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韦纳归因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韦纳归因理论
浅谈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
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个人疏忽,而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他人(或天命),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归因于幸运,而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运气不好或命运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呢,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理论,真心的我觉得我们谁也说不清楚哪一种更符合逻辑。
在这种困惑的情形下,韦纳站了出来他也不纯粹的赞同哪一种观点,而是站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上将它们对立起来看。
下面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2)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4)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6)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
之内: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
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有成就需要的人会把成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不甘于失败,坚信再努力一下,便会取得成功。
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只要尽力而为,没有办不成的事。
相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认为努力与成就没有多大关系。
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其他因素,特别是归因于能力不足。
成功则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结果,如任务难度不大、正好碰上运气等等。
作为对成就需要理论的一个补充,归因理论特别强调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不同归因。
如果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会增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反之,如果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任务太重这些原因,就会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运气或机遇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
过分地归因于这一因素会使人产生“守株待免”的坚持行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为的。
总之,只有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外部的不稳定因素时,即努力的程度不够和运气不好时,才能使行为人进一步坚持原行为。
以上都是书上来的观点,俗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就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谈一下吧。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说者是群情激奋,被说的一脸无奈,好不懊丧,欲说无话。
这是一次迎面接力游戏,游戏中这组学生输了,原因是该组中的一名组员是全班中跑
得最慢的。
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接力比赛中获胜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就参加了刚才有矛盾的那组学生的讨论。
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组里拥有个“超级跑得慢的人”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其换掉就能获胜;有的侧不然,认为失败的因素是组里的同学不团结,配合不默契所致;教师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同学给于了肯定,同时还给同学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同学们听后大喜迅速作出反应。
游戏重新开始,结果出来,出乎其他各组所料,拥有全班“超级跑得慢的人”的小组居然获得了
,百思不得其解。
教师在总结讲评中揭示了其中的谜底:首先引导各组观察着一组第一名
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这组人的排队的顺序和一开始不同了。
然后,请该组的成员介绍为什么这样组合,当学生讲到“田忌赛马”时,大家惊呼“哎呀,我们怎么没想到”。
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在集体中要相信自己的同伴,相信同伴和你一样会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全力以赴去奋斗的,要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通过这节课后,学生在以后的体育课中比以往显得更团结了,同学与同学的关系更加密切与和谐了,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体育成绩也大幅度的得到了提高。
从上述两个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都是因为学生在课中的竞争中而产生出思想认识上偏差,即成败归因的问题,由于教师及时的引导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自信心非但没有因受到挫折而低落,相反却激起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其中教师的“导”起到关键作用。
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它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导因素,对控制与调节个体的成就行为,尤其是在个体面
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坚持性及策略的采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激发个体为达到目标所付出的持久的努力、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不怕困难和挫折,力图实现成就目标。
班杜拉认为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案例一中:学生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对手的强大,自己付出了努力,仍无法实现目标,就此出现了“老师,太不公平了,我要求换人。
”的声音,其认为要想获得胜利只有换个对手才行,于是随之而来是“我要和他比”(身后的小胖子)的想法;这时教师向他指出:个体间的竞争胜负只是表面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任务的完成与否;争胜主要是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来达到。
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也就为其找到一个新的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最后的得一句话“我就不信赢不了你”。
从“老师,太不公平了,我要求换人”到“我就不信赢不了你”虽说学生的能力没有多大的变化,但其思想境界却有了个质的飞跃。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这是小组集体竞赛中典型胜负归因,当成功时应多作稳定归因,而失败时要多作不稳定归因,才有利于个体保持积极的行为动力。
如果总是将失败归因于一时较难改变的能力缺乏,个体可能就不会努力去尝试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所以,当学生在学习上受到挫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失败情境中寻求可以改进的因素,教师通过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得出小组竞赛中获胜的关键是团结,相信同伴。
同时教师通过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提示学生进行重新组合来挖掘小组的合力,帮助小组最终取得胜利。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成败归因原理进行教学对帮助学生对学习中的对成败作出恰当的分析,使他们提高认识水平,自信地接受失败的考验,从而维持和增强学生的学习“韧劲”。
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还要教育他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眼前的问题,临急抱佛脚是不行的,误了自己的大事,悔之已晚。
总之,我觉得韦纳成败归因理论还是比较唯物的观点,没有太多的主观意志在里边,也是比较公平公正的成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