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第二章《数列》第5节的内容,教学大纲安排本节内容授课时间为两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充分揭示公式的结构特征、内在联系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2、教材分析:《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另外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归纳、证明,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前几节课学生已学习了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2、认知水平与能力:高一学生初步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合作地解决一些问题,但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所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也往往容易忽略,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任教班级学生特点:我班学生基础知识还行、思维较活跃,应该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合作地解决一些问题.

三、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掌握公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能简单的应用公式.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故事引入,学生自主探索公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体验错位相减法所折射出的数学方法美及学好数学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简单应用.

2.难点:由研究等比数列的结构特点推导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四、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

教学模式:本课采用“探究—发现—应用”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

学生的学法:突出探究、发现与应用.

五、教学过程:

632+

363

22++①

636422++②

1-

项和公式 它的前n a ,公比,n a n q 或来表示1

-n q ,则2211n q a q -++等式右边各项“长相”上有什么特点?即:从第二项起每一项比前一项多乘以师:因此,如果两边同时乘以公比21++q a q

剖析公式中的基本量及结构特征,识记公式.

动手试试下列数列为等比数列,判断正误

①2(12)

24816(2)

1(2)

n

n

-⨯-

-+-+-+-=

--

()

②23

1(12)

12222

12

n

n

⨯-

+++++=

-

()

思考:23

12222n

+++++能用等比数列

前n项和公式②求解吗?

③23

(1)

1

n

n

c c

c c c c

c

⨯-

++++=

-

()

师:提问学生

生:思考,并回答

问题

熟悉等比数列求和

公式的应用,并体会

等比数列前n项和

中公比q,项数n应

用时应该注意的问

题,及渗透含有参数

的求和问题如何解

典型例题例1、求下列等比数列前5项的和.

(1)

2

1

4

1

8

1

,…

(2)a1=27,a9=

1

243

,q<0,

例2、已知{}n a是等比数列,请完成下表

题号

1

a q n n a n S

(1)27 2

3

8

(2)-2 -96 -63

点评:将等比数列问题化归为基本量的关系来

解决是通性通法,五个基本量是

1

,,,,

n n

a q n a S,知道任意三个,可建立方程组,

师:展示例题

习题

生:思考这题

目,并完成

教师巡视,并

请一些学生上黑

板写出解答过程

(获投影学生的

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

熟练公式运用,着重

强调公式的选择.

运用新知,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巩固新学

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