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及流程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
一、细菌耐药监测
(一)临床科室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或疑似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进行细菌监测,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菌患者;
(二)微生物检出多重耐药菌时,立即电话反馈送检科室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
(三)微生物室对临床标本分离病原菌情况进行数据整理,形成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报告,每月向全院公布。
每月对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进行分析,向全院公布。
二、预警信息
(一)对细菌耐药率<30%的药物,提示“可选择抗菌药物”;
(二)对细菌耐药率 30%-40%的药物,提示“预警抗菌药物”;
(三)对细菌耐药率 40%-50%的抗菌药物,提示“慎用抗菌药物”;
(四)对细菌耐药率 50%-75%的抗菌药物,提示“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五)对细菌耐药率≥75%的抗菌药物,提示“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三、干预措施
感染管理部、医务部、药学部等部门结合细菌耐药监测情况分
析,及时制定干预措施,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受能力的现象。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
为了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细菌耐药性的威胁,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本文将探讨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重要性、建立与运行机制以及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一、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重要性:1.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细菌耐药性使得许多常规治疗手段失效,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通过监测与预警制度可以及时发现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公共卫生部门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 指导临床用药:细菌耐药性监测与预警制度可以对各类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评估,为临床医生在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提供参考。
3. 促进合理用药:细菌耐药性监测与预警可以揭示抗生素的滥用与过度使用情况,引导医师、患者及公众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的消耗和耐药性发展。
二、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建立与运行机制:1. 数据收集与分析:建立完善的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从不同来源(如医院、社区、动物)收集细菌耐药性数据。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模型建立等手段,评估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
2. 标准化流程与质量控制:制定统一的细菌耐药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同时,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监督各实验室的实验方法和结果。
3. 建立预警机制:基于实时数据监测,建立细菌耐药性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预测可能出现的耐药性流行或跨区域传播事件。
制订相应的预警报告和应急响应计划。
4. 多部门合作: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畜牧业、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应共同制定政策、信息共享与应急响应机制。
三、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面临的挑战:1. 数据质量与准确性:数据收集和实验操作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可能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同时,数据的完整性也需要保证,避免信息的遗漏或失真。
2. 多学科合作与资源共享:细菌耐药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的参与与合作,包括医学、生物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等。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一)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一)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医疗卫生难题,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不断产生耐药性。
作为管理者,建立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细菌耐药监测机制细菌耐药监测旨在及时获取并汇总全国各地的耐药菌梯度信息、菌株变异规律及其各项相关研究成果等,以建立全球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库,为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范和预防细菌耐药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1. 制定标准化的耐药监测方案和流程从统一标准、数据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入手,制定针对性强、服从性好的标准操作流程,将所有相关人员培训到位,严格按照流程操作。
2. 建立信息汇总平台建立信息汇总平台,收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供的数据,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规范、加工、统计,并发放各级别、各部门需要的汇总数据和报告。
二、实施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除了建立细菌耐药监测机制以外,还需针对性提高全球人民对细菌耐药预防、控制、监测和预警的等级,同时,加强细菌耐药的基础研究,探讨药物开发、药物创新等方案。
1. 发布预警信息对于有关细菌耐药的研究热点及重要突破,采取全面、及时预警机制,发布科学公报,引导社会舆论和政策导向。
2. 加强技术研究加强细菌耐药相关基础研究,开发新型抗菌剂和药物,探讨新的治疗策略,为应对细菌耐药提供前沿技术和重要咨询。
3. 加强应急管理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对耐药菌所引发的卫生事件进行救治和管理,并且及时调整监测预警机制,防止耐药性扩散。
细菌耐药是全球卫生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只有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采用科学的应对策略,我们才能在医疗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下延迟细菌产生新型耐药性以及细菌耐药导致的健康问题的发展。
【护理】四十七、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四十七、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1.根据《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建立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多部门协作机制。
2.检验科应及时向临床科室通报医院的细菌耐药趋势及情况分析,做到至少每半通报一次。
3.医院感染管理科配合药剂科做好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并每季度反馈。
4.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预警及处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慎重经验;(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参照药敏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5.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特别应重点加强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管理。
6.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有指征,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需由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及临床药师共同会诊同意,并由具有临床副高级以上职称资格的医生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8.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每月对全院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列人考核目标。
9.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消毒隔离督导和追踪工作。
细菌耐药监测与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与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加强细菌耐药情况的监测与管理,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公共卫生,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卫生行业规章以及医院卫生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相关科室和人员。
第二条定义和术语解释1.细菌耐药:指细菌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产生耐药性,即抗药性。
2.细菌耐药监测:指对医院内外的细菌耐药情况进行定期、有计划的监测和评估。
3.细菌感染掌控委员会:由医院相关科室人员构成的具有细菌感染掌控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委员会。
4.超级细菌:指对目前已知药物无效的耐药菌株,具有猛烈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第二章细菌耐药监测第三条细菌耐药监测的范围本医院对病房、手术室、ICU等病区的细菌耐药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并对疑似耐药菌株进行进一步筛查。
第四条细菌耐药监测的指标1.敏感性测试: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敏感性测试,包含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
2.耐药菌株率:监测不同病区和科室的耐药菌株率,统计不同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抗药性。
3.超级细菌检测:对疑似超级细菌进行进一步检测,确保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开扩散传播。
第五条细菌耐药监测的周期1.每季度:对各病区的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
2.每月:对疑似超级细菌进行检测,确保及时发现和隔离。
3.每周:对新发现的耐药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定和评估。
第六条细菌耐药监测的责任部门和人员1.细菌感染掌控委员会:负责订立细菌耐药监测的具体方案和指标。
2.临床微生物试验室:负责进行细菌耐药监测的试验工作,并及时上报结果。
3.医疗科室负责人:负责引导和监督本科室的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第三章细菌耐药管理第七条细菌耐药信息的报告和通报1.细菌感染掌控委员会负责定期收集、整理本医院的细菌耐药信息,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和通报。
2.细菌耐药信息报告和通报应包含细菌耐药高发科室、病区、耐药菌株类型等内容。
第八条细菌耐药管理的原则1.细菌耐药管理应以防备为主,坚持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开滥用和乱用。
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是维护公众健康的关键性工作之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现象逐渐显现,对人类的健康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及时掌握和预警细菌耐药情况,制定监测与预警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的目的和意义1.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情况:监测细菌耐药情况能够从根本上了解不同地区的细菌耐药现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评估抗菌药物疗效:监测细菌耐药情况有助于评估不同抗生素的疗效,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3.指导临床诊治:了解不同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可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4.提高公众健康意识:通过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的公布,可以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减少盲目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二、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的内容和方法1.监测对象:包括不同类型的细菌,如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以及真菌等。
2.监测指标:评估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包括最小抑菌浓度(MIC)和耐药率等指标。
3.监测方法:采用标准化的实验方法,如药物敏感试验、双扩散试验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对细菌的耐药基因进行检测。
4.监测样本:可从临床患者的感染部位、医院环境中采集样本,并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三、抗菌药物细菌耐药预警的意义和作用1.及时发现新的耐药问题:抗菌药物细菌耐药预警系统能够及时监测细菌耐药情况,并对新发现的耐药机制进行研究,及时发现新的耐药问题并做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2.提高公众警戒意识:通过耐药预警结果的发布,可以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的关注和警惕,减少滥用抗生素的情况。
3.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通过耐药预警结果的分析,可以指导医生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
四、建立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重要性1.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情况,减少细菌耐药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保障公众的健康。
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细菌耐药预警制度
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细菌耐药预警制度一医院按规定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二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术前30 分钟至2 小时内,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
而且根据卫生部要求,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超过30%,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30%。
逐步达到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超过40DDD值的目标。
三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采取相应措施。
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 %。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 %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 %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 %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按规定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一)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二)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三)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四)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五)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医院按规定加强对抗菌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在本机构促销活动的监管,对违规促销的企业和抗菌药物,应当及时采取警告、暂停进药、清退等措施。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一医院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药物的抗性增强。
这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问题,各国纷纷建立了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旨在及时发现和评估细菌耐药情况,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公共卫生策略和临床用药决策。
1.监测方法与指标的建立:监测细菌耐药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分离培养、药敏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另外,还需要建立合理的监测指标,例如最小抑菌浓度、耐药率、多重耐药率等,以评估和比较不同细菌菌株的耐药性。
4.建立联合监测网络:由于细菌耐药问题是全球性的,各国之间需要建立合作与信息共享机制,形成联合监测网络。
通过共享监测数据,可以及时了解细菌耐药情况并进行跨国比较,从而有效制定和调整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5.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及时发现细菌耐药的新变种和新传播途径。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制定应对耐药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加强卫生防护措施等,以减少细菌耐药问题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在建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政府需要加强对细菌耐药问题的重视,加大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和监督指导。
医疗机构需要积极参与细菌耐药监测,加强临床用药管理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同时,还需要加强科研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的合作,推动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和使用。
总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
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细菌耐药问题,确保医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与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控制细菌耐药的蔓延,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为了应对细菌耐药问题,保障公众健康以及维护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平衡,建立健全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一、监测体系建设1.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细菌耐药监测网络,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为牵头单位,各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作为承办单位。
同时,可以引入相关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药品监管部门等合作参与。
2.制定和完善细菌耐药监测指标和标准,包括对目标细菌物种、临床试验、检测方法、耐药性定义等方面的规定。
4.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测和引导,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参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5.建立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的收集、整合和分析平台,以便对全国范围内的细菌耐药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
二、预警机制建设1.根据监测数据和相关指标,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指标体系,确立不同耐药水平的预警界限,并制定相应的处置措施。
2.建立卫生健康委员会为核心的细菌耐药预警工作组,负责对细菌耐药预警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发布。
3.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建立细菌耐药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国际范围内的细菌耐药情况,以便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4.每年定期发布细菌耐药预警报告,对全国和各地区的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三、管理措施建设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细菌耐药监测和预警的法律责任和管理措施。
2.加强对药品的监管,严格执行处方用药制度,减少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3.加强对维修、清洁和消毒工作人员的培训,确保医疗设备和场所的卫生状况符合标准。
4.鼓励科研机构和药企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新药的研发和上市,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的细菌耐药问题。
5.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养和管理,提高其对细菌耐药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同时加强对其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培养。
四、监督和评估机制建设1.建立日常监督机制,对细菌耐药监测和预警工作的进展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2.定期组织对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细菌耐药监测和预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工作的规范和有效性。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问题,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医院应建立健全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一、细菌耐药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细菌耐药监测是指对临床分离的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了解细菌耐药现状、趋势及变迁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细菌耐药监测具有重要意义:1. 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2.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治疗费用。
3. 预防感染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4. 为国家细菌耐药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二、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主要内容1. 组织架构成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组织,由医院领导、临床科室、微生物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明确各成员职责,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监测范围与对象监测范围包括全院各临床科室,监测对象为临床分离的各类细菌。
3. 监测方法与流程(1)临床微生物室负责收集各科室送检的细菌标本,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2)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包括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
(3)将耐药性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发布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4. 预警机制(1)设立细菌耐药预警指标,如耐药率、多重耐药率等。
(2)当细菌耐药率超过预警指标时,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预警通知。
(3)临床科室根据预警信息,调整抗生素使用策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5. 培训与宣传(1)组织细菌耐药监测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细菌耐药的认识。
(2)开展细菌耐药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及公众的抗菌意识。
6. 质量控制(1)建立细菌耐药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定期对微生物室进行质控检查,确保实验方法、设备、试剂等符合要求。
三、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实施与评价1.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监测周期、报告时间等。
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
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一、目的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和减少细菌耐药,全面提高医疗质量,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
二、参考文件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2.《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3.《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5〕42号)三、名词定义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的耐受性,细菌一旦产生耐药,抗菌药物的作用效果就有所下降。
四、内容(一)医院按规定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量进行分析,发现不合理使用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二)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而且根据卫生部要求,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超过3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20%。
全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超过40DDDs。
(三)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措施。
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微生物送检率不得低于30%。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院医务人员;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并对该耐药结果进行记录及汇总。
(四)耐药信息来源1.检验科细菌耐药报告;2.药讯、临床病历、门诊处方检查结果报告;3.国家、省、市耐药监测网的数据及医疗质量检查结果通。
(五)管理措施1.对“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责任人,考核周期内累计被通报三次的,予以警告,并限制处方使用权限,同时进行培训,经考核通过后,医务科批准,恢复相应处方权;2.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按规定对使用量异常增长、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监测,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3.医院按规定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管,对违规促销的企业和抗菌药物,及时采取警告、暂停进药、清退等措施。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制度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制度,是指通过监测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水平,及时预警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蔓延与扩散。
这种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非常重要,因为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感染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后细菌对该药物表现出的抗药性。
当患者重复使用同一种或者类似的抗生素时,细菌逐渐适应并产生对该药物的抵抗能力。
这种耐药性的发展对医疗行业和公众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目前已出现的一些多重耐药细菌对常见感染的治疗造成了很大困扰,甚至导致治疗失败和死亡。
为了监测和预警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各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这些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标准化测试与评估方法:确定一套标准化的测试方法,用于评估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这些测试方法需要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以便对细菌耐药性进行准确的监测和评估。
3.数据分析与报告:对收集到的细菌耐药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并撰写相关的报告。
这些报告可以为各个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提供指导和建议,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4.信息共享与合作:建立细菌耐药监测信息的共享与合作机制,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交流。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细菌耐药性可能存在差异,通过共享信息和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细菌耐药性的挑战。
5.预防措施的制定与执行: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在医疗机构和社区推行执行。
这些预防措施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感染控制和个人卫生等环节,以限制细菌耐药性的蔓延和扩散。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保护公众健康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持续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时发现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阻断。
只有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细菌耐药性带来的挑战,保障人民的健康与福祉。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及流程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及流程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等药物的抗药性能。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成为全球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
为了及时监测和预警细菌的耐药情况,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一、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一个完善的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目标和原则:明确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的目标是什么,例如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情况、预测和预防耐药性扩散等。
同时,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应遵循科学、公正、实用、及时等原则。
2.组织机构:明确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包括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实验室等。
3.监测指标和方法:明确细菌耐药监测的指标,包括细菌耐药性、感染病例数、耐药基因等。
同时,制定监测方法,如采集样本、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等。
4.数据收集和分析:明确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制定数据报告和分析的流程,例如定期报告、专家评估等。
5.预警和对策:建立及时的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制定预警指标和预警分级,以及相应的对策。
例如,当其中一种细菌耐药性超过一定水平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用药方案、加强感染控制措施等。
6.信息发布和宣传:制定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的信息发布和宣传机制,包括宣传细菌耐药的危害、预防和控制的方法等,以提高公众的认知和参与度。
二、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流程1.细菌耐药监测计划制定:由卫生部门制定细菌耐药监测计划,包括监测指标和方法、监测时间和地点、样本采集和处理等。
2.数据采集和分析: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的流程采集细菌样本,并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药敏试验等。
数据上传到统一的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分析。
3.数据报告和分析评估:定期汇总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编制数据报告,并由专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根据分析结果和评估意见,制定相关的预警和对策。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制度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卫医政疗便函(2011)75号)及《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修订。
一、细菌耐药的监测1.临床医生要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性使用前的微生物学送检率。
微生物实验室要开展对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等工作,为我院病原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2.微生物实验室要定期统计、分析(每季度一次)微生物室分离的细菌和药物敏感结果。
3.微生物实验室要将统计、分析结果,每季度一次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公布,并有记录。
二、细菌耐药的监测内容及方法1.监测对象:临床标本分离的病原菌。
2.监测内容:细菌,抗菌药物,药物敏感结果。
3.监测重点:监测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发生情况,包括临床上一些重要的耐药细菌的分离率,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CR-P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革兰阴性细菌等。
4.监测方法:统计、分析微生物室分离的细菌和药物敏感结果。
5.资料分析(1)不同病原体的构成比;(2)主要革兰阳性细菌的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3)主要革兰阴性细菌的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4)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5)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构成比及绝对分离数;(6)VRE占肠球菌属细菌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三、细菌耐药预警机制1.微生物实验室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向全院医务人员通报,并有记录。
2.微生物实验室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向全院医务人员通报,并有记录。
细菌耐药和预警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和预警管理制度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挑战。
细菌的耐药性造成了很多传染病治疗的困难,极大地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安全。
因此,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和加强预警管理,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耐药细菌监测和预警管理制度,对于应对细菌耐药问题至关重要。
一、细菌耐药的定义和危害细菌耐药指的是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并在一定条件下仍能够存活和繁殖。
细菌耐药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不合理使用以及传染病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细菌耐药性严重影响了传染病的治疗效果,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人员死亡。
同时,细菌耐药性还会导致传染病的传播范围扩大,给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二、细菌耐药现状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细菌耐药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细菌耐药性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一些细菌对几乎所有现有的抗生素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这种趋势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各国都在积极应对细菌耐药问题,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细菌耐药的产生原因1. 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长期以来,由于医疗水平和患者的需求,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并且有不同程度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
这种情况导致了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强,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的细菌株。
2. 医院内传染控制不严在一些医疗机构,由于传染控制措施不严格,导致了细菌在医院内的传播,加速了耐药性的产生,同时也给就医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3. 动物用药中的滥用动物用药中的抗生素滥用也是细菌耐药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畜牧业中,由于抗生素的使用频繁,使得细菌在动物体内产生了耐药性,在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控中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4. 传染病的隔离和治疗问题在一些地区,传染病的隔离和治疗问题对细菌的耐药性产生了影响。
由于传染病的传播范围广和控制措施不力,导致了细菌的多重耐药株的产生。
三级医院细菌耐药和预警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和预警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加强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2.目标
暂无。
3.适用范围
适用于全院细菌耐药和预警管理的各个环节及人员。
4.名词定义
细菌耐药: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
5.内容
5.1 职责分工
管理职责: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实施职责:药师、医师
5.2 工作流程
详见附件1。
5.3 工作标准
5.3.1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
按照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利用围手术期监测,临床药学部对全院外科系统使用抗菌药物进行不定期督查。
具体参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管理制度》。
5.3.2 加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我国临床应用普遍,使用量大,细菌耐药率高,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应用于消化和泌尿系统外的其他系统感染;除泌尿系统外,不得作为其他系统的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合理用药检查小组不定期抽查。
5.3.3 强化专档管理抗菌药物的管理和使用:
加强对碳青霉烯及替加环素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专档管理,将专档管理数据与药品使用记录、处方信息、临床病历信息、细菌耐药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反。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为深入贯彻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1、由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从检验科细菌室获取医院细菌培养情况数据,每半年向临床科室发布全院的临床标本细菌检测情况并做细菌耐药分析。
2、针对主要目标细菌(暂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几种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及阳性菌为代表)耐药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预警及处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全院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提醒临床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要求临床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3、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的管理,特别是重点加强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管理。
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考虑有无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5、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按“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分级管理规定规范使用。
特别加强对“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的管理,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方可使用。
6、医院合理用药评价专家组每月对全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情况参考有关规定进行相应考评。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流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为继续深入贯彻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1. 及时向临床科室全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做到每季度通报1次。
该工作由药学部、院感部和医学检验部共同参与完成。
院感部和医学检验部负责提供相关的病原学检测数据,药学部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
细菌耐药分析结果由院办向全院公布。
2. 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预警及处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3.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特别是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管理。
4.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有指征,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5.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需由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及临床药师共同会诊同意,并由具有临床科主任或主任医师资格的医生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6.医院合理用药评价专家组每月对全院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列入考核目标。
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