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合集下载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3.小组合作,选取新中国初期与美国、苏联等大国关系中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小组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份历史知识问答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电影或纪录片,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观后感,谈谈自己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和感悟。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较为抵触,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2.学生的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学生在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交形势,认识我国领导人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背景及其意义。
2.掌握我国在5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成就,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理解这些成就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作用。
5.强化史料实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6.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作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7.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和平、捍卫国家利益的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过程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一外交原则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4.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我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思维导图、知识卡片等形式,梳理本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7.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即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我国的外交动态,培养国际视野和责任意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重点:通过学习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将外交成就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原则的内涵。
a.你认为当今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有何现实意义?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认识到外交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3.增进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尊重,树立平等、互利、合作的外交观念。
4.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评价,培养独立思考和国际视野。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2.利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应对策略。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重大事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分析报告:请学生选择一个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事件(如中美大使级会谈、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分析该事件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影响,以及我国在该事件中所体现的外交策略和原则。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
4.观看纪录片: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纪录片,如《外交风云》、《新中国外交五十年》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抒发真情实感,体现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认识和体会。
5.家国情怀: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以“我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自豪”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表达对国家外交成就的自豪感,以及对未来外交事业的展望。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精选2篇)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精选2篇)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精选2篇)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篇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简单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乐观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乐观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与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乐观作用。

三、教学目标:高考资源网1、学问与力量:(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沟通等途径,培育同学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力量。

(2)采纳争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沟通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分。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胜利,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设计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同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方案、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育同学的分析、思索及实践力量。

同时注意史料的运用,关心同学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力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4: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4: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结合近代历史和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情境再现历史比较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苏建交;周恩来于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问题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起到了什么作用?阅读材料问题探究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二、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两个问题:一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总原则及其内容;二是新中国初期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四、知识点汇编(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国际的环境是怎样的?1、背景:(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美苏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学生活动:学生表演话剧引出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3、基本内容“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实验中学张新传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②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③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④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②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③由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 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思考现实问题,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④引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文稿等)呈现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②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3.教师提供一组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历史图片或史料,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图片或史料进行解读,并撰写一篇短文,阐述图片或史料所反映的外交政策及其意义。
4.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如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等,并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精神,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教师设计一份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测试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和世界的影响。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3.针对学生知识层次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史料等,直观地展示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和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掌握相关历史事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为实现我国的外交目标做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在新中国成立背景和国际政治环境下,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变化。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源自习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强化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测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能力。
4.教学拓展:
-邀请外交领域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
-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
-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2.完成以下练习题:
-选择题:根据课堂所学,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简答题:简要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我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
-论述题: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新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事件中的外交策略。
-提交时间:下周二之前。
2.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为学生呈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实践。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主要外交活动以及取得的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我国的外交事业感到自豪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2. 主要外交活动及成就三、教学难点1. 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确立过程2. 外交活动背后的战略考量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参考书2. 课件、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状况。

2. 教学内容: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一边倒2) 主要外交活动:a. 1950年,毛泽东访问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 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解决c. 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d.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e.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 取得的成就:a. 奠定独立自主的外交基础b. 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c. 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d. 改善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成因及其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4. 总结与评价: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的主要成就,评价其对我国外交事业的重要意义。

六、教学延伸1. 教学内容:1) 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如国内外政治环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等。

2) 探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国内政治、经济建设的影响。

2.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探讨问题。

七、案例分析1. 教学内容:以新中国初期某一重要外交事件为例,如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分析其背后的战略考量、外交技巧等。

2.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个案例,汇报讨论成果。

八、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成因及其影响。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人教版】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人教版】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姬秉新、陈其等主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中国的外交总原则与基本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基本史实。

(2)理解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方针,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学习,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能较为全面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了解制定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学会将历史人物、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2)阅读教材,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意义和成就,学会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分析,认识党和政府能够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从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出发,制定成熟的外交政策;(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成就的概括和分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认识到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活动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以讲述法为主,以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为辅。

学法:以合作探究为主,小组讨论法与练习法为辅。

课时:1课时四、直观教具多媒体设备及PPT课件五、课堂教学类型单一课六、板书提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大基本方针: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二、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同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4、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材料一:图片材料《南京条约》签订,《马关条约》签订,《辛丑条约》签订,袁世凯《二十一条》签订。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第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

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1)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且逐步走向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潮流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敌视和经济封锁政策。

(3)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外交政策。

2.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另起炉灶”即不承认“旧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的屈辱不平等外交,在新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新型外交关系。

(2)“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废除一切过去旧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消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从新建立平等的外交。

3. 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1)同苏联等国家最先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3)日内瓦会议(4)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二、思想教育目标1.使学生们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初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积极开展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外交政策,并且取得的了很大的外交成就,改变了中国过去屈辱的外交历史,显示了新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和评价,产生了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际相互关系的新准则,表明了新中国对于建立世界和平、国际秩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新中国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国际万隆会议,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增加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三、能力目标1.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培养概括问题的能力。

2.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人教版必修1)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人教版必修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四、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天门实验高中历史组谢艳芳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2、难点:理解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国际形势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开国大典视屏流程一:基础知识梳理快速阅读,提炼要点:1. 阅读课本第一目,找出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总原则和三大政策.2.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三目列举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四项成就.流程二: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说说你的看法?(看材料:从国际环境、美国的对华政策、苏联的对华态度、中国的考虑等方面思考)探究问题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看视屏)探究问题3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做出了什么突出贡献?(学生活动)流程三:课堂小结流程四:巩固练习欢迎指导刘大使美国对我国参加亚非会议深表恐惧,利用亚非各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所造成的隔阂大做文章,捏造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的谎言,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

并派遣了一个77人的亚非会议工作小组,企图操纵破坏会议。

台湾国民党驻香港特务机关为了谋害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人员,以60万港元的巨额赏金买通了香港飞机工程公司的清洁工周梓铭,令他在中国代表团乘坐的飞机上安放定时炸弹,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中国代表团成员和随同采访的中外记者共11人,全部遇难。

总理是当时临时改道缅甸,才幸免遇难,然而针对总理的暗杀行动一直没有停止。

为了使会议达到预期的效果,从2月开始周总理即着手会议的准备工作,主持制定了参加会议的方针和策略:多谈亚非共性问题,少谈中国个性问题。

对于可能出现的攻击多做正面申述和说明,避免陷入不同制度的争论。

但会议没开多久,先是伊拉克的发言人,然后是菲律宾,泰国的代表先后起来攻击中国,攻击共产主义。

诬蔑共产主义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提出“亚非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反对殖民主义,而是反对共产主义”,并要与美国联合反对共产主义;指责中国进行“颠覆活动”,要中国代表团表明“对和平共处的诚意。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毛泽东访问苏联、亚非会议、日内瓦会议、尼克松访华等历史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事业,感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崛起的历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4.外交成就的意义:阐述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外交事件进行讨论;
2.讨论内容:让小组成员从外交政策、外交活动、外交成就等方面进行讨论;
3.讨论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内交流,形成共识;
4.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氛围;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中国外交成果的图片,增强学生的视觉冲击力;
3.设计相关历史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外交官,亲身体验在国际舞台上的智慧与勇气;
4.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实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水平。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水平。

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使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展示近代旧中国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图片,引用周恩来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引用毛泽东在1949年6月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的讲话“本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都愿意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

”明确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提出新中国初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材料展示:“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

以前是世界第一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

……与此相反的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

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

”“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实力在大国中是首屈一指的。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了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

它还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这些都是战后美国准备称霸世界的资本。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2)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主要外交活动;(3)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成果及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2)运用案例分析法,研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主要外交活动;(3)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成果及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我国外交事业自豪的情感;(2)培养学生全球观念,提高国际视野;(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主要外交活动;(3)新中国初期外交成果及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内涵;(2)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的背景及意义;(3)新中国初期外交成果的评述及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2)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活动。

2. 教学内容:(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2)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动;(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果及影响。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活动;(2)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外交事件,进行分析;(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外交成果及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活动及成果,强调其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1.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活动;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2)新中国外交活动的主要内容;(3)新中国外交成果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设计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包括外交政策、外交目的、外交活动、外交地位和外交成果等方面的内容。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中国外交是屈辱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从高考命题趋势来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现实联系密切,是考查重点。

从全书来看,本单元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是中国政治活动史的收尾部分。

掌握好本单元是学好中国政治史和国际关系史的关键。

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意义。

主要内容包括建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重大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实践、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活动。

通过讲授,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方面走过的基本历程及其重要成就,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理解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有些知识点,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在初中学习过,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探究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以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确立发展和整体意识,从世界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学习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外交思想,感悟领导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外交智慧,使学生受到人生成长方面的启迪。

重点: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及本身综合国力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难点:正确把握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特点(原则性、灵活性)。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中国奉行“一边倒”为中心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被公认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逐渐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思路设计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清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和外交成就,并帮助学生理解实行这种外交政策的特殊背景和内涵。

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探究。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创设开放性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空间,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2.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

(3)掌握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阅读相关材料(文字、图片、音像等),提高历史阅读能力,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借助形象思维分析思考,以感知历史。

(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基本内容的学习,学会分析外交政策出台的原因,学会概括归纳建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并发挥积极作用,表明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导入多媒体放映“开国大典”。

师生互动师: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怎样的国际局势?面临这种国际局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取得的外交成就怎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临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

当时,世界正处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冷战”与对抗之时,世界出现了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面临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且开展积极的外交工作,取得了辉煌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大国的良好形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导入翻开一部中国近代史,呈现给我们的总是一幅幅伤心的场景:国土沦丧,山河破碎,“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新中国的力量正逐步显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感受新中国的外交。

推进新课自主学习问题情境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学生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反映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抗之中。

两大阵营相互对抗、斗争,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

这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

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有明确的规定:多媒体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过程评价: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的作用,它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这已经具有法律效力。

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毛泽东主席就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同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民主的外国政府建立友好合作的外交关系。

”这表明新中国开始奉行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外交政策。

这与旧中国时期的屈辱外交有本质的区别。

合作探究:旧中国时期的屈辱外交表现主要有哪些?形成旧中国屈辱外交和新中国独立外交两种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晚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步步使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袁世凯政府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蒋介石国民政府试图建立亲美反共的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则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的前提下,与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进行平等外交。

两种外交政策的不同特点主要是由于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反动政府都使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丧失主权以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造成的。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民族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制定的外交政策。

教师小结认识:①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必须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

②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的失败。

③外交是国内国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内政的延续。

2.基本外交方针师生互动师: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基本外交方针有哪些?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总原则下,毛泽东把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形象地概括为三句话(提问:哪三句?),其含义是什么?生:第一,“另起炉灶”;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第三,“一边倒”。

其中,“另起炉灶”是指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概不予承认,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师:“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核心,(提问)什么是“一边倒”?实行“一边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所谓“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新中国成立后,必然受到帝国主义的干涉,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

因此,“一边倒”方针的提出,是由当时历史条件决定的,是为了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合作探究:如何看待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战略?(1)“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不是“闭关锁国”?(2)“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果不采取“一边倒”而是走“中间路线”,能否行得通?(3)你认为新中国初期我国外交应当是联合苏联还是应当依附美国?教师补充相关史料:在当时国际背景下,有人希望执政后的中共走一条美苏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可以利用矛盾,掌握主动,有利于新政权提高国际地位。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指出,要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共同纲领》则以严谨的语言规定了“一边倒”政策的确切含义,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未必是对中国最有利的政策:站在美苏之间,利用矛盾,掌握主动,有什么不好呢?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执行的“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的对外政策,不就是美苏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吗?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共除了“一边倒”以外是没有别的选择的。

当时,两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既可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更可以壮大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果实、保卫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教学过渡:新中国在这些外交方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问题情境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同苏联等17国建交过程评价: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的原则为引导,积极拓展外交空间,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但是,当时开展外交的国际环境对新中国非常不利,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

新中国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