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与转移

合集下载

第三章_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第三章_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贸中心所面临的挑战
1、 亚太各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型和调整期,因此较脆弱。 、 亚太各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型和调整期,因此较脆弱。 2、 科技力量不足,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 科技力量不足,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3、 面临巨大的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 面临巨大的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4、 全球化和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 、 挑战。 挑战。
五、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改变国际贸易的地理 格局
[专栏]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 使劳动生产率 有了显著提高, 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有了显著提高 , 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 第三次科 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势 ,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 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 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 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 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展 , 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 改变了国际 贸易的地理格局。 贸易的地理格局。
亚太-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 亚太 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
21世纪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将向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转移 世纪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将向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转移 一、亚太地区的区域范围 亚太地区的区域范围 广义为太平洋沿岸国家 广义为太平洋沿岸国家 狭义为太平洋、亚洲及大洋洲。其面积占世界总面 狭义为太平洋、亚洲及大洋洲。 为太平洋 积的20%,人口18亿占世界总人口的 积的 ,人口 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0%。政治经济体 。 亿占世界总人口的 制上多种多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制上多种多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 和地区、经济正在转轨型国家、经济落后国家。 和地区、经济正在转轨型国家、经济落后国家。

第3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第3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海上丝绸之路: 明朝前期,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达到了高峰。明朝政府组织大规模的 船队,由郑和率领,七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 非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索马里和肯尼亚,航程10 万余里。 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外贸易通道。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丝道”是指把在中国织成丝织品运往地中海沿岸诸国这条横断亚欧 的古代贸易之路,它起自中国的安西(古代长安),西至罗马。
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 连接中亚绿洲城市的这条路以西安(古代长安)为出发点,途中在中国境内又分 为三条,它们分别是: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 路线。 1、天山北路:西安—敦煌—哈密—乌鲁木齐—伊犁—苏联(俄罗斯)境内—罗 马 2、西域北路:西安—敦煌—哈密—吐鲁番—焉耆—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 什—帕米尔高訽—中亚 3、西域南路:西安—楼兰—且末—尼雅—和田—喀什—帕米尔高訽—中亚—西 亚
(二)对外贸易 特点:不具有真正国际贸易的性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 互通有、调剂余缺。但它却是资本主义方式的萌芽,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 的解体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性贸易中心: 欧洲——佛兰德尔、 汉萨同盟和意大利城市威尼斯、热 那亚和比萨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区。 亚洲地区的一些国家,地区间的贸易也得以发展,并且形成了几个比较重 要的贸易区,比如中国、日本、朝鲜之间的东亚贸易区。
科科学学技技术术的的发发展展对对国国际际贸贸易易的的影影响响??
1、使国际市场日益统一,市场容量不断扩大,贸易竞争加剧。 2、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传递必然促进商 品、资金往来的增加,对各国经济的发展有利。 3、科学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 4、科学技术革命使国际分工由原来的 “垂直型”为主向“水平型”转化。 5、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交通和通讯的现代化。 P23-24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 其次,地理大发现后结束了新旧大陆之 间相互隔绝彼此孤立发展的局面,扩大 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助于资 本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一、地理大发现
¡ 再次,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 生产要素的流动。
¡ 最后,地理大发现是地中海沿岸的贸易 地位日益下降,而原来经济还十分落后 的西、葡、比、荷、法、英等国,由于 正处于欧洲去非洲和美洲的海上交通要 道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了迅速的 发展,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开始有地中海 沿岸各国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一、地理大发现
¡ 意大利人克斯多佛·哥伦布于1492年8月3日奉西班牙 国王之命率船队西行,横渡大西洋,最终到达中美洲 的圣萨尔瓦多岛、海地岛、古巴岛。此后,哥伦布又 三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和中、南美洲大陆的 其他地方,历史上称为“发现新大陆”。
¡ 葡萄牙航海家斐南多·麦哲伦与1519-1522年横渡大西 洋,沿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洲大陆与火地岛之 间的海峡(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抵达菲律宾 群岛。在此麦被杀害,其同伴继续绕过马鲁古群岛进 入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北上,最终返回 西班牙,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旅行。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二、封建社会
¡ 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米兰 等城市都是在11世纪后发展起来的。从12-14世 纪,威尼斯一直是西欧最大的商业中心和海上强 国。
¡ 汉萨同盟地区,是指现在的德国北部以吕贝克、 汉堡、不来梅为中心的地区。汉萨同盟是中世纪 时德国北部各城市进出口贸易商的政治经济同盟。 在13世纪加入的城市有90多个,14世纪多达 160个,盟主城市是德国的吕贝克。14-15世纪 汉萨同盟几乎掌握了整个欧洲大陆的贸易,并控 制了北海到波罗的海的商路。

世界贸易中心形成和转移的影响因素

世界贸易中心形成和转移的影响因素

世界贸易中心形成和转移的影响因素有人说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不是不可能,但是就目前而言还没有站得住脚的理由,谁能下这样的定论?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她应该是多方面同时达到一定程度,综合促使之。

首先得是一个文化大国,她首先是一个文明的,精神的,积极的,健康的大国。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这是不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在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能够相比,而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的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其次政治上,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但是在美国庞大资助经费下的联合国,中国又有多少话语权呢?再次经济上,我国的GDP建立在资源浪费劳动力廉价的基础上,最多是没有科技含量的巨大工厂而已。

但是纵观历史,我国确实有数个朝代强大到可以成为世界中心,比如唐朝中期、宋代海外贸易等。

宋代海外贸易盛况空前,主要原因有:⑴从国内情况看,宋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着成为宋代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的基础。

⑵从国际环境看,唐中期以后,阿拉伯商人不断向东部开辟商路,越来越多地出入于我国的沿海口岸。

着就从客观上为两宋的对外经济交流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商业环境。

⑶从两宋政府的政策来看,都积极支持商人开展对外贸易。

⑷从技术条件看,当时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使用,以及对风向的认识和利用等,这些航海技术的进步,是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重要原因。

⑸从地理条件看,自唐朝安史之乱后一直到宋朝,吐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相继兴起,控制了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带,唐宋王朝因此与西亚、欧洲各国的陆上联系受到阻碍而中断,东南亚的海路成为宋王朝对外交往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仍然是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大国占主导地位,控制着世界大多数财富。

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超级大国,然而它的建国时间只有200余年。

是什么原因使它一跃而成为世界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现代化强国呢?一、自然条件优越美国本土位于中纬度地带,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地形多平坦,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国际贸易地理(重点部分的PPT全部内容)

国际贸易地理(重点部分的PPT全部内容)

国际贸易地理(重点部分的PPT全部内容)第一章绪论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和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

国际贸易地理的学科的基本属性:区域性与综合性第二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处的空间区域。

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数理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三湾一海”是指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这里是日本乃到全世界港口最集中地区之一,集中了千叶、横滨、川崎、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世界重要港口。

三湾一海地区岸线曲折,水深湾多是建港的优越条件。

地形、气候、水文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山区和平原、沙漠与良田、河流和湖泊、气候类型等方面反映出来。

地形条件的影响:平原广布,所占比例颇高,使发展农牧业有了良好基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国家创造了条件。

地形破碎,沙漠戈壁遍地,崇山峻岭,或险恶地形直逼沿海,则必须对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难以展开对外贸易。

山区和平原地区相比,运输业效率差别也很大,在山区修筑一条与平原地区运输能力相同的铁路,造价要高3倍。

山区线路坡度较大,运营时,燃料和费用都成倍增加。

在水平线路上能拉5000吨重的机车,爬0.5%坡时只能拉1400吨重,爬1%坡时,只能拉800吨重。

河流和湖泊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位于热带多雨区的河流,一般水量大,具有较大的航运价值,对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具有国际航运功能的河流主要是莱茵河和多瑙河。

(理解)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的节律性和地带性,对生产事业,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着深刻影响,进而制约着经贸活动。

具体影响例:(节律性和地带性)小麦、玉米、棉花适宜种植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节风气候区,所以美国、加拿大、中国、乌克兰、法国等位于温带中纬度的国家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课件

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课件
第三章 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欧洲区域贸易中心的形成
• 欧洲区域贸易的发展是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即11-15世纪随着 商业城际之间和国际间的集市贸易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 古代: 地中海东部,中国的纳贡制度 • 封建社会: 亚洲在公元前5世纪-春秋,欧洲在公元5世纪,亚洲
领先欧洲1000年。 • 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奴隶制度的崩溃。此后,
取早日开辟西方航线。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 地理大发现
• 航海技术的成熟

西班牙航海技术的提高, 指南
针、火药的推广以及“地圆”学说得到
科学的证明都为航海探险提供了物质和
精神上的准备。王室的支持为航海探险
提供了金钱上的支持, 全国范围掀起了
探险的热潮。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
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发现
♪ 之所以具有如此充裕的劳动力是因为亚洲地区 的人口基数很大, 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洲。
亚太成为世界贸易中的社会经济条件
♪ 经济增长迅速

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主要得益于中国等主
要经济体的良好发展, 也有赖于出口增长, 尤
其是电子产品出口的提速。
♪ 贸易量不断上升
♪ 服务业占贸易比重越来越高
♪ 投资活动日趋激烈
经济还十分落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葡、荷、比、英、 法处于欧洲去非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上。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向大西 洋沿岸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 ——第一次产业革命
• 产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业开始的, 主要标志是1733年兰开下的 钟表匠发明了飞梭、1764年珍尼纺纱机带动纱锭越来越多。 1776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世界第 一艘轮船, 1811年英国仿造成功并大规模的使用。1814年英国 人斯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 是陆上运输进入铁路时代。1825 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成为机器 大工业在优势的国家。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Continue
2、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
1995年亚太15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 约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5%,其中日本仅次 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2000年居第七位。 日本、中国、台湾成为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 家和地区。 金融实力大增,东京、香港、新加坡、上海成 为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吸引外资大大增加,1995年APEC APEC地区引进外资 APEC 已占全世界的47%。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3、积极推进区域或次区域、密集和非密集 区域合作,充分发挥亚太各国经济互补 性强这一优势。 4、重视教育,大力培养本国人才和吸引外 国人才 5、美国把经济贸易发展的重点从大西洋沿 岸转向亚洲的太平洋
Hale Waihona Puke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Continue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 原因:187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得还不太成熟的产 业找到很大的打击,从而促使各国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孕育了新技术的诞生。 二次科技革命首先产生于美国和德国,是从冶金技术 开始的。主要标志是电和内燃机的发明、利用和新的 炼钢技术。其中电和发电机的应用,导致了新能源的 使用。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大大促进了交通运输业 的发展和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世界贸易中心的产生
一、地理大发现 1、1487年巴托罗缪·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 角 2、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3、1497年达·伽马新航路的发现 4、1519年-1522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国际贸易地理 第3章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国际贸易地理 第3章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31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科技革命) • 187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得还不太成熟 的产业找到很大的打击,从而孕育新技术 的诞生。
• 二次科技革命首先产生于美国和德国,是 从冶金技术开始的。 • 主要标志是电和内燃机的发明、利用和新 的炼钢技术。
32
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继英国之后,美德法都以重工业为主导。 2. 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不平衡的加剧。
7
(二)中世纪欧洲的经济与贸易
• 1、土地基础:庄园制 • 2、农业社会:等级分明
封建领主阶层(国王、大贵族和骑士)
教会阶层(修道士、牧师和主教)
农民(自由民和农牧)
8
3、城市生活的复兴
• 威尼斯、热那亚与比萨
• 米兰和佛罗伦萨 4、商业潮流与技术
• 11世纪以后:(1)意大利与地中海东部沿海诸国 的贸易最有利可图。 • 其中,威尼斯贸易地位非常有利(拜占庭帝国给 予其特权),对东地中海地区拥有贸易控制权;
3.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
4. 资本主义的生产地域体系开始形成。
33
(四)世界贸易中心向北大西洋沿岸转移。 欧洲西部和美国东北部成为世界经济最发 达的地区。
34
第三节 亚太-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
• 一、亚太地区的区域范围 • 广义为太平洋沿岸国家 • 狭义为太平洋亚洲及大洋洲国家(16个国家 和2个地区)。其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20%, 人口18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0%。 • 经济体制上多种多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 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正在转 轨型国家、经济落后国家。
卑尔根(挪威)、伦敦(英格兰)与诺夫哥罗德
(俄罗斯)。

贸易地理三+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

贸易地理三+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

第三节 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区
原因:20世纪60-90年代,日本、亚洲四小龙、 东盟、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的发展。 一、亚太地区的区域范围 广义为太平洋沿岸国家. 狭义为太平洋亚洲及大洋洲。其面积占世界总面 积的20%,人口18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0%。政治 经济体制上多种多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 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正在转轨型国家、经济落 后国家。
—形成了以地中海沿岸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中心
第二节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
一、地理大发现 1、1487年巴托罗缪〃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2、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3、1497年达〃伽马新航路的发现 4、1519年-1522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不是偶然现象,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商人们渴望开拓海外市场,以获取更多的财富; 西欧与远东的贸易危业开始的,主要标志是1733年英 国兰开夏的钟表匠发明了飞梭;1764年珍尼纺纱机(带动纱 锭越来越多);1769年水利纺纱机的发明和运用(极大的降 低了成本,提高了织布的效率);1776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世界第一艘轮船,英国仿造成功 并大规模的使用;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 使得陆上运输进入铁路时代;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 铁路。至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机器大工 业占优势的国家。 产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落后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资产 阶级追求更高利润的需求,为此,他们迫切需要采用先进的 技术、采用机器大规模生产并提高产品质量。
4、产业和产品结构日趋高级化
四、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政策环境
1、亚太各国都采取对外开放,鼓励出口的外向型经 济政策 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各国改变原来实行的进口替代战 略,转变为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出口,大力发展外向 型经济。 2、 开放市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 主要措施: a、降低关税 b、取消许可证和配额 c、廉价提供土地资源 d、加快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建设。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当时欧洲的封建领主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 商人为了日益增多的商品交换,都需要黄 金和白银。
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为地理大发现创造 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一、地理大发现
(二)地理大发现对欧洲封建社会的瓦解,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未来世界贸 易中心地位的确立,做了必要的准备, 其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 始积累,使欧洲获取发展资本主义生产 的大量货币资本和工业原料。
二、亚太地区成为经济贸易中心 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1、地域范围广大,自然条件类型多样 2、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具有丰富的海洋陆地资源 4、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
三、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贸易 中心的经济基础
1、经济迅速增长 2、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不断增长 3、对外贸易增长迅速,贸易地位上升 4、亚太各国引进和对外投资日趋活跃 5、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服务业和服务贸
(4)市场:海外市场的扩大 (根本、必要性)
英国经市济场学总家是曾在说扩:大“,大需洋求洲总有是我在们增的加牧。羊工场场, 阿手根工廷业和也北不美能西再部满草足原这上种有需我求们了的。牛于群是,,秘蒸鲁汽 送和来机它器的就白引银起,了南工非业和中澳的大革利命亚。的黄金流向伦 敦。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共而产且党我宣们言的》咖 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第三节 亚太地区——正在 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
一、亚太地区的地域范围
广义: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国家和地区,即 包括加、美、墨、秘、智等南美洲国家和 太平洋东岸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日、韩、 中、台湾、香港、东盟各国和大洋洲的澳、 新等国家和地区。
狭义:东北亚各国、东南亚各国和大洋洲 各国,意指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各个国家。
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3章 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和转移.

第3章 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和转移.

第二节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
一、地理大发现
• (一)地理大发现的动因 • 1、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 • 2、西欧与远东的贸易危机——通往东方的路途常常被阻 断,马可波罗的传记又增添了东方的魅力 • 3、航海技术的成熟
一、地理大发现
• (二)地理大发现的过程 • 1、1487年巴托罗谋(缪)· 迪亚士(葡萄牙)到达非洲好 望角 • 2、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人受西班牙王室之命组织航行) 发现新大陆 • 3、1497年达· 伽马(葡萄牙)新航路(经好望角到达印度) 的发现 • 4、1519年-1522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一、地理大发现
• (三)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与意义 • 1、地理大发现促使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使欧洲获取了 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大量货币资本、工业原料和劳动力。 • 2、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相互隔绝彼此孤立发 展的局面,扩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助于资本 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
一、地理大发现
1、佛兰德尔——毛纺织手工业中心——“香槟集市”
• 运作:香槟集市,包括香槟伯爵领地内四个城市轮流举行 的六个各为期至少六周的集市。在每一次集市之间要间隔 一至二周以便商人运转货物,这样香槟伯爵领地全年都有 集市。香槟的每个集市都是经过严格组织的,并由市民一 人和骑士一人组成的集市法庭来裁决纠纷。集市的第一周 是各地商人来城内街道上设置货摊,接着是10天布匹呢绒 交易和11天皮革交易,再接下去是19天其他各种杂货的交 易,最后有几天用于结帐。在香槟集市上,商人的结算及 商业债务,已使用清偿余额划汇结算的办法;期票、汇票 等信用凭证也已使用。
三、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经济条件
• 2、贸易量不断上升,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 1995年亚太15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已超过美国。约占世界 国民生产总值的25%,其中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位;中国目前居第三位。日本、中国、台湾成为世界外汇 储备最多的国家和地区。金融实力大增,东京、香港、新 加坡、上海成为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吸引外资大大增 加,1995年APEC地区引进外资已占全世界的4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在印度及整个 远东地区搜寻着黄金;黄金这两个字成了 驱使西班牙人远渡大西洋的符咒;黄金也 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追求的 头一项重要的东西。
---恩格斯
“ 咦,这是什么?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 子!不,天神们啊,我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信徒;我 只要你们给我一些树根!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 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 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它可以使受咒诅的人得福,使白痴变成贵人。它可以 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丝绸布帛、金银瓷器及农副产品等通过这条 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往缅印及东南亚、中东国家,缅印及东南 亚和西欧等殊方异域的山货药材、珠宝玉石等都由此路输入我国。
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 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 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 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 要的地位。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 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 路线输入中国 。当时的贸易中心已经转到广州 (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 )、泉州和杭州。 (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 )
地圆说
二、新航路的开辟的条件
4.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西班牙和 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时间
支持国家 探险家
航线
1487年
葡萄牙 迪亚士
西欧—好望角
1492~1498年 西班牙 哥伦布 西欧—美洲
1497年
葡萄牙
达·伽马
西欧—好望 角—印度
1519~1522年
西班牙
麦哲伦
环球旅行
三、新航路的开辟的经过
④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2.引发了“价格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使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 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 济关系受到冲击,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因此被称为“价格革命”。它促进 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加速了西欧封 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3.欧洲殖民者走上了对外扩张与掠夺的道路
中国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
公元1500年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 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 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 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 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 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 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香料成本逐渐增加(见前面,再加上意大利重新经营香 料贸易;
不事生产的阶层出现; 政治上的危机……
西班牙从美洲获得的大量财富没有用于经济, 而是浪费在了铺张和军队上;迅速到来的财 富也产生了通货膨胀;工业基础的萎缩。
5.科技思想文化方面:动摇了教会的权威, 加快了世界文明的融合。
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 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 界。
地理大发现后,地中海沿岸的贸易地位 日益下降,原来经济还十分落后的大西 洋沿岸的葡、西、荷、比、英、法处于 欧洲去非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上。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世 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一、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
4.都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以使穆斯 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
一、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
地理环境恶劣:9万多平方公里的 葡萄牙,土地贫瘠,只适宜种植 小麦、葡萄和油橄榄,漫长的海 岸线成为许多航海者的定居地。
恩里克王子:一是要认识所有真相;二 是找到传说中的大海彼岸;三是了解对 手的实力(伊斯兰势力的控制);四是 要用欧洲已有的货物与其他地方的商品 进行交换。
第二次社会化大分工: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 来,促进贸易活动的发 展,以物易物向以货币 为媒介转变。
第三次社会化大分工: 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 出来 ,出现了专门从 事商品流通的商人。
3、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
(1)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2)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国家) 剩余产品的出现使人剥削人成为可能;部落
史料记载不仅仅是罗马人对来自东方的神奇玩意儿感兴趣,埃及历史 上著名的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也曾经被记载穿着丝绸外衣接见使节,并 酷爱丝绸制品。
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这是一条民间的国际通商大道 ,南方丝绸之路,是在汉晋时期的 蜀身毒道与进桑麋泠道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南方丝绸之路,是经现今由中国贵州和云南达到印度的通商孔道。 其总长有大约2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信道之一。早在距今 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就已开发。它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雅安、芦 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 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後到达印度和中东。
的首领运用权力为自己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 产品。由此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以 及为维护这种剥削制度的奴隶制国家组织。
二、奴隶社会
欧洲的贸易民族是:腓尼基、古希腊、古罗马 等。
贸易中心:地中海。(见后图) 贸易商品:奴隶、珠宝饰品、珍贵的织物、
香料及奇珍异物等奢侈品。 我贸易集中在黄河流域。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衰落
无生产基础:东方对西方商品的需求,葡萄牙五色很难 国产,例如热那亚的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 布、荷兰的亚麻布,而自身仍就是铁匠铺、瓦窑、土布 纺织、制鞋、做马具、纺麻等;
欠债过多:从安特卫普商行赊账布匹,卖了香料再还, 贷款利息为25%,1524年,葡萄牙已经欠下300万克鲁 扎多;
①美洲: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为 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非洲:非洲成为欧洲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 所,罪恶的黑奴贸易开始。
③亚洲(最初):欧洲殖民者最初在亚洲侵 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白银的大量流 入也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4.政治上:加速了西欧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 义的过渡,使得西欧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 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 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 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满载金银、丝绸、布匹、瓷器、铁器等货物,换回 香料、象牙、宝石等。
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 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 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 洋上消失了。
第三章 世界贸易中心的形成 与转移
第一节 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
一、原始社会的贸易 1、原始社会初期
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处 于自然分工状态,生产力 极度低下,无剩余产品, 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和 国家,因而无对外贸易活 动。
2、原始社会末期
第一次社会化大分 工: 原始的狩猎和 畜牧业从农业中分 离, 原始的氏族公 社和部落之间出现 了剩余产品的交换。
有人算过一笔账:从印度每装船51公斤胡椒的 价格为3个克鲁扎多,加上旅途开销、在印度和 里斯本储存的管理费、海上运费以及损耗,到 葡萄牙里斯本的价值达到17个克鲁扎多,而由 贸易公司批发的价格为33个克鲁扎多。
黑肉丁胡桂香椒
2、贸易路线的阻碍
•阿拉伯人 •土耳其人 •意大利人
3、西欧“寻金热”
马可•波罗(1254--1342)17岁时从 意大利来到中国,回国后发表《马 可•波罗游记》
南海一号博物馆
古船里打捞出的金、铜、铁、 瓷、玉类等文物4500多件, 宋代铜钱6000多枚。这些 文物以瓷器为主,浙江龙泉、 福建德化、闽清义窑、江西 景德镇等南宋几大著名窑系 的外销瓷器,造型独特,工 艺精美,绝大多数文物完好 无损,远非陆地出土的同类 瓷器所能比。依其数量和价 值计算,将是全广东省博物 馆藏文物的总和还要多。
地中海
三、封建社会
欧洲形成了佛兰德尔、汉萨同盟、和意大利 诸城市(威尼斯、热那亚、米兰、佛罗伦萨)
为中心的区域贸易城市。
佛 罗 伦 萨 的 街 道
中国的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 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 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 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 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 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 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 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思考:
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一位航海家,需要 具备哪些条件,你才能够进行远洋航 行呢?
二、新航路的开辟的条件
1. 造船技术的进步 (多桅多帆海船)
多桅帆船
二、新航路的开辟的条件
2. 航海技术的进步 (罗盘针和计算纬度的星盘等的 应用)
星盘
指向标
二、新航路的开辟的条件
3.地理知识的进步 (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西班牙殖民重点:
以美洲为主
侵略特点 建殖民地 掠夺金银 黑奴贸易
葡萄牙的殖民重点:
非洲和亚洲
侵略特点 建立据点 垄断商路 欺诈贸易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 级开辟了新天地。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四、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新航路开辟 的完成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新航路开辟的作用
新航路的开辟的重要作用之一
方便了人口迁移,形成新的民族
新航路开辟的重 要作用之二:加 强了国际贸易, 促进了物种的流 动
欧洲喝的咖啡与茶是从哪里传 入?
欧洲有什么传入美洲?
中什原
国么产
扎 根
物 种
与美。
?来洲
到的
新航路的开辟的重要作用之三 欧洲的科技成果得以广泛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