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论及其仁义之心与仁政学说.ppt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 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 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 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 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孟 子.告子上》
三、 心性与天道
“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 知天矣”(《孟子·尽心上》);
“存心养性”,“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 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
四、 人禽之辨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 然也。」 (《孟子.告子上》)
二、性善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了;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 子·公孙丑上》
孟子首先将作为天道本体的「心」体现的 为仁义礼智「四端」: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 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 上》
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 认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 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又说: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说:“王如好 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称赞周初古公 亶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 “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 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 下》)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 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 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左右皆曰 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 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 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 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
3.民可反抗暴君。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 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 传有之。”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 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 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 弑君也。”
「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 孙丑上》)
1.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 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2.邦国的主权在民。 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 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 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 子·梁惠王上》)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 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 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 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
「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 子.滕文公上》)「四端」是人与禽兽的根本 区别。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 娄下》)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 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万物皆备于 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 子·尽心上》)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 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 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 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8.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 争.也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解民倒悬”,由仁义行,为民做 主。
五、仁政学说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 子.离娄上》)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 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 也。」(《孟子.尽心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儒家思想
孟子的性善论 及其仁义之心与仁政学说
一、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 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 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 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 《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 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 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