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水文地质学第一章-1
![水文地质学第一章-1](https://img.taocdn.com/s3/m/6a162ca5d4d8d15abe234e3f.png)
CH2-9
1.3 含水层的形态及其分类
二、含水层分类
3.根据渗透性的空间变化划分
均质含水层:含水层中各部分的渗透性与空间坐标无关, 是一个常量。 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各向同性均质、各向异性均质 均质含水层:
CH2-10
1.4 构成含水岩组的条件
一、含水岩组的定义
含水岩组:就是指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和一定的水化学特 征的多层含水层的空间组合。
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
岩石与水接触后有关的性质即与水分贮容和运移有关的岩 石性质。 包括容水性、持水性和给水性,贮水性和释水性,透水性 以及毛细性等。
CH2-3
第一节 含水层及含水岩组
1.1 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
一、容水性、持水性和给水性
二、贮水性或释水性 三、渗透性或透水性 四、毛细性
CH2-4
第一节 含水层及含水岩组
2.2 水平岩层蓄水构造
一、水平岩层蓄水构造示意图
CH2-20
2.2 水平岩层蓄水构造
二、承托蓄水构造的富水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隔水层的分布面积:面积越大,地下水就越丰富;面积 太小,只能形成季节性地下水. (2)隔水层的倾斜程度:水平隔水层最有利于承托地下水; 隔水层越是倾斜,地下水就越不易保持。 (3)隔水层和含水层的透水性: 隔水层透水性越小及它与 含水层透水性相差越大时,越有利于保持地下水. (4)地下水补给条件:气候、地形等条件对补给有利,补给 充分时,地下水丰富;补给不连续、不充分时,地下水也 不丰富,甚至只形成季节性地下水。
CH2-26
附件一、 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2、根据地下水埋深、径流条件及水化学特征,可将洪积扇 中地下水划分为Ⅰ、Ⅱ、Ⅲ水文地质带CH2-27源自附件一、 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形成作用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形成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3db88ed09e314332396893f5.png)
第八讲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2)
OUTLINE
• • • •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内容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类与图示
2019/1/9
2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 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在补给 地下水之前,无论大气降水,还是地表水本身都含有 一定量的化学成分,如被风吹入大气的海水,混入大 气降水的尘埃等。
– 结果:使地下水中的硫酸根离子减少甚至消失,重碳酸离子增 加,pH值增大。
2019/1/9
11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存在比较普遍的形成作用
– 概念:岩土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能够吸附阳离子。一定条 件下颗粒吸附地下水中的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阳 离子转化为地下水的组分,这就是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 机制:不同的阳离子吸附于岩土表面的能力不同,按吸附能 力排序如下:
Mg 2 2HCO3 CO2 H2O MgCO3
结果:地下水中的重碳酸根离子、钙离子/镁离子减少,矿化 度降低。
2019/1/9
10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 脱硫酸作用
– 概念:在还原环境中且有机质存在时,脱硫酸菌使硫酸根离子 还原为H2S,这便是脱硫酸做用。
脱硫酸菌
2 – 机制: SO4 2C 2H 2O H2 S 2HCO3
2019/1/9
9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 脱碳酸作用
– 概念:CO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或者压力的降低而减 少,一部分CO2便成为游离CO2从水中逸出,这就是脱碳酸做 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组成
![地下水化学成分组成](https://img.taocdn.com/s3/m/1a5e2c88910ef12d2bf9e756.png)
第5页/共107页
元素 来源
特性
重碳酸根 各种碳酸盐岩和 主要受碳酸平衡的控制;
和碳酸根 离子
多种沉积岩中碳 酸盐胶结物;
碳酸钙、碳酸镁的溶解度很低,含量
CO2溶于水
受到的Ca2+限制。
可以在酸性水以外的任何天然水中遇
到;
在低矿化度水中占主导地位。
第6页/共107页
宏量元素(续)
元素 来源
特性
钠离子
蒸发
蒸发相中富含16O 液相中富含18O
18 0 / 16O汽 < 18O/16O液
第37页/共107页
通常用同位素分馏系数(α)来表示同一体系中两种 物质(物相)之间同位素分馏的程度,其定义式为:
AB
RA RB
1 8O水 汽
(1
8O
/1 6O)水
铝硅酸盐矿物的风 化;盐岩沉积层, 分散在岩石土壤中 的盐岩
钠的所有盐类都具有较高的溶 解度,因此钠的迁移性是很强 的,仅次于氯;
交换吸附反应使之从溶液中析 出,所以在水的矿化度增长过 程中,Na+的增长有时会落后 于Cl-。
高矿化度时钠成为主要阳离子
第7页/共107页
元素 钾离子
来源
铝硅酸盐矿物的风 化;钾盐矿床
Cl-、SO42-、 HCO3-、 Na+、 K+、Ca2+、Mg2+
Fe3+ 、Fe2+ 、NO3-、CO32-、 SiO2
Br 、I 、As 、Sr
第3页/共107页
2 元素的水文地球化学特性
宏量元素
元素 来源
特性
氯离子
盐岩的沉积层、 氯化钠、镁、钙盐的溶解度都很大, 钾盐矿床、风化 它不形成难溶的矿物; 岩浆岩;火山喷 不被胶体所吸附; 溢;降水;废水 也不能被生物积累。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https://img.taocdn.com/s3/m/f75a60815fbfc77da269b1fe.png)
0.6~10℃/100m之间。
地下水的温度对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有很
大影响。水温增高,化学反应速度和溶解度
也增高。
过冷水
<0℃
如:水温增高10℃时,冷 水
0~20℃
水分子的扩散速度约
低温热水
20~ 40℃
增加20%,化学反应 热 水 中温热水
40~ 60℃
速度增加2~3倍。
中高温热水
第一节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包括温度、颜色、透明度、 嗅、味、相对密度、导电性及放射性等。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 其存在的环境条件。
一、地下水的温度 二、地下水的颜色 三、地下水的透明度 四、地下水的嗅(气味) 五、地下水的味(味道) 六、地下水的比重
一、地下水的温度 水温变化范围可达100℃以上。在寒带和多年
无 有少量 有较多, 半透明状
有大量,似乳状
60cm水深 >30cm水深
<30cm水深 水深很小 也看不见
四、地下水的嗅(气味)
地下水的气味取决于水中所含的气体成分和有
机物质。一般地下水是无嗅的。
“气味”的强弱 与温度有关,
含气体 或有机质
鉴别气味时,
一般将水加热 至40℃时,
H2S 含低铁Fe2+
的风化溶滤。此外:废水、污水的渗入,动物排泄物 和动物尸体腐烂是Cl- 的有机来源之一。
一般在居民点、工业区及其附近,地下水中Cl-含
放射性取决于其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地下 水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地都具有放射性,但其 含量一般极微,循环于放射性矿床的地下水
其放射性相应增强。
第二节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一、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有60多种) (一)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成分 (二)地下水中的主要气体成分 (三)地下水中的胶体成分 (四)地下水中的有机质及细菌成分
2021年水文地球化学题库—
![2021年水文地球化学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0c0724c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7.png)
第一章地下水无机化学成分一、名词解释1、侵蚀性CO 2 :当水中“游离CO2 ”,不不大于“平衡CO2 ”时,多余某些CO2对碳酸和金属构件等具备侵蚀性,这某些CO2 ,即为“侵蚀性CO2 ”。
2、游离CO 2溶解于水中CO2统称为游离CO2.3、平衡CO 2与HCO3-相平衡CO2 ,称为平衡CO2 。
4、 Ph5、去硝化作用在缺氧条件下,异养型去氮菌把NO3-、NO2- (还原)分解为气态氮(N2O 和N2 )过程。
6、硝化作用在自养型亚硝化菌和硝化菌作用下,NH4+被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作用。
7、微量组分不决定水化学类型8、大量组分决定水化学类型,普通含量不不大于100mg/L9、组分二、填空题1、地下水中化学组分可以分为四组:(大量组分),(微量组分),(放射性组分),和(气体组分);水中性点 pH 值随温度升高而()。
2 、Cl - 具备很强迁移性能,其因素在于:(不形成难溶化合物),(不被胶体所吸附),(不被生物所吸附))。
碳酸衍生物存在形式与水 pH 值关于,当 pH>8 时,以()占优势:当 pH<5 时,则以()占优势。
3、细菌按呼吸方式分有和两大类。
三、简答题1、地下水中氟来源简况。
2、地下水中重要气体成分及来源。
3、何谓地下水中微量元素?研究它有何意义?4、什么是硝化作用或去硝化作用,它们各在什么环境中进行?四、阐述题试论地下水中二氧化碳来源及其水文地球化学意义。
第三章水及水中元素同位素成分(一)名词解释1、同位素效应由于某种元素一种同位素被另一同位素所替代,从而引起物质在在物理、化学性质上浮现差别现象,称之为同位素效应。
同位素效应是导致同位素分馏主线因素。
2、同位素分馏3、温度效应大气降水中δ18O和δD 随处面或云层温度升高而增大,反之,则减少。
4、纬度效应大气降水中δ18o和δD值随纬度增长而减少。
5、高程效应大气降水中δ18O和δD随海拔高度增长而下降现象6、大陆效应大气降水中δ18O和δD由沿海到大陆内部逐渐减少得现象7、季节效应降水δ18D和δD值随气温,湿度,蒸发和降水季节变化而发生周期变化。
《水文地质学》课程笔记 (2)
![《水文地质学》课程笔记 (2)](https://img.taocdn.com/s3/m/0135d34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9.png)
《水文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1. 地下水- 定义:地下水是指在地表以下岩石空隙和土壤孔隙中储存的水。
- 特点:地下水具有隐蔽性、循环性、动态性、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
- 研究内容:地下水的水位、流量、水质、水温、化学成分、运动规律等。
- 分类:根据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潜水、承压水等类型。
2. 岩土- 定义:岩土是指地球表层及其内部的岩石和土壤。
- 特性:岩土的物理性质(如密度、孔隙度、渗透性)、化学性质(如酸碱度、氧化还原性)和力学性质(如抗压强度、抗剪强度)。
- 研究内容:岩土的结构、组成、分布、成因、水文地质特性等。
3. 水资源- 定义: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
- 特点: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可再生性和有限性。
- 研究内容:水资源的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
4. 水文地质环境- 定义:水文地质环境是指地球表层地下水、岩土、气候、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 研究内容:水文地质环境的调查、评价、监测、预测和调控。
二、地下水的功能1. 供水- 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 地下水供水稳定,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
2. 农业灌溉- 地下水灌溉可以提高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 地下水灌溉系统简单,易于管理。
3. 生态保护- 地下水维持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稳定。
- 地下水是许多生态系统的重要补给来源。
4. 灾害防治- 地下水可以调节地表水循环,减轻洪水和干旱灾害。
- 地下水开采可以降低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的风险。
5. 工业生产- 地下水用于冷却、洗涤、制造等多种工业用途。
- 地下水的水质稳定,适合特定工业需求。
6. 科研价值- 地下水研究为地质学、气候学、生态学等领域提供重要信息。
- 地下水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三、水文地质学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早期人类对地下水的利用主要限于井、泉等自然出露点。
- 古代文明(如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已有简单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技术。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特征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6dcbefd31b765ce04081454.png)
目前,概念尚未统一,分类原则各异,名词术 语较多
按照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基本作用,可分为: 外生水
溶滤-渗入水 沉积-埋藏水
内生水
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
溶滤-渗入水 大气起源,溶滤作用
沉积-埋藏水 封闭地质构造较环境中 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
挤压阶段:淤泥、粘土中的沉积水受挤 压进入含水层
大气中的CO2 有机物的腐败和被氧化,根系植物的呼吸 嫌氧下硫酸盐、硝酸盐还原
DO与黄铁矿、锰结核等矿物作用是酸性物质的来源之一 土壤的生物化学作用产生许多有机酸
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改变金属元素的价态
二、植物-土壤影响阶段
经过植物-土壤的地下水的特征
相对于原生铝硅酸盐,未达到饱和状态,即具有强溶解 能力;
含有数量可观的碳酸类化合物,未被氧化的有机化合物 的进一步分解将使水中碳酸化合物含量进一步提高。
上述两点决定了地下水具有很强的与围岩介 质发生反应的能力。
三、水-岩相互作用阶段 溶滤作用
水与岩石的相互作用取决于
盐类的性质; 水的成分; 环境的热力学条件
水-岩地球化学作用类型
溶解作用 氧化还原作用
表生带地下水具有分带性规律
水文地球化学分带性——地下水化学成分在空间变化的规 律性,表现为自然地理上的水平分带,地质上的垂直分带
类 析 出
Na, K的氯化物
顺 序
Mg的氯化物
Na, K和Ca的硝酸盐
地 硅酸-重碳酸盐水
下
水 重碳酸钠钙水
化
学 成
苏打水
分
变 化
Na2SO4型水
Cl-Na水和Cl-Na-Ca水
表生带地下水化学成分特征
表生带的概念
第一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第一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https://img.taocdn.com/s3/m/22a888d3ce2f0066f53322b0.png)
摩尔浓度:常见的摩尔浓度表示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以每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摩尔数来表 示,另一种是以每千克溶液中所含物质的摩 尔数来表示。
当量浓度:离子的摩尔浓度(mol/L)与其离子 价的乘积。1eq/L=1000meq/L。
按水中所含成分的分布和含量:
分类
主要组分
含量
>5 mg/ L
主要成分
Cl-、SO42-、 HCO3-、 Na+、K+、 Ca2+、Mg2+、SiO2 B、NO3-、CO32-、F-、Sr、Fe Br 、I 、As 、Li、Sn等
特性
钠的所有盐类都具有较高的溶解度, 因此钠的迁移性是很强的,仅次于氯。 交换吸附反应使之从溶液中析出,所 以在水的矿化度增长过程中,Na+的 增长有时会落后于Cl-。高矿化度时 钠成为主要阳离子
钾离子
钙离子
铝硅酸盐矿物的风 化;钾盐矿床
一般只有钠含量的4~10%,动植 物有机质可以从水中吸收钾
石灰岩、白云岩 , 硫酸钙和碳酸钙的溶解度低,天然 水中Ca2+的含量一般很低。只有在 石膏的溶解和含钙 深层氯化钙卤水中,Ca2+的含量才 硅酸岩的风化,阳 可以达到n*10g/L。低矿化度的水中, 离子交换 钙离子经常占优势 。 主要是白云岩、泥 灰岩和其他岩石的 溶解。 镁盐溶解度比钙盐大,但镁盐在地 壳中分布不广,易被植物吸收,所以 很少见到镁占主要成分的水。
高TDS水中主要的阳离子,含量最高可达数十g/L。
• 来源:
沉积岩中岩盐及其它钠盐的溶解;
海水; 岩浆岩和变质岩区含钠矿物的风化溶解。
钾离子(K+): • 钾离子的来源: 含钾盐类沉积岩的溶解; 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钾矿物的风化溶解。 • 低TDS水中含量甚微,高TDS水中较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的规律:
• 氯盐的溶解度 > 硫酸盐 > 碳酸盐 钙的硫酸盐,特别是钙、镁的碳酸盐,溶解度 最小;随着TDS增大,钙、镁的碳酸盐首先达到 饱和并沉淀析出,继续增大时,钙的硫酸盐也饱 和析出,因此,高矿化水中便以易溶的氯和钠占 优势(由于氯化钙的溶解度更大,故在TDS异 常高的地下水中以氯和钙为主)。
第一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1.1 水的结构与性质
1.2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1.3 地下水质的综合指标及图形表示
• 水分子中氢原子围绕氧原子的排布是不对 称的,即两个氢原子不是排列在通过氧原 子中心的一条线上,而是以104°45′的夹 角进行排布,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这种 排布,使水分子在结构上正、负电荷静电 引力中心不相重合,从而形成水分子的偶 极性质,即位于氧原子的一端为负极,而 位于氢原子的一端为正极。
(4)水具有使盐类离子产生水化作用的能力。 水分子的正极吸引着水中的阴离子,而负极 则吸引着阳离子,这种水中离子与水分子偶 极间的相互吸引作用,使得水中正负离子周 围被水分子所包围的过程成为离子水化作用 (离子的溶剂化作用)。离子的水化作用减弱 了正、负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这是多数 盐类能够溶于水的重要原因。
(5)水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几乎所有的物质 都能被水溶解。水对固体物质的溶解性能主 要是由水的偶极性结构、水能使盐类离子水 化以及水的高介电效应等性质所决定。 (6)水具有高介电效应。在水中盐类离子晶体 发生离解时,一些水分子围绕着每个离子形 成一层抵消外部静电引力(或斥力)的外膜, 它会部分地中和离子的电荷,并阻止正、负 离子间的再行键合,这种水分子的封闭外壳 起绝缘效应(或屏蔽效应),称为介电效应。
子含量相加,然后减去HCO3-含量的一半,作
为水的TDS。
为什么要减去一半,这是因为在蒸干时
有将近一半的HCO3-分解生成CO2及H2O而逸失,
同时保证与干涸残余物的重量相匹配。
• 按溶解性总固体含量(g/L),将地下水分类 为:淡水<1,微咸水1~3,咸水3~10,盐 水10~50,卤水>50。
摩尔浓度:常见的摩尔浓度表示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以每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摩尔数来表 示,另一种是以每千克溶液中所含物质的摩 尔数来表示。
当量浓度:离子的摩尔浓度(mol/L)与其离子 价的乘积。1eq/L=1000meq/L。
按水中所含成分的分布和含量:
分类
主要组分
含量
>5 mg/ L
主要成分
Cl-、SO42-、 HCO3-、 Na+、K+、 Ca2+、Mg2+、SiO2 B、NO3-、CO32-、F-、Sr、Fe Br 、I 、As 、Li、Sn等
(1)水具有独特的热理性质: ①水的生成热很高(-285.8kJ/mol)。生成热指 稳定单质生成1mol化合物时的反应热。由于水 的生成热很高,故其热稳定性很高。 ②水具有很高的沸点及到达沸点以前极长的液 态阶段。(和氧的同族元素氢化物相比)水的这 一异常特性,使得地球上有大量液态水的存在, 地球上的生命物质才得以繁衍生存。 ③水的热传导、热容、溶化热、汽化热以及热 膨胀,几乎比所有其他液态都高。 ④水的体积变化特殊。4℃时密度最大。
高分子物质及溶胶微粒 悬浊液和乳浊液;大多数微生 物
悬浮液(粗分质在水中的含量,常用浓度来表示, 常用浓度单位有质量浓度、摩尔浓度和当量 浓度。
质量浓度:有的以每升水中所含溶质的毫克 数(mg/L)或者微克数(µg/L)来表示,有的则 以每千克溶液中含溶质的毫克数(ppm)或者 微克数(ppb)来表示。
微量组分
0.01~10 mg/ L
痕量组分
一般<0.1 mg/L
• 溶解性总固体(TDS,TDS):指溶解在水中的 无机盐和有机盐的总称(不包括悬浮物和溶解 气体等非固体组分)。
总TDS的表征方式:
a.习惯上以105 ℃一110 ℃时将水蒸干所
得的干涸残余物总量来表征;
b. 在水质简分析中是用分析所得的阴阳离
• TDS异常高的地下水中以氯和钙为主的原因:
氯离子(Cl-) • 氯离子在地下水中广泛分布,但低矿化水中一般含量仅数 mg/L到数十mg/L,高矿化水中可达数g/L乃至100 g/L以上。 • 地下水中Cl-的主要来源: ①沉积岩中所含岩盐或其它氯化物的溶解; ②岩浆岩中含氯矿物方钠石[NaAlSiO4· N aCl]、氯磷灰石 [Ca5(PO4)3Cl]的风化溶解; ③海水:海水补给地下水,或来自海面的风将细沫状的海水带 到陆地,使地下水中Cl-增多; ④火山喷发物的溶滤; ⑤人为污染:工业、生活污水及粪便中含有大量Cl-。 • Cl-不为植物及细菌所摄取,不被土粒表面吸附,氯盐溶解度 大,不易沉淀析出,是地下水中最稳定的离子。 Cl-的含量随 着TDS增长而不断增加,Cl-的含量常可用来说明地下水的矿 化程度。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概括来说是由无机物、
有机物、气体、微生物和同位素等成分组
成。
天然水组成分类
按水中所含成分的颗粒大小及其在水中的分散状态:
分类
真溶液(分子 -离子分散系 )
胶体(胶体分散 系)
颗粒直径
<10Å
主要物质及形式
各种无机、有机低分子物质的 溶解分子、自由离子;
10Å至1000~
2000Å
(2)水具有较大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指液 体中处在液面层的分子受到一个朝向液体内 部的合力作用。水的表面张力对研究包气带 的水分运移及水文地球化学现象有重要意义。 (3)水具有较小的黏滞度和较大的流动性。黏 滞性是一种表征液体内部质点间阻力(内摩擦 阻力)程度的性质。水分子不易断开,但可作 一定距离的摆动和拉长,故水易于变形。
一般情况下,随着溶解性总固体的变化,地下水 中占主要地位的离子成分也随之发生变化,即: 低矿化水中以HC03-、Ca2+、Mg2+为主; 高矿化水以Cl-、Na+为主; 中等矿化水中,阴离子常以S042-为主,主 要阳离子为Ca2+、Mg2+。
地下水的溶解性总固体与离子成分间之所以具
有这种对应关系,主要原因是水中盐类的溶解度 不同。
• 地下水中分布最广、含量较多的离子(七
种):
Cl-、SO42-、HCO3-、Na+、K+、Ca2+、 Mg2+。
• 构成这些离子的元素,或是地壳中含量较高, 且较易溶于水的(如O2、Ca、Mg、Na、 K );或是地壳中含量虽不很大,但极易溶 于水的(Cl、以SO42-形式出现的S)。
• Si、Al、Fe等元素,虽然在地壳中含量很大, 但由于难溶于水,地下水中含量通常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