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材图表解析大全(中)ppt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新教材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课件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5题,由图中信息及图名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人口、聚落分布与地形
的关系。第6题,由图可知,④处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量最大。
答案:5.A 6.D
必修第二册·中图地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刷习题 巩固提升
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人口过亿的国家共有12个,依次是 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 俄罗斯、日本、墨西哥、菲律宾,其中亚洲有7个国家,下图为世界人口的分 布图。
必修第二册·中图地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必修第二册·中图地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问题探究] 问题1 如何表示某地的人口分布格局? 提示:某地的人口密度大小可以反映该地的人口分布格局。 问题2 人口过亿的亚洲国家对应的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是什么? 提示:7个人口过亿的亚洲国家对应的主要气候类型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 最主要的气候特征。 问题3 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南极大陆由于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适于人类居住。
必修第二册·中图地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其分布分析如下。
必修第二册·中图地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方法技巧]
口诀记忆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居住,亚洲东部南部; 北美东部欧洲,人口稠密在数; 地属沿海平原,气候湿润温暖; 农业历史悠久,工交城市发展。
必修第二册·中图地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微思考] 举例说明政府的人口政策、宗教和地方习俗是如何改变一个国家 或地区人口分布的? 提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政策,城市人口变稀疏;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 地,人口稠密;春节期间,我国城市人口变稀疏。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1
莫霍洛维契奇
古登堡面
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 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处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明显下降 (纵波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 失),后来证实这里是地幔与地 核的分界面。人们将这个界面 称为古登堡面。
本诺·古登堡
探究二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内部物质形态 根据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推测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物质状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幔
大洋地壳部分较薄(5—10千米) 大陆地壳部分较厚(39—41千米),各处差异大
(二)地幔
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上 地幔部分合称为岩石圈
上地幔 地幔 下地幔
莫霍界面 1000千米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
软流层
位于上地幔上部,内部 物质呈高温熔融状态, 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三)地核 古登堡面之下的部分为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
人类无法“钻”到地球内部去探索地球实际的结构特征,但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人们认识到地
会球发具有生圈弹层结性构,震并动以此,为并理论以基础波进的行各形种科式学向探索四的活周动传。 播,这种弹性波就叫 地震波 。
7
纵波
横波
8
地球内部的“使者” 地震波(横波、纵波)
02
地 球 的 外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一)大气圈
概念: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层
边界:下部边界是地球海陆表层, 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2000—3000 千 米 的 高 空 是 大 气 圈 的上部边界
(一)大气圈
作用: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得 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 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 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 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高中地理中图必修3课件: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节
价
需挖渠道的工程量很
缺 低,需梯级抽水北送,耗
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
大,占用农田多,迁
点 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
西北地区供水;工程
移人口多
二次污染);水质差
量大
②线路效益评价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也要充分考虑线路的效益。我国南水北调东线线路较长, 水源地水质最差,但该线路沿线及输入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水资源供 需矛盾突出,收效周期短,收效大,因此首选东线。 (3)分析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可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又涉及输入地、输出 地及沿线地区。
环境影响 中到新的_主__导__产__业_
促进 就业 和地区经济发展
[思考] 我国中、东部地区一方面接受国外产业转移,同时又将一些产业 向西部地区转移,这对于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各有什么意义? 答案 对中、东部地区来说,一些传统工业、初级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 产业和能源消耗大的产业已进入衰退阶段,如果把这类产业转移到西部, 能够使中、东部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于产业升级。对于西部地区来 说,接纳中、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可以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 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同中、东部地区的差距。
气的污染;矿石层中所含的有害气体因开采而释放
废渣污染
废渣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
噪音污染
开采产生的噪音影响生态平衡
跟踪训练 下图示意“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几种发展方式”。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山西省利用煤炭资源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目的,不正确的是
A.延长产业链
B.提高附加值
C.提高就业率
√ D.降低碳排放
1.简要分析山西省煤炭开采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答案 山西省煤炭开采需移动大量的表土、矿石和基岩,导致生态破坏, 诱发灾害;产生大量的废渣,占用大量农田,污染水、土壤和大气环境。 2.分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的原因。 答案 ①北部河流多,水量丰富,多外流河;南部河流少,多属内流河, 水资源缺乏。②北部城市少且分布稀疏,用水量少;南部城市多且分布 密集,用水量较多。
(新教材)2021版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课件:2.6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解析: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 如水稻土。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 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
答案:B
5.读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④代表的地球外部四个圈层是: ①__岩__石____圈,②___水_____圈,③___大__气___圈,④_生__物___圈。 (2)土壤是处于四大圈层中紧密接触的___过_渡____地带,是陆地环境 各要素___综__合___作用的产物,是地表__物__质__________ 循 环 和 ____能__量______转化非常活跃的地带。
答案:1.B 2.C 3.A
读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 4~5 题。
4.上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要素的单向性影响和变化 B.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C.多种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才能影响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 D.地理环境的独立性 5.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当地农作物产量下降 B.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使当地耕地面积减少 C.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并使之形成“地上河”,给河道整 治和防洪带来了巨大困难
最大的是(均位于库区)( )
解析:第 1 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 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 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第 2 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 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第 3 题,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 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知道土壤的概念和组成。 2.通过对土壤标本或实地观察,认识土壤颜色、质地、剖面构造 等特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图片或影像材料掌握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各自然环境要素的 作用。 4.通过对土壤功能的认识,理解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资源 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方式,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答案:B
5.读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④代表的地球外部四个圈层是: ①__岩__石____圈,②___水_____圈,③___大__气___圈,④_生__物___圈。 (2)土壤是处于四大圈层中紧密接触的___过_渡____地带,是陆地环境 各要素___综__合___作用的产物,是地表__物__质__________ 循 环 和 ____能__量______转化非常活跃的地带。
答案:1.B 2.C 3.A
读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 4~5 题。
4.上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要素的单向性影响和变化 B.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C.多种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才能影响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 D.地理环境的独立性 5.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当地农作物产量下降 B.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使当地耕地面积减少 C.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并使之形成“地上河”,给河道整 治和防洪带来了巨大困难
最大的是(均位于库区)( )
解析:第 1 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 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 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第 2 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 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第 3 题,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 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知道土壤的概念和组成。 2.通过对土壤标本或实地观察,认识土壤颜色、质地、剖面构造 等特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图片或影像材料掌握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各自然环境要素的 作用。 4.通过对土壤功能的认识,理解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资源 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方式,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 到实践中用 ———————— 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 1~2 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圈层Bຫໍສະໝຸດ 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
()
2.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海洋部分的厚度较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A 大气圈: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其下部边界为地球_海__陆___表面,2 000~ 3 000 km 的高空可大致看作大气的上界。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 _减__小___。
2.B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_连__续__的__不__规__则__圈层。包括地表水(海 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大气水、__生__物__水__等。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据日本气象厅消息,当地时间 2021 年 2 月 13 日 23 时 8 分,日本东北地 区发生里氏 7.1 级地震,震源位于福岛附近海域(北纬 37.7 度,东京 141.8 度), 震源深度 60 千米。
( √)
4.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
( √)
5.生物圈就是地表生物的总称。
( ×)
6.水圈的水是不停流动的,是最活跃的圈层。
( ×)
二、选择题 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 1~2 题。
1.图中正确表示岩石圈的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2.关于图中①②③之间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D.④
层
水。约 2/3 的淡水储存在南北极和高山地区的
冰川中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 地球的运动 课件 (共40张PPT)
昼夜长短的变化
读图回答。
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图
(1)全球各地春秋分日昼夜长短有何规律? (2)北半球各地夏至日昼夜长短有何规律? (3)北半球各地冬至日昼夜长短有何规律?
要点(1) [读图说明]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要点(2) [读图分析]北半球各地夜大在于昼长,
越往北夜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要点(3) [读图归纳]北半球各地昼长大于夜长,
1.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 越长 , 北极附近出现 极昼 现象。 2.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且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附近出现 极夜 现象。 3.春秋分日:全球昼夜 平分 。 4. 赤道 上全年昼夜平分。
三、季节更替
1.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 ,季节更替现象不明显。 2.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 。 3.中纬度地区: 四季 更替明显。
2.右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 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 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读 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 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 (2)此时,90°E的区时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 ________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
•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2021/7/262021/7/262021/7/26Jul-2126-Jul-21
地 理 (中图版 ·必修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7/262021/7/262021/7/26Monday, July 26, 2021
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高中地理中图版(2024)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课件(共84张PPT)
降水
对农业的影响
具体案例
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
制度和产量关系密切 世界水稻种植区主要分布在
年降水量小于250 mm的地 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 区,除有灌溉水源外,一
候区 般不适合发展农业
自然因素
对农业的影响具体案例地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 南方的水田农业;横断山
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势
技术的应用使得阿根廷大豆产量高,是世界上继美国、巴西之后的第三大大
豆生产国。近年来,阿根廷大豆和豆粕(牲畜与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大量出口 中国。下图示意阿根廷大豆产区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与巴西相比,阿根廷发展大豆种植业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B ) A.冬季寒冷,少病虫害 B.夏季日照时间长 C.秋季干燥,天气晴朗 D.春季细雨连绵 2.阿根廷大豆主产区分布于潘帕斯草原中心,主要是因为该区域( A ) A.地广人稀,可耕地多 B.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C.邻近牧场,肥料充足 D.地势平坦,便于耕作
社会经济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具体案例
市场 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城郊发展乳畜业及园艺业
交通 运输
对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影响 大;交通条件的改善扩大了 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我国北方居民冬季可以吃到海 南生产的新鲜瓜果和蔬菜
劳动力的数量、素质、成本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农业生
劳动力
影响农业生产
产多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社会经济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具体案例
政策
国家政策及政府干预 “以粮为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粮食直补
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
科技
通过机械化、良种化、如我国将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 水利化等农业现代化 m;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利
对农业的影响
具体案例
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
制度和产量关系密切 世界水稻种植区主要分布在
年降水量小于250 mm的地 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 区,除有灌溉水源外,一
候区 般不适合发展农业
自然因素
对农业的影响具体案例地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 南方的水田农业;横断山
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势
技术的应用使得阿根廷大豆产量高,是世界上继美国、巴西之后的第三大大
豆生产国。近年来,阿根廷大豆和豆粕(牲畜与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大量出口 中国。下图示意阿根廷大豆产区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与巴西相比,阿根廷发展大豆种植业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B ) A.冬季寒冷,少病虫害 B.夏季日照时间长 C.秋季干燥,天气晴朗 D.春季细雨连绵 2.阿根廷大豆主产区分布于潘帕斯草原中心,主要是因为该区域( A ) A.地广人稀,可耕地多 B.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C.邻近牧场,肥料充足 D.地势平坦,便于耕作
社会经济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具体案例
市场 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城郊发展乳畜业及园艺业
交通 运输
对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影响 大;交通条件的改善扩大了 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我国北方居民冬季可以吃到海 南生产的新鲜瓜果和蔬菜
劳动力的数量、素质、成本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农业生
劳动力
影响农业生产
产多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社会经济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具体案例
政策
国家政策及政府干预 “以粮为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粮食直补
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
科技
通过机械化、良种化、如我国将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 水利化等农业现代化 m;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利
高中地理第四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环境污染问题课件中图版选修6
9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 重,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 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下图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4 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4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各种重金 属引起的 人畜病症
海洋上漂浮大量油膜和油块
①藻类大量繁殖; 重金属元 ①石油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
危 害
②水体中其他植 物死亡;③鱼类死 亡;④湖泊演变为
素通过食 物链最终 危害人畜
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 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亡;② 油膜和油块粘住大量鱼卵和幼
沼泽
健康
鱼,阻碍海藻光合作用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类 型
概念
原因
危害
水 污 染
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 致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 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 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 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 质恶化的现象
主要是人为原因造 影响水的有
成的,水污染物主要 效利用,危
有三大来源:工业废 害人体健
水、农业污水、生活 康;破坏生
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
污 染 来 源
生产和生活污水 中所含的氮、磷等 营养物质
工业生产中含重金 属的污水排放和固 体垃圾中重金属的 淋溶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 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 泄漏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水体富营养化
重金属污 染
海洋石油污染
表 现
陆地水体:称为“水 华(水花)”,又称“藻 花”;海洋水体:称 为“赤潮”
危害人体健康 (2)危害
造成植物枯死,农作物减产 (3)措施:积极改善城市交通结构;改进汽车燃料,安装汽车排气系 统催化装置等,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2021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ppt
(2)该岩石在怎样的条件下会形成变质岩,形成的变 质岩是__________岩。
答案:(1)石灰 沉积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2)石灰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岩石原有的成分 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大理
1.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应用
项目
喷 出 岩 岩 浆 岩 侵 入 岩
形成过程
岩浆在地下巨大 压力作用下,沿 着地壳软弱地带 喷出地表迅速冷 却凝固而成
⊙判断正误 1.花岗岩是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 ) 2.岩浆岩和其他两类岩石可以直接转化。( ) 3.只有岩浆岩是由岩浆直接形成的。( ) 答案:1.× 2.× 3.√
三、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利用 1.岩石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岩石和矿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岩石还形成了许多秀丽的自然景观,成为享誉世 界的风景游览区。 [思考] 既然岩石可以循环,因此岩石是人类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 提示:不赞同。尽管岩石可以循环,但循环的周期 很长,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而言,岩石是一种不可再生 资源。
⊙判断正误 1.岩石圈就是地壳。( ) 2.花岗岩是常见的侵入岩,玄武岩是常见的喷出岩。 () 3.沉积岩都含有化石。( ) 答案:1.× 2.√ 3.×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存在的基础:岩石圈中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的相互转化。 2.转化过程。
(1)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到地壳之中冷―却―凝→结岩浆岩。 (2)出露地表的岩石外―力―作→用 沉积岩。 (3)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作→用 变质岩。 (4)各类岩石重新深入到地下重―熔―再→生岩浆。 3.影响: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 表变得高低不平,差异加大;外力作用则可夷平地表, 使地表差异减小。正是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 的物质才会不停地循环运动。
答案:(1)石灰 沉积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2)石灰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岩石原有的成分 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大理
1.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应用
项目
喷 出 岩 岩 浆 岩 侵 入 岩
形成过程
岩浆在地下巨大 压力作用下,沿 着地壳软弱地带 喷出地表迅速冷 却凝固而成
⊙判断正误 1.花岗岩是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 ) 2.岩浆岩和其他两类岩石可以直接转化。( ) 3.只有岩浆岩是由岩浆直接形成的。( ) 答案:1.× 2.× 3.√
三、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利用 1.岩石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岩石和矿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岩石还形成了许多秀丽的自然景观,成为享誉世 界的风景游览区。 [思考] 既然岩石可以循环,因此岩石是人类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 提示:不赞同。尽管岩石可以循环,但循环的周期 很长,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而言,岩石是一种不可再生 资源。
⊙判断正误 1.岩石圈就是地壳。( ) 2.花岗岩是常见的侵入岩,玄武岩是常见的喷出岩。 () 3.沉积岩都含有化石。( ) 答案:1.× 2.√ 3.×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存在的基础:岩石圈中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的相互转化。 2.转化过程。
(1)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到地壳之中冷―却―凝→结岩浆岩。 (2)出露地表的岩石外―力―作→用 沉积岩。 (3)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作→用 变质岩。 (4)各类岩石重新深入到地下重―熔―再→生岩浆。 3.影响: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 表变得高低不平,差异加大;外力作用则可夷平地表, 使地表差异减小。正是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 的物质才会不停地循环运动。
2019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共41张PPT)-PPT精选文档
东部→西部 乡村→城市
农业危机和 自然灾害
南部→北部和西部
新兴工业的 东北部老工业区→ 兴起和发展 西部和南部新工业区
老工业区的 新工业区→老工业 重建和改善 区 乡村→城市
【典题训练】
下图为“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规模示意图”, ①为城市间人口迁移,②为城乡间人口迁移,③为开拓 式人口迁移(与土地扩张相伴的人口迁移)。人口迁移 类型与其主要成因的正确组合是( C ) A.①—耕地面积的变化 B.②—经济全球化 C.②—城乡经济差异 D.③—城市环境污染日益 严重
思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为什么要迁移呢?人口迁移究竟受哪些因素的 影响呢?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环境移民
请看下面图片,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和自 然灾害
请看下面图片,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主要因素: ①美洲属于未开发的新大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②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 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的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除障碍; ④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促进因素,加快了人口迁移 的过程。
美国国内四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南北战争
工业化和城 市化的发展
【解析】城乡间人口迁移主要发生在城乡差别较大 的时期,迁移规模较大;随着城乡差别的减小,城 乡间的人口迁移也逐渐减少;所以影响城乡间人口 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差异。
人 人口的
概念
口 迁移
的
分类和影响
空 间 影响
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变化
高中新教材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课件:第二章 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课件(61张)
下侵蚀减弱,向两岸侵蚀加强, 弯、宽、浅,横断面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河流更 呈槽型
加弯曲,河谷展宽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主题探究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2.流水堆积地貌 类型 冲积扇、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当堂检测
冲积平原
图示 及位 置
成因
多位于水流流出 多位于河流入海、 多位于河流中下
沟口处
入湖口处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主题探究
3.对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冲积扇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河口三角洲仅分布在 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冲积扇一般位于河流出山口处 ④河口三 角洲一般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 A.①③ B.②④ C.①④D.③④ 4.与冲积扇相比,河口三角洲所在地区( ) ①地势平坦,汊流较少 ②波浪作用显著 ③土壤肥沃,气候湿润 ④多沙洲、沙岛发育 A.①③ B.②④ C.①④D.②③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主题探究
实践链接美国加利福尼亚帝国沙丘位于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 州与墨西哥的交界处,宽度约10千米,连绵约75千米,从空中看,宛如 长龙,蔚为壮观。加利福尼亚帝国沙丘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这 种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里? 提示:风力堆积作用。我国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游
流水流出山口,坡
度减小、流速剧 减,携带的部分物 质堆积而成
河流携带泥沙流 经平原,加上海水 的顶托作用,流速 降低,泥沙沉积而 成
由河流携带的冲 积物沉积而成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主题探究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1 4.2世界洋流的分布与影响(共44张ppt)
西风漂流
本格拉 寒流
西澳大利
厄加勒
亚寒流
斯暖流 西风漂流
东澳大利 亚暖流
南赤道暖流 西风漂流
秘鲁 寒流
北印度洋海区大洋环流(冬季)
南亚冬季风:东北季风
冬季
环流成因:冬季,东北季风盛
行时,洋流作逆时针方向流动,
形成显著的赤道逆流。
索马里洋流:索马里暖流
0°
索马里 暖流
向岸流
东北季风
北印度洋季北风环印流度洋海区大洋环流(夏季)
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
B
暖流增温增湿
A
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寒暖流 交汇处
上升 补偿流
气候
表层养分丰富 浮游生物繁盛
渔业资源丰富
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东格陵
世
兰寒流
界 洋
北大西
北海
洋暖流
渔场
流
作
用
与
四
大
渔
场
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布
千岛 寒流
北海道渔场
日本 暖流
拉布拉 多寒流
纽芬兰渔场
墨西哥 湾暖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逆时针
寒流
暖流
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顺时针
暖流
寒流
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逆时针
暖流
寒流
全球洋流模式与形成机理
拉布拉 多寒流
东格陵 兰寒流
墨西哥 湾暖流
加那利 寒流
北赤道暖流
季风 环流
千岛 寒流
阿拉斯 加暖流
日本
北太平洋暖流
暖流
加利福尼 亚寒流
北赤道暖流
本格拉 寒流
西澳大利
厄加勒
亚寒流
斯暖流 西风漂流
东澳大利 亚暖流
南赤道暖流 西风漂流
秘鲁 寒流
北印度洋海区大洋环流(冬季)
南亚冬季风:东北季风
冬季
环流成因:冬季,东北季风盛
行时,洋流作逆时针方向流动,
形成显著的赤道逆流。
索马里洋流:索马里暖流
0°
索马里 暖流
向岸流
东北季风
北印度洋季北风环印流度洋海区大洋环流(夏季)
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
B
暖流增温增湿
A
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寒暖流 交汇处
上升 补偿流
气候
表层养分丰富 浮游生物繁盛
渔业资源丰富
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东格陵
世
兰寒流
界 洋
北大西
北海
洋暖流
渔场
流
作
用
与
四
大
渔
场
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布
千岛 寒流
北海道渔场
日本 暖流
拉布拉 多寒流
纽芬兰渔场
墨西哥 湾暖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逆时针
寒流
暖流
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顺时针
暖流
寒流
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逆时针
暖流
寒流
全球洋流模式与形成机理
拉布拉 多寒流
东格陵 兰寒流
墨西哥 湾暖流
加那利 寒流
北赤道暖流
季风 环流
千岛 寒流
阿拉斯 加暖流
日本
北太平洋暖流
暖流
加利福尼 亚寒流
北赤道暖流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PPT素材:/sucai/
PPT背景:/beijing/
PPT图表:/tubiao/
PPT下载:/xiazai/
PPT教程: /powerpoint/
资料下载:/zil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试卷下载:/shiti/
教案下载:/jiaoan/
PPT论坛:
PPT课件:/kejian/
PPT素材:/sucai/
PPT背景:/beijing/
PPT图表:/tubiao/
PPT下载:/xiazai/
PPT教程: /powerpoint/
资料下载:/ziliao/
PPT下载:/xiazai/
PPT教程: /powerpoint/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试卷下载:/shiti/
教案下载:/jiaoa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1.概念:由于流水的___侵__蚀_____、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2.分类
(1)沟谷地貌
①沟谷的横剖面呈___V_______型。
②当沟谷水流流出沟口时,流速骤减,流水携带的物质沉积下来, 形成以___沟__口_____为顶点的洪积扇或冲积扇。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二4.3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共25张ppt)
➢ 南海地理环境——资源丰富
一、南海诸岛
2 南海诸岛历史资料
资料:早在东汉(公元25—220年)杨孚所著《异物志》记载:
“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涨海”为我国古代对南海的称谓, “崎头”则为我国古代对海中岛礁的称呼。三国时期(公元220—280 年)吴国康泰《扶南传》中提到,“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石, 珊瑚生其上也”。宋代开始,各种文献比较明确而集中地称南海诸岛 为“(千里)长沙”、“(万里)石塘”。最晚到清初年间,中国海 南岛渔民就在指导他们到西南沙群岛捕鱼的《更路簿》中,为南沙73 个岛礁、西沙33个岛礁命名。
• 1935 年 4 月,中国政府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出版了《中国南海 各岛屿图》,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以官方名义出版南海海域地图。
• 1936 年,白眉初根据《中国南海各岛屿图》编辑出版了中学教 科书《中华建设新图》,其中包括标识南海诸岛的《海疆南展后 之中国全图》。
• 1948年,民国政府内政部方域司正式出版了由傅角今主编、王锡 光编绘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该图及附图《南海诸岛位置 图》中,在南海诸岛四周画有11条线。这是南海11 段“断续线” 首次以官方名义向世界公布。
活动:以上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
东汉杨孚所著《异物志》
➢ 我国最早发现,并命名了南海诸岛
一、南海诸岛
2 南海诸岛历史资料
资料:晋代(公元266—420年)谢承《后汉书》记载“交 阯七郡贡献,皆从涨海出入”,说明汉代交阯七郡每年向朝廷 交纳赋税主要通过海路。张勃《吴录》记载,“交州涨海中有 珊瑚,以铁网收之。”渔民以铁网在“交州涨海”捞取珊瑚。 交州,是东汉到三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名称,大致包括今中国广 东、广西、海南等地以及越南北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
一、南海诸岛
2 南海诸岛历史资料
资料:早在东汉(公元25—220年)杨孚所著《异物志》记载:
“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涨海”为我国古代对南海的称谓, “崎头”则为我国古代对海中岛礁的称呼。三国时期(公元220—280 年)吴国康泰《扶南传》中提到,“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石, 珊瑚生其上也”。宋代开始,各种文献比较明确而集中地称南海诸岛 为“(千里)长沙”、“(万里)石塘”。最晚到清初年间,中国海 南岛渔民就在指导他们到西南沙群岛捕鱼的《更路簿》中,为南沙73 个岛礁、西沙33个岛礁命名。
• 1935 年 4 月,中国政府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出版了《中国南海 各岛屿图》,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以官方名义出版南海海域地图。
• 1936 年,白眉初根据《中国南海各岛屿图》编辑出版了中学教 科书《中华建设新图》,其中包括标识南海诸岛的《海疆南展后 之中国全图》。
• 1948年,民国政府内政部方域司正式出版了由傅角今主编、王锡 光编绘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该图及附图《南海诸岛位置 图》中,在南海诸岛四周画有11条线。这是南海11 段“断续线” 首次以官方名义向世界公布。
活动:以上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
东汉杨孚所著《异物志》
➢ 我国最早发现,并命名了南海诸岛
一、南海诸岛
2 南海诸岛历史资料
资料:晋代(公元266—420年)谢承《后汉书》记载“交 阯七郡贡献,皆从涨海出入”,说明汉代交阯七郡每年向朝廷 交纳赋税主要通过海路。张勃《吴录》记载,“交州涨海中有 珊瑚,以铁网收之。”渔民以铁网在“交州涨海”捞取珊瑚。 交州,是东汉到三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名称,大致包括今中国广 东、广西、海南等地以及越南北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
【中图教育版】新版高中地理教学课件(必修一):1.3.1《地球的自转运动》ppt课件
链
昼半球的界线叫晨线,反之为昏线。图A中为晨线, 接 因为顺地球自转方向将进入白天。在图B和图C中我 们可以看出纬线是同心圆,所以是在极点上俯视地球 得到的俯视图。B图是北极上空俯视图,
地球应该是逆时针方向自转,那么晨昏线上半部分
是由昼转向夜的,所以应该是昏线,下半部分是由
夜转向昼的,所以应该为晨线。C图是南极上空俯视
球自转一周,赤道上静止的人们行程约八万里。1
670 km/h。
(2)距离赤道越近,纬度越低,可以获得最大的线速度。
运输条件便利;周围是茫茫大海,坠落的残骸不易造
栏 目
成意外;纬度更低,线速度大。
链 接
(3)不正确。地球的自转方向不论是从北极上空看还是
从南极上空看都是自西向东,只是从北极上空看呈逆
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链 接
A.2/3
B.7/12
C.11/12
D.3/4
解析:第(1)题,通过对图示进行补充可以得出下图。从图上
可以看出,此时A点为120°W、赤道和晨线的交点,其地方
时为6时,20°W的地方时为12时40分,30°W的地方时为12时。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B点的地方时小于12时,C为ACB的中
点,故C点 的地方时小 于 9 时,D项正确。第 (2)题,图中
120°W的地方时为6时,北京时间为22时,150°E的地方时为
栏 目
链
24时,故从180°向东到150°E的330°经度范围所处的日期均与 接
北京同处一天,故C项正确。
知识点五 地转偏向日
►师生互动
下图中虚线箭头表示的是物体原来的
受力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
力后物体的运动方向。a、b、c、d、
昼半球的界线叫晨线,反之为昏线。图A中为晨线, 接 因为顺地球自转方向将进入白天。在图B和图C中我 们可以看出纬线是同心圆,所以是在极点上俯视地球 得到的俯视图。B图是北极上空俯视图,
地球应该是逆时针方向自转,那么晨昏线上半部分
是由昼转向夜的,所以应该是昏线,下半部分是由
夜转向昼的,所以应该为晨线。C图是南极上空俯视
球自转一周,赤道上静止的人们行程约八万里。1
670 km/h。
(2)距离赤道越近,纬度越低,可以获得最大的线速度。
运输条件便利;周围是茫茫大海,坠落的残骸不易造
栏 目
成意外;纬度更低,线速度大。
链 接
(3)不正确。地球的自转方向不论是从北极上空看还是
从南极上空看都是自西向东,只是从北极上空看呈逆
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链 接
A.2/3
B.7/12
C.11/12
D.3/4
解析:第(1)题,通过对图示进行补充可以得出下图。从图上
可以看出,此时A点为120°W、赤道和晨线的交点,其地方
时为6时,20°W的地方时为12时40分,30°W的地方时为12时。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B点的地方时小于12时,C为ACB的中
点,故C点 的地方时小 于 9 时,D项正确。第 (2)题,图中
120°W的地方时为6时,北京时间为22时,150°E的地方时为
栏 目
链
24时,故从180°向东到150°E的330°经度范围所处的日期均与 接
北京同处一天,故C项正确。
知识点五 地转偏向日
►师生互动
下图中虚线箭头表示的是物体原来的
受力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
力后物体的运动方向。a、b、c、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19 世界部分古代文明发源地的分布 此图反映的是文化系统源地的分布状况。从图中看出, 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 域、尼罗河流域和古希腊等。它们各是一个结构较为 完整、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从空间范 围覆盖上可以说是四大文化区,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要素。以文字为例,创造象形文字的是古埃及文明,创 造楔形文字的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创造拼音文字的 是古希腊文明,创造汉文字的是古黄河流域文明。古 文明发源地兴起与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有关, 其共同的自然条件是:平原地形,河流中下游和适应的 气候。农田、灌溉渠道、乡村聚落等是古文明时期共 有的物质文化景观。
图3.22 文化扩散类型示意 此图示意了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即扩 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文化扩散的分类方 法有多种,如依据传播媒介进行划分,有 电视传播、广播传播、报刊书籍传播、 网络传播等。依据“人”的空间移动距 离长短来划分,移动距离短的是扩展扩 散,移动距离长的是迁移扩散。
谢谢!请看下集!
1、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 2、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
课件名称
地理 教材图表解析大全(中)
第三单元 文化景观
图3.1 对文化的不同理解 文化的内涵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 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世界 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带有人类活动印迹 的自然物都属文化的内容。三位同学的对话内 容都属于文化的内容,只是类型不同而已。学生 甲说的“课本上的内容”属于帮助人们认识世 界的认知型文化内容,学生乙说的“街头雕塑” 属于体现人们美学感受的艺术型文化内容,学生 丙说的“尊老爱幼道德传统”属于规范人们思 想和行为的文观 长江上游支流岷江流经崇山峻岭后,在四川都 江堰市一带进入平坦的成都平原。过去这里常 常发生水旱灾害,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了都 江堰。此工程采取中流作堰的方法,把岷江水 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这 就控制了岷江激流,使水势转为平缓,免除了水 灾,还能灌溉300万亩农田。至今此工程还恩泽 成都平原的良田,同时也不存在生态破坏和环 境污染的问题。以上说明文化景观顺应了自然 发展的规律,将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或无害的 影响;违背了自然规律则产生不利的影响。
图3.7 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景观 北方旱地景观、南方水田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 间,且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体现了文化景观 的空间差异。北方旱田,旱作,以种小麦为主,作 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方水田,水作,以种水 稻为主,作物一年两熟。
图3.8~3.12 文化景观的时代性与功能变化 文化景观在时间上的发展与变化,体现了文化景观的时代性。 同一文化景观在不同时期(时代),其功能意义也会发生变化。 寒山寺,古时为佛教活动场所,具有宗教功能,现在不仅有宗教 功能,还有历史文化旅游功能。居庸关云台,原为长城沿线的重 要关隘,具有防御功能,现在仅为旅游观赏功能。“江西流坑村 古民居的分布”展现了江西一个千年古村落。根据图例可以判 断,明清居民主要集中在水塘与河流之间,而现代居民已超出这 个范围,说明村落规模在近现代才有大规模的扩展。明清古民 居建筑现在已不仅仅是居住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古文化遗产 保留。南京明代城墙由古时的防御功能变为现在的旅游观赏功 能。“墨西哥三文化广场”集玛雅文化、宗教文化、现代文化 于一地,现在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城市文化是一种延续 的历史产物。在“千城一面”的现代城市建设中,人们逐渐发 现那些失去历史文化的城市,在城市间的竞争中失去一些宝贵 的优势资源。申办国际会议和国际重大赛事就可以说明之。
图3.14 中国虫神庙与明代北方蝗灾频率分布 首先明确虫神庙的分布与蝗灾频率的关系,即虫神庙的 分布越密集的地区,说明蝗灾频率越高。从图上看出,虫 神庙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华北,说明华北地区蝗灾频率 也最高,尤其是山东、河北蝗灾严重。根据蝗虫繁殖、 生活的条件,可以推测明代时北方一些年份自然环境的 特点是: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较常年偏高。说明文化 景观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越 密切的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指示性越强。需要说明的 是,虫神庙的分布范围并不能确定蝗灾的确切分布范围, 有些地区蝗灾频繁发生,但没有建虫神庙,说明文化景观 在反映自然环境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图3.2~图3.6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既可以体现物质文化,也可以体现精神 文化。指南针、云南傣家竹楼、背牛顶风景区 的烽火台,具有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 文化内容和物质形式,属于物质文化景观;京剧 剧照、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美国拉什莫尔山雕 塑、上海“金钥匙”雕塑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 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 内容,属于精神文化景观。
图3.18 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 此图反映的是文化现象源地的分布状况。从图中可以看 出,1848年欧洲大陆的革命中心都是城市。19世纪中叶,随着工 业革命的发展,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与落后 的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1848年意大利资产阶级革 命揭开了欧洲革命的序幕,这种文化现象通过传染扩散很快引 发了法国的二月革命,随后扩散到奥地利、普鲁士、匈牙利、 捷克和罗马尼亚等国。当时欧洲大陆许多地方农业欠收,农民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城市的革命也唤醒了乡村地区,图中绿颜 色的地区表示农民起义的分布,农民起义以中欧最为集中。 “革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城市扩展到乡村属于等级扩散。 从图中可以看到这场革命波及了欧洲大陆除俄罗斯外的主要国 家。当时的俄罗斯帝国 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没有很强大的资产阶级作为 传染扩散的基础,因此这场革命对俄国的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