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股RNA病毒
第17章 双RNA病毒科(Birnaviridae)
第十七章双RNA病毒科(Birnaviridae)一、概述二、水生双RNA病毒属传染性胰坏死病毒三、禽双RNA病毒属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主要参考文献一、概述本科病毒形态与呼肠孤病毒相似,过去归于呼肠孤病毒科,亦曾作为分类地位未定的病毒。
1973年,当人们认识到该科成员中的传染性胰坏死病毒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形态学上很相似,尤其是它们的基因组都含有双股双节段RNA后,建议设立一个新科。
1984年正式命名为双RNA病毒科。
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第4次报告中,作为可能的双RNA病毒科。
在1991年ICTV 第5次报告中,正式独立为一个新的科,仅设一个属[CD2]双RNA病毒属。
在1995年ICTV第6次报告中,将双RNA病毒科分设三属,即水生双RNA病毒属(代表种为传染性胰坏死病毒)、禽双RNA 病毒属(代表种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以及昆虫双RNA病毒属(代表种为果蝇的X病毒)。
该科的其它成员还有双瓣软体动物的Tellina病毒(TV)和牡蛎病毒(Oyster virus,OV)。
本科病毒呈二十面体对称,球形,粒子直径大小约60nm,核衣壳有32个壳粒,92个形态亚单位。
无囊膜,表面无突起。
无特征性双层衣壳而区别于呼肠孤病毒。
采用EDTA、胰酶或胰凝乳蛋白酶处理纯化的病毒,易于丢失核心。
病毒氯化铯浮密度为1 33g/cm 3,对乙醚、氯仿稳定,对酸、碱(pH3~9)及热(56℃,30分钟)相对稳定,在20℃ pH7 5的环境中,能抵抗1%SDS达30分钟而活力不丧失。
病毒分子量为55×10 6Da,S 20w =435。
病毒粒子有4种结构多肽和一种依赖RNA的RNA聚合酶,不含类脂。
病毒基因组占整个病毒粒子重量的9 7%,为线性双股、双节段RNA,无感染性,大小分别为A节段3 3kb,B节段3 8kb。
病毒在胞浆内复制,成熟的病毒粒子集积在胞浆中,细胞裂解时释放出大约半数的子代病毒,另一半仍与细胞结合。
兽医微生物学-双股RNA病毒
① ARV具有典型的呼肠孤病毒形态 ②无血凝性 ③对热稳定:卵黄中的病毒能耐56℃ 24h或 60℃8~10h。 ④能在鸡胚的卵黄囊、绒尿膜增殖, 也能在原 代鸡肝、肺、肾和睾丸等细胞培养物上生长。
3、致病性:主要发生于肉用仔鸡,以关 节炎和腱滑膜炎为特征,偶
主要引起 可致腱断裂。
9、防控 ①肠道局部免疫比全身免疫更有保护作用。
初乳抗体至关重要
②灭活疫苗接种母畜可使新生畜从初乳 及乳液获得有效的被动免疫保护
③患病的牛犊应停止吸奶30h,改喂含抗 生素及糖的电解质
(二)禽正呼肠孤病毒(Avian orthoreoviruses, ARV)
1、分类地位: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
第四章 双股RNA病毒 双股RNA病毒是指: ✓核酸为线状双股RNA、分节段的病毒。 ✓多无囊膜。 主要包括病毒:
第一节 呼肠孤病毒科 第二节 双RNA病毒科
双股RNA病毒部分特性
核酸 节段 RNA总 直径 衣壳 对称
分子量 (mm)
型
呼肠弧 双股 10~12 (10~12)80
病毒科 RNA
×104
4、具有血凝性:
可凝集人O型、豚鼠、绵羊、马等红细胞。
5、抵抗力较强:
耐乙醚和弱酸,在-20℃可以长期保存, 56℃ 1小时可被灭活。
6、可在猴肾原代细胞中传代和繁殖。
或一般选用MA-104细胞(恒河猴肾细 胞系)分离培养
7、致病性:
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幼畜,引起病毒性胃肠炎 ✓粪-口是传播途径,经粪污染的饲料、水 或奶也可传染
禽病毒性关节炎综合症 或暂时性消化系统紊乱。
(三)蓝舌病毒(Blue tongue viruses, BTV)
第二十九章 双股RNA病毒
分型 马脑炎病毒目前分为7个血清型。
马脑炎病毒1型 马脑炎病毒2型 马脑炎病毒3型 马脑炎病毒4型 马脑炎病毒5型 马脑炎病毒6型 马脑炎病毒7型
谢谢观赏!
2020/11/5
28
防控
目前我国尚无此病,防控重点是防止 该病传入。
非洲疫区有多种灭活苗及弱毒苗可供 使用。
2、马脑炎病毒(Equine encephalosis virus)
• 又称马器质性脑炎病毒,为非洲马脑 炎的病原体。该病1967年在南非发现 ,仅在南非流行。
• 本病的临床特征是高度兴奋和抑制交 替进行,呈散发性流行。尸体剖检可 见全身性病变,各种脏器均可分离到 病毒。
• 基因组由10个双链RNA节段组成。 • 通过多种嗜血节肢动物在脊椎动物宿
主中传播。
1、非洲马瘟病毒
(African horse sickness virus ,AHSV)
• 非洲马瘟病毒为非洲马瘟的病原体。该 病是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虫媒 传染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是地方 性流行病。
• 传播媒介是库蠓的某些种类,其中最重 要的是拟蚊库蠓。
第二十九章 双股RNA病毒
一、分类
呼肠孤病毒科分为2个亚科: 光滑呼肠孤病毒亚科(6个属) 刺突呼肠孤病毒亚科(9个属)
宿主包括哺乳动物、禽类、爬行类、两 栖类、鱼类、无脊椎动物及植物。
光滑呼肠孤病毒亚科与动物疾病有关的属 环状病毒属 轮状病毒属 东南亚12节段病毒属 蟹12节段病毒属
刺突呼肠孤病毒亚科与动物疾病有关的属 正呼肠孤病毒属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科州蜱传热病毒属 质型多角体病毒属 昆虫双链九片段RNA病毒属 昆虫非包裹呼肠孤病毒属
蓝舌病 非洲马瘟 流产、脑炎 流行性出血热 流产、先天性异常 神经症状
第十章 双链RNA病毒
第十章双链RNA病毒1 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分类按病毒的宿主范围和致病性不同分为12个属,其中对脊椎动物致病的有6个属:正呼肠孤病毒属(禽呼肠孤病毒)轮状病毒属(轮状病毒)环状病毒属(蓝舌病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科州蜱传热病毒属(科州蜱传热病毒)东南亚十二节段病毒属(版纳病毒)水生呼肠病毒属(草鱼出血热病毒)科的特征无囊膜,球形病毒粒子,直径60-80nm,双层衣壳(三层),内层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内壳体与核酸构成核心。
基因组为双股RNA,分为10-12个节段,总碱基数18-23kb,总分子量为12-20×106D。
有6-10种结构多肽,细胞浆内复制,某些种有血凝性。
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 AR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病毒形态与理化特性无囊膜、球形病毒粒子对热有较强的抵抗力,能耐受60℃8-10h,56℃22-24h,37℃可达13-16周,22℃为48-51周,4 ℃为3年以上。
对乙醚不敏感,对2%来苏儿、3%甲醛等有抵抗力无血凝活性,能诱导细胞融合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根据电泳迁移率的不同,可将ARV的双链RNA基因组分为10个节段,这10个节段又可分为L(大)、M(中)、S(小)三个组正链(+)基因节段的5’段有帽子结构,而且每个dsRNA节段的3’端均露出羟基,这种dsRNA 节段完全能够抵抗单链特异性的核酸酶S1的降解ARV的致病性流行于鸡、鸭、火鸡、鹅、鹦鹉等禽类主要引起感染鸡的病毒性关节炎/腱鞘炎和吸收障碍综合征,感染番鸭时多见肝、脾肿大及表面出现白色小坏死点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发病率高,但死亡率比较低。
临床上常见于鸡马立克氏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的病例,混合感染可加剧病情和死亡。
蓝舌病毒(Bluetongue virus)病毒的基本特性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双股RNA病毒基因组为10个双股RNA。
双链RNA病毒(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双链RNA病毒(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双链RNA(dsRNA)病毒因其核酸为互补的双链RNA而得名。
dsRNA病毒有两个特点:一是病毒基因组多为10~12个节段的双链RNA分子;二是病毒具有双层衣壳,而没有包膜。
病毒的双链RNA在病毒自身依赖RNA多聚酶作用下转录出mRNA,然后再翻译出早期蛋白或晚期蛋白。
双链RNA在复制时,必须先以其原负链为模板复制出正链RNA,再由正链RNA复制出新的负链,构成子代RNA。
dsRNA病毒大部分属于呼肠病毒科。
呼肠病毒科有9个属,其中正呼肠病毒属、轮状病毒属、环状病毒属、colti病毒属等4个属的病毒感染人和其他脊椎动物。
二致病性1.呼肠病毒呼肠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
呼肠病毒可从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的婴儿和儿童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到,并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提示呼肠病毒可能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
呼肠病毒感染无明显季节性。
呼肠病毒感染潜伏期一般为1~3天。
已知呼肠病毒与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发热性皮疹及肠炎有关。
在成人感染中,可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
1型和2型呼肠病毒可引起普通感冒,伴有全身不适和头痛,3型呼肠病毒可引起鼻炎。
2.轮状病毒轮状病毒存在于许多哺乳动物体内,有广泛的宿主。
可以分为7个血清组(A组到G组),其中A 组是引起人类爆发轮状病毒感染的最重要病原。
轮状病毒可以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感染具有季节性。
由于病毒颗粒是相对稳定的,可以在不同环境长期存活。
潜伏期通常为48小时或更短,可以表现为亚临床状态感染,也可以导致轻度腹泻和呕吐,重者表现为严重的无血性、水样腹泻,并伴随脱水和电解质丢失。
三实验室检查1.呼肠病毒(1)标本直接检查主要采用血凝抑制试验。
检查呼肠病毒的抗原,也可用核酸杂交和PCR技术检测呼肠病毒的RNA。
(2)抗体检测检测呼肠病毒的抗体可采用血凝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
近来多采用ELISA检测呼肠病毒抗体。
2.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感染可使用ELISA法,可检测到患者血清中抗病毒抗体浓度升高。
病毒学概论
.
20
生物合成 病毒基因组一旦从衣壳中释放后,就利用 宿主细胞提供的低分子物质合成大量的病 毒核酸和结构蛋白。
早期,病毒复制合成所必需的复制酶和一些抑制蛋白。
根据病毒基因组生物合成阶段转录mRNA及转译蛋白质 的不同,将病毒分为:
DNA病毒,双股为主 RNA病毒,多为单股RNA,分为单股正链与单股负链 逆转录病毒
病毒学总论
.
1
基本概念
病毒是一类体积小、结构简单、仅有一种
核酸(RNA或DNA)、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 能观察到、只能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 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
2
病毒分类
目前已将现有的病毒归类于59个科或组,分别 隶属于六大类:
脊椎动物病毒
无脊椎动物病毒 植物病毒
真菌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
(1)单股RNA病毒 (一)单股正链RNA病毒:这类病毒的特点是不含 RNA多聚酶,但其本身就具有mRNA的功能。
.
23
.
24
(二)单股负链RNA病毒
大多数有包膜的病毒属此类。单股RNA本身不起 mRNA作用,但病毒含有依赖RNA的RNA多聚酶。病 毒首先依赖多聚酶转录出互补的正股RNA
.
25
(三)双股RNA病毒
呼肠孤病毒分10-12个独特的、非重叠的双股 RNA节段。每个节段均可转录出mRNA,因此mRNA 也是分节段的。
与双股DNA病毒不同,双股RNA病毒仅由负股 复制出正股,正股再复制出新负股,因而子代全部 为新合成的RNA ,为全保留复制。
.
26
(四)逆转录病毒
.
27
装配与释放 病毒从宿主细胞膜上获得包膜
+ -
敏感性 抗生素 干扰素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免疫学8病毒各论
五、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
形态 分子特征 抗原特性: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力有差异 致病特性 肠炎、脉管炎及广泛的局灶性坏死。 诊断 荧光抗体,分离病毒等;特征性症状:食道黏膜上 有呈条纹纵向排列的黄色假膜
第4节 腺病毒科 (Adenoviridae)
痘病毒科 非洲猪瘟病毒科 疱疹病毒科 腺病毒科 细小病毒科 圆环病毒科 反转录病毒 科呼肠孤病毒科 双RNA病毒
副黏病毒科 弹状病毒科 正黏病毒科 冠状病毒科 动脉炎病毒科 微RNA病毒科 嵌杯病毒科 黄病毒科 朊病毒
非洲猪瘟病毒科
痘病毒科
虹彩病毒科
细小病毒科
多瘤病毒科科
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 痘病毒科 非洲猪瘟病毒科 疱疹病毒科 腺病毒科 虹彩病毒科
环状双股DNA病毒 线头病毒科 杆状病毒科 多瘤病毒科 乳头瘤病毒科
痘病毒科 绵羊痘病毒与山羊痘病毒 黏液瘤病毒 非洲猪瘟病毒科 非洲猪瘟病毒
疱疹病毒科 伪狂犬病毒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马立克氏病病毒 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鸭瘟病毒
自然感染仅感染山羊, 形态: 分子特征:单股RNA 抗原特性 致病特性 诊断:琼扩
三、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形态:有囊膜 分子特征:单股RNA 抗原特性:8个血清型 致病特性: 诊断:补体结合试验,琼扩
第8节
呼肠孤病毒科ຫໍສະໝຸດ 禽正呼肠孤病毒 蓝舌病毒 质型多角体病毒
一、禽正呼肠孤病毒
第1节
痘病毒科(Poxviridae)
绵羊痘病毒与山羊痘病毒 黏液瘤病毒
一、绵羊痘病毒与山羊痘病毒
RNA指导的DNA复制(逆转录)及病毒的复制
• 病毒在活细胞内,以其基因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 分别合成病毒基因及蛋白质,再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 粒,这种方式称为复制(replication)。
• 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组复制和病毒蛋 白合成,至释放出子代病毒的全过程,称为一个复制 周期。
• 病毒的复制周期主要包括吸附和穿入、脱壳、生物合
最新编辑ppt
37
复制周期
最新编辑ppt
38
思考题1
• 某种病毒DNA的碱基组成(摩尔百分比) 如下: A=32;G=16;T=40;C=12 该病毒DNA的特点如何?
最新编辑ppt
39
思考题2• 简要说明怎样进行构建cDNA?最新编辑ppt40
思考题3
• 组织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S期长达5 小时, 经放射自显影测定DNA复制的速度是0.5 微米/分,已知哺乳动物细胞DNA全长1.2 米,计算染色体复制时共有多少复制叉 在复制?
RNA replication
Reverse transcription=replication
最新编辑ppt
1
逆转录酶 (reverse transcription)
• 1964年,Temin发现Rous肉瘤病毒等RNA病毒 所造成的感染可被DNA合成抑制剂遏制。 表明:RNA肿瘤病毒的RNA复制过程中要合成 DNA。
早期蛋白(酶等)
子代病毒子
最新编辑ppt
31
单链正股RNA病毒
亲代病毒(+)ssRNA
早期蛋白
(-)ssRNA
(+)ssRNA
dsRNA复制中间型
(-)ssRNA
(+)ssRNA
大量子代(+)ssRNA
《动物病毒学》课件:第十一章 双链RNA病毒
➢ 型特异抗原为VP2,含有中和位点和血凝素,可凝 集绵羊及人O型红细胞
➢ 根据中和试验可将BTV分为26个血清型,各型之间 无交叉免疫,病毒有基因序列漂移和重配现象
地区 美国 澳大利亚
南非和西部非洲
中国 瑞士
血清型 10,11,13,17 1,20,21,23
1~15,18,19,22,24
1~4,12,15,16 25,26
版纳病毒
人
神经症状
病毒属
蟹十二节段病毒属
刺突呼肠孤病毒亚科
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1-4型 多种哺乳动物
小肾炎、肠炎、 鸡、火鸡、番鸭、鹅
慢性呼吸道病、心肌炎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科州蜱传热病毒属
二、科的特征
➢无囊膜,球形病毒粒子,直 径60-80nm,双层衣壳(三 层),均呈二十面体对称, 内壳体与核酸构成核心。
引起犊牛腹泻 ➢我国由庞其方等于 1979 年首次从儿童腹泻粪便中检
测出轮状病毒 ➢1975 年 Woode 和Bridge 首次从猪分离出轮状病毒。 ➢我国于1982年从腹泻猪粪便中分离到轮状病毒
2. 轮状病毒的主要特性
➢病毒形态类似车轮而得名 ➢基因组由11个双股RNA片段组成 ➢衣壳抗原VP6为群特异抗原 ➢根据中和试验分为A、B、C、D、E
共15个属,其中对脊椎动物致病的有7个属:
正呼肠孤病毒属 质多角体病毒属 斐济病毒属 水稻病毒属 真菌呼肠孤病毒属
环状病毒属
轮状病毒属 植物呼肠孤病毒
科州蜱传热 东南亚十二节
病毒属
段RNA病毒属
光
刺
滑
突
呼肠孤病毒两个亚科的形态结构示意图
呼肠孤病毒科的主要脊椎动物致病病毒
2013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病毒分类特性整理
病毒整理
鸡新城疫病毒有纤突—HN和F,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毒、禽流感病毒囊膜表面有纤突,而猪瘟病毒纤突不明显。
伪狂犬病毒囊膜表面有糖蛋白的纤突。
禽传喉气管炎病毒、鸭瘟病毒仅一个血清型。
减蛋综合征病毒(EDS76)无囊膜有纤突。
圆环病毒科已知最小的病毒。
猪圆环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毒可垂直传播。
具有反转录过程的病毒有囊膜,具有糖蛋白的纤突,所有成员含有反转录酶。
呼肠孤病毒科分节段。
狂犬病毒有囊膜蛋白抗原、内层核蛋白抗原。
兽医微生物学分类
兽医微生物学
病毒学各论:
双股DNA病毒
痘病毒科
疱疹病毒科
腺病毒科
多瘤病毒科
乳头瘤病毒科
非洲猪瘟病毒科
单股DAN病毒
细小病毒科
圆环病毒科
双股RNA病毒
呼肠弧病毒科
双RNA病毒科
单股副链不分节段RNA病毒
副黏病毒科
弹状病毒科
单股副链分节段RNA病毒正黏病毒科
布尼亚病毒科
沙粒病毒科
单股正链不分节段RNA病毒冠状病毒科
黄病毒科
披膜病毒科
小RNA病毒科
杯状病毒科
星状病毒科
具有反转录作用病毒科
反转录病毒科
嗜肝DNA病毒科
细菌学各论
病原性球菌:
葡萄球菌属
链球菌属
其它球菌属
肠杆菌科
埃希氏菌属
沙门氏菌属
耶尔森氏菌属
志贺氏菌属
肠杆菌科其它菌属
巴氏杆菌科及相关菌属
巴氏杆菌属
里氏杆菌属
嗜血杆菌属
放线杆菌属
其它需氧或兼性厌氧杆菌属布氏杆菌属
假单细胞菌属
军团杆菌属
波氏杆菌属
弗朗西氏菌属
弧菌属
革兰氏阴性微需氧和厌氧杆菌弯曲杆菌属
拟杆菌属
梭杆菌属
螺杆菌属
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
李斯特氏杆菌
丹毒丝菌属
棒状杆菌属
分枝杆菌属
革兰氏阳性产芽孢杆菌
芽孢杆菌属
梭菌属
作者:冯晨
邮箱:fengdongliang37370@。
第31章双股RNA病毒
蓝舌病
病原
BTV 属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70-80nm双
股RNA,双层蛋白质外膜。 病毒抵抗力强。 羊肾、牛肾Cell和BHK-21都能培养增殖能形
成CPE。 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
蓝舌病
蓝舌病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羊、牛。 传播途径:库蠓叮咬。 易患动物:绵羊易感、不分年龄品种,以一岁 左右的绵羊最易患。牛和山羊易感性较低,鹿 和羚羊也易感。 严格季节性:夏季和早秋,特别是低洼地区。
分类
❖ 分为12个属,宿主包括哺乳动物、禽类、爬行类、 两栖类、鱼类、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
❖ 对脊椎动物致病主要有6个属:
➢ 正呼肠孤病毒属 ➢ 环状病毒属 ➢ 轮状病毒属 ➢ 科州蜱传热病毒属 ➢ 东南亚十二节段病毒属 ➢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RNA10节段 RNA10节段 RNA11节段 RNA12节段 RNA12节段 RNA11节段
肺、肾和睾丸等细胞培养物上生长。
致病性
❖ 引起多种疾病 病毒性关节炎/腱鞘炎、矮 小综合征、呼吸道疾病、肠道疾病,不远走动,喜卧伏 ❖ 腓肠肌断裂,腿变形、外旋、跛行 ❖ 严重者瘫痪
病理变化
❖ 肌腱肿胀、出血 ❖ 腱鞘增生肥厚、硬化、坏死,周围纤维素
沉着
微生物学诊断
禽正呼肠孤病毒 (Avian orthoreovirus)
❖ 正呼肠孤病毒属成员 ❖ 无血凝活性,抗原性不与哺乳动物毒株交叉 ❖ 8个血清型 ❖ 对热稳定,卵黄中病毒能耐56℃ 24h,60 ℃8-10h ❖ 能抵抗乙醚、氯仿和pH3的酸性环境 ❖ 能在鸡胚卵黄囊、绒尿膜上增殖,也能在原代鸡肝、
对本病来说,牛是宿主,库蠓是传播媒介, 而绵羊是临诊表现最严重的动物。
双RNA病毒科
Hale Waihona Puke 双RNA病毒是一群无囊膜,表面无突起的双 RNA病毒。病毒基因组由两个片段的双链 RNA构成。本科病毒有三个属, 1.水生双RNA病毒属 2.禽双RNA病毒属 3.昆虫病毒属。 病毒颗粒集聚于胞质内。有许多不同的抗原 分子。所有病毒可水平和垂直传播。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
本病毒1957年在美国发现。 一、病毒特性 双RNA病毒科、双RNA病毒属,多感染雏鸡,有2个血清型, 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 病毒无囊膜。基因组由两个双股RNA片段组成,即A、B片 段。A片段编码3种病毒蛋白,其中的一种能产生中和病毒的 抗体并具有保护作用,可用于疫苗生产。 病毒能耐乙醚、氯仿及胰酶的处理。对热抵抗力强,56℃ 3 小时病毒毒价不受影响。在pH2的环境中1小时仍存活。 病毒蛋白有4种,VP1、VP2 、VP3和VP4 ,其中VP2和VP3 可共同诱导具有保护性的中和抗体产生,是IBDV的主要结 构蛋白。
五、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分离鉴定:采取发病鸡新鲜法氏囊,制 成乳剂,取上清液0.2ml接种或点眼无母源抗 体的雏鸡,于接种后72h采集典型发病鸡的法 氏囊,作中和试验鉴定病毒。 六、血清学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 荧光抗体、ELISA试验等。
四、致病性与免疫性 病毒只对鸡有感染性,3-6周龄的雏鸡最易感。 目前,从不同地区、不同日龄、不同免疫状 态的鸡群中分离到的IBDV毒株的致病性有很 大差异。 免疫母鸡的抗体可通过卵黄囊转移到后代。 这些有亲代抗体的鸡在孵出后可受到4-5周的 保护。预防上应用较多的是弱毒疫苗,但常 常不能获得完全的群体保护,是因为IBDV能 引起免疫抑制。
二、抗原性 本病毒有两种血清型,I型和II型,可用中和 试验鉴定。I型来自鸡,II型来自火鸡。I型病 毒在火鸡中有传染病,而无致病性。II型病毒 无VP2蛋白。 三、培养特性 鸡胚是培养IBDV的最好方法。多用7-8日龄 鸡胚作卵黄囊接种,9-11日龄鸡胚作绒毛尿 囊膜或尿囊腔接种。也可利用鸡胚成纤维细 胞培养,可见蚀斑的出现。
高中生物学中遗传信息的流动
高中生物学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摘要: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在不同类型的生物中有所不同,本文介绍了真核生物、原核生物、DNA病毒、RNA病毒和朊病毒等生物遗传信息流动的大致过程。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遗传信息 DNA病毒 RNA病毒逆转录病毒朊病毒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称为信息流,可以用中心法则来表示。
1.真核生物中遗传信息的流动真核生物中,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另外在细胞质中也有少量分布。
遗传信息的流动包括DNA的复制、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三部分。
1.1真核生物细胞核内遗传信息的流动真核生物中,DNA的复制主要在细胞核内完成。
首先在解旋酶的作用下,双链DNA分子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DNA分子局部解开螺旋,暴露出母链脱氧核苷酸上游离的碱基;然后,周围环境中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上的碱基与两条单链上的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上的碱基之间进行互补配对,通过氢键形成碱基对;接着,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通过形成磷酸二酯键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聚合为新的多核苷酸链;最后一条新链和对应的母链螺旋形成新的子代DNA分子。
通过DNA复制,经过细胞增殖和受精作用,将亲本的遗传物质准确地传递给子代,实现了遗传信息在亲代与子代细胞和个体之间的流动。
真核生物的基因转录,也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
首先在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局部解开螺旋,然后以基因的无义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周围环境中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合成一单链RNA,经过加工,形成mRNA、rRNA和tRNA。
这样遗传信息就由DNA流动到RNA上。
转录产生的mRNA,经核孔由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利用tRNA携带的氨基酸作原料,直接指导核糖体合成多肽,经过加工修饰,形成蛋白质。
1.2真核生物细胞质内遗传信息的流动1.2.1细胞质内叶绿体和线粒体的遗传信息流动叶绿体和线粒体内的DNA分子,均为双链环状DNA分子;两种细胞器内均含有核糖体。
复制、转录和翻译所需要的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等酶来自细胞核内基因的表达,在细胞质内的核糖体上合成后,进入两种细胞器内发挥作用。
兽医微生物学课件- 双股RNA病毒
在原代鸡肝、肺、肾和睾丸等细胞培养物上生 长。
禽呼肠孤病毒
禽呼肠孤病毒
无囊膜,20面体对称
禽呼肠孤病毒
2. 致病:主要表现为 病毒性关节炎 暂时性消化系统紊乱。
鸡病毒性关节炎主要发生于肉用仔鸡,以关节 炎和腱滑膜炎为特征,偶可致腱断裂。在急性 发病群中,由于病鸡死亡、淘汰、生长停滞、 饲料利用率低等均可造成严重损失。
5.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草鱼出血病病毒——草鱼出血病
一、分 类
共有15个属,宿主范围广泛,其中对动物致病的有10个属。
1. 正呼肠孤病毒属 2. 环状病毒属 3. 轮状病毒属 4. 科州蜱传热病毒属 5.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抗脂溶剂,较大pH范围稳定; 蛋白酶处理可增加传染性。
脂溶剂处理后丧失部分活性; 只在pH6~8稳定。
二、兽医临床上常见的呼肠孤病毒
(一)轮状病毒 (二)禽呼肠孤病毒 (三)蓝舌病毒
轮状病毒
(一)轮状病毒 Rotavirus
1. 特性
1) 轮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球型,平均直径70nm左右。 2) 病毒体中心为直径36~45nm的致密核心,含病毒核酸。 3) 双层衣壳,呈轮缘状,围绕内层。
内层衣壳呈放射状排列,形似车轮幅条,故称为轮状病毒。
2.血清学诊断
(1)琼脂扩散试验(AGP) (2)病毒中和试验(VNT) (3)免疫荧光试验(IF)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传染性法氏囊抗原、抗体 特异性结合出现的沉淀线
微双RNA病毒科
在人、大鼠、豚鼠、猪等动物的粪便中也 可检测到类似双RNA病毒颗粒,与双RNA病 毒相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诊断
❖ 1、病原的分离鉴定 (1)病料采取:除脑外多数器官都含有病毒,其中法
氏囊和脾中的含毒最高,其次为肾脏。 (2)病毒分离培养:绒尿膜接种9~11日龄鸡胚,鸡胚
常在3~7d死亡。
❖ 2、血清学诊断 (1)琼脂扩散试验(AGP) (2)病毒中和试验(VNT) (3)免疫荧光试验(IF)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禽正呼肠孤病毒 (Avian orthoreovirus)
❖ 正呼肠孤病毒属成员 ❖ 无血凝活性,抗原性不与哺乳动物毒株交叉 ❖ 8个血清型 ❖ 对热稳定,卵黄中病毒能耐56℃ 24h,60 ℃8-10h ❖ 能抵抗乙醚、氯仿和pH3的酸性环境 ❖ 能在鸡胚卵黄囊、绒尿膜上增殖,也能在原代鸡肝、
肺、肾和睾丸等细胞培养物上生长。
致病性
❖ 引起多种疾病 病毒性关节炎/腱鞘炎、矮 小综合征、呼吸道疾病、肠道疾病、吸收不 良综合征。
症状
❖ 食欲减退,不远走动,喜卧伏 ❖ 腓肠肌断裂,腿变形、外旋、跛行 ❖ 严重者瘫痪
病理变化
❖ 肌腱肿胀、出血 ❖ 腱鞘增生肥厚、硬化、坏死,周围纤维素
沉着
微生物学诊断
防控
❖ 疫苗效果较差,种鸡可用弱毒疫苗饮水免疫,在18 周龄产蛋前接种灭活疫苗。
❖ 感染IBDV的囊组织制成的灭活疫苗具有较好的免 疫效果。
❖ 病羊舌部发绀,因而称之为蓝舌病。 ❖ BTV主要通过库蠓等吸血昆虫传播
Hale Waihona Puke 诊断❖ 结合临床症状和病毒分离才能确诊,用补体 结合、荧光抗体或琼脂扩散等试验检测群特 异抗体。
防控
❖ 消灭库蠓 ❖ 检测并淘汰病畜,就地烧毁或深埋 ❖ 疫苗使用需针对当地血清型,注意:弱毒苗
存在返强危险。
轮状病毒 (Rotavirus)
❖ 乳糖酶等分泌减少,影响糖的吸收,奶中未消化的 乳糖促进细菌的生长,从而加剧腹泻。
❖ 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幼畜,引起病毒性胃肠炎。
轮状病毒流行情况
❖ 全世界每年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婴幼儿死亡的人 数大约为90万人,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 在我国,0~2岁以内的婴幼儿人数约为4000万人 (含新生儿),每年大约有1000万婴幼儿患轮状病 毒感染性胃肠炎,占婴幼儿人数的1/4,是引起婴幼 儿严重腹泻的最主要病原。
第30章 双股RNA病毒
核酸为线状双股RNA、分节段病毒,多无囊膜
❖ 呼肠孤病毒科 ❖ 双RNA病毒科
第1节 呼肠孤病毒科 (Reoviridae)
主要分离自呼吸道、肠道,与当时研究的疾病并无 联系,如同孤儿,故称呼肠孤病毒。
该科病毒特征:
➢球形,直径80 nm ➢线状双股RNA,分节段;10-12 ➢2-3层衣壳,二十面体对称 ➢无囊膜 ➢胞浆内复制
❖ 病毒在囊内的前淋巴细胞选择性地复制,而 从造成免疫抑制。3-6周龄鸡的囊发育最完全, 因此最易感。
症状与病变
❖ 临床上以法氏囊肿大和肾脏损害为特征
流行特点
❖ 病鸡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病鸡是主要传染源 ❖ 本病一般发病率高(可达100%)而死亡率不高(多为
5%左右,也可达20%~30%),卫生条件差而伴发 其它疾病时死亡率可升至40%以上,在雏鸡甚至可 达80%以上 ❖ 发生本病的鸡场,常常出现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等 疫苗接种的免疫失败,这种免疫抑制现象常使发病 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
❖ 病毒对热稳定,在pH3-9、经乙醚或氯仿处理不丧 失其传染性
传染性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又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 双股双节段RNA;20面体立体对称;无囊膜
❖ 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感染,污染病毒的 蛋壳可传播病毒。
❖ 病鸡舍中的病毒可存活100d以上。病毒耐热,耐阳 光及紫外线照射56℃加热5h仍存活,60℃可存活 0.5h,70℃则迅速灭活。
❖ 球形,平均直径70nm左右 ❖ 11节段双股线状RNA ❖ 双层衣壳,成轮缘状,围绕内层 ❖ 某些毒株具有血凝性 ❖ 抵抗力较强:耐乙醚和弱酸,在-20℃可以长期保
存,56℃ 1小时可被灭活。
❖ 可在猴肾原代细胞中传代和繁殖。
内层衣壳呈放射 状排列,形似车 轮幅条
致病机理
❖ 病毒感染小肠绒毛,使之变短,并被立方上皮细胞 覆盖。
症状
❖ 轮状病毒感染从无症状、轻微发病到严重发 病,严重时发生致命性胃肠炎、脱水及电解 质平衡失调。轮状病毒胃肠炎的症状包括发 烧、呕吐、腹痛以及无血色水样腹泻,症状 可持续3~9天
诊断
❖ 电镜观察(粪便) ❖ ELISA检测病毒抗原 ❖ RNA电泳图谱,可区分不同型病毒
防控
❖ 肠道局部免疫比全身免疫更有保护作用,初 乳中的抗体至关重要
分类
❖ 分为12个属,宿主包括哺乳动物、禽类、爬行类、 两栖类、鱼类、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
❖ 对脊椎动物致病主要有6个属:
➢ 正呼肠孤病毒属 ➢ 环状病毒属 ➢ 轮状病毒属 ➢ 科州蜱传热病毒属 ➢ 东南亚十二节段病毒属 ➢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RNA10节段 RNA10节段 RNA11节段 RNA12节段 RNA12节段 RNA11节段
❖ 病毒耐酸不耐碱,pH2.0经1h不被灭活,pH12则受 抑制。
❖ 病毒对乙醚和氯仿不敏感。
❖ 3%的煤酚皂溶液、0.2%的过氧乙酸、2%次氯酸钠、 5%的漂白粉、3%的石炭酸、3%福尔马林、0.1%的 升汞溶液可在30min内灭活病毒。
致病机理
❖ 病毒感染后在肠道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中复 制,进入部分循环系统导致初次病毒血症。 感染11 h后,大量病毒存在于腔上囊中,并 释放,导致二次病毒血症。
❖ 灭活疫苗接种母畜 ❖ 人口服疫苗
草鱼呼肠孤病毒
(Grass carp reovirus,GCRV)
我国分离、鉴定的第一株水生动物病毒(1970年 ) 暴发性草鱼出血病的病原,发病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 二十面体对称的球形颗粒,基因组由11条分段的双链RNA组成
双RNA病毒科
❖ 病毒无囊膜,直径60 nm,一层衣壳,基因组含A、 B两个线状双股RNA分子。
❖ 病原分离培养 ❖ ELISA检测病毒抗原 ❖ 荧光抗体法:快速特异
防控
❖ 防止引入带毒受精卵进行孵化 ❖ 使用疫苗时应针对不同血清型的病毒
蓝舌病毒
(Blue tongue virus,BTV)
❖ 引起的蓝舌病(又名羊瘟)是绵羊的主要传染之一, 病征为 高热,口、鼻黏膜高度充血,唇部水肿,继 而发生坏疽性鼻炎,口腔黏膜溃疡,蹄部炎症及骨 骼肌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