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9天火之谜 教案
第19课《天火之谜》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第一课时: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天火”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新课内容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勾画出生字词。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分享学习心得。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展示:展示“天火”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它为什么会发生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提炼课文主要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3.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看法。
4.在实践活动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精神,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较为熟练。然而,在说明方法的运用上,他们仍需进一步学习和实践。此外,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较为浓厚,对于探索自然奥秘的话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本节课以《天火之谜》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探索科学现象,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原创】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9.天火之谜》教案

【原创】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9.天火之谜》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字音,尤其是“系”“冠”等词语的正确读音。
3.通过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段意,并掌握主要内容的概况方法之一——段意串联法。
4.精读课文第四小节,理解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并根据图画复述实验过程。
二、教学过程(一)揭题反馈1.出示视频:这是什么?(天火、雷电、雷暴、上帝的怒火、雷神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雷暴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天火之谜。
齐读课题。
2.反馈学案完成情况。
(1)人物介绍。
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富兰克林谁能结合你查找的相关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小结:我们在介绍人物的时候可以围绕他的生平、身份、主要成绩等方面来综合性介绍。
(2)多音字辨析。
从大家的读书声和课前完成情况学案情况来看,第一大项其中选择正确读音中这两个是错误率最高的。
出示【系着铜钥匙和怒发冲冠】指名说。
小结:只要同学们掌握了多音字的辨析的方法,今后在做多音字练习的时候就能驾轻就熟了。
错误的同学自己改正过来。
3)概况段意和主要内容。
指导第二段:谁?干什么?结果?谁能将这句话连起来说一遍。
小结:2-5小节是很长的段落,我们要学会先找关键句,再想想概括的要素,最后根据要素合并关键句,这就是归纳,概括。
谁能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来说一说。
(二)精读第四小节1.我们将这篇很长的课文,读成了短短的几句话。
把文章读短了,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但是真正会学习的孩子还会提问呢。
这是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的相关问题,课前,老师将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归纳。
【出示问题】这三个是共性的问题,也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解读前两个问题。
2.天火是什么?指名说。
(雷暴普通的放电现象)。
3.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富兰克林是通过风筝实验解开了天火之谜。
课文的哪个小节直接描写了风筝实验的过程?(第四小节)那么这是一次怎样的实验呢?课前同学们已经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风筝实验的场景用手中的笔画了出来。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9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5.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使学生明白保护自然、爱护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能力,他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掌握以及信息提取能力都有较好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学生对《19天火之谜》这篇课文充满好奇,因为这篇课文涉及到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符合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特点,学生在逻辑推理、分析判断方面尚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表达交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需要教师关注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作一份关于天火之谜的手抄报。手抄报需包含课文原文、天火现象的图片、相关知识介绍以及小组的感悟等内容。通过制作手抄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表达能力。
3.学生课后观看一部与自然现象相关的科普纪录片,如《探索发现》等,并撰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300字。观后感中需体现出学生对纪录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拓展。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敬畏自然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3.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在面对未知现象时,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天火之谜》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准确地描述故事的时间、地点、事件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等。
2.理解小说中所涉及到的生产、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3.发扬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能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激发对科学技术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小说《天火之谜》所涉及到的生产、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2.掌握主人公探寻天火之谜的过程和解决天火危机的方法。
难点1.理解复杂词汇和句式,如“研究出”的运用及其背后的科学意义。
2.故事情节变化的把握和推理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性,引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2. 学习环节(30分钟)(1)故事导读让学生阅读《天火之谜》的前言,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背景,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2)小组分工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故事阅读,各自总结出该段落的关键词,展开小组合作分享,然后由组长进行复述和总结。
(3)个别差异化指导与教师点拔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对于有特长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点拔教学。
3. 梳理探究环节(20分钟)(1)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集思广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了解各种灭火器具的分类,灭火原理及使用方法。
(2)解决问题教师抛出问题——该怎样避免火灾?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展开讨论,学生在小组中汇报自己的解决办法,并获得其他同伴的反馈。
4. 拓展延伸环节(10分钟)根据课堂情况和学生水平,进行拓展延伸。
四、实施效果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认知、思维、情感、价值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个性化的评价。
2.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要根据课堂表现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用积极进取的态度去接受教师的评价。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语文教案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文中的四字词语,并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能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选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通过学习,了解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尊重科学的精神。
培养小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完整地了解富兰克林实验的全过程及其原理。
难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1,同学们,在我们自然界中,有一种可怕的、令人恐惧的现象,它每年都会发生几十亿次。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把它称作雷神,由神话中的雷公电母所掌控。
西方国家则把它看作是上帝的怒火。
它究竟是何方神圣,如此令人恐惧?这就算我们今天要解开的-----天火之谜。
(板书课题)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读题)师: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呢?生:什么是天火呀?生:天火是怎么发生的呢?生:天火有什么危害?谁解开了它的秘密?。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太好了。
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大声朗读课文。
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清除阅读拦路虎(课件出示生词)雷电交加不足为奇混为一谈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欣喜若狂无稽之谈安然无恙爆炸毙伤钥匙颠簸师:请一位同学大声给我们朗读一下。
(生看课件读)你的声音真是响亮,只是有些词的读音还需注意。
(纠正读音)师:现在你会读了吗?那现在就再请你用响亮的声音,带领全班同学把生词读一下,大家掌声鼓励!(生带读)2,理清文章脉络。
(课件出示课后练习四)师:生词会读了,现在我们把它放入文章,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你认为符合要求的句子。
(生快速浏览,师巡视指导)师:现在就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画出的句子来概括段意。
(生读后,评议,集体订正,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三,精读课文,感悟精神1,从可怕入手,感受天火师: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试着找出第一自然段的中心词。
苏教版语文五年上册《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五年上册《天火之谜》教学设计苏教版语文五年上册《天火之谜》教学设计语文五年上册《天火之谜》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
1、揭题《天火之谜》。
同学们,夏天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置身其中你是什么感受?2、雷暴的可怕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你能感受到?读文章第一自然段。
划出相关词语。
3、“天火”到底是什么呢?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直到”“才”这两个词你读出了什么?(揭开雷电的秘密不容易,不简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富兰克林很了不起。
)这小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读到这儿你最想知道什么?二、速读课文。
用“—————”划出谜底。
找找富兰克林解开谜团的根据。
1、雷暴是什么?(“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
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理解“无稽之谈”。
2、富兰克林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在哪?“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他的根据在观察到两者的相似之处。
——哪些词强调了相似,读出来。
——你是富兰克林把你的发现讲给周围的人听。
(复述这部分)“富兰克林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你能看懂他的实验吗?风筝的制作:指名读,画出每部分,了解制作原理。
想想分别派什么用途。
读不懂的地方到下文去寻找答案。
(麻绳、钥匙、丝绸的作用)风筝捉电:乌云掠过,麻绳带电!理解“怒发冲冠”——读出“!”表达的惊喜。
闪电炸雷,电流通过。
理解“导体”——读富兰克林接近导体的句子,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弗兰克林的“欣喜若狂”:理解词语,读出情感。
——用欣喜若狂造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天火之谜苏教版1

1天 火 之 谜23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❶,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
[①加点的字告诉了我们什么?]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4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②人们对雷暴的看法如何?“一直”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段导读:过渡段,先扣题设问,然后明确回答,指出富兰克林解开谜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61☜ 2❶雷暴:由积雨云产生的雷电现象,有时伴有阵雨或冰雹。
3①说明雷暴发生之频繁,威力之巨大。
4②人们对神秘的雷暴非常害怕。
“一直”这个词具有强调作用,突出了人们“长期以来”都无法解开“天火之谜”,而将雷暴神化,让人觉得非常可怕。
5 ❷毙伤:打死和打伤。
❸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❷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❸,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③为什么说雷暴就是放电现象?加点的字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❹7,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8[④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9段导读:富兰克林早就对雷暴进行了观察,已有所发现,并大胆推测,然而人们不相信,于是他决定通过实验揭秘。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
[⑤这两句话交代了什么?]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
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10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❺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zuàn)住❻丝带。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全文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全文《天火之谜》教学设计1一.教材简析《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勇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准、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华揭开大自然的奥妙。
课文第一局部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恐怖的东西,第二局部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实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局部写富兰克林按照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文章用词丰硕、描述出色,而内容中又涉和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通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按照此教学重点和其课文自身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其中较为大体的目标是:一、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二、能够综合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自身搜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资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勇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按照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通过。
另外较有发展性的目标是:一、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思想情感。
二、培育学生搜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置能力。
三、教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只有让学生踊跃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华有效的进行。
按照这一理念,在教学《天火之谜》一文时,我将尝试着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自身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建构。
四.学法前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示。
而咱们教师就要擅长创设情境,不时为学生激起“涟漪”乃至“波涛”。
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到目标.五.教学程序在教学第一课不时,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朗诵课文能够正确、通顺,了解课文大意,能按照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归纳段落大意,并精读了课文的第一局部,感受到了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恐怖程序。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9、天火之谜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

19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指名读、自由读、范读等方式引领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继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3.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3.揭题天火之谜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一)、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2.检查自学情况。
关于生字词语。
3.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指导分段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3.完成课后练习4(投影出示)。
四、学习第一节1.教师范读课文。
生找出中心词。
(板书:可怕)2.生交流哪些词语表现出雷暴的可怕?板书:发生频繁每年几十亿次威力巨大击倒劈成两半3.指导朗读。
4.看雷电之时的录像片断。
从以下这个片断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又感到了什么?(让生用成语表达)乌云滚滚雷电交加电闪雷鸣雷声隆隆震耳欲聋山崩地裂惊心动魄魂飞魄散……五、概括主要内容1.读词语并回顾富兰克林的故事:天火上帝的怒火雷神雷暴爆炸击倒劈成两半毙伤混为一谈难以置信冷嘲热讽无稽之谈不足为奇风筝拴上系着结上钥匙雷电交加颠簸摇晃怒发冲冠安然无恙欣喜若狂2.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完成课后习题3.能不能根据这三段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天火之谜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天火之谜一、教学目标1.了解天火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掌握阅读理解技巧,提高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思考能力4.学会用简明的文字表达观点和心情二、教学重难点1.天火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理解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3.分析篇章的结构,把握主旨大意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展示一张天火的图片,让学生调查和猜测天火的产生原因,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
2.阅读理解教师让学生在5分钟内阅读一篇有关天火的文章。
文章主要介绍了天火的形成原因以及对人类的危害。
阅读完毕后,教师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天火的产生原因是什么?2.天火会对人类造成哪些危害?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理解篇章的基本结构,并通过细节判断、推理等阅读技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3.识词研讨教师介绍和讲解文章中出现的以下词汇:1.火源:指着的火苗或火种2.磷贝:生活在海里的一种硅藻3.燃烧:物体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火焰或光亮现象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把这些词汇记下来,并要求学生在下一堂课中做好学习笔记。
4.思考交流教师设计一个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集思广益,共同解决以下问题:1.如何避免天火的产生?2.讨论有关天火的故事或谜语,探究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
5.作文训练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份作文题目:《我的家乡山区发生的一件天火之事》。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以客观真实的事实为依据,讲述家乡山区发生的一件天火之事。
作文要求:字数在300-500字之间,要有开头、中间、结尾,语言朴实、生动、自然。
6.总结反思教师请求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就今后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出具体建议。
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安全教育意识,提醒学生对火源要保持警惕,防止火灾的发生。
四、教学效果评估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为主要目标,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设计阅读理解测试题目。
苏教版小学语文5上教案19天火之谜 教案

19 天火之谜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作业设计:课内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过程: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3、揭题天火之谜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4、齐读第一节。
苏教版五年级上《天火之谜》语文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天火之谜》语文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天火之谜》教学设计1一.教材简析《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干揭开大自然的奥妙。
课文第一局部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局部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局部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用词丰富、描写精彩,而内容中又涉和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此教学重点和其课文自身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其中较为基本的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自身收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资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另外较有发展性的目标是: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置能力。
三、教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干有效的进行。
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天火之谜》一文时,我将尝试着使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自身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建构。
四.学法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示。
而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不时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
指导学生按”质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天火之谜教案设计苏教版

19.天火之谜【教材分析】《天火之谜》是苏教版第九册的第十九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本文采用了烘托的手法,将大自然的奥秘展示给大家。
本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以划分三大段。
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写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是第二至五自然段,“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
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第三段为第六自然段,写的是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学情分析】《天火之谜》这篇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极易产生好奇心理,课文通过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过程也向学生展示了发现问题-观察分析-大胆推测-实验探究-问题解决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利于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养成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文分两个课时进行讲授,在品读文本中感悟名人精神,课文提供了一次走进科学家的机会,依托教材,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智慧话题的深入探究,通过个性的思索,联系,体验从细致的描写中去领略科学家的可贵精神。
在拓展阅读中寻找成功的奥秘,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其他科学家的发明故事,让学生和名人故事中的精神情感智慧进行对话,广泛阅读以后进行规整,逐渐构建起自己的认识,从中寻找名人成功的奥秘。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部分成语的意思。
3.根据“预习导航”以及课后习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4.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感受雷电的可怕以及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天火之谜教案苏教版

19.天火之谜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书后绿线内的生字会读,掌握文中的四字词语,并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能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选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通过学习,了解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尊重科学的精神。
培养小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完整地了解富兰克林实验的全过程及其原理。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将读课文过程中自己觉得需要注意的字音、句子做个记号,留待上课时与同学做交流。
2.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并结合文中句子说说词语的意思:不足为奇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欣喜若狂无稽之谈安然无恙3.思考书后第四题。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文题目,说说自己的理解:1.板书课文题目:19 天火之谜。
2.谈谈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一)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逐段指名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正音,并解决长句子的断句与朗读问题。
容易出错的部分,多请几名学生朗读或全班齐读。
预设:第一自然段1.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将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
2.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自然段“十八世纪”距离现在21世纪有两百多年。
第三自然段字音毙伤混(不是第三声)为一谈冷嘲热讽(都是后鼻音)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第四自然段结(第二声)上一段丝带系(xi绑的意思)着一把铜钥匙(轻声)怒发(第四声)冲冠(第一声)骤(zhou)然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
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
第五自然段无稽(ji)之谈(二)将容易读错的词语列出来再次练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天火之谜 苏教版

19.天火之谜【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词语,在语境中推想四字词语的意思,借助字(词)典了解词语中关键字的意思,并用词造句。
2.过程与方法仿写一个科学实验的过程,注意按照实验步骤,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3.情感与价值感受富兰克林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是如何把“风筝实验”的过程写具体的,并按照实验步骤,仿写一个科学实验的过程。
【教学难点】仿写一个科学实验的过程,注意按照实验步骤,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准备】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1.板书课题,课题是什么意思?“天火”在这里指什么?读读课文中介绍“天火”的句子。
结合第1自然段说说“天火之谜”的意思,说说为什么天火成了一个谜。
2.读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解开这个谜?是怎样解开的?为什么他能够解开?)3.是谁解开了这个谜?(富兰克林)课文中对富兰克林有哪些介绍?(美国科学家、发明了避雷针、风筝实验震惊世界)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1.识读生字词语。
出示:雷暴、劈成两半、爆炸声、毙伤动物、冷嘲热讽、揭开、拴、钥匙、颠簸读正确,注意纠正“讽、钥匙”的读音;区分“暴、爆”的字义;给“毙、讽”组词,理解字义。
2.积累四字词语。
画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交流出示:不足.为奇.难以置.信混为一谈.冷嘲热讽.无稽.之谈.乌云密布..欣喜若.狂安然无恙...交加怒发冲冠..雷电指名读一读,注意读正确。
小组内,读读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交流对词语的理解,说说词语的意思。
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疑惑的查字(词)典,注意了解带点字的意思。
集体讨论仍不能理解的词义。
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分别写句子,读一读,交流,并纠正。
3.指名接读课文,相机纠正读错的地方。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样解开这个谜的?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1.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天火之谜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天火之谜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召唤、动荡、疏散、神色、镇定、方向、晕眩、救援、蔓延、悬念、凝视2.通过阅读理解,了解世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能力。
3. 同时,本篇文章通过描写英雄救人的感人场景,培养学生对于英雄事迹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一、预习提升1.学生预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2.师生共同讨论“自然灾害”这一话题,如地震、火灾等,引出本课的主题“天火之谜”。
3.师生一起探讨天火的危害、特点和应对策略。
二、教师引入1.教师出示本节课的标题“天火之谜”,请学生猜测本节课的内容。
2.解释天火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英雄和什么是救援。
三、阅读理解1.首先,师生一起读课文,理解文中生字词的意思,并讨论生字词在课文中的作用。
2.让学生围着《天火之谜》中取得几个关键字进行快速浏览,引导学生以“谁,什么,怎样,结果”等角度对文章的框架进行把握,逐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3.阅读完整篇文章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朗读和讨论。
例如: 1)火灾对当地人造成了哪些影响? 2)这位外科医生是如何突破重重阻力的及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3)铁马镇的居民及时疏散,逃出了生命的危险,但他们的生活还会受到哪些影响?……四、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思考救援行动的利与弊,同时更好地理解救援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世界、人民的精神。
2.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在火灾中的处境,让其理解生命的宝贵,同时感受到英雄救援的温暖。
五、课堂总结1.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回答教师出的几个问题。
即回顾全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全面把握。
2.对“火灾与救援”这一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多媒体设备等。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天火之谜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天火之谜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文章中“天火”的概念和特征;2.通过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人物描述能力;3.学习本文的文学技巧,如照应、比喻等;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点1.理解“天火”的含义及其特征;2.理解作者运用的文学手法:照应和比喻。
三、教学难点1.掌握照应和比喻的应用方法;2.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深层含义和性格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让学生回顾上期课的内容,简要介绍段落文学转换的概念;2.引出本课的主题——《天火之谜》。
2. 预热(10分钟)1.分组让学生自由讨论“天火”的含义和特征,由小组代表发言;2.整理小组讨论结果,总结“天火”的概念和特征。
3. 阅读(25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本文的作者、背景和写作风格;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着重理解“天火”的出现及其在文中的作用;3.学生重点标注照应和比喻的应用方法。
4. 分析(25分钟)1.小组讨论,分别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和文学手法的运用;2.整理小组分析结果,找出人物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运用文学手法的意图。
5. 拓展(15分钟)1.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天火”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学生进行小组分享,达到拓展阅读的目的。
五、作业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题和思想;2.抄写并总结三则比喻,体会比喻在文学中的妙用。
六、教学反思本文通过“天火”的描绘,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火灾对人们生活的危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了分组讨论和整体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合作探讨。
通过学生自主发言和小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阅读兴趣。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精读,更要善于阅读,让学生逐步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年级语文上册6.19天火之谜教案1苏教版

天火之谜教学目标1.学生能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落大意教学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火,毫无稀奇的。
可是,你们知吗,在天上也有火,那是就是天火。
天火是作么呢?这是一个谜。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
就到找到谜底了。
(板书课题,进入课文学习,强调“谜”不能写成“迷”)二、学习课文。
(一)出示课件,课文中的插图请学生观察,思考问题从图中看到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默读课文1.课件出示思考考问题a , “天火”是什么?b ,天火之谜到底是个和怎样的谜?能解开吗?2.要求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把不能认读的字都画出来。
3.课件出示生字,和学生一起学习生字。
4.学生自己完成生字的描红、临写。
学生默读完课文不急于讨论问题的正确答案。
等到把课文全都讲完了再回头解决这个问题。
三、再次朗读课文玉,划分课文段落。
1.要求读正音,读通读顺句子2.给课文分段,概括每段的段意,主要抓住课文中重要的语句来概括。
3.要求学生认真的读课文,然后两两相互讨论交流4.教学在引导之中得出结论(课件出示)第一段(1):雷暴在人们心目中是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2-5):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做风筝实验,证实了自己的推测:雷暴只是普通的放电现象。
“不足为奇”的意思:不值得奇怪,很平常。
造句:如果你一定让你的表慢半个小时,那上课迟到就是足为奇了。
“欣喜若狂”的意思:形容一个非常开心,快要发狂了。
造句:今天我过生日,朋友们的礼物一个比一个好,真是让我欣喜若狂呀。
第三段(6):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现象发明了避雷针。
四、再次探讨课堂一开摆出的问题同学们,我们学习课文到这里,请大家再回头来想想我们一开始给出的问题。
(1)、天火是什么?(2)、天火之谜到是个什么谜?这个谜能解开吗?学生独立思考之后,相互交流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天火之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天火之谜》,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可以随意谈一谈)
二整体感知
1这是通过上节的学习富兰克林给大家留下的印象,那揭开天火之谜的富兰克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哪,同学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现在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刚才老师提的问题,可以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把你认为最能表现富兰克林品质的语句划下来同时还可以写写你的感想。
教师要注意观察、点拨,为课的进行做准备。
三感受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
1读了课文你认为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事先自己的观察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勇与坚持自己的观点。
2学生可能会说: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1)你知道人们为什么不相信他的推论?再读第三节,好好想一想。
(2)学生回答。
对啊,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3一般人不相信也罢了,为什么一些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哪?谁能先告诉我冷嘲热讽什么意思?
同学们不知道,富兰克林只上过一年学,然后就失学了,随后他卖过报、干过油漆匠,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在做这个实验之前,他经过了对雷暴的长期观察,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
由于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在当时被许多有知识的人看不起。
(2)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会怎样对他们冷嘲热讽哪?
(3)谁能把“人们习惯的认为到就连一些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这两句读一读。
有没有读出冷嘲热讽的意味哪?谁还愿意读。
唉,这才叫冷嘲热讽?不过我们同学之间可不要这样?动不动就冷嘲热讽别人?
4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这才是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任何科学的探索都应该这样做。
你们认为这一节的最后一句应该怎么读?对,要读出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
谁愿意读。
好,我们一起读。
四感受富兰克林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
(一)你们觉得富兰克林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人(板书: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二)你是通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1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
(1)为什么说能表现富兰克林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
(在这样的天气做实验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富兰克林时刻都会有被雷电激或击死的危险。
)
(2)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富兰克林的儿子是一位制作风筝的专家,风筝制作的非常好,不然风筝在风雨雷电下早就完蛋了。
同学们科学实验一般都是在许多人的协助下才能完成的,作任何事都需要相互合作。
(3)这里张老师有一个疑问,风筝上为什么要栓铜钥匙吗?(富兰克林严谨的科学态度)(4)同学们在云海中颠簸风筝像什么?如果你此时就是富兰克林心情会怎样哪?(紧张,自己也不知道实验能不能成功)那同学们,我们如何读课文的前半节?(读出富兰克林严谨的科学态度,毫无畏惧、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紧张的心情)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5)指名读。
同学们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谁能把它读的更好。
特别是最后一句要表现出富兰克林的心情就像那在云海中飘动的风筝一样,颠簸不定。
谁在读。
他读的多好,他就是在风雨中做风筝实验的中国的富兰克林,如果富兰克林还活着的话为你的勇敢无畏而鼓掌。
握手,谢谢。
2还有哪些语句表现了富兰克林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
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中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
(1)这一句为什么能说明富兰克林具有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哪?不就是下大雨吗?(雨越大,闪电越厉害,人被闪电击伤的可能性就越大,危险性就越强,离死亡就更近)(2)怎么读这一句?
(3)这雨下的是不是太小了?谁在读?还是这雨下的大(注意随时表扬学生读的好的地方)(4)我们一起读。
3还有语句表现了富兰克林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精神的吗?。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兰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1)这一句为什么能表现他的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如果搞不好,此时人都可能会被烧焦)
(2)其实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放风筝的绳子插在一个盛满水的瓶子里,这样雷电就可以通过瓶子中的水传到地下去。
这一切都说明,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4当富兰克林用手摸到铜钥匙发麻后,为什么要欣喜若狂的大喊?
(1)先说一说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欣喜若狂的大喊?
(因为这说明实验成功了,它证明雷暴使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
)
(2)同学们为富兰克林的成功高兴吗?我们为他的成功而鼓掌,你们愿意将他此时的心情表现出来吗?想听老师读吗?老师读的这么好,鼓掌啊。
自己读一读这一节最后两句。
(3)他有没有表现出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样子,人欣喜若狂会有什么表现?在读一读这两句让我们一起分享富兰克林的喜悦。
(4)我们一起读。
5同学们在读第5节,用自己的声音去回忆富兰克林实验时激动人心的场面。
(全班练读)哪个同学愿意读这一节(配乐)
谢谢你,再次我们感受了富兰克林风筝实验时激动人心的场面。
握手,在握手,给他掌声。
6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成功了,他像世人宣告,雷暴使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
让我们再次为他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而鼓掌,这时原来冷嘲热讽的人又会说写什么哪?
富兰克林实验的成功有力的回击了哪些冷嘲热讽者。
7富兰克林又经过20多年的实验,终于发明了避雷针。
在这20年多年中,为了发明避雷针一共好几个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所以科学的道路无坦途,一些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首先都具有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就是非常好的证明。
8同学们每当我们走在高大的建筑物下,看到上面的避雷针,你又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吗?又想对已经逝去多年的富兰克林先生说些什么吗?
五拓展
课文学完了,科学家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让我们难忘、让我们感动。
同学们课后可以到图书馆借一本〈富兰克林传〉具体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事迹,当然还可以借到更多的科学家的传记阅读。
我想,人类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将永留人们心中,科学家为科学勇于实验的精神将不断激励我们前行。
板书设计:
25天火之谜
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毫无畏惧、勇于实验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