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常规检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范围 成 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婴 儿:(15.0~20.0)×10^9/L 儿 童:(5.0~12.0)×10^9/L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细胞类别
中性粒
杆状核
百分率(%)
1-5
分叶核
法定比率
中性粒细胞减少<2×109/L
中性粒细胞缺乏<0.5×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
慢性理、化损伤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如 X 线等)、长期 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 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故此类人群于接触 和应用期间每周应作一次白细胞计数。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 免疫性抗核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 少。
RDW
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 正常范围:<0.15(<15%) 1ml=10^12fl
常用术语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每
MCV
MCV=Hct/RBC (L)×10^15(fl)
MCV 80--98 fl
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
皮克(pg)为位. MCH=Hb含量/红细胞百万数. 参考值: 男26-38pg,女26-38pg,新生儿26-38pg
某些皮肤病
如湿疹、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 肤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某些恶性肿瘤
特别是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如霍奇金 病。以及某些上皮恶性肿瘤如肺癌、宫 颈癌、鼻咽癌时,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一般在10%左右。
某些传染病
一般急性传染病时,血中嗜酸性 粒细胞均减少,唯猩红热时反而增 高,现已知这可能因该病病原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产生的酶 能活化补体成分,其趋化作用引起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所致。
病理性减少
① 红细胞生成不足:再障
红细胞增多
相对性增多
各种原因致血液浓缩;呕吐 腹泻
大量出汗
绝对性增多
继发性:缺氧 肿瘤等 原发性:真红
常用术语
Hct
红细胞比容(Hct),是指一定量的抗凝 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 胞占全血的容积比,是一种间接反映 红细胞数量大小及体积的简单方法。 结合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可 计算红细胞平均值,有助于贫血的形 态学分类。 参考值 男:0.40-0.50L/L (40%一50%) 女:0.37-0.45L/L (37%--45%)
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感染
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 杆菌感染时,如无并发症,白细胞数均 减少,甚至可低到 2×109/L 以下,一些 病毒感染如流感时的白细胞亦减少。
某些血液病
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 呈“三少”表现。此时白细胞可 少到 1×109/L 以下,分类时几乎 无白细胞均为淋巴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多可达 20%以上,多为幼稚型。
备注:嗜碱性粒细胞减 少在临床意义不大。
单核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 较成人稍多,平均为9%,出生 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 胞增多,可达15%或更多。
病理性增多
某些感染
如亚急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 急性感染的恢复期等单核细胞增多;活动性肺结 核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
某些慢性感染
如结核病恢复期淋巴细胞也增多, 但白细胞总数一般仍在正常范围内, 须借助白细胞分类来识别。
淋巴细胞—病理性绝对增多
淋巴细胞白血病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 巴肉瘤:前者如系慢性型,以成 熟淋巴细胞为主,如系急性型则 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均可致白 细胞总数增高;后者多以原、幼 淋巴细胞为主。
ຫໍສະໝຸດ Baidu
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 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 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 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
严重损伤
在较大手术后12-36h,白细胞 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 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 主。 急性心肌梗死后1-2天内,常 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 心绞痛相区别。
肾移植术后
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前期, 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高。
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
上腺皮质激素后;在严重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 细胞显著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减低,但其 绝对值仍在正常范围。
(三)血小板
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血小板
反应性增多
急性溶血
这与急性溶血所导致的相对缺氧以及红 细胞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 备池增加释放有关。
急性失血
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 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 20-30 ) ×109/L。其增多的细胞也要是中性 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应激状态、 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
反应性增多
恶性肿瘤性
1ml=10^12fl
(二)白细胞
1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白细胞通过变
形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二)白细胞计数
初生时白细胞总数为15~20×109/L;
12~24小时达最高点; 1周时降至10×109/L;
6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 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 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见白细胞正常值生理变化。
病理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
骨髓贮备池和边缘池粒细胞 进入血循环,以分叶核和杆状 核为主。 异常增生性增多 骨髓异常增生,以原始或幼 稚粒细胞为主。
否细胞分解成为胆汁。
(一)RBC
(一)RBC正常值
手工法及机器法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孕妇 红细胞数 (4.0-5.5)X1012/L (3.5-5.0)X1012/L (6.0-7.0)X1012/L (3.5-5.0)X1012/L 血红蛋白 120-160g/L 110-150g/L 170-200g/L 100-150g/L
代谢合成能量。
3.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约占重量的32%,水占64%,其余4%为脂肪、糖类和各种电解质。
4. 红细胞寿命100—120天。初生婴儿新陈代谢率快,红细胞寿命约有80天.红十字会建
议成年男子每隔三个月献血一次,女子每隔四个月献血一次。
5. 红细胞老化后,会自动返回骨髓深处,由白细胞负责销毁;或是在经过肝脏时,被枯
体积小,直经为2~4微米,呈双凸圆盘状 易受机械、化学刺激,此时便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 血小板膜表面有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
血小板—减少
生成障碍 破坏增多 消耗过度
如弥漫性血 管内凝血
遗传
如巨大血小板综 合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 原 发 性 血 小 板 减 少性紫癜 急性白血病 脾功能亢进 急性放射病
血小板—增多
反 复 出 血
肢 体 麻 木
血 栓 形 成
脾 脏 肿 大
常用术语
PDW
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 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易系数( CV%)表示。PDW在正常范围内表明血 小板体积均一性高。 参考值:10%-18% 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急 性髓系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慢性 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 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急性中毒
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 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 达 20×109/L 或更高。 代谢性中毒 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 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非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有 时可见白细胞持续增高,以 中性分叶核为主 ,如肝癌、 胃癌的晚期。
其他
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痛风及严重缺氧、应用皮 质激素、肾上腺素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
脾功能亢进
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
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过多的白细胞;肿大脾分
泌了过多的脾素,而此种体液因子能灭活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在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 肿、食物过敏、荨麻疹时均可见血 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
速发性过敏反应常见嗜碱性粒细胞增 高,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炎症时 常伴有嗜碱性粒细胞减少,但溃疡性结 肠炎时常伴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骨髓增生性疾病
嗜碱性粒细胞轻度增高可作为骨髓 增生性疾病的一个早期征象,持续大于 0.1×109/L 则是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共同 特征。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 发性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等。
0.01-0.05
50-70
0.5-5 0-1 20-40 3-8 1-3
0.5-0.7
0.005-0.05 0-0.01 0.2-0.4 0.03-0.08 0.01-0.02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其他
(二)白细胞生理变化
1. 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吸烟者平均
(一)RBC贫血分级
贫血 分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
红细胞数
(1012/L) 4-3 -2 -1 ﹤1
血红蛋白数(g/L)
新生儿 145-120 -90 -60 ﹤60 ﹤ 6岁 110-90 -60 -30 ﹤30 ﹥ 6岁 120-90 -60 -30 ﹤30
红细胞减少
生理性减少
生理性减少:比正常成人低10%② 分化和成熟障碍:巨幼细胞性 20%,见于妊娠中后期的孕妇、老 年人、儿童。 贫血;缺铁性贫血 ③ 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实验室常规检查项目
Routine laboratory examination
血常规 尿常规 便常规
血常规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血常规
(一)RBC
1. 呈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深红色
2. 成熟的红细胞(哺乳动物)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富含血红蛋白。依靠葡萄糖无氧
尿液标本应及时送检,一般应在2小时内检测完毕,时间太长会影响结果, 留取12、24小时尿应加入适量的防腐剂或进行冷藏。
(一)尿液性状检查
1. 尿液外观
相对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由于中性粒细 胞显著减少,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高,此时白细胞总数是 减低的。
淋巴细胞—病理性绝对增多
某些急性传染性疾病
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 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 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 胞增多症、百日咳等淋巴细胞常明 显增多。
某些血液病
备注:单核细胞减少 在临床意义不大。
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幼单核细胞 增多,成熟型亦见增多;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可 见大量幼稚单核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 贫血、白细胞减少之外,白细胞分类时常见单核 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增多
生理性 多见于儿童
绝对增多(计数值) 病理性 相对增多(百分比值)
随机尿
适用于门急诊化验;
用于细菌培养; 用于爱迪氏计数; 用于蛋白、肌酐等测定; 服用一定量葡萄糖后,分别于0.5小时、1小时、2
空腹尿和餐后尿 用于尿糖检测; 导尿和中段尿 12小时尿 24小时尿 糖耐量尿标本
小时、3小时留取尿液,同时抽血送检。
其他如浓缩稀释试验。
尿液标本的保存
PCT
指单位体积的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 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正常值一般是0.11-0.28%. 偏低时常见于一些血小板减少的疾 病。 血小板压积(PCT)=MPV*PLT。
尿常规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尿液的形成
尿液标本的收集
晨尿 适用于蛋白、糖、亚硝酸盐等检测;
白细胞计数可高于非吸烟者30%。 2. 妊娠时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动于(12-17)×109/L之间,分娩 时可高达34×109/L。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 3. 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严寒、暴热、疼痛,以及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 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
(二)白细胞病理变化
新生儿:(15.0~20.0)×10^9/L
婴 儿:(15.0~20.0)×10^9/L 儿 童:(5.0~12.0)×10^9/L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细胞类别
中性粒
杆状核
百分率(%)
1-5
分叶核
法定比率
中性粒细胞减少<2×109/L
中性粒细胞缺乏<0.5×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
慢性理、化损伤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如 X 线等)、长期 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 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故此类人群于接触 和应用期间每周应作一次白细胞计数。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 免疫性抗核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 少。
RDW
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 正常范围:<0.15(<15%) 1ml=10^12fl
常用术语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每
MCV
MCV=Hct/RBC (L)×10^15(fl)
MCV 80--98 fl
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
皮克(pg)为位. MCH=Hb含量/红细胞百万数. 参考值: 男26-38pg,女26-38pg,新生儿26-38pg
某些皮肤病
如湿疹、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 肤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某些恶性肿瘤
特别是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如霍奇金 病。以及某些上皮恶性肿瘤如肺癌、宫 颈癌、鼻咽癌时,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一般在10%左右。
某些传染病
一般急性传染病时,血中嗜酸性 粒细胞均减少,唯猩红热时反而增 高,现已知这可能因该病病原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产生的酶 能活化补体成分,其趋化作用引起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所致。
病理性减少
① 红细胞生成不足:再障
红细胞增多
相对性增多
各种原因致血液浓缩;呕吐 腹泻
大量出汗
绝对性增多
继发性:缺氧 肿瘤等 原发性:真红
常用术语
Hct
红细胞比容(Hct),是指一定量的抗凝 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 胞占全血的容积比,是一种间接反映 红细胞数量大小及体积的简单方法。 结合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可 计算红细胞平均值,有助于贫血的形 态学分类。 参考值 男:0.40-0.50L/L (40%一50%) 女:0.37-0.45L/L (37%--45%)
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感染
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 杆菌感染时,如无并发症,白细胞数均 减少,甚至可低到 2×109/L 以下,一些 病毒感染如流感时的白细胞亦减少。
某些血液病
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 呈“三少”表现。此时白细胞可 少到 1×109/L 以下,分类时几乎 无白细胞均为淋巴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多可达 20%以上,多为幼稚型。
备注:嗜碱性粒细胞减 少在临床意义不大。
单核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 较成人稍多,平均为9%,出生 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 胞增多,可达15%或更多。
病理性增多
某些感染
如亚急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 急性感染的恢复期等单核细胞增多;活动性肺结 核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
某些慢性感染
如结核病恢复期淋巴细胞也增多, 但白细胞总数一般仍在正常范围内, 须借助白细胞分类来识别。
淋巴细胞—病理性绝对增多
淋巴细胞白血病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 巴肉瘤:前者如系慢性型,以成 熟淋巴细胞为主,如系急性型则 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均可致白 细胞总数增高;后者多以原、幼 淋巴细胞为主。
ຫໍສະໝຸດ Baidu
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 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 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 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
严重损伤
在较大手术后12-36h,白细胞 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 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 主。 急性心肌梗死后1-2天内,常 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 心绞痛相区别。
肾移植术后
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前期, 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高。
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
上腺皮质激素后;在严重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 细胞显著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减低,但其 绝对值仍在正常范围。
(三)血小板
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血小板
反应性增多
急性溶血
这与急性溶血所导致的相对缺氧以及红 细胞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 备池增加释放有关。
急性失血
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 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 20-30 ) ×109/L。其增多的细胞也要是中性 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应激状态、 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
反应性增多
恶性肿瘤性
1ml=10^12fl
(二)白细胞
1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白细胞通过变
形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二)白细胞计数
初生时白细胞总数为15~20×109/L;
12~24小时达最高点; 1周时降至10×109/L;
6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 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 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见白细胞正常值生理变化。
病理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
骨髓贮备池和边缘池粒细胞 进入血循环,以分叶核和杆状 核为主。 异常增生性增多 骨髓异常增生,以原始或幼 稚粒细胞为主。
否细胞分解成为胆汁。
(一)RBC
(一)RBC正常值
手工法及机器法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孕妇 红细胞数 (4.0-5.5)X1012/L (3.5-5.0)X1012/L (6.0-7.0)X1012/L (3.5-5.0)X1012/L 血红蛋白 120-160g/L 110-150g/L 170-200g/L 100-150g/L
代谢合成能量。
3.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约占重量的32%,水占64%,其余4%为脂肪、糖类和各种电解质。
4. 红细胞寿命100—120天。初生婴儿新陈代谢率快,红细胞寿命约有80天.红十字会建
议成年男子每隔三个月献血一次,女子每隔四个月献血一次。
5. 红细胞老化后,会自动返回骨髓深处,由白细胞负责销毁;或是在经过肝脏时,被枯
体积小,直经为2~4微米,呈双凸圆盘状 易受机械、化学刺激,此时便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 血小板膜表面有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
血小板—减少
生成障碍 破坏增多 消耗过度
如弥漫性血 管内凝血
遗传
如巨大血小板综 合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 原 发 性 血 小 板 减 少性紫癜 急性白血病 脾功能亢进 急性放射病
血小板—增多
反 复 出 血
肢 体 麻 木
血 栓 形 成
脾 脏 肿 大
常用术语
PDW
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 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易系数( CV%)表示。PDW在正常范围内表明血 小板体积均一性高。 参考值:10%-18% 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急 性髓系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慢性 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 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急性中毒
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 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 达 20×109/L 或更高。 代谢性中毒 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 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非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有 时可见白细胞持续增高,以 中性分叶核为主 ,如肝癌、 胃癌的晚期。
其他
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痛风及严重缺氧、应用皮 质激素、肾上腺素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
脾功能亢进
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
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过多的白细胞;肿大脾分
泌了过多的脾素,而此种体液因子能灭活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在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 肿、食物过敏、荨麻疹时均可见血 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
速发性过敏反应常见嗜碱性粒细胞增 高,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炎症时 常伴有嗜碱性粒细胞减少,但溃疡性结 肠炎时常伴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骨髓增生性疾病
嗜碱性粒细胞轻度增高可作为骨髓 增生性疾病的一个早期征象,持续大于 0.1×109/L 则是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共同 特征。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 发性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等。
0.01-0.05
50-70
0.5-5 0-1 20-40 3-8 1-3
0.5-0.7
0.005-0.05 0-0.01 0.2-0.4 0.03-0.08 0.01-0.02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其他
(二)白细胞生理变化
1. 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吸烟者平均
(一)RBC贫血分级
贫血 分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
红细胞数
(1012/L) 4-3 -2 -1 ﹤1
血红蛋白数(g/L)
新生儿 145-120 -90 -60 ﹤60 ﹤ 6岁 110-90 -60 -30 ﹤30 ﹥ 6岁 120-90 -60 -30 ﹤30
红细胞减少
生理性减少
生理性减少:比正常成人低10%② 分化和成熟障碍:巨幼细胞性 20%,见于妊娠中后期的孕妇、老 年人、儿童。 贫血;缺铁性贫血 ③ 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实验室常规检查项目
Routine laboratory examination
血常规 尿常规 便常规
血常规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血常规
(一)RBC
1. 呈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深红色
2. 成熟的红细胞(哺乳动物)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富含血红蛋白。依靠葡萄糖无氧
尿液标本应及时送检,一般应在2小时内检测完毕,时间太长会影响结果, 留取12、24小时尿应加入适量的防腐剂或进行冷藏。
(一)尿液性状检查
1. 尿液外观
相对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由于中性粒细 胞显著减少,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高,此时白细胞总数是 减低的。
淋巴细胞—病理性绝对增多
某些急性传染性疾病
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 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 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 胞增多症、百日咳等淋巴细胞常明 显增多。
某些血液病
备注:单核细胞减少 在临床意义不大。
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幼单核细胞 增多,成熟型亦见增多;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可 见大量幼稚单核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 贫血、白细胞减少之外,白细胞分类时常见单核 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增多
生理性 多见于儿童
绝对增多(计数值) 病理性 相对增多(百分比值)
随机尿
适用于门急诊化验;
用于细菌培养; 用于爱迪氏计数; 用于蛋白、肌酐等测定; 服用一定量葡萄糖后,分别于0.5小时、1小时、2
空腹尿和餐后尿 用于尿糖检测; 导尿和中段尿 12小时尿 24小时尿 糖耐量尿标本
小时、3小时留取尿液,同时抽血送检。
其他如浓缩稀释试验。
尿液标本的保存
PCT
指单位体积的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 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正常值一般是0.11-0.28%. 偏低时常见于一些血小板减少的疾 病。 血小板压积(PCT)=MPV*PLT。
尿常规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尿液的形成
尿液标本的收集
晨尿 适用于蛋白、糖、亚硝酸盐等检测;
白细胞计数可高于非吸烟者30%。 2. 妊娠时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动于(12-17)×109/L之间,分娩 时可高达34×109/L。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 3. 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严寒、暴热、疼痛,以及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 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
(二)白细胞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