家课程、官方批准的教学资料、基于所教科目的每 周的时间表、教师要记录每小时所教内容的课堂日 志——所有这些传统的机制全部废止了。” (Simmola, H.,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