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优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16课内容,围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展开,主要学习两部分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打开外交局面,我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注重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在此过程中与印、缅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协作。
通过全面介绍这些内容,为学生展现五十年代时新中国的外交情况。
这也为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通过学习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其作用,认识中国的外交努力,
以及在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
3.通过学习周恩来在国际会议中展现的外交才能,认识他对我国外交发展做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广泛的积极影响,认同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政策,树立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
2.通过学习,了解外交政策和重要人物所起的作用,养成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的习惯,
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
“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理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和周恩来有关的外交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四张图片,学生确定主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学生各抒己见,和屈辱、侵略有关即可)
①《南京条约》签订图
②火烧圆明园屈辱
③《时局图》侵略
④《辛丑条约》签订图与他国关系
2、出示材料:“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
外交呢?——周恩来”,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四张图片,一张材料,通过这些资料与学生思考,使学生回忆八年级上册的所学知识,即中国的近代外交是极其不平等、极其屈辱毫无国家主权可言的,由此引入今日学习的内容,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启了一条新的外交之路。
过渡:由此可见,旧中国的外交局势非常不乐观,甚至是屈辱的、不自主的、不独立的,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局势如何?
二、讲授新课
<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形势如何?出示《美国缔结防御条约国地图》+材料“美国和一些
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
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外交情况并不明朗。
·针对这种外交坎坷的情况,中国政府的态度是?出示材料“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
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外交关系”总结两个关键词——
独立自主、和平
提出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过渡:在这样外交政策的引导下,中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预判。
明确一项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一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牢记一位伟人——周恩来
知道一次会议——亚非会议
领悟一种精神——万隆精神
【设计意图】学生熟悉课本,掌握本课知识脉络。
<成就一:1949-1950年,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交>
·重点强调苏联:1)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交(结合地图)
2)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互相帮助,友好合作)
·简要提示:课本图片为1949年12月斯大林大寿;60s中苏关系恶化
(过渡:除和苏联这样的大国外,还发展同临近各国家间的外交关系)
<成就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出示麦克马洪线地图,简述中印边境问题影响中印关系(英国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将中国西藏地区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英属印度。
这一地区成为中印两国的焦点地区。
)
◆学生阅读课本P82,回答相关问题。
(1)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
(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达成共识:1954年
中印:周恩来&尼赫鲁
中缅:周恩来&吴努联合声明——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设计意图】理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和其发展的过程,不至于混乱。
(4)意义:
·出示两则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50多年来,中国…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两国总理…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
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由此可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哪两个方面考虑?
a.中国: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国际: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成就三:日内瓦会议>
◆学生作答:
①时间:1954年
②特点: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
③讨论主题:朝鲜问题(抗美援朝后)
印度支那问题(越、柬、老vs法)
④意义:a.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巩固了中国南部边界的安全
b.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成就四:万隆会议>
◆学生自主学习,找出关键词
①时间:1955年
②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
③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会议
④中国代表:周恩来
⑤讨论主题:维护民族独立
发展民族经济
促进世界和平(教材没有,稍作补充)
·这样一个想促进世界和平的会议上,一些国家在帝国主义国家挑唆下,发表反共言论,如:伊拉克:“考虑共产主义的危险性”
巴基斯坦:“共产主义是…殖民…”
泰国:“中国…颠覆活动”
◆针对这些反华言论,你是周恩来,将如何反驳?
周恩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学生思考,有助于引入其后周恩来外交风云的介绍,感受周恩来临危不乱的外交家风范。
⑥方针:求同存异
◆播放视频,学生根据视频回答“同”和“异”为?
a.存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b.求同:都曾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侵略
都面临着…(主题)的问题
【设计意图】此为学生的理解难点,带着问题观看相关视频,有助于学生激发兴趣的同时,理解求同存异的涵义。
⑦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精神。
三、本课总结
◆同学们分享课前搜集的周恩来外交小故事,感受周恩来的外交风范。
故事一派克钢笔与抗美援朝手下败将
故事二中国人走的上坡路
敦厚宽仁、睿智豁达、灵活高超、临危不乱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一个个有趣机智的外交小故事中学习周恩来在国际会议中展现的外交才能,认识他对我国外交发展做出的贡献。
教学反思
本课脉络较为清晰,主要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在外交事业上取得的成就。
但在教
授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关系未
作说明,学生容易混乱;毛泽东新中国成立的外交宣言未阐释清楚;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
针中,很多学生不太明白“意识形态”的意思…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模式介绍:
“传递-接受”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
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
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
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模式的课程环节: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设计思路说明:
根据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两大目标导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万隆会议的召开,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情况问题的时候可以运用“传递-接受”模式教学,对近代中国“弱国无外交”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同时对比论证,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新课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新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和运用,从而达到隔一段时间复习旧知识,减轻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程度。
教材分析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人教新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第3课的内容,本课围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展开,主要学习两部分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打开外交局面,我国积极开展外交话动。
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注重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在此过程中,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这些成就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苏联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外交所作的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
【教学难点】
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的正确理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外交事业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旧中国外交漫画。
这是一张反映旧中国外交的漫画,请同学们回顾我们学习过的近代史,用几个词来形容旧中国的外交。
生:屈辱、不独立、不平等┉┉
师:我们可以看出,弱国无外交。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开启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史料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摘自《共同纲领》
教师提问:由以上材料分析新中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提示: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
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史料展示:
材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相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会被赋予全新的时代意义,从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2004年6月,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讲话
2.根据材料和教材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基本情况。
其内容是什么?
提示:1953年首次提出,1954年正式与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读材料,说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在国际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教师过渡:随着新中国外交事业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中国开始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亚非万隆会议上的表现更是非同凡响。
目标导学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图片展示:万隆会议上的周总理
2.教师讲述:简要介绍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地区出现了近30个民族独立国家。
获得独立的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国际关系,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
在会议召开期间,帝国主义国家从中挑拨,渲染共产主义威胁,以混淆视听,给中国代表团造成无形的负面影响。
3.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着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是我们仍有共同的基础。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代表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4.提出问题:面对一些国家的咄咄相逼,当时周总理采取了哪些对策?
提示: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三、课堂总结
近代中国的落后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不断探索适合本国的外交政策。
周恩来同志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新中国的外交仅仅是个好的开始,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可谓是硕果累累。
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中国的外交事业的发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考验,突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当今的中国已经走出了昨天的阴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繁荣富强。
本节课的内容依据课标进行整合划分,采取了版块式教学方法,以两个篇章循序渐进展开教学。
教学过程中首先使用漫画和材料导入课堂,并借助大量文字材料充实课堂。
辅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其次,采取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重点讲解等多种教学方式,能够紧扣历史教学指导意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最后,结尾时补充周恩来总理外交成就的相关材料,使学生认识到周恩来总理对中国外交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