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体系设计六大误区
国有企业薪酬体系的误区及对策
精心整理
国有企业薪酬体系的误区及对策
近来,为几家国有大型企业做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咨询项目,从中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薪酬制度是与员工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因此也是员
是85%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1、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职位体系,并按价值创造理论进行公平、公正的职位评估,一般采用“要素计点法”。
通过评价,给出了职位的价值“分数”,以职位的价值创造作为进入职级与薪级的主要依据;
精心整理
2、改变现有的薪资结构,采用“职级-薪级”的矩阵式薪资体系;根据责任与贡献的层级,确定不同的固定/浮动比例;在薪酬体系中,给出员工晋升的双通道。
3、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并真正与薪酬挂钩。
业绩管理系统包括公司整体、部门和个人三个层面。
其中,整体与部门指标,可采用平衡记分。
薪酬体系搭建的五大误区
薪酬体系搭建的五大误区很多HR在搭建薪酬体系的时候,会受到公司文化、公司管理的复杂难度、公司老板及各个部门管理干部认知的影响,最终搭建出来的薪酬体系可能会存在很多误区。
我们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薪酬体系搭建的五大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薪酬体系的建立是企业高层领导的事情,与普通员工无关。
一个企业要想真正有效地运营,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
企业的薪酬体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薪酬制度,它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比如员工对岗位的要求、企业发展目标、行业薪资水平、当地物价水平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的薪酬制度产生影响。
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对岗位要求的变化,也会导致自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满足岗位要求,因此在岗位价值评估时,也需要将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考虑在内。
薪酬体系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有的企业建立了薪酬体系,但是它只是一个空架子,因为企业高层领导对这个体系并不重视。
公司虽然建立了薪酬体系,但却没有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
有的企业虽然有比较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但并不能做到真正有效地对员工进行考核。
这就造成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因此企业高层领导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薪酬体系对公司战略实施和发展的作用。
一般来说,企业的薪酬体系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福利待遇。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员工薪资水平、福利待遇的要求各不相同。
比如有的企业在员工招聘时就要求员工提供住房、户口等福利待遇;有的企业对员工实行年薪制;有的企业对员工实行股权激励等等。
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建立薪酬体系时所要考虑到的因素都不同,因此不同类型的企业所建立的薪酬体系也存在较大差异,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岗定薪”。
第二个误区是:薪酬体系设计好了,就万事大吉了,不需要做任何调整。
很多企业在建立薪酬体系时,会考虑到薪酬体系设计的合理性,考虑到企业的战略、经营状况、企业文化等诸多因素,所以在薪酬体系建立之初,就确定好了薪酬体系的设计原则、基本框架和薪酬结构,员工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福利待遇等都按设计好的薪酬结构和比例执行。
企业要避免这些薪酬管理误区
企业要避免这些薪酬管理误区薪酬管理对企业的人员结构、绩效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也是不少企业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
那么,薪酬体系在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避免哪些误区,才能真正发挥其激励作用呢?1.薪酬定位不准薪酬定位明确了企业的薪酬水平在市场上的相对位置,决定了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是企业薪酬外部竞争性的直接体现,也是衡量企业薪酬体系有效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错误的薪酬定位会对企业的人工成本支出水平、人员流动性等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它也是导致员工满意度下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薪酬战略模糊薪酬战略明确了薪酬管理的目标,明确了薪酬管理的内外部制约因素,是企业薪酬体系设计与运行的基本原则与纲要。
薪酬战略模糊在薪酬体系设计阶段会造成不同职位序列之间的薪酬水平失衡、静态薪酬与动态薪酬的比例失调等一系列内在矛盾,从而在实施过程中为企业的人员招聘、薪酬调整、绩效考核以及绩效工资的发放等造成困难。
薪酬战略模糊是导致其他关键点失控的根源。
3.薪酬结构失衡薪酬结构失衡主要有两种表现:薪酬结构残缺,;薪酬单元组合比例失调。
薪酬结构残缺会致使企业的薪酬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无法满足多数员工在薪酬方面的不同需求。
而薪酬单元的组合比例失调,则容易导致薪酬的激励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4.等级范围过窄等级范围是指薪酬标准中最高薪酬与最低薪酬之间的跨度,是衡量薪酬体系是否具有足够弹性和延展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体系中,容易导致员工之间因为职位晋升而出现排挤等恶意竞争行为。
同时,过窄的等级范围大大削弱了薪酬体系对组织内部结构调整的适应性。
5.动态薪酬静态化薪酬结构中的动态薪酬在设计时一般都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团队业绩或者个人业绩相关联,以实现企业和员工之间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一种制度安排。
动态薪酬静态化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绩效工资和奖金的发放不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这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还有就是,动态薪酬的发放虽然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但是绩效考核结果不是实际绩效的真实反映,从而使得动态薪酬的发放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发挥激励作用。
走出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误区
走出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误区王美丽(一)企业在薪酬制度设计时容易产生的几个误区误区1:把企业给员工发放的薪酬等同于企业的人工成本。
导致薪酬与企业的人工成本混淆的主要原因在于,薪酬显而易见,将你支付的薪酬与你的竞争对手所支付的薪酬相比较是很容易做到的。
而且,薪酬通常是企业最具有伸缩性的财务变量。
削减薪酬支付水平比用其他手段,如改变制造工序,改造企业文化或改变产品设计等来控制成本会快的多,容易的多。
事实上,薪酬水平与企业人工成本是有区别的,人工成本是企业竞争的基础,薪酬水平则不是,它是按时间分配的正常的工资以及其他的各种金钱报酬。
人工成本是公司付给员工的薪酬与员工的产出水平的函数(人工成本=员工薪酬/产出率),即人工成本不仅和薪酬的给付水平有关,而且与产出率有关。
如果企业的产出率越高,企业对员工的薪酬给付水平越低,那么企业的人工成本越少。
但是,在实践中,却有很多企业忽视了这个问题。
许多的企业宁愿压缩员工的报酬来实行成本控制,而忽视了低报酬可能会导致产出水平的更大幅度的降低。
误区2:迷信个人绩效工资制,认为其有利于鼓励竞争,能够促进组织绩效。
个人绩效工资制是建立在传统的经济学人行为模式的假设的基础上的。
这个模式假设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受当时可得到的最佳信息的驱使,并且是有计划地使个人私利最大化的。
个人不仅追求私利,而且在追求私利的过程中还运用狡诈和机会主义。
按照这个模式,人们接受工作和决定为这些工作付出多大努力都是基于他们自己预期的财务收入。
更进一步推论,如果薪酬不是以工作绩效而定的,那么个人便不会对自己的工作投入足够的注意和精力,而且,他们相信解决组织问题的手段主要是调整薪酬和评价方案。
基于此,目前许多企业都实行了个人绩效工资制,它把员工的绩效考核作为决定劳动报酬的最主要的依据。
这样,个人绩效工资制把个人的劳动成果与他的劳动贡献结合起来。
主张这种薪酬制度的人就认为个人绩效工资制体现了组织分配政策的公平原则,使“能者多劳,劳者多得”,这样就有利于调动企业雇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了竞争,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减少了离职行为的发生,从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
薪酬管理的误区是什么
薪酬管理的误区是什么薪酬管理的误区是什么薪酬管理系统一般要同时达到公平性、有效性和合法性三大目标,在管理时经常存在着一些误区。
这是爱汇网店铺整理的薪酬管理的误区,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薪酬管理的误区1.高估作为一种独立系统存在的薪酬的作用从总体管理流程来看,薪酬管理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末端环节,它位于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之后,尤其是在职位分析与评价以及绩效管理等完成之后才能得到的一个结果。
但是,薪酬管理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分蛋糕”或者是论功行赏,薪酬分配本身既是一种结果,同时也是一种过程。
进而言之,薪酬系统本身所规定的分配方式、分配基准、分配规则以及最终的分配结果,会反过来对进入价值创造过程的人的来源以及价值创造过程本身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薪酬分配的过程及其结果所传递的信息有可能会导致员工有更高的工作热情、更强烈的学习与创新的愿望,也有可能导致员工工作懒散、缺乏学习与进取的动力。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将薪酬当做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惟一手段或者最重要的手段,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工资高,一切都好办;只要支付了足够的薪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就可以减少很多的麻烦,比如更容易招聘到一流的员工,员工更不容易离职,以及更便于向员工施加努力工作的压力等等。
在这些企业中,薪酬往往成为企业激励员工的一个撒手铜,加薪成为解决人的问题的一种最得心应手的手段。
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薪酬主要属于一种保健因素而非激励因素。
即高的薪酬水平可能会保证员工不会产生不满感,但是并不能自然导致员工产生满意感。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我国许多企业员工尤其是那些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
劳动力市场上很多人为了个人的能力发挥,以及寻求适应自己的企业文化和领导风格而辞去高薪酬的工作,宁愿接受薪酬水平稍微低一些的`工作。
事实上,很多时候,当员工抱怨对于企业的薪酬水平不满时,真正的原因并不一定是薪酬本身有问题,很可能是员工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其他方面有意见,只不过是借薪酬说事罢了。
公司薪酬体系设计中常见误区有哪些
公司薪酬体系设计中常见误区有哪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一个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对于公司吸引、保留和激励人才至关重要。
然而,在设计薪酬体系的过程中,许多公司容易陷入一些常见的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对公司的运营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公司薪酬体系设计中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薪酬与绩效脱钩许多公司在设计薪酬体系时,没有将薪酬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紧密挂钩。
这可能导致员工缺乏工作动力,因为他们的努力和成果不能直接反映在薪酬上。
例如,有些公司采用固定薪酬模式,无论员工的工作表现如何,都能获得相同的薪资。
这样一来,优秀员工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而表现不佳的员工也没有改进的压力。
正确的做法是建立明确的绩效评估体系,并将绩效结果与薪酬调整、奖金分配等直接关联。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励员工努力提高工作绩效,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
误区二:忽视市场薪酬水平有些公司在设计薪酬体系时,没有充分考虑市场薪酬水平。
他们可能基于内部的历史数据或主观判断来确定薪酬标准,导致公司的薪酬水平与同行业相比缺乏竞争力。
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现有员工也可能因为薪酬不满意而选择离职。
为了避免这种误区,公司应该定期进行市场薪酬调研,了解同行业、同地区类似岗位的薪酬水平。
根据调研结果,合理调整公司的薪酬策略,确保薪酬具有竞争力,能够吸引和留住所需的人才。
误区三:薪酬结构不合理薪酬结构包括固定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福利等部分。
如果薪酬结构不合理,可能会影响薪酬体系的激励效果。
例如,固定工资占比过高,绩效工资占比过低,会使员工对绩效提升缺乏动力;或者奖金的发放标准不明确,导致员工对奖金的预期不确定,无法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合理的薪酬结构应该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岗位特点和员工需求来设计。
一般来说,对于基层员工,固定工资可以占较大比例,以提供稳定的收入;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绩效工资和奖金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以激励他们为公司创造更好的业绩。
薪酬体系设计六大误区(三)
薪酬体系设计六大误区(三)误区五:岗位*固浮比的确定—固定*和绩效*的比例不考虑岗位的业务特征岗位固定*和绩效*设置比例(固浮比)的确定有两个原则:其一、根据岗位绩效变化对组织绩效所产生的可能影响,影响力越大的岗位越应采用较高的绩效*比例;其二、根据岗位的**,岗位由于任职者的能力等不同而导致绩效产出的可能差异,岗位**越大越应采用较高的绩效*比例。
基于以上两个原则,通常我们会按照两个维度来确定固浮比:一是岗位类别,如职能、研发、生产、营销等,二是岗位的职位等级,如基层、中层和高层。
一般而言,营销类岗位的浮动薪酬比例要高于职能类岗位,高层岗位浮动薪酬比例高于基层岗位。
但是很多企业由于过分强调薪酬体系的简单、易*作,导致所有岗位的薪酬固浮比都一样,或与岗位的业务特征不一致,导致或风险加大、员工抱怨增多,或过于保障、激励作用弱化。
误区六:薪酬设计—不向关键岗位倾斜薪酬设计要保*倾斜关键岗位,重点激励的原则,因此,在设计薪酬带宽时,岗位薪级越高(即岗位价值越高),薪酬的带宽就应该越大,如图6所示,薪酬带宽随着薪级的提高而加大。
但现实中很多企业为了简便,将所有的薪级的带宽都设计为相同的宽度,甚至岗位价值低的岗位带宽反而比岗位价值高的岗位大,根本起不到对关键人才的保留作用。
如图7左图所示,薪级低的岗位带宽反而大,而越到高层,薪酬带宽却越变越小。
岗位薪级为15级的员工,其岗位薪酬带宽仅为30%,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仅相差2880元;而位于最高薪级17级的员工,其薪酬带宽仅为23%,这样的比例根本不足以保留和激励核心员工。
合理的带宽在一个薪级范围内可以一致,但总体趋势应该按照薪级的增加而增大,如右图所示,从上到下,带宽随着薪级的增大而增大,到最高点15-17薪级的岗位带宽达到了50%,很好的起到了对关键人才的保留和激励作用。
带宽设计,适当倾斜。
由此,薪酬设计中几个步骤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在此一一呈现,每个问题的出现都会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但是,很多企业在薪酬设计方面却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这也是企业薪酬体系失效的根本原因。
薪酬体系设计的六大误区
薪酬体系设计的六大误区企业薪酬设计中往往存在很多误区,影响到企业薪酬体系的有效性。
如图1所示,薪酬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薪酬策略和薪酬水平的确定、岗位价值评估、内外部薪酬调查、薪酬结构设计、薪酬级幅和薪档的设计。
在这几个步骤中,存在着六大误区,影响到企业整体薪酬体系的有效性。
误区一:薪酬设计的根本点—薪酬体系设计不用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很多企业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往往一开始就陷入到具体的设计细节中去,没有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思考,盲目照搬国外的或者别的企业的薪酬体系。
其薪酬体系也许是“先进的”、“时髦的”,却不一定是“适合的”。
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目的是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水平,由此决定薪酬策略和水平。
如图2所示,薪酬策略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一对应,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薪酬水平领先型、薪酬水平跟随型和人工成本优先型。
采取薪酬水平领先策略的企业一般是在同行业的市场中处于领导地位,并且外部市场处于扩张期,有很多的市场机会和成长空间,对高素质人才需求迫切,企业自身也处于高速成长期,薪酬的支付能力也比较强等。
而采用薪酬水平跟随策略的企业,一般都建立或找准了自己的标杆企业,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模式都向自己的标杆企业看齐,同样薪酬水平跟标杆企业差不多就行了。
采用人工成本优先策略(也称落后薪酬水平策略)的企业,在制定薪酬水平策略时则将重点放在尽可能地节约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成本,企业的薪酬水平一般也比较低。
不同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薪酬策略。
如果薪酬体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匹配,那么企业的发展就可能与个人的利益不一致,甚至还可能与员工的个人利益相冲突,如此一来,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毫无保障。
比如说,一个战略目标为“领先者”的企业采用了“薪酬水平跟随策略”,那么企业就招聘不到支持其发展的优秀人才,企业发展战略也就无法实现;同理,一个采取“保持者”战略的企业若采用“薪酬水平跟随策略”,则会大大增加企业的人工成本。
因此,“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薪酬管理大误区设防
薪酬管理大误区设防薪酬管理是企业中的重要一环,它关系到员工的积极性、激励机制以及企业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存在薪酬管理的误区,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本文将从不恰当的薪酬设定、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忽视员工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公平的薪酬分配等方面来探讨薪酬管理中的大误区,并提出相应的设防措施。
一、恰当的薪酬设定薪酬设定是薪酬管理中的核心环节,对于企业员工来说,薪酬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动力。
然而,很多企业在薪酬设定方面存在误区。
一些企业过于追求薪酬水平的高低,忽视了薪酬与员工工作价值的匹配,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企业利益的损失。
另一些企业则没有根据岗位的重要性和薪酬市场的供求情况来合理设定薪酬水平,导致员工流失和招聘难度增加。
为了设防这一误区,企业应该在薪酬设定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岗位的重要性和薪酬市场的供求情况来确定薪酬水平,合理地激励员工的工作动力。
第二,采用绩效工资制度,将薪酬与个人绩效挂钩,形成激励机制。
第三,建立透明的薪酬制度,让员工清楚自己的薪酬构成和分配规则,确保公平性和公正性。
二、科学的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薪酬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员工的晋升、奖惩和薪酬水平。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绩效评估存在不科学的现象,导致了绩效评估结果的不准确和员工的不满。
一些企业只关注员工的工作量,忽视了工作质量和员工的能力提升。
另一些企业则缺乏客观的评估指标和标准,只凭主管的主观判断来评估员工的绩效。
为了设防这一误区,企业应该在绩效评估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指标:第一,建立明确的评估指标和标准,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第二,充分考虑员工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和能力提升,形成全面的评估体系。
第三,及时反馈绩效评估结果,指导员工的能力提升和工作改进。
三、重视员工的个体差异薪酬管理中的另一个误区是忽视员工的个体差异。
每个员工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能力、经验和贡献都不尽相同。
然而,一些企业在薪酬管理中过于强调平均化和一刀切的原则,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导致了员工的流失和不满。
员工薪资福利管理中的常见误区与避免方法
员工薪资福利管理中的常见误区与避免方法在企业的薪资福利管理中,有许多常见的误区存在,并且这些误区可能会给员工和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本文将针对员工薪资福利管理中的常见误区进行探讨,并提供一些避免这些误区的方法。
一、误区一:不了解法律法规在员工薪资福利管理中,不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通过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能够在薪资福利发放过程中避免法律风险。
避免方法:企业应该建立一支专业的人力资源团队或者委托专业的劳动法律顾问,及时了解和更新劳动法律法规的变化,并将其落实到企业的薪资福利管理中,确保合法合规的操作。
二、误区二:薪资福利不公平不公平的薪资福利待遇是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员工感到自己的薪资福利待遇不公平,会对其工作动力和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避免方法:企业应建立合理的薪资福利制度,并确保其公平公正。
对于同样岗位的员工,根据其绩效与贡献给予相应的薪资福利待遇。
同时,企业应定期进行薪资调研,了解行业的薪资水平,并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三、误区三:缺乏透明度缺乏薪资福利的透明度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如果企业在薪资福利的发放和调整过程中缺乏透明度,员工会对企业的管理产生怀疑和不满。
避免方法:企业应建立透明的薪资福利管理机制,及时向员工公布薪资福利政策,并明确员工的工资构成和发放标准。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员工对薪资福利的需求和反馈,不断完善薪资福利制度。
四、误区四:缺乏奖励机制缺乏奖励机制也是员工薪资福利管理中的一个常见误区。
如果企业只注重基本薪资的发放,而忽视了对员工出色表现的奖励,将会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下降。
避免方法:企业应建立奖励机制,对员工的出色表现和贡献进行认可和奖励。
可以通过设置绩效奖金、年度奖金、股权激励等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五、误区五:忽视员工需求忽视员工需求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在薪资福利管理中,如果企业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很可能导致员工流失和员工满意度的下降。
薪酬体系的六种误解
薪酬体系的六种误解由于KPI们看上去更理性,也似乎更好“控制”,很多管理者愿意明知故犯地对薪酬体系保持误解。
让我们思考一下关于薪酬的两个问题。
问题一:两组其他方面条件相同的钢铁企业,第一组企业里工人的小时工资为21.52美元;第二组企业工人小时工资为18.07美元,如果两组企业的其他福利开支差不多,哪一组企业的工资成本高?问题二:在人才竞争极其激烈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如果一家软件公司不按行业常规出牌,不给销售人员利润提成,也不设个人绩效奖金、股票期权,也没有根据股价计算的奖金性期权,这样的企业能否生存?它的股票又是否值得你投资呢?这是斯坦福大学教授费法(Pfeffer)12年前在哈佛商业评论上一篇文章的开卷问题。
如果你对问题一的回答是第一组的工资成本高,那么你就掉进了费法的圈套。
费法文中剖析了关于薪酬体系的六种常见错误观念,其一就是把工资水平视同于工资成本。
相关研究的结果表明,上面第一组小时工资为21.52美元的企业,比小时工资为18.07美元的企业实际工资成本要低1 9%,因为它的工人劳动效率高3 4%,产品废品率低63%.这个问题的要点在于,很多管理者混淆了工资水平与工资成本的区别。
前者是给定时段的员工总收入,而后者则是由工资水平和劳动效率共同决定的。
在适当条件下,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反而会降低企业的工资成本。
很多美国管理者往往混淆两者的区别,认为同样的产品,在工资水平高的德国生产,就一定比在工资水平相对低一些的美国生产的工资成本高。
很多中国企业家也有同样的误解,以为随着中国工人工资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的工资成本就一定会失去竞争力。
由此产生的第二种误解是,很多管理者认为,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工资水平来降低成本。
故此不少企业意欲通过压低工资水平来降低工资成本。
其实,如果把低工资水平导致的高流失率所带来种种隐性成本(如招聘成本、培训成本)和无形资产(如雇主品牌)的流失计算在内,这种做法就是南辕北辙。
费法教授总结管理者对薪酬体系的第三种误解是:工资成本是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遇到财务难关的时候,首先采取的就是裁员或者冻薪、降薪。
薪酬体系搭建误区多你踩坑了么
薪酬体系搭建误区多你踩坑了么在企业整个组织系统导入的过程中,薪酬和绩效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部分,应该是所有企业都必须要导入的板块,但是这两个板块同时也是整个组织管理系统中最难的和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所以,必须要引起我们所有企业的重视。
所以说,话题案例中的这家企业作为〃一家快速成长型的公司,成立到现在3年时间,人数已经达到200人",这种情况下,是非常有必要搭建薪酬体系的。
但是我们很多企业在搭建薪酬体系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制约着我们,比如说:新、老员工的薪酬倒挂问题、如何调查了解行业的薪酬水平问题、薪酬设计如何体现公司的战略意图问题、加薪的节奏如何实施问题、年终奖应如何发放问题、降薪应如何操作落地问题、福利应该怎么设计问题,等等。
虽然有很多企业都在实行薪酬保密制度,但是,对于中国人而言,哪里有什么真正不透风的墙?如果你们企业的薪酬设计是不平衡的,必然会增加老员工不满、人才离职率高、留不住优秀人才、增加企业薪酬成本等一系列的后遗症,最终使企业陷入我们常说的"人难留T人难招T人难留”的恶性循环当中。
虽然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企业薪酬管理缺少体系性、科学性,肯定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要对薪酬体系设计加强学习、引起重视。
我经常跟辅导的企业老板讲:企业就是"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过程,因此,我们企业的人力管理体系也要构建在这句话的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出其应用的价值和作用。
但是,我们话分两头,知道薪酬体系重要性是一回事,能否设计出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薪酬体系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好比今天这个话题案例中的HR一样,他的做法是从"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就把"大概的框架已经定了",这种做法可谓是震碎了我们的三观,亮瞎了大家的双眼。
因为这种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基本上是不可能设计出什么匹配于自己企业的薪酬体系的。
薪酬管理误区
薪酬管理误区
薪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的发展。
然而,在薪酬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需要企业尤其是人力资源部门及时纠正。
以下就是几个常见的薪酬管理误区:
一、只考虑薪酬的数量,忽略了薪酬的结构和组成。
薪酬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还包含了一系列的薪酬福利和奖励。
企业应该重视薪酬的结构和组成,合理规划员工的薪酬体系,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福利待遇等。
合理的薪酬结构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薪酬管理缺乏透明度,让员工产生猜疑和不满。
透明度是薪酬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企业应该公开薪酬管理政策和制度,同时对员工的薪酬情况进行适当披露。
这样可以避免员工因为不知道薪酬标准而产生猜疑和不信任。
三、薪酬只关注岗位价值,而忽略了员工的个人贡献。
薪酬应该是基于员工的岗位价值和个人贡献来设定的。
企业应该综合考虑员工的能力、工作表现和业绩贡献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薪酬标准。
只关注岗位价值而忽略员工个人贡献,会导致员工的不满和流失。
四、薪酬管理过于注重短期利益,而忽略了长期发展。
企业薪酬管理应该注重长期发展,而非短期利益。
过于注重短期利益,企业可能会出现不合理的薪酬标准和不公平的薪酬差距,导致
员工的不满和离职。
因此,企业应该在薪酬管理上注重长远发展,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和成长。
以上几个是常见的薪酬管理误区,企业应该认真对待,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政策和制度,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保障,同时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常犯的六大薪资错误
企业常犯的六大薪资错误在企业里,有一些头痛的问题让老总们不安:到底该支付员工多少薪水?金钱奖励在奖励制度中,该占多少比例?是否该降低薪水以降低成本?是否要根据个人业绩来发放奖金?许多企业总管花了很多时间建立薪资制度,但是不论是资深员工还是新进员工,都抱怨连天,甚至引起严重的管理问题。
到底是因为什么?美国斯坦福大学菲佛近期发表文章认为:这是因为许多人不了解薪资,落入了陷阱。
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常犯的六大薪资错误。
1.劳动成本占相当大的比重。
其实劳工成本只是众多成本项目中,最能立即调整的项目而已。
2.劳动成本不等于员工工资。
劳工工资是劳工薪资总数除以工作时间。
劳工成本则要考虑生产力,也就是企业付给员工的薪资,换得多少产出。
如果将劳工工资与劳工成本看成同一件事,将会导致许多管理上的错误。
3.削减劳动成本只需要降低员工每小时的工资即可。
其实,劳工成本是包含薪资与生产力两项因素的函数关系,如果要降低成本,就要同时考虑这两个因素。
不过,通常降低劳工工资,反而会导致劳工成本上升。
4.针对个人表现给予适当金钱奖励。
许多研究显示,用给予个人金钱奖励这样的方式,提高员工业绩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因为针对个人表现给予适当金钱奖励这样的奖励方式反而会伤害团队表现、鼓励短期目标,甚至导致大家觉得薪资与表现无关,而是跟个人关系与逢迎拍马有关。
5.最有效最持久的利器是降低劳动成本。
其实降低劳工成本是最不可靠、最不能持久的竞争方式。
相较之下,提升品质、加强服务、改进产品与流程,创新、科技领先,都是竞争对手更难模仿、更难超越的竞争手段。
6.没薪水谁会干。
在金钱的报酬外,还需要从工作中得到生命的意义与兴趣。
了解这六大误区后,企业应该怎样建立最好的薪资奖励制度有了眉目:首先要从区分劳工工资与劳工成本着手。
要了解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是劳工成本,而不是劳工工资。
而且劳工成本可以不是总成本中比重很大的项目。
除此之外,企业管理者也要了解,薪资与金钱奖励只是许多管理工具之一,企业管理者完全可以运用其他工具,提升向心力、团队合作业绩。
企业薪酬体系设计要避免的误区
企业薪酬体系设计要避免的误区薪酬体系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员工团队的稳定,最终影响的是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
而员工的稳定对企业总体发展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对于薪酬体系设计过程中的哪些误区,我们应该如何规避呢?1:没有进行科学的预测预测是制定薪酬体系的重要依据之一,科学而准确的预测利于薪酬体系的制定。
常见的错误是部分企业根本不考虑市场因素就对员工进行预测,而只是简单地制定工作任务,并且任务每年只递增不减少,制定时无依据,结果计划任务与实际情况相差极大,要么员工根本完不成,要么就是很容易完成。
前者容易影响士气,后者则不能调动积极性。
2:只考虑企业自身,而不考虑其它企业的薪酬体系在行业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这是企业员工十分关注的内容之一。
有些企业在进行薪酬体系设计时,只考虑企业自身的因素而不关注整个行业或竞争企业的因素,这样设计薪酬体系就会出现一个误区:一旦薪酬体系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低于竞争企业的水平,则员工就会感觉不公平,影响员工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3:薪酬体系设计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强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已经得到员工认可且企业能够负担的薪酬体系。
常见的情况是有些企业每年的销售政策变化极大,没有任何连续性,今年是底薪+差旅+佣金,明年就可能是“大包”,甚至有的企业一年中就变化好几次。
反复几次会给员工留下一个“说话不算数”的印象,员工再也不相信公司的任何承诺,这极大地影响员工士气,不利于销售队伍的稳定与建设。
一个设计的不稳定,老是变化得到的薪酬管理体系,员工们怎么可能接受的了呢,所以既然要用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来管理员工来激励员工,就不要敷衍了事,想出一招是一招,要么不要实行,既然要实行,前期准备一定要做到位,否则后果会带来很不好的影响。
薪酬体系搭建有哪些误区
薪酬体系搭建有哪些误区一、做薪酬体系建设,不要图高大上。
在做薪酬体系建设的时候,很多人都喜欢直接来一个COPY。
自以为用的是别人家大企业的规范化薪酬体系,那还有什么不好。
确实大多数管理细致并落地的企业,其薪酬都往往很精准:做到薪岗、能岗、能绩、绩薪这样的四个匹配。
而我也对众HR持同样的工作态度,一定要在薪酬管理中去追求这样的四个匹配。
但我们一定要明白,大企业的规范化薪酬能落地,是因为他们有细致的岗位管理、资格管理、工作管理与绩效管理;能落地做好岗位工作评估、人才能力评价、工作贡献评价、薪酬内外调查,这样才能实现薪酬的四个匹配。
但这样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其执行到位情况,是居于其有着较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
也就是要有配置有一定量的HR各模块业务的专业人员。
才能实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中去做岗位、人员、工作及薪酬的等价值交换的匹配工作。
因此,做薪酬体系建设,不要一以贯之的去模仿大企业的薪酬体系。
而是要以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现状(经济情况与人力现状)去做设计。
不然,就成了东施效颦,最后只能挂在墙上或者放在抽屉里。
二、做薪酬体系建设,要有整体思维。
大部分企业在成立之初都是老板直接说工资是多少就发多少。
不看工作内容,也不看后续发展。
只看招聘时他的自我感观。
这时的薪酬其实是老板薪酬,他觉得那样业务需要主攻,就朝哪里倾斜资源;他觉得如何方便招聘,就如何承诺待遇。
因此,这时的HR做薪酬管理,只能说是快捷的“单功能”管理——列工资算总额。
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状态,需要从管理上去要效益,去做激励,这时的薪酬管理,就需要形成一个观念:薪酬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
也是独立的一个模块。
因此,如果要成体系管理,就需要有整体的思维逻辑。
正如胚胎的发芽,无论从诞生到成长,其虽然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形成,但都是整体进行。
就如在上面一点说的:不去妄自落地薪酬的深度细致规范。
但一定要用整体的思维去建立追求。
即知道薪酬体系搭建应考虑的几个问题(知道建设方向,落地需求看现状)1、定位问题:以组织对岗位需求、对人才需求状态去定位薪酬的领先、追随或者滞后。
薪酬绩效管理6大误区12现状剖析(内附实战案例)
什么是学校员工激情的发动机和驱动器?毋庸置疑,当然是薪酬与绩效管理。
但是对于薪酬绩效的制定,一直是困扰教育培训行业管理者十分头疼的问题。
该如何制定针对员工的薪酬绩效办法,是让很多校长管理者做了很多年管理工作依然摸不清门道的难题。
绩效管理归结下来就是“目的→目标→(指标)标准→管理”。
很多教育培训机构的薪酬绩效管理的现状,集中表现在以下十二个方面:1、将教师的薪酬福利设定与企业的销售业务员的“佣金制”等同,直接以学费折扣、课时或贡献值计酬;2、教师及管理者的可变薪酬与不变薪酬比例设置不科学;3、人力资源成本投入过小或过大,学校在给员工的薪酬方面过于大度或过于小器。
教师薪酬的成本过高,使得学校资金积累不足,没有资金进行市场推广,没有资金去购买产品和培训,进一步提升大家的教学水平,同时也没有资金去发展新的校区,这对后续的发展非常不利;薪酬福利过低、无法留住核心员工,人才流失惨重。
4、不给员工上社保,也未考虑是否根据学校能力分层“设保”,员工缺少与学校长期相守与努力工作的动力,没有职业安全感;(仅这一个原因,就足以造成老师去考公立学校、考公务员)5、薪酬中的试用期标准不合法、没有相应稳定的薪酬策略、薪级薪等的设定与晋升无标准或标准想当然,不专业、不科学;6、绩效考核奖励与薪酬管理脱节,未能将二者有机结合;7、福利管理工作未受到普遍的重视;8、企图模仿“宽带工资”却奈何操作不够专业,设计中出现了“带”多“幅”少的大问题,其结果还是无法实现激励这个基本目的;9、绩效考核管理中使用“减法”而不是“加法”,让员工感觉是在扣自己工资;10、把续读率考核当作唯一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管理过于单一,有绩效考核,无绩效管理;11、重经济薪酬管理,轻全面薪酬管理。
12、绩效考核奖励与薪酬管理脱节,未能将二者有机结合。
薪酬绩效管理的六大误区:1、校长、老板没有纳入考核;2、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控制;3、绩效考核就是挑员工毛病;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不断提升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和业绩,保证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学校与员工价值双赢。
中国企业薪酬管理的缺陷
中国企业薪酬管理的缺陷中国企业,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趋于完善的中小企业,还是面临着很多薪酬弊端。
本文总结出中国企业薪酬管理以下六大缺陷。
一、薪酬体系设计缺乏战略性思考薪酬设计应该站在战略性角度上去思考。
众达朴信观察到,很多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一开始就开始关心细节,反复讨论薪酬成本,差异性等;或者照本宣科地根据教科书的薪酬设计一步一步来,或者直接套用竞争对手的薪酬体系。
很少有企业管理者在薪酬设计时会真正思考“新的薪酬设计可以使我们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它是否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组织战略目的?”“它是否能认可员工的贡献?”这无疑让薪酬设计落入到技术层面,而非战略层面。
二、薪酬体系设计脱离岗位职责目前很多企业的薪酬体系与岗位的贡献/价值没有联系上,而是一味地与行政级别,资历挂钩,缺乏对劳动/技能/能力差别的定量分析。
未来的薪酬体系,一定是要对劳动技能、劳动强度、责任、贡献等多个因素的不同纬度分析,确定最后的岗位薪酬。
根据岗位职责,通过岗位匹配的薪酬设计才能真正做到内部公平性。
三、薪酬体系内部制度不统一很多企业在薪酬改革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薪酬制度,这些制度往往都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如提高基础员工工资、增加销售人员福利等。
但这些制度并非全盘考虑,常与整个公司的薪酬体系制度脱钩,长年累积下来会直接导致公司薪酬体系混乱,导向制度分散化。
薪酬管理混乱的症结也在与此。
四、盲目的员工薪资保密有的企业执行的是严格的薪资保密政策,员工会签署薪资保密协议,并规定员工之间禁止讨论薪资的收入。
但是,这种盲目的员工薪资保密不仅会让企业员工之间互相猜疑,更不能让企业的薪酬体系达到激励的效果。
薪酬体系需对制度公开,员工应该知道企业鼓励什么,反对什么,这样才能使薪酬体系达到导向和沟通的作用。
五、绩效考核体系与薪酬管理脱节职位的价值、员工的技能或能力的高低以及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可决定一个员工基本薪酬的静态公平性,而将员工的实际贡献与其应得的报酬联系起来的动态公平性则需要绩效考核来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薪酬体系设计六大误区企业薪酬设计中往往存在很多误区,影响到企业薪酬体系的有效性。
如图1所示,薪酬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薪酬策略和薪酬水平的确定、岗位价值评估、内外部薪酬调查、薪酬结构设计、薪酬级幅和薪档的设计。
在这几个步骤中,存在着六大误区,影响到企业整体薪酬体系的有效性。
误区一:薪酬设计的根本点—薪酬体系设计不用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很多企业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往往一开始就陷入到具体的设计细节中去,没有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思考,盲目照搬国外的或者别的企业的薪酬体系。
其薪酬体系也许是“先进的”、“时髦的”,却不一定是“适合的”。
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目的是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水平,由此决定薪酬策略和水平。
如图2所示,薪酬策略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一对应,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薪酬水平领先型、薪酬水平跟随型和人工成本优先型。
采取薪酬水平领先策略的企业一般是在同行业的市场中处于领导地位,并且外部市场处于扩张期,有很多的市场机会和成长空间,对高素质人才需求迫切,企业自身也处于高速成长期,薪酬的支付能力也比较强等。
而采用薪酬水平跟随策略的企业,一般都建立或找准了自己的标杆企业,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模式都向自己的标杆企业看齐,同样薪酬水平跟标杆企业差不多就行了。
采用人工成本优先策略(也称落后薪酬水平策略)的企业,在制定薪酬水平策略时则将重点放在尽可能地节约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成本,企业的薪酬水平一般也比较低。
不同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薪酬策略。
如果薪酬体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匹配,那么企业的发展就可能与个人的利益不一致,甚至还可能与员工的个人利益相冲突,如此一来,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毫无保障。
比如说,一个战略目标为“领先者”的企业采用了“薪酬水平跟随策略”,那么企业就招聘不到支持其发展的优秀人才,企业发展战略也就无法实现;同理,一个采取“保持者”战略的企业若采用“薪酬水平跟随策略”,则会大大增加企业的人工成本。
因此,“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每个企业所处的行业、外部环境、人力资源状况,经营战略、企业经济情况等都是不同的,企业应立足于这些不同点,以战略的眼光和系统的思路,通过企业战略分解出企业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才能设计出最适合自己的、战略化的薪酬体系。
薪酬设计,战略先行。
误区二:薪酬水平的高低—按照行政级别去判断很多人认为,级别越高,工资就应越高,殊不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岗位价值评估的意义正在于帮助建立起规范的岗位职级结构,如下图3所示,左图为按照行政级别排列的职级结构,例如:第一层为CEO或总裁,第二层级为副总,第三层级为各部门经理,第四层级为普通员工等,传统意义上会认为普通员工工资肯定低于经理,行政级别高的岗位,其工资肯定高于行政级别低的岗位的工资,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岗位职级高低应根据岗位的价值确立,如右图所示,各岗位根据其对企业的价值而付薪,例如,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人员工资就可能比经理的工资高,比如企业的培训师,一个好的培训师其薪酬甚至可能超过人力资源总监。
但在现实中,以行政级别定薪的现象还举不胜举,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例如:某企业战略发展部的主要职能包括战略规划、品牌管理和投资项目管理,因此,战略发展部即使是普通专员的要求都比较高,对有些岗位的能力要求甚至超过其他部门的经理。
但由于企业固有的行政级别的限制,使得企业无法为战略发展部的岗位设置很高的薪酬,因此只能招聘到能力低于岗位要求的人去担任该部门工作,显然,企业的战略和品牌管理工作也就达不到相应的水平,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如果一味按照行政级别去定薪资,企业不仅招不到关键人才,影响到企业战略的实现,也会导致优秀员工由于晋升通道的限制不得不离开企业,对企业的招人和留人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薪酬水平,应由岗位价值决定。
误区三:外部薪酬数据的处理—薪酬设计只需要简单的对照外部市场数据薪酬设计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调查外部市场薪酬数据来确定本企业岗位的薪酬。
很多时候我们会通过购买外部薪酬报告的方法实现,但是要把数据用到企业本身,还需要作一定的调整。
首先,审视外部薪酬数据的来源。
由于薪酬报告中所使用的外部数据一般都是本行业竞争对手的薪酬数据,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定位,对薪酬数据进行一定的调整后再使用,以适合企业发展目标。
例如:某企业定位于该行业国内第三、第四的水平,即跟随型战略目标。
当了解到外部薪酬报告的数据来源都是国际知名或国内顶级企业,即这份薪酬报告的数据总体上处于整体市场的高端位置后,企业在设计薪酬曲线策略时,考虑到薪酬的竞争性和企业目前的薪酬水平,将薪酬水平定位于:高层薪酬采用薪酬报告数据的50-75分位水平,中层:25-50分位,基层:25分位。
这个定位在整体市场上基本处于高层:75-90分位,中层:50-75分位,基层:50分位,这个定位就可以保证企业薪酬定位与企业发展战略的一致性,使企业能招聘到其需要的人才,又不至于使人力成本过高。
若一味照搬外部市场数据,企业将会盲目的增加许多不必要的人力成本。
其次,审视外部市场岗位与本企业岗位的差异性。
拿到外部薪酬报告后,就需要将薪酬报告中的岗位与本企业的岗位进行匹配,但岗位之间的匹配度是多少还不清楚。
外部薪酬数据中提供了对岗位的职责描述,但是非常概括,最为关键的是无法把握岗位职责中各职责的重要性大小,因此,必须首先进行岗位匹配度评价工作。
一般来说,岗位匹配首先是要看外部岗位和内部岗位之间的权限是否一致;其次要看岗位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否一致,至少不能出现太大的差异;然后就要依据岗位匹配的程度对市场数据进行修正,一般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计算“匹配系数=标准岗位职责/企业岗位职责”,统一确定标准岗位的职责为100,给企业岗位职责打一个分数,岗位职责更为宽泛则高于100,职责较窄就低于100。
依据该计算结果来修正市场数据(市场数据/匹配系数),这样做虽然也存在一定的主观判断成分,但比直接套用外部市场数据要有效得多。
例如:某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同时负责行政部工作,对比外部薪酬报告中的人力资源经理岗位时,内部岗位评分为120分,因此,匹配系数为100/120,此时,若人力资源经理岗位在薪酬报告中薪酬为30万/年,则该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兼行政主管的薪酬=30/(10/12)=36万/年。
从上面的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在进行薪酬设计时一定要谨慎使用外部市场数据。
全盘照搬市场数据的表现,恰恰是企业薪酬设计不满足薪酬的外部公平性和竞争性的表现。
外部数据,谨慎运用。
误区四:薪酬结构的设计—薪酬设计中加入各类“专业加给”和“职务加给”很多企业的薪酬水平与岗位价值之间关系混乱。
在以岗位价值为主要付酬要素的薪酬管理模式中,薪酬等级与岗位价值等级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岗位价值等级越高,薪酬等级、薪酬水平也应该越高。
但遗憾的是,由于企业加入各种各样的专业加给、职务加给等,因人设岗,岗位随着人能力的不同而进行调整,不同的职务又对应不同的薪酬,导致企业薪酬分布高度分散,产生极大的薪酬水平与岗位价值之间的不一致,如图4所示,居于较高薪级的员工所得薪酬有些时候远远低于薪级较低的员工,这样必然造成员工之间的互相比较,不满意度很高,员工之间的岗位调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图4 XX企业薪酬现状分布图例如:某企业在薪酬设计时,为财务、研发部门人员加入“专业加给”;为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又加入“职务加给”:班长加给200元/月、科长加给500元/月、经理加给1000元/月,因此,企业出现很多“科长级助理”、“经理级专员”等,这些人员在岗位调动时,问题就出现了:生产部门的班长不愿意去品保部门,因为没有了职务加给;财务部人员也不愿意调到其他部门,因为没有了专业加给;而经理级专员们调到其他岗位上时仍享有职务加给,企业不得不为此付出大大高于岗位本身价值的薪酬。
这一切,都是各种“加给”惹得祸。
实际上,在岗位价值评估中已经考虑了各个岗位的专业性以及由于职务不同所带来的工作职责的不同,因此,薪酬结构中不用再另行增加各种加给,将所有加给统一为岗位工资即可。
薪酬结构,简单的就是最合理的。
误区五:岗位工资固浮比的确定—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的比例不考虑岗位的业务特征岗位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设置比例(固浮比)的确定有两个原则:其一、根据岗位绩效变化对组织绩效所产生的可能影响,影响力越大的岗位越应采用较高的绩效工资比例;其二、根据岗位的弹性,岗位由于任职者的能力等不同而导致绩效产出的可能差异,岗位弹性越大越应采用较高的绩效工资比例。
基于以上两个原则,通常我们会按照两个维度来确定固浮比:一是岗位类别,如职能、研发、生产、营销等,二是岗位的职位等级,如基层、中层和高层。
一般而言,营销类岗位的浮动薪酬比例要高于职能类岗位,高层岗位浮动薪酬比例高于基层岗位。
但是很多企业由于过分强调薪酬体系的简单、易操作,导致所有岗位的薪酬固浮比都一样,或与岗位的业务特征不一致,导致或风险加大、员工抱怨增多,或过于保障、激励作用弱化。
图5 薪酬固浮比的设计如图5所示,左图为企业现阶段的薪酬固浮比的情况。
固浮比的设置未考虑到岗位的职位等级和岗位类别的差别。
纵向来看,基层岗位的浮动薪酬普遍高于中层和高层,企业将过多的绩效压力放在了基层员工身上,导致基层员工权责之间的严重不对等,员工怨声载道;横向来看,高层之间未显示出由于岗位类别的不同造成的浮动薪酬的差别,营销类高层浮动薪酬居然低于职能类岗位,过于保障,激励作用弱化。
合理的固浮比设计如右图所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浮动薪酬比例逐渐降低,同时,合并岗位性质类似的岗位,如:采购、研发、生产和品保,确保薪酬固浮比设计的简单性和有效性。
岗位固浮比,区别对待。
误区六:薪酬设计—不向关键岗位倾斜薪酬设计要保证倾斜关键岗位,重点激励的原则,因此,在设计薪酬带宽时,岗位薪级越高(即岗位价值越高),薪酬的带宽就应该越大,如图6所示,薪酬带宽随着薪级的提高而加大。
图6 薪酬带宽设计但现实中很多企业为了简便,将所有的薪级的带宽都设计为相同的宽度,甚至岗位价值低的岗位带宽反而比岗位价值高的岗位大,根本起不到对关键人才的保留作用。
如图7左图所示,薪级低的岗位带宽反而大,而越到高层,薪酬带宽却越变越小。
岗位薪级为15级的员工,其岗位薪酬带宽仅为30%,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仅相差2880元;而位于最高薪级17级的员工,其薪酬带宽仅为23%,这样的比例根本不足以保留和激励核心员工。
合理的带宽在一个薪级范围内可以一致,但总体趋势应该按照薪级的增加而增大,如右图所示,从上到下,带宽随着薪级的增大而增大,到最高点15-17薪级的岗位带宽达到了50%,很好的起到了对关键人才的保留和激励作用。
带宽设计,适当倾斜。
由此,薪酬设计中几个步骤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在此一一呈现,每个问题的出现都会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但是,很多企业在薪酬设计方面却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这也是企业薪酬体系失效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