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费用学说

合集下载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一词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边缘学说,主要由美国的经济学
家约翰·艾尔兹提出。

艾尔兹认为,投资者买进和卖出股票时,投资者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表面上增加了投资者的成本,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艾尔兹认为,交易费用主要是指投资者交易股票时需要承担的费用,包括证券
交易费用、手续费以及其他与证券交易有关的费用。

它可以反映投资者在交易中付出的现金流。

另外,在证券市场上,交易费用也可以提高证券价格,由此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

交易费用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广泛,在投资者的组合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都有
重要的意义。

例如,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它建立起正确的交易策略,从而大量节省投资成本。

此外,交易费用也可以作为一种风险控制手段,避免投资者在过高的交易费用下误入歧途。

总之,交易费用理论对投资者的投资过程有着重要价值,任何投资者在进行投
资计划时,都应当考虑交易费用理论,计算各种可能费用,以便有效节省投资成本,最大程度地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

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终结

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终结

费用是一个不具有确定意义的概念,同时也没有多大实用价
值 ,它是效率的下位概念 , 对 企业、组织及其制度的解释也远 不如效率具有逻辑性 。本文 旨 在通过对交易费用经济学 的概念
②其实,如果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额外的费用可能不
会存在 ,但 如果不 属于这种情况 ,需要延 时交货 ,或需要 分 期付款 ,或需要售后服 务等等 。那么 ,这 当中又必须订立 契
关键词 :交易费用 ;成本 ;效率 ;组织 ;制度
中图分类号 :{ F 0 6 9 )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8 0 8 9( 2 0 1 3) 0 1 - 0 0 0 4 - 0 7
交易费用经济学是指 以交易费用为分析单位来解释企 说。该学说源于科斯,光大于阿罗、威廉姆森、张五常等。
所形 成的交易费用 。 科 斯是假 定市场先 验的存在 的 。然而 ,假设 没有市场 , 要直 接去 生产 厂家 去买,这种 交易费用 也是 巨大 的,甚至 ,
I 经济研 究一
4 、如果一个人购买 了一部小汽车 ,那么 ,花在 小汽车上 的所 有费用都 是交易 费用 ,包括购 买汽 车 的费用 、安牌照 、 考驾 照、办行 车证等等 费用 。该交 易费用既可 以包括在杨 小 凯先 生的 “ 商 品运 输过程 中所耗去 的资源 ”内,也包括在诺 斯 “ 人 类相 互 交往 中的成 本 ” 中,更 包括 在 张五 常教授 的
要 点;第二部 分是本文 的重点 ,在 第一部分 的基础上 摘要列
他认为 “ 交易费用经济学是从协约角度来看待和研究经济组
织的 。
举 了交易 费用 经济学 的数个悖论 ,并通过 历史和现 实的分析 找 出 了交 易费用理论存 在 的逻辑 问题 ;第三 部分 旨在 通过对 人们 行为 目的的分析 、企业生产 与市场生产 的 比较 、企业本

交易成本理论ppt

交易成本理论ppt
Prize motivation: "for his discovery and clarific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action costs and property rights for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of the economy“
Prize motivation: "for his analysis of economic governance, especially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
Field: economic governance
Contribution: Provided a theory of why some economic transactions take place within firms and other similar transactions take place between firms, that is, in the marketplace. The theory informs us about how to handle one of the most basic choices in human organization. When should decision power be controlled inside an organization, and when should
奥利弗·威廉姆森被誉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的人, 至少是由于他的宣传功劳,才使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 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 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 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产业经济学课件第九章

产业经济学课件第九章

X非效率
01
由美国哈佛大学以莱本斯坦(H·Ieibenstein)提出一个概念,是指在垄断企业的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非效率状态。莱本斯坦X非效率理论主要涉及到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市场环境(ME)、企业组织(EO)和经济效率(EE),其中经济效率是市场环境和企业组织的函数,即:
02
EE=f(EO,ME)
(9.10)
(9.11)
其中为 劳动生产率; 为资金产值率。技术进步贡献率是直接反映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综合指标,它可反映出技术进步的地位和作用。劳动―资金产值率是把劳动生产率和资金产值率加以组合,用来反映技术水平高低的一项综合指标。
9·3 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理论是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对循环流转的均衡的突破,是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市场结构是产业内部组织关系的表现形式;市场行为是产业组织状态与结构形成与变动的推动力量;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基本判别标准。
9·1 市场绩效的评价准则及其内容
市场绩效的评价主要是以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与否为主要依据。
市场绩效评价的主要准则包括:
技术进化:对原有技术的发展,创造新技术和新的技术体系
人的劳动技能的提高;
01
采用新机械设备和对旧设备进行改进;
02
采用新工艺和改进旧工艺;
03
采用新原料;
04
采用新能源;
05
生产前所未有的新产品和对原产品进行改造;
06
采用新设计;
07

MPA公共管理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MPA公共管理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的一般逻辑构图是劳动一价值一价格:旨在确立生成规定上的对象运动的连续性假说。

马克思把价格归结于价值,把价值归结于劳动。

这样就从经济形态的全领域中把握了生产和分配,同时揭示了“商品经济形态”的发生。

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

马克思以他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本立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及其市场经济活动,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价值规律(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和货币(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的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原理1、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

马克思在他首创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中阐明了这一原理。

指出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的存在形式。

它反映着商品生产所特有的社会生产关系。

价值是通过物与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

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价值形成过程的原理。

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作为劳动过程,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抽象劳动创造出商品价值。

具体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把生产资料中包含的物化劳动转移到商品之中,同时作为抽象劳动又把新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之中。

从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商品价值首先包含从生产资料中转移来的物化劳动,这部分劳动实际上是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耗费。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经济学派,是为研究经济学的方便对具有相似学术主张和政策主张的一系列经济学说和经济学家进行的归总。

主流经济学是指一定时期和地理范围内,在各种相互竞争的经济学说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某种理论或学说。

其主导地位或者表现为它在经济学术界得到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可和赞同,或者是作为官方做出经济决策和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石,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目前最为活跃的经济学派是新自由主义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二者对政府干预的看法截然相反。

而国内比较流行的奥地利学派,并不处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位置。

当前,现代经济学的十大主流学派如下:一、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形成的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

2.基本观点(1)“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2)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3)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

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维尔等人。

产业组织理论课件daan1

产业组织理论课件daan1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产业: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的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2.产业组织:生产同一类(严格地说,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该结构决定了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竞争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

3.产业结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

4.产业关联:最终产品产业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中间产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联系,是产业结构最主要的表现特征之一。

5.产业政策: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或社会目的,应用产业经济学的原理,以全产业为对象所实施的能够影响产业发展进程的一整套政策的总称。

6.淘汰产业: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技术老化、需求萎缩、成本上升、长期亏损而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而退出市场的产业。

7.新兴产业: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已经度过了幼年生命危险期的新的细分产业,这些新的细分产业的产品在技术工艺、用途、生产方式、用料或其他方面与原有产业的产品有较大不同。

8.生产要素分类法: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划分的分类法。

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9.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

按照这种分类法划分的常见产业有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夕阳产业、衰退产业、淘汰产业等等。

二、单项选择1.(B)2.(D)3.(B)4.(A)5.(B)6.(C )7.(B)8.(D)9.(C))10.(A)11.(B)12.(C)13.(D)14.(A)三、多项选择1.(ABCD) 2.(ABC) 3.(BC) 4.(ABC) 5.(A BCD)6.(ABC)7.(ABCD)8.(BD)9.(ABCD)10.(ABC)11.(BCD)12.(ABCD)13.(ABC)14.(ABCDE)四、判断1.(√)2.(√)3.(√)4.(×)5.(√)6.(×)7.(√)8.(×)9.(×)10.(√)五、简答题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案要点: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具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等等。

制度经济学第三章:交易费用理论

制度经济学第三章:交易费用理论

第三章 交易费用理论——透视世界的魔镜 引言: 1.交易费用理论的创造——还原经济活 动的真实 2.交易费用理论的沉寂——二十多年引 而不用 3.交易费用学说的推崇——得到广泛使 用 4.交易费用学说的滥用——说不清的都 从交易到交易费用 (一)亚里士多德和康芒斯的最初阐释 “交易”的英文表达“transaction” ,指 “交互影响的行动”。 1.亚里士多德较早使用“交易”概念 “交易”被视为三种“致富技术”(畜牧业、交 易和矿冶、木材采伐)之一。 “交易”又可以分为三种: 商业交易(包括海上贸易、陆上贸易和当地贸易); 贷款取利,即金融交易或货币交易(货殖术); 雇佣制度或劳动力交易。
2.康芒斯对交易的界定和分类 (1)“交易”概念是与以往经济学的“生 产”概念相对应的。“生产”是人与自然的关 系,“交易”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交易”与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 学的“交换”不同。 (3) “交易是所有权的转移”,不同的具 体的交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经济研究上的较大 单位“运行的机构”或制度,即“制度”不过 是无数次交易活动的结果。 (4) 广义的交易活动的类型划分为三类: 买卖的交易 管理的交易 限额的交易 评价:
评价: 显然,亚里士多德的“交易”概念与现代经济 学使用的“交易”概念相去甚远,但是一下三点是明 确的。 1.已经创立了交易概念,并为后来的新制度经 济学所沿用; 2.交易和生产在内容上是区别开来的,在亚里 士多德那里,交易与其它的几个生产领域的活动是并 列的,交易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活动,而畜牧业、矿 冶、木材采伐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经济活动。 3.他事实上已经指出了“交易”是人与人之间 的经济活动。这与新制度经济学把交易定义为“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已相差不远。
三、制度费用 四、交易费用的测度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一)】2009年经济学奖2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一)】2009年经济学奖2

奥利弗·威廉姆森奥利弗·伊顿·威廉姆森(Oliver·Eaton·Williamson,1932.9.27—)“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

自1998年以来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爱德华·F·凯泽”名誉企业管理学教授、经济学教授和法学教授。

曾任美国政治学与社会学学院院士(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3年);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1977年)。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

人物简介奥利弗·威廉姆森奥利弗·威廉姆森奥利弗·威廉姆森被誉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的人,至少是由于他的宣传功劳,才使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平新乔指出,威廉姆森系统地推广了科斯定理,“科斯的理论如果不好好宣传就被埋没了,是威廉姆森大声疾呼大家来讨论这个理论,并把它系统地体现出来了。

”来源“新制度经济学”一词,来自于奥利弗·威廉姆森1975年的著作,也被叫做“数理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现代制度经济学”或“新型制度经济学”,其主要目的在于和凡勃伦、康芒斯、米切尔等人的“老”制度经济学划清界限。

经济学介绍所谓新制度经济学,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以凡勃伦、康芒斯、加尔布雷斯等人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

它是以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研究制度,因此成为能被当代主流经济学派所接纳的新领域。

此分支的启蒙者科斯荣获199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此后,道格拉斯·诺思也于1993年戴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9年10月12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姆森,以表彰他们在经济管理分析方面所作的贡献。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起源于本世纪30年代。

从70年代中叶以来,它成为现代经济学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学派。

尤其是在年轻一代的经济学家中,从者甚众。

许多早期的经济学家、组织学家和法学家的思想都对交易成本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奈特的“道德危机”理论,康芒斯的制度理论、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和芦埃的契约理论,但促成交易成本经济学产生的最为直接的理论渊源是科斯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1937年)。

(一)交易成本概念的提出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简化为一个生产函数,企业的职能仅仅是根据这个生产函数把投入品转换成产品或服务。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对企业为什么会存在,由什么来决定企业的结构和规模边界等问题,都无法作出解释。

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通过引入交易成本概念,正式提出并分析了这两个被新古典经济学所忽视的命题。

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但又可以相互替代的交易制度。

市场的交易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企业的存在将许多原属于市场的交易“内化”了。

在企业内部,行政命令取代了价格机制成为生产活动的协调机制。

例如,在劳动力市场上,工人根据雇主所出工资的高低来决定到哪里受雇,他们的行为受市场劳动力价格的协调。

而一个劳动力一旦被企业所“内化”,也就是说成为企业的雇员,他在企业中的行动就必须服从行政命令。

企业为什么会产生和存在呢?科斯认为,这是因为企业通过“内化”市场交易可以节省交易成本。

如果市场交易成本为零,雇主可以随时到劳动力市场“购买”所需劳力,而不必长期雇佣一个工人。

而事实上,雇主每天到市场上“购买”劳力,必须支付很高的成本,如时间、讨价还价的费用、以及因雇不到合适工人而可能给生产活动带来的损失,等等。

通过把这—市场交易过程内化到企业中,建立起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就可以节省交易成本。

因此,在科斯看来,交易成本的节省是企业产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唯一动力。

如果企业“内化”市场交易就能带来交易成本的节省,那么,企业规模就会无限扩张,直至完全取代市场,使整个经济成为一个大企业。

市场交易成本的提升因素分析

市场交易成本的提升因素分析

的 核 心 指 标 价 格 生 成 的 信 息 — — 商 品 的 质 量 和
成 本 主 要 为 卖 方 所 掌 握 ,或 者 说 主 要 来 自卖 方 的私 有 信 息 。 在交 易 中 , 格 是 各 种 纷 繁 复 杂 信 价 息 的 集 中 体 现 ,买 卖 双 方 围 绕 它 进 行 利 益 的 较 量 ,但 是一 般 地 ,卖 方 提 出 销 售 价 格 ,这 个 价 格
与其 成本 之 间究 竟有 多 大 差 额 . 其 商 品 质 量 是 与
否相 符 心 里 一 清 二楚 ; 买 方 则 相 反 , 不 摸 他 而 他
社 会 科 学论 坛 2 0 5 0 2・
底 细 . 于 被 动 地 位 , 能 成 为 左 右 成 交 的 一 个 处 不 关 键 条 件 。 二 , 方 对 私 有 信 息 的不 正 当 利 用 。 第 卖 卖 方 单 纯 掌 握 关 键 的私 有 信息 本 身 还 不 足 以损 害 买 方 利 益 , 里 还 有 一 个 “ 会 主 义 人 格 假 这 机 设 . 于 此 , 方 会 有 一 些 机 会 主义 行 为 , 各 种 出 卖 以 方 法甚 至 损 _ 己来 尽 可 能 地 扩 大 自 己的 利 润 。 凡利 买 卖 双 方 在 交 易 中 的 相 对 地 位 对 交 易 成 本 的 扩 大 来 自以 下 几 个 方 面 :一 是 增 加 了 买 方 的 选 择 成本 , 由于 质 量 等 交 易 的 主 要 指 标 不 透 明 、 可 信 度 低 ,消 费者 需 要 反 复 比较 ;二是 增 加 了 卖 方 的 销 售 成 本 .消 费 者 的选 择 过 程 也 就 是 销 售
对 双 方 利 益 及 外 界宏 观 经 济 的 影 响 ; 三 , 有 第 私 信息 所依 托 的是市 场 经济 中 的市 场交 易行 为 ,

企业边界理论及其新变动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企业边界理论及其新变动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企业边界理论及其新变动对我国企业的启示摘要:企业和市场都是对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 企业边界的存在是基于节约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共同作用,企业边界变动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的结果。

本文分析了企业边界理论发展历程,及其新发展,以及我国企业如何在新经济时代环境下的企业边界变动中发展提出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企业边界理论新发展启示一、有关企业边界理论分析关于企业和市场的边界划分,新古典经济学研究传统地认为企业是一个“黑匣子”,无论是“局部均衡理论”还是“一般均衡理论”都是关于市场交易的理论,即价格在平衡供求关系中的作用。

企业的边界理论就在于界定交易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在市场完成还是在企业完成。

现代企业理论的基本假定是把在市场上所观察到的契约形式看作是在信息制约给定条件下使生产要素间交易费用极小化的某种反应。

新兴古典经济学是从研究个人着手,认为企业的出现有其自身的客观性和演化性。

1.企业边界的存在与分工的关系在科斯(1937)年发表《企业的本质》以前,企业理论在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文献里有阐述。

亚当·斯密(1776)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了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理论。

劳动分工来源于人类的交换倾向,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

市场范围的扩大导致劳动分工的扩张,而劳动的扩张会带来劳动生产力的增加。

劳动生产力的增加会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

马歇尔(1890)认为,企业与市场存在着明显界限,企业的边界在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之处。

马克思也十分重视分工对生产率提高的作用,他指出协作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认为企业规模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技术手段。

不论是企业还是市场它们只是代表不同的分工形式,企业的运行靠等级制和行政权力,市场的运行依赖价格调控。

2.交易费用理论在科斯(1937)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中,企业之所以形成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费用从而把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

如果在企业内部交易的费用小于在市场进行的费用,企业的边界就会扩大,反之缩小。

企业边界理论近期文献的评述

企业边界理论近期文献的评述

企业边界理论近期文献的评述
冯 科 胡永远
( 湖南大学 经贸学院,湖南 长沙 40 7 ) 10 9
【 摘 要】近期关于企业边界的争论主要在交易费用经济学、资源决定论和选择权说之间展开。交易费用
经济学强调将 市场与组织平行考虑 ,在决定企 业边界如何 变动 时应考虑组 织成 本和 交易费用的
制所带来的成 本的 观点 ,4在这 一 方面进行 了深 入探 讨 。 -
挑战了交 易费用经 济学 的经典观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企业之所 以存
在是 为了将低效率的市场 交易通 过组织 结构 而内部 化【 。 g J 企业在交易 费用经 济学 者的 眼 中被视 为 交易 费用 的避 免
市场交易 中的机 会 主义 行 为是 Wia sn 研究 重 点之 l mo 的 l i
的。这三种主流学说在不同的目标层次上讨论资源获取模式的效率性及企业边界决定的机制。 【 关 键 词】 交 易费用经济学 ;资 源决 定论 ;选择权说 ;企业 边界 【 中图分类号】F 2 【 80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l 9 44 20 )O 一 08 o O — 18(06 l 06 一 4 O
开 ,同时考虑与某项 资源获取 行为紧密联系 的交易成本 和 制度成本对企业边界 的影响。资源决定论立 足于企业 的内 部核心竞争力 ,在解 释企业 为什么对某种资源感兴趣并 在 何种程度上通过 改变 其企业边界来取得对该 资源 的控 制权
企业和市场是调整生产行为的 、可 以相互替代的两种组织 形式。他认为如果不存在交易费用 ,则各种组织就无需存 在 ,因为市场机制下 的 自由竞争可 以提供最优价格 以节省 成本 。然而 ,现实情况 是交易 费用 以各 种形式广 泛存 在 , 如搜寻成本 、谈判 、讨价还价 、编写和执行合 同所 带来的 成本 【 。企业的本 质 是避免 或最 小化 在 自 的交 易 者之 ] ] 治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资料来源:MBA智库——交易成本理论词条

总之,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的存在可以降低配置资 源的成本。
The Nature of the Firm
四、回答问题
Part 2 然后,科斯探讨了企业的规模的问题。科斯认为企业的规模或 企业的边界的决定标准是:“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企业内部组织 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奥利弗·伊顿·威廉姆森(Oliver Eaton Williamson)

奥利弗·伊顿·威廉姆森(Oliver Eaton Williamson, 1932.09.27-),美国经济学家,1955年毕业于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他因“对经济治理尤其是企业边界的 分析”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共同被授予2009年诺贝 尔经济学奖。威廉姆森以交易成本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著称,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和很多现代经济学家一样,他们相信我们选择理论应该基于理 论预测的准确性,理论假设的现实性完全没有关系。我在20世纪 30年代不相信这个观点,现在仍不相信。”(科斯,1993b, p.52)

“新”在何处

康芒斯不仅在他生活的时代率先提出经济组织的合同观,把交易 作为分析单位,而且他对冲突、互利和秩序的关注,隐含着治理 这一概念。更通俗地说,他首次把作为问题和解决方案的组织, 看成是能用经济学进行分析的主题。但是,康芒斯和他的学生、 同事都没有赋予这些概念以操作性的内涵。相反,制度经济学的 旧风格阻碍了理论的发展。
交易成本的定义的演进
Williamson(1975) 对交易成本的分类:

1、搜寻成本:商品信息与交易对象信息的搜集。 2、信息成本:取得交易对象信息与和交易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所 需的成本。

产经总结(全)

产经总结(全)

第一章导论(总结)第一节概述产业定义与经济学的关系第二节研究方法方法论方法研究工具第三节产业演进形成:两个特征社会分工的产物,生产力不断进步的结果产业的内涵不断的扩大生命周期:导入、成长、成熟、衰退分类:按“产业发展层次顺序”: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按“产业地位”分为:基础产业、瓶颈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按“所处的发展阶段”分为:朝阳产业、夕阳产业第四节理论渊源产业组织理论:斯密:《国富论》自由竞争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把“组织”作为生产的基本要素张伯伦、罗宾逊:垄断竞争哈佛学派:SCP范式芝加哥学派:绩效主义新制度经济学派:交易费用学说博弈论产业结构理论:配弟: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费歇尔:三次分类法克拉克:配弟-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霍夫曼:工业结构产业关联理论:魁奈:经济表马克思:两部门再生产理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战后:四个新趋势第二章产业组织第一节SCP范式市场结构四种三个决定因素市场集中度行业集中度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H·I指数产品差别化:主体、价格、品牌、促销手段、服务壁垒:市场行为价格:掠夺性定价、进入阻止定价、价格卡特尔、暗中配合非价格(产品策略):研发、广告及服务、产品串谋兼并市场绩效评价指标利润率:R=(π-T) / E勒纳指数: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率。

L=(P-MC)/ P贝恩指数(超额利润率):行业的超额利润率。

πa(会计利润)=R-C-D / πe(经济利润)=πa-iV 第二节其他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学派自由主义: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

绩效主义:即使市场是垄断和高度寡占的,只要市场绩效良好,政府就没有必要对市场结构采取严格的控制政策。

政府管制俘虏理论:政府管制是为了满足产业对管制的需要而产生,但管制机构最终会被企业所控制活俘虏。

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中却将产权制度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混 在一起。(P293-294)
§3科斯定理的基本缺陷之二——缺乏有效的分配理 论的支持
• 一、效率、公平与产权 △效率与公平——经济学的永恒难题。 △两种观念: 一是,人们认为是公平的不一定意味着 对自己是有利的或最有利的,而是对一种 财富分配状况的内心认可。 二是,人们接受某种分配状况并不一定 就认可其公平。
四、科斯第二、第三定理忽视正交易费用下, 产权安排与公平和效率相关
(一)正交易费用的产权安排与财富分配
第一,法律上不同的产权安排,除了自身界定了不同的分配格局外, “安排”本身的成本也会导致分配格局变化,因为法律上对产权的初 始安排本身也是一种交易.[第三定理] 第二,对产权初始安排的调整,除了会改变原有分配格局外,“调整” 即制度变革本身的成本也会导致财富分配变化,因为能否调整产权实 质上是各方力量较量、谈判的结果,“调整”本身是一种交易,存在 交易成本。[第三定理] 第三,产权安排调整后,在新的产权规则下,从事具体交易的各方所支 付的费用很可能不同于在原有产权规则下从事同类交易所支付的成本, 可能更多也可能更少,这也导致分配格局改变。[第二定理] 第四,在任何既定产权格局,无论初始界定还是调整后的格局下交易各 方的交易成本支付额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必然影响财富在交易各方 之间的分配。[第二定理]
○科斯第一、第二、第三定理的综合考察
首先,方法论上既一致又不一致的矛盾。 第一定理在零交易费用下,其方法论使用正统经济学的方法或可理 解,但是,在第二第三定理下,已经是正交易费用,则应该按照科斯 的宣称,采用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论,然而,除了基本假设条件(交 易费用为零或为正)的不同,三个定理却都采用了帕累托效率标准、 以及数学逻辑方法来推导产权安排对配置效率的影响。 其次,如果第二、第三定理与第一定理的方法论完全一致,也存在方法 论矛盾,以为第一定理的方法论基础是正统经济学的,与它完全一致 就是与科斯等宣称的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完全矛盾。 再次,如果第二、第三定理的方法论始终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以实现 与科斯等宣称的方法论一致,但是与第一定理的方法论则完全矛盾, 即变得完全不一致。

资料-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资料-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3.1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超边际分析方法,提出了新兴古典经济理论,并运用这种新的理论对传统的经济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中就包括了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起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起源无疑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然而更为直接的起源,或许可以定义为20世纪50年代,以罗森(Rosen)、贝克尔(Becker)、杨小凯、博兰德(Borland)和黄有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所建立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因为他们的工作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与工具基础。

此外,科斯(Coase)的企业理论及其衍生的交易费用学说后来成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重要研究基础。

综上我们有理由认为,绝对优势学说、新兴古典经济学与科斯的企业理论共同构成了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起源。

(一)对绝对优势学说的重新思考斯密在其代表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利用“绝对优势”的原理来说明国际贸易开展的动因,即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

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国家都是有利的。

在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国际贸易学界普遍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更加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即只要国家之间的生产效率差异不是“处处相同”,则对外贸易并不一定需要每个国家都存在绝对优势才能开展,换言之绝对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特例。

但是,新兴古典贸易学家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D-S模型①发现即使两国的初始条件完全相同,没有李嘉图所说的比较优势,只要存在规模经济,两国依然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化道路,最终产生内生的(后天的)绝对优势。

简而言之,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些例子,它们有斯密所说的源自专业化的绝对优势,但却没有李嘉图所说的源自生产率差异不平衡的比较优势。

可见,在某种条件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概念不能包含斯密的绝对优势概念,因而新兴古典贸易学家认为绝对优势学说或许更具一般性。

2011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1诺贝尔经济学奖

奥利弗·威廉姆森奥利弗·伊顿·威廉姆森(Oliver·Eaton·Williamson,1932.9.27— ) “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

自1998年以来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爱德华·F·凯泽”名誉企业管理学教授、经济学教授和法学教授。

曾任美国政治学与社会学学院院士(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3年);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1977年)。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奥利弗·威廉姆森被誉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的人,至少是由于他的宣传功劳,才使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北京大学经济学“科斯的理论如果不好好宣传就被埋没了,教授平新乔指出,威廉姆森系统地推广了科斯定理,是威廉姆森大声疾呼大家来讨论这个理论,并把它系统地体现出来了。

”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说:奥斯特罗姆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上的分析”获奖,威廉姆森则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获奖。

威廉姆森的重要贡献是具体分析了在什么情况下会使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到使它失效的程度。

他的分析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机会主义行为威廉姆森对经济分析中关于人的行为特征的基本假定作了新的界定:经济生活中的人总是尽最大能力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经济中的人都是自私的,而且,为了利己,还可能不惜损人。

不过,人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约,违反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法律使损人利己的行为受到一定的节制。

威廉姆森把人一有机会就会不惜损人而利己的“本性”,称之为机会主义。

人的这种本性直接影响了以私人契约为基础的市场效率。

市场上交易的双方不但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还要随时提防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

赢家不能通吃

赢家不能通吃

赢家不能通吃作者: 秦晖据说最近经济学家遭受“道德批评”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而许多批评又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有关。

其实这后面一种关系,在发达国家中与在我们这里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在他们那里,这种关系说的其实是公平竞争的后果如何控制:有竞争才能出效率,但竞争就得分输赢,输赢的结果就不平等。

输赢都一样,还有什么竞争,没竞争怎能有效率?于是就有了效率与公平(其实就是竞争与结果平等)的矛盾,有了赢家不能通吃之说。

但是对于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我们来说,公平竞争并非既有的前提,其本身还有待人们去争取。

因此我们首先面临的不是赢家能不能通吃的问题,而是权家能不能通赢的问题。

权家通赢的“竞争”规则不平等,过程不公正,机会被垄断,因而是不公平竞争,或曰“伪竞争”。

这样的“伪竞争”一般认为是损害效率的,至于破坏公平那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根本谈不上什么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我主张“公正至上,效率与公平皆在其中”,就是就此而言。

过去所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说法,在西方或许会被理解为自由竞争优先,兼顾社会保障。

但在中国,这话常常被理解为权家优先,连形式公平(所谓规则公平或竞争过程的公平)也只能“兼顾”而已,这问题就大去了。

所以我向来不认为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来说明中国的问题在一个时期是正确了,而现在似乎过时了或不正确了。

恰恰相反,我认为这个口号提得太早:我们本来应该先以“公正至上”来消除“权家通赢”之弊,然后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才可以讲效率优先兼顾社会保障。

而我们如今是权家通赢继之以赢家通吃,或者干脆就是权家通赢导致了赢家通吃,结果反过来却给了权家以借口,使他们可以打着反对赢家通吃的旗号谋求进一步扩张权力、操控市场,使中国面临“不公平的伪竞争”与“反竞争的伪公正”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威胁。

这样的状况当然首先是体制的问题,我国的学者,首先是经济学者并没有造成如此循环的神通。

但是今天反思起来,经济学界是否有为“权家优先,连形式公平也只能…兼顾‟”制造“理论根据”的现象?我以为不但有,而且这个毛病不但发生在如今颇招物议的所谓“主流经济学”中,在动辄批判“新自由主义”的所谓“非主流”中也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易费用学说(T ransaction Cost Theory),也称交易成本学说
交易费用学说的简要综述[1]
交易费用这一概念是罗纳德·科斯教授首次引人经济学分析的。

他在1937年发表的经典性论文《企业的性质》中用于分析企业的起源和规模时提出的。

后经奥利弗·威廉姆森、阿曼·阿尔奇安、哈罗德·德姆塞茨、道格拉斯·诺斯和张五常等经济学家发扬光大而开创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成为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根据科斯的解释,交易费用是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并以此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它包括两个主要内容:(1)发现贴现价格.获得精确的市场信息的成本。

(2)在市场交易中,交易人之间谈判、讨价还价和履行合同的成本。

在科斯看来,市场交易过程是要花费代价的,这是对传统经济学进行反思的结果,就是说进行市场交易并不像正统的完全竟争理论所假定的那样,价格信息为既定的并为所有当事人掌握,相反,价格是不确定的、未知的,要将其转化为已知,是要付出代价的。

同时,市场交易过程并不总是顺利的,因为交易人之间经常会发生纠纷、冲突,因此就需要谈判、履约甚至诉诸法律,所有这一切都要花费成本。

因此,“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一个权威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

科斯首创交易费用理论,之后许多的经济学家对交易费用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中威廉姆森就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从协约的角度将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两种。

所谓事前的交易费用是指起草、谈判、保证落实某种协约所必须付出的成本;所谓事后交易费用是指交易已经发生之后的成本,它可以有许多形式: 第一,当事人想退出某种契约关系必须付出的费用.
第二,如果市场关系是一种双头垄断关系,交易者发现事先确定的价格有误而需要改变原价格所必须支付的费用,
第三,交易当事人为政府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所付出的费用。

第四,为确保交易关系的长期化和持续性所必须付出的费用。

他还修正了经济行为的前提假设,提出交易费用理论的第一个假设是“有限理性”,即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和不完全信息的限制,使得人们的理性往往是有限的,认为人的认识是“意欲合理,但只能有限地做到”.第二是机会主义假设,认为人不仅是自私的,而且只要能够利己,就不惜去损人,在交易费用理论中主要指向交易对方提供歪曲的信息。

第三是资产专用性假设,是指为了某一种特定的交易而做出的持久投资,它一旦形成便很难转移到其他用途上去。

威廉姆森还将交易这个分析单位进一步纬度化,认为交易的主要纬度有三个: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的市场环境和交易的频率。

在他们之后,又有一些经济学家对交易费用学说进行了阐释、发展和运用,使交易费用概念和交易费用理论一般化了,扩展了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范围,这个一般化过程也就是新制度经济学体系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无论是科斯还是威廉姆森,他们都是以交易费用作为分析问题的工具,将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研究制度的运行和演变,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经济活动,从而在现代经济学中创立了一种新的范式,用理论将经济学引向了现实世界,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理想世界走向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获得了对现实世界经济问题的新的解释力。

尽管交易费用理论还不是一种成熟的理论,本身还存在诸如交易费用难以界定和测量、对企业产生问题解释不充分等缺陷,但是它毕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现实世界的角度,科斯也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下面我们将用交易费用理论来解释旅游企业联盟这一现象。

[编辑]
交易费用学说的资产专用性框架[2]
诺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经典性论文《企业的性质》率先揭示了交易费用普遍存在的事实。

1960年,他发表了著名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将交易费用概念从企业成本进一步扩展为社会成本范畴,以“公地悲剧”的典型案例入手,首次明确提出了交易费用概念。

科斯未再深究,但交易费用概念却成为新思维的逻辑起点。

许多学者投入到对交易费用的内涵和外延、决定因素和性质等问题的研究中。

在这些学者中,使交易费用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是基于威廉森的一系列论述。

正如瑞典经济学家约翰·克劳奈维根所说:“自威廉森开始,交易成本经济学在概念诠释和实证检验两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交易费用之所以被视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分析工具,在于它颠覆了占据西方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思想,即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经济人”可以通过自利的动机和行动实现客观上增进整体社会福利的效果,即利己不损人。

但实际上由于市场个体的知识存量和信息高度不对称,或即使信息充分,凭人类有限的精力和能力也不可能悉数掌握并加以利用。

因此,在威廉森看来,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人更多地表现为“契约人”,即人不可能具有完全理性,仅能做到有限理性;在不具有完全理性和对称信息的情况下,具有自利动机的个体就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会不择手段地侵害他人利益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人的因素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复杂性。

威廉森将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视为一种交易,并提出了体现交易特征的三个基本维度: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

资产专用性是最重要的,也是使交易费用经济学与解释经济组织的其他理论相区别的最重要的特点。

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资源在用于特定用途以后,很难再移作他用的性质。

这种性质,不确定性或复杂性是现实经济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就是所谓“天有不测风云”。

交易频率,即在某段时期的交易次数,是一个相对的维度。

由于资产具有专用性,使得它们转向其他生产目的时就会大大贬值。

此时如果某一方投资于这些专用性资产,则另一方就可能以退出交易相威胁,这种被称为“敲竹杠”或“要挟”的机会主义行为会阻碍专用性投资,从而影响到经济绩效。

出于以上考虑,现实中各种社会主体, 包括个人和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易过程中,必定会消耗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诸如收集交易对方的产品信息、资信状况,与对方讨价还价,仔细拟定契约,进行事后履约监管等等行为以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这些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是交易费用最为直接表现形式。

威廉森的目的其实并不在于不断解决交易冲突,而是在事前认识到了潜在的冲突,并把不同属性的交易与不同成本、不同效能的组织治理结构相匹配,来阻止或弱化冲突,并达到节省交易费用的目的。

威廉森的配置原则如下:其一,对资产专用性很弱、接近和等于通用性资产,或交易频率低的交易,适合于采取市场机制;其二,对具有中等程度资产专用性,或中等程度交易频率的交易,适合采取纵向的中间体组织。

比如通过形成长期的订货、供货合约,或当供方必须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时,供需交易伙伴形成相互的产权关系;其三,对具有高强度资产专用性,或频率很高的交易,适合于由组织内部交易;其四,对具有高度专用性资产,但纳入企业体制后明显出现规模不经济的交易,适合于采取政府组织。

威廉森通过发展交易费用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分析范式,使交易费用经济学成为当代经济学异军突起的一个分支,其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他被誉称为交易费用经济学之父。

从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思路可以看出,该理论应用性较强,视野较宽,适用范围也较广。

交易费用似乎更成为经济学家手中的一面“魔镜”。

事实上,任何一种关系,不论是经济关系还是其他关系,只要可以表述为契约交易的问题,就都可以用交易费用理论来进行分析。

[编辑]
交易费用学说对跨国并购影响因素的分析[3]
Hennartt和Park(1993)最早运用交易费用理论来分析跨国公司的新建与并购选择。

他们把交易费用作为工具,分析指出当跨国公司具有技术优势、管理优势时,并购投资会增加交易成本,从而不利于并购进入;如果跨国公司的扩张是在非相关性行业,并购则可以减少投资风险,降低交易费用。

内部化理论的著名代表巴克利和卡森(1998)发表《国外市场进入战略分析——内部化理论的延伸》一文,进一步发展了Hennart等人的研究。

他们利用交易费用这一工具,从东道国宏观环境、产业环境和企业内部因素等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了东道国的文化差异、行业结构、行业进入限制、竞争对手的反应以及跨国公司的技术水平、规模、海外经营经验等对贸易、许可证、特许经营、合资、跨国并购等不同市场进入方式选择的影响。

巴克利等人并没有直接比较不同因素对新建与并购交易费用的影响,但他们的研究将交易费用作为一种广泛的分析工具,延伸到了对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战略行为的分析,并使用成本一收益的传统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跨国并购交易过程中各种因素导致的交易费用,提供了一种分析跨国并购影响因素的有用工具。

同时,他们还运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东道国宏观环境、产业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做法,也值得借鉴。

交易费用学说提供了一个解释跨国并购影响因素的一般理论范式和工具。

但是,其局限性也相当明显。

例如,交易费用的出发点是市场不完全性,但是对于一些市场不完全性的情况,如目标公司具有特殊资产、政府政策等对跨国并购的影响,交易费用学说似乎无法解释。

有一些行业环境特征,如产业壁垒、产业进入政策等,用交易费用也无法分析。

更重要的是,交易费用分析工具对跨国并购影响因素的分析,忽略了跨国公司主体目标对并购投资行为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