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代数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初等代数研究完整

初等代数研究完整

初等代数研究完整
初等代数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数的性质以及数之间的关系。

它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很多其他学科的基础。

在数学史上,人们对初等代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当时的
数学家主要关注整数、有理数和二次方程等基本概念和技巧。

随着时间的
推移,初等代数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理
论体系。

在初等代数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数和运算。

数可以分为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和实数等不同的类型。

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基本操作,可以通过运算规则和性质进行计算和推理。

在初等代数中,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求解方程。

方程是两个数或者
代数式之间的等式,我们需要找到使得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求解方程
是初等代数的关键问题之一,它涉及到方程的解集和解的性质等内容。

初等代数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数列和级数。

数列是按一定规律排列
的数的序列,级数是所有数列中的项的和。

数列和级数的研究可以帮助我
们理解数的增长和变化规律,以及推导一些重要的数学结果。

初等代数还涉及到多项式和多项式函数等概念。

多项式是一个有限项
的代数式,它由项之间的加法和乘法构成。

多项式函数是将多项式作为自
变量的函数,它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总之,初等代数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它研究数的性质和数之
间的关系,涉及到方程、数列、级数、多项式和多项式函数等概念。

通过
学习初等代数,学生可以培养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数
学和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初等代数研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2019年精选文档

《初等代数研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2019年精选文档

《初等代数研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初等代数研究》是师范专科学校数学教育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对于这门课的开设在某些高等院校有些争议,争议在于它是否有助于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中学教学工作。

通过对这门课的教授,我认为这门课是有益于中学教学的,如何证明我的观点呢,我想以最简单的关于自然数的问题来说明一下。

数域是初等代数的主要研究对象,而数域的研究是从自然数开始的,自然数是人类认识最早的数,对于自然数和自然数集大家很熟悉,那么何为自然数?这个问题很简单,大家都能回答,但为何类似1、2、3……这样的数称为自然数呢?大家也许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因为书上给的定义就是这样的。

当我们作为一名学生时,可以只知道自然数是指类似1、2、3……这样的数,但作为一位未来的中学数学教师,仅仅具备中学代数所涉及的这些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

要回答以上的问题就需要知道自然数的起源,《初等代数研究》就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该书开头第一章就介绍了自然数的产生背景,给出了定义自然数的两种理论:基数理论和序数理论;介绍了关于自然数的运算及性质。

通过这章的学习我们可以很快地解决上一段中提出的问题。

问:为何类似1、2、3……n这样的数称为自然数?答:用自然数的基数理论或序数理论均可回答。

序数理论:定义集合N的元素叫做自然数,如果N的元素之间有一个基本关系“后继”(用:“+”),并满足以下公理:Ⅰ 1∈N;Ⅱ 对于任何a∈N,有唯一的a+∈N;Ⅲ 对于任何a∈N,a+不是1;Ⅳ 对于任何a、b∈N,若a+与b+相同,则a=b;Ⅴ (归纳公理)若M?哿N,且(1)1∈M;(2)对任意a∈M,有a+∈M,则M=N。

通过以上的理论可以很容易得到自然数列1、2、3……n。

既然说到自然数,下面就再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学习《初等代数研究》的重要性。

例1请证明为何1+1=2,2+3=5?大家看到这个问题可能会觉得可笑,认为这么简单的问题不需要证明,大家也都知道,但数学是严谨的,任何答案都要有依据,要经过严密的证明。

代数数学毕业论文

代数数学毕业论文

代数数学毕业论文在数学知识领域中,代数是研究数、数量、关系与结构的数学分支。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代数数学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代数数学毕业论文篇1浅谈数学代数学习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摘要:本文从“数系研究”、“函数研究”两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对于数形结合思想中研究环境的对应唯一性及其可替代性的具体论证。

并且对初中数形结合思想教学中一些特征题型进行分类,本文分为“定义类”、“代数转化图像类”、“图像转化代数类”三类进行论述。

最后对于初中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教育对于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数形结合;研究环境;例题类型在数学的学习中,“数形结合的思想”作为一种数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予以着重强调。

在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应该让学生拥有这种思考问题的意识,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中能够有意识应用这种研究方法,使一些复杂的代数问题变得简单,使一些抽象的代数问题变得更加直观。

作为教师,在课堂中,讲解比较抽象的代数概念时,也应该有意识的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讲解。

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数形结合思想”的真正意义所在和使用方法,以至于可以让学生在日常解决问题时使用“数形结合法”时能够融会贯通。

一、对于数形结合法研究环境的探索在研究“数形结合思想”时,我们必须要首先引入研究的环境。

在研究“数系”时,我们引入“数轴”的概念;在研究“函数”时,我们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注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向学生强调引入全新研究环境的概念,对于“数形结合法”的实践的重要作用――为了让所研究的代数符号,在空间中有具体且唯一的图形概念与之对应。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数轴”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下面我分别具体列述它们的意义:“数轴”作为引入“负数”概念的重要理解方法,在浙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中有具体的涉及。

数轴作为一条具有“正方向”、“单位长度”、“原点”三要素的一条特殊的直线,能够清楚的表达数系内的一切有理数。

初等数学研究论文

初等数学研究论文

姓名:苏章燕学号:201102024002 班级:师范1班分类思想摘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在这学期做高考题和中考题过程中,很多题上面都有体现。

是在问题的解答出现多种情况且综合考虑无法深入时,我们往往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得出每种情况下相应的结论,这种思想方法就是分类的思想。

关键词:分类讨论、函数、例题、集合分类一、分类要素分类的思想运用到每个具体数学问题中都有三个基本内容,即分类三要素,在分类的合定义中,三要素就是全集,子集和子集的分类根据。

分类的逻辑定义中,三要素是母项,子项和分类标准。

二、分类的规则在问题讨论前,首先应弄清楚我们所研究对象的范围,即全集。

分类就要在这个特定范围内进行,要防止在全集不明确的情况下或全集外进行讨论。

每次分类都必须以同一本质属性为标准,被分概念或集合有若干本质属性,确定某一个作为分类标准。

那么在分类过程中就要始终使用这个标准。

同一次讨论中标准只能是一个。

如实数在讨论绝对值时,可分为整数、负数和零;在讨论其他性质和运算时可分为有理数与无理数。

又如函数按自变量个数可分为一元函数、二元函数乃至多元函数;按单调性可分为增函数、减函数和非单调函数(在某一区间内);按定义域可分为在R上都有意义的函数与定义域不是R的函数;按奇偶性可分为奇函数、偶函数和非奇非偶函数(在定义域内);按属性可分为代数函数和超级函数。

诸如此类,按不同标准就有不同的分类。

分类的完整性,把集合A分为A1、A2、···An等n个子集的分类,集合A应是这n 个子集的并集,集合的每一个元素都属于且仅属于其中的一个子集,分类时必须防止遗漏,如把角分为第一象限角、第二象限角、第三象限角、第四象限角,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分类,因为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就不在其中。

分类的互斥性,分类中分成的各部分必须是互相排斥的,即分类中各个子集的交集是空集,如平面几何中把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分类就是不正确的分类,因为存在着等腰锐角三角形,这是由于破坏了分类的互斥性。

初等代数研究

初等代数研究

绪言一、“代数学”的起源及几种历史观点⒈“代数学”的起源公元820年前后时,花剌子模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穆罕默德·伊本·穆斯·阿里·花剌子模的著作《Kitab al jabrw’al-mugabala》,意思是“整理”和“对比”。

到14世纪,aljabr演变成了algebra,这就是拉丁文的“代数学”。

其中Algoritmi是花拉子模的拉丁译名,现代术语“算法”(Algorithm)即源于此。

代数的基础就是脱离了具体数字在一般形态上形式地加以考察的关于算术的学说。

代数的课题首要就是字母表示的式的变换和解方程的规则和方法。

所以,代数这个名称的起源完全符合这门科学本身的内容。

算术→初等代数→高等代数→近世代数。

⒉历史观点⑴Ⅰ16世纪后期,视为普遍化的算术;Ⅱ17世纪60年代,各种量的计算理论;⑵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代数方程的解法;⑶19世纪至今,研究各种代数结构。

二、“代数学”的定义“代数学”的定义——初等代数学(或称古典代数学)是更古来的算术的推广和发展;抽象代数学(曾称近世代数学)则是在初等代数学的基础上发生、发展,而于20世纪形成的。

“初等代数学”——研究数字和文字的代数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开方)的理论和方法;更确切点说,研究实数或复数和以它们为系数的多项式的代数运算的理论和方法。

三、为什么数应专业学生要学习本门课程中学数学教师的历史使命第一章自然数一、数系的历史发展⑴数学思维对象与实体的分离数的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在朦胧时代就已具有识别事物多寡的能力。

在人类开始数数之前,人类是根据物体样子的差别来判断物体是多还是少。

从这种原始的“数觉”到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

原始人先是注意到一只羊与许多羊、一头狼与整群狼的区别,逐渐看到一只羊、一头狼、一条鱼之间存在着某种共通的东西,即他们的单位性。

数:一定物群所共有的抽象性质。

“初等代数研究”课程改革与实践探讨

“初等代数研究”课程改革与实践探讨

“初等代数研究”课程改革与实践探讨作者:章宏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10期摘要本文主要以“初等代数研究”课程改革与实践为主题展开分析,先是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等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初等代数研究”的课程改革,随后以不等式为例,深入探讨了“初等代数研究”课程改革教学实践。

关键词“初等代数研究” 课程改革实践1“初等代数研究”课程改革思路分析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立足于“初等代数研究”课程教学现状,笔者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三方面简要论述了“初等代数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具体思路。

1.1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基于课程性质角度而言,“初等代数研究”课程学习核心目标并不是以数学知识为主,而是基于数学学习角度,辩证思维认识与研究中小学课程“数与代数”内容。

具体言之,课程内容主要有知识发展、知识结构理解、思想与方法,代数核心问题研究方法等,同时能够基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角度研究相应的数学知识点,为今后的中小学课堂实习或者试讲试教夯实基础。

1.2课程内容改革“初等代数研究”课程改革中,内容的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突出专题数学背景、本质、观点等的介绍,强化观点认识,尤其是一些高观点。

二是增加专题教学问题的研究学习。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典型案例教学视频,增强函数概念认识,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夯实基础。

三是强调传统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加工。

1.3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由于“初等代数研究”课程课时较少,并且教学任务繁重。

所以,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尤为重要,也是全面提高“初等代数研究”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初等代数研究”课程以专题讨论形式進行,并教学全过程运用多媒体。

为了激发学生“初等代数研究”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初等代数研究”课程教学实践中,需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摒弃传统的讲授法。

首先,重点讲授已确定的“初等代数研究”课程教学内容重难点与教师补充内容。

高师《初等代数研究》有效教学的探索

高师《初等代数研究》有效教学的探索

课例研究新教师教学模块三教学中需要较多整合和联系前面的知识。

例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可以整合模块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内容,新授课之前先来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做好铺垫,而后再分析该地荒漠化的成因和影响,效果较好。

2、后知前移模块一和模块二的原理性强,教材中缺乏案例,导致学生即便是掌握了基本原理,也不会将知识、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学习浮于表面、研究不够深入。

因此可以将模块三的知识适度前移。

例如在讲“农业地域类型”时,顺便把美国的农业带介绍一下。

在讲工业地域类型中的传统工业时,顺便简要介绍鲁尔区、美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

当然,在前移后置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课标要求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不要喧宾夺主,随心所欲穿插切割。

(二)弱化、删减1、弱化教材中有些内容过于抽象难懂,需要弱化处理。

最明显的例子是模块一的“地球运动”和“三圈环流””,这些知识是难点中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和把握,但从近几年的高考考向中,发现这些知识点有逐渐淡化的倾向。

对此,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弱化,采取的策略是轻过程。

2、删除教材中有的内容语焉不详,实用性不大,或者是前后有所重复,这样的内容需要删除或重组。

例如模块一中《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这一内容放在这显得非常突兀,应该删除,相关内容整合到模块二《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更好。

依据是,经过必修二前几章的学习,此时学生对区位和聚落的概念已经理解,讲授起来更容易。

(三)添加新知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使知识点更全面和条理化,我们需要对教材某些知识进行适度添加和完善。

例如模块一“地球上水”语焉不详,需要添加陆地水体类型及河流补给来源,河流地特征等知识点。

再比如,模块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可适当添加岩石新老关系的判断这一内容。

(四)校准和精确化教材中有些概念的界定不够明确,此时需要校准和精确化。

比如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只具体分析了人口迁移。

初等数学研究学年论文

初等数学研究学年论文

浅谈因式分解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刘永青系别:数学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1501班学号:***********摘 要 因式分解在初中数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我们解决一元二次方程和高次方程必不可少的方法,对于分式的运算也影响甚大。

本文主要是讲述因式分解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通过由浅入深,循循渐进地介绍提公因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解题方法。

理论结合例题,使这些方法更加易于理解。

关键词 多项式;因式分解;例题;方法1 引言众所周知,因式分解是中学数学里最重要的恒等变形之一。

在初等数学中,因式分解被广泛应用。

它是我们在解题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然而,在因式分解的学习过程中有太多的坎坷。

这是由因式分解方法灵活、技巧性强的特点所决定的。

这些方法与技巧,不仅是掌握因式分解内容所必需的,对于以后学习的其他代数内容(如:分式)也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这些方法和技巧对提高解题技能和思维能力,都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那么在因式分解的常规解题中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我们又该侧重于哪些解题方法?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什么方法?现在,就请和我一起在本文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2 因式分解的概念、解题方法和技巧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因式分解。

教材中是这样定义的: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最简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作分解因式。

2.1 提公因式法如果多项式各项都有公因式,那么我们可以把每项的公共部分提取出来。

这种把公因式提出来再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就是提公因式法。

注意提取之后的式子若能分解要继续分解,直到不能再继续分解。

现在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看这种简单的方法是怎样使用的。

例1.分解因式:321688x x x +-分析:一眼看过去很显然这个多项式每项都有8x ,这就是我们讲的多项式中的公因式。

先将其从每一项拿出来,会发现剩下的221x x +-仍然可以分解,那么就要将221x x +-继续分解。

28(21)8(1)(21)x x x x x x =+-=+-解:原式 小结:当你发现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都有公因式,这时就可以考虑提公因式法。

初等代数研究

初等代数研究

初等代数研究.下册
初等代数是数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学科。

它以中学阶段的学习为基础,强调常用算术问题,以及解数学问题的过程。

初等代数有其特定的形式,它们可以用来表示各种数学问题,以
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内容和含意。

下册初等代数不仅仅覆盖了初等代数的一般知识,而且还开始涉及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分数的运算,最优化question的建立,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各类函数的特点,折线图的表示,以及直角坐标系统、圆有关的问题等等。

初等代数下册也会涉及难度更大的内容,如代数方程,实数方程,系数代数方程,多项式
的等式,不等式,函数的定义,对数的概念,单项式的乘法。

另外,学生们还能学到几何图形的变换,算数几何、三角函数,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等难度系数比较高的内容。

初等代数下册的学习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它的重要基础,能够帮助学生们熟练掌握初等代数的知识,对解决新的数学问题也有着很大帮助。

学生要把握好自己比较拿手的领域,多多练习,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断探索,以充分把握初等代数下册所
涉及的内容。

初等代数论文

初等代数论文

浅谈多项式研究学号:班级:姓名:摘要: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逆过程,是代数式恒等变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处理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因式分解在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等方面有极其广泛的运用。

关键词:多项式恒等定理因式分解初等数学1.多项式的历史多项式的研究,源于“代数方程求解”,是最古老数学问题之一。

有些代数方程,如x+1=0,在负数被接受前,被认为是无解的。

另一些多项式,如f(x)=x² + 1,是没有任何根的——严格来说,是没有任何实数根。

若我们容许复数,则实数多项式或复数多项式都是有根的,这就是代数基本定理。

能否用根式求解的方法,表达出多项式的根,曾经是文艺复兴后欧洲数学主要课题。

一元二次多项式的根相对容易。

三次多项式的根需要引入复数来表示,即使是实数多项式的实数根。

四次多项式的情况也是如此。

经过多年,数学家仍找不到用根式求解五次多项式的一般方法,终于在1824年阿贝尔证明了这种一般的解法不存在,震撼数坛。

数年后,伽罗华引入了群的概念,证明不存在用根式求解五次或以上的多项式的一般方法,其理论被引申为伽罗瓦理论。

伽罗瓦理论也证明了古希腊难题三等分角不可能。

另一个难题化圆为方的不可能证明,亦与多项式有关,证明的中心是圆周率乃一个超越数,即它不是有理数多项式的根。

2.多项式的一般概念给一个环 R(可以是实数环,复数环或其他)及一个变量 x,则多项式是以下代数式:,当中 a0, …, an 是 R 的元素。

用Σ表达法,有容易证明,多项式的和或积都是多项式,即多项式组成一个环 R[x],称为 R 上的(一元)多项式环。

(注:在最一般的定义,a2x、xa2 及axa 可以当作是不同的多项式,是不可置换环的例子。

)对于多变量多项式,我们可以类似方式定义。

一个有 n 个变量的多项式,称为 n元多项式。

通常以 R[x,y,z] 表示 R 为系数环,x,y 及 z 为变量的多项式环。

在中,称为单项式,其中 a∈ R是系数而为非负整数,是的次数。

初等代数研究因式分解的论文

初等代数研究因式分解的论文

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方法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摘要: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逆过程,是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基本形式之一,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初等数学之中,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在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等方面有极其广泛的运用.因式分解方法灵活,技巧性强,学习这些方法与技巧,不仅是掌握因式分解内容所必需的,而且对于培养解题技能,发展思维能力,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初中数学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提取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和十字相乘法.在中学数学教材基础上,对因式分解的方法、技巧和应用作一些整理.关键词:多项式定义因式分解转化十字相乘法拆项添项分项分组换元配方公式综合双十字相乘主元图像在初等数学中,因式分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解题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借助分解因式可解决计算、求值、说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因式分解也是整式乘法的一种重要变形,而转化是其中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即将高次的多项式分解转化为若干个较低次的因式的乘积.这种转化通常要通过观察、分析、尝试,应用提取公因式、乘法公式、分组分解等方法来达到目的.在解题过程中,问题变化万千,方法灵活多变.本文归纳总结因式分解的几种常用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简单的十字相乘法、拆、添项法、配方法、因式定理法、换元法、求根法、综合除法、整除法、图象法、主元法、特殊值法、待定系数法、双十字相乘法、综合法.(一)定义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最简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作分解因式).因式分解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恒等变形之一,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初等数学之中,是我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因式分解方法灵活,技巧性强,学习这些方法与技巧,不仅是掌握因式分解内容所必需的,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学习它,既可以复习整式四则运算,又为学习分式打好基础;学好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发展性、运算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为相反变形.(a-b)(a+b) a2-b2 整式乘法(a-b)(a+b) a2-b2 因式分解同时也是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公式法的重要步骤.(二)基本方法2.1提公因式法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取公因式.例1 分解因式 bm-am+cm解:在多项式bm-am+cm中,每个单项式都含有字母m,故提出m就可以了.bm-am+cm=m(b-a+c)例2 分解因式 a(x-y)+b(y-x)解1:通过适当的变形可以找出公因式(x-y)或(y-x),再提出就可以了.a(x-y)+b(y-x)=a(x-y)-b(x-y)=(a-b)(x-y)解2:a(x-y)+b(y-x)=-a(y-x)+b(y-x)=(y-x)(b-a).2.2公式法若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方法叫公式法.、例3 分解因式 4a 2-9b 2解:①∵4a 2=(2a)2,9b 2=(3b)2,那么只要把2a 和3b 看作平方差公式中的a 和b 即可.②将两项交换后,这两项式是平方差的形式.4a 2-9b 2 =(2a)2-(3b)2 =(2a+3b)(2a-3b)注 为保证解题正确要将中间步骤(2a)2-(3b)2写上,即先化为公式的左边形式.例4 分解因式(x 2+x+2)(x 2+x+7)-6 解:题若将此式展开一定繁琐,注意到x 2+x+2与x 2+x+7的平均数为292++x x ,故可用换元法解:设y= 2)7()2(22+++++x x x x =292++x x则(x 2+x+2)(x 2+x+7)-6 =6)25)(25(-+-y y=64252--y =4492-y=)27)(27(-+y y=)2729)(2729(22-+++++x x x x =(x 2+x+8)(x 2+x+1)注 此题也可以展开式子(x 2+x)2+9(x 2+x)+8再应用十字相乘法进行 例5 分解因式 (m 2+n 2+1)2-4m 2n 2 解:(m 2+n 2-1)2-4m 2n 2=(m2+n2-1+2mn)(m2+n2-1-2mn)=[(m2+2mn+n2)-1][(m2-2mn+n2)-1]=[(m+n)2-12][(m-n)2-12]=(m+n+1)(m+n-1)(m-n+1)(m-n-1)例6 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1)a3+8(2)27-8y3解:(1)因为8=23,故这是形如a3+b3=(a+b)(a2-ab+b2),就完全可以运用立方和公式.(2)通过变形就可以运用立方差公式 a3-b3=(a-b)(a2+ab+b2).(1)a3+8=a3+23=(a+2)(a2-2a+22)=(a+2)( a2-2a+4)(2)27-8y3=33-(2y)3=(3-2y)[(32+6y+(2y)2)]=(3-2y)(9+6y+4y2)注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时,先观察多项式的特征,主要看它的项数、次数,然后尝试选择何种公式进行分解,并记住公式的结构特点和应用条件,不要把因式中的符号和系数搞错了2.3分组分解法能分组分解的多项式有四项或大于四项,一般的分组分解有两种形式:二二分法,三一分法.例7 把多项式ax+ay+bx+by分解因式解:通过观察、分析,发现此题应用二二分法:把ax 和ay 分一组,bx 和by 分一组,利用乘法分配律,两两相配.(法一) ax+ay+bx+by =a(x+y)+b(x+y) =(a+b)(x+y)(法二) ax+ay+bx+by =x(a+b)+y(a+b)=(a+b)(x+y)例8、分解因式:bx by ay ax -+-5102解法一:第一、二项为一组; 解法二:第一、四项为一组;第三、四项为一组。

初等代数研究

初等代数研究

初等代数研究.下册初等代数研究.下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等代数学是一门重要的数学学科,它主要研究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初等代数学不仅是高中数学的基础,也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它的知识和技巧在很多领域中都很有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数学问题。

初等代数学,下册介绍了一些初等代数学的基本概念,如方程、不等式、因式分解、因式化简、指数和对数等。

一、方程方程是最基本的初等代数学概念,它由变量、运算符和常数组成,用来描述一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方程可以用来求解一个变量的值,也可以用来求解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方程包括一元方程、二元方程、三元方程、不定方程、一次方程、二次方程、立方方程、四次方程、椭圆方程、抛物方程、反比例方程、反平方方程、反立方方程、反四次方程等。

二、不等式不等式是一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不相等关系,它是一个集合,表达式中常见的不相等关系有大于(>)、小于(<)、大于或等于(>=)、小于或等于(<=)。

不同的不相等关系会得出不同的解集,如正实数集、负实数集、正零集、负零集、正无穷大集、负无穷大集、无界集。

三、因式分解因式分解是将一个多项式分解成乘法相乘的因式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几何图形来表达。

因式分解的步骤是首先将多项式化为最低项式,然后将最低项式分解成乘法相乘的因式,最后将分解出来的因式合并成原来的多项式。

因式分解有助于人们理解多项式,还可以用来计算多项式的值。

四、因式化简因式化简是将一个多项式化为乘法相乘的最少因式的过程。

因式化简步骤是先将多项式化为最低项式,然后将最低项式分解成乘法相乘的因式,最后将分解出来的因式进行化简,使其只有最少的因式。

因式化简有助于人们理解多项式,还可以用来计算多项式的值。

五、指数和对数指数是一个数字表达式,它表明一个数字乘以多少次幂才能得到另一个数字。

比如:2^3表明2乘以3次幂(2*2*2)才能得到8。

初等数学研究小论文

初等数学研究小论文

初等数学研究小论文初等数学研究小论文初等数学研究的相关论文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哦,各位,我们一起看看,一起阅读吧!初等数学研究小论文【摘要】《初等数学研究》是高校数学系师范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从中学数学教学需要出发,立足中学数学教材,适当充实延拓,在理论、观点和方法上适当予以提高,为师范生尽快适应中学的教学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文对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探讨及总结。

【关键词】初等数学研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改革一、课程改革的背景随着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基本教学理念不仅对中小学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也对高校数学师范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适应新形势的教学要求。

《初等数学研究》包括初等代数研究和初等几何研究两部分内容,是高校数学系师范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在我校是大三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

其教材一般是根据课程大纲要求,从中学数学教学需要出发,立足中学数学教材,适当充实延拓,在理论、观点和方法上适当予以提高,为师范生尽快适应中学的教学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初等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观察分析综合推究等数学能力,为学生将来当数学教师并能愉快地胜任中学数学教学作了准备。

它和《中学教材教法》都是训练中学数学教学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从师任教能力与素养的重要课程。

二、教材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发现:1.教材内容比较抽象该门课程主要是关于理论体系完整和纯理论及方法的研究,而这些东西的大部分基础内容已为学生所知晓,故学生比较松懈,但将问题展开后,还是觉得有些吃力。

比如,几何中的轨迹命题的探求、证明完备性和纯粹性的证明,特别是纯粹性的证明学生不知如何下手,甚至已知什么,要证明什么都搞不清楚,更无法用准确的数学语言阐述,且逻辑性不强,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妨碍了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初等代数基本研究

初等代数基本研究

代数的认识及初等代数的课程开设姓名:夏诗涵班级:2011级4班学号:201110440744摘要: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人们经常会思考: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应该学习哪些代数?如何学好代数?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衡量学生的代数学习情况?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学生代数学习结果?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的课程标准、学者的研究成果、教师的经验积累、学生的个人体验、社会的实际需求都有不同侧重的回答和解释。

因此,评价中学生代数学习情况的方式可能是多样的。

本文主要从多个视角、多个维度、多个层面探讨了中学生代数素养的内涵和综合评价。

在古代,当算术里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各种数量问题的解法后,为了寻求有系统的、更普遍的方法,以解决各种数量关系的问题,就产生了以解方程的原理为中心问题的初等代数。

《初等代数研究》是师范本专科院校数学教育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对于开设这门课程,有不同的观念,本文就此作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初等代数;代数;数学思想;学习帮助。

1.代数的重要性1.1.生活中的代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可谓随处可见。

华罗庚1959年曾在《人民日报》发表《大哉数学之为用》清楚地指出,从宇宙到微粒、从地球到生物、从化工到生活,数学无处不在。

Lynn Arthur Steen (1999)也认为,信息时代就是数字时代,数据、图表、统计量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给人们带来很多困扰,从医疗报告、新闻报道、金融资讯到社会政策等方方面面,数、量、图、表充满其中,基于数量的决策支配着教育、健康和政府行为。

数学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数学的特点之一。

代数,作为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是否也有广泛的应用呢?人为什么要学习代数?人们做什么工作需要代数?现摘录部分如下:Glenn Blaylock认为,代数是数学中的基础学科,任何一门需要数学的工作都会需要一些代数。

从事科学或工程技术的工作将需要更多的代数,代数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基础数学。

DA BEN DAN yanggui zi认为,代数有助于发展一个人的逻辑感。

初等数学研究论文

初等数学研究论文

正、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08数学二班 庞家旭(080501231)正、余弦定理是揭示三角形边、角之间定量关系的两个重要定理, 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的结合起来, 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的有力工具。

1.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边当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边和任一角,求其他边或者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条边,求其他的边,都可以用正余弦定理来解决,但在用的时候往往要用到技巧转化。

例1 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则c=( )A.1B.2 分析1:当把c 看作是已知时,由题目能得三边一角的关系,于是用余弦定理能求c的值。

解法1:由 得: 整理得:解之得:c=2分析2:当只注意到题目给的已知条件时,可以先利用正弦定理求出∠B ,再得出∠C ,最后可得出c 的值。

解法2:由 得 由大边对大角,可得: 于是 则△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c 是斜边,所以 2.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角,13A a b π===1C D 222cos 2b c a A bc +-=213cos 32c cπ+-=220c c --=sin sin a b A B =1sin sin 1sin 2b A B a π⨯===6B π=2C A B ππ=--=2c ==在三角形中,已知三角形的各边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求三角形的角,都可以运用正余弦定理来解决,但有时需要用技巧进行等价变化。

例2 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长,已知a 、b 、c成等比数列,且a 2-c 2=ac-bc ,求∠A 的大小及 的值。

分析:因给出的是a 、b 、c 之间的等量关系,要求∠A ,需找∠A 与三角形的关系,故可用余弦定理。

由b 2=ac 用正弦定理可求 的值。

解:Ⅰ.∵a 、b 、c 成等比数列,∴b 2=ac又a 2-c 2=ac-bc,∴b 2+c 2-a 2=bc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60° Ⅱ.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 ∵b 2=ac ,∠A=60°, Ⅱ.解法二:在△ABC 中,由面积公式得∵b 2=ac ,∴csinA=bsinB 总结:解三角形时,当找到三边一角之间的关系时,常用余弦定理。

初等数学专题论文

初等数学专题论文

初等数学研究期末专题论文函数方程与函数的奇偶性摘要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一种重要性质,也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并能灵活应用,是每位数学教师不断探论的问题。

本文详细讲述了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地方,对比较抽象的题目给出合适的证明方法。

关键词:函数 奇偶性 方程 性质1.关于函数奇偶性的定义(1)一般地,如果对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0f x f x --=(()()x f x f =-),那么函数()x f 就叫做偶函数,如:2)(x x f =,()x x f =。

(2)一般地,如果对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任意一个x 都有()()0=-+x f x f (()()x f x f -=-),那么函数()x f 就叫做奇函数,如:()x x f = , ()xx f 1=。

例1:判断函数())1lg(2x x x f -+=的奇偶性。

解:x x x ≥>+221∴函数()x f 的定义域为R又()())1lg()1lg(22x x x x x f x f +++-+=-+01lg )1lg(22==-+=x x 。

∴()x f 为奇函数。

例2:判断函数x x e e x f -+=)(的奇偶性。

解:显然)(x f 的定义域为R又)()(x f ee xf xx-=+=-∴)(x f 为偶函数。

2.函数奇偶性的几个性质2.1 对称性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如:2.2 整体性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必须成立。

2.3 可逆性)()()(x f x f x f ⇔=-是偶函数 )()()(x f x f x f ⇔-=-是奇函数2.4 等价性0)()()()(=--⇔=-x f x f x f x f 0)()()()(=-+⇔=-x f x f x f x f2.5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初等代数研究论文

初等代数研究论文

方程思想及其课程教学设计摘要:准确把握方程思想是进行方程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

方程是从现实生活到数学的一个提炼过程,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特定关系的过程。

方程思想的核心在于建模、化归。

方程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接触现实的问题,学习建模,学习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等价地转化为数学语言,得到方程,进而解决有关问题;而解方程的设计要点在于再现化归的思想方法。

关键词:方程;数学思想;课程设计;教学设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中小学数学中的大部分内容一样,人们对方程思想的认识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一些参与数学新课程设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的专业人员,教学一线上从事数学课程实施的广大教师、教研员,甚至专门从事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高校教学研究人员,对方程思想的模糊认识、困惑甚至迷茫,或多或少地阻碍了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

为此,我们对包括方程思想在内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

一、方程思想的本质方程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小学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方程思想具有很丰富的含义,其核心体现在:(1)建模思想;(2)化归思想,如在中小学数学中,三元一次方程可以化归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可以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最终化归为x=a的形式。

虽然大学《高等代数》中有方程的矩阵解法,但是,对中小学生来说,用这种解法解二元一次方程、三元一次方程是不可取的。

事实上,矩阵解法涉及的因素太多,不符合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

对初中生来说,学习方程内容最主要的事情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模,另一方面是会解方程。

对于后者来说,解方程的关键在于转化,即将新的问题化归为以前可以解决的问题,利用以前的算法解决。

这种化归、迭代的思想正是当代计算机的思想。

长期以来,中小学数学教育界一直存在这样的观点:一元一次方程比小学四则算术进步,但两者没有本质的不同。

其实不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小学四则运算仅仅提供一种算法,而一元一次方程则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建模思想──用等号将相互等价的两件事情联立,等号的左右两边等价,至于其中的关系是用自然语言表示的,还是用数学符号表达的,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件事情在数学上是等价的。

初等教育数学论文5500字_初等教育数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初等教育数学论文5500字_初等教育数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初等教育数学论文5500字_初等教育数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初等教育数学论文5500字(一):高等数学思维融入到初等数学教育的实证分析论文摘要高等数学思维的形成始于数学的学习之初,因此从初等教育阶段,开始引导学生进行严密的、具有逻辑性、且发散的高等数学思维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几个实证分析说明,小学生不仅能接受、而且非常喜欢高等数学的思维方式,此类的探索将对我国未来义务教育产生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高等数学思维;初等数学教育;逻辑性;严谨0引言数学是一门从义务教育开始直至高等教育甚至持续终身的基础学科。

大部人都认为初等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相差甚远,事实上它们之间不仅在内容、而且在思维上都存在密切联系。

Tall(1991)是一位从事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数学家,他提出了数学的三个世界的观点。

这个理论完全符合数学发展的特点以及人类的认知发展规律。

他在著作《高等数学思维》中告诉人们,高等数学是抽象的,而对应的相对具体的概念是初等数学阶段就逐渐熟悉的,也就是说高等数学思维不仅仅是高中以后才开始的事情,它完全可以浸入到小学一年级的学习。

这就要求初等数学的教师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尽早从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性等特点,去帮助学生自己建构起数学思想,甚至是高等数学思想。

在我国初等教育阶段,基础课的授课老师是由热爱这个学科、充分接受过该学科高等教育、同时有基本的儿童心理学的人来担任。

目前承担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的老师,大都来自师范类学校。

他们的优点在于有充分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对学生有爱心,这在小学低龄阶段确实是最重要的。

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以及部分教师的全局数学素养欠缺,不能引导学生建立起全局的知识观,这也是目前针对义务教育的课外兴趣班遍地开花的原因之一。

好在,很多民办小学、公办小学的兴趣课,已经有向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了。

引导学生探究每门学科的本质,支持学生犯错、不轻易相信书上写的结论,才是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教育环境。

初等代数研究

初等代数研究

初等代数研究初等代数是数学的一个基础学科,主要研究数的运算、方程的解法以及数学关系的性质。

在初等代数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巧,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在初等代数中,我们经常进行数字的四则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通过这些运算,我们能够快速计算数字的结果,并且掌握了数字运算的规律和性质。

四则运算是初等代数学习中的基础,其他许多知识和技巧都是建立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的。

其次,在初等代数中,我们学习了方程的解法。

方程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描述了数学关系的性质。

通过解方程,我们可以找到满足方程条件的数值,从而解决问题。

在初等代数中,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不同类型的方程,并且学会了基本的解方程方法,如因式分解、配方法、求根公式等。

此外,在初等代数中,我们还学习了许多数学关系的性质。

例如,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等。

这些性质不仅可以简化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证明和推导其他数学定理。

我们还学习了数列和数列的求和公式,以及概率和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总的来说,初等代数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它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初等代数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数字运算的技巧,还学会了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初等代数的知识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我们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和其他数学学科的基础。

总之,初等代数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涵盖了数字运算、方程的解法和数学关系的性质等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初等代数的学习,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并且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初等代数的知识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初等代数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初等数论论文

初等数论论文

初等数论论文引言初等数论是研究自然数的性质和关系的数学分支。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数的性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初等数论正是对数的一系列性质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初等数论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应用领域。

一、初等数论的基本概念1.自然数:自然数是指从1开始的整数数列,即1, 2, 3, 4, …。

2.整除关系:对于任意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b能够整除a,即a是b的倍数,那么我们称b为a的约数,a为b的倍数。

用数学符号表示为b | a。

3.最大公约数:对于两个非零整数a和b,能够同时整除它们的最大的正整数,称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用数学符号表示为gcd(a, b)。

4.素数:素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正整数,不包括1。

例如,2、3、5、7等都是素数。

5.质因数分解:对于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可以将它表示为几个素数的乘积的形式,这个过程称为质因数分解。

二、初等数论的性质1.唯一分解定理:任意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都可以唯一地表示为一系列素数的乘积。

2.素数无穷性:素数是无穷多的。

3.质数间的差距:任意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之间必然存在一个素数。

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对于两个自然数a和b,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即gcd(a, b) * lcm(a, b) = a * b。

5.费马小定理:对于任意一个素数p和不是p的倍数的自然数a,a^(p-1) ≡ 1 (mod p),其中mod表示取余运算。

三、初等数论的应用领域初等数论在密码学、密码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密码学:初等数论提供了很多用于构建密码系统的算法,如RSA加密算法和椭圆曲线密码算法。

这些算法的安全性都基于数论的基本性质。

2.密码破解:初等数论的方法在密码破解中也有重要应用,如通过分解大整数来破解RSA加密算法。

3.网络安全:初等数论方法可以应用于网络安全领域,用于验证数字签名、构建安全协议等。

4.数据压缩:初等数论的方法在数据压缩算法中也有应用,如哈夫曼编码算法利用字符出现的频率分布进行压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程思想及其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准确把握方程思想是进行方程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

方程是从现实生活到数学的一个提炼过程,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特定关系的过程。

方程思想的核心在于建模、化归。

方程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接触现实的问题,学习建模,学习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等价地转化为数学语言,得到方程,进而解决有关问题;而解方程的设计要点在于再现化归的思想方法。

关键词:方程;数学思想;课程设计;教学设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中小学数学中的大部分内容一样,人们对方程思想的认识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一些参与数学新课程设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的专业人员,教学一线上从事数学课程实施的广大教师、教研员,甚至专门从事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高校教学研究人员,对方程思想的模糊认识、困惑甚至迷茫,或多或少地阻碍了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

为此,我们对包括方程思想在内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

一、方程思想的本质
方程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小学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方程思想具有很丰富的含义,其核心体现在:(1)建模思想;(2)化归思想,如在中小学数学中,三元一次方程可以化归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可以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最终化归为x=a
的形式。

虽然大学《高等代数》中有方程的矩阵解法,但是,对中小学生来说,用这种解法解二元一次方程、三元一次方程是不可取的。

事实上,矩阵解法涉及的因素太多,不符合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

对初中生来说,学习方程内容最主要的事情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模,另一方面是会解方程。

对于后者来说,解方程的关键在于转化,即将新的问题化归为以前可以解决的问题,利用以前的算法解决。

这种化归、迭代的思想正是当代计算机的思想。

长期以来,中小学数学教育界一直存在这样的观点:一元一次方程比小学四则算术进步,但两者没有本质的不同。

其实不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小学四则运算仅仅提供一种算法,而一元一次方程则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建模思想──用等号将相互等价的两件事情联立,等号的左右两边等价,至于其中的关系是用自然语言表示的,还是用数学符号表达的,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件事情在数学上是等价的。

这就是数学建模的本质表现之一。

方程一般有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是仅出现未知数,另一种是既出现未知数,也出现未知的系数。

在目前的初中数学中,只存在含未知数的方程这样一种情况,没有含未知系数的方程。

但是,在经济数学和现实应用中,将出现大量含有可以变动系数的方程。

在初中数学中,解一元一次方程,只需要将含有未知数的项放到方程的一边,将不含未知数的项放到方程的另一边,就可以解出未知数的值,这是解方程的核心工作。

而解的具体过程就要用到四则运算。

为此,在进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时,必须突出化归这个重点,至于合并同类项、通分等问题,虽然是代数式的重点内容,但不是这里的重点。

否则,就会陷入繁琐运算的误区。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元一次方程课程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建模”
思想,学会“化归”方法,其中,前者是列一元一次方程的重点,后者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点。

对二元一次方程来说,也有类似的解释。

二、方程思想的含义及典型观点辨析
方程思想阐述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1)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2)方程没有一般解法;(3)特殊方程用特殊解法。

方程不能看作是建立“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桥梁”,四则运算实质上才是这样的桥梁。

事实上,四则运算是将已知全部写在等号的一边,只不过没有写出“=x”而已,这才是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建立了一个桥梁。

方程不是这样,方程根本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只是阐述了一个事实本身,一个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事实本身。

方程只是在说明两件事情是等价的。

在进行方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时,可以先让学生用自然语言阐述所述的事情,然后抽象成数学表达,最后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这正是建模的过程。

当然,与中小学数学中的方程不同的是,现实应用中的数学建模往往含有可以变动的未知系数──含有变动系数的方程,它代表了不同场合下同一个方程模型的适应情况。

事实上,仅仅用语言,同样可以把方程问题阐述清楚,但是,逻辑上容易出现混乱。

用数学符号来阐述就容易得多。

小学传统的列算式解应用题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所以,初中必须学会抽象──将关系抽象为数学符号。

在这里,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抽象过程,一个是运算过程。

不论是抽象过程,还是运算过程,都含有逻辑问题,每一步都不能出错。

因此,方程问题不能过分地停留在数学层面上,特别是在初中数学中,必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体会方程是从现实生活到数学的一个提炼过程,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特定关系的过程,而传统的小学应用题则主要地停留在描述阶段。

三、方程的教育价值
方程建模的思想对人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建模,这是一个抽象过程;另一个是化归,三元一次方程化归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

在计算机上,这实际上表现为一个框图,这里有一个运算逻辑的思想。

方程的学习有两点特别重要,一个是抽象、概括,另一个是做事情的运筹和逻辑的条理。

做一件事情,脑子里要始终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计划。

当然,方程的抽象在于:围绕着既定的目标(解决给定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抽象,而不是进行漫无边际的抽象。

在抽象时,要紧紧围绕“保值、增值投资方案的设计”这个目标,开展建模过程,列出方程,而不是漫无边际地设想。

学生学习方程的意义在于:一是学习在生活中从错综复杂的事情中,将最本质的东西抽象出来,这个过程是非常难的,也很有训练的价值;二是在运算中遵循最佳的途径,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种优化思想对于人的思维习惯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中小学数学中,最害怕将方程问题形式化。

希尔伯特的形式化对数学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在中学时期,过早地形式化、过度形式化对学生害大于益!
四、关于方程课程教学设计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方程的应用题
以往的方程教学设计思想的一个误区,在于把思路搞反了。

方程的教学本应该“先是进行生活中的提炼,然后到数学表达,到形式化的过程,再到最终解决方程问题”,而不是“先给出形式化的方程定义,然后解形式化的方程,最后再进行方程的应用”。

长期以来,我们对方程应用习题的设计、处理太理想化了,几乎直接变成数学符号了。

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应用题。

事实上,可以把事情表述得更原本一些。

无论如何,要使学生真正知道方程是怎么回事,要通过两三个典型的问题,再现方程建模的全过程,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方程的含义。

从现实情景到用自然语言等价地表达出来,这是一次重要的抽象,是方程建模的关键。

然后才是用数学符号等价地表达出用自然语言表达出来的事情。

(二)方程的学习对同领域的数学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方程学习对以后数学学习的影响主要还是一种数学思想的影响。

即使到了微分方程、积分方程,这里的方程思想也是保持不变的,也都是呈现两件事情等价。

对于应用数学中的建模,其本质也是一样的。

关于方程与函数的关系,有人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f(x)=0叫做方程,认为二者是一回事。

其实不然,方程说的是两件事情等价,而f(x)=0仅仅指的是函数f(x)的零解。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f(x)=0就是方程”的说法,掩盖了方程的模型思想。

虽然,在形式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f(x)=0是方程,但在本质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方程。

函数描述的是一件事的变化规律,因此,函数和方程在本质上是两码事。

方程在中国很早就有了,而函数在研究动态的问题时(笛卡儿、牛顿、莱布尼兹时代)才开始使用。

方程是一种特殊的等式,是在说明相等是怎么回事,等式可以是数字之间的相等,也可以是恒等,而方程刻画的可以是两件事情之间的相等,可以是有条件的相等,也可以是一种随机的相等。

方程的课程教学设计,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接触非常现实的问题,学习把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等价地转化为数学语言,得到方程,进而解决方程问题的全过程。

当然,在方程课程设计时,可以以一个问题(如“鸡兔同笼”问题)为“主题式”线索,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内容统一编排,一气呵成。

“鸡兔同笼”问题既然能用算术解,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也能解。

在这里,方法越简单,思维越复杂。

相比之下,用四则运算解此题最复杂;列二元一次方程思维简单,但解方程时却很复杂;而一元一次方程则是比较中庸的思想,不是很复杂,也比较好计算,所以,大家普遍采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这类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袁恒国.在解题中渗透方程思想[N].泰州日报,200407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