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作业 四渡赤水

合集下载

近代史作业 四渡赤水

近代史作业  四渡赤水

• 二渡赤水 • 回师遵义,大量歼敌。我军进至扎西地区, 敌仍判断我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 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 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我分进合击。
• 三渡赤水 • 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我 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飞往 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 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 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这一狭窄地区。为 粉碎敌人新的围攻,我军将计就计,伪装 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 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
4、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毛泽东从全局着眼,没有一味冒进,而是 采取“四渡”方针,他正确的革命路线和 天才般灵活的军事指挥,使红军将士团结 一致勇往直前,并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 持。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这种军民 团结一致的人力量使出奇制胜有根本的保 障。
《四渡赤水出奇兵》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目录
• 一、 • 二、 • 三、 长征简介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体现长征精神
一、长征简介
•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 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 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 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 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 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 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 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 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 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 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四渡赤水的故事简介100字

四渡赤水的故事简介100字

四渡赤水的故事简介100字
一渡赤水。

我方在攻占土城后由于对敌情判断失误而处于不利局面。

毛周朱三人果断带领队伍撤退,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

二渡赤水。

蒋介石企图用17个师围歼红军,中革军委面对如此巨大压力,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云南扎西地区进发,总结失败教训之后提出“回事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的战略方针。

最终,在五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关山、重占遵义城。

三渡赤水。

蒋介石在得知桐梓、遵义失守后,亲自飞往重庆,准备对红军展开新的围攻,严密布防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企图将红军围歼于遵义,但在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际,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

四渡赤水。

三渡赤水后,蒋介石认为红军方针未定,应当趁机收紧包围圈。

然而红军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此地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方针。

纵横驰骋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歼灭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在三个月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黔滇三省,巧妙地穿揷于国民党重兵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

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这次旅行最大的收获就是身临其境,实地了解到了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为红军不怕艰难,不怕牺性,灵活机智的战略战术而深深的感动。

四渡赤水故事简说

四渡赤水故事简说

四渡赤水故事简说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

这段历史发生在1935年,当时红军正在长征的途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四渡赤水成为了一段悲壮的历史,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四渡赤水的背景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战役。

当时,红军在四川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而赤水河则成为了红军必须要渡过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经过艰苦的准备和筹划,决定进行四次渡河,以突围脱离敌军的包围。

第一次渡河,红军遭遇了激烈的敌军火力,损失惨重。

但红军并没有放弃,他们继续进行着准备,准备进行第二次渡河。

第二次渡河,红军再次遭遇了敌军的猛烈攻击,但他们依然坚持下去,为了生存,为了胜利。

第三次渡河,红军终于打破了敌军的包围,成功突围。

但他们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向前,为了最终的胜利,为了实现共产党的革命目标。

第四次渡河,红军终于成功渡过了赤水河,脱离了敌军的包围,继续前行。

四渡赤水的故事,展现了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红军没有畏惧,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敌人,顽强地战斗到底。

这段历史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光辉历史,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通过四渡赤水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的坚定信念和不屈意志。

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人民利益,勇敢地战斗到底。

这段历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传奇。

四渡赤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最终的胜利。

这段历史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四渡赤水故事简说350字

四渡赤水故事简说350字

作文一<<四渡赤水:红军的神奇之战>>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四渡赤水的故事吗?那可真是一场超级厉害的战斗。

当年,红军被敌人追得紧。

毛主席带领着大家想办法突围。

第一次渡过赤水河,到了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

可敌人很快反应过来,又围了上来。

红军不怕,接着第二次渡过赤水河,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敌人懵了,赶紧又追。

红军呢,再次巧妙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把敌人都给弄晕了。

然后,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充分展现了毛主席的高超智慧和红军战士们的勇敢无畏。

他们不怕困难,和敌人斗智斗勇,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我们要向红军学习,勇敢面对困难,努力奋斗。

作文二<<说说四渡赤水的传奇故事>>同学们,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四渡赤水的故事。

那时候,红军的处境可艰难啦。

敌人追着不放,就想把红军给消灭掉。

但是,红军可不会轻易被打败。

毛主席带着大家想办法突围。

他们第一次渡过赤水河,找机会休整。

敌人发现后急忙追来。

红军不慌不忙,第二次渡过赤水河,给敌人来了个突然袭击。

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

可他们还不死心,继续追。

红军接着第三次渡过赤水河,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最后,红军又一次神奇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成功摆脱了敌人。

四渡赤水这场战斗,真是太精彩了。

红军战士们用他们的勇敢和智慧,创造了历史。

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遇到困难不退缩,勇敢向前冲。

作文三<<四渡赤水:传奇之战>>嘿,同学们,今天咱来讲讲那超厉害的四渡赤水的故事。

当年啊,红军被敌人追得可紧啦。

毛主席带领着红军来到赤水河边。

第一次渡过赤水,想摆脱敌人。

可敌人也不傻,马上就追过来。

红军又杀了个回马枪,第二次渡过赤水。

这下把敌人都给弄糊涂了。

接着,红军再次转移,第三次渡过赤水,把敌人引得团团转。

最后,红军又巧妙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这四渡赤水啊,那可真是神了。

四渡赤水故事

四渡赤水故事

四渡赤水故事
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发生在1935年10月至11月间。

四渡赤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展现出的顽强意志和非凡智慧的历史见证。

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极端艰难的环境和敌人的严密围剿,四渡赤水成为了红军生死攸关的一次考验。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奇迹,也是红军长征的一次壮举。

第一次渡河,红军面对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和密集枪林,士兵们在指挥官的带领下,英勇奋战,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然而,敌军并没有放弃,他们对红军进行了疯狂的追击。

第二次渡河,红军面对着更加猛烈的敌军火力,许多红军士兵在渡河的过程中牺牲,但红军依然坚持下去,最终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第三次渡河,敌军已经对红军的行踪有了更加准确的掌握,他们在赤水河两岸部署了更多的兵力和火力,企图将红军彻底歼灭。

然而,红军指挥官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在夜间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给敌军以意想不到的打击。

第四次渡河,红军已经疲惫不堪,但他们的意志依然坚定。


指挥官的带领下,红军士兵们齐心协力,成功渡过了赤水河,最终
脱离了敌军的追击。

四渡赤水的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传奇,它展现了中国
共产党和红军的非凡智慧和顽强意志。

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红军
依靠着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成功地渡过了赤水河,为红军长
征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渡赤水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意志,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最
终的胜利。

四渡赤水,永远铭记在中国革命史上,成为了中国共产
党和红军的光荣一页。

四渡赤水小故事

四渡赤水小故事

四渡赤水小故事【实用版3篇】目录(篇1)1.四渡赤水的背景和意义2.四渡赤水的过程3.四渡赤水的历史影响正文(篇1)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 1935 年 5 月。

这次战役的背景和意义在于,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了重重困难,而四渡赤水则是他们突破敌人封锁、继续前行的关键一战。

四渡赤水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次渡河,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成功突破了赤水河防线。

第二次渡河,红军利用敌人的疲劳和松懈,再次突破了赤水河防线。

第三次渡河,红军在敌人的反扑下,采取了分散兵力、诱敌深入的策略,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第四次渡河,红军在敌人的追击下,采取了声东击西、虚张声势的策略,最终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四渡赤水对于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战役。

它不仅打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保证了红军的生存,也为红军后续的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目录(篇2)1.四渡赤水的背景和意义2.四渡赤水的过程3.四渡赤水的历史影响正文(篇2)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一次重要的战役,发生在 1935 年 5 月。

这次战役的背景和意义在于,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包括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

四渡赤水是红军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对于红军能否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继续长征具有重大意义。

四渡赤水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红军在赤水河边与敌人展开激战,成功击退敌人的进攻。

第二阶段,红军在敌人的追击下,再次渡过赤水河,并成功在赤水河东岸建立起防线。

第三阶段,红军在敌人的围攻下,再次渡过赤水河,并成功突破敌人的防线。

第四阶段,红军在敌人的追击下,再次渡过赤水河,最终成功脱离敌人的围追堵截。

四渡赤水对于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战役。

首先,四渡赤水展现了红军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也展现了红军高超的军事策略。

其次,四渡赤水使红军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为红军继续长征,最终到达陕北奠定了基础。

目录(篇3)1.四渡赤水的背景和意义2.四渡赤水的过程3.四渡赤水的历史影响正文(篇3)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一次重要的战役,发生在 1935 年 5 月。

四渡赤水的故事(完整版)

四渡赤水的故事(完整版)

四渡赤水的故事(完整版)四渡赤水的故事(完整版)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

下面是网提供的四渡赤水的故事(完整版),供参考借鉴!1935 年 1 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

15 ~ 1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 左" 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 2 、 6 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

1 月中旬,薛岳兵团2 个纵队8 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已进至乌江南岸;黔军以 2 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 3 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懒板凳进攻;川军14 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 个旅已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湘军4 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酉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碉堡,防堵红军东进;滇军 3 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桂军2 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上述情况,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赤化四川。

如渡江不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并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1 月 19 日起,红 1 、 3 、 5 、 9 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

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 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

24 日,红 1 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

28 日,红 3 、 5 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 1 军团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2 个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

小学生作文-红军四渡赤水河_中考作文.doc

小学生作文-红军四渡赤水河_中考作文.doc

小学生作文-红军四渡赤水河_中考作文本篇中考作文是由范文先生网精心收集,版权归作者所有!红军四渡赤水河古蔺县太平小学六(1)班张佳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回顾红军长征艰苦历程,我们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少年,更是感触颇深。

我家乡——古蔺县太平渡,到处传颂着当年红军故事,因为她是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重要渡口,红军曾从这里几次渡过赤水河。

在每天每人吃三两毛粮艰苦长征中;天险激流与雪山草地恶劣环境下;在前截后追强大敌人面前,凭着坚强信念,无畏精神,无比辛劳,战胜了随时可能出现生死考验。

如果说,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一次关键举措,那么,四渡赤水则是长征中关键关键。

没有长征北上抗日,中国革命胜利就要推迟。

同样,没有四渡赤水调动了敌人,长征胜利也不是那么容易。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战略战术上得意之笔,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调动敌人,牵制敌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战例,可说是绝无仅有。

古蔺是一块光荣红土地,七十年前,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举行了千古壮绝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赤水河畔谱写了“四渡赤水”英雄史诗。

“四渡赤水”期间,红军三次转战古蔺,途经太平、二郎、双沙等66个乡、38个场镇,历时54天。

在太平渡和二郎滩等渡口进行了二渡和四渡赤水,在双沙召开了遵义会议后第一次由毛泽东主持政治局会议,作文发布了《告全体红色战士书》,在二郎镇开仓分盐,救助劳苦百姓……赤水船工摇橹撑船。

太平、二郎百姓下门扛木帮助红军渡河,纯朴山民冒着生命危险救护红军伤员,张二婆收养了贺子珍在双沙生下孩子,二郎滩人用郎酒劳军,全县有八百热血男儿随军北上,为共和国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

红军业绩千古流芳,古蔺人民永志不忘。

事实上,长征它体现出一种精神,向我们昭示,古蔺七十万人民将发扬红军光荣传统,以红军一往无前英雄气概,向贫困宣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二十一世纪,我们深信,古蔺人民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古蔺这块红军走过热土,建设得繁荣富强,赤水河一写会再度辉煌!我被感动中考满分作文我被感动中考满分作文一:这,让我感动潮水退去海滩,无数小鱼在沙滩上挣扎,一个小男孩专注把小鱼一条条抛向大海。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
长征中的战役——四渡赤水出奇兵 四渡赤水出奇兵 长征中的战役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 长征是宣言书, 传队, 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主

●1934年10月 ●红4方面军长征路线 戈阳、 古楼、庆元、福安、宁冈、 宁化、井冈山、雩都 ●一幕军事史上著名战例— 一幕军事史上著名战例— 一幕军事史上著名战例 —四渡赤水


红军长征(Long Marches):1934~1936年间,中 红军长征 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 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 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 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 种机 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
一幕军事史上著名战例——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 一幕军事史上著名战例
口 之 一 一 渡 赤 水 的 渡 —— —— 土 城 军 红
一 渡 赤 水
二渡赤水
红军二渡赤水的渡口之一——太平渡
三渡赤水
红军三渡赤水的渡口之一——茅台
敌吴奇伟纵队遭到沉 重打击后,蒋介石急 忙于1935年3月2日由 汉口飞往重庆,亲自 策划新的围攻以阻止 我军东渡乌江。5日, 蒋介石发现我军西移 后,又改以堡垒主义 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 战法,实行南北夹击, 企图围歼我军于遵义、 鸭溪狭小地区。
长征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 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 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 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 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 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 了条件。
朱德关 于我军 四渡赤 水的命 令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 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 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 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 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 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 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 面军在懋功会师。

四渡赤水内容

四渡赤水内容

四渡赤水内容
四渡赤水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四渡赤水故事简说

四渡赤水故事简说

四渡赤水故事简说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这个故事发生在1935年,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

四渡赤水成为了长征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红军战士们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一个生动写照。

红军长征途中,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和自然环境的严酷考验。

四渡赤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展开的。

红军需要渡过赤水河,但敌人却在河对岸架设了火力点,形成了严密的封锁。

红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等领导人决定采取四渡赤水的战略,以突破敌人的封锁。

第一次渡河时,红军遭到了敌人的猛烈火力打击,损失惨重。

但红军战士们并没有被打败,他们坚定地相信胜利一定会属于他们。

于是,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奋勇冲向敌人的火力点,最终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然而,敌人并没有放弃,他们不断加强火力点,企图阻止红军的渡河。

在接下来的三次渡河中,红军战士们经历了艰苦的战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

最终,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顺利渡过了赤水河。

四渡赤水的故事,展现了红军战士们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革命的壮丽篇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意志和不屈斗志。

这段历史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勇往直前,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

四渡赤水的故事,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事件,更是一部生动的英雄史诗。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这段历史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传承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渡赤水,是一次伟大的胜利,更是一段永恒的传奇。

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指引着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愿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永远不忘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渡赤水故事

四渡赤水故事

四渡赤水故事
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这个故事发生
在1935年,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正在进行长征。

他们经历了
无数艰难险阻,但是在四渡赤水这一段历史上,他们展现了顽强的
意志和不屈的斗志。

第一次渡河,红军面临着敌军的猛烈阻击。

但是红军战士们奋
勇作战,最终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他们并没有因为一次失败就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胜利的决心。

第二次渡河,敌军加强了防守,赤水河水势湍急,形势更加严峻。

但是红军并没有退缩,他们用尽一切办法,最终再次成功渡过
了赤水河。

这一次的胜利,让红军士气大振,士兵们更加坚信胜利
就在前方。

第三次渡河,敌军已经布下了重重防线,赤水河水势更加凶猛。

但是红军并没有放弃,他们不顾一切地冲向赤水河,最终成功渡过。

这一幕激励了全军,士兵们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坚定的意志。

第四次渡河,敌军已经被打得节节败退,赤水河成了红军的胜
利之河。

红军士兵们信心满满,他们像猛虎一样冲向赤水河,最终成功渡过。

这一次的胜利,标志着红军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成果,也展现了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不屈斗志。

四渡赤水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四渡赤水,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象征。

四渡赤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信念,有勇气,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这个故事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

四渡赤水完整故事

四渡赤水完整故事

四渡赤水完整故事| 发表时间:2007-5-25 7:28:53 | 阅读:2656次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

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

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

在这一情况下,他们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7日,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

随即,召开了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四渡赤水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和形成的。

四渡赤水故事梗概

四渡赤水故事梗概

四渡赤水故事梗概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运动战。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整编,继续进军。

为了摆脱数十万敌军从四面八方对红军的追击、堵截和包围,毛泽东亲自指挥红军,在云贵高原展开一场灵活机动的运动战。

1935年1月29日,红军从遵义出发向北进军,一渡赤水,准备从四川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回合,北上抗日。

此举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恐慌,急调重兵布防在川黔边境,封锁长江。

2月8日,红军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关山,再战遵义,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部,重占桐梓、娄关山和遵义,并歼灭敌20多个团。

为了进一步迷惑和调动敌人,红军于3月16日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假装北渡长江。

3月22日,毛泽东指挥红军突然掉头东下,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直逼贵阳。

当时蒋介石正在贵阳督战,见红军矛头指向贵阳,自己周围的兵力空虚,慌了手脚,丧魂落魄,急调滇军火速驰援,实现了毛泽东部署的“调出滇军”的目的。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将军、朱德将军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作战时间: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作战地区:贵州省和四川省交界地区参战部队:红一方面军;国民党军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黔军3个师。

作战结果:共歼敌1.8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

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

2月上旬红军进至川南的叙永 地区,寻机北渡长江。此时,张国 焘借口嘉陵江“江阔水深,有重兵 防守”,抗拒中央命令,不仅不率 红4方面军南下以吸引川敌,反而 北攻陕南,致使川军无后顾之忧, 得以集中全力堵我北进。南面敌军 吴奇伟、周浑元两纵队和黔军王家 烈部,则由南向北机动,尾追我军。
鉴于以上新情况,毛泽东 等人决定,暂缓实行北渡长江 的计划,改向川黔滇三省边境 敌军设防空虚的扎西地区,利 用短暂时间,完成了部队整编、 精简,大大加强了部队战斗力, 为待机歼敌创造了良好条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军事方面:
一、我军首先能够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 出发,不断调整行动方向。
二、我军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争取和 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三、我军在运动战中,正确地处理“打” 与“走”的关系。
但是,红军一渡赤水后,由于敌情急剧变化和张国焘不执行党中央 的命令,北渡长江已不可能,又果断率师向扎西集结,在川黔滇边境寻 求新的机动,直至二渡、三渡、四渡赤水,最后巧夺金沙江,终于实现 了北渡长江的计划。
遵义地区的这次作战,历时五天,击溃和 歼灭敌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是中央红 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极大 地鼓舞了士气,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
我军遵义大捷后,蒋 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飞往重 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 攻,企图采取堡垒与重点 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 北攻,围歼我军于遵义、 鸭溪这一狭窄地区。
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四渡赤水简短故事

四渡赤水简短故事

四渡赤水简短故事
【最新版1篇】
目录(篇1)
1.介绍四渡赤水战役背景
2.概述红军长征途中的四渡赤水过程
3.解析四渡赤水战役的历史意义
正文(篇1)
四渡赤水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 1935 年 5 月。

这次战役是毛泽东指挥下的红军在长征途中进行的一次重要战斗,目的是为了迅速甩掉身后的追兵,保证红军长征的顺利进行。

在四渡赤水过程中,红军展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坚定的信念。

红军在渡过赤水河时,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采取了多次渡河、反复穿插的策略,成功地迷惑了敌人,并在战斗中大量歼灭敌人。

四渡赤水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胜利,也是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体现。

四渡赤水战役的历史意义深远。

首先,这次战役的胜利使得红军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红军长征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其次,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提高了红军的士气,增强了红军战士们的信心。

最后,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无畏
的精神,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四渡赤水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九日至五月九日)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

此役,从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九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五月九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三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四个师、两个旅另十个团,俘敌三千六百人。

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第一、战役背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于一九三四年十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受到惨重损失,渡过湘江以后,红军已由出发时的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不顾敌人调集四十我万重兵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十二月十二日在通道召开的军委会议和十八日在黎平召开的中央扩大会议上,肯定了毛泽东这一主张。

因此,中央红军出敌不意地向贵州卑,于一九三五处一月七日,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

随即,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扩大的政治局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央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湘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一百五余人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危险的局面,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果断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四渡赤水的简述

四渡赤水的简述

四渡赤水的简述四渡赤水这事儿啊,可太值得说道说道了。

在历史的长河里啊,这就像一场超级精彩的棋局,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玄机。

当时的情况那叫一个复杂,敌人就像一群狼似的,围追堵截。

咱们的红军呢,就像是被困在重重迷雾中的行者,可这行者可有大本事。

四渡赤水啊,不是简单地过四次赤水这么个事儿。

那赤水啊,就像是横在红军面前的一道天险,水流湍急得很,感觉就像一条发怒的巨龙,一般人看到都得打怵。

但红军不怕啊,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水手,虽然条件艰难,可心里有方向。

红军第一次渡赤水的时候,那是瞅准了时机。

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找到了敌人防守的漏洞,一下子就穿过去了。

这一渡啊,让敌人有点懵,他们可能还在想红军会按常规出牌呢,哪知道红军这么机灵。

接着二渡赤水,这就更神了。

这感觉就像是在敌人的包围圈里打了个回马枪。

敌人可能正洋洋得意呢,觉得红军已经被赶到对岸去了,没成想红军又杀了回来。

这一下啊,就像是给敌人来了个突然袭击,打乱了他们的部署。

红军战士们就像一群小老虎似的,充满了斗志,把敌人打得措手不及。

再到三渡赤水,红军又像是一个狡猾的狐狸,故意露出一些破绽给敌人看。

敌人以为抓住了机会,就一股脑地往那个方向追。

可红军呢,心里早有打算,这一招啊,就是为了把敌人的兵力给分散开,让他们乱了阵脚。

最后四渡赤水啊,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红军就像是一阵风似的,又巧妙地渡过了赤水。

这个时候的敌人啊,就像是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完全被红军牵着鼻子走了。

红军这一系列的操作,就像是一个魔术大师在表演,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这四渡赤水啊,充分体现了红军的智慧和勇气。

要是把战争比作一场比赛的话,红军就是那个在劣势情况下,靠着精湛的技艺和超强的心理素质,最后反败为胜的队伍。

在这过程中,红军战士们肯定吃了不少苦。

他们面临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还要在艰难的地形里穿梭。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啊,这种精神就像黑暗中的灯塔,给人力量。

这事儿啊,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就像红军遇到敌人的围追堵截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 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 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 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 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 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 “得意之笔”。而美国作家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 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 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 【具体历史背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 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 的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 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 八万多人减少到只遵义会议旧址有三万多人。王明又不 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 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 灭的险境。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 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这个 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1935年1月7日, 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 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 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主席的领导地位,打 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四渡赤水战役体现了毛泽东的高超兵法:战略上 实行大范围机动作战、灵活用兵,战术上采取声 东击西、避实就虚、纵横穿插、敌变我变的行动 应变制敌。四渡赤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出奇 制胜。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依赖地利方面山高 谷深、沟壑纵横、河网密布、森林茂密等自然条 件,以“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概,长途跋涉, 避实就虚、纵横穿插,和敌人进行机动作战,奇 兵迭出。这些都是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 略。
• 1、基本信息 • 作战时间: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 • 作战地区:贵州省和四川、云南省交界地区 • 参战部队:红一方面军;国民党军周浑元、吴奇伟 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 军3个师,黔军3个师。 • 作战结果:共歼敌1.8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摆 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 相关介绍: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右岸支流,为贵 州、四川、云南三省界河。 • 历史背景:为摆脱蒋介石等人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 逼包围的险境。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 多月。这次战役,红军 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 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 川、黔、滇边境广大地 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 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 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 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 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 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 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 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 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 败走向胜利。
3、历史意义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 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 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 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 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 从失败走向胜利。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二、四渡赤水
• 当年蒙哥马利访华的时候问毛泽东,三大战役 是不是最得意的军事指挥行动?毛泽东摇摇头 说,他最得意的是四渡赤水。 • 赤水是长江上游右岸支流,为中国贵州、四川、 云南三省界河,1935年的1月19日至4月4日, 由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四次渡过 赤水,实行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 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中国国民党 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并有效地歼 灭对手,取得了中国共产党长征这一战略转移 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史称四渡赤水战役。
4、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毛泽东从全局着眼,没有一味冒进,而是 采取“四渡”方针,他正确的革命路线和 天才般灵活的军事指挥,使红军将士团结 一致勇往直前,并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 持。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这种军民 团结一致的人力量使出奇制胜有根本的保 障。
《四渡赤水出奇兵》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四渡赤水与长征精神:
1、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当时,红军只有3万多人,国民党军当时是40万人, 兵力对比更加悬殊。另外红军还没有弹药。中央红 军出发的时候,8.6万人只有2.9万支枪。只有140 万发子弹。也就是说,平均8.6万人4个人一支枪, 一支枪不到50发子弹,另外还有400多挺机关枪, 每一挺机关枪的子弹不到400发。 在如此艰难的战争条件下,红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 乐于吃苦,克服一切困难,最终打了一场漂亮的大 胜仗!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 多月。这次战役,红军 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 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 川、黔、滇边境广大地 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 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 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 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 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 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 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 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 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 败走向胜利。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蒋介石等人 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 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 遵义地区进逼包围。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 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 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 革命根据地。】
具体经过
• 一渡赤水 •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出发, 分三路向川南开进。右路红1军团,牵制綦江、 合江之敌,由松坎出发,经温水、习水向赤水 疾进;中路红5、9军团及军委纵队,由遵义、 娄山关出发,经官店袭击习水、土城之敌。26 日,红1军团进至赤水河边的旺隆场、复兴场, 击溃了川军两个旅的阻击,沿赤水河向南挺进。 继之,我各路军于29日,经土城、元厚场向西 渡过赤水河。2月上旬,进至川南的叙永、古 蔺地区,准备相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 二渡赤水 • 回师遵义,大量歼敌。我军进至扎西地区, 敌仍判断我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 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 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我分进合击。
• 三渡赤水 • 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我 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飞往 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 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 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这一狭窄地区。为 粉碎敌人新的围攻,我军将计就计,伪装 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 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 多月。这次战役,红军 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 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 川、黔、滇边境广大地 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 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 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 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 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 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 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 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 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 败走向胜利。
2、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四渡赤水一站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红军在军 事实力上并无优势,而且遭到蒋介石的多面夹击。 在这种恶劣的战斗环境下,毛泽东带领的红军战 士毫不退缩,勇于战斗,无坚不摧,先后四渡赤 水。用一连串的战略机动打乱了整个国民党军的 战略部署,又乘虚渡过金沙江,把几十万国民党 军甩在了金沙江南岸。四渡赤水战役无疑淋漓尽 致地体现了我党的革命英雄主义。
毛泽东最得意的军事指挥行动 ——四渡赤水
目录
• 一、 • 二、 • 三、 长征简介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体现长征精神
一、长征简介
•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 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 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 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 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 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 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 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 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 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 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三、四渡赤水体现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 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 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 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 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 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