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兴宁一中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学期中段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兴宁一中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学期中段考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30分)
一、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每空1分,共10分)
(1)孔子在《为政》篇辩证地论述学习和思考关系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4)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孔子在《子罕》篇中提出,要坚守自己的志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6)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8)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声》)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每空1分)
(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 niàng ()。
(2)铁如意,指挥tìtǎng(),一座皆惊呢﹏﹏。
(3)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duōduōbīrén()。
(4)我的回答已经让她xǐchūwàng wài()了。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学毕业典礼那天,我们班的女同学都打扮得花枝招展
....的。
B.中午时分,高温难耐,步行街上都没看到几个人,真是人迹罕至
....。
C.这一天,图书馆门前人声鼎沸
....,挤满了许多前来参加签售会的读者。
D.学习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千百年来,先贤哲人给我们留下了辉煌灿烂的许多文化遗产。
(将“许多”移至“辉煌灿烂”前)
B.通过学校举行的“世界环境日”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习了环保知识、了解了环保意义、增强了环保意识。
(删去“通过”)
C.广泛阅读文学名著,仔细观察多彩生活,适时记录生活点滴,是增强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增强”后加“学生”)
D.在这次考试中,他之所以能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是因为平时勤奋刻苦学习造成的。
(删去“造成的”)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4分,每题2分)
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风格各异的人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本班“感受大自然”综合学习活动正在进行,请你参与。
(1)走近经典,填写季节。
请根据下面诗句写景的特点,猜描写的季节。
(2分)
①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
②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
③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
④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
(2)拥抱自然,书写感受--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请用一句话表达你独特的感受。
(2分)
二、阅读(4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3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阐明了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阐明了为人的态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阐明了学习的乐趣。
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句强调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
C.孔子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强调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
其弟争曰:“宜燔①。
”竞斗而讼②于社伯。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③。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注释:①燔:(fán)烤②讼:分辨是非曲直。
③烹燔半焉:一半煮,一半烤。
9.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竞斗而讼于.社伯/于.我如浮云
B.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人不知而.不愠
C.获则.烹/学而不思则.罔
D.烹燔半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3分)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
11.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10分)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开门见山地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地点、人物,简洁明了。
B.第③段既照应第②段开头“身体不好”,又体现了“我”对母亲真挚的爱。
C.第④段和第⑦段描写田野的春色,主要是为了展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D.第⑤段通过儿子天真、充满童趣的话语展现了一家人散步时的和乐、幸福。
13.下列对句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些词语表现了“我”和妻子照顾一家老小时的小心、稳重。
B.“整个世界”的含义是:母亲给“我”以生命,儿子是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这就是整个世界。
C.“世界”一词大词小用,写出了中年人肩负的责任之重大。
D.这句话在结构上只是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
14.一家人散步时产生了分歧,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17分)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
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
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
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
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
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
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
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
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
..,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
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
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
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
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
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
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
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
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
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
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
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
倘若锅里也没了,
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
..,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
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
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
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
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
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
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
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
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
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
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
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
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
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
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
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
..。
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
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
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
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
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
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5.在⑤、⑨、⑬三段中,作者一共写了母亲的“讪然”三次,这三次描写各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4分)
16.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4分)
17.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
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语句。
(4分)
①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②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18.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有什么好处?(5分)
三、作文(50分)
19.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有许多值得我们珍惜、回忆的点滴,也许是一些人,也许是一些事,这些人和事或给我们带来感动和教诲,或给我们増添自信和勇气。
这些点滴就是散落在我们生命里的碎片,时不时发出金灿灿的光芒,给我们的人生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请以“拾起生命里的碎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四、附加题:名著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一)小明为七年级新生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
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
在书中,有描述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①;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②;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③。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
20.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3分)
A.《狗·猫·鼠》
B.《琐记》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E.《无常》
F.《阿长与<山海经>》
G.《父亲的病》
H.《范爱农》
I.《藤野先生》J.《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①②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句子写出《朝花夕拾》中的相应人物。
(3分)
21.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她”是。
22.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是。
23.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
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
“他”是。
(三)下面是摘录《朝花夕拾》中的几个片段,请根据内容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①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②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
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
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24.①的篇名;②的篇名。
(2分)
25.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小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请你从《朝花夕拾》篇目中选择你熟悉的一篇,简述你的阅读心得。
(2分)
兴宁一中七年级第一学期中段考试语文试题答案(2020.11)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随君直到夜郎西;(3)海日生残夜;(4)断肠人在天涯;(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落花时节又逢君;(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一夜征人尽望乡。
2.(4分)(1)酝酿(2)倜傥(3)咄咄逼人(4)喜出望外
3.(3分)B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
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4.(3分)C搭配不当,“增强”改为“提高”。
5.(1)春冬夏秋(2)略(符合题意即可)
6.(1)同“悦”,愉快(2)名作状,每天(3)诚信
7.(1)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得分点:“愠”:生气,发怒。
“君子”:有才德的人)
(2)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得分点:“善者”:优点,长处。
“不善者”:缺点,短处)
8.A(应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阐明了学习的乐趣,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阐明为人的态度。
)
9.C(C连词,就。
A.到/对,对于。
B.“已而”固定搭配,译为“不久”/表转折,却。
D.语气词,不译/于此,在其中)
10.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
11.三个人,(1分)都不正确,(1分)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1分)(答案不唯一,意思相近都可以)
译文:从前,有个看到大雁飞翔的人,拿起弓箭打算把它射下来,说:“射下来后就煮着吃。
”他的弟弟说:“应该烤着吃。
”兄弟俩争吵不休,就一同到社伯那里去分辨是非曲直。
社伯要他们将雁一分为二:一半煮,一半烤。
等到他们再去找雁,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
12.C(错在“主要是为了展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主要是为了烘托出作者一家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氛围)
13.D(作用是深化了文章主题,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14.(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共4分)
(1)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1分;(2)母亲决定走小路是对孩子的疼爱,1分;(3)我尊重母亲的决定是对老人的尊重,1分;(4)更好的表达了尊老爱幼的浓浓亲情,1分。
15.(4分)
(1)第⑤段和第⑨段(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1分;(2)第⑬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1分。
(3)塑造了一个良善慈蔼、朴实无私、传统的母亲形象,2分。
16.(4分)
(1)内容上: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
(2分)
(2)结构上:①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慈祥母亲的爱;(1分)②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
(1分)
17.(每小题2分,共4分)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1分,该句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1分。
或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和听觉互通,炊烟也有了声音,生动地写出了我们的欢快与激动。
(答出比喻及其作用给2分,答出通感及作用也给2分。
)
②灿亮,形容光亮耀眼,这里用作动词,有照耀闪亮之意(也可以答:使我们的眼睛发光、脸庞发亮),1分。
用词生动鲜活,形象地写出了饥饿的我和妹妹,闻到炊烟里的香甜味道而精神振作、神采奕奕的欢乐情状,1分。
(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将视觉、味觉、触觉互通,这样,炊烟也有了味道和温度,1分突出了作者当时那种温馨、愉悦之感。
1分)
18.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2分;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2分;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1分。
19.作文评分要求:平均35分左右
一类40-45分(占10%,45分的平均一本1人以上),二类35-39分(占40%);三类30-34分(占40%);四类30分以下(占10%左右,分数视情况而定,文字不达500字在30以下给分,文字不达400字在20分以下给分,文字不达300字在10分以下给分。
)
名著阅读(10分)
20.①A、J②H、I③D、E(每条横线写对一个给1分,共3分)
21.阿长(或:长妈妈);22.藤野先生(或:藤野严九郎);23.范爱农(一空1分,共3分)
24.①《五猖会》;②《无常》(一空1分,共2分)
25.示例一: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我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儿时保姆阿长的怀念,她虽然粗俗迷信,但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难题。
示例二:阅读《藤野先生》,我赞赏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也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示例三:看完《五猖会》,我和鲁迅先生一样,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难得一遇的赛会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得索然无味。
真心希望家长们都能顺应儿童的天性,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
(写出篇名1分,心得1分,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