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与沟通)第五章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语言交流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语言交流与沟通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a0ddd7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38.png)
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
在社会交往中,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是 建立人际关系、解决问题和达成共识 的关键。
对于残疾人而言,良好的语言交流与 沟通技巧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 量,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尊重。
成功案例三ຫໍສະໝຸດ 总结词康复与重建详细描述
语言治疗师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因各种原因导致语言障碍的残疾人恢复或重建 语言功能。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患者逐渐恢复了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重新建立
了与他人的交流渠道。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案例分享
成功案例一:聋人使用手语交流的例子
总结词:有效沟通
详细描述:聋人使用手语进行交流,通过手势和表情传达信息,建立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这种手语不仅有助于聋人之间 的交流,还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成功案例二
总结词
适应与创新
详细描述
一些肢体残疾人士使用辅助工具,如语音合成器、文字转换语音软件等,来弥补身体缺陷,实现与他 人的交流。这些工具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提高了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05
促进残疾人交流的社会环境
无障碍设施的建设
建设方便残疾人通行的道路和交通设 施,包括人行道、坡道、电梯等。
建立残疾人信息交流平台,提供无障 碍的信息交流渠道,如建立残疾人服 务热线、提供手语翻译服务等。
提供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公共设施,如 无障碍卫生间、电梯、盲文标识等。
残疾人友好型社区建设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残 疾人交流活动,增进 相互了解和尊重。
01
02
03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95bacb31a37f111f1855b47.png)
层次三:桥梁效应 这个层次现象的信息沟通的接受与传递在 互动过程中得到磨合并达到共识。所谓 “桥梁效应”,是指经过互动与信息的碰 撞与磨合,使双方可以逾越“鸿沟”形成 共识,就像有一个可以用于双向交流的桥 梁。类似我们说的讨论、争辩、交流等情 况。一般多见于经验交流、共同协作完成 某项任务等。常听到的语言信号为:“你 是什么感觉?”、“说说你的看法”。
→
高敏感
快速进展型 速战速决型 积极行动型 积极敏锐型 率直情感型 开朗活泼型 谨慎小心型 外向敏感型 稳重执着型 沉着冷静型 深思熟虑型 细致敏锐型 内向固执型 内向严谨型 温和小心型 敏锐执着型
外向 ↑ 适性取向 ↓ 内向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人格品质
最积极品质
真诚 诚实 理解 忠诚 真实 可信 智慧 可信赖 有思想 体贴 热情 善良 友好 快乐 不自私 幽默 负责 开朗 信任
与肢体残疾、脑瘫者的沟通技巧和注意事项
1.目光与神情: 与肢体残疾、脑瘫者相遇时的目光和神 情很重要,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千万不要一看见 他们就显示出恐惧、惊讶、甚至想躲避的样 子来; 二是不能把目光长时间停留在他们的残疾部 位,有的人习惯于上下仔细打量残疾人,就 等于给他们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伤害了他们 的心灵。 三是不要只以同情的眼神看待他们,即使是 四肢扭曲,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的脑瘫患者 也会通过眼神悟出他人的怜悯心理来。
视力残疾对个体个性心理的影响
视力残疾者自身对目盲的接纳程度是影 响人格建构的内部因素。 生活环境也会影响视力残疾者人格的构 建。
二、肢体残疾、脑瘫者的心理特点
独立性与依赖性 孤独与交往 自尊与自卑 情绪与理智 生理补偿与心理补偿 语言年龄与生理年龄
脑瘫患者的语言障碍表现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323492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0.png)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残疾人的沟通技巧尽管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一些沟通上的障碍,但是有关残疾人的沟通技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本文将介绍一些残疾人在沟通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技巧。
一、视觉障碍者的沟通技巧⒈使用声音描述:当与视觉障碍者交流时,使用清晰且准确的语言描述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包括人物、物体以及空间。
⒉使用手势和触觉:在沟通中,合适地使用手势和触觉可以帮助视觉障碍者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对话。
⒊谨慎选择语言:使用简单、清晰、直接的语言进行交流,并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抽象的词语。
⒋提供合适的支持:如果视觉障碍者需要任何阅读或书写的帮助,提供合适的辅助设备或技术支持。
二、听觉障碍者的沟通技巧⒈使用面部表情和手势:通过面部表情和手势来辅助口语沟通,以帮助听觉障碍者更好地理解交流内容。
⒉清晰的发音:尽量使用清晰、慢而有节奏的发音,避免说话过快或含糊不清。
⒊使用手语或手势:如果听觉障碍者懂得手语或手势语言,可以使用这些方式进行交流。
⒋提供书面信息:在沟通过程中,提供书面信息或使用辅助技术,如纸笔、电子设备等,以帮助听觉障碍者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对话。
三、语言障碍者的沟通技巧⒈使用简单的语言:避免使用难懂的词语和复杂的句子,尽量使用简单和直接的语言进行交流。
⒉给予足够的时间:给予语言障碍者充足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要中断或急于提供帮助。
⒊鼓励使用非语言沟通方式:接受并鼓励语言障碍者使用非语言形式的沟通,如手势、面部表情、图像等。
⒋重复和确认:在与语言障碍者进行沟通时,可以适当地重复对话内容并向其确认是否理解。
附件:本文档附带了以下附件,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沟通技巧。
⒈示范视频:包含不同类型残疾人沟通技巧的示范视频。
⒉图片手册:包含图示和说明的手册,以便更好地理解各种沟通技巧。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残疾人保障法》:一项旨在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规定了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及其融入社会的相关事宜。
⒉《平等机会法》:该法旨在防止对残疾人的歧视,并为残疾人提供平等的机会,使其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融入。
第五章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第五章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aff9bb8524de518964b7d85.png)
第五章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2008年9月6日至17日,第13届残奥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4000名残疾人运动员和数千名媒体记者、教练员、技术官员来京参加盛会。
国内的残疾人也将怀着欣喜的心情,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
志愿者要服务好如此规模庞大的残疾人群体,需要深入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掌握沟通的技能和技巧,才能胜任服务工作。
第一节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应。
人是具有生物和社会两重属性的。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理形成受先天遗传素质以及身体生理器官成熟度的影响,同时其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实践活动、生活经历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师、护士、军人等不同职业的群体通常有着共性的心理特征。
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心理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通常有着共性的生理缺陷以及类似的生活经历,因而形成各类残疾人的一些共性的心理特点。
残奥会的运动员分为视力残疾运动员和肢体残疾(含脑瘫)运动员两大类,本节讨论这两类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健全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感知外界的刺激(信息)。
其中大约80%的信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
换句话说,视觉途径是健全人感知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视觉与其他感知觉相比,有以下优势:感知范围广;转移灵活;知觉速度快;1知觉距离远;感知较全面。
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全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共性生理特征是视力缺陷,接受外界信息主要是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与健全人大相径庭,因而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特殊性。
但同时他们也具有许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点,如:视力残疾个体的心理发展趋势与普通个体的规律完全相同,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零乱到成体系的过程;视力残疾个体的发展也受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约;环境和教育同样也是视力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那么,丧失了视觉这条主要感觉途径的视力残疾人士在感知外界途径有哪些共性的特点呢?这些特点又怎样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特质的?1俗话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视力残疾人士更加注意获取听觉信息,因而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分析更为细致,形成较高的听觉感觉选择能力;常年累月的听觉经验积累,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
残疾人护理中的沟通技巧
![残疾人护理中的沟通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cfabb3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10.png)
残疾人护理中的沟通技巧在残疾人护理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残疾人由于身体或认知上的限制,常常面临着沟通的困难。
护理人员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满足残疾人的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1. 尊重和关注在与残疾人沟通时,护理人员应展现出尊重和关注。
尊重意味着不将残疾人仅仅看作是一个“残疾”的标签,而是尊重他们的个人尊严和价值。
关注意味着将注意力集中在残疾人的需求和意愿上。
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声音的变化,展现出关心和关注的态度,可以建立起与残疾人的良好沟通基础。
2. 清晰简明的表达在与残疾人交流时,护理人员应该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避免使用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或复杂的句子结构。
适当地使用简单直接的词汇和句子,可以使残疾人更容易理解和回应。
同时,使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配合语言表达,能够帮助残疾人更好地理解信息。
3. 倾听和理解在与残疾人进行沟通时,护理人员应该倾听和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倾听不仅仅是通过耳朵收听声音,更需要用心感受残疾人的意思和情感。
同时,通过使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展示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共鸣,可以帮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被关注。
4. 使用辅助工具对于一些沟通受限的残疾人,护理人员可以使用辅助工具来提高沟通的效果。
比如,对于听力有障碍的人,可以使用手势、嘴唇读唇、手写或是专用的通信设备;对于语言能力受限的人,可以使用图片、图表、抽象概念的具体化等方式来进行沟通。
这些辅助工具可以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时也为护理人员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
5. 适应个体需求每个残疾人的需求都是独特的,护理人员应该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来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
例如,对于听力障碍的人,可以增加说话的音量和清晰度;对于视力障碍的人,可以使用触觉信息和具体化的描述来进行沟通。
通过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残疾人的需求,促进有效的交流和理解。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bb83ce1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3.png)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残疾人的沟通技巧1、引言-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对于提高他们的社交交流能力和融入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本文档旨在介绍残疾人的沟通技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残疾人群体。
2、视觉障碍者的沟通技巧2.1 使用明亮的照明和对比度明显的颜色,方便视觉障碍者识别环境和物品。
2.2 面对面交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同时描述周围的环境和动作。
2.3 使用触摸来建立联系和指引方向,但先征得对方同意。
2.4 提供盲文、大字体或电子文档的资料,以便视觉障碍者获取信息。
2.5 尊重视觉障碍者的个人空间和独立性,不做过度帮助。
3、听觉障碍者的沟通技巧3.1 使用手语或手势进行交流,或者利用笔和纸书写。
3.2 保持清晰的口音和语速,避免用口型阻碍对方阅读唇语。
3.3 使用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辅助表达。
3.4 建立合适的光线和视线条件,以便听觉障碍者能够读取口型和非语言信息。
3.5 提供文字转录或手语翻译等辅助设备,以便听觉障碍者获取信息。
4、言语障碍者的沟通技巧4.1 给予言语障碍者足够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要打断或急于填补他们的空白。
4.2 使用简洁明了的问题以帮助言语障碍者集中注意力和回答。
4.3 采用肢体语言、手势或图片等辅助工具来辅助沟通。
4.4 鼓励使用替代性的沟通方式,如电子设备或书写。
4.5 审慎选择合适的环境和时间以减少干扰和压力。
5、智力障碍者的沟通技巧5.1 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抽象的概念。
5.2 以慢速和重复的方式传达信息,允许智力障碍者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信息。
5.3 使用图片、符号和简化的视觉辅助工具来帮助理解和表达。
5.4 以尊重和耐心的态度对待智力障碍者,鼓励他们参与对话和表达意见。
附件:- 沟通技巧演示视频- 沟通技巧相关书籍推荐法律名词及注释:- 残疾人权利公约:一项由联合国通过的国际公约,旨在保护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 无障碍法案:一种法律法规,要求公共场所和服务必须对残疾人开放,并提供适当的辅助设施和服务。
残疾人心理与沟通
![残疾人心理与沟通](https://img.taocdn.com/s3/m/66a169fc7c1cfad6195fa751.png)
7
残疾标准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国办 发【2004】73号)(残疾标准),将残疾分为视 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 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
2011年4月28日,国家标准委、民政部、中国残 联在京联合发布《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 2011年5月1日起实施。
8
22
与视障残疾人相处的几个误区
பைடு நூலகம்
对他(她)讲话时先说他(她)的名字, 提示正在对他(她)说;并保持正常的 语调和语音与他们讲话
指示方位要清楚准确。如“把水杯放在 你自己的前面”,而不是“把水杯放在 那儿”;“在你左前方一米左右”,而 不是“在这里”
23
与视障残疾人相处的几个误区
别因为他们看不见而有时做些“小动 作”——其实他们有可能“看到”,有 可能听到,有可能猜到
觉能力发达,记忆力比较好。
15
不同类型残疾人的性格特征
听障残疾人外向,情感反应强烈,频度高
但持持续时间短,性格耿直豪爽、很少拐
弯抹角。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太
注意事物的内在联系。聋哑人视觉敏感,
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
维能力相对差些。
16
不同类型残疾人的性格特征
肢体残疾人,主要表现为倔强和自 我克制,“忍”字当头,他们可以 忍受一些不平和怨恨,只是到了难
语,将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这样会
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引起正 向注意,让对方不会有被审判的感
觉,促使双方开始沟通
34
与肢体残疾(脑瘫者)的沟通技巧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融入表达的技巧:
残疾人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共67页
![残疾人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共67页](https://img.taocdn.com/s3/m/50aaf376866fb84ae55c8d45.png)
பைடு நூலகம்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残疾人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9edf828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1.png)
残疾人的心理特色与交流技巧xxxxxx第一节残疾人的心理特色一、视力残疾者的心理特色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因为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集体之间不一样的心理特色,个体之间不一样的性格随和质。
重要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从前的生活事件,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起侧重要的作用。
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好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因为接受外界信息的门路不一样,因此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特别性。
但同时他们也拥有很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色,如:视力残疾个体的心剪发展趋向与一般个体的规律完好相同,都依据由简单到复杂,由详细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凌乱到成系统的过程;视力残疾个体的发展也受天生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限制;环境和教育相同也是视力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一)视力残疾者的感知觉特色1.部分或所有地丧失视觉,使得视力残疾者只好感知部分或不可以感知视觉信息,简单形成不完好、不正确的感知觉。
如“盲人摸象”的故事就说了然这种问题。
同时,听知觉的选择性会遇到环境声音的扰乱,比方,盲人运动员在竞赛时要求观众保持寂静就是这个道理,不然,他们有可能将观众发出的声音误以为是评判员的声音而做出动作致使犯规。
2.听觉和触觉功能获取增强。
俗语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本质上其实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他们更为注意听,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剖析也更为仔细,达到较高的听觉选择能力;听觉表象更为丰富,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
像盲人运动员借助领跑员的声音指引进行赛跑,经过声音鉴别来球,进行门球竞赛,就说明他们敏捷的听觉能力。
盲人利用回声,在路上独立行走不会撞到树上,也不会撞到墙上,利用回声衰减度能够预计房间大小,鉴别房间内堆放东西的多少,这正是盲人充足利用听觉的结果。
是对丧失视力的代偿和适应,也是视力残疾者自己生理条件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专业上称之为“阻碍觉”。
盲人的触觉感觉性也优于一般健全人群。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b3ff28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9.png)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残疾人的沟通技巧1.引言在社交互动中,有效的沟通技巧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对于残疾人来说,沟通可能面临一些额外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些针对残疾人的沟通技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2.视觉障碍者的沟通技巧2.1 语言交流:使用清晰、简单的语言,并避免使用隐喻、比喻等复杂的语言表达方式。
同时,适当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帮助视觉障碍者更好地理解。
2.2 非语言交流:采用触觉和听觉的方式进行沟通,如轻轻触摸、手势、敲击等方式来引起他们的注意。
2.3 文字沟通:为视觉障碍者提供以大号字体、高对比度和易读的格式呈现的文字信息,例如使用点字和盲文。
3.听力障碍者的沟通技巧3.1 口语交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适度放慢语速。
如果对方无法理解你的话,可以使用不同的词汇或句子来解释。
3.2 手势和表情:通过手势、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辅助交流。
可以使用手势指向物体或使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思。
3.3 笔写和文字:使用纸笔、方式或电脑等工具,通过书写或输入文字来进行沟通。
确保字迹清晰,或使用字幕和即时翻译工具辅助交流。
4.运动功能障碍者的沟通技巧4.1 身体动作:观察对方的身体动作和姿势,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意图和需求。
适当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和回应。
4.2 辅助工具:使用助听设备、电子通讯工具、轮椅等辅助工具来帮助运动功能障碍者进行沟通。
确保这些工具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3 简洁明了:简化语言和句子结构,以便更容易理解。
避免使用复杂的措辞和局限性语言。
5.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的附件为:无6.法律名词及注释- 残疾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指具有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导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制,社会交往存在障碍的人员。
- 视觉障碍者:指由于眼部疾病、眼部创伤等原因,导致视力受损或完全失明的个体。
- 听力障碍者:指由于耳部疾病、听力损伤等原因,导致听力受损或完全失聪的个体。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787bcc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eb.png)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
1. 引言
本章节介绍了该文档的目标和范围,以及为什么学习并应用残疾人的沟通技巧是重要且有益的。
2. 残疾类型概述
这一部份详细描述了常见残疾类型(如听力障碍、视觉障碍、语言障碍等),包括每种残疾对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效沟通所带来的挑战。
3. 各类别下不同情况与需求
在这一章节里,我们将根据各类别具体探讨其中涉及到特定情况或者需要注意事项。
例如,在听力障碍方面可能会提到使用手势或者口头表达;而在视觉障碍方面则可以强调利用辅助工具如点字机器等。
4. 提高理解能力和耐心性
此处阐明交流双方都需要付出相互尊重,并建议倡导者采取积极主动地姿态去培养自身更好地接纳他们。
5.创造友善环境
接着上一个章节内容延伸开展,通过改进环境来匡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如提供无障碍设施、使用易读字体等。
6. 使用辅助工具和技术
这一章节将介绍各种可用的辅助工具和技术(例如手语、盲文),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沟通交流。
7.培训与教育机构推荐
在本部份中,我们了几个可以向倡导者寻求支持或者接受相关培训的组织。
他们能够为您提供进一步指导并增强你在此领域内所需掌握到知识。
8. 法律名词及注释
- ADA法案:美国《1990年美国残疾人权利保护法》(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是一个反对歧视身心有缺陷者,并要求雇主赋予合理配备员工条件方面规定出台的联邦立法
9. 附件:
此处添加任何可能需要包含在该文件中但不适宜直接放置于正文之间内容。
比如示意图表格等信息都应当被纳入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刘艳虹、柏丞刚、钱志亮2008年9月6日至17日,第13届残奥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4000名残疾人运动员和数千名媒体记者、教练员、技术官员来京参加盛会。
国内的残疾人也将怀着欣喜的心情,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
志愿者要服务好如此规模庞大的残疾人群体,需要深入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掌握沟通的技能和技巧,才能胜任服务工作。
第一节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应。
人是具有生物和社会两重属性的。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理形成受先天遗传素质以及身体生理器官成熟度的影响,同时其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实践活动、生活经历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师、护士、军人等不同职业的群体通常有着共性的心理特征。
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心理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通常有着共性的生理缺陷以及类似的生活经历,因而形成各类残疾人的一些共性的心理特点。
残奥会的运动员分为视力残疾运动员和肢体残疾(含脑瘫)运动员两大类,本节讨论这两类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一、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健全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感知外界的刺激(信息)。
其中大约80%的信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
换句话说,视觉途径是健全人感知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视觉与其他感知觉相比,有以下优势:感知范围广;转移灵活;知觉速度快;知觉距离远;感知较全面。
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全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共性生理特征是视力缺陷,接受外界信息主要是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与健全人大相径庭,因而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特殊性。
但同时他们也具有许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点,如:视力残疾个体的心理发展趋势与普通个体的规律完全相同,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零乱到成体系的过程;视力残疾个体的发展也受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约;环境和教育同样也是视力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那么,丧失了视觉这条主要感觉途径的视力残疾人士在感知外界途径有哪些共性的特点呢?这些特点又怎样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特质的?(一)视力残疾对个体感觉的影响1、听觉功能有所增强。
俗话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视力残疾人士更加注意获取听觉信息,因而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分析更为细致,形成较高的听觉感觉选择能力;常年累月的听觉经验积累,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
这些说明视力残疾人的听觉某种程度在代偿视觉过程中补偿了视觉缺陷,促进了听觉功能的提高。
因此,视力残疾运动员可以借助领跑员的声音引导进行赛跑。
门球比赛时,视力残疾运动员通过球里面小铃铛发车的声音判断球的走向。
同时,视力残疾人士的听觉也容易受到环境声音的干扰。
因此,视力残疾运动员在比赛时要求观众保持安静,手机静音等。
否则,视力残疾运动员可能将观众发出的声音误认为是裁判员的声音而做出犯规动作。
2、触觉感受性高于普通人群。
由于视力残疾人士主动积极地利用双手,使得他们的触觉感受性比普通人群要高些。
视力残疾人士通常依靠触知觉分辨物体的各种不同属性(如大小、形状、结构、温度、光滑度、硬度、重量、比例、距离、方向等)。
3、依靠视觉以外的信息形成空间知觉。
用手指感受艺术视力残疾人士主要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可以认识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在空间的位置,形成空间知觉并指导自己的定向运动。
例如,视力残疾跳远运动员凭借步幅移动的运动觉形成距离感,从而能够在自己最佳的距离内助跑和起跳。
有些视力残疾人士虽然看不见,但在行走中遇到障碍物时能主动地回避绕开障碍,好像看见了一样。
人们称这种能远距离感知障碍的“奇怪”现象为“障碍觉”,这是一种对声音回声的辨别技巧。
因此,不要随意改变盲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4、部分或全部地丧失视觉。
由于视力残疾人士只能感知部分视觉信息或感知到不太清晰的视觉信息,导致个体视觉经验的缺失或不完整,难以形成完整的视觉表象。
如视力残疾人士认识铜,他可以利用触摸来感知铜的硬度、温度,可以敲打铜块,听到铜所发出声音,但他不能感知铜的光泽、颜色,很难对事物形成完整的认知,因此,当别人说“铜色”、“古铜色”时,他就很难理解。
(二)视力残疾对个体注意的影响1、有意注意增强。
视力残疾人的听觉、触觉、嗅觉等有意注意有所加强,其中,视力残疾人对听觉注意更为突出。
2、注意稳定性相对较高。
一般对明眼人而言,对方的衣着、服饰、神态等发生变化时,都会使注意受到干扰,而视力残疾人则不受这些视觉方面的刺激,仍旧能够做到凝神定气“洗耳恭听”。
(三)视力残疾对个体记忆的影响1、一般以听觉记忆和触觉记忆为主。
先天盲的视力残疾人完全没有视觉表象,他们对颜色、明暗、空间透视没有概念,对人的表情缺少视知觉表象;后天盲的视力残疾人失明前获得了一些视觉表象,但因得不到强化会逐渐弱化甚至消失。
有残余视力的视力残疾人,可获得一定程度的视觉表象。
所以,其记忆一般以听觉记忆和触觉记忆为主。
2、机械识记的能力较强。
在识记方法上,视力残疾人机械识记的能力较强,短时记忆的广度常优于同龄健全人,并且依靠敏锐的触觉能够分辨和熟记各种常用物品的特征。
(四)视力残疾对个体想象的影响1、听觉想象丰富。
虽然视力残疾人以视觉表象为材料的想象受到限制,可能很难领会“日照香炉生紫烟”、“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但是,他们可以形成听觉想象。
视力残疾人常常将常人所不注意的声响信息或语词连贯起来,展开丰富的想象。
譬如通过对话、音效的倾听,以盲人通过听声音来“看”电影及专业人士的解说,视力残疾人完全可以欣赏一部电影。
2、以视觉表象为材料的想象受到限制。
由于个体的想象是以个体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所以先天或早期视力残疾人士很难产生色彩斑斓、景色如画的想象。
(五)视力残疾对个体思维的影响1、用语言工具进行思维。
视力残疾人士的语言发展通常不会受到视觉缺陷的影响,他们往往善于借助于语言工具进行思维,并且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
2、思维受到一定的影响。
视力残疾人士在实践的时间、范围和多样性上不可避免受到限制,其内部活动动力也因为视力残疾相对有所减弱。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视力残疾人士的思维发展。
如由于缺少视觉表象,对事物的感知受到局限,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就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
(六)视力残疾人士的语言特点由于视力残疾人的语言发展一般不会受到视觉缺陷的影响,因此,他们的语言文字能力与常人无异,并且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
低视儿童学习地理1、口语发展好。
视力残疾人由于听觉功能正常,因而语言表达能力完全可以达到同龄健全人的水平。
在书面语方面,全盲人需要使用盲文,有残余视力的人可以凭借助视器阅读印刷体文字。
2、盲文。
盲文又称点字,国际通用的点字由6个凸起的圆点为基本结构组成,是专供盲人摸读、书写的文字符号。
1829年由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Louls Braille,1809-1852)发明,国际上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盲文(Braille)。
点字盲字,在纸面上有的凸起,有的不凸起,形成64种变化,即64种符形,在每个符号(单位称“方”)左右两列,每列各三个点,从左边自上而下叫做1、2、3点,从右边自上而下叫做4、5、6点。
(1)数字盲文解读:每个数字的盲文前面都有个“3456”点符形,是数号,表示后面的读作阿拉伯数字。
(2)英语字母盲文(英语一级盲文)解读:英语盲文a-j都只是用了1245点位,和数字的点位一样;k-t是a-j下面加上第3点。
(二)视力残疾对个体个性心理的影响目盲带给视力残疾人的不仅仅是身体、运动、认知发展的影响,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性心理特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1.视力残疾人自身对目盲的接纳程度是影响人格建构的内部因素。
参加残奥会的盲人运动员应该说都是生活的强者,他们能够理智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残疾,在体育运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生活的乐趣。
但是,如果视力残疾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缺陷,因残疾而封闭自我,主观上不积极地与人交往,客观上受活动不便、活动范围有限的影响,这种隔离于社会的生活方式,将会制约健康人格的形成。
2.社会环境也会影响视力残疾人人格的构建。
社会环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志,包括心理社会环境(如人的行为、风俗习惯、法律和语言等)和物理社会环境(如建筑物、道路等)。
如果社会对盲人抱有偏见,无知者对他们不公、不善,甚至于歧视的态度;其周围的人缺少与他们的沟通;社会环境中缺少符合盲人需要无障碍设施等;都会对视力残疾人的情绪及对社会的认识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参加残奥会的各国各地区盲人运动员许多是首次来中国来北京,对于赛场、住宿地,以及北京的历史文化、人文风俗和地理环境肯定不熟悉,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自然会产生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影响正常参赛。
因此,志愿者的热情服务表面上是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实质上是使他们内心得到温暖,人格得到尊重。
社会环境会影响残疾人的人格构建二、肢体残疾、脑瘫者的心理特点肢体残疾人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与常人并无明显的区别,但由于本身形体的损伤,某些能力的丧失和随之而来的社会角色、经济收入等的改变,以及社会上某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所带来的不公正的态度,使得肢体残疾人在个性特征方面存在着不同于健全人的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通过一对对矛盾的过程呈现出来。
并且这些特点由于残疾的程度不同、残疾发生的时间不同以及残疾人生活的环境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一)独立性与依赖性独立意识是指个体希望摆脱监督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
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肢体残疾人也希望取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的社会资格。
他们喜欢独立地观察、认识、判断事物,独立地思考和行动。
他们渴望独立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喜欢与同龄人聚在一起探讨问题、交流思想、更新认识,探索人生的奥秘;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不喜欢别人过多地指责、干扰和控制他们的言行。
但是由于行动困难带来的学习、就业问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有的人经济上不能独立等问题,使他们需要依赖别人的帮助才能解决某些力不从心的实际问题,但却又不愿让人们看到他们的依赖性。
这就体现出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只要条件允许,肢体残疾人可以从事许多想从事的工作和活动,从中得到成功和奋斗的乐趣。
在雅典残奥会上为该国夺得4块金牌的传奇式射击选手乔纳斯·雅各布森是瑞典射击协会会员,平时和健全选手一起训练,而且还总是打得比别人都好。
他说:“如果将残疾人打入另类,才真会有问题。
我们和健全人真的没有很大不同。
我们其实并不想让别人管得太多,我们能照顾好自己。
”(二)孤独与交往肢体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渴望与人交往。
人际交往能力是在交往过程中不断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