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薛宝钗性格的矛盾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薛宝钗性格的矛盾性

宝鸡高新实验中学语文组薛艳红

[摘要]: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多姿多彩的一个艺术形象,多年来许多论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她进行了评析、探究,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而复杂,表现了“直”与“曲”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文章从“直”与“曲”两个方面对薛宝钗的个性进行了分析、阐述,试图对这一文学典型人物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性格;矛盾;“直”而“曲”

在《红楼梦》所描绘的四百多个人物中,薛宝钗是曹雪芹浓笔重彩描绘的人物之一,作者在她的人物塑造上所花费的心力仅次于贾宝玉和林黛玉。按照对立统一的辨证原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也不例外。难怪读者对薛宝钗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能下一个完整的结论。翻开《红楼梦》发展的历史,历来对“钗黛”的评点主要有两派,即“拥钗抑黛”和“拥黛抑钗”。如果这是一道选择题,我认为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为薛宝钗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王昆仑在《红楼梦人物论》一书中曾将宝钗和黛玉作了一个比较,他说:“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的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的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1]在《终身误》中,作者称宝钗为“山中高士”,其实,她的存在蕴含了作者的一种现实的人生态度。如果说黛玉代表了一种“理想的美”,那么,薛宝钗则更多地展现了一种“现实的美”。

薛宝钗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矛盾纠葛体。作者既写了她大家闺秀的卓越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平和的宜人性格,又展示了她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同时,也一针见血地写出了她性格中的弱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且指出她具有这种性格的原因是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太深,且无法摆脱这沉重的约束,因此,即世故又有心计,但不是大奸大恶,罪不可赦,而是一个非常令人同情的人。

一、宝钗的“直”

作者在塑造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形象时,对她注入了无限钟爱之情,并赋予了她令人称

赞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宝钗有才。这里的“才”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指文才,是林黛玉那样的才情,指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创作和欣赏能力。宝钗的诗可与黛玉相抗衡,这很不一般。每次诗社赛诗总是她与黛玉迭为魁首。白海棠首社,宝钗以“含蓄浑厚”为上,菊花诗黛玉以“新巧别致”夺魁;林黛玉《桃花行》独步,薛宝钗《柳絮词》为尊。正象俞平伯所说的:“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相下”[2]而宝钗更突出的是她广博的学识,这一点远非黛玉以至连“庞学杂收”的宝玉所能及的。在第十八回元春归省命宝玉题咏,宝玉用了元春不喜欢的“绿玉”字样,宝钗忙提醒他,建议改为“绿蜡”,并随口说出了出处。第七十六回湘云说她看《历朝文选》,不知“---”树何指,“因要查一查,宝姐姐说:‘不用查,这就是如今俗叫朝开夜合的。’”一查果然不错。可见,宝钗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一贯被人称道。宝钗诗才与黛玉并提,重在立意,需“各出己见,不袭前人”,不可刻意追求新巧险轻,故弄玄虚;创作不仅要深入生活,而且要运用想象,主张“寄性写情”,反对“刁钻古怪的题目”。黛玉就没有这么理论化。比如黛玉在教香菱学诗道:“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然是好的;这就叫做‘不以词害意’”。可见,黛玉还只是停留在感想式的层面。宝钗对一向被视为不是什么正经学问的戏曲也很熟悉。在第二十二回中,她向宝玉介绍《山门》,大谈“排场词藻,”大赞“铿锵顿挫”,并随口背诵了《寄生草》一曲。她告诉黛玉“诸如这些《西厢记》、《琵琶》及《元人百种》等等,她早就偷看过了。宝钗还懂绘画。在四十二回宝钗论大观园图时说:作画时须得先“肚子里头有些丘壑的”,否则难以成画;还有她对楼阁房舍的界划,人物的安排、用料、着色、器具等等,一番娴熟而内行的议论,实在令人惊赞。宝钗也懂佛学,能随口引用北宋六祖和南宋六祖各说“心镜偈”秉承衣钵的故事,使宝玉大“悟禅机”。[3]宝钗医学方面的知识也很丰富。在

第四十五回,她告诉黛玉要少吃药性太热的人参肉桂,应每天早上一两燕窝粥。她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4]还有在第二十八回中,王夫人记不清一种丸药的名字,宝玉屡猜不对,宝钗一语中的。

二是治才。即处理现实事务的才干。在那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大观园里,宝钗“少言寡语,装愚守拙”,对那种种矛盾、层层纠葛,她总抱着一种可介入又不介入的态度。可介入,即保持着一种弯弓欲发的有利形势;可介入又不介入,则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夫为不争,则天下莫能争。宝钗参予的一切场合和事件,她都严格的掌握了这样的分寸和原则。如果说,黛玉待人以真,风姐御下以威,宝钗则挟“德”与“术”令人归化。小说第五十五回、五十六回中写她以亲戚的身份协理荣国府,我们如果将这一段描写与风姐协理宁国府一段对比,宝钗似乎更显出才干。宝钗很有涵养,不事张扬,决不象风姐那样把自己的功绩说的明明白白,她针对探春的改革方案,敏锐地觉察到其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于是献“小惠全大体”之策,保证了大观园承包制的如愿进行。可以说,宝钗对大观园里复杂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是有着清醒而且深刻的认识的。所以,在那明争暗斗、风波迭起的大观园里,她进退自如,获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称颂,整个大观园里的人无不在其“笼络”之中,难怪有人说,“《红楼梦》里的人物,本来就使人觉得都有些早熟,而宝钗就在早熟中,更可以说是千锤百炼。”[5]

其次,宝钗有德。关于这一点,曹雪芹已经在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中作了暗示。薛宝钗穿着“不见奢华,惟绝淡雅”,“淡极始知花更艳”,在不知不觉、不惊不躁中透出明艳、守拙。薛宝钗生活俭朴,一个正值妙龄的少女,却不爱花儿粉儿,不注重打扮,衣着与日用异常朴素而节俭,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她出身名门,自小家境富足;她家是“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6]的皇商;她舅舅是京营节度使王子腾,外人形容她家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然而,在物质生活方面她却从来不作过分的追求,这和她那染上骄奢恶习的哥哥恰呈鲜明的对比。她的住处是“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7]宝钗如此俭朴,不禁让贾母大发感慨,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大概自从俭朴被列为我们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一项之后,凡是有志于成为道德楷模的人们从来不敢有违此德。俗话说:“观人行,知人性”,从一个人的爱好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其实,“薛宝钗也有爱美的天性和很高的审美能力,单她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去压抑或扼杀自身的爱好和情趣。”[8]宝钗不喜涉及是非,不喜争风出头,所谓“藏拙守愚,安分随时”,这样的评价放在她身上,是在合适不过的了。薛宝钗不但豁达大度,而且识大体顾大局,对下人也很宽厚。在协助探春理家时,薛宝钗还能体谅那些园中的老妈妈们,说她们“日夜也是在园中照看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床,一应粗糙活计,都是她们的差使。一年在园里辛苦到头……”她主张在分利益时,“不论有余无余”,“都要拿出若干贯钱”来散与她们。在她这样的贵族小姐中,能想到老妈妈们,实在难得。薛宝钗还能够关心照顾周围的姐妹。她经常照顾父母双亡、依靠兄嫂度日、“做活做到三更天”的史湘云;她暗中经常救济寄人篱下的邢岫烟,她还庇护那“平生遭际实堪伤”的香菱,带她进大观园,带她参加诗会,教她做诗。最让人佩服的是宝钗对黛玉的态度。这不仅表现在宝钗对黛玉思想上的帮助和教育,也表现在对她的生活和身体的关心和照顾。黛玉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吃不好饭,睡不稳觉。宝钗不止一次的专门去探视,给她分析病情,解她寂寞,还从自己家里拿来上等燕窝让人给黛玉熬粥喝。黛玉素来任性,见宝钗真心对自己好,不由大为感动,对宝钗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又劝我那些好话,真太感激你……”。薛宝钗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使林黛玉认识到自己的“偏见”,并向她敞开心扉。宝钗表面上温温尔雅,宽厚待人,其实她的内心未必轻松。因为向往自由、自然的情感生活是人的一种天性,以她的聪明睿智,她不可能不懂这一点,但她却要时时压抑着这一切。在许多事情上,宝钗什么都明白,却什么都不做,还“教诲”别人不要做,这是她的最可悲之处,然而,这也是她让贾府上上下对她信服所付出的代价。

薛宝钗毕竟是一个青春女孩,对爱情不是没有期待和向往。小说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宝钗前往送药,见宝玉“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就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