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之文与骚人之文_苏轼与柳宗元贬地山水游记比较_杨有山
试论柳宗元的贬谪生活对其山水文学的影响
试论柳宗元的贬谪生活对其山水文学的影响摘要贬谪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的产物。
它是封建时代的文人经历贬谪,地位从庙堂转变到江湖,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乏的生活条件中艰难生存,在上司压迫、社会歧视、亲友冷落中忍受着心灵的煎熬,辗转悱恻中挥笔而作的对其生命的咏叹。
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经才大略,品行高洁,励精图治,向往改革,却仕途坎坷,惨遭贬谪。
他倡导文以明道,继承古代士大夫发愤著书的传统,把自己人生的不得意寄托于山水与文学之中。
孤愤之中挥笔而作的山水散文,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他的山水散文也开启了贬谪文学的全新篇章。
比起政客,他也许更适合做一个放情山水的文人。
而我们也许该庆幸贬谪为中国历史增加了一位出彩的文人,为中国文学史开启了新的宝贵篇章。
关键词柳宗元;贬谪;山水文学一、贬谪与贬谪文学“贬,损也”、“谪,罚也”,贬谪,就是古代官吏因过失或者犯罪而被降职调到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就任以示惩罚。
[1]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的文人贬谪比较有代表性的大致有四种:第一种以屈原、贾谊为代表。
他们志向高远、才高八斗,却被小人的谗言所害而遭贬谪。
第二种以韩愈、阳城为代表。
他们因坚持原则,直言进谏,触怒皇帝而遭到贬谪。
第三种以苏轼、王安石为代表。
他们因党争中本派失利被贬。
第四种以柳宗元和刘禹锡为代表。
贬谪与贬谪文学在唐朝极盛。
李白因得罪皇帝宠妃而被流放夜郎。
白居易因反对宦官执掌兵权而遭小人谗言陷害被贬为江州司马。
韩愈因极力劝谏阻止宪宗迎供佛骨触怒皇帝而差点被处以极刑,在崔群等同僚的求情下还是被贬到了潮州。
还有王昌龄、杜甫、刘禹锡等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
他们都因贬谪而创造出了许多成就极高的贬谪作品。
而被贬最彻底在47岁盛年卒于贬谪地的柳宗元,在遭贬谪之后经历艰难的生活与精神的煎熬,心态发生变化,创作出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开启了贬谪文学的新篇章。
[2]柳宗元的悲剧游记文学是元和贬谪文学的典型代表。
贬谪人生风景异_苏轼柳宗元山水游记比较_程永超
异
山巅上“萦青缭白,外与天际”,进一步写
高峻。最后以“四望如一”收结有力。
品读这篇游记,窃以为柳宗元对西
山风景的描写,可称得上是“形容尽致”,
在他的笔下,西山的高峻形胜,可视可触,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作“漱涤万物,牢笼
百态”。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就
曾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
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而几百年后的苏轼对待贬谪的态度则不一样。 虽 然 苏 轼 在 一 些 诗 文 中 也 有 言 及 黄 州 贬 地“ 僻 陋 多 雨”“穷陋”等,但远不及其对黄州山水的欣赏。苏轼 在《与 言 上 人》书 中 说 :“ 此 间 但 有 荒 山 大 江 ,修 竹 古 木 ,每饮 村酒 醉 后 ,曳 杖 放 脚,不 知 远 近,亦 旷然天 真,与武林旧游,未易议优劣也。”此语虽包含几分无 奈 ,但 绝 对 发 于 内 心 ,我 们 在 其《前 赤 壁 赋》中 ,就 能 真切感受到苏轼与赤壁风景的互适相协。赤壁无奇
下转第 45 页
聚
开
语
社
钩
评
文
专
教
学
关
焦
卷
文
会
沉
Hale Waihona Puke 价学栏学
术
注
40
yǔwén jiàn shè
港
博
语
前
2014.11
澳
客
文
台
沿
ywjsxkt@
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有多少人就这 样,一直在路上……
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流 浪者,郑愁予写出的正是这种心声。
三、传统情结—— 一往情深深几许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 年生于 山东济南。从小母亲就教他读中国古典诗词。15 岁开 始创作新诗,1949 年随父至台湾。他身上有着浓郁的 中国情结,诉诸笔端,也就自然流露。 在江南水乡的这一次邂逅,被诗人称为“美丽的错 误”,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一个美丽 的女子,在瞬间发生,又在瞬间结束。它搅动的不仅 是一个女子古井无波的心之涟漪,更搅动了深深的中 国传统文化情结,正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国度, 才能孕育出这样典雅、腼腆、坚忍、柔情的中国传统女 性,也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会上演这样一幕动情的 爱情神话。
柳宗元与苏轼
苏轼人生经历
• 后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 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 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
•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再次向
皇帝提出谏议,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
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 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 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 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 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 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苏东坡
• 你的一生,几起几落,也曾少年成名, 千万宠爱,也曾坐穿牢底,惶惶终日。然 而跌宕的仕途改变不了你憨直的性格,新 法有误,你便直言,旧党腐败,你仍抨击。 朝堂之上没有了立足之地,却站住了自己 的人生标尺。你用乐天的情怀对抗命运的 风暴,“东坡”、“苏堤”、“佛印”、 “荔枝”……上苍赐给你坎坷的一生,你 却把它过成了一部传奇。
柳宗元与苏轼
——比较苏柳的文学世界
• 在初二年级第四单元《江山多 娇》中,我们同时学到了柳宗元和 苏轼两位大散文家的经典作品。二 人同为“唐宋八大家”中杰出的散 文家,他们的作品有什么样的共同 特质?又分别表现出什么样的独特 个性?
活动:请同学们再次走进两篇写景散文, 挖掘、讨论两篇散文在艺术、情感方面 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哲人之文与骚人之文——苏轼与柳宗元贬地山水游记比较
哲人之文与骚人之文——苏轼与柳宗元贬地山水游记比较杨有山
【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2)006
【摘要】柳宗元与苏轼贬地山水游记具有不同的艺术风貌,苏文是哲人之文,而柳文则是骚人之文。
二者的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寄托与超脱;刻意与随意;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透过柳、苏这类散文的不同艺术风貌,可以窥视唐宋山水游记的明显差异。
【总页数】4页(P83-86)
【作者】杨有山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苏轼贬惠与柳宗元贬永之比较研究 [J], 王启鹏
2.柳文如山——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旷如"与"奥如"说 [J], 周慧玲
3.一样山水,别种风情——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山水游记探异 [J], 张燕
4.贬谪人生风景异——苏轼柳宗元山水游记比较 [J], 程永超
5.文体视角下柳宗元苏轼说体文之比较 [J], 丁贝杰;朱崇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柳宗元谪居永州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心态比较
柳宗元谪居永州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心态比较08中文(本)泗洪许石玲【摘要】:柳宗元、苏轼同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在文学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仕途上却不甚顺利,政治理想破灭后,均被一贬再贬。
二人遭遇相似,被贬后的心态却不尽相同。
本论文通过对柳、苏二人贬谪永州、黄州时期部分作品的比较,管窥二人心态的异同,探究其心态的成因。
【关键词】:柳宗元苏轼永州黄州谪居心态柳宗元与苏轼均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二人在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苏轼的豪放词,都是文学史上的最高典范。
但在仕途上,二人却不甚顺利。
正当他们意气风发、想大有作为之时,却遭到迎头痛击,政治理想破灭,分别被贬永州、黄州。
二人遭遇相似,被贬后的心态却不尽相同。
本论文通过对柳苏二人谪居永州、黄州期间创作的部分作品的比较,管窥二人心态的异同,探究其心态的成因。
一、从作品中探寻人物心态(一)从“永州八记”等文看柳宗元谪居永州的心态谪居永州是柳宗元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柳宗元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广泛。
其中最为世间传诵的是山水游记,特别是著名的“永州八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只是模山范水,而是借物写心,抒发失意情怀和牢骚怨气,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因而他的山水游记,折射出他谪居永州时期的心态。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首篇,柳宗元在开篇就写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1](P142)深深的负罪感忧惧感诉诸笔端。
此记作于元和四年(809),是柳宗元到永州的第五年,由此可见,他一直是以罪人的身份谪居永州,长期被负罪感忧惧感所笼罩。
除了负罪感忧惧感外,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还满怀孤寂、凄清。
《钴姆潭记》中“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1](P147)设想中秋观月的情景,“乐”而忘乡。
貌似冲淡,实则激愤,以一个“乐”字透出遭贬“居夷”的悲怨凄楚。
从《愚溪诗序》、《赤壁赋》中看柳宗元和苏轼(教师中心稿)
从《愚溪诗序》、《赤壁赋》中看柳宗元和苏轼(教师中心稿)公元805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
但不久王叔文改革就在宦官宦旧官僚的反攻下而失败。
柳宗元刘禹锡等为首的八个主要成员都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
柳宗元被贬永州,《愚溪诗序》就作于永州任上。
作者借一“愚”贯穿全文,借愚溪风景抒发自己被埋没的受辱不得不愚的悲愤心情。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半年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2年秋,苏轼初游赤壁,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苏轼在这篇文章里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
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柳苏二人在创作《愚溪诗序》、《赤壁赋》时的背景颇为相似,而且两篇文章的目的都是来排遣心中因政治遭遇而带来的苦闷,但两人在文中在文中抒发的情怀确有很大的不同,柳宗元在苦闷之余更多的是牢骚不平愤慨。
而苏轼在文中的乐观旷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愚溪诗序》《赤壁赋》中我们能窥见二人性情的大不同。
《愚》文中,宗元言“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柳宗元说自己参加王叔文政治改革是犯愚,并在下文中一连串的并举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
说如此奇异的山水都被“他的愚”所辱没。
宗元的愚,明显是对现实的不满。
打个比方说,父亲说儿子办了傻事,儿子不服,又不能当面顶撞,于是儿子抡起巴掌抽了自己几个嘴巴,嘴里还说“我就是傻,我就是傻。
”结果当然是挨父亲几个嘴巴,因为父亲明白儿子是在表现强烈的不满。
柳宗元某种程度上就像这个“傻”儿子。
宗元写道,宁武子是智而为愚,颜子是睿而为愚,都不是真愚,而他自己在清明的时代作违背事理的事,才是真愚,是愚者中的“佼佼者”。
宗元还写道,愚溪“莫利于世”同他“无才无德”最相像,如此的愚溪只能让他这样的愚人“喜笑眷慕”,最后宗元说自己“超鸿蒙,混希夷”达到了愚者最高的境界。
其中折射的悲愤不满不言而喻。
柳宗元以愚者自居故作旷达,实则表现的是对现实的不满,他的所谓旷达实际上是牢骚不平,宗元在挫折面前的如此表现反映了其性格的不成熟。
苏轼、柳宗元
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穿越千年的时空,将两位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的文人展现在今人的面前。
他们都曾饱受政治的戏谑,空有报国之志、满腹才情,却只能在远离政权中心的荒野踽踽独行。
相同的境遇,相同的心情,却演绎了不同的人生,让后人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读出了他们人生境界的不同。
虽然“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苏轼的豁达、乐观却是柳宗元所难以企及的。
他们都曾放足山野,寄情山水,但柳宗元始终念念不忘的却是自身的遭际堪伤。
所以,即使看到小石潭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清幽环境,看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的动人美景,他依然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虽然发现了西山“悠悠乎与浩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不与掊蒌为类”,他也只是感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让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痛楚而已,却并没有从根本上对自己的事“拿得起,放得下”。
同是放足大自然,苏轼看到的却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时多少豪杰”的壮美,想到的是“惟江上之明月,山间之清风,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即使一文不明,即使身居陋室,即使食不果腹,苏轼依然是那么的潇洒、达观!因此,苏轼尽管被一贬再贬,甚至被贬到岭南——那瘴疫肆虐、九死一生的蛮荒之地,他依然“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为惠州地方作了很多好事,并且还乐滋滋的写诗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在海南生活三年,遇赦北还,他觉得依依不舍,作了一首《别海南黎民》:“我本海南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他虽然被贬到天涯海角,历尽艰辛,但是他却常常忘却自身遭遇之不幸,所到之处,都尽力为地方上做好事,受到老百姓的热情欢迎与无比尊重。
而他也把自己的被贬之地当作了自己的故乡。
在他的晚年,从海南遇赦回到大陆之时,他对自己的一生功业作了一个最简洁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纠结的柳宗元与旷达的苏东坡
纠结的柳宗元与旷达的苏东坡多年以前,看过一幅漫画,上面配的文字记不清了,大意是说,如果我事业不如意,爱情也失败,我就去当作家。
这幅漫画让能写点文字的我从此断了作家梦,因为我不想过得这么凄惨。
后来发现这幅漫画说得是很实在的。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再往后,大凡比较有成就的作家或诗人,确实大多是爱情事业双双不丰收的人,或者是其中之一不丰收的人。
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其实是强调“入世”的,除非万不得已才“出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们大多数人的追求。
因此,大凡能写点诗文的人,大多都有“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
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他们“达”了,精力都用在了军国大事或钻营小事上,终日案牍劳形,戚戚汲汲的,是没有多少精力去寻章摘句的,也不会为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而“穷”的人,“才”是有的,不能“遇”,大多置身宦海之外,或是做个有职无权当然也无事可做的闲官。
有足够的才华,有充裕的时间,有个角落可以舔舐伤口,有闲情逸志感悟人生,于是,他们才会有精致的作品问世。
说远了,这苏东坡和柳宗元,都是这样的人。
苏东坡的“才”,确实可以说空前绝后,书亦精画亦精,词亦工文亦整,前人之述备也,不想多说。
苏东坡的德,确实可谓高山仰止。
这人耿直,考虑的是国计民生,而不是个人得失。
新党弊民旧党腐败他都同样抨击,所以新党执政把他当作旧党打击,旧党执政把他当作新党打击,终生抑郁不得志。
其实,他并没有陷入朋党之争,只是一个凭良心做事的士人。
所以,他是“穷”人。
柳宗元也是如此,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二人同为“迁客骚人”,情怀自然大同小异,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终日郁郁寡欢。
无法排遣,自然寄情山水,让大自然来医治他们受伤的心。
这寄情山水,与借酒浇愁效果也差不多,消得了一时,消不了一世。
明日酒醒,抑或山水之乐消失,还是悲伤接着悲伤。
他们的作品很多,一一评述无意义,仅以初中语文课本的一篇文章来分析,虽有断章取义之嫌、以管窥天之弊,但文字出自他们腹中,相差也不可能甚远。
【课外阅读】山水文 山水情读柳宗元《游黄溪记》有感
【课外阅读】山水文山水情——读柳宗元《游黄溪记》有感柳宗元生于、长于北方半干旱地区,他的祖籍山西永济虽有山有水,但远比不上江南永州的青山绿水;他熟悉的西安虽一马平川,旷达纵横,冬有雪白原野,夏有嫩绿轻纱,但地形单调,缺乏组合,缺乏诗意;而永州山高水低,曲径通幽;林木茂盛,鸟语花香;鱼翔清溪,奇石生趣;冬暖夏凉,物产丰盛;民风淳朴,文化深厚;位湘南而不僻,处苍梧路不艰,真乃民生之乐土。
柳宗元谪居永州后,就爱上了这个清净之地。
他用风声和雨声来代替自己的心声,用北流的潇水带去北归的期望,用枯荣的花草来表达自己心情的变化,用永州的山石来喻指自己“利安元元”的意志。
柳宗元是一名山水大师,他热爱永州山水,欣赏永州山水,钟情于永州山水的描绘。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永州的山水是放大了的山水,是美化了的山水,是情感化了的山水,“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
”而黄溪则是永州山水的上乘之作,“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游黄溪记》第二层不写黄神祠,专写黄溪山和水。
一写山水:“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
其缺者为崖峭岩窟。
水之中皆小石平布。
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二写山水:“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
溪水积焉,黛蓄膏渟。
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三写山水:“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
石皆巍然,临峻流,颏颔龈腭。
其下大石杂列。
可坐饮食。
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
”四写山水:“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
”五写山水:“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
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如此,自北而南,分5层详细描述了黄溪的山状、水状、石状,用词细腻,贴切传神。
在他的笔下,山则“两山墙立”、“崖峭岩窟”、“若剖大瓮”、“侧立千尺”,山势气度恢宏,临之如入丹霞仙境;水则“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水色清秀温柔,油膏明亮;石则“颏颔龈腭”、“小石平布”、“大石杂列”、“可坐饮食”,真是形态各异,令人玩赏不已;树则神态动扬,“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山林妆扮着群山,随着山势而起伏。
三篇山水小品文比较阅读
三篇山水小品文比较阅读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雾淞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议论抒情句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难看出,陶弘景、苏轼、张岱虽然描绘的是不同风景,但他们所发表的感慨都有共同之处:“未复有能”、“少闲人”、“焉得更有此人”:没有人或少有人和我一同欣赏这美景啊。
为什么没有人同我一起欣赏这美景呢?这感慨,是为自己不同流俗而自豪?还是一份找寻不到知音的孤寂?抑或是郁郁不得志的伤感与落寞?为什么没有人同我一同欣赏这美景呢?中国古代文人往往以自然山水为知己,也许因为失意,不,即使得意,他们也以能领略自然山水之美为雅事。
“春游芳草地,夏赏莲花池,秋饮菊花酒,冬吟白雪诗”,何等惬意,又何等得意!“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是何等相知相契的知己!凡夫俗子只知道蝇营狗苟,又怎能享受到让心灵放飞到自然的这份乐趣?陶弘景,生于魏晋南北朝动荡时期,何其不幸!可是才气四溢的他毅然放弃世代为官的贵族生活,归隐林泉,以自然山水为知己。
山的巍峨,水的灵秀,白云的悠然,又让他感到何其幸运!他说,感谢这乱世,不然,我还在官场趟那趟浑水。
“山中何所有?岭上有白云。
只可自娱乐,不堪持寄君。
”这就是当时最高统治者梁武帝请他出山时他的回答,我这里固然没有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但你们也不能享受到我能享受的乐趣啊!岂止你们,“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那份自豪,那份得意何等洒脱的全然溢于纸上了。
也难怪,梁武帝见他不肯出山,竟然让他做了“山中宰相”:他隐居山中,却依旧为皇上出谋划策拿主意,皇上则给他源源不断送来了高档的“生活费”。
柳宗元苏轼哲人之文与骚人之文_苏轼与柳宗元贬地山水游记比较_杨有山
柳宗元苏轼哲人之文与骚人之文_苏轼与柳宗元贬地山水游记比较_杨有山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6期2012年11月·文学研究·JournalofXinyangNormalUniversity(Philos.&Soc.Sci.Edit.)Vol.32No.6Nov.2012哲人之文与骚人之文———苏轼与柳宗元贬地山水游记比较杨有山(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柳宗元与苏轼贬地山水游记具有不同的艺术风貌,苏文是哲人之文,而柳文则是骚人之文。
二者的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寄托与超脱;刻意与随意;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透过柳、苏这类散文的不同艺术风貌,可以窥视唐宋山水游记的明显差异。
关键词:苏轼;柳宗元;山水游记;哲人之文;骚人之文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0964(2012)06-0083-04文章编号:1003-[2]1199《离骚》。
”:“唐人惟柳子厚深宋人严羽就认为[3]186”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
其贬后山水游记苏轼和柳宗元,都曾是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顺利地踏上仕途,希望能大有作为,济世泽民,却都不幸地卷入党争,而致仕途连蹇,长期被贬荒远异乡。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1]3533,“纵逢恩赦,。
苏轼则因柳州不在量移之限”反对王安石等的变法被目为旧党,后又被看作“元可谓是典型的骚人之文。
苏轼服膺庄子及其文章,《庄子》:“吾昔有见于中,苏辙记述苏轼读时的感受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苏轼贬后山水游记吸取了庄子的齐物思想和超然物外、随遇而[4]1126,祐党人”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
为了排解忧愁,让谪居的生活相对自由和轻松,他们都寄情于山以此抚慰自己失意的心灵。
柳宗元为我们留下水,《永州八记》、《小石城山记》了等。
苏轼则留下了黄《记游定惠院》、《赤壁赋》、《记承天寺夜州作的前后》、《游沙湖》游等,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作的《石钟,、《记游白水岩》惠州时作的《记游松风亭》山记》《在儋耳书》等,儋州时作的等美文。
袁宏道、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比较分析与文化解读
袁宏道、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比较分析与文化解读都轶伦(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摘要】摘要:作者游览山水的活动是山水游记创作的前提,游览活动中对象的选择、方式的差异、趣味的变化,直接影响游记文本外部风格的呈现和深层特质的形成。
由此入手比较袁、柳游记可知:在游览对象上,柳宗元刻意选择和改造山水,将山水内化为寄情寓志的载体;袁宏道则遍游山水名胜,将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主体。
在游览方式上,柳宗元独游独语;袁宏道则与众同游共乐。
在游览趣味上,柳宗元有力求艰险、执着苦行的倾向;袁宏道则追求悠游闲适、率意纵情、感官愉悦。
这些差异反映了游记中山水地位的转变、士人精神内质的变化与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审美趣味和文道观念的变迁。
【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6)006【总页数】7【关键词】袁宏道;柳宗元;山水游记;游览对象;游览方式;游览趣味在古代游记发展史中,柳宗元与袁宏道是不同阶段的代表,明人张岱早已有言:“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1]211但目前对袁、柳游记所作的深入的比较研究仍然很少,且主要集中在艺术风格方面[2]。
笔者认为,文人游览山水的活动是山水游记创作的前提,游览活动中对象的选择、方式的差异、趣味的变化,直接影响游记文本外部风格的呈现和深层特质的形成。
由此入手,可剖开表层的文体、用辞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深入把握其文化底色与精神内质,并从中解读出中唐至晚明在文学、政治、文化、士人精神等多方面的变迁。
一、游览对象的选择:山水地位的转变柳宗元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很高,数量却仅有12篇,在其现存460余篇的散文中比例很小。
游记之少,直接缘于游览山水并非其素所热衷,同时还与他的游记对于游览对象有所拣择有关。
以《永州八记》为例,他并非放眼永州佳山水均记载之,相反颇有刻意访求山水的倾向。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其创作时间最早的一篇游记,开篇说“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柳宗元苏轼
柳宗元、苏轼游记的感物特色比较作者:方星移摘要:柳宗元和苏轼都是善于描写山水的大家,但他们的山水游记却有着不同的风格特色,这从游记的感物方式、取景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表现出来。
关键词:柳宗元苏轼游记感物方式比较“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①外物与内心情感的关系一直是古代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山水游记是二者融合的代表文体之一,感物方式的不同使得柳宗元、苏轼的游记呈现迥异的特色,这从游记的感物方式、取景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表现出来。
一柳宗元的游记的代表作《游黄溪记》、“永州八记”等二十几篇游记,是他贬谪永州、柳州时的作品;苏轼的著名游记大部分也是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的作品,如黄州时作的《记游定惠院》《记承天寺夜游》《游沙湖》《记樊山》等,离开黄州赴汝州的途中作的《石钟山记》,惠州时作的《记游松风亭》《记游白水岩》等,儋州时作的《儋耳夜书》等,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就形式而言是文赋,实际上也是游记。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②钟嵘讲的是诗歌创作中人与自然万物的互相感应,游记创作何尝不是如此。
从感物的目的看,苏轼和柳宗元共同的愿望是排解忧愁,让谪居的过程相对自由和轻松,但二人感物的差异更为明显,因而游记也呈现不同的特色。
具体说来,柳宗元游记的感物有明显的主观刻意性,而苏轼游记的感物具有客观随意性。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灵感来自于贬谪的磨难过程。
唐代文人有被贬谪经历和体验的十分普遍,但就生命个体来说,朝廷给予柳宗元的“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的判词毕竟意味着深哀巨痛和无出头之日的绝望,意味着士大夫生命价值的迅速滑落。
虽然柳宗元在永州的创作中,真正尖锐批评现实、抒写他遭贬的愤郁不平的作品的代表是议论文和杂文而非游记,但山水游记的创作又的确与他的心境有紧密的关系,正是独特的心境,才有了脍炙人口的《游黄溪记》、“永州八记”等游记。
《新唐书》本传叙述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的特色 柳宗元、苏轼游记的感物特色比较
《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的特色柳宗元、苏轼游记的感物特色比较》摘要:比较“岁有其物,物有其容,另一方面,柳宗元遍游是州,孜孜以求的山水皆是运用比兴的手法象征化的山水,它们或地处偏远,被视为弃地,或深藏秀谷,人迹罕至,或荆棘遍地,需开道而行,凡此种种,奇山异水无他人欣赏喜爱,似乎专为等待主体“我”的发现与欣赏,“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也因为我的知己之赏,山水的奇、幽、丽等特征才被世人所知,山水就成为“�人”的象征物,山水的特点象征人的特点,山水的被遗忘象征人的被遗忘,山水与人成为一种对应的互赏、共感的同类,其中表现出哲学家睿智达观的生活态度、作家自由挥洒的气度,导致苏轼游记有信手写来的随意,情、景、物、理四者密切关联、无可不入,这无疑使得游记更“散”,意味着苏轼的游记散文能打破各体散文的界限,也就更接近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的现代观念摘要:柳宗元和苏轼都是善于描写山水的大家,但他们的山水游记却有着不同的风格特色,这从游记的感物方式、取景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表现出来。
关键词:柳宗元苏轼游记感物方式比较“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①外物与内心情感的关系一直是古代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山水游记是二者融合的代表文体之一,感物方式的不同使得柳宗元、苏轼的游记呈现迥异的特色,这从游记的感物方式、取景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表现出来。
一柳宗元的游记的代表作《游黄溪记》、“永州八记”等二十几篇游记,是他贬谪永州、柳州时的作品;苏轼的著名游记大部分也是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的作品,如黄州时作的《记游定惠院》《记承天寺夜游》《游沙湖》《记樊山》等,离开黄州赴汝州的途中作的《石钟山记》,惠州时作的《记游松风亭》《记游白水岩》等,儋州时作的《儋耳夜书》等,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就形式而言是文赋,实际上也是游记。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②钟嵘讲的是诗歌创作中人与自然万物的互相感应,游记创作何尝不是如此。
意有所别,游非同趣--古代游记散文比较阅读(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意有所别,游非同趣--古代游记散文比较阅读(人教版八年级必修)《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和《峡江寺飞泉亭记》这四篇山水游记,是分别代表了唐宋明清各时期游记散文风格的典范之作,并且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极高的文学造诣。
但是因为作者们所处的朝代不同,各自的经历不同,所以出游原因、心情也不同,当然这四篇古文的风格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亦不相同。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突出一个“豪”字。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将西山之高突出的尤为大气。
然而,根据资料记载我们知道,西山并无此特点。
柳宗元故意将其写的高大,一览无余,将豪气和恢弘的气势加于西山,只是为了借景抒情,为了发泄被贬的忿忿之情。
《始》文作者柳宗元,被贬至永州后,只好寄情山水,聊以忘忧。
其间写成《永州八记》。
作者通过《永州八记》开篇之目的《始》文,将自己遭贬谪之后抑郁忧愤的情怀小心翼翼地表露出来。
特别是游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从这物我两忘的美好境界中回到现实,就得回到自己罪人的身份,再次坠入“惴栗”之中。
怀才不遇呀,怎能让人心潮平静。
面对自然,面对山水,不禁高诵“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作者欣赏“西山之怪特”,实是一处曲笔。
表面说山怪,实则指自己性格怪异,与众不同。
柳宗元的傲世情怀溢于言表。
“悠”字与欧阳修的个性及其《醉翁亭记》恰为适合。
同样是被贬,醉翁与柳州的心境却大相径庭。
做小官也有好心情,能造福一方,使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自己又与民同乐,这便是太守之乐,醉翁之意。
也许是心情合一吧,众人也愿和这位和蔼的老翁共享人间美好的景象。
欧阳修被贬后,仍能悠悠自得,这海般的胸襟又岂是当时的皇帝及众奸臣所能及的呢?《醉》文的点睛之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便是为文章写景抒情定下基调。
比起柳宗元心情沉重地“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那样步履缓慢、意态散漫,毫无目的,《醉》文中却是有“歌于途”、“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往来而不绝”。
柳宗元山水游记矛盾心态
柳宗元山水游记矛盾心态导语:柳宗元作为一个有远大政治理想的文学家,其希望参与政治革新的政治心态即使是在被贬永州后仍然不曾消退。
面对绮丽山水,他全身心投入,对景物进行精雕细刻,做到了物我相融。
其山水游记作品中,交织着想入世却又不得不出世的矛盾心态,为我们营造了美不胜收、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一柳宗元山水游记矛盾心态产生的社会背景柳宗元山水游记矛盾心态的产生与当时其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柳宗元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在年少时“颇慕古之大有为者,”希望“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
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柳宗元进士及第,五年后又考取了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被授为集贤殿正字,得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面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现实,柳宗元渴望辅时及物,在任监察御史里行期间,结识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人士。
顺宗李诵即位后,王叔文等执政,积极推进改革,主张削弱宦官、藩镇势力,柳宗元升任礼部员外郎,成为政治革新的中坚力量,积极参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
但好景不长,李诵在宦官和藩镇势力的逼迫下,让位于其子宪宗李纯。
宪宗即位,王叔文集团无所依傍,相继被贬。
柳宗元被贬为韶州刺史,未及到任,又加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地处湘南,当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其虽官为司马,形同被编管的囚犯,这对柳宗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带着愤懑和不平,他离开了京城远赴永州,同行者有其67岁的老母。
途径汩罗江,他怀古感今,凭吊屈原,斥责颠倒黑白的社会,发出“吾哀今之为仕兮,庸有虑时之否臧!”(《吊屈原文》)的感慨之声。
柳宗元被贬后,朝廷一些趋炎附势的人,对他多有诋垢,他身在贬所,又受小人诬陷,心情十分痛苦。
被贬永州,是柳宗元仕途中的一个重大转折。
他既不能进而得其志,于是退而著书立说,创作了多篇讽喻杂文和抒情散文、诗歌,许多重要著述,就是在其被贬永州的十年间所写的。
而此期间创作的山水散文,尤其是“永州八记”,既是柳宗元对永州之地奇山异水的实录,也是他矛盾心灵历程的真实写照。
心态之异:王鏊与柳宗元山水游记不同之处原因探析
心态之异:王鏊与柳宗元山水游记不同之处原因探析朱庆林【摘要】明代中期政治家、古文家王鏊山水游记虽师法柳宗元,但又表现出与柳文明显的不同之处,究其原因,则与王柳二人的创作心态有关.柳宗元一生官运不佳加之执着敏感的性格,使得他的创作心态极其复杂,他的山水诸记多以景物来联系自身遭遇,显得渊深峻洁、意长情绵;王鏊一生仕途顺畅、性格豁达开朗,因而他以十分平和的心态游山玩水,他的山水游记多是对景物的客观描述、有时也会抒发哲学性的思考,表现得清丽闲适、自然流利.总而言之,柳宗元山水游记是敏感失意人最孤独的告白,而王鏊山水游记则是豁达游玩者最放松的姿态.【期刊名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6(035)004【总页数】4页(P107-110)【关键词】王鏊与柳宗元;山水游记;人生际遇;处事性格【作者】朱庆林【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正文语种】中文明代中期名臣、著名文学家王鏊的八股文独具一格,被世人赞为“制义开山”。
不仅如此,他的古文同样也很有特色,《四库全书·震泽集提要》就评价其“时文工而古文亦工”,为一代文章大家。
王鏊散文主张师法唐宋,推崇“韩柳”,他在《荣春堂文集序》中说:“文如韩柳可谓严矣,其末也流而为晦;……严而不晦也,畅而不浮也。
文而至是,可以入作者之室矣。
”[1]对于山水游记散文,王鏊又以柳宗元为宗,云:“吾读柳子厚集,尤爱山水诸记,而在永州为多。
子厚之文,至永益工,其得山水之助耶?及读元次山集‘记道州诸山水’,亦曲极其妙。
子厚,丰缛精绝;次山,简淡高古。
二子之文,吾未知所先后也。
”[2]柳宗元作为与韩愈并称的唐宋古文大家,他的山水游记颇为后人称道,其中,《永州八记》更是被学者认为是山水散文的开山之作。
王鏊学习柳宗元,可谓顺应了山水游记散文发展的潮流。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突出成就首先表现在对山水景物的生动、精妙的刻画上,如清沈德潜评《始得西山宴游记》时就说:“苍劲秀削,一归元化。
一样贬谪两样情——谈柳宗元、苏轼贬谪期的山水游记
维普资讯
一
样贬谪两样情
・ 9・ 4
贯穿始终的, 唯有失意、 幽独 、 孤介的柳子厚笔下 , 才会有小石潭 的寂寥 , 小丘的幽静 , 袁家渴的幽丽 , 石渠的 清深, 也才会有西山的高峻 , 这幽峭冷洁的永州山水, 乃是子厚将满腔 的“ 埋厄感郁一寓诸文” 才可能有的。 而在苏轼的山水里 , 我们看到的却是与子厚完全不同的一个乐天安命无往不适 的乐呵呵的东坡翁。 当然不是不委屈。我们看他 自 叙在黄州时的情形就知道了: 只影 自怜 , “ 命寄江湖之上 。惊魂未定 , 梦 游缧绁之中。憔悴非人 , 章狂失志。……疾病连年 , 人告相传为已死。饥寒并 日, 臣亦 自厌其余生 。 ” 而且 生活也不可谓不困顿。所谓“ 禄廪久空, 衣食不继” , " 在黄州, 东坡没有俸禄 , 一家数 口, 衣食难继, 只好在 他 黄州城东亲 自 开荒种地。在儋州 ,海南连岁不熟 , “ 饥食百物艰难”药物更是奇缺 , , 东坡已是 6 0多岁 的老人 了, 身边只有幼子苏过相伴 , 自言 :老人与过子相对 , 他 “ 如两苦行僧耳。 事实上 , ” 。 东坡遭受 的打击 , 经历的 艰难并不亚于柳子厚 , 可是我们看东坡作 于贬谪期的山水记中的那个苏子: 举酒属客 , 明月》 “ 诵《 之诗 , 歌 《 窈窕》 之章”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羽化而登仙” “ ,饮酒乐甚 , 扣弦而歌之” 这一个呼朋唤友 , , 举杯高歌的 东坡, 全不见一丝衰飒之气 ; 而在儋州,游 白水岩》 的归途中, 《 ∞ 白发苍苍的坡翁“ 至江山月 出, 击汰中流 , 掏 弄珠璧”竟然在月光下玩起了水 , , 而且觉得被 自己弄起 的水珠在月光下如明珠似碧玉, 何其快乐 的一个老 人啊, 简直是童心未泯呢!在海南, 天气卑湿” 地气蒸溽”。 “ “ 他不在乎 , 看到“ 荔子累累如茨实” 他就满心 , 欢喜, 等到当地的父老乡亲 , 邀他待荔枝成熟 , 携酒来饮时 , 欣然许可” 乐不可支 了。这哪里是一个被 他“ , 贬万里 , 被人迫害到连破驿馆都不许住的垂暮之年的老人可能有的形象呢!但这确实就是苏东坡 , 就是那个 被林语堂称作“ 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的乐呵呵的苏东坡 ! 砼 ( ) - 既然柳苏游记中的情感如此不同, 那么 ,一切景语皆情语 ” 二人游记中对景物的选取 , “ , 也便明显
一样贬谪两样性情
一样贬谪两样性情作者:翁斐琴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4年第11期《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是必修一中的两篇文言文,大多数教师教学这两文时,注重字词巩固和各自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很少将两者合起来一同教学的。
一次兴之所至,笔者试着将两文作为同是贬谪期游记散文加以比较阅读,则有了意外的收获。
柳宗元、苏轼名属唐宋八大家,在散文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两人都曾是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顺利地踏上仕途希望能大有作为,济世泽民,却都不幸地卷入党争,被一贬再贬至偏僻荒蛮之地。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柳州。
苏轼则因反对王安石等的变法被称为旧党,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
仕途的失意、政治抱负的落空使他们转而把自然作为精神痛苦的避风港,以此抚慰自己失意的心灵。
在对自然山水、名胜古迹的描写中包含着他们深刻的心灵感悟和生命体验。
贬谪期间,柳宗元为我们留下了“永州八记”,苏轼则留下了前后《赤壁赋》等脍炙人口的佳作,此时成为他们文学创作上最辉煌的时期。
教材中所选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则分别是他们被贬永州、黄州的代表作品。
同属贬地山水游记,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一、两文描写山水风物的方式不同《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突出西山“不与培塿为类”的“特立”,从西山的“特立”中感悟到超尘拔俗、与天地精神相通的人格精神,因喜得知音而倍感欣慰,故“游于是乎始”。
为了突出西山特点,作者用游众山作铺垫;同时为一睹西山的“特立”风貌,不惜经历艰难跋涉,付出艰辛努力,抵达目的地:“过湘江,……穷山之高而止。
”显然,文中的西山是柳宗元用主观刻意的选择性的视角来观察描写的,并且把怪特的西山当成同病相怜的珍爱对象,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自然美观念有意识地选取与自己人格相类似的山水,托物言志,抒发胸臆。
较之柳宗元的刻意,苏轼则显得率性而随意。
泛舟夜游赤壁,苏轼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诗文,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羽化而登仙”。
诗人苏轼与柳宗元作品风格不同的原因
诗人苏轼与柳宗元作品风格不同的原因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唐代诗歌繁荣的年代,诗人柳宗元展现了惊人的才华,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与柳宗元作品风格不同的原因,欢迎阅读!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
汉族。
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
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
在山西省永济市为纪念柳宗元,特建设柳园公园,柳园位于永济市城西区,东临河东大道,南隔富强路与永济电机厂世纪花园小区毗邻。
苏轼,生于1037年,死于1101年,他的一生显赫又坎坷,大起又大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2 卷 第 6 期 2012 年 11 月
·文学研究·
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 & Soc. Sci. Edit. ) Vol. 32 No. 6 Nov. 2苏轼与柳宗元贬地山水游记比较
苏轼和柳宗元,都曾是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顺 利地踏上仕途,希望能大有作为,济世泽民,却都不 幸地卷入党争,而致仕途连蹇,长期被贬荒远异乡。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 柳州,“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1]3533 。苏轼则因 反对王安石 等 的 变 法 被 目 为 旧 党,后 又 被 看 作“元 祐党人”,先 后 被 贬 黄 州、惠 州、儋 州。 为 了 排 解 忧 愁,让谪居的生活相对自由和轻松,他们都寄情于山 水,以此抚慰自己失意的心灵。柳宗元为我们留下 了《永州八记》、《小石城山记》等。苏轼则留下了黄 州作的《记游定惠院》、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 游》、《游沙湖》等,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作的《石钟 山记》,惠 州 时 作 的《记 游 松 风 亭》、《记 游 白 水 岩 》 等,儋州时作的《在儋耳书》等美文。虽同属贬地山 水游记,却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他们的作品在唐宋山 水游记中又具有典型意义。通过二者的比较,探讨 柳、苏贬地山水游记的不同艺术风貌,进而把握唐宋 山水游记的差异。
2012 年 11 月
精神,喜得 知 音 而 倍 感 欣 慰,故“游 于 是 乎 始 ”。 或 触物兴感,抒写牢骚,如《钴 潭西小丘记》,隐没于 荒草杂木之 中 的 小 丘,景 色 秀 异,价“止 四 百 ”却 货 而不售,成 为 不 为 世 人 所 知 的“弃 地”,“余 怜 而 售 之”。作者触物兴感: “噫,以兹丘之胜,致置沣、镐、 雩、杜间,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而连岁不 能售。”以小 丘 之 遭 弃,抒 发 作 者 远 谪 南 荒、怀 才 不 遇的满腹牢骚。他的《小石城山记》结尾,通过对造 物者有无的议论,赞颂被弃置、被埋没的小石城山的 奇异美景,抒发贤人被抑的天涯沦落之感,并透露出 对黑 暗 现 实 的 怀 疑 与 批 判。 正 如 明 代 茅 坤 所 说: “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5]513 或指物喻事,以 凶险的自然 环 境 象 征 险 恶 的 社 会 环 境,他 在《囚 山 赋》中说: “匪兕吾为柙兮,匪豕吾为牢。积十年莫 吾省者兮,增蔽吾以蓬蒿。”[2]64 把永州四周的群山 比作囚禁自己的牢笼,长达十年过着没有自由的拘 囚生活。而“涉 野 有 蝮 虺、大 蜂,仰 空 视 地,寸 步 劳 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行影,动成 疮痏”[2]801 。到处是陷阱和危机,稍不留神就会受到 意想不到的攻击和伤害。这和作者永贞革新失败后 遭受政敌明枪暗箭的攻击,忧谗畏讥、动辄得咎的处 境何其相似乃尔! 而那些阴险害人的蝮虺、大蜂、射 工、沙虱,实乃嫉贤妒能、陷害忠良的奸佞小人的象 征。这和屈原《离骚》“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 物,以比谗佞”的比兴寄托传统一脉相承。
杨有山: 哲人之文与骚人之文
较之柳宗元,苏轼对于山水,是率性的吟赏,其 本意在于无心。山水不是主体故意求访而得,它就 在作者所居之地、所见之处、或途经之所。景物不是 他刻意追求的目标,而只成为其主观情感、哲思体悟 的触发点,如《与范子丰》写赤壁矶: “黄州少西山 麓,斗入江 中,石 室 如 丹。”它 就 位 于 苏 轼 在 黄 州 的 寓所附近,日日可见。但因友人的到来一切都变了, “今日李委秀才来相别,因以小舟载酒饮赤壁下,李 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 栖鹘,亦 惊 起。坐 念 孟 德、公 瑾,如 昨 日 耳”[6]1452 。 人、雄峻的赤壁、动人的笛声带出了作者怀古伤今的 感慨。其情其景,可遇而不可求。苏轼能慧眼识珠, 别人眼中平凡普通,甚至是穷乡僻壤的穷山恶水,他 也能艺术化地欣赏。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寥寥几 笔,就描绘出一幅月夜竹柏图,透露出作者月夜闲游 时像月光一样闲逸、宁静、纯洁的心境。这种心与景 会、思与境偕的妙境,只有像苏轼这样淡泊名利、悠 然自适的“闲 人 ”才 能 领 略,故 作 者 颇 为 自 得 地 说: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在惠 州,他 承 认 此 地 乃“瘴 乡 风 土,不 问 可 知,少 年 或可 久 居,老 者 殊 畏 之”( 《与 钱 济 明 十 六 首 》之 四) [6]1551 。但这里的白水岩、松风亭等都让他神思 飞越。可见苏轼善于发现身边普通的山水之美,其 游记中的山水是随意入文,可遇不可求,可随地欣赏 而不是刻意寻得。苏轼在《超然台记》中说: “凡物 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也。” 作者以非功利的心态欣赏山水风物的特色,感悟山 水风物中蕴涵的宇宙人生哲理,化解逆境中的困惑 和痛苦,如《前赤壁赋》、《在儋耳书》等。其山水游 记不侧重对山水风物的精细描绘,而是重在描写作 者对山水风物的内心感受和哲思体悟。在贬谪的境 遇中,山水 只 成 为 作 者 情 感 宣 泄、哲 思 体 悟 的 媒 介 物、触发点,他随时随地能找到触动轻松快意心情的 景物,触处生春成为他困境中的处世之道。
《离骚》。”[2]1199 宋人严羽就认为: “唐人惟柳子厚深 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3]186 其贬后山水游记 可谓是典型的骚人之文。苏轼服膺庄子及其文章, 苏辙记述苏轼读《庄子》时的感受: “吾昔有见于中, 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4]1126 苏轼贬后山 水游记吸取了庄子的齐物思想和超然物外、随遇而 安的人生态度,化解由党争造成的精神纷扰。苏轼 超越生死、齐一万物的思想让他能以哲人的理性眼 光观察山水万物,从生活与自然景观中把握宇宙人 生内涵,将自然山水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呈现出物 我两忘、超脱自适的心境和妙解社会人生的哲思体 悟,从而成为哲人之文。柳、苏贬后山水游记的不同 艺术风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 寄托与超脱 柳、苏 描 写 山 水 风 物 的 目 的 不 同。柳 宗 元 因 “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南荒,仍然执著追求“辅时 及物”的政 治 理 想 和 孤 高 耿 介 的 人 格,对 忠 而 被 逐 激愤不平,因而在山水泉石中寻找精神寄托,宣泄自 己孤高、愤懑、不平的情绪。或选取与自己的性情、 人格相类的奇山、异石、幽泉,托物言志,使外物成为 作者人格、心 灵 的 象 征。 如《始 得 西 山 宴 游 记 》,以 西山“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不与培塿为类”的“特 立”,寄寓作者追求远大政治理想、不与世俗之徒为 伍的伟岸高洁人格。作者既因登西山绝顶纵览无限 壮阔之景而心胸开阔,又从西山“不与培塿为类”的 “特立”,感悟到超尘拔俗、与天地精神相通的人格
苏轼贬后山水游记更多地表现了齐一万物、忘 怀得失的旷达超脱情怀,从哲理高度化解党派纷争 给他带来的精神困扰和人生痛苦,从而达到心境的 淡泊宁静。《前 赤 壁 赋 》中,作 者 采 取 主 客 对 话、抑 客伸主的表现手法,用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 我为一”的思想,化解借客人之口表达的人生短暂、 政治失意的苦闷忧思,并从江水明月中体悟出宇宙 人生都是变与不变、短暂与永恒的辩证统一的哲理, 故人应顺应自然,随遇而安,而非忧戚萦怀。贬官黄 州时写的《游 沙 湖 》,颇 具 以 顺 处 逆、旷 达 超 脱 的 情 怀。他因病 到 沙 湖 求 医,而 医 生 庞 安 常 善 医 而 聋。 但却“颖 悟 绝 人,以 纸 画 字,书 不 数 字,辄 深 了 人 意”。于是,东 坡 忘 却 病 痛,幽 默 地 说: “余 以 手 为 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诙谐豁达,不以病 残为意。病愈后与庞同游清泉寺,看到兰溪西流,触 动老夫的“少年狂”之心,作《浣溪沙》一首: “山下兰 芽短侵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 人生无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自古以来,人们感叹生命如东逝水,忧伤逝水难西, ·84·
收稿日期: 2012-09-10 基金项目: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 《陈耀文学术著作二种整理研究》( 教古字[2009]047 号) 作者简介: 杨有山( 1958 - ) ,男,河南南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83·
第 32 卷 第 6 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杨有山
( 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 柳宗元与苏轼贬地山水游记具有不同的艺术风貌,苏文是哲人之文,而柳文则是骚人 之文。二者的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 寄托与超脱; 刻意与随意;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透过柳、苏这 类散文的不同艺术风貌,可以窥视唐宋山水游记的明显差异。 关键词: 苏轼; 柳宗元; 山水游记; 哲人之文; 骚人之文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0964( 2012) 06-0083-04
人生易老。苏轼却一反其意,由溪水西流,感悟到忘 怀得失,热爱生活就会永葆青春,何必为年老发白而 悲伤? 乐观旷达,深蕴人生哲理。《在儋耳书》是苏 轼暮年初贬海南时所写的一篇随笔。开始,他面对 茫茫大海,凄然发出“何时得出此岛”之叹。但他没 有因此悲观绝望,联想到邹衍谈天的故事,顿悟出整 个人寰皆为海洋环绕,何必为身处僻岛自伤。继而 又构思出蚂蚁为覆盆之水包围而旋即脱险的故事, 来说明人间安危可以相互转化,大而宇宙人生,小而 虫蚁草芥,无不如此。作者借用老庄的齐物论和相 对论来妙解社会人生,以顺处逆,随遇而安,从而于 绝望中萌生出希望,进而以倔强的希望,支持他战胜 磨难。文章短小精妙,旷达超脱,于不经意中揭示出 深邃的人生哲理。总之,苏轼贬后山水游记表现出 一种执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涵着 沉着、乐观、超脱、旷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