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韦纳归因理论
韦纳归因理论应用于教学中的探讨
韦纳归因理论应用于教学中的探讨双流县九江初级中学陈霞摘要: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是目前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韦纳归因理论从两个维度与四个因素来研究学生归因对其带来的影响。
教师通过了解掌握韦纳成败归因理论,指导学生对自己作出正确的成败归因,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
关键词:成败归因理论教师学生应用正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对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行为和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寻找原因,并作出解释,这其实就是人们的一种归因。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就开始从认知的观点来研究归因的问题。
关于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学校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归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这是本文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归因与归因理论心理学将归因理解为一种过程,因此归因可以理解为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
在学校里,当学生学习结果出现时,老师和学生都要寻找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 即进行成败归因。
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①。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认为,人们都有一种理解、预测和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需要,人们就根据各种线索对已发生的行为和事件进行原因解释。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归因活动。
二、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韦纳(B·Weiner)是当代最著名的归因理论家,他对归因理论的研究和概括把归因理论推向了心理学研究的顶峰。
韦纳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集中解释个人在行动之后,自己对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的认知解释,即把所感知到的成功或失败归咎于某种原因,故韦纳的归因理论也称为成败归因理论②。
韦纳认为,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应包括两个纬度:第一,观察者必须决定成败是由于内在的因素还是外在的因素;第二,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败是经常发生的还是偶然发生的③。
浅谈韦纳归因理论
浅谈韦纳成败归因理论学院:专业:学号:姓名: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
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个人疏忽,而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他人(或天命),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归因于幸运,而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运气不好或命运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呢,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理论?真心的我觉得我们谁也说不清楚哪一种更符合逻辑。
在这种困惑的情形下,韦纳站了出来他也不纯粹的赞同哪一种观点,而是站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上将它们对立起来看。
下面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2)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4)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6)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归因理论
“韦纳归因理论”在学习与教学中的运用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对于同一件事情,人们可能会做出不同的情绪和后续行为反应,中心而往往不是取决于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引发事件背后的原因分析,即归因。
归因是动机的决定因素。
理性的归因有利于我们成功,反之,非理性的归因只会徒增我们的挫败感,无益于我们的成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归因模型。
韦纳指出,人们对于成败的原因有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等。
按照这些原因可以划分为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其中,能力和努力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的外在原因,按照稳定性这一维度,能力和难度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属于不稳定的。
按照可控性来说,努力是可控的,而能力、难度、运气是不可控的。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使人长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以及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待。
在学习过程中,成败与否,我们都要进行积极归因。
考试失败了,不要归结为我们比较笨,能力比较差这样稳定的性的原因,换个角度,是这次试题太难了,并不是只有我考得不好,或是这次我不够努力,复习的不够全面。
这样的话,我们才不会产生无助感,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努力拼搏,拾取信心,争取用努力换取下次最好的成绩。
当我们成功了,不要一味得觉得是运气好,踩了狗屎运,而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换来今天的成果,这样会使我们对下一次的成功满怀信心抱有期待。
能力是稳定的,原因的稳定影响成败期待的继续。
能力好激发自身不断努力进取,争创更大的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做归因训练,归因训练的目的不在于寻找成败的真正的、逻辑上的原因,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想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
通过观察、谈话或问卷测验来进行。
接着,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
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学练习、单元考试、回答问题等取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作为老师,要善于激励引导学生。
韦纳归因理论
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
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
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倒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这种看法与我国传统的看法一致。
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
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
2011年心理学硕士考研题:10分两个学生参加考试:一个得到100分,另一个不及格。
考100分的说是自己学习刻苦,不及格的说自己没有数学细胞。
用维纳的归因理论分析两个学生将来学习的行为及其原因考100分的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与自己的努力,这是内部-不稳定-可以控制的因素,他会继续努力学习,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将失败归因于自己没有数学细胞,这是内部-稳定-不可控制的因素,他讲会自暴自弃,不会为数学努力,成绩也不会有提高。
(5分)因为维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为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
每个维度对动机有重要影响。
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维度,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如果归因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
如果将失败归因内部,则产生愧疚感,归因于外部,就觉得运气不好。
如果将成功归因与可控制因素,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动力。
(5分)举例说明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答:案例 : 某某聪明,特点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都有侥幸心理,希望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考的不理想归因于运气不好。
论述韦纳的归因理论
论述韦纳的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提出的,其记忆口诀是“围城”,围代表
韦纳,城代表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
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一、韦纳生平简介
伯纳德·韦纳(b.weiner,),就是当代美国知名教育心理学家、心智心理学家,主要
研究领域就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兴趣就是动机情绪和归因理论。
发展了比较
知名的归因理论。
他曾刊登了有关情绪和动机的许多文章和15本著作。
自年以来,一直
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
他的主要贡献存有:归因理论、动机心理学,情绪心理学。
二、归因理论介绍
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明确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例如:"我为什么顺利(或失利)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托福不过人家"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
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与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与否影响工作实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
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浅谈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浅谈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在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绩效已经是一个常常挂在嘴边的词,绩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员工的待遇等问题,同时它也是衡量一个企业好坏的关键。
而归因理论对于绩效评价的过程、结果是否科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归因(Attribution)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社会判断过程,指的是根据所获取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换言之,归因就是根据行为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来确认造成该行为事件的结果之原因的认知过程。
本文仅以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为例,浅析其对绩效评价的重要影响。
[1]韦恩. 蒙迪指出,绩效评价(performance appraisal)是定期考舱?要:归因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社会判断过程。
本文通过对于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的阐述,探讨其对于绩效评价的影响,以期对绩效评价工作予以借鉴。
关键词:成就归因理论,绩效评价,归因偏差旌推兰鄹鋈嘶蛐∽楣ぷ骷ㄐУ囊恢终侵贫取<永? 德斯勒则认为,绩效评价指标将下属的实际绩效与确定的绩效标准相比较的过程。
一、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韦纳(B.Weiner)根据心理学家罗特控制点的概念,将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和别人反映等六个方面纳入了原因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维结构”(见图1)。
首先按部位把原因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能力、努力、心境或身体状况属于内部原因,任务难度、运气和他人反应是外部原因。
其次把原因按照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能力、任务难度等是比较稳定的,努力程度、运气等是不稳定的。
再次按照原因是否为人所控制区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努力是可控的,能力、运气、任务难度、他人反应等是个人不可控的。
很显然,这三个维度通过相互的搭配可以形成八种不同的组合,每种归因成分的具体组合都将产生特定的期望与情绪反应。
这一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有力地充实和发展了归因理论,被西方心理学家推崇为现代归因理论的杰出代表。
韦纳归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浅谈归因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启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断。
归因无处不在,无论是高明的心理学家还是普通的百姓。
在教学实践中,每个学生都会对自己学业的成败进行不同的归因。
学生的归因风格会直接影响其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水平和学习行为,从而影响其学业表现。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讲究教育的艺术和方法,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本文拟分析几种归因理论,并探讨其对教学实践的一些启示。
一、几种主要的归因理论(一)海德的归因理论概述。
归因理论最初是由F.海德(F.Heider,1958)在《人际关系心理》中提出来的,因此,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
海德认为归因可分为两类:一是情境归因;二是个性倾向归因。
海德的归因理论给我们如下启示:1、当人成功时应归因为他的能力强,这样可以让他产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
2、当人失败时应归因为他不够努力,而不能归因为无能。
因为归因为无能会伤了其自尊心,会有羞耻的感觉,对未来缺乏信心,忽视努力在成功中的作用。
归因为他不努力,一方面可以避免伤害他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可以令他觉得自己是有过错的,他自己要负责,不能把责任推给老师,或怪试题太难。
这样他会更努力学习。
(二)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1974)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
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1)自身的能力;(2)所付出的努力程度;(3)任务的难度;(4)运气的好坏。
维纳归因理论
维纳归因理论一、基本解释维纳归因理论又称韦纳归因理论,是由当代美国有名的归因理论心理学家韦纳提出。
维纳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二、理论发展背景归因理论(AttrbiutionTheroy)或归因思维的理论是美国当代一种从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
首先提出这种理论的是海德。
1958年海德在他的《人际间关系的心理学》中从他的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
他认为每一个人在其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都要了解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的因和果。
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人们都要对自己或别人的所作所为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即寻找原因。
所谓归因是对自己或他人做过的事件的结果或外部行为的可察觉的原因所进行的推论。
“海德研究的是行为的可察觉的原因,而不是真正作用于人或影响一种结果的决定因素。
虽然他经常滑到动机的应用上而不是察觉到的动机。
这就是说行为的真正法则与行为的察觉到的原因可能不一致。
这是客观事实,也是心理学可以研究的现象。
在海德的这本书出版之前,这一理论几乎不引起注意。
可是后来情况有了明显变化。
伯纳德,韦纳(Bernadr Weiner)是当代美国有名的归因理论心理学家,他的归因理论最初是在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J.W.Akt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他对影响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的可察觉的原因特性,原因的结构,原因特性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反应的激励作用,他人情感反应的暗示作用等方面,都做出了深入的很有创见的研究。
近年来美国许多有关这类问题的著作和论文在讨论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时,常援引他的论文和著作。
有的心理学家把韦纳的归因理论作为心理学的一种基本学派加以介绍,并把这一理论与斯金纳、皮亚杰、班杜拉等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的理论并列为当代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理论。
说明韦纳的归因理论的内容和对公共组织管理的启示
说明韦纳的归因理论的内容和对公共组织管理的启示启示:XX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划分成三个维度,有助于人们对成就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他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一个人把考试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那么以后考试还会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能力是一个稳定性的原因;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那么以后考试就不大可能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运气是一个不稳定性的原因。
有成就需要的人会把成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不于失败,坚信再努力一下,便会取得成功。
相信自改能力应付,只要尽力而为,没有办不成的事。
相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认为努力与成就没有多大关系。
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其他因素,特别是归因于能力不足。
成功则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结果,如任务难度不大、正好碰上运气等等。
作为对成就需要理论的一个补充,归因理论特别强调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不同归因。
如果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会增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反之,如果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任务太重这些原因,就会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运气或机遇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
过分地归因于这一因素会使人产生“守株待免”的坚持行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为的。
总之,只有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外部的不稳定因素时,即努力的程度不够和运气不好时,才能使行为人进一步坚持原行为。
XX认为,教育和培训将使人在成就方面发生激励变化并促进激励发展。
培训的重点是教育人们相信努力与不努力大不一样。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归因理论是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根据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的归因理论,人通过两种主要的归因方式去解释自己或其他人的行为。
把事情的起因归因在行动者的性格,态度,或人格而导致的。
比如说,当一个小孩哭时,如果我们把他哭得原因归因为那小孩调皮,无理取闹什么的,这就是一种内向归因,因为我们把小孩哭的行为看作是他的人格问题。
把事情的原因归咎于行为者的外部因素或情况。
回到前面的例子,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哭闹归因于孩子饿了或者不舒服的时候确实会哭,那么我们的归因风格属于外向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11. 基本归因错误指人们在评估他人的行为时,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仍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 自我服务偏见意味着个人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
3. 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1)选择性知觉,指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的主动选择。
(2)光环效应(Halo effect)是指根据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交活动、外貌)形成整体印象。
(3)对比效应,指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常常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5)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归因研究虽然一直相当活跃,但归因理论真正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并不很早,这种影响始于韦纳。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10课程颉静2010020582摘要:关键字: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或归因思维的理论是美国当代一种从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
近年来在心理学界日益流行,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与推论,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预测、控制周围的环境和行为。
韦纳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归因理论家,他从个体的归因过程出发,探求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归因与成就行为的关系,对影响行为结果的可觉察的原因特性、原因结构,以及原因归因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反应的激励作用等都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其理论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的关注。
有的心理学家把韦纳的归因理论作为心理学的一种基本学派加以介绍,并把这一理论与斯金纳、皮亚杰、班杜拉等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的理论并列为当代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理论1。
一、韦纳的归因理论1、最初的理论来源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韦纳的归因理论也是如此,韦纳的归因理论最初是在海德(F. Heider)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J. W.Atk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于1972年创造性地将成就动机和归因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著名的成败归因理论,从而开辟了心理学崭新的研究前景,由此而形成的动机归因理论成为当今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焦点2。
海德的归因理论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 Heider)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归因理论,标志着归因理论的诞生。
他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奠定了归因理论的基础:①详细分析了在人们日常交往活动中归因活动的普遍性,以及归因对人们理解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的重要意义;②他将个人行为的原因分为两大类: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③提出了人们寻找原因所遵循的一般原1Margaret E. Bell—Gredler.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Theory into practice .New York: Macmillan.274一313, 314一324.1986.则——“协变原则”(Covariation principle),即当一种因素或条件与待解释的行为事件协同变化时,它就会被确定为该行为事件的原因3。
韦纳归因理论视域下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研究
韦纳归因理论视域下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研究。
韦纳归因理论是指,当人群感受到结果时,他们将会评估回忆自己的行为以及准备他们情 index.php,以检测行为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
韦纳归因理论是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的重要基础。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学习动机经常得不到激发,因此研究者们正在努力表明针对学生进行归因理论可以改善学习动机。
要想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者们发现采用认知障碍的归因教育策略可以有效的改善学习动机。
据研究显示,在课堂上运用认知障碍归因教育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力。
比如,学生被要求做一个任务,让他们分析任务中存在的障碍,并尝试采取一些策略来积极地解决有障碍的任务。
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培养了动机和积极思考的能力,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此外,学校可以采取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的策略,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校也可以延伸与学生分析教室学习的归因问题,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总之,从韦纳归因理论视域下分析,学校可以采取教育策略如认知障碍归因教育策略、时间安排及教室学习归因问题等方面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韦纳归因理论正成为学校采取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
湖北教师招聘笔试指导: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湖北教师招聘笔试指导: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浅析韦纳成败归因理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启示
浅析韦纳成败归因理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启示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指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的解释方式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对学生有效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韦纳成败归因理论提醒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成绩。
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成绩,不要过分自卑或自大,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其次,韦纳成败归因理论提醒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动机。
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动机,不要过分追求成绩,要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以便更好地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此外,韦纳成败归因理论还提醒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要盲目跟随他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最后,韦纳成败归因理论还提醒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态度。
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态度,不要抱怨,要积极主动,以便更好地把握学习机会。
总之,韦纳成败归因理论对学生有效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醒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韦纳归因理论课件
归因理论在职业培训中的应用
培训需求分析
通过归因理论,组织可以更好地理解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和发展。例如,如 果许多员工认为他们的工作表现不佳是因为缺乏技能,那么组织可能需要提供 更多的技能培训。
培训效果评估
归因理论也可以用来评估培训的有效性。例如,如果员工认为培训提高了他们 的技能,并且这些技能确实提高了他们的工作表现,那么可以认为培训是成功的。
归因理论的发展趋势
01
跨文化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研究逐渐成为归因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
旨在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归因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02
动态归因模型
为了更好地反映个体归因的动态变化,研究者正致力于构建更为精细的
动态归因模型,以揭示个体在归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
03
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的结合
职业发展中的实践案例
• 案例二:职场倦怠的归因分析
•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深入分析员工职场倦怠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员工重拾工作热情。 • 在职业发展中,员工可能会面临职场倦怠的问题,表现为工作热情减退、工作效率下降等。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探究职场倦怠的深层次原因。通过与员工的交流和观察,了解他们
展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在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职业规划
归因理论可以帮助个人理解自己的职业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从而制定更有效的职业规划。例如,如果个人认为自己的成 功主要是由于努力工作,那么他可能会制定一个计划,强调 持续的努力和职业发展。
目标设定
了解自己的归因偏差可以帮助个人设定更实际、可实现的目 标。例如,如果个人常常过分低估自己的能力,那么他可能 需要设定一些更具挑战性的目标以实现自我提升。
04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教育基础知识是教师招聘考试必考知识,而教师招聘考试的复习过程中,不同人物及其相对应的理论,一直是大家所头疼的问题。
哪些流派有什么代表人物,而代表人物的理论又都是哪些。
教育学、心理学都有很多需要大家进行理解记忆的人物。
而在心理学中有这么一个人因为该理论较为难以理解而让大家容易遗忘,那就是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韦纳的这一理论的基本知识,从而加深大家对于这一理论的印象。
一、韦纳生平简介伯纳德·韦纳(B.Weiner,1935),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兴趣是动机情绪和归因理论。
发展了比较著名的归因理论。
他曾发表了有关情绪和动机的许多文章和15本著作。
自1965年以来,一直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
他的主要贡献有:归因理论、动机心理学,情绪心理学。
二、归因理论介绍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控制点: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的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维纳及其同事在1972年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维纳认为,内因-外因方面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当增加另一个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
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而且是彼此独立的。
暂时-稳定方面在形成期望、预测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
人们可以把行为归因于许多因素,但无论什么因素大都可以纳入内因-外因、暂时-稳定这两个方面的4大类中。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控制点: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简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简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或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
(1)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并且是复杂的、多维度的,之前的成功和失败结果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下一次行为的情绪、期望和努力程度等,而个人的情绪、期望和努力对成就行为有很大影响。
(2)韦纳把归因的维度分为:内部和外部、稳定和不稳定、可控和不可控。
内外因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影响个体今后的努力。
韦纳强调内部的、可控的和稳定的维度。
能力和作业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身体状况、环境和运气属于不稳定因素。
当把成就行为归因于稳定因素时,个体会预期结果与上一次一致,反之,则预期与上次结果不同。
(3)成就需要高的个体倾向于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结于自己努力不够,努力属于内部的不稳定可控因素,那么,在下一次的行动中个体则会坚信足够努力就能够成功。
成就需要低的个体习惯于将成功归结于外部的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如任务简单、运气好等,而把失败归结为能力不足,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这样个体将易于产生习得性无助,对之后的行为期待低、情绪体验不佳并且不愿努力。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对运动训练的启示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对运动训练的启示[摘要]:本文介绍了韦纳的二因素归因模型和三因素归因模型,提出了韦纳的归因理论对运动训练的几点启示:要进行积极的反馈,增加成功得体验;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明确各种影响因素可控性;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强调个人努力;谨慎地比较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实事求是。
[关键词]:韦纳归因理论运动训练一、韦纳的归因理论概念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指出其性质或推论起原因。
这一过程遍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人们自然而然、随时随地进行的一种心理活动。
归因问题的提出始于20世纪40年代,是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社会行为所做原因推论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归因理论讨论的重点是个人如何对周围事物以及行为结果进行解释,并说明这种解释又如何影响人的情绪与行为。
归因问题自提出以来,许多心理学家都对此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产生了很多的归因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应推韦纳的归因理论。
二、韦纳归因理论对运动训练的启示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人们对学习成绩和运动成绩的正确归因,是激励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训练并不断进步的重要条件。
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也可利用正确归因的引导,提高学习、训练的效率和质量。
韦纳的三维归因模型给运动训练的启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进行积极的反馈(1)尽量多给运动员提供积极的反馈(如“再起跳早一点就可越过去了”),而不是消极的反馈(如“你真笨,根本不会打球”),以行为定向反馈(如“这个球接得真好”),而不是特征定向的反馈(如“这种想法挺不错”),及稳定的反馈,避免在对待运动员的态度上表现出时好时坏。
(2)要使运动员的态度从“这不是我的过错”向“这是我的责任”的方向转化。
(3)要尽量利用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如竖起大拇指、微笑、拍拍肩膀等动作来向运动员表示赏识、满意、承认、关心、接受等积极性情感。
(4)失败时避免用讽刺、侮辱、自罪性的语言,如“这球可是打绝了,没人能像你打得这么好!”“二十好几的人了,怎么还犯几岁小孩的错误,你就不能自觉点吗!”“我真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惭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韦纳归因理论
浅谈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
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个人疏忽,而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他人(或天命),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归因于幸运,而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运气不好或命运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呢,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理论,真心的我觉得我们谁也说不清楚哪一种更符合逻辑。
在这种困惑的情形下,韦纳站了出来他也不纯粹的赞同哪一种观点,而是站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上将它们对立起来看。
下面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2)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4)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6)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
之内: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
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有成就需要的人会把成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不甘于失败,坚信再努力一下,便会取得成功。
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只要尽力而为,没有办不成的事。
相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认为努力与成就没有多大关系。
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其他因素,特别是归因于能力不足。
成功则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结果,如任务难度不大、正好碰上运气等等。
作为对成就需要理论的一个补充,归因理论特别强调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不同归因。
如果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会增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反之,如果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任务太重这些原因,就会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运气或机遇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
过分地归因于这一因素会使人产生“守株待免”的坚持行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为的。
总之,只有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外部的不稳定因素时,即努力的程度不够和运气不好时,才能使行为人进一步坚持原行为。
以上都是书上来的观点,俗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就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谈一下吧。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说者是群情激奋,被说的一脸无奈,好不懊丧,欲说无话。
这是一次迎面接力游戏,游戏中这组学生输了,原因是该组中的一名组员是全班中跑
得最慢的。
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接力比赛中获胜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就参加了刚才有矛盾的那组学生的讨论。
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组里拥有个“超级跑得慢的人”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其换掉就能获胜;有的侧不然,认为失败的因素是组里的同学不团结,配合不默契所致;教师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同学给于了肯定,同时还给同学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同学们听后大喜迅速作出反应。
游戏重新开始,结果出来,出乎其他各组所料,拥有全班“超级跑得慢的人”的小组居然获得了
,百思不得其解。
教师在总结讲评中揭示了其中的谜底:首先引导各组观察着一组第一名
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这组人的排队的顺序和一开始不同了。
然后,请该组的成员介绍为什么这样组合,当学生讲到“田忌赛马”时,大家惊呼“哎呀,我们怎么没想到”。
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在集体中要相信自己的同伴,相信同伴和你一样会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全力以赴去奋斗的,要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通过这节课后,学生在以后的体育课中比以往显得更团结了,同学与同学的关系更加密切与和谐了,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体育成绩也大幅度的得到了提高。
从上述两个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都是因为学生在课中的竞争中而产生出思想认识上偏差,即成败归因的问题,由于教师及时的引导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自信心非但没有因受到挫折而低落,相反却激起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其中教师的“导”起到关键作用。
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它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导因素,对控制与调节个体的成就行为,尤其是在个体面
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坚持性及策略的采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激发个体为达到目标所付出的持久的努力、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不怕困难和挫折,力图实现成就目标。
班杜拉认为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案例一中:学生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对手的强大,自己付出了努力,仍无法实现目标,就此出现了“老师,太不公平了,我要求换人。
”的声音,其认为要想获得胜利只有换个对手才行,于是随之而来是“我要和他比”(身后的小胖子)的想法;这时教师向他指出:个体间的竞争胜负只是表面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任务的完成与否;争胜主要是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来达到。
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也就为其找到一个新的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最后的得一句话“我就不信赢不了你”。
从“老师,太不公平了,我要求换人”到“我就不信赢不了你”虽说学生的能力没有多大的变化,但其思想境界却有了个质的飞跃。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这是小组集体竞赛中典型胜负归因,当成功时应多作稳定归因,而失败时要多作不稳定归因,才有利于个体保持积极的行为动力。
如果总是将失败归因于一时较难改变的能力缺乏,个体可能就不会努力去尝试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所以,当学生在学习上受到挫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失败情境中寻求可以改进的因素,教师通过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得出小组竞赛中获胜的关键是团结,相信同伴。
同时教师通过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提示学生进行重新组合来挖掘小组的合力,帮助小组最终取得胜利。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成败归因原理进行教学对帮助学生对学习中的对成败作出恰当的分析,使他们提高认识水平,自信地接受失败的考验,从而维持和增强学生的学习“韧劲”。
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还要教育他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眼前的问题,临急抱佛脚是不行的,误了自己的大事,悔之已晚。
总之,我觉得韦纳成败归因理论还是比较唯物的观点,没有太多的主观意志在里边,也是比较公平公正的成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