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信息的数据规范组织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统一土地报备数据坐标系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统一土地报备数据坐标系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12.30•【文号】国土资厅函[2009]1279号•【施行日期】2010.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统一土地报备数据坐标系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09〕127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其他有关直属单位:为规范土地数据的报送,促进信息共享服务,增强数据对土地管理的支撑,提升土地管理水平,同时,考虑到基于西安80坐标系的全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工作即将完成,部研究决定,自2010年1月1日起,下列报部的土地相关数据,按规定需要提交位置坐标的,全部统一使用西安80大地坐标系。
一、报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的申请材料,包括单独选址建设用地以及城市建设用地;二、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实施方案报部备案数据;三、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报部备案数据;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备案数据;五、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数据;六、执法监察相关数据;七、其它土地管理相关数据。
为与现有工作相衔接,以2010年1月1日至3月31日为过渡期。
过渡期间,原则上报送西安80大地坐标,确有困难的,仍可报送北京54坐标。
2010年4月1日之后,不使用西安80大地坐标的,对于提交用地申请材料的,不予受理,对于报送备案信息的,视为没有备案。
请各地抓紧安排有关事项,做好统一使用西安80大地坐标系的准备工作,按规定时间和要求报送土地相关数据。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标准

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标准1. 引言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是指将国土资源相关的数据、信息和业务系统进行整合、标准化和数字化,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本文档旨在制定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标准,以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2. 数据标准2.1 数据命名规范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中,所有数据应按照一定规范命名,以便于统一管理和使用。
数据命名规范应包括以下要求:•数据命名应具有描述性,能够反映数据的内容和属性;•数据命名应遵循一定的命名规则,例如采用驼峰命名法或下划线命名法;•数据命名应尽量简洁明了,避免过长的命名。
2.2 数据格式规范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中,不同类型的数据可能涉及到不同的数据格式,如文本(TXT)、图片(JPG、PNG)、矢量图形(SVG)、数据库文件(SQL)等。
针对不同的数据格式,应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2.3 数据质量检测要求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中,数据质量是保证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为了提高数据质量,需要对数据进行质量检测。
数据质量检测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数据完整性检测;•数据一致性检测;•数据准确性检测;•数据可用性检测。
3. 系统标准3.1 系统架构标准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中,系统架构是保证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基础。
系统架构标准应包括以下要求:•系统应采用可扩展的架构,以满足未来业务发展的需求;•系统应具备高可用性,能够在故障情况下自动切换到备用系统,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对敏感数据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和加密保护。
3.2 系统接口标准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中,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是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关键。
系统接口标准应包括以下要求:•系统接口应遵循统一的数据格式和协议,以实现数据的无缝对接;•系统接口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以满足系统集成的需求,并支持未来的业务扩展;•系统接口应提供完善的安全机制,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土地储备数据库标准

土地储备数据库标准一、概述本标准旨在规范土地储备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土地储备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土地储备机构,涵盖了土地储备信息的收集、存储、查询、分析等环节。
三、术语和定义土地储备:指政府或土地储备机构为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征收、收购、置换、开发等方式取得土地,并进行规划、储备、出让的过程。
数据库: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的系统,包括土地储备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等功能。
四、数据分类和结构土地储备数据库应包含以下主要数据:1. 土地信息:包括地块编号、位置、面积、用途等;2. 交易信息:包括交易时间、交易双方、交易价格等;3. 规划信息:包括规划用途、规划面积、规划限制等;4. 开发信息:包括开发进度、开发成本、开发质量等;5. 其他相关数据,如政策法规、土地利用情况等。
五、数据质量要求土地储备数据库应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具体要求如下:1. 数据来源应合法、合规,确保数据的真实性;2. 数据录入应准确无误,避免误录、漏录等情况;3. 数据更新应及时,确保数据的时效性;4. 数据校验应严谨,避免错误数据的传播和使用。
六、数据安全和保密措施土地储备数据库应采取以下安全和保密措施:1. 加密存储:数据应采用加密存储方式,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2. 权限管理:应设置不同级别用户对数据的访问权限,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访问数据;3. 备份与恢复:应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并制定数据恢复方案,以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4. 监控与审计:应对数据库的访问行为进行监控和审计,以防范数据泄露和滥用。
七、数据查询和统计功能土地储备数据库应提供以下查询和统计功能:1. 条件查询: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查询符合特定条件的数据;2. 组合查询:可以同时查询多个相关数据,以便进行综合分析;3. 统计功能:可以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生成各类报表和图表;4. 数据导出:用户可以导出所需数据,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应用。
土地整治数据库标准

土地整治数据库标准土地整治是指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以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环境质量的过程。
而土地整治数据库则是土地整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着土地整治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信息,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依据。
因此,建立和规范土地整治数据库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土地整治数据库应包括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现状、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情况、土地整治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数据。
其中,土地资源现状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包括土地整治规划图、土地整治方案、土地整治工程设计等信息;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情况数据包括土地整治工程施工进度、工程质量检测数据等信息;土地整治效果评价数据包括土地生产力提高情况、土地环境改善情况等信息。
这些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其次,土地整治数据库的标准应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要求。
在数据采集方面,要求对土地整治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系统地采集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数据存储方面,要求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数据管理方面,要求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制度,确保数据的及时更新和有效利用;在数据利用方面,要求提供灵活多样的数据查询和分析功能,确保数据的有效利用和应用。
最后,土地整治数据库的标准应包括数据的共享和开放等方面的要求。
在数据共享方面,要求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流,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在数据开放方面,要求建立数据开放平台,向社会公众开放部分数据,提高数据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促进社会监督和参与。
综上所述,建立和规范土地整治数据库标准对于推动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提高土地整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数据库标准,才能更好地支撑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保障。
土地调查组织实施方案

土地调查组织实施方案一、引言。
土地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土地调查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土地调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土地调查组织实施方案,对于推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目标。
本土地调查组织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土地调查工作体系,确保土地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三、实施步骤。
1. 制定调查计划。
首先,需要制定土地调查的详细计划,包括调查的时间节点、调查的范围、调查的内容和调查的方法等。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特点,确保调查工作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2. 组织调查人员。
在制定调查计划的基础上,需要组织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调查技能。
同时,要合理安排调查人员的任务分工,确保调查工作的高效进行。
3. 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是土地调查工作的重要环节,调查人员需要按照计划,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查,记录土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等相关信息。
同时,需要与当地农民和土地管理部门进行沟通,获取更多的调查信息。
4. 数据整理和分析。
在实地调查结束后,需要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要利用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5. 编制调查报告。
最后,根据调查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制土地调查报告,对土地资源的分布、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四、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做好以下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提供必要的调查设备和资金支持,保障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加强对调查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调查能力和水平。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依法规范做好国土调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依法规范做好国土调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24.10.30•【文号】自然资办发〔2024〕50号•【施行日期】2024.10.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依法规范做好国土调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4〕5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为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国土调查政府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土地调查条例》,按照《自然资源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指引》等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规范做好国土调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通知如下:一、积极开展国土调查基本信息的主动公开工作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做好本行政区域国土利用现状主要数据等基本信息的主动公开工作。
要依托政府网站、政务服务场所,提供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等国土调查主要地类(含二级类)统计汇总数据的检索、查阅等服务并及时更新。
同时,要积极推动相关图件、文字成果的主动公开,保障广大企业和群众的相关信息需求。
二、认真做好国土调查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国土调查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主体责任,负责做好本区域内特定范围或具体地块国土调查地类信息的依申请公开工作。
地市级及以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级国土调查政府信息的依申请公开工作,对涉及县级特定范围或具体地块国土调查政府信息的公开申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五)项规定答复申请人,告知申请人负责公开该信息的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联系方式;必要时,要与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沟通,协调指导做好国土调查政府信息的依申请公开工作。
对涉及跨行政区域的特定范围或具体地块国土调查政府信息的依申请公开事项,由上一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办理。
土地信息系统

数据:数据是表示和记录信息的文字、符号、图像和声音的组合(有意义的组合)。
这种组合既具体生动地表示了信息的内容,也满足了处理、传播和使用的需要。
信息与数据的区别:信息与数据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
信息以数据的某种形式来表现,而数据则是表示信息的某种手段。
一定形式的数据可表示某一确定的信息,而某一确定的信息则可用不同的数据形式表达。
土地信息:它是空间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空间信息的基础。
土地信息是指表征土地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土地信息系统:它是一个技术系统,是以土地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土地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土地信息,为土地研究和土地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土地信息系统的三个特征。
第一,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土地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第二,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土地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土地分析方法,作用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
第三,计算机系统的支持是土地信息系统的重要特征,因而使得土地信息系统能快速、精确、综合地对复杂的土地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过程动态分析。
土地信息系统的结构: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土地数据(空间数据)、相关人员。
其核心部分是计算机系统(软件和硬件)。
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
一、数据采集、检验与编辑二、数据处理三、数据的存储与组织四、空间查询与分析五、图形与交互显示数据获取的特点一、获取来源的种类多样性二、获取来源的海量性和异质性三、获取来源的分布性四、获取来源的集成性土地信息系统数据获取的主要三种方式。
一、原始数据采集二、地图数据采集三、综合数据处理土地信息的表达方式。
一、用文字和数字表示二、用专题地图表示三、用专题图像表示四、用多媒体表示土地信息分类的方法: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土地信息编码概念:土地信息与其他任何一种信息一样,使用编码表达并储存在计算机中。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为了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制定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支撑,对于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库设计。
1. 数据库结构设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应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资源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等四大类数据。
其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地形地貌、水系分布、气候分布等基础地理要素数据;土地资源数据包括土地类型、土地质量、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包括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等数据。
2. 数据库标准化。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可比性。
同时,应当建立完善的数据字典和元数据,为数据的管理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二、数据采集。
1. 数据来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数据来源包括国土资源部门、农业部门、林业部门、水利部门等相关部门的数据,也包括遥感影像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等。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应当注重数据的时空一致性和准确性。
2. 数据更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应当建立定期更新机制,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数据更新应当及时响应国家政策和规划调整,及时更新相关数据。
三、数据管理。
1. 数据存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应当建立完善的数据存储体系,包括数据中心、数据备份中心等设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共享。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数据应当向社会公开,为政府决策、科研和社会公众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应当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四、技术支持。
1. 技术保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应当建立健全的技术支持体系,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处理软件、数据分析工具等,为数据的管理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土地信息的数据源特征

▪ (5)关系描述
关系描述是针对性状之间、与类或级之间以及类、级之间的相关性量测。
(三)时间属性的测量尺度
▪ 时间属性的测量主要目的是反映土地实体空间或属性数据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 时间可以被看成一个专题属性特征处理。
Polygon与Raster的信息表达对比
三、土地信息的空间依附对象(续)
(二)按照与管理的关系分类
▪ 从土地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角度,常按照与土地管理的关系紧密程度对土地空 间图形信息分为基础地理信息和专题图形信息两大类。 ▪ (1)基础地理信息
通常是指空间参考坐标系、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和线状道路等为信息管理和应用提 供统一的空间定位和参照的背景信息。
二、土地信息的专题属性类型(续)
(二)土地利用及关系数据
土地利用关系数据是反映土地承载的人口、建筑物、各种基础设施和利用 关系以及权属关系的数据。主要包括: ▪ (1)人口信息 ▪ (2)建筑物信息 ▪ (3)基础设施信息 ▪ (4)利用关系信息 ▪ (5)权属关系信息 ▪ (6)……
二、土地信息的专题属性类型(续)
土地信息的数据源特征 土地信息的数据获取方法 土地信息的数据规范组织 土地数据采集的基本操作
3.1 土地信息的数据源特征
土地信息的数据测量尺度 土地信息的专题属性类型 土地信息的空间依附对象
一、土地信息的数据测量尺度
(一)空间图形的测量尺度
▪ 空间图形数据描述空间物体的位置、形状和大小以及与相邻物体的拓扑关系 等几种特征。 ▪ (1)空间位置
,具有1维几何特征。
▪ 3)Polygon
Line的几种空间形态特征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以下是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相关参考内容:1. 标准命名规则:采用“行政区划代码_调查年份_数据类型名称”格式,例如:110101_2018_基准地价。
其中,“行政区划代码”指行政区域的行政编号,如北京市东城区的行政区划代码为110101;“调查年份”指某年份的调查时间;“数据类型名称”指数据的具体内容,如基准地价、城乡建设用地等。
2. 数据库组织结构:本标准规定土地利用数据库的组织结构应包括以下内容:(1)行政区划代码表:包括全国各级行政区划代码及其名称,用于分类汇总土地利用数据。
(2)数据类型表:包括各种土地利用数据的类型及其定义,用于规范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3)地图信息表:包括各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信息及其坐标,用于数据可视化的地图制作。
(4)土地利用数据库表:包括各级行政区划的土地利用状况和指标数据,以及数据的相关元数据和质量控制信息。
3. 数据字段:本标准规定土地利用数据库应包括以下数据字段:(1)行政区划代码:指土地所在行政区划的代码。
(2)土地类型:指土地的具体类型,如城镇建设用地、耕地、林地等。
(3)土地面积:指土地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4)土地利用情况:指土地的具体利用情况,如用途、建设状况等。
(5)土地质量:指土地的土壤质量、地形地貌等特征。
(6)土地评价:指土地的生产力评价、环境评价等。
4. 数据格式:本标准规定土地利用数据应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如CSV、JSON等格式。
5. 数据存储:本标准规定土地利用数据应进行分类存储,按行政区划和数据类型进行分类,以便进行快速查询和统计。
同时,应采取多副本存储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 数据共享:本标准规定土地利用数据应进行共享,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情况下,应向社会公开发布土地利用数据,支持社会科学研究和公共决策。
同时,应注意保护数据的隐私和安全性。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土地利用数据库是指以土地利用为基本单位,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建立的数据库。
它是土地资源管理和空间规划的重要工具,为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是指在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时,所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下面将从数据内容、数据格式、数据更新和维护等方面介绍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首先,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应包括丰富的数据内容。
其中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等基本信息。
此外,还需要包括土地质量、土地所有权、土地利用权等相关信息,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评价等专题数据。
这些数据内容的丰富性能够为土地资源管理和空间规划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
其次,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应规定统一的数据格式。
数据格式的统一性能够保证不同来源、不同部门的数据能够进行有效整合和共享。
常见的数据格式包括矢量数据格式和栅格数据格式,同时还需要规定数据的坐标系统、投影方式等地理信息要素,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另外,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还需要规定数据更新和维护的要求。
随着土地利用的不断变化,数据库的数据也需要不断更新。
因此,需要规定数据更新的频率、更新的内容和更新的方式。
同时,还需要规定数据库的维护要求,包括数据备份、数据安全、数据完整性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数据库的长期稳定运行。
总的来说,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是土地资源管理和空间规划的基础,它的建立能够为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规范的标准才能保证数据库的数据质量和数据的可靠性,为土地资源管理和空间规划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土地信息系统知识点汇总

土地信息系统知识点汇总第一章1 .信息与数据信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客观世界事物的特征及诸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抽象反应。
数据(data)是为了满足处理,传播的需要,通过文字、数字、符号、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种可以识别的符号或介质表示或者记录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的信息载体。
2 .土地信息特征空间特征:土地属于空间信息,其空间位置的识别是和数据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土地信息区别与其他类型信息的最显著的标志。
多维特征:在二维空间的基础上,土地信息还具有多维的属性特征,对应的土地数据有时又称为非空间数据,是描述特定空间目标的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定性或定量指标。
时变特征:地球自身和人类活动使得土地系统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土地信息时序变化的特征如周期性变化,波动性变化十分明显。
3 .土地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土地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硬件设备、计算集软件设备、数据和用户。
4 .土地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与其他应用软件一样,土地信息系统一般包括数据输入,预处理,数据库管理,数据处理,产品输出,以及用户接口等等。
土地信息系统采集、管理土地数据,分析和输出土地数据的主要功能如下:1)数据采集、检验与编辑。
2)数据格式化、转换、概化。
3)数据存储与组织。
4)查询、统计与计算。
5)空间决策分析。
6)信息显示与输出。
第二章1地球椭球体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假想的与处于流体静力平衡状态的海洋面重合,并延申扩展到大陆内部形成的不规则的闭合曲面。
大地水准面是一个重力等位面。
测量上把与大地水准面符合的最理想的旋转椭球体叫地球椭球体。
2 .参考椭球体参考椭球体是一个数学定义上的地球表面,就是一种具有几何参数的地球椭球,通常以参考椭球体的长半轴a、短半轴b和扁率阿尔法来表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我国在1952年以前采用的是还福特椭球体,从1953年起改用克拉索夫斯基(北京1954坐标系),1978年决定采用1975年第十六届国际大地测量以及地球物理联合会推荐的新球体,称为GRS (1975),并以此建立了我国独立的大地坐标系(西安1980坐标系)。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规范修订内容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规范修订内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则是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支撑。
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规范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对其进行修订显得尤为重要。
一、修订背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土地流转的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
原有的数据库规范在数据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可用性等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例如,数据字段定义不够清晰,导致数据录入时出现歧义;数据格式不统一,影响数据的交换和共享;数据质量控制机制不完善,难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此外,新的政策法规和业务需求也对数据库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担保等业务的支持。
二、修订原则1、科学性原则修订工作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考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点和管理需求,确保数据库规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实用性原则数据库规范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方便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兼容性原则修订后的数据库规范应与现有相关标准和规范相兼容,能够实现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4、前瞻性原则数据库规范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适应未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修订内容1、数据结构优化对原有的数据结构进行重新梳理和优化,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数据字段,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担保等相关信息;删除了一些不再适用的数据字段,使数据结构更加简洁、清晰。
2、数据标准统一明确了数据的格式、精度、代码等标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例如,统一了土地面积的计量单位和精度,规范了承包方和发包方的代码编制规则。
3、数据质量控制建立了完善的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包括数据采集、录入、审核、校验等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一、引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是指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土地资源的综合整治工作所需的信息化工作要求,通过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数据库建设,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的内涵和重要性1. 内涵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是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土地资源的特点和需求,规范土地综合整治相关数据的采集、管理、存储、更新和应用的一系列标准化要求。
2. 重要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提升土地整治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效率。
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可以更好地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的内容和要求1. 数据采集(1)包括土地资源基础信息的采集,如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所有权、土地坐落位置等;(2)包括土地资源调查监测信息的采集,如土地资源变化情况、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等。
2. 数据管理(1)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体系,包括数据的分类、命名、存储、备份、恢复等;(2)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数据泄露和丢失。
3. 数据更新(1)及时更新数据库中的土地资源信息,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合理设置数据更新周期,保证数据库的实效性。
4. 数据应用(1)支持土地综合整治决策和规划编制;(2)支持土地资源的监测和评价工作;(3)支持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和预警。
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的制定是非常必要和具有迫切性的。
当前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数据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而建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可以更好地整合土地资源相关信息,提高数据的使用价值,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土地信息管理制度

土地信息管理制度一、土地信息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土地信息管理制度,可以及时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2. 促进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
土地资源是多种自然要素的综合体现,只有进行综合管理,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高效利用。
建立土地信息管理制度可以跨部门、跨地区协同管理土地资源,加强资源整合和利用。
3. 保护土地生态环境。
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土地信息管理制度可以监测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时预警和采取措施,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4. 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通过建立土地信息管理制度,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全面监测和科学评估,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土地资源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
二、土地信息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功能1. 土地信息采集功能。
包括对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规划等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建立土地信息数据库,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2. 土地信息存储和更新功能。
建立土地信息存储系统,包括物理存储和数字化存储,对土地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编码、存储和更新,确保土地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3. 土地信息传输功能。
建立土地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土地信息共享和传输,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4. 土地信息利用功能。
对土地信息进行分析和应用,为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流转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5. 土地信息监测功能。
建立土地信息监测系统,对土地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6. 土地信息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的土地信息管理机制,包括组织机构设置、责任分工、管理流程、信息安全等内容,确保土地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土地信息的数据源与采集处理

3.3 土地信息的数据规范组织
(6)不受地图比例尺限制的原则 (7)与有关国家规范和标准协调一致原则 2、要素分类方法 线分类法 面分类法
22
3.3 土地信息的数据规范组织
23
3.3 土地信息的数据规范组织
24
3.3 土地信息的数据规范组织
25
3.3 土地信息的数据规范组织
37
3.3 土地信息的数据规范组织
38
3.3 土地信息的数据规范组织
2、空间属性数据 可以采用紧凑式和松散式两种方法进行空间图形和属性数据 放在同一记录中,空间图形数据作为记录的一个 数据项与其他属性数据并列存储。如Arcgis里的 Database数据库。
Coverage是ARC/INFO的基本存储单元,它是地图中
一类或几类专题的地理实体的空间信息的逻辑集合。
在Coverage中,地理实体被归结为简单的点、线或
多边形来存贮,其名字、符号、类型以及其它描述属
性的信息都存贮在实体的属性表中。每个实体的空间
数据与相应的属性记录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内码和用户
标识码(user)来实现的。在Coverage中空间实体是用
12
3.2 土地信息的数据获取方法
13
3.2 土地信息的数据获取方法
2 GPS技术采集
(1)常规的静态测量 (2)快速静态测量 (3)准动态测量 (4)实时动态测量
14
3.2 土地信息的数据获取方法
3、航空摄影测量
15
3.2 土地信息的数据获取方法
4、遥感技术采集
16
3.2 土地信息的数据获取方法
31
3.3 土地信息的数据规范组织
(2)分级界限确定遵循的原则 1)保持数据的分布特征,使级内差异尽可能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升级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升级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22.04.25•【文号】自然资办函〔2022〕676号•【施行日期】2022.04.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升级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2〕67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部信息中心、规划院:国有储备土地(以下简称“储备土地”)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以下简称“监测监管系统”)是对土地储备业务及相应的资产实施监测监管的重要平台。
为落实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进一步加强储备土地资产管理,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土地储备有关信息,维护所有者权益,部对监测监管系统进行了升级。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规范填报土地储备有关信息(一)调整填报范围。
储备土地即尚未设立使用权或使用权已消灭、以国家所有权形态存在的国有建设用地,具体包括:政府依法收回且原使用权已注销的国有建设用地;政府通过收购、优先购买等方式取得的国有建设用地;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根据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依法批准征收取得的国有建设用地;其他无明确使用权人、无权属争议的国有建设用地。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外,按项目报批用地的国有建设用地,可不纳入储备管理。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委托给土地储备机构管理的储备土地、以及各类开发区(园区)管委会、国有平台公司、基层政府或相关单位依法承担具体实施工作(含前期开发)的储备土地纳入统计范围,进行全口径统计和管理。
(二)明确填报内容。
监测监管系统主要内容包括机构名录管理、其他填报单位管理、计划管理、项目管理、地块管理、存量贷款管理、专项债券管理、国有储备土地资产负债表等。
1.机构名录管理。
土地储备机构应为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隶属于所在行政区划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承担本行政辖区内土地储备工作的事业单位。
土地情报管理制度范本

土地情报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土地情报管理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土地情报的收集、整理、存储、更新、利用和发布等工作进行管理。
第三条土地情报是指在规划、建设、管理土地过程中所需的相关数据、图件、文献等信息。
第四条土地情报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统一管理、依法保护的原则。
第二章土地情报的收集和整理第五条土地情报的收集范围包括土地性质、用途、利用现状、变化情况等相关信息,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六条土地情报的整理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档分类,建立清晰完善的数据库,并不断更新维护。
第七条土地情报的整理要按照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行,确保信息准确、完整、及时。
第八条土地情报的整理工作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牵头,与相关部门合作进行。
第三章土地情报的存储和管理第九条土地情报的存储应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可靠性。
第十条土地情报的存储要按照保密级别进行分级管理。
第十一条土地情报的管理要建立健全的使用权限制度,保障信息的合法使用。
第十二条土地情报的管理要建立完善的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信息不会丢失。
第四章土地情报的更新和利用第十三条土地情报的更新工作要与国土资源调查和评估工作结合,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
第十四条土地情报的利用要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需要,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第十五条土地情报的利用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五章土地情报的发布和公开第十六条土地情报的发布要定期进行,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
第十七条土地情报的发布应当以适当的方式进行,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十八条土地情报的发布要与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形成信息共享机制。
第六章土地情报管理的监督和评估第十九条土地情报管理工作应当接受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主管部门要及时公开工作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象\数据
图层
图3-7 空间信息的数据组织框架
地图
三、土地信息的数据组织(续)
(一)空间信息的数据组织(续)
▪ 1、空间图形数据组织(续)
(1)对象数据
• 包括点、线、面(多边形、矩形和椭圆)等几何对象和依附于几何对象的注记,以像素为 单元的栅格影像数据,三角网以及网络等多种类型数据。
(2)图层
• 优点:图形和属性数据分别管理可以提高操作效率和数据管理的灵活性,属性数据库模式 可根据任务的性质给予任意定义和修改。由于继承了关系数据库的优点,松散式关联特别 是1:N关系的数据组织模式在进行多专题、多时态的土地数据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优势。
• 缺点:松散式关联的数据中,空间目标的图形数据独立存储,关系相对复杂,查询与数据 一致性维护较为繁琐,数据难以实现共享。
非空间数据组织主要有关系数据库和文件存储2种方式: (1)关系数据库
• 采用关系数据模型,以关系表存储属性数据,常用Access、SQLServer等软件数据库。 • 优点:数据结构化、最低冗余度、较高独立性、易于扩充、易于编程、安全性好。 • 不足:对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则大多停留在简单的二进制代码文件的存储,且对数据库进
•
|| | | |
一级代码和二级代码分别
•
大小 一 扩 识
用数字顺序排列。识别位
•
类类 级 级 别
由用户自行定义,以便于
•
码码 代 代 位
扩充。缺省情况为“0”
•
码码
二、土地信息的编码体系(续)
(四)土地信息编码的实例
▪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估价数据库标准:根据分类编码通用原则,城镇土地分等定 级估价数据的要素基本分类代码由5位数字层次码组成,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扩充 码进行扩充,其结构如下:其中:(1)门类码、大类码、小类码分别用1位数 字顺序排列;(2)扩充码采用两位数字,在相应小类码的基础上进行排序编码 ;
(1)紧凑式关联
• 紧凑式关联将空间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放入同一个记录中,空间图形数据作为记录的一个 数据项与其他属性数据并列存储。(ArcGis的GeoDatabase数据库采用一个长二进制的 “Shape”字段存储空间图形数据)
• 优点:紧凑式关联的数据存贮方式中,空间目标的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一一对应,在一个 记录中同时反映出空间位置及其特征信息,关系简单,方便查询与数据一致性维护。
▪ 2、空间属性数据组织(续)
(2)松散式关联
• 松散式关联主要是将空间属性数据根据专题类型划分子表,所有专题属性表与存储空间图 形数据的子表按照地理目标标识码(ObjectID)进行关联。根据关系数据库的原理,空间 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松散式关联方式主要包括1:1和1:N两种关系,原理如图所示:
• 图层是GIS区分空间实体类别的基本储存单位,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特征 具有一定拓扑关系的的同类地理实体对象的数据集合,
• 可以通过图层编码或名称作为分类码对对象数据进行逻辑区分;也可以在物理上通过独立 的文件形式进行分层。
• 每一类特征数据都可以单独组成一个图层,也可以合并若干类特征数据组成一个新的图层 。图层之间联系是用有别于属性实体的叠互式结构来表达的。
• 应用:一般情况下,此类土地数据库的建立针对关系较为复杂的地籍、房产信息管理,数 据的输入、维护以及查询输出需要在土地信息系统中定制实现。一些GIS软件也可以通过 关联方式进行空间图层的关联属性数据管理。
三、土地信息的数据组织(续)
(二)非空间信息数据组织
土地信息中的非空间信息主要是指矢量、栅格以外的,和空间对象无关的信息,包括报告 文本、统计台账、报表等。其数据组织方式如下图所示:
• 缺点:但是当数据量很大时这种记录方式在数据管理过程中便显得很不灵活,同时又会造 成很大的数据冗余,从而使数据处理时间增加,降低系统的效率。
• 应用:绝大多数的GIS软件都采用此种数据组织方式,是土地信息空间数据库建立的基本 数据组织方式。
三、土地信息的数据组织(续)
(一)空间信息的数据组织(续)
• 多个空间图层组合,构成能满足一定应用需求的图层的集合称为图层集,它包含有以下信 息:组成图层集的图层引用(图层标号、图层表名)、图层空间索引(大小、标号、表名 )、图层显示、图层坐标范围(坐标最大、最小值)等信息。
(3)地图
• 土地信息系统中的地图与传统的地图在表达、承载的信息类型方面是相同。 • 地图由多个图层叠加的图层集合组成,根据不同专题表达需要,对各图层中的数据集按照
一、土地信息的分类体系(续)
(一)土地信息的要素分类(续)
▪ 2、要素分类方法
对要素的分类一般有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两种方法。
(1)线分类法(层级分类法)
• 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依次分成若干个层级目 录,并编排成一个有层次的分类体系。其中同层级类目之间存在并列 关系,不同层级类目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同层的类目互不重复、互不 交叉。
二、土地信息的编码体系(续)
(三)土地信息编码的规则
1、土地信息代码的类型 ▪ (1)按照代码的符号类型 按照代码的符号类型,土地信息代码可以划分为数字型、字母型、数字和 字母混合型三类。
①数字型编码:用数字0—9组成,易记方便,简单明了,易追加,是首选编码。 ②字母型编码:采用英文字母“A, B, C…… Z ”或“a, b, c……z ”表示。 ③混合型编码:采用字母和数字组合的方式标识,如“A1”、“c22”等。
特定的属性向进行符号化、颜色渲染等处理; • 同一图层在不同的专题地图中可以进行不同的渲染表达。
三、土地信息的数据组织(续)
(一)空间信息的数据组织(续)
▪ 2、空间属性数据组织
与空间图形数据对应的空间属性数据是描述地面实体特征的属性数据。属于一个空间 实体的属性项目可能有很多,通常土地信息系统都采用地理目标标识码(ObjectID )或特定的索引字段作为联系纽带进行关联组织空间属性数据。考虑空间目标属性项 的数目多少、专题类型,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紧凑式和松散式两种方式进行空间图 形和属性数据关联。
(2)面分类法,
• 面分类法是将给定的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分成互不依 赖、互不相干的若干方面,每个面中又分成许多彼此独立的若干个类 目。使用时,可根据需要将这些面中的类目组合在一起,形成复合类 目。
(二)属性特征分类与分级
▪ 针对划分为同类要素的对象的所具有的不同属性特征(不含要素分类特 征)通过分类与分级方法把研究对象划分为若干个类组或级别,实现土 地信息细分。属性特征分类是针对对象的某类定性描述属性进行的分类 ,属性特征分级则是针对定量属性进行的。
分级主要包括确定分级数和分级界限两个基本过程。 分级数确定遵循以下原则:
• ①分级数应符合数值估计精度的要求;分级数多,数值估计的精度就高。 • ②分级数应顾及可视化的效果。 • ③分级数应符合数据的分布特征 分级界限确定遵循以下原则: • ①保持数据的分布特征。使级内差异尽可能的小,各级之间的差异尽可能的大。 • ②在任何一个等级内部都必须有数据,任何数据都必须落在某一个等级内。尽可
一、土地信息的分类体系(续)
(二)属性特征分类与分级(续)
▪ 1、属性特征分类
属性特征分类可以采用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进行。线分类法将分类对象根据一定的分 类指标形成相应的若干层次目录,构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对象分类体系。而 面分类法则将所选用的分类对象的若干特征视为若干个“面”;每个“面”中又分彼 此独立的若干类组,由类组组合形成类。
二、土地信息的编码体系
▪ 编码(encoding)是人们在统一认识、统一观点基础上建立的信息鉴别、 查询和交换的一种技术手段,是将信息分类结果用一组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 与处理的符号代码(字符串或数值)体系表示出来的技术过程,其直接产物是 代码,要素分类、属性特征分类与分级则是编码依据与基础。
(一)土地信息编码的目的
3.3 土地信息的数据规范组织
土地信息的分类体系 土地信息的编码体系 土地信息的数据组织
一、土地信息的分类体系
(一)土地信息的要素分类
▪ 要素描述客观世界中的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现象的抽象。要素 分类则是将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要素划分集合的基础性工作。
▪ 1、要素分类原则
科学性与系统性原则 稳定性原则 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原则 易用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 不受地图比例尺限制原则 与有关国家规范和标准协调一致原则
行维护需要具备一定的关系数据库知识基础。
(2)文件存储
• 针对图片文件(如扫描图、照片等)、文本报告、统计报表等其他非格式化数据存储。 • 优点:文件存储方式组织数据的特点是存储容量不受数据库的限制,数据非结构化。 • 缺点:主要表现在数据冗余度大、浪费存储空间、难于管理维护、安全性和共享性较差
▪ (2)按照代码的信息层次 可以分为分类码、标识码和属性特征码三类。
①分类码:是针对土地信息要素分类体系设计的分类代码,用于标识不同类别的土 地数据。 ②标识码:是在分类码的基础上,对某类数据设计出标识全部或主要实体唯一性的 编码,通常标识码是联系空间实体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关键字。 ③属性特征码:则是对特定类型实体的某类属性项的所有特征值的编码。
二、土地信息的编码体系(续)
(三)土地信息编码的规则
2、土地信息编码的方法
▪ 层次编码思路
以分类对象的从属层次关系为排列顺序进行编码。 通常与将编码分成若干层级,并与分类对象的分类层级相对应。 编码的左端为高层级,右端为底层级。 每一个层级由一位或几位编码表示该层级的属性分类。 当分类属性较多时,代码使用的位数相应增加。
三、土地信息的数据组织
▪ 按照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分类,土地信息的数据分为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两大 类,见表3-5。
三、土地信息的数据组织(续)
(一)空间信息的数据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