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论及其仁义之心与仁政学说.ppt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PPT教学课件
了解孟子思想
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 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 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 善的品质。 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 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 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 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尽心上》)
文本探究
【思考2】研读第二部分
原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
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运:运转,转动 ②所以:……原因 ③乍:突然、忽然。 ④孺子:多指幼儿、儿童。 ⑤怵惕:惊骇,恐惧。 ⑥恻隐:哀痛,怜悯。 ⑦内交:结交,“内”同 “纳”。
研读文本
分析开篇的作用:
1.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 意赅。(是什么) 2.举先王治天下易来说明不忍人之 心的重要性。(为什么)
研读文本
➢分析开篇的推论:
道理论证
仁政
仁心
推出“先王 有不忍人之 心”
明确观点: “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
“以不忍人 之心行不忍 结合先王“仁 人之政”, 政”,得出因 就能轻松自 “有不忍人之 如地治理好 心”,所以有 天下。 “不忍人之政” 的结论
第 三 章
文 本 探 究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部分
《孟子》.ppt
他列举当时赋税繁多的情况说:“有布缕 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 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滕文公上》 (贡,助,彻都是收取税收的意思)
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 地问题。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操守 道德,最主要的是要让百姓拥有土地。
“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方里
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 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 私事”《滕文公上》 观点提炼:井田制的土地政策
(2)使民以时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 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 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 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 无憾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
译文:孟子答道:“(国家不在大,)只 要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可以实行王道。 大王你如果能够 对民众实行仁政,减免 严刑酷法,减轻苛捐杂税,督促百姓深 耕土地,抓紧时机清除杂草;青壮年人 还在农闲的日子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 在家里侍奉父兄,出外侍奉尊长,就能 使他们哪怕是拿起木棒也足以打败秦楚 的坚甲利兵”
孟母三迁
断机教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
一、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 础。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 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 下”。他认为,人具有一种先天的 善性,而人性之所以都是善的,是 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四心”。即恻 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 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仁、义、 礼、智的发端,即孟子著名的“四 端”说,也是孟子的“性善论”。
3、 得民心者得天下,桀纣失去了民心 所以失去了天下。 “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失其 民者,失其心也。” 《离娄上》
孟子的性善论课件
2、对生理欲望有贬抑倾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也。”“士尚志。”“不义而富且贵,与 我若浮云。” 仁义礼智是由心所发,是“大体”。耳目 感官之欲,是“小体”。“从其大体者为 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仁义忠信, 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 也。”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
自然情感,由生理欲求直接孕育出来的情 感,有某种天然性。(“交互利他主义”)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 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 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 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 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 亦必有道矣。(《滕文公上》) 丧葬之礼的起源
论道德理性之先验性: 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 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 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 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 人皆可为尧舜。 孟子何以如此强调人之道德性呢?
1、道德理性的必要性:催人向善 盖人生意味最忌浅薄,浅薄了,便牢拢 不住人类生命,而使其甘心送他的一生。 饮食男女、名位权利,固为人所贪求;然 而太浅近了。事事为自己打算,固亦人之 恒情;然而太狭小了。在浅近狭小中混来 混去,有时要感到乏味的。特别是生命力 强的人,要求亦高;他很容易看不上这些, 而偏对于相反的一面——如贞洁禁欲、慷 慨牺牲——感觉有味。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 移。 性有善恶、性无善恶、性善恶混、性三品、 性日生日成。
何以说孟子“未正视”人之生理欲求?
孟子性善论 ppt课件
• 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舍生取义”,“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等
《孟子》其书
•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 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 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 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 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 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 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o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 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下 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 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 性亦犹是也。”
• 所谓“性善”,即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孟子的性善论
“性善”的论证
• 孟子与告子的辩论 (告子的人性主张:人性无善恶)
o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 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 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 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 在孟子看来,道德与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哲学思想最大的特点便 是“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性善”是其哲学思想的根基。
道德
政治
人 性 善
扩充
仁 政
个体
社会
孟子的性善论
何谓“性善”
• 所谓“性”,即人之先验的原初本性。孟子曰: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 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孟子》其书
•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 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 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 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 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 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 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o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 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下 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 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 性亦犹是也。”
• 所谓“性善”,即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孟子的性善论
“性善”的论证
• 孟子与告子的辩论 (告子的人性主张:人性无善恶)
o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 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 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 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 在孟子看来,道德与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哲学思想最大的特点便 是“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性善”是其哲学思想的根基。
道德
政治
人 性 善
扩充
仁 政
个体
社会
孟子的性善论
何谓“性善”
• 所谓“性”,即人之先验的原初本性。孟子曰: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 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孟子的仁义与仁政ppt
孟子的仁义与仁政
孟 子 故 里 大 门
孟 子 故 里
孟子
(前372年—前289年)
汉族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山东邹城人。著 有《孟子》一书。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 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拓展:
孟子先义后利的义利观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 影响,引起了许多思想家的重视和争论。战国末期的荀子也 主张先义后利,认为坚持先义后利的人就能得到荣耀,先利 后义的人就会遭受屈辱。西汉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强调 义与功利不能并存。宋代以后,义利之辨更为突出。程颢、 程颐、朱熹等人认为道义与功利是互相排斥的。陈亮、叶适 则反对程、朱的观点,认为道义与功利并不矛盾,功利体现 在道义之中,离开功利就无所谓道义。清代的顔元继承、发 展了孟子的思想,认为义利不能偏废,应该使二者并重。
第三,深耕易耨,发展生产。
第四,道德教化。
思考:
孟子所谓的仁义和功利是指什么?
阅读《孟子· 梁惠王上》(三) 什么是“仁”? 仁是指亲爱父亲和爱人 什么是“义”?义是指尊敬上级和长辈,上下级 之间要有适宜的礼节。 什么是“利”?利是指利益和功利。
思考:
孟子怎样看待仁义和功利?
孟子主张先仁义而后利。孟子也是讲利 的,不过在他看来,纵使魏国富国强兵,也 不过是小利而已,只有遵循仁义这一根本去 做,把仁义当作治理国家的最高原则,才是 根本上的大利。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主张, 是孟子政治思想的主线,它贯穿孟子思想的 始终。
第二,如果说,孟子把孔子的“仁”从道德角度发展为” 义”,那么,从,他又将之发展为“仁政”,也就是他的 “王道”。在这一点上,孟夫子可是为儒家学派立了大功。 孔子也讲过“仁政”,但对其内涵并没有做详细的说明,显 得空洞而浮泛,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没有 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是孟子接过手,把这工作做完了,而 且我们还得承认,他做得蛮出色。他把孔子的伦理思想演义 为一整套的政治构想,完成了由学术向政治实践的过渡。 简单地说,孟子的政治构想是这样的,很有一厢情愿的 味道:人本性是善的,因此就有仁心的苗子,把这仁心加以 扶植,不让其丧失,且使之枝繁叶茂,便是养身了;然后用 自身这光辉的形象作样板,“刑于寡妻”(给妻子做道德规 范),便 是齐家;“以御于家邦”(以此治理家国),便是 治国;用仁政治国,就是行王道 ,行王道当然是“天下莫之 能御”,从此天下太平了。
孟 子 故 里 大 门
孟 子 故 里
孟子
(前372年—前289年)
汉族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山东邹城人。著 有《孟子》一书。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 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拓展:
孟子先义后利的义利观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 影响,引起了许多思想家的重视和争论。战国末期的荀子也 主张先义后利,认为坚持先义后利的人就能得到荣耀,先利 后义的人就会遭受屈辱。西汉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强调 义与功利不能并存。宋代以后,义利之辨更为突出。程颢、 程颐、朱熹等人认为道义与功利是互相排斥的。陈亮、叶适 则反对程、朱的观点,认为道义与功利并不矛盾,功利体现 在道义之中,离开功利就无所谓道义。清代的顔元继承、发 展了孟子的思想,认为义利不能偏废,应该使二者并重。
第三,深耕易耨,发展生产。
第四,道德教化。
思考:
孟子所谓的仁义和功利是指什么?
阅读《孟子· 梁惠王上》(三) 什么是“仁”? 仁是指亲爱父亲和爱人 什么是“义”?义是指尊敬上级和长辈,上下级 之间要有适宜的礼节。 什么是“利”?利是指利益和功利。
思考:
孟子怎样看待仁义和功利?
孟子主张先仁义而后利。孟子也是讲利 的,不过在他看来,纵使魏国富国强兵,也 不过是小利而已,只有遵循仁义这一根本去 做,把仁义当作治理国家的最高原则,才是 根本上的大利。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主张, 是孟子政治思想的主线,它贯穿孟子思想的 始终。
第二,如果说,孟子把孔子的“仁”从道德角度发展为” 义”,那么,从,他又将之发展为“仁政”,也就是他的 “王道”。在这一点上,孟夫子可是为儒家学派立了大功。 孔子也讲过“仁政”,但对其内涵并没有做详细的说明,显 得空洞而浮泛,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没有 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是孟子接过手,把这工作做完了,而 且我们还得承认,他做得蛮出色。他把孔子的伦理思想演义 为一整套的政治构想,完成了由学术向政治实践的过渡。 简单地说,孟子的政治构想是这样的,很有一厢情愿的 味道:人本性是善的,因此就有仁心的苗子,把这仁心加以 扶植,不让其丧失,且使之枝繁叶茂,便是养身了;然后用 自身这光辉的形象作样板,“刑于寡妻”(给妻子做道德规 范),便 是齐家;“以御于家邦”(以此治理家国),便是 治国;用仁政治国,就是行王道 ,行王道当然是“天下莫之 能御”,从此天下太平了。
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孟子》五章-PPT文档资料
二十七、《孟子》五章
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孟子·腾文公 下》)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 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 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颠 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 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 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能臣和 辅佐君主的贤士,对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往往会导致灭亡。这就说明,忧患可 以使人奋进、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 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二十七、《孟子》五章
3、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 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 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 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 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关于 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 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 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予的。人心具备天的本 质属性,只要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二十七、《孟子》五章
2、伦理思想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 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 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的仁义与仁政 PPT课件 通用
•
52、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
53、年少时,梦想在心中激扬迸进,势不可挡,只是我们还没学会去战斗。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学会了战斗,却已没有了拼搏的勇气。因此,我们转向自身,攻击自己,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
•
54、最伟大的思想和行动往往需要最微不足道的开始。
•
5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孟子家世
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 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 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 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 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 教之典范。
身后荣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 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 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 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性善论是孟子对儒学的第三大贡献。孔子不愿意谈 人性,他可能意识到这是一个不能解答的问题。《论 语》中只模糊地提到“性相近,习相远”,只说人之 初大致相近,有共同的人性,并未作善恶之分。所以, 从这一点讲,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都与孔子不 矛盾。但孟子的性善论实为儒家哲学、伦理学、政治 学之基础。在这一点上,孟子对儒家可谓功勋卓著。
孟子的仁义与仁政
孟 子 故 里 大 门
孟 子 故 里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汉族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山东邹城人。著 有《孟子》一书。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 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 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 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 《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 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39张
作品介绍
雄辩滔滔的儒家经典——《孟子》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著作。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增强说 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其特点有四: 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二是气势磅礴,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 驳的机会; 三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 四是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 另外,《孟子》的语言恢宏博大,论辩能力极强,在自然流畅的话语中完成自己的论点陈述。总体 上具有明快练达、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了解与《孟子》这本书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 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 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4. 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孟子语录
①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作品介绍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 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 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 录体散文集。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 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 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 《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 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 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 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任务探究七
比较《论语》《孟子》
孟子的主要思想PPT课件
孟子及其生平简介
❖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 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 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民本 ❖2.仁政 ❖3.王道 ❖4.性善论
❖ 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 (1)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 天下。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 惠王上》)
❖ (2)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 位的政治基础是民 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 素。
❖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
❖ 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 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人有这种心向, 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
❖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 种观点,
❖ (3)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二、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
民两个方面。
❖ .1、养民:
《孟子》简介
❖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 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 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民本 ❖2.仁政 ❖3.王道 ❖4.性善论
❖ 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 (1)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 天下。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 惠王上》)
❖ (2)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 位的政治基础是民 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 素。
❖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
❖ 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 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人有这种心向, 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
❖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 种观点,
❖ (3)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二、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
民两个方面。
❖ .1、养民:
《孟子》简介
《孟子》解读 PPT
• 《离娄上9》章旨:孟子指出:君主应力行仁政,体察民心, 聚民所欲,去民所恶,自然可得民心,成就王业。
• 《梁惠王下1》章旨:孟子听闻齐宣王好乐,因势利导,鼓励 宣王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 《梁惠王上7》章旨:孟子劝请齐宣王放弃霸业的野心,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保民而王天下。
• 《梁惠王上3》章旨:孟子以战为喻,告诉梁惠王,王道之始, 在于使人民养生送死而无憾;再教之以礼义,人民自然乐于 归附,王道自然有成。
• 章旨:孟子指出人人亲亲长长,天下就太 平了。
• 孟子指出守身事亲的重要,事亲则应养志, 而非养口体。
二、涵养操持
• 章旨:孟子指出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 才能自求多福。
• 章旨:孟子说明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无一朝之患,有终身之忧。
• 章旨:孟子主张强恕以求仁,诚身以致乐。 • 章旨:孟子言君子三乐,乐过于王天下。
• 君王不免有私好,若此私好能与民同好,依 然可以王天下。
• 王化之本,在于养生送死足备,然后导之以 礼仪。
• 《尽心上24》章旨:孟子说明圣道大而有本,学 者应立志循序渐进,通达圣道。
• 《离娄下14》章旨:孟子阐发为学之道,在于自 得,以达左右逢源的境界。
• 《尽心上29》章旨:孟子勉人为学,不达标准, 绝不半途而废,否则犹为未学。
• 《离娄下18》章旨:孟子答徐子之问,以为有本 不竭,无本则涸。勉人为学要根基扎实,不可声 闻过情,徒有其表。
《孟子》导读
论性善
孟子思想
论行为 论教育
论政治
人性本善 存养善性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涵养操持 自动自发 确立标准 环境移人 民贵君轻 因先尊贤 仁者无敌
论性善
1.人性本善
• 性善说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教 育哲学及仁政学说,都是根据此性善说推衍而来 的。
• 《梁惠王下1》章旨:孟子听闻齐宣王好乐,因势利导,鼓励 宣王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 《梁惠王上7》章旨:孟子劝请齐宣王放弃霸业的野心,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保民而王天下。
• 《梁惠王上3》章旨:孟子以战为喻,告诉梁惠王,王道之始, 在于使人民养生送死而无憾;再教之以礼义,人民自然乐于 归附,王道自然有成。
• 章旨:孟子指出人人亲亲长长,天下就太 平了。
• 孟子指出守身事亲的重要,事亲则应养志, 而非养口体。
二、涵养操持
• 章旨:孟子指出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 才能自求多福。
• 章旨:孟子说明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无一朝之患,有终身之忧。
• 章旨:孟子主张强恕以求仁,诚身以致乐。 • 章旨:孟子言君子三乐,乐过于王天下。
• 君王不免有私好,若此私好能与民同好,依 然可以王天下。
• 王化之本,在于养生送死足备,然后导之以 礼仪。
• 《尽心上24》章旨:孟子说明圣道大而有本,学 者应立志循序渐进,通达圣道。
• 《离娄下14》章旨:孟子阐发为学之道,在于自 得,以达左右逢源的境界。
• 《尽心上29》章旨:孟子勉人为学,不达标准, 绝不半途而废,否则犹为未学。
• 《离娄下18》章旨:孟子答徐子之问,以为有本 不竭,无本则涸。勉人为学要根基扎实,不可声 闻过情,徒有其表。
《孟子》导读
论性善
孟子思想
论行为 论教育
论政治
人性本善 存养善性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涵养操持 自动自发 确立标准 环境移人 民贵君轻 因先尊贤 仁者无敌
论性善
1.人性本善
• 性善说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教 育哲学及仁政学说,都是根据此性善说推衍而来 的。
孟子课件 仁义与仁政
第17段 重点实词(一) 1.莫强焉 莫强于此 2.叟 老先生你(指孟子) 3.及 到了 4.耻之 以之为耻;意动用法 5.比 替
第17段 重点实词(二) 6.壹 都;全部 7.洒 洗 8.如之何 怎么办 9.则 才 10.可 可以
第18段 重点实词 1.而 就 2.省 减免 3.薄 减轻 4.深耕易耨 深入耕地,及时锄草。 5. 瑕日 空闲时间 6.事 侍奉 7.梃 棍棒 8.挞 打击
第4段 重点实词 1.徒 学生 2.道 说;谈论到 3.是以 所以 4.传 传承 5.未之闻 未闻之;没听说过,宾语前置
第5--9段 重点实词 1.何如 怎么样 2.则 才 3.保 保障 4.而 就 5.御 抵抗 6.莫之能御 莫能御之;无人能抵抗 7.若 像 8.何由 由何;凭什么
第10段 重点实词 1.堂 大殿 2.有…者 有…的人 3.牛何之 牛之何;之:去 4.以 用来 5.舍 释放;放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业
• 复习课文 • 识记实词
仁义与仁政
孟子
第1段 重点实词 1.所以 所;所以异=所异;所不同的 2.几希 少 3.庶民 万民;庶:全部 凡、举、皆 4.去 丢弃 5.存 保留 6.明 懂得 7.庶物 万物; 8.察 了解
第1段 重点实词 9.由 依靠 10.行 行事
第2段 整段翻译
第3段 重点实词 1.事 称霸之事 2.得 得到 3.闻 听说
第14段 重点实词 1.异 感到奇怪 2.恶 哪;疑问代词 3.隐 同情;恻隐心 4.何择 有什么不同;择:差别
第15段 重点实词 1.是 这 2.诚 实际上是 3.何心 什么心理作用? 4.而 才 5.宜 理所当然 6.谓我爱 说我吝啬
第16段 重点实词 1.无伤 没有关系 2.是 这 3.乃 正是 4.仁术 表达仁爱的方法 5.之于 对于 6.是以 所以 7.远 远离
《孟子的仁政思想》课件
以德治国
仁德之道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以仁义道德来 治理国家,以榜样的行为影响人 民。
道德教育
孟子重视道德教育,通过教育培 养出有德行的公民,推动社会的 进步。
礼制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通过尊重传统礼仪,能 够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具备诚实正直的品质,言行一致,言必信。
2 孝敬慈爱
3 以人为本
仁政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致力于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福祉。
重视教育
孟子认为教育是培养君子和塑造高尚品德的关键。他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教育可以开 发人的潜能。
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孟子强调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积极参与政务,关心他们的疾苦, 确保人民的生活安定和幸福。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他的仁政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 发展。本课件将深入介绍孟子的仁政思想,揭示其背后的本质和目标。
仁政的本质
1 以德为根
仁政是基于品德高尚的君主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注重仁爱和道德规范。
2 公正平等
仁政强调对每个人的公正对待,不分贵贱,追求社会的平等和和谐。
君子应孝敬父母,慈爱他人,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困难。
3 谦逊有礼
君子应具备谦逊有礼的态度,尊重他人,避免傲慢和自私。
民生至上
孟子认为,国家的治理应以人民的福祉为重点,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社会公正
孟子主张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并对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表示担忧。他提出了一些方法来实现更公正的社会 分配。
第5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
四体也。
判断句
萌芽,发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
四体也。
判断句
取独
萌芽,发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 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 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 “霸道”,
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 政”、“王道”。
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 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 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文意疏通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文意疏通
狠心对待别人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文意疏通
狠心对待别人
于是,就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状语后置句
厌恶
表因果,……的原因
突然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惊骇,恐惧
表因果,因为
求取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哀痛,怜悯
同“纳”,结交
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状语后置句
厌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 认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 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又说: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说:“王如好 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称赞周初古公 亶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 “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 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 下》)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 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 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 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 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孟 子.告子上》
三、 心性与天道
“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 知天矣”(《孟子·尽心上》);
“存心养性”,“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 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
四、 人禽之辨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 然也。」 (《孟子.告子上》)
3.民可反抗暴君。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 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 传有之。”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 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 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 弑君也。”
8.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 争.也应“解民倒悬”,由仁义行,为民做 主。
二、性善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了;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 子·公孙丑上》
孟子首先将作为天道本体的「心」体现的 为仁义礼智「四端」: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 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 上》
五、仁政学说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 子.离娄上》)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 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 也。」(《孟子.尽心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 孙丑上》)
1.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 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2.邦国的主权在民。 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 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 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 子·梁惠王上》)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 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 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 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 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 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左右皆曰 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 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 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 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
「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 子.滕文公上》)「四端」是人与禽兽的根本 区别。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 娄下》)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 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万物皆备于 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 子·尽心上》)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 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 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 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儒家思想
孟子的性善论 及其仁义之心与仁政学说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 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 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 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 《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 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 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 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 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 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 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孟 子.告子上》
三、 心性与天道
“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 知天矣”(《孟子·尽心上》);
“存心养性”,“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 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
四、 人禽之辨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 然也。」 (《孟子.告子上》)
3.民可反抗暴君。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 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 传有之。”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 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 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 弑君也。”
8.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 争.也应“解民倒悬”,由仁义行,为民做 主。
二、性善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了;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 子·公孙丑上》
孟子首先将作为天道本体的「心」体现的 为仁义礼智「四端」: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 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 上》
五、仁政学说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 子.离娄上》)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 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 也。」(《孟子.尽心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 孙丑上》)
1.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 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2.邦国的主权在民。 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 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 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 子·梁惠王上》)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 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 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 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 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 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左右皆曰 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 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 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 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
「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 子.滕文公上》)「四端」是人与禽兽的根本 区别。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 娄下》)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 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万物皆备于 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 子·尽心上》)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 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 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 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儒家思想
孟子的性善论 及其仁义之心与仁政学说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 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 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 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 《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 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 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