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商丘的文化名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商丘的文化名人
——张修起畅谈商丘打造范仲淹文化品牌2012-06-01 07:35 商丘网—商丘日报本报记者郭文剑我要评论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史学会会长陈奎元题词:范仲淹在商丘。

范仲淹像。

嘉宾名片
张修起:商丘市二届政协副主席、商丘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商丘市诗词学会会长、商丘市城镇经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商丘市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长期以来,他致力探寻商丘优秀传统文化,并将视野洒向书法、绘画、陶瓷等多种艺术领域,为商丘文化传承与发展鼓与呼,著述颇丰,见解独到。

他对商丘文化的研究既坚持周密的学术论证,又特别着重在开发利用上提出论证和建议,旨在促进文化向产业转移,增强商丘文化的软实力和提高商丘文化名市的知名度。

开栏的话:中原经济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其中一个定位是“华夏重要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商丘,将“打造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列为战略目标之一。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气息迎面而来,文化底蕴深厚的商丘正焕发出日益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把深邃的目光聚焦在我们脚下这块古老的土地,穿越时空隧道,从纷繁的典籍史料中探寻商丘历史文化的惊鸿一瞥,为致力文化名市建设的现代商丘带来发展的启迪。

本报
文化周刊特开辟《文化给力商丘纵横谈》专栏,以嘉宾访谈的形式,精心烹制本土特色的文化盛宴,为商丘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鼓与呼,敬请关注。

一、“商丘要重点打造范仲淹文化品牌”
二、“我们可以非常踏实地说
范仲淹是商丘的文化名人”
记者:文化是软实力。

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三商”文化底蕴,致力提高商文化、火文化、根文化、汉梁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我知道您这些年一直为商丘打造范仲淹文化品牌在奔走呼吁,为什么?
张修起:商丘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品牌众多。

前几年,商丘为创建文化名市,在塑造文化品牌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的已卓有成效。

例如华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等文化品牌已小有名气,成绩应当肯定。

但是,商丘要建设文化名市,还有许多文化品牌应当挖掘和宣传,有了过硬的、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就会为建设文化名市增加更浓的色彩。

按照多方面的条件衡量,我总以为,范仲淹文化品牌应当是我们商丘众多文化品牌中的一个重要品牌,主要理由有五:一是范仲淹与商丘的渊源深;二是范仲淹在民族文化中的影响巨大;三是商丘打范仲淹这个文化品牌,外地没有争议,大家服气,当之无愧,成效也一定很快;四是我们对范仲淹文化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为打造范仲淹文化品牌打下很好的基础;五是领导很重视范仲淹文化品牌的宣传,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为正在筹备的《范仲淹在商丘文集》题写书名,市委书记陶明伦批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大事,应大力支持。


记者:有关范仲淹与应天书院的故事,商丘人耳熟能详。

上升到一个文化品牌,商丘还欠缺什么?
张修起:一是商丘还没有十分重视范仲淹文化的发掘和研究,或者说是我市文化研究的重点选择有遗憾,文化品牌的筛选方向有缺陷。

二是不应该用应天书院的建设和研究,代替或妨碍范仲淹文化研究的深入。

以我之见,应当以范仲淹文化研究带动应天书院的研究,带动虞城范公祠的开发利用,以范仲淹文化带动商丘的宋文化旅游。

三是对范仲淹与商丘的关系、对范仲淹的家事研究不够,没有把范仲淹当作商丘文化名人对待。

四是对范仲淹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范仲淹这个真正的文化品牌竖起来。

五是对范仲淹的研究还停留在民间研究层面。

二、“我们可以非常踏实地说
范仲淹是商丘的文化名人”
记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您把范仲淹当作商丘文化名人,这个提法很新鲜,对商丘来说也很震撼。

根据是什么?
张修起:我认为范仲淹是商丘文化名人,理由很充足。

范仲淹(989年—1052年),祖籍苏州,生于河北,幼年成长于山东邹平,但他自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到睢阳应天书院求学后,就一直结缘于商丘。

范仲淹求学在商丘、学成致仕在商丘、结婚在商丘、生儿育女在商丘、奉养母亲在商丘、母亲去世在商丘、为母丁忧在商丘、教学在商丘、冒哀上书主张改革在商丘、职田在商丘、一生家计在商丘、后人至今在商丘、重要政治学术思想形成在商丘,范仲淹与商丘的关系极为深厚,商丘《归德府志》、《宁陵县志》、《虞城县志》都称范仲淹是“商丘乡贤”,所以他的“家”就是商丘。

我们完全可以非常踏实地说,范仲淹是商丘的文化名人。

记者:也就是说,范仲淹的祖籍和出生地虽然不在商丘,但他一生与商丘结缘,应当让国人知道范仲淹是商丘文化名人。

张修起:先说他求学在商丘。

北宋时期,宋真宗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于1006年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的商丘(时称宋州)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

北宋应天府是当时经济、文化、交通之中心,“一方之都会”。

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就设在这里,而且应天书院是四大书院中唯一被升为国子监的书院。

应天书院的教学声誉很高,曾有“七榜五十六”之美称,是指书院学子平均每年有八名中进士,创教育成绩之辉煌。

正因为当时应天书院影响很大,范仲淹在山东澧泉寺读书三年的最后日子里,由于继父朱文翰病逝,且又闻自己身世,所以才“感愤自立,决欲自立门户,佩剑经趋南都”,长途跋涉到应天书院求学。

1011年,范仲淹离开了山东,开始了在应天书院五年的苦读岁月。

关于范仲淹在应天书院的苦读生涯,朱熹称范仲淹“五年未尝解衣就寝,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膳粥不充,日昃始食。

”欧阳修所撰《范碑》中有概括之叙述:“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

”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读五年,终以进士及第。

这就说明了范仲淹学成致仕于商丘,这也是范仲淹结缘于商丘的开始。

记者: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苦读五年进士及第后,离开商丘异地为官,但家留在商丘。

后因母亲去世,范仲淹在商丘为母丁忧三年,又被当时的南京留守,也是著名文学家的晏殊聘请到应天书院执教,再续范仲淹的商丘情缘。

张修起:范仲淹的家其实就在商丘。

范仲淹是在商丘成的婚,妻子李氏是应天府楚丘人,是宋太宗宰相李昌岭的侄女、太子中舍李昌言的女儿。

说起范仲淹的岳父一家,可谓是名门望族。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李昌岭、李昌图、李昌言三兄弟同榜进士及第,是睢阳学舍(应天书院前身)“七榜五十六”的其中三兄弟。

三兄弟中的李昌岭任过宋太宗宰相,李昌图任过国子监博士,李昌言任过太子中舍。

李昌图之子李纮与范仲淹是应天书院的同窗好友,后来,李纮牵线,介绍他的堂妹、太子中舍李昌言的长女李氏给范仲淹。

当年范仲淹已三十二岁,李氏二十三四岁,二人情
投意合。

约在1024年,就在范仲淹被提升为“秘书省校书郎”前后,他与李氏结为伉俪。

李氏出嫁时,陪送一套四合院,范仲淹把双目失明的母亲接到商丘家中奉养。

从此,范仲淹安家于商丘,奉养母亲于商丘,生儿育女于商丘,终于实现了他“自立门户”之夙愿。

而且直至母亲去世,范仲淹为母丁忧三年也在商丘家中。

再后来,妻子李氏病逝,他在延安、庆州前线,只有十七岁的长子纯佑跟随打仗,其他四个孩子大不过十五岁,小不足七岁,也都是继续寄养在商丘的舅妈家里。

甚至在范仲淹的晚年,他的弟子们知他已萌退志,曾劝他到洛阳建宅以备养老,这时他却说:“人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以为自己在商丘已有家,没必要再安家。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范仲淹一生除了在商丘的家以外,一生并没有在其他地方安家。

范仲淹在商丘的这个家,才是他一生唯一的家。

记者:梳理一下,能不能这样说,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亲改嫁到朱家,随继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以说童年、少年的范仲淹生活很苦。

是商丘这块文化底蕴厚重的土地,成就了他求学成才、出仕为官、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

范仲淹是商丘的女婿,他的家其实一直在商丘。

张修起:不仅如此,范仲淹为官后的职田也在商丘,给他管理职田的也是他山东继父朱氏的族人和苏州生父范氏的族人。

在宋代,官吏的俸禄是由钱、谷、杂用和职田组成。

职田的多少依官吏级别而定,职田可以自由买卖,实际上就是成为了官吏的家产。

范仲淹的职田就分布在宁陵、虞城和永城。

据《范公虞邑族谱》载,其职田“食邑二千三百户,实封六百户”。

食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职田。

宋代的公、侯、伯、子、男或有功的大臣,可以赏赐食邑。

范仲淹的职田二千三百户是虚封的,表示规格,六百户才是实封的,是实实在在的赏赐。

北宋的县分为八等,六百户就是一个小县的规模了。

范仲淹为何把职田选择在商丘,而且分布在宁陵、虞城和永城,除了这里接近京城外,也是别无选择,一是不能选择在苏州原籍,因为当时范仲淹到苏州认祖归宗还没被族人同意;二是按照习俗,他也不可能把职田放在生母改嫁之地——
山东邹平。

妻子是应天府人,范仲淹把家安在商丘,把职田选在商丘,应是最佳选择。

据《宁陵县志》记载,朱熹保存有范仲淹与同母异父的朱氏“三郎秀才”两封通信,信上有朱熹附言:“右范文正公与兄弟之书,其言近而易知,油然天伦至情。

今之士者得其说而谨守之,亦足以检身而及物矣。

”其中一封信是商议“永城庄田和宁陵家计”。

信中涉及到“八叔”、“五哥”、“大郎”等七个人,还牵涉到“永城志文立碣”等要事。

这两封信也是证明范仲淹的职田在宁陵和永城,且是由朱家兄弟照管。

至今宁陵尚存当年职田的生活生产用井和朱氏族人的后裔。

虞城县利民镇有“范仲淹祠堂”和明代从苏州返迁来的范氏宗亲。

范氏族人后裔至今分布在黄河故道南北数十里,并且现在还藏有明万历十三年(1586)增续的《虞城范氏族谱》。

《族谱》记载:“宋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文正八世至士聪祖,率其次子文理祖迁居河南纶城,即吾迁虞始祖仲宣房,宋丞相纯仁祖之嫡脉也。

”“士聪,苏州人,宋元之际,北迁虞,子孙因家焉。

”这些也说明,范仲淹在虞城县的职田一直到明代还存在,而且是由从苏州迁来的范氏族人管理。

到了明末,户部主事、山海监军兵备道范志完在虞城县利民镇中心建造“范文正公祠堂”,一直祭祀祖先至解放初期。

至今《虞城范氏族谱》还存有当年祠堂的地图和祠堂的全部对联,从中可以看出对联的内容和祠堂建设的各殿规模、质量和正规程度等,可以说是江北最大的“范文正祠堂”。

《族谱》中还有“康熙五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奉旨从祀、康熙六十一年奉旨从祀”之详文,也可以看出在虞城县利民镇的范公祠在当年的影响之大。

由范仲淹的职田在商丘这一事实,足以说明范仲淹的家产家计在商丘,宗亲在商丘,他已经在商丘长期安家落户。

三、“范仲淹的思想主张形成在商丘”
记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这句名
言,千古流传,妇孺皆知,也是他思想主张的经典表述。

为什么说范仲淹的思想主张形成于商丘呢?
张修起:范仲淹的思想形成主要在来应天书院学习以后,这正如欧阳修所言:“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

”不要小看这个评价,这说明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读书五年,为他打下了毕生受益之学问的扎实基础。

范仲淹求学时就“忧思深远”,树立了“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远大目标,坚持“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的人生信念。

范仲淹被后人誉为“学际天人,量扩宇宙,操坚金石者”,绝非偶然。

我之所以说范仲淹的思想主要形成于商丘,主要是想从三个方面来佐证:
其一,他受北宋著名教育家戚同文影响很大,他虽然是戚同文去世三十多年后才到应天书院学习,但戚同文为应天书院倡导和树立的学风、师风、教学宗旨、内容、方法一直为范仲淹所受用。

他在应天书院求学时就写有《睢阳学舍述怀》诗,诗中反映了他积极处事的思想。

他还写有《诵诗五首》,从心底发出了强烈的感慨,主张君臣共治天下,君有过则臣谏之。

其二,商丘地处中原,是春秋“轴心时代”文化的集中发源地,南北不到百里之内,是孔子、老子、庄子和墨子的故乡,诸子圣贤的思想光辉在这里深入普照,其中就有儒、道、墨、法、兵家思想,范仲淹成长和成才于商丘这块丰厚的中华文化沃土之地,他如鱼得水,得到了充分的营养。

其三,范仲淹的思想形成在商丘,还可以从他的著述中得到佐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似乎范仲淹的这一思想是在写《岳阳楼记》时才体现的,其实不然。

他在应天书院读书时受校训“与天下同文”的教导,已经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们还可以将他在应天书院写的《南京书院题名记》与《岳阳楼记》相比较,这二记是他一生“最早”和“最晚”的两篇记文体裁
的名篇,其思想之高迈,意境之深远,语言之精炼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各有千秋。

《题名记》中“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博涉百家、九流之说,有忧天下之心”等豪言壮语和锐气,都为后者所不及,同时也说明范仲淹忧天下之志早已树立。

范仲淹在教学时,注重先作示范,他“每出题,必先自为之”。

范仲淹留下的这类范文就很多,其中有《君以民为体赋》《用天下心为心赋》《政在顺民心赋》《尧舜率天下以仁赋》《老子犹龙赋》《铸剑戟为农器赋》《易义》《乾为金赋》等,这些范文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范仲淹的思想、政治、军事等观点。

总而言之,范仲淹这样一个伟人,其主要思想能在商丘先期形成,应是我们商丘人之荣,也说明商丘这块沃土的文化底蕴之宏大。

四、“打响范仲淹文化品牌,商丘应首当其冲”
记者:在我们的交谈中,范仲淹似乎穿越千年的风雨正向我们走来。

事实上,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形象代表之一,范仲淹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纵是千年,其形象和思想却历久弥新。

张修起:范仲淹为官三十七年,生于太宗,仕于真宗,展才于仁宗,曾在十多个州县担任知州知县,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有老百姓为他建祠纪念。

这都是因为他为官清正,廉洁奉公;出将入相,护国安民;出任州县,排忧解难,造福于民;处世为事,济困助乏,兴建公益。

他的所作所为,使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代表,值得人们颂扬和尊敬。

范仲淹也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人物,这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三七开、四六开等,就连孔子也如此。

我国历史上唯独范仲淹不存在多少“开”,是一位被历史全面肯定的“完人”,无论官方民间和学术界一致公认范仲淹。

范仲淹去世后,宋仁宗亲笔篆书“褒贤之碑”四个大字,并命欧阳修撰写碑文。

同时代的名相韩琦盛赞范仲淹“高文奇谋,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

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

王安石尊他为“一世之师”,黄庭坚赞
誉他是“范文正公在当时诸公间第一品人”,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称他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金大文学家元好问评曰:“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思,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忠臣而已。

”明后期思想家李贽评论曰:“及真宗、仁宗间,设教崇学,儒学复兴,乃启宋明六百年儒学兴隆之运。

范文正公于此有力焉。

他是北宋前期收拾儒门,复兴儒学的第一人。

”清大学士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范公:“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古之所谓大儒者,有体有用,不过如此。

”毛主席对范仲淹也推崇有加:“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之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之人。

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

但两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与清代的曾国藩。


记者:范仲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谓光照日月,而他又与商丘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这在致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您有什么建议?
张修起:既然大家已经知道范仲淹与商丘密不可分的关系,知道范仲淹如此伟大和知名,就应当明白我所以呼吁在商丘要做好范仲淹文化品牌的道理所在。

我们在研究和打响范仲淹文化品牌上应当首当其冲,如何打响这一文化品牌,我以为还需领导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

我只能提一些个人的建议:一、要成立相应机构,专事此项工作。

二、要用打造范仲淹文化品牌统领睢阳区的应天书院、《睢阳五老图》、虞城利民镇范公祠和宁陵范氏用井的开发利用工作,把分散的文化景点变成一个文化系统整体。

三、仿照外地经验,推动商丘师院与应天书院的联合。

四、筹备召开范仲淹在商丘学术研讨会,出版学术论文集,派人参加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国际学术论坛。

五、筹建范仲淹文化主题公园,主要通过宣传范仲淹,提高商丘的知名度,为文化名市增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