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际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中国交际文化的特征
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离不开人们所属的民族文化背景,各民族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语言之中都蕴藏着各自特有的JxL俗、习惯和文化意念。下面着重谈一谈中国交际文化的特征、中外交际文化中常见的差别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打招呼
西方人见面时常说“Hello!”“Howdoyoudo!”“Hi!”。中国人打招呼并不总是说“你好!”或“您好!”,其实,这两句话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招呼用语。我们很难想象《西厢记》里的张生见到崔莺莺会说:“崔小姐,你好!”也很难想象《两游记》里的孙悟空和猪八戒见到唐僧会说:“师父,您好!”笔者怀疑这是“五四”以来掀起的白话文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现在由于几乎所有的对外汉语教科书都把“你好!”、“您好!”当作开场篇,外国学生见到中国人,一张嘴就是“你好!”或“您好!”其实,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在中国是有限制的,存亲人或较熟悉的人之间是不能用这种方式打招呼的。我们何曾听到有人在见到自己的父子兄弟时,相互说:“爸爸,您好/儿子,你好”、“哥哥,你好/4,弟,你好”?这种情况即使在熟悉的朋友、朝夕相处的同学、同事之问亦然。
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很多,通常是没话找话,寻个由头跟对方闲扯几句,以示友好和礼貌。如在吃饭时问前后,问:“你吃了吗?”河南某些地方的人问:“你喝汤了吗?”对方正在工作时,问:“你忙什么呢?”见对方急匆匆地赶路时,问:“你上哪儿呀?”对方到来时,问:“你来啦?”见到对方微胖,就说:“呀,你发福了!”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打招呼的方式只能在较熟悉的人之间进行。如果见了熟人一声不吭,会引起对方的猜疑:“此人对我为何如此冷淡?我并没有得罪他呀!他怎么这么不高兴?”这就是中国人的心态。西方人很注重个性和隐
私,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上述打招呼的方式简直是不可思议。我干什么、去哪儿、吃没吃饭,关你什么事!我已经来了,你还问我“你来了?”岂不是废话?叫我如何回答?听到这些问话,他们心中会暗晴地说:“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事!)”
二、人文关怀
西方人在寒暄时也爱谈天气,但只限于对天气作客观的评价,而中国人一谈到天气常常会嘘寒问暖,以示关怀,仿佛是一家人似的亲切。气温突降时,问:“你冷吗?你怎么穿这么一点儿衣服?小心感冒!”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你管我冷不冷!我又不是小孩儿,你又不是我妈!
西方人强调个人和自立,习惯于我行我素,不太理会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会有什么反应。对别人的行为举止,只要是属于别人个人权利以内的,他们一般也不乱加干涉。中国人与西方人有很大不同,我们强调群体,强涮“小我”与“大我”之问的互动。生活在群体中的每个成员自然都十分讲究人际关系,向对方表示亲切关怀是拉近彼此关系的必要手段。所谓“拉关系”、“走后门”、“朝巾有人好做官”等现象现在依然司空见惯。m缘关系、娴亲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同乡关系一L下级关系等都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立足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关系学在中国礼会仍具有最普遍的价值,可称是一门人人终生必修的课程。人们不仅关注自己,也要关注别人,连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穿着打扮都很注意对周围人群的影响和别人对此有何反应。生活在群体之中,人文关怀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尤其在熟人之间,更应当互相关怀,营造一种亲密的氛围。见到久违的朋友,巾国人常常问:“你身体好吗?…‘你怎么瘦了?”或者说:“你胖多了。…‘我看你脸色不太好。…‘你得多保重。…‘注
意身体,不要累坏了。”等等。宴请时中国人常常会说:“慢吃!”意思是“恕不奉陪,请慢慢享用”;送客时会说:“慢走!”意思是“恕不远送,请从容而行”,等等。中国人听到这砦问候和关怀的话,心中会有一种暖融融的感觉,而西方人会感到大惑不解。尤其是“慢吃”和“慢走”,他们会想:“他为什么让我慢吃?难道我吃得太快,跟饿狼似的,怕我噎着?…‘他为什么让我慢走?难道我走得太快,跟逃犯似的,怕我摔着?”
在餐馆用餐,西方人常常采用AA制,各付各的费用,除非在用餐前,一人提卅“I,11pa),it”,其他人则默认,但酒水仍需自付,而中国人则常常会为谁来付款争抢不休。西方人点菜讲究实际,不铺张浪费,想吃什么点什么,吃多少点多少。进餐时西方人各吃各的,必要时问一声“你喝不喝酒?”或者把菜端到你面前,问你吃不吃。如果你说“不,谢谢”,他就自己喝、自已.吃起来。吃东两的时候不能大块地往嘴里塞,或往外“噗噗”地吐骨头、囟刺,要悄悄地吐在餐巾里。最好先用刀将大块食物切割成小块,鱼、肉要剔出骨头或鱼刺,冉用又送到嘴里。咀嚼和喝汤时不可以发出声音,即使在餐桌上聊天儿也是悄悄地进行着,为的是不影响邻桌的客人,这是对他人的尊重。吃完饭要用餐巾擦嘴,并向主人表示谢意。在饭桌上打喷嚏必须扭过身子,用餐llJ捂件口和鼻,事后说声“对不起(sorry)”,别人则说“上帝保佑(Godblessyou)”(中国人则说“有人想你了”或“有人说你了”)。剩余菜肴一般II~_LII务员打包(doggiebag),名义上说是捎回去给家里豢养的狗准备的狗食,其实人吃也未尝不可。中国人在餐桌上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不少人点菜讲究丰盛和排场,不摆满一桌子山珍海味誓不罢休,嘴上还要连连说“怠慢,怠慢!”宾主之问常常互相劝酒、让菜、敬烟,热闹非凡。主人高高举起酒杯,一次又一次地对客人说:
“来,哥JLt'],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恨不得把客人灌醉了钻到桌子底下。一般说来,剩余菜肴尽管仍很丰盛,但当着客人的面也不好意思打包带走。不过,不少中国人对此倒也无所谓,反倒觉得此时此刻主人热情非凡,慷慨大方,对客人的关怀情同手足,一桌人聚在一起亲如一家,毫不见外。对于中外餐桌上的不同表现,最好暂不作孰优孰劣的评价,因为两者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当然,其中也包含着个人有无教养的问题。
三、礼仪
无论中外,人们在初次或久违后的见面时,通常以握手为礼仪。其实,对中国人来说,握手也是舶来品。中国传统的见面礼仪是拱手作揖、弯腰鞠躬和磕头跪拜。这些方式如今已在中国基本消失。中国人的握手礼虽说是从西方学来的,但总的说来,学得还不到家。按说,握手时要互相对视,不必使大劲儿,摇兄两t下即可松开,此外,一般总是长者、上司、王八和女十先向年少者、下级、客人和男十伸手,但是许多中国人常常颠倒乱来,两方人难以理解。有时为了表示内心由衷的热情,中国人常将对方的手紧紧握住不放,使劲儿摇晃,似乎握得越紧、摇晃的时间越长就显得越热情。
客人造访必须事先有约,不可不约而至,做不速之客,并应不早不晚:准时到达约会地点,否则将被视为无礼。哪怕是迟到了五分钟,也娶I_口J州方道歉。这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准则,但在执行中有宽有松。一般说来,西方人比较严格,否则被认为是无礼冒犯,而中国人却时有“不速之客”的到来,对于关系密切的“不速之客”,主人不仅没有不悦之色,反倒有几分惊喜,说:“唷,是哪阵风把你吹来的呀!”
为了表示亲切,西方人男女或女士之问还有拥抱或贴脸的礼仪。此类拥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